首頁 > 文章中心 > 杜甫春望

      杜甫春望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杜甫春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杜甫春望范文第1篇

      1、原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到了現在,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插不了簪了。

      3、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鞏縣(河南鄭州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來源:文章屋網 )

      杜甫春望范文第2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1.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2.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盂浩然:《春曉》)

      5.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6.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7.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8.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

      9.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杜甫春望范文第3篇

      一、詩歌每一聯的思想情感和表現手法都不同,但都體現了“深沉含蓄”和“真切悲憤”的特點,還可以從杜甫其他詩作中找到印證

      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寫出了詩人無比郁憤之情。詩人望見長安城春意濃濃,草木繁盛,郁郁青青,想起昔日的繁榮安樂,春光悅目怡人,然而今非昔比,在叛軍的踐踏下國都長安已經破碎不堪,百姓慘遭戰禍,怎么會不令人悲憤呢?杜甫是忠君愛國,“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是他始終如一的原則,他每時每刻都牽掛著社稷的安危存亡;杜甫痛恨戰亂,悲天憫人,“窮年優黎元,嘆息腸內熱”是他由衷的感嘆,他時時刻刻地關心民眾疾苦。當國家危亡、生靈涂炭的時候,他對這片國土愛得更加深沉,更加痛苦,因為他心中的祖國山河應該是完美無缺、萬古長青的。所以,詩歌寫眼前之景從“破”到“在”再到“深”,對照呼應,跌宕起伏,縱橫變幻,把讀者帶入了意象叢生變化多端的天門大陣,其中包含了詩人愛恨交加、悲痛不已的強烈情感,令人回味無窮,這種寓情于景的寫法在杜甫的其他詩篇中也可見,例如《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肅殺凄涼的景象蘊含悲秋之情。

      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以景襯情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感傷時局、痛恨離別之情。春暖花開,花兒上晶瑩的露珠流轉,好似淚落連珠;鳥兒在低回的鳴叫,好像驚啼哀鳴,這是孤獨的詩人在悲切的呼喚,呼喚自己的親人。花兒為什么會濺淚呢?鳥兒為什么會驚心呢?因為詩人感傷時局、痛恨離別的情感投射到花鳥上,所謂“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詩人以有情之眼視景物,則景隨情化,物亦生情,物我合一。這種移情手法在古詩詞中很常見,而此聯為什么特別動情呢?因為花鳥平時是可娛可樂之物,春花嬌媚,鳥鳴婉轉,用此樂景來襯托哀情,哀感倍生,無限美麗的春光給人帶來的是痛苦,渲染了美好事物遭遇毀滅的悲劇氣氛。杜甫善于用這種反襯的手法來加強抒情效果,比如《絕句漫興九首》第一首:“眼見客愁愁不醒, 無賴春色到江亭。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當人失意時,春色降臨是莽撞無知,花開是輕率隨便,鶯語是唆,反襯出詩人的煩惱憂愁。

      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用了敘中抒情的手法寫出了詩人的離愁別恨。一個“連”字敘寫了當時烽火不息、干戈不止的環境。據史籍記載:這年一月,安慶緒將尹子奇寇睢陽,張巡敗之;二月,李光弼與安慶緒戰于太原,敗之;鄒子儀與安慶緒戰于潼關,敗之;三月,尹子奇又引兵寇睢陽,安守忠引兵寇河東。詩人被困于長安,像籠中鳥一樣孤寂窘迫,和親人天各一方,他的妻兒在州,寫于《春望》之前的《月夜》中,詩人曾感嘆“今夜月州,閣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就寫出了詩人對妻兒的眷眷之懷,但他無法回到夢魂縈繞的州,因為戰爭在無休止的繼續。戰火越是無節制的蔓延,詩人就越思念自己的親人,心急如焚,愁思像戰火一樣越燃越旺,何以解愁?唯有家信。家信確實比萬金還珍貴,因為它是載著深情冒著戰火而來的,凝聚著他對妻兒的無時不刻的思念。詩人在紛飛的戰火中顛沛流離,產生了憤恨、苦悶、憂慮、擔心種種復雜感情,這種根植在社會土壤里的情感就像春天的花木一樣油然而生,沁人心脾。作者善于從社會環境的角度來抒寫個人情感,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詩人自家的茅屋頂被風掀掉后,又遭大雨的無情侵襲,渾身又冷又濕,徹夜難眠,和廣大苦難的百姓一樣,他默默地忍受著戰亂帶來的生活上、精神上的無盡痛苦,盼望著遙不可及的光明和溫暖。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承受的是整個民族的痛苦,他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緊緊地拴在了一起。杜甫的憂國憂民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所以說,杜詩的境界是很高的,正像《人間詞話》中所說:“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從自我形象的描寫中抒發了愁苦之情。詩句一層一層的暗示愁苦,第一層即愁白了頭(詩人當時年齡只有四十多歲),第二層即愁得搔頭,心情焦急無可奈何才搔頭,花白的頭發愈抓愈稀疏,想要插上簪子都不可能,這是第三層,詩人為什么愁苦之至呢?因為他有“時危思報主”(《江上》)的拳拳之心,因為他“一洗蒼生憂”(《鳳凰臺》)的壯志未酬,可憐白發生;因為骨肉離散,鄉淚客盡,不知何時能和親人相聚。杜甫刻畫了一個蒼老頹唐的自我形象,就把這種愁苦的情感形象化了,更能感染讀者引發同情和憐惜。這種寫法在其他詩作中也經常見到,如《登高》中“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寫自己白發日多,體弱多病,不得不暫停借以澆愁的酒,更添一層愁。

      二、在《春望》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其抒情特點并接受情感的熏陶,建議在教學中采取背景了解、感情朗讀、品味語言、想象感悟等途徑和方法

      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春望》寫作的時代背景及杜甫的為人。《春望》寫于唐肅宗至德二年三月,為杜甫眺望長安淪陷后的春景而作。此前,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了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州(今陜西省寓縣)的蕪村,只身一人去靈武投奔肅宗。在路上他不幸被安史叛軍俘虜,萬般無奈而羈留長安。這段時期,叛軍似洪水猛獸,時局如飄搖風雨,詩人為此寫了這首感時憂國的詩篇。如果不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不了解杜甫的為人,不知道詩人在戰亂中的困頓煎熬,就容易誤解詩歌的情感傾向,比如說最后一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從字面上理解僅僅是形象的滑稽可笑,其實是可憐可悲。

      杜甫春望范文第4篇

      關鍵詞:安史之亂;詩風;胸懷;沉郁頓挫;憂國憂民;國破家愁;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封建社會由上升階段進入沒落階段。安史之亂前后達八年之久,社會的動蕩不安,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整個社會陷入了一片黑暗,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都受到了重創,文學也必然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那么我們就走進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歌中,看看安史之亂對他的影響。

      詩圣詩風沉郁頓挫,他的詩歌憂國憂民,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其實,杜甫的詩歌風格多樣,由于他的詩歌創作主要集中在745年間,正值安史之亂時期,因此詩風以沉郁頓挫為主。下面就以這兩個時期的代表作進行對比,來展現安史之亂對杜甫的影響。

      杜甫早期詩歌現存很少,《望岳》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之一。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杜甫赴長安參加貢舉考試,結果落榜,于是就在齊趙一帶(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四處漫游,結交不少好友,《望岳》大約就寫于這一年。青年杜甫以這首詩熱情贊美了泰山的雄偉氣象,同時表現了自己的凌云壯志。

      本詩所寫的雖是泰山,但也是作者借歌頌泰山的雄偉,兼寫自己的胸懷,表現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思想,雖然現在沒有得志,但詩人相信自己定會終有成就,全詩風格遒勁峻潔,氣魄雄放,例如明代的莫如忠在《登東郡望岳樓》一詩中感嘆:“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整首詩全都洋溢著詩人的雄心壯志和豪情,是年少時期的杜甫所展現的鋒芒。

      然而,杜甫畢竟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大時代,很快,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杜甫的詩歌著力點就轉到了江河日下的國家和在水深火熱的人民身上,他的詩風也真正完全轉入了沉郁頓挫。

      《春望》這首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安石之亂爆發之后,各地人民流離失所,饑寒交迫,杜甫在逃亡過程中被抓住,遣送回長安,一路上見到國破山河的景象,悲憤交加,寫下了《春望》。

      同樣是望,但是此時的杜甫望見的景色與當年已經大有不同。眼中曾經雄壯壯麗的河山還在,滿是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曾經被層云激蕩的胸懷因“感時”而酸楚,連鳥鳴聲都引得一陣陣心驚。可以看見,詩人的著眼點已經完全由自己的雄心壯志轉入人民的苦難,只想著這烽火連天,要如何才能與家人互通音訊。登上高峰抱負,一覽眾山的豪情,終究化作了深深地憂慮郁積在心。社會的動亂,使少年慷慨的高歌漸漸變成了老人沉重的嘆息,這樣的社會環境讓杜甫廣泛地接觸到社會底層廣大民眾。杜甫由早期的雄心壯志,躊躇滿志,變得專注于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憂思滿懷。這是杜甫的描寫內容由游歷河山所觀之景,變成動蕩的社會狀況,悲苦的人民生活。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兩句通過“望”而一下子將時局,景物以及詩人的滿腔激憤推到讀者眼前,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上句寫山河雖在,而國家蒙難;下句寫浩劫過后,人煙稀少,草木荒蕪,滿目凄涼,昔日繁華,已成記憶。讀此詩應時時不忘題目“望”字。望的意義是向遠處看。望到如此景象,無限感慨不禁涌上心頭,這便自然引出第三第四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濺淚”,是人見花而濺淚;“鳥驚心”,人聽見鳥啼而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全”烽火,即戰火;連三月,是說戰火持續時間之久。這里說的烽火并不一定是詩人真的望到的,很可能是聽到了長安以外戰火未熄,是想象中的戰火。極可能是家人在下句的“家書”中告知的。這兩句,上寫國難,上說家愁。國難家愁均由戰亂而生。

      宋代司馬光在評論《春望》時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余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最后兩句描寫詩人的自身形象。杜甫因戰亂被俘,到寫這首詩時已有七八個月了,因晝夜憂國憂民思親念家,愁白的頭發,已經不停的脫落,簡直連簪子都插不住了。

      這首詩開頭從大處落筆,結尾回到自身。將國、家、己三者融為一體,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意境。在這首詩里,由景、物、人、事等組成的“境”,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完整地融為一體,蘊含著詩人對于國破家愁無限悲痛之情,憂國思家之意。自此,他的詩風也真正完全轉入了沉郁頓挫。

      杜甫春望范文第5篇

      杜甫(公元712至770年),生于唐朝,去世時58歲。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來源:文章屋網 )

      相關期刊更多

      杜甫研究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中國訓詁學報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訓詁學會

      李白學刊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李白研究會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 日韩经典 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不卡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91亚洲国产在人线播放午夜| 亚洲黄色片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 |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 亚洲人成www在线播放| 亚洲fuli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AV在天堂| 亚洲 欧洲 自拍 另类 校园|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青青青| 亚洲看片无码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厂|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色WWW成人永久网址|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www|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亚洲成人在线电影| 91亚洲精品麻豆|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国产性爱在线观看亚洲黄色一级片 |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