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手掌出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功能 電路故障 排除方法
一、功能及主要參數
1.電路原理圖
電路原理如下圖所示。
2.直流穩壓電源部分
輸入電壓:交流220V。輸出電壓:直流3V、6V。最大輸出電流:500mA。
3.電池充電器部分
E1、E2通道充電電流50~60mA,E3、E4通道充電電流110~130mA,兩通道可同時使用,各可充5號或7號電池兩節。
二、電路常見故障及其排除
電子線路裝配完成后出現故障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裝配完電子線路應先觀察元器件和連線有無虛焊、短路、連錯等問題,再借助萬用表檢查元器件、連線和接觸不良等情況。若未發現問題,則可通電檢查電路有無打火、冒煙、元器件過熱、焦臭味等現象。一旦發現異常現象,應馬上關斷電源并記住故障點,并及時排除。若通電后未出現上述問題,但電路仍不成功,則應采用逐級推進法查找故障級。找出故障級后再采用參數測量法、電阻測量法、替代法等排除故障。
1.指示燈故障
(1)所有指示燈均不亮。接通電源,電流一路經VT2、R2、S2形成回路,一路經VT2、R2、R3、LED2形成回路,指示燈LED2被點亮,若不亮,應檢查該指示燈的極性是否
接反。
(2)指示燈LED1、LED2、LED3(LED4)同時亮。此時測輸出電壓為2V/2.8V,而UCE2間電壓為6.2V/6.6V,而正常情況下UCE2的電壓為6V/3V,因此可推斷出是VT2出現了故障。
(3)充電指示燈過亮。測量充電通道時,發現充電電流過大,且充電指示燈過亮,端電壓超過1.6V,測通道電壓為1V~2V之間,VT4基極電壓過低,分析原理,整流輸出電壓經LED3和R8分壓,而VT4基極電壓過低,應當是R8阻值過小。
2.無電壓輸出
(1)檢查線路板上的J點和J點連線是否接好。
(2)開關S1、S2焊接有無虛焊、假焊等現象。
(3)若無上述故障,可從前向后逐級推進查找故障,哪一級電路不通就查哪一級的具體元器件,直至查出故障點。
3.輸出電壓偏低
該穩壓電源經濾波后輸出電壓大約9.2V,經穩壓后電壓為3.2V/6.2V。若輸出電壓過低,可先測量調整管VT2的c、e間電壓是否正常,若測得該電壓較大,則為三極管VT2管型(8050)接錯。
4.6V擋電壓輸出過高
3V擋電壓輸出正常,6V擋輸出電壓為10V,測UCE1電壓為1V左右。經分析可知,輸出電壓經R5、R6分壓后取R5兩端電壓,若輸出電壓過大,應該是R5阻值過大所致。
同理,3V擋電壓輸出過高,是R4阻值過大所致。
抽筋其實就是肌肉發生了痙攣。經常發生在手指、手掌、小臂、腳趾、小腿和大腿等部位。抽筋部位不同,解決的辦法也各異。
手指抽筋:可以先握緊拳頭,然后用力伸張,迅速重復數次,直至復原為止。
手掌抽筋:首先,手指交叉握緊,反轉掌心向外,用力伸展向身后彎,多次運動后即可緩解。
腳趾抽筋:將腿伸直,用抽筋的腳趾抵住另一只腳的腳跟,抬起未抽筋的腳,盡力向后壓抽筋的腳掌。
大腿抽筋:彎曲膝蓋,置于胸前,雙手抱住小腿,用力收縮數次,然后將腿伸直,如此反復多次即可緩解。
夏天該如何防止抽筋呢?(1)穿舒服的鞋子。夏天,愛美的女性都喜歡穿高跟鞋,然而高跟鞋會導致腿部肌肉緊繃,時間長了就可能引起抽筋;(2)適當補充鈉。夏天天氣炎熱,大量出汗、喝水等會減少血液中鈉的濃度,從而導致抽筋,因此夏天要適當喝些淡鹽水補充鈉離子;(3)運動前要熱身。夏天游泳運動最受歡迎,然而游泳前一定要充分熱身,否則局部溫度變化太大也會引起抽筋;(4)注意腿部保暖。開著空調睡覺很容易導致夜間小腿抽筋,因此睡覺時一定要做好腿部的保暖。
(摘自《中國日報》)
夏天出汗時別“添堵” 岳金鳳
高溫天氣總是輕易就讓人大汗淋漓,一股股汗臭味讓人覺得尷尬,因此人們就想出了各種招數避免出汗。美國國立衛生院呼吁:夏季憋汗。有害健康。
空調會使體內熱應激蛋白合成減少,對高溫的耐受力下降,一旦回到外面熱浪滾滾的環境中便難以適應,汗腺也因長時間不用而變得不靈,導致中暑,患高血壓、冠心病的人還易發生中風、心肌梗死等。
有人常在夏季脫毛、抑制排汗、防狐臭,卻導致毛囊發炎、角化粗糙、色素沉著。過量、頻繁使用止汗露更是違背了人體的自然規律,使汗腺代謝廢物不能正常排出,皮膚被持續刺激,從而出現紅腫、瘙癢等,可能引起體溫升高,甚至導致熱休克。
夏天出汗后不能立即用冷水沖洗。出汗后,皮膚血管仍處于擴張狀態,若立即沖冷水,皮膚受到冷水刺激會引起血管收縮,反而會使散熱困難、體溫升高;同時,流回心臟的血量突然變多,會增加心臟負擔;另外,機體從熱環境一下進入冷環境后,來不及適應調整,常容易患感冒或者引起胃腸痙攣等;鍛煉出汗后肌肉疲勞、緊張度增加,這時若再受到冷刺激還可能引發抽筋。
汗腺是人體的“空調”,出汗可使體溫下降,同時排出部分代謝廢物。如果汗腺不暢則喪失了這條排毒管道,也就失去了一道免疫的重要防線。因此,應正確對待出汗并做好出汗后的保健。夏天由于出汗多使血液濃縮,宜及時補充水分,出汗量大時不要只喝白開水,以免引起低鈉血癥,可以適當地在水里加些食鹽。
(摘自《南京日報》)
怎樣快速除痱子 朱新韜
痱子是夏天最多見的皮膚急性炎癥。那么,生了痱子該怎么去除呢?
1 用西瓜皮擦拭患處,每次擦至微紅,一天擦兩三次,第二天就能見效,兩天后可結痂。
2 將新鮮苦瓜洗凈,剖開去籽,切片放入粉碎機打成糊,用干凈紗布濾渣裝瓶,兩小時涂一次痱子。用苦瓜瓤來煮水,待溫涼后用來擦拭身上長痱子的地方,堅持數日,痱子就可消失掉。
3 將綠豆、赤豆、黑豆煮熬成“三豆湯”。如果從入夏開始服用。人就很少長痱子。具體制法:用綠豆、赤豆、黑豆各10克,加水600毫升,小火煎熬成300毫升,連豆帶湯喝下即可,宜常服。如湯中加薏米20克,效果會更好。
4 將艾葉沖洗干凈,再加大量的水熬煮半小時后,用熬出來的藥水給孩子洗澡,不但可以預防和治療痱子,還能防止其他夏季皮膚病的發生,并起到潤膚美容的作用。
5 切下蘆薈葉,切面會滲出黏液,用其涂擦痱子,一天兩三次。
6 用黃瓜切斷面或搗爛的絲瓜葉涂擦,每天2~3次,幾天后可見效。
出汗正常與否可作為觀察人體健康狀況的一面鏡子,以它為線索可以診斷出一些疾病的先兆。
有些人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突然受到驚嚇時,手掌、足底、腋窩部以及面部都會出汗,這叫精神性出汗,即出冷汗。有些人食用蔥、蒜、辣椒、楊梅、酸杏等酸辣食物時,顏面和頸部常出現汗珠甚至大汗淋漓,這叫作味覺出汗。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如下所述――
1.腋臭汗:汗臭如狐臊氣味,夏天出汗多時味更濃烈,這是因為分布于腋窩、腿腋等處的大汗腺分泌異常所致。多見于青、中年,男女都可能出現。
2.自汗:平時容易出汗,活動后更厲害,常伴有精神疲憊、肢體乏力、氣短怕風等癥狀。這多半因為胃氣虛弱、體表不固所致。
3.盜汗:入睡后汗出,醒來汗止,常伴有五心煩熱、兩顴潮紅、失眠、口干咽燥等癥狀。大多由于陰虛內熱、陰津外泄。
4.黏汗:汗出黏膩,發稠發熱,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癥高燒,服用解熱退燒藥后的一種病汗。此種汗表明身有濕熱不清。
5.黃汗:汗色變黃,似黃表紙色,多因大汗后冷水沖浴,寒濕之邪入內或因寒濕郁遏,導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
6.鼻汗:每在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工作勞累、講話過多時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兩側滲出,緩緩淌下,汗珠晶瑩可見。病變見于肺氣宣蕭失常,多見于肺虛病人。
7.多汗:有的人特別愛出汗,即使是在大冬天,手腳也總是濕乎乎的,這可能是一種病態,叫“多汗癥”。據研究,每500人中就有1人易患此病,此病可能和基因有關,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導致汗腺分泌過剩。
8.額汗:汗出局限于頭額部,甚至汗如蒸籠熱氣,臟腑內傷均可引起頭額汗。
9.半邊頭汗:整個頭部以鼻中分成兩半,一半頭出汗另一半頭滴汗皆無。此系大病后夫妻同房,陰陽雙虧而寒阻經絡百會穴。
10.半邊身汗:指半邊身體多汗,而另半身無汗或汗出甚微。多因氣血不足內阻經絡所致,常見于青年人高血壓腦病、腎性高血癥、中風、半身不遂、截癱等患者。
11.勞心汗:系指心窩部和兩中間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無汗或汗出甚微,多因憂、思、驚、恐過分而傷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統血而胸汗津津。常見于勞心過度的知識分子。
12.手足汗:中醫認為脾主四肢,凡脾胃濕熱內蒸不宣、血虛、陽虧、中陽不足,均可導致手足多汗。嚴重的無論寒暑,手足汗均多。
13.血汗:汗液淡紅,如洗肉水樣。中醫認為,凡氣血、陰陽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陽衰不能固表者每致汗液變紅。現代醫學認為和內分泌功能紊亂有一定關系。
汗證的辨證分型
自汗:證名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三因方》認為無問昏睡,浸浸自汗者名曰自汗。自汗可因氣虛、陽虛、血虛、痰阻、傷濕等因素所致。此外,傷風、中暑、傷寒、瘟疫、霍亂等,在疫病的轉歸時期都可以出現不同程度的自汗。
盜汗:證名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又稱寢汗,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多屬虛勞癥,尤以陰虛者多見,在臨床上可分為虛勞盜汗和陰虛盜汗,治宜養陰清熱。
黃汗:證名出自《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多因出汗如水,濕熱內盛、風水、濕熱交蒸溢滲所致。癥見頭面,四肢腫、身熱不惡風、汗出沾衣色黃如柏汁,腰胯弛痛,兩脛冷,身重痛,小便不利,脈沉遲等,治宜調和營衛,祛濕。
血汗:證名出自《諸病源候論》,又名血汗,指汗出色淡如血、肌因氣血虛、血隨氣散宜補益氣血。
脫汗:證名出自《內經?經終論》等篇,指系病陰陽離決的見癥之一,又稱絕汗。凡大吐、大瀉、失血、誤汗或大病后汗出如雨、額汗如雨、如珠之凝、如膠之粘、甚則汗漏淋漓、擦拭不盡,或喘促肢冷,脈沉細欲絕,治宜回陽救脫,用參附龍牡之類。
冷汗:證名見《醫碥》,指汗出而冷者,多因陽虛而不斂所致,治宜溫補。
陰汗:證名見《蘭室秘藏?陽瘺陰汗門》,指外生殖器及其附近局部多汗;也有因肝經濕熱所致者,有因腎虛陽痿者,多見陰囊多汗,治宜溫補。
還有許多如局部出汗、手腳出汗,臭汗等等,雖然都有一個汗字,但在臨床上出現的癥狀不一樣,治療方法也不同。
討 論
一、接觸性皮炎 由于手直接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如酸、堿、鉻等,從而引起手部皮膚紅腫、起皰、流水、灼痛、發癢,稱為接觸性皮炎。這種皮膚病的治療主要是避免或停止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可用6層紗布或口罩蘸3%硼酸氧化鋅糊劑敷在患處,一般幾天后就會消腫脫皮而痊愈。
二、濕疹 手部濕疹屬于過敏性皮膚病,常與接觸各種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致敏因素有關。如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接觸肥皂、洗衣粉、洗滌劑等就可引發此病,故又稱之為家庭主婦濕疹。該病多發生在指端、指間及手掌,也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邊界不清,初起時皮膚上出現小水皰,有明顯瘙癢感,搔抓后潰破流水,繼而結痂。久之浸潤增厚,可出現干燥脫屑、皸裂,甲周皮膚腫脹,指甲變厚、高低不平。此病成年人多見,且易反復發作。治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避免接觸易引起過敏的物質,避免搔抓和用熱水燙洗。②外涂藥有皮質類固醇霜劑、50%松餾油軟膏或20%黑豆餾油軟膏等,可選用一種;也可將膚輕松軟膏(或醋酸去炎松軟膏)10支、黑豆餾油軟膏3支全部擠出,與復方苯甲酸軟膏20克混合在一起,調勻后外涂。③必要時使用抗過敏藥。④盡量不要吃魚、蝦、羊肉、辣椒、酒等食物。
三、手癬 俗稱“手氣”,由一種寄生在皮膚上的霉菌所引起,多伴有足癬(俗稱“腳氣”),常發生在摳腳趾之后,一般先在一側手掌的大小魚際及虎口處起病,皮膚損害不對稱,邊界清楚,初起為針頭至綠豆大小的水皰,輕度癢感,水皰過后可出現角質層增厚,手掌脫屑,干燥皸裂。久之也可侵犯對側手掌。隨著病變的擴延,還可侵犯指甲,使指甲增厚、發白、變脆、易破碎,稱為指甲癬,俗稱“灰指甲”。防治手癬和指甲癬首先要保持手部清潔,有腳癬要及早治,不要摳腳趾。可搽“癬敵”霜膏或復方水楊酸軟膏,每日2次,最好在睡前厚厚涂一層藥膏再用塑料薄膜包起來,使藥物滲進皮膚。對于指甲癬,可每天用米醋浸泡,每次15分鐘,堅持4~6個月,待新指甲長出來再用鳳仙花(俗稱指甲草)加少量明礬搗糊抹在病甲上,用塑料紙包扎好,每晚一次,白天去掉。
四、汗皰疹 多發于手足好出汗的人,因長時間水浸或過分出汗等原因引起,夏季易發。多在雙手掌面及指間出現成批對稱性米粒大小的水皰,膚色正常,皰液清亮,不易破裂,2~3日后水泡干涸,出現小圓圈樣環狀脫皮,偶爾也有較大片脫皮,隨之發生輕度皸裂、甚癢,常反復發作。治療可用甘草酒精外涂(甘草30~60克,95%酒精100~200毫升,浸泡3~5天后即可使用);或于出汗過多及出現水泡時外敷枯礬粉末;干燥脫皮時可用尿素軟膏或5%水楊酸軟膏外涂。
五、剝脫性角質松解皰 在接觸某些化學物質、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皆可發生。初起時為很小的白點,像干癟的小水皰,逐漸自然破裂,形成很薄的脫屑片,不癢。大多在四肢末梢處(手指、足趾)掌面出現角質層逐漸剝脫,隨之緩慢擴延加重。可用5%水楊酸軟膏或10%硫磺軟膏外搽治療。
六、手部皸裂癥 多在冬春季節,手掌接觸磚瓦、水泥等建筑材料之后,出現手掌面干燥脫皮,沿掌紋出現裂隙,可深達皮層,伴明顯疼痛,雙手均可發生。可用溫水浸泡后外涂凡士林軟膏或尿素軟膏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