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地理復習資料

      地理復習資料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理復習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理復習資料

      地理復習資料范文第1篇

      2、學習地理的學習地理具備的四個基本理念。

      ①尊重自然規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③綜合的分析問題。

      ④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 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

      2、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學家麥哲倫環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現象、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球的衛星照片。觀察月食的陰影區,其邊緣呈 圓弧 (圓弧、直線),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狀可能為 圓形。

      二、地球儀

      1、定義: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 顏色、符號和文字 來表示 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4、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區別?

      ①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顏色、符號和文字等)

      ②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③地球儀比地球大大縮小了。

      5、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軸。

      6、地球儀的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軸。

      三、經緯線

      1、緯線: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①所有的緯線都是圓,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后成一點。

      ②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③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2、經線: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①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經緯線。

      3、地軸:地球的自轉軸。(與經緯線一樣,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4、經、緯度:為了區別各條經線和緯線,人們為經緯線標明了度數,分別叫經度和緯度。

      ①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相同緯度的緯線用南S、北N來區分)

      ②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 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于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屬于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③本初子午線是東西經的分界線。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國際日期變更線)

      ④經、緯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緯度:以赤道為中心,往南北兩極逐漸增大,值90度,在南北極。

      經度:自西向東,度數逐漸增大的是東經,度數減小的是西經。值180度。

      5、國際上習慣把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經緯網

      1、定義:是地球儀或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交織成的網。

      2、在地球儀或地圖上,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個地點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1、定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的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2、自轉方向: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4小時,即一天。

      3、產生的現象:①時差(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時間的差異); ②晝夜更替

      4、時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時間不同,東邊的時刻總比西邊早。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東早西遲,東加西減)

      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E地方時)為標準時間。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準時。

      5、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6、地球上產生晝夜有兩個基本條件:①太陽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

      晝夜的產生與地球是否運動沒有關系,但如果沒有地球的自轉,就沒有晝夜的更替現象。

      在同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叫晝半球;沒有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轉及四季變化

      1、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著太陽不停的公轉。

      2、方向:地球公轉的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自西向東。

      3、時間:一年。

      4、產生現象:①晝夜長短;②四季變化

      5、公轉軌道面:橢圓的

      6、公轉示意圖: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

      7、地球在公轉時,有兩個突出特點:①地軸始終是傾斜的,并與公轉軌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夾角;②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北極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陽照射的情況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節 相反。

      三、五帶的劃分

      1、依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就越多

      2、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3、7月份有節氣:小署和大署,最熱;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這種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相結合來劃分的。

      5、同一時間,緯度不同,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會有差別。

      6、極圈:66.5度; 回歸線: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分別位于在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陽高度 ,白晝時間最長;冬季 太陽高度最低,黑夜時間最長。

      9、熱帶 終年炎熱,溫帶 四季分明,寒帶 終年寒冷。

      第三節 地圖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1、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我們學習地理所必須的重要工具。

      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

      二、地圖上的方向:①經緯網定方向;②指向標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來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讀圖:面對地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三、圖例和注記

      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符號叫 圖例,說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學符號叫 注記。

      幫助我們區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征。常用的圖例符號有統一規定。

      四、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2、等高線: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

      3、等深線: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4、從等高線或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也不一樣。

      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地圖的種類很多,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不同的地圖能夠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2、地圖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內容詳略程度也不一樣。

      其他知識點: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從哪邊上山最省力,為什么?

      等高線密集——陡坡,等高線稀疏——緩坡。從B處上山省力。

      2)總結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征,并寫在書上。 山頂用 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彎曲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彎曲

      鞍部:兩關閉合曲線之間

      陡崖:等高線重疊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片陸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為29%。

      71% + 29% = 5.1億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連成一片,陸地則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地。

      4、無論怎樣劃分,地球的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5、哥倫布(意大利探險家)——發現美洲大陸

      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蘇聯)。

      七大洲

      1、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陸與他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

      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格棱蘭島、臺灣島、海南島)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突出的部分(山東半島、印度半島)

      3、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的島嶼:格棱蘭島(丹麥)

      4、七大洲的形狀都是三角形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于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5、觀察地圖可知,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的面積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

      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大洋邊緣臨近大陸的部分。(黃海、東海、阿拉伯海)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的水道。(馬六甲海峽、渤海海峽)

      其他問題:

      1、東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東半球的是: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亞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經度最多的洲:南極洲 緯度的洲:南極洲

      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亞洲、北美洲

      即跨東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亞洲、大洋洲

      5、臨三大洋的大洲:

      亞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極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歐洲臨兩個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臨的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1、地球表面海陸是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

      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滄海桑田)

      ① 喜馬拉雅山:幾千萬年前是一片海洋,后來受到強大的擠壓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為今天的雄偉山脈。 這就是地殼運動。

      ② 東海海域海底:地殼下沉,人類活動遺跡被淹沒。

      2、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 魏格納

      內容: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的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造學說:

      ① 是由大陸漂移學說發展而來的。板塊運動引起了大陸的漂移。

      ② 六大板塊的名稱: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③ 內容: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兩大火山、地震帶名稱: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4、板塊相對運動,發生碰撞擠壓,撞擊成山脈(喜馬拉雅山)

      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納在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中,發揚了善于觀察、勇于實踐、不畏犧牲的科學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7、地球內部分成三部分:地殼、地幔、地核,板塊指的是地殼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巖石圈被分成一塊一塊的區域。

      8、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板塊運動 引起的。測量表明,位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 縮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 紅海 在 不斷擴張。

      七年級上冊地理期中復習資料

      三、五帶的劃分

      1、依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就越多

      2、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3、7月份有節氣:小署和大署,最熱;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這種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相結合來劃分的。

      5、同一時間,緯度不同,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會有差別。

      6、極圈:66.5度; 回歸線: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分別位于在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

      地理復習資料范文第2篇

      1、西部多大江大河:長江,黃河等;

      2、東部河流短小;

      二、東南亞:

      1、湄公河(東方的多瑙河),流經6個國家(老撾、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中國(瀾滄江)),形成東南亞沖積平原;

      2、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注入印度洋;

      三、南亞:

      1、恒河(圣河):喜馬拉雅山南斷,主要雨水補給,形成恒河平原(南亞沖積平原);

      2、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國(雅魯藏布江)喜馬拉雅山北坡,雨水補給;

      3、印度河:發源岡底斯山,冰川融水為主,沙漠地區的灌溉水源(外流河);

      四、中亞:

      1、內陸河:錫爾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

      2、外流河:額爾齊斯河——北冰洋水系;

      3、湖泊:內陸湖:里海(世界)、伏爾加河(內陸河最長的)、烏拉爾河、咸海;

      五、西亞和北非:

      1、尼羅河:第一長河6600千米;

      2、兩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地理復習資料范文第3篇

      2. 澳大利亞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3.日本的國土面積是37.8萬km2,人口有1.27億(2000),首都是東京,經濟:由于該國缺乏礦產資源,因此需要大量進口工業原料、燃料,大量出口工業制成品,發展成了加工貿易型的經濟。

      4.日本的平原是關東平原。居民主要是大和族。通用日語。

      5.歐洲西部的三大地形區是:北部是以斯堪的納維亞山為主的山地,中部是西歐平原和波德平原為主的平原區,南部是阿爾卑斯山系為主的山地延伸到三大半島。

      6. 巴西的傳統節日是狂歡節,節日期間人們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7.東南亞的氣候主要有兩種: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 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

      8.美國共有50個州和一個首都所在的哥倫比亞特區,其中的兩個海外州是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人口有2.82億(2000), 面積是937萬km2 。世界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

      9.世界上的工業密集地帶是自英國向東到波蘭境內,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向南到意大利。

      10. 巴西有世界現已建成的水電站是伊泰普水電站,是由巴西和巴拉圭兩國合建的。

      11. 澳大利亞大陸地勢低平,平均海拔僅300米,是世界上地勢起伏最和緩的大陸。分為三大地形區,東部:大分水嶺為主的山地;中部:澳大利亞大盆地為主的平原;西部:寬廣平坦的高原。

      12.俄羅斯的交通以鐵路運輸為主。北美國家通用的語言是英語。拉丁美洲的人種以混血人種為主。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貝加爾湖。屬于(淡、咸)淡水湖。

      13.南極特有的鳥類是企鵝。個體數量最多的生物是磷蝦。北極的主要動物有北極熊。俄羅斯的氣候主要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涼爽。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氣候,太平洋沿岸是溫帶季風氣候。其中歐洲部分鐵路網非常稠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主要承擔內河航運的河流是伏爾加河。

      14. 美國農業的特點是實現了農業地區專門化和農業生產專門化。

      2. 15. 世界的盆地是剛果盆地。該盆地所在的大洲號稱“高原大陸”“熱帶大陸”。該盆地內部的氣候類型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俄羅斯管道運輸的主要對象是石油和天然氣。

      16.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其中東南沿海最為稠密。人口有 1.70億(2000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是70%以上。

      17.東南亞的主要物產:稻米:緬(甸)、越(南)、泰(國)。橡(膠)油(棕):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椰子: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18.南亞有兩條河流,位于印度境內的是恒河,另一條是印度河,位于巴基斯坦國境內。南亞的氣候屬于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三季:3~5月為熱季,西南季風尚未來臨,高溫少雨;6~10月為雨季,西南季風帶來大量降水,占全年降水總量的80%~90%,濕熱多雨;從11月~次年2月為涼季,盛行干燥的東北季風,氣候涼爽宜人。

      19.世界上的第二人口大國是印度,2000年人口已達到10億。 南亞的三大宗教是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印度80%的人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把伊斯蘭教定為國教,97%以上的人口為穆斯林。

      20. 世界的內陸國是哈薩克斯坦。被譽為“白金之國”的國家是烏茲別克斯坦。

      21. 馬來西亞的錫礦產量居世界首位。被稱為“花園城市”的國家是新加坡。

      22. 世界上石油儲量、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是中東地區。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沿岸地區。中東地區是世界的三大宗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的發源地,三大宗教的“圣城”是耶路撒冷。

      23. 東南亞的平原是湄公河三角洲。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是: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東南亞的范圍由兩部分組成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地理復習資料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慢性肺心病 心力衰竭 低分子肝素 療效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為慢性肺部疾病引起的肺部循環阻力增加,右心負擔加重而導致右心室肥厚,最終引起右心衰竭的心臟病。慢性肺原性心臟病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易于感染,加重右心負擔。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肺功能衰竭,心功能失代償,體循環瘀血,兼之慢性缺氧,繼發性紅細胞增多,血黏度增加。基于此,2007年9月~2010年10月采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液輔助治療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43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85例,均符合慢性肺心病診斷標準[1],因急性加重而出現右心功能不全,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3例,男33例,女10例;年齡46~78歲,平均67歲;病程3~19年;對照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齡50~77歲,平均65.8歲;病程3~16年。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輕重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液,5000IU/次,2次/日皮下注射,連續10~15天。對照組采用控制感染、解痙平喘、吸氧、化痰、血管活性藥物,浮腫明顯者小劑量利尿,部分患者小劑量強心苷類等西醫綜合治療措施。監測指標:用藥前后分別評價兩組病例的心功能,細致觀察記錄臨床癥狀與體征,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及凝血酶原時間。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心功能改善2級,呼吸道感染已控制,呼吸困難基本緩解,浮腫消退,指端氧飽和度>95%,肺部音明顯減少,肝臟腫大基本回縮;②有效:心功能進步1級,呼吸道感染基本控制,呼吸困難減輕,浮腫有所消退;③無效:心功能改善不明顯,癥狀和異常體征及各項檢查無明顯變化。

      結 果

      治療結果。

      不良反應及監測指標變化:治療組未出現明顯出血傾向(僅在注射處出現瘀斑);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凝血酶原時間(PT)輕度延長;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腎功能指標均未出現明顯變化。

      討 論

      本組肺心病患者85例,其中治療組43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顯效及好轉39例,總有效率90.6%;而對照組顯效及好轉26例,總有效率61.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提高肺心病加重期心力衰竭好轉率的可能原因有下列因素。

      慢性肺心病是肺組織、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變引起的肺組織及結構和(或)功能異常,產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增高使右心室擴大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疾病。臨床上以反復咳嗽、咳痰、氣促,活動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難、乏力和勞動耐力下降,心衰時水腫、紫紺等為主要特征。由于機體長期處于低氧狀態,導致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血液黏度增加,血流緩慢,加重了肺循環阻力和肺動脈高壓;缺氧使受累血管的活性物質增多,局部縮血管/擴血管物質比例失調,肺血管收縮,血管阻力增加;缺氧使醛固酮增加,腎小動脈收縮,水鈉潴留,血容量增多,致使肺動脈壓升高;缺氧使肺血管平滑肌細胞對鈣離子通透性增高,肌肉興奮收縮耦聯效應增強,使肺血管收縮[2],以上這些因素均導致肺動脈壓升高,終致肺心病及右心功能衰竭。低分子肝素能結合抗凝血酶Ⅲ,通過抑制Xa凝血因子的活性而有效抑制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之抗凝作用能降低血黏度,防止紅細胞聚集,改善微血管狀態,從而達到改善高凝狀態,減輕肺及體循環阻力,從而降低肺動脈高壓而達到糾正心衰的目的。

      本觀察顯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心力衰竭治療時,在控制感染、改善通氣、擴血管等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對改善心功能有顯著療效。低分子肝素因其對血小板影響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凝血酶原時間(PT)延長不顯著,其出血危險性小,1~2次/日注射,無需實驗室監測。

      參考文獻

      地理復習資料范文第5篇

      關鍵詞:地質資料 編研開發 途徑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也是檔案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質資料在廣泛應用于地質工作領域的同時,也廣泛服務于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中,將“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確定為我國新時期地質工作六大主要任務之一,足見其重要性。地質資料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這對地質資料管理與利用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首要任務之一,就是推進地質資料服務產品的開發研究,做好主動服務,充分發揮現有地質資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復和資料浪費。對一個具體地質項目而言,充分收集利用地質資料,就可避免重復投入工作量,節約工作經費,縮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研究程度等等。

      可見,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是當前地質資料工作的首要任務之一。轉變服務理念,加強地質資料服務方式研究與服務產品開發,尤其是結合重大項目的實施,提供地質資料集成編研產品服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館藏地質資料集成開發研究內容、目標

      1. 研究內容

      長期以來,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利用一直是地質工作者和地質資料管理者共同研究的課題,但各有不同的側重點與切入點。從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首要任務與核心要求來看,揭示館藏內容,宣傳館藏內容,引導資料收集利用,以及完善資料檢索方式與查閱方式,應是館藏機構首要的編研任務。

      2. 目標

      總體目標是研究一套為重大項目研究提供地質資料服務保障與支撐的方法體系。具體提出:

      (1)重大項目地質資料服務計劃制定方法與要求;

      (2)地質資料集成結構分類方案、集成方法;

      (3)地質資料集成服務成果表達形式與要求。

      二、技術路線和研究方法

      1. 技術路線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對象的需求分析研究為前提,以館藏地質資料為基礎,了解重大項目研究方法與研究目標,分析研究重大項目已有的工作程度與資料基礎,研究制定地質資料篩選方案、集成方案和集成方法,通過應用測評,循環改進,完善集成服務。

      2. 研究方法

      為重大項目提供系統的地質資料信息支撐服務為主線,開展地質資料集成開發研究。具體研究方法有:

      (1)用戶需求調研了解項目,尤其是作為重點服務對象的重大項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標以及對地質資料的需求情況,是地質資料集成開發研究的首要基礎。通過上門與項目組座談討論,了解項目研究需要何種地質資料、需要提供地質資料服務的方式等,為地質資料集成開發研究計劃制定鋪墊好基礎。

      (2)館藏資料分類統計研究是做好地質資料服務的信息資源基礎。通過專業分類、地區―專業分類等途徑進行分類統計研究,達到揭示館藏內容,理清館藏內容概貌,進而為有針對性地、方便快捷地提供地質資料信息服務以及地質資料集成方案的制訂奠定基礎。

      (3)以館藏地質資料為基礎,研究編制地質調查工作程度與資料目錄檢索圖集,達到直觀揭示館藏內容、宣傳館藏內容,引導地質資料利用者有的放矢利用館藏地質資料。

      (4)通過發放、回收、統計分析地質資料集成服務效果信息反饋表,以及上門與項目組座談,聽取地質資料集成開發成果的實際應用效果的反饋意見,項目組在接受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新愿望與新需求,為持續改進,進一步完善地質資料集成開發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三、通過調研,應形成和提交的成果有:

      1. 《館藏地質資料集成開發服務方法研究》,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做好主動服務,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起到方法示范作用。

      2. 館藏地質資料信息開發成果:

      (1)編制分類目錄和地區―專業分類目錄集,反映項目工作區前人工作成果概貌,便于項目研究者了解項目研究的資料基礎與方便檢索查閱。

      (2)編制與項目相關的成果資料目錄檢索圖集,清晰直觀地反映項目工作區基礎性工作程度。

      四、通過二次開發利用,服務于社會及當前形勢

      含羞草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色成人中文字幕网站 |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大全| 亚洲国产精品lv|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 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丝袜熟女国偷自产中文字幕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 小说专区亚洲春色校园| 亚洲?v女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网站 |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道具|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 91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中文资源| 亚洲fuli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亚洲|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