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文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This That 指示語 傲慢與偏見 中英差異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b)-0223-0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交流已經越來越為重要,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更加注重文化交流帶來的新訊息,此外,由于文化傳播形式和途徑的多樣性,可以間接的促進經濟貿易的發展。電影作為重要的影音媒介手段,是了解國外文化的重要媒介。據官方統計,2014年全國電影總票房296.39億,其中進口影片占到了45%。因此原版電影翻譯對白的對電影的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通用的語言,各自都具有鮮明的語言特點,文化差異在不同層面上都有表現,然而指示語作為語篇銜接的重要手段,在翻譯中起到重要作用。
該文選擇this和that作為研究對象,因為在兩種語言中極為常見的指示詞語,比較有代表性。按照慣性直譯思維,“this”譯為“這”而“that”譯為“那”,但實際上因為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不同在指示過程中也會有差異。
1 研究對象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其浪漫的故事情節和語言藝術吸引了大量讀者。原著先后多次被翻拍成電影和電視劇,該文選擇最新的作品,2005年由Joe Wright 執導的影片,電影用新的風格再現了這部經典著作,贏得了普遍贊譽并獲得奧斯卡獎。在該文研究中作者將對電影中對白的英漢兩個文本進行語料處理,借助Paraconc進行平行語料庫的分析,發現英語和漢語在使用this,that,這,那,之間的區別,從翻譯的角度探尋其背后反映出的文化差異。
2 分析與討論
根據對《傲慢與偏見》原版電影對白的中英文字幕語料分析統計得到表1。
從表1中我們發現首先對于指示代詞的使用漢語中多于英語,英語中that要比this使用頻率高,而在漢語中恰恰相反,“這”要比“那”的使用頻率高,由于只是基于文字本身進行的統計,具體情況需要基于語境進行分類研究,該文基于原版英文對白的翻譯也是基于語境給出的。
研究者在分析中發現,對白中出現的this和that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并加以例子進行說明。
2.1 this的分類
2.1.1 表示時間
在時間指示中我們常會用到this或者that來指代時間,在這部影片中出現了8次用來指代時間“this”,分別如下:“this evening”譯為“今晚”,出現3次;“this afternoon”譯為“下午”,出現3次;“this day”譯為“今天”,出現2次。可以發現當“this+時間詞”的結構出現時通常表示近距離時間,一般是今天發生的,所以在中文翻譯中就沒有出現對應的“這”出現,而是直接給予時間,一般情況下是說話人和聽話人已知的時間。
2.1.2 this + 名詞
在對白中發現“this+名詞”出現了9次,其中只有一次沒有直譯成“這”,“this interference”譯為“多管閑事”以外,其余的包括“matter, union, honor, house”等都是以“這+名詞”的結構進行翻譯,因為有上下文的語境支持所以在指代作用中直譯更有助于理解對話含義。有一種情況“this way”屬于我們通常說的固定搭配用語指路,或者禮貌讓他人先行時用的。
2.1.3 this作主語
this 作主語的情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做主語或者代替某個名詞在從句中做主語,另一種是直接構成“this is...”的句型中做主語。在統計中發現,第一種情況有2次,都譯為“這”,而第二種出現了9次,其中有1次選擇省譯,其余直譯。
2.1.4 this作賓語
this作賓語出現一般直接跟在動詞之后做直接賓語,也有做間接賓語,或者與all 搭配出現,共出現了9次。其中有三次沒有翻譯,其他都翻譯為“這”。
從以上的翻譯我們可以看出,this在該部電影對白中大多數情況是直接譯為“這”的。由于電影這種特殊的文本形式,在表演時說話人和聽話人有共同的語境基礎,另外電影對白有趨向于口語化點,所以對于一些口語中出現的一般情況下沒有直接翻譯出來,而有明確指代意義,前指或者回指時則明確翻譯成“這”。
2.2 that的分類
2.2.1 that在從句中
英語語言中很多情況下是套有很多從句的,比如說主語從句,定語從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強調句等等。所以在初步統計時把這些that也歸納在了適用范圍之內。從句中that的出現可能會是替代一個名詞,或者一句話用來充當主語或者賓語,又或者是強調句型“It is...that...”句型中的結構用詞。這也是在平常的討論中沒有意識到的,在這些從句中that就沒有了指代作用,只是語法作用。而在英文對白中,這種出現在從句中的情況有29次,賓語從句中有19次,定語從句6次,特殊句式4次,而且都沒有直譯成“那”。
2.2.2 that作主語
作主語時,有時用來介紹某個人的出場,有時用來總結一件事的發生,通常that謂語句首構成句子,也有是以疑問句的形式出現的情況。一共出現了20次,有7次譯為“這”,有4次沒有翻譯,剩下的9次譯為“那”
2.2.3 that+名詞
英文對白中出現了11個“that+名”詞的結構,其中“that”翻譯成“那”有6次,如“that part,that impression”;翻譯成“這”有2次,如“that reply,that ink”;翻譯成“它”有1次,“that way”還有兩次沒有翻譯。通過對電影語境的分析,that直譯為“那”的情況通常是第一表達距離較遠的東西,第二表達心理距離較遠,如“that lady”,是因為不喜歡那位女士所以才采用了“that”,而漢語也保留了“那”的翻譯。
2.2.4 that作賓語
that作賓語在英文對白中出現在動詞和介詞之后,共出現6次,翻譯成“這,這樣”3次,翻譯成“那,那樣”2次,還有一次沒有翻譯。從這之中就可以發現了英漢的差異,在英語中使用的是that,而在中文對白中則翻譯成了“這”。通過對比發現,這種翻譯更加使譯文上下連貫,因為通常動詞后面接有that是前指,指代之前發生的事,或者后指后文中要做的事。有時候因為對話很緊湊上下文之間沒有空間和時間距離,在沒有明顯心理距離暗示的情況下,選擇了這種翻譯方法,也反映了我們使用語言的一種習慣。
2.2.5 其他
在平常會話中我們會發現,that作為口語中比較常見的詞語會出現在例如“not that,that is”這樣的句子中,而在翻譯中則采取不翻譯的方法。
3 結語
從上文中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this 和that作為極常見的指示代詞,他們有很多不同的用法和功能。this和that在電影對白的翻譯中并不能完全對應,會出現this翻譯成了“那”而相反that卻翻譯成了“這”,還有其他不譯或者譯為其他詞的現象。
在使用情況上英語較漢語來說更多使用“that”,而漢語更多的使用“這”。對于此,該文給出的解釋是首先由于英語中給的從句中有許多連接詞需要that,所以在研究時要注意這部分詞匯。此外,由于英美民族強調主體與客體的分離,在文章中我們就不難發現多用被動句或者由物、抽象名詞作主語的情況,表現得更加客觀,強調單個人的獨立,所以在指示語的表達距離上更加符合時空遠近的距離。而漢語多用人做主語,更加主觀,通常情況下這些指示詞更多的是反映心理距離,說明說話人多于這件事或者想要給聽話人所要表達的心理反映。
該文希望通過《傲慢與偏見》字幕對白的研究,發現常見指示詞this和that的不同用法和差異,在之后的學習和翻譯中能夠了解這種中西文化的差異,正確把握指示語的語用功能。
參考文獻
[1] 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李廷裕.“這”“那”的英文翻譯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99-102.
做名詞時的意思例舉如下:
1、復制本,副本;
2、一份,一冊;
3、準備排印的書面材料;
4、報刊等的稿件,可用于報紙文章或廣告的消息,信息。
做動詞是的意思例舉如下:
1、復制,抄寫;
2、作弊,抄襲。
做及物動詞時的意思例舉如下:
1、模仿,仿效;
第一,把“assurance”一詞由原來的“保證”修改為“確認”,是一大進步。因為審計確實不能保證什么,但“確認”一詞仍不能準確地表達“審計”一詞的內在涵義。一是從英文的構詞上,“assurance”一詞由“as”+“sure”+“ance”,“sure”表示“確信”,“as”作為前綴有加強的意思,同時該單詞與該定義后面的一個單詞“evaluate”相呼應,“evaluate”的意思為“仔細的考察和判斷而后做出評價”,因此,這一英文單詞的意思“核實而后使……確信”,而不是單單的“確認”。二是“審計”一詞從產生之日起就天然地與三方(即審計委托人、審計師、被審計對象)聯系在一起。審計是以法律規章制度為參照物,審計師對被審計對象的行為過程及結果進行判斷,并將判斷結果反饋給審計委托人,而“確認”一詞不必一定有三方存在。三是“確認”不必像“審計”那樣一定以法律規章制度為參照物。四是審計是一種主動行為,是一種積極的選擇。而“確認”一詞在《新華字典》中的意思被解釋為:“十分肯定的加以承認”,而“承認”一詞的意思為“同意”。承認,可以是承認自己做事的過程或結果,也可以是承認另一方做事的方案、程序和結果。當為承認另一方做事的方案、程序和結果時,是一種被動的選擇,因此,如果認為內部審計僅僅是被動地承認另一方做事的方案、程序和結果,那么內部審計的地位實在低得可憐,但事實是內部審計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視。因此,筆者認為還是譯為“鑒證”更為準確。“鑒”根據吳潤儀主編的《漢字詳解字典》對“鑒”字的解釋為:“形聲、會意字。從金監聲,指‘用銅制成的鏡子’,故從金;又因監本指‘人照見自己的形象’,故鑒從監聲并會意……。(1)本義指‘鏡子’:以銅為鏡,可正衣冠;(2)由本義引申指‘照’:油光可鑒;(3)由上義引申指‘審察,仔細看’……。”而審計正是對照法律規章制度仔細核對。“證”根據《漢字詳解字典》解釋為:“形聲、會意字。從言登聲,指‘用事實告發’,告發就得說或用語言檢舉,故證從言;又因‘登’有‘成熟’義,成熟之言有‘事實’的意味,故證從登聲并會意;……。(1)本義指‘告發’;(2)由本義引申指‘憑據,幫助斷定事理的東西’;(3)由上義引申指‘用人物、事實來表明或斷定’……。”而且“鑒證”也是一種主動行為,是一種積極的選擇,因此“鑒證”更加符合“審計”的內在涵義。對于因“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不夠,其出具的審計報告具不具有“鑒證”作用,筆者認為,“內部審計”獨立性不夠是公司內部治理的問題,其出具的審計報告對外不具有“鑒證”功能,但對內仍具有這一功能。內部審計――“審計”是這個詞的主體,“內部”只是定語,“內部”一詞作為定語,只是在某些特性上有別于注冊會計師審計和政府審計,并不能改變“審計”的性質;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內部審計外包,能說其獨立性不夠嗎?所以,筆者認為把“assurance”一詞譯為“鑒證”也許更符合“審計”的內在涵義。
第二,對“to add value and improve an organization's operations”這一目的狀語。中國內部審計師協會的最新譯法為“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其實譯得很扣和原文,但與漢語的用語習慣有出入。“改善組織的運營”在漢語中可以作為目的,但在與“增加價值”連在一起時,更多的是把“增加價值”作為目的,而把“改善組織的運營”作為手段,所以,筆者認為把它譯為“旨在改善組織的運營以增加其價值”更為貼切。其實原文用的是“and”,并無遞進的意思,筆者只是從漢語的用語習慣方面認為這樣讀起來更順口,畢竟翻譯除了“信”,還有“達和雅”的要求。
第三,對“to evaluate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risk management,control,andgovernanceprocesses”的譯法。2005年中國內部審計師協會將其譯為“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這樣譯讀起來總有些拗口,漢語有“管理過程”、“控制過程”、“治理過程”,也有“管理效果”、“控制效果”、“治理效果”,但“管理過程的效果”、“控制過程的效果”、“治理過程的效果”不合漢語的搭配習慣,因“管理”、“控制”、“治理”都是持續動詞,本身就是過程,因此用漢語的平仄之聲讀起來總有些拗口。另外漢語常講“評價什么的過程是否合理”、“評價什么的效果是否顯著”、“對什么進行評價”,單講“評價什么的過程”、“評價什么的效果”,少了賓語補語,句子是不完整的。再有新的譯法把“effectiveness”由原來的“效率”改譯為“效果”,而根據《現代英漢綜合大詞典》“effectiveness”既有“效率”的意思,也有“效果”的意思,事實上“效率”、與“效果”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在保證方向正確的條件下,即保證“效果”是正確的條件下,提高“效率”是必然的要求。在目前這種“快魚吃慢魚”的經濟環境下,要實現組織的目標,僅僅保證方向正確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搶占人才,以最優的角度搶占市場,以最有效率的方案行事才可能達到目標。而內部審計作為內部控制的一部分,與其說在“效果”上能有所作為,毋寧說在“效率”上更有所作為,畢竟保證方向正確是高管層的責任,而審計只是再確認后給組織以信心。所以對這部分的翻譯,筆者認為原來的譯法在結構上更符合漢語的習慣,因此可否譯為“來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過程的效果進行評價,以提高它們的效率”。
[關鍵詞]英漢電影;文化差異;翻譯
一、引言
半個多世紀以來,電影翻譯工作者給中西方觀眾奉獻出了許多優秀的譯制片,觀眾從這些優秀的譯制片中不僅領略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所帶來的無窮魅力。近年來,歐美一些電影公司為節約成本,紛紛將影片拿到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國家進行后期翻譯制作。由于翻譯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一些精彩大片的質量滑坡,影響觀眾對影片的口碑,可謂得不償失。如Hobson’s Choice 被譯成《霍布遜的選擇》,電影中主角名叫Hobson,表面上看也沒有問題,可是大概的情節是:這位Hobson先生是一位鞋店老板,不愿意把大女兒嫁給店里的伙計,結果遭到三個女兒同盟反對,于是屈從了她們。在英語中Hobson’s Choice也是一個成語,同樣據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它的意思是:An apparently free choice that offers no real alternative. 出典大約是這樣:After Thomas Hobson (1544-1630), English keeper of a livery stable, from his requirement that customers take either the horse nearest the stable door or none。電影巧用這個名字正為了套用這個典故,而譯名恰好顛倒了意思。Pumpkin Eater 曾經有人譯成了《食南瓜的人》, 其實這也是來源于一首廣為流傳的童謠:“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 wife and couldn’t keep her.”根據故事情節,譯做《太太的苦悶》更恰當些。在《金剛》影片中,丹納姆在給杰克寫支票時,為了拖延時間,他故意把支票的數目寫成“two grand”而不是正規的“two thousand”。因為grand是非正規的用語,或者說是口語化的,不能作為支票上的書寫格式化的用語。所以,他寫的這張支票其實是廢的。這樣如果他重寫就可以拖延一下時間。那么對于翻譯來說,怎么表現這兩個中文意思一樣但用法上不同的單詞,而且要保證觀眾能從他們的對話中聽出來呢?只能嘗試從他們對話的含義下手。因為丹納姆的目的是想把支票寫錯,所以我們就從他想寫錯的角度考慮,而剛好的是,中文中寫支票我們有“兩”和“貳”這個有著與“grand”和“thousand”類似的使用上的不同,因為我們在支票上不可能寫“兩仟”而應該寫“貳仟”。所以用這兩個字來代替原英文,即能保留原片這個細節的用意所在,又可以讓觀眾聽得很明白。對于譯制人員來說,他們的工作并不是直截了當地翻譯,而是要在把握影片主題的基礎之上,進行加工、處理,以高超的技巧把握影片的精髓,簡明扼要地做出釋義翻譯。因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也是一種文化現象,而其載體則是語言的轉換。不同的語言承載不同的社會文化,在翻譯中只要文化差異處理好了,語言差異只不過是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而已。
二、英漢電影中的文化差異翻譯手段
1. 異化――保留源語的文化色彩
在《傲慢與偏見》中有這樣一句:“……and not lead you to reject the offered olive―branch”利用異化譯成:“也不會導致你拒絕獻上象征和平的橄欖枝”,這樣普通的中國觀眾也會明白其含義。《紅樓夢》中的“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可異化為“If the Dragon King wants a white jade bed, he applies to the Wangs of Jinling”,對于不熟悉中國文化的英美讀者來說,本來“龍”就是個怪物,再來一個“龍王”就更恐怖了,因此可在句后解釋“龍王是中國神話中掌握百姓生計的海神”。漢語的許多成語也可采用這種方法,如“班門弄斧”異化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a Chinese master carpenter”,不知典故的英美讀者對于Lu Ban是一無所知,如果加上“a Chinese master carpenter ”,效果迥然不同。異化的方法對英漢雙關語的翻譯也有解釋力,盡管英漢雙關語有時吻合,如在《惡有惡報》中,“sound”是雙關語,具有“結實”和“空洞發響”雙層含義:First Gentleman: Thou art always figuring disease in me, but thou art full of error, I am sound(紳士甲:你總以為我有那種病,其實你大錯特錯,我的身體響當當的)。Lucio: Nay, not as one would say, healthy; but 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 impiety has made a feast of thee(路奇奧:響當當的,可并不結實,就像空心的東西那樣響當當的,你的骨頭都空了,好色的毛病把你掏空了)。
2.歸化――用目的語中文化色彩詞語替換源語中文化色彩詞語
這種方法可較多地運用于習語,如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大牙);to shed crocodile tears(貓哭老鼠);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lead a dog’s life(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狗嘴里吐不出象牙);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3. 編譯
在翻譯過程中,將功能等值理論運用到電影片名的中文翻譯中,就是不拘泥于英文片名形式上的對應,而是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內容、風格及內涵等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文的優勢和特長,立足于觀眾的接受與審美力,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美國電影Sleepless in Seattle講述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影片中男主人公Sam沉浸在喪妻之痛中不能自拔,他的兒子希望他能快樂些,因此在一個電臺節目中說出了他的圣誕愿望:要一個新媽媽。電臺主持人與Sam聊了一會兒,女主人公Annie在收聽節目的過程中被Sam的深情所打動。于是通過書信的方式與Sam聯系,整部影片中Sam和Annie一直都沒能見面,直到結尾兩人才在帝國大廈的頂層見面。大陸的翻譯版本是《西雅圖不眠夜》,很明顯是直譯了片名,而臺灣的版本則是《緣分的天空》;后者將電影所傳達的信息用“緣分”二字淋漓盡致地散發出來。類似的翻譯在港臺地區的翻譯中比較常見: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如夢》;Meet the Parent《門當戶不對》等。
4. 解釋
這種方法是不得已而采取的,主要針對英漢語言由于發音、結構不同而形成的帶有各自不同文化色彩的特殊表達法,但這種方法又不同于歸化(意譯)。漢語中的歇后語有時是根據諧音而產生的具有與原含義截然不同的另一層含義的詞語,而后者習慣上是漢語中交際者的意向意義,如:老太太不認識仙鶴―高級(雞);河邊洗黃連―何(河)苦;小雞跳到墳上―惱(撓)死人;飛機上扔報紙―空頭(投)理論;拉著下巴過河―假謙(牽)虛(須);黃鼠狼鉆到雞籠里―想投(偷)機(雞);瞎子上樓梯―摩(摸)登。
歇后語的漢譯英可采取文內解釋方法,但筆者發現,無論如何解釋,英美人對歇后語的諧音效果未必能曉得,如“小雞跳到墳上――惱(撓)死人”可譯成“A chicken jumps on a tomb―making somebody exasperated/scratching the dead(The words “exasperate ”and “scratch” in Chinese are homophonic, and the former meaning is the intended meaning.)”;再如“黃鼠狼鉆到雞籠里―想投(偷)機(雞)”可譯成“A weasel gets into the cage of chicken―trying to speculate in something/trying to steal the chicken(The words “speculate” and “ steal the chicken”in Chinese are homophonic, and the former meaning is the intended meaning)”。
三、 結語
電影中的語言表達必定受到各自所屬社會文化的制約,從而使語言深深打上社會文化的烙印,顯現出各自社會文化的特征。文化色彩差異主要體現在語言的詞匯層面,其承載了社會生活的變遷、民族文化的發展等社會文化因素。電影文本翻譯不能像文學作品翻譯一樣,譯者應立足于本國觀眾,從觀眾欣賞譯制片的藝術角度出發,選用本民族語言中與原片藝術最相似、最貼近的、為本國觀眾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詞語和文化意象來進行電影翻譯。電影翻譯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譯者要注意到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思維方式、信仰及價值取向等都制約著翻譯的優劣,不同水平的翻譯影響著觀眾的理解和欣賞。
[參考文獻]
[1] 柴梅萍.《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J]. 蘇州大學學報, 2001.(4).
[2] 李杰,《電影譯名中的文化對等》[J]. 博覽群書, 2007.(2).
關鍵詞:高職英語;翻譯教學;問題及對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英語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要加強對學生英語翻譯實踐能力提高的重視,切實促進學生的英語翻譯發展。但是,從當前我國高職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師在教學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1]。以下本文就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進行簡要分析。
一、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英語教師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重視程度不足,導致教學效率有待提高。語言的發展受當地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的影響較為深遠,在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也必須要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才能夠讓學生進行準確的翻譯。但是由于部分高職英語翻譯教師的跨文化意識不強,導致教學的有效性不足[2];第二,在詞匯的翻譯中,教師沒有認識到英語詞匯的特殊性,導致學生的翻譯準確性不足。英語詞匯具有一詞多義的特征,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喜歡用中文翻譯來解釋英文詞匯,限制了英文詞匯的具體含義,這是導致我國高職英語翻譯教學效率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學生掌握的翻譯技巧和方法不足。高職英語翻譯教師在教學中過于強調學生對于翻譯的訓練,沒有系統的教授學生必要的翻譯技巧和方法,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學習質量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高職英語翻譯教學的對策
(一)提高教師的專業素
當前我國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問題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教師的教學綜合素質不足,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感知不夠清晰,以至于在教學中沒有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導致教學的有效性不足[3]。因此,要提高高職英語翻譯教學的質量必須要求高職院校能夠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提高高職英語翻譯教師的雙語能力、教學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等。
(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高職英語翻譯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不僅需要提高教師的跨文化意識,還要求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在翻譯時能夠充分考慮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來進行具體分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對翻譯理論知識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教師應該要告訴學生,中國的“恐龍”象征著權力、尊貴,但是外國人對于“dragon”的印象卻偏于邪惡、暴虐[4]。尤其對于商務英語來說,教師更加要強調對學生進行西方商務貿易的特征如商務禮儀、商務貿易中的語言使用特征以及說話習慣等的介紹,切實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翻譯學習效率和質量。
(三)教授學生必要的翻譯技巧
英語翻譯題型和內容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英語專業在翻譯學習上也存在不同的側重點。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不僅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理論知識講解,加強對學生的實際訓練,還需要教師能夠教授學生必要的翻譯技巧,讓學生進行靈活地進行英語翻譯。英語翻譯技巧的類型較多,如直譯、意譯、音譯、摘譯等等。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各種翻譯技巧進行詳細的講解,使學生能夠掌握各種英語翻譯的技巧,幫助學生在實際的英語翻譯訓練中,結合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有效的翻譯訓練,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四)采用多媒體教學法
采用多媒體教學法進行高職英語翻譯教學可以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高。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對翻譯知識的理解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直觀體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翻譯學習有效性[5]。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中西方在同樣的場景下對話的不同,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與學生進行課外的交流和互動,甚至還能夠幫助學生在網絡平臺中與外國友人進行面對面的翻譯訓練。這樣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學習步調進行學習,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學生和教師的跨文化意識不足,導致翻譯教學的效率較低。要改變這種現狀要求教師能夠堅持不斷的學習,實現專業素質的自我提高,并要求能夠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促進學生的實踐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橋.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2):20.
[2]解晶.語塊教學法在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 海外英語,2015(23):98-99.
[3]龐中燕.高職院校商務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革創新的相關思考[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