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登岳陽樓其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
3、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臨洞庭湖贈章丞相》
4、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5、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唐劉禹錫《望洞庭》
6、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7、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8、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9、舟如空里泛,人似鏡中行。釋惠標《詠水》
10、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雍陶《題君山》
11、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12、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
13、楊柳滿長堤,花明路不迷。畫船人未起,側枕聽鶯啼。張寧
14、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陽樓》
15、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16、南匯群崖水,北注何奔放。--韓愈《登岳陽樓》
17、洞庭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18、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
3、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花卿》
4、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
5、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懷》
6、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7、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絕句四首》
8、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前出塞九首》
9、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佳人》
10、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11、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贈衛八處士》
1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13、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14、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江村》
15、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
16、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18、朱門九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19、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客至》
20、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21、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登高》
22、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
23、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羌村三首》其一
24、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5、桃花細逐揚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曲江對酒》
26、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
27、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歲晏行》
28、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
29、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
3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31、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32、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跡五首》
33、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
34、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
35、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夏夜嘆》
36、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
37、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39、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40、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二首(其一)》
41、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42、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兵車行》
43、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
44、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曲江二首》
45、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化卿》
46、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47、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48、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49、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50、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
51、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52、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
53、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54、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夢李白二首》()
55、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江畔獨步尋花》
56、挽弓當挽強,用劍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57、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曲江二首》
58、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59、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60、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詠懷古跡五首》
61、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
62、映階碧草自春*,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
63、萬里盡征戍,烽火被岡巒。——《垂老別》
64、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天末懷李白》
要想在高考考場上順利做好探究題,除了要樹立科學的探究理念,恐怕更多的還要靠平時的訓練有素,而不僅僅是臨場的良好精神狀態和出色發揮。所以,備考時有針對性的做些儲備,是必不可少的,可作哪些儲備呢?
一、知識儲備
1 歷史知識,探究題有好多涉及的是過去的作品,如果對作者所處的時代不熟悉,如果對作者的理想、思想、經歷、興趣、愛好、秉性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那么,要想做好“探討作者的創作(寫作)背景和創作(寫作)意圖”、“發掘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之類的題目,恐怕近于癡人說夢。
2 生活知識。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你要是對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熟悉,一般理解都困難,探究就更談不上了。至于“個性化閱讀”往往是建立在獨特的生活經歷和生活體悟之上的,“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又何嘗不是這樣?可見,生活知識積累得越豐富,就越有利于答好此類題。
二、能力儲備
1 發現能力。發現是探究的先導,如果對文本內容一點感覺也沒有,哪能提出什么問題?更別說什么有價值的見解了。比方說讀李白的詩,當我們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開始,讀著讀著就會發現,李白的許多詩都是以“月”為主要意象的,如“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關山月》)、“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渡荊門送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等都是這樣。你再往下想,這是為什么呢?這就要聯系月的特征和人的個性來思考了。月有皎潔的一面,可以與純潔美好相連;月光有清冷的一面,可以和凄清憂愁相連。和月相親,而且是一個人,可見孤獨,孤獨而不愿意找人傾吐,不是“懼”就是“傲”。把這些和李白本人聯系起來,你又會有新的發現。李白有與生俱來的高潔本性和遠大而美好的理想追求,可是在現實的重棒下脆如鵝卵,能不生憤?憤不喪志,絕不降格以求,“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既這樣,那就只好孤獨地與月相親了。說是這么說,心中能不郁結?凄清愁苦也就在所難免,向誰傾訴?最好的對象還是月。經過這樣的探究過程,李白好用“月”的奧秘也就不難揭開了,然而,這一過程的起點就是“發現”。
2 求異求同能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有創意的解讀”,從何而來?人云亦云行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其中選了一段《韓非子?說林上》的文字:楊子(楊朱)過于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長得丑的)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這段敘述充滿著求異智慧。二妾的美與丑,那是世人的看法,是從外在形貌上著眼的。逆旅之父的著眼點在哪,這里沒有明說,但肯定不在形貌上。而楊子的著眼點是在有才德而并不自以為有才德上。如果逆旅之父和楊子不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那么,也就沒有這段“佳話”了。這里所蘊涵的原則,對于解答探究類題目不無啟發。
3 聯想、想象能力。要想在考場做好探究題,指望臨場“靈機一動”那是靠不住的,更多的是靠把平時的儲備調動起來,那么,聯想、想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讓你回答對杜甫《登岳陽樓》詩意境的理解這樣的題目,恐怕就要經過一番聯想和想象。詩的第一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看似只是敘述登樓之事,但如果聯系第三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聯想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純”的理想,聯想他幾十年的坎坷經歷和郁郁不得志,聯想他當時的境遇,這里的一昔一今,恐怕就可理解為幾十年經歷的概括,這“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恐胸就可理解為幾十年命運的縮影。而第二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顯然是壯闊之景,它承載的當是第四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的傷時憂世的悲情。通過這樣的一番聯想,意境似乎就可概括為:描寫了浩瀚無邊的壯景,抒發了國憂家愁的悲情。由此可見,聯想與想象能力不僅是讀詩的必備能力,也是回答探究性題目不可或缺的能力。
4 遷移能力。聯想、想象的作用在做題時更多的是體現在“溝通”上,但高考題目一般不可能是平時訓練的原題,充其量也只是相似。這就需要遷移功夫。探究類的題目,在平時也不是沒練過,可是一到考場情境有的同學就有點發懵。比如說2008年寧夏、海南卷第14題,考查的就是一道“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的探究題,題目是這樣的:“小說描寫了警察吉米和通緝犯鮑勃‘二十年以后’赴約的故事,在‘情與法’的沖突中,兩人都面臨艱難的抉擇。有人說鮑勃值得同情,有人說他罪有應得;有人說吉米忠于職守,有人說他背叛了友誼。你的看法呢?請就你認同的一種觀點加以探究。”這樣的題平時能沒接觸過嗎?可是有些08屆考生拿到這道題卻覺得無從下手,這就是不會遷移。看來一是要強化遷移意識,二是要適當做些鞏固練習,不然就形成不了能力,上考場可能會抓瞎。
5 邏輯思維能力。探究題答案一般都是個性化的,而要想使人信服,就必須言之成理,具有嚴密性、思辨性,那么,對邏輯思維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方法儲備
1 審題方法。審題是做題的先導,先導沒導好,肯定難以達到目的。審好了題,發現的敏感、思維的縝密就都有了。審題先耍弄清幾件事,一是出題人的意圖是什么,二是答題的角度可以有哪些,三是“我”能答好哪個角度且具有一定的新意。其次是在備考時適當做練習和做有心人。適當做針對探究題的審題練習道理明顯,無需多說。其實解答所有語文主觀性試題都必須審好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審好每一個主觀題,尤其是作文題,都是在為解答探究題準備審題能力和審題方法。所謂做有心人,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時機進行審題練習。比如說與人交談,隨時揣摩別人的說話意圖;別人交辦的事,選擇最佳的方法和途徑去完成等都可訓練審題能力。
2 比較方法。探究題有的題干本身就要求運用比較法去答題,有些題干雖然沒有這樣明確要求,但運用比較法會使你答起題來很順手,所以平時就應該讓這種方法嫻熟起來。比如李白與杜甫之比較、比如不同作者“登陽樓詩”之比較、“蘇門三杰”之比較等都有利于提高探究題應試能力。
詩詞是純粹的藝術作品,而詩人心靈世界的展現,則需依托藝術形象。展現可以通過景物描寫,可以通過典型事情,還可以通過人物形象,甚至直接借助情感抒發。因此,詩人在詩中表現的景、事、人、情應是我們走進詩人心靈世界的鑰匙。
一、觀其景
古語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任何寫景作品都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詩人在詩詞中選取的景物,正是詩人主觀情感的流露。因此,在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從關注景物入手,揣摩詩人的內心情感,進而把握詩詞的主題,讀懂詩詞。
如學習蘇軾《新城道中(其一)》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找出詩中描寫的景物――披絮帽的嶺上晴云、掛銅鉦的樹頭初日、含笑的野桃、短竹籬、自搖的溪柳、清澈的沙水。然后逐一和學生鑒賞詩人融入詩歌的景物,通過交流與探討,學生明確:詩人以“披絮帽”比喻“嶺上晴云”,以“掛銅鉦”比喻“樹頭初日”,用意在于展現雨后初晴的天氣,借此襯出詩人心情的歡快。用擬人化的手法寫野桃“含笑”盛開,寫溪柳獨自搖曳起舞,同時還寫了溪水清澈見底。通過對這些山村自然景物的生動描寫,突出山村景象的生機勃勃,進一步增添了詩人內心的喜感。借助這些景物的分析,詩人歡快的情感基調也就明確了。
二、解其事
正所謂“景為情生,事為情設”,詩中的景物描寫都是為表達情感而產生的。同樣,詩中的事件敘述也是為情感設置的。因此,融入詩中的典型事件也就成了我們了解詩人情感的依托物。教師可借助這些事件帶領學生揣摩領悟,從而讀懂詩詞。
如學習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時,我請學生找出這首詩的典型事件:“人隨沙岸向江村”一句寫村里的人們回歸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一句寫詩人卻乘船離家去鹿門;“惟有山人自來去”一句寫只有詩人一個人在山中自由來往。明確這些典型事件后,再和學生探討這些事件:傍晚時分,忙碌了一天的人們自然要歸家,可是詩人卻反其道而行,獨自離家去往深山鹿門。不同歸途,展示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與熱愛。而在鹿門山,只有詩人一個人隱居在此,與世隔絕,與山林作伴,孤身一人,自由來去,一個在品味隱居妙趣的隱士形象躍然紙上。理解了這些事件也就讀懂了這首詩。
三、察其人
“詩而有境有情,則自有人在其中。”(吳喬《圍爐詩話》)詩詞中的人物有兩類:一是詩人自己,二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對于前者,要做到知人論世。對于后者,詩人往往借助詩詞中的抒情主人公寄托理想。因此,在品鑒詩詞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詩人,關注詩詞中的人物形象。
如學習陸游《書憤》時,我從人物解讀入手,先向學生介紹陸游其人其事,初步感知陸游是一位愛國詩人,K身立志抗金報國卻不能被朝廷重用,最后郁郁而終。悲憤是他的詩歌主題。接著要求學生找出詩中寫人的詩句:“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是寫詩人自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是寫諸葛亮。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什么寫自己和諸葛亮的形象?要在詩中表達什么情感?通過交流探討,學生明確:寫詩人自己是要表達自己希望守邊御敵而又壯志難酬的悲憤;寫諸葛亮是稱贊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同時表明自己的雄心壯志和至死不放棄抗金的愛國情懷。通過對對這兩個人物的解讀,詩的主題就明朗化了。
四、悟其情
詩人內心情感的流露是詩歌產生的本源。“詩言志”,“志”就是一種情感表現,詩人的職責在于抒情。因此,在進行詩詞鑒賞教學時,教師應啟發學生尋找帶有情感暗示的詞語,借助這些詞語捕捉詩人內心的聲音,從而準確把握詩詞主題。
如學習杜甫的《登岳陽樓》時,我要求學生找出詩中帶有情感暗示的詞語。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主要有老病、孤、涕泗流等。然后帶領學生討論與交流:“老病”突出了詩人年老多病、風燭殘年;“孤”表達了詩人長期漂泊在外的孤苦無依;“涕泗流”,一方面體現出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憤,另一方面也表達出對國家戰亂不定的擔憂和百姓流離失所的同情。通過這樣的引導交流,學生很快就讀懂這首詩了。
選修只是為學生提供學習和發展的一個平臺,師生不是教材的奴隸,應堅持以學定教,靈活自主地用好選修教材。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有的側重于實際應用,有的著眼于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筆者所在的湖北省選定的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和《外國小說欣賞》這兩本選修教材,在此便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例談談具體想法。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共有六個單元,每個單元有一個主題,并且由“賞析指導”“賞析示例”“自主賞析”“推薦作品”四個部分組成。如果像必修課文那樣篇篇都講,時間上不允許,也違背了選修課的原則。和必修課課程比起來,選修課課程的學習更應當放開思路,發展個性,更加需要學生主動學習。學生們從小學到高中,已經學習了很多古詩詞和散文,背誦了許多名句甚至許多篇章,也領略了許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但《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這本選修教材著重點是從文學鑒賞角度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古代詩文的,通過鑒賞探究,感受古詩文的思想和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關于這門選修課的教學方法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突出一點,品味交流
古詩文中有很多“點”,這些“點”可以結合高考的考點來交流探討,達到既提高鑒賞能力,又能提高解題能力的一石二鳥的作用。古詩詞中有很多涉及人物形象,如杜甫的《旅夜書懷》、柳永的《甘草子》(秋暮亂灑衰荷)等。教師可以據此結合高考古詩詞鑒賞中的“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考點進行互動探討,分析這些詩詞中人物形象的特點,品味交流。當然就單獨的一首詩而言,鑒賞點可能很多,我們教學時大可讓學生在已經讀通文意的基礎上就某一點來討論交流,然后通過練習鞏固,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如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可以從意境美的角度進行鑒賞,蘇軾《新城道中》(其一)可以從修辭手法的角度探討交流,杜甫《登岳陽樓》可以從煉字的角度去分析,李煜《虞美人》可以從情感的角度去把握等。
二、線式展開,縱橫挖掘
古詩文教材本身是按照一個個主題來編排課文的,有時還涉及一個作家的多篇作品。在具體教學時,我們可以打破章節的限制,就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主題的作品進行線式展開教學,分析它們的異同,弄清它們的特點。如學清照的《一剪梅》時,我們可以比照《聲聲慢》來解讀,縱向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作品風格的變化,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將對詞人的理解深入化。在學習《阿房宮賦》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結合《過秦論》來對比分析指出對秦亡原因的不同理解,也可以來談“賦”與“論”兩種體裁的不同寫作手法。《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材里還有一些登樓詩、閨情詞、人物傳記,雖編者并未刻意將它們歸為一類,但教師具體教學時,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歸類探討、分析鑒賞,最后得出結論,將知識內化、系統化。
三、面式研究,拓展提高
語文學習接觸的不僅是具體的“點”和縱橫交錯的“線”,它還涉及大的“面”。“面”是切入角度,又是范圍。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在掌握課文基礎內容的前提下來進行“面”的分析。如婉約詞,柳永的《雨霖鈴》、晏殊的《浣溪沙》、歐陽修的《蝶戀花》、姜夔的《揚州慢》、李清照《醉花陰》等,我們可以從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來總結婉約詞派的風格共性。從屈原的《湘夫人》,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來品味浪漫主義詩風的精神內核。還可以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這些詩篇來探尋魏晉南北朝時期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痛苦、苦悶與彷徨,在解讀的過程中拉近自己與仁人志士的距離,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進行心靈的對話,從而充實自己的精神家園,提升個人的人格品質。
四、豐富形式,激發興趣
前面所述是從內容方面進行的嘗試,在形式上教師也可以大膽開展一系列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能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就能參與進來,從而有所得、有所悟。《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象和聯想,注重情感與審美的體驗;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習文本,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