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育新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體育新聞評論 趨勢 寫作手法風格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 A
On the New Tendencies of the Physical News Comments
Zhang Ganghu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Journalism Education,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430079)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ndencies of the sports news comments, includ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news style, a variety of artistic styles, the coexistence of professional and popular sports news comment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in-depth comments.
Key words sports news commentstendencywriting way style
隨著體育事業(yè)與體育媒體的發(fā)展,作為新聞評論重要分支的體育新聞評論獨樹一幟,非常繁榮。平面媒體特別是報紙為體育新聞評論提供了一個廣闊且有穩(wěn)定受眾的生存空間,網絡媒體的興起更是進一步擴大了體育新聞評論和“評論員”隊伍的數(shù)量。體育新聞評論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有明顯進步。幾乎任何重大體育事件體育都會從各個角度進行評說。隨著體育新聞評論的影響力的擴大,體育新聞評論的寫作手法和風格也在不斷適應讀者新的閱讀習慣和審美情趣,呈現(xiàn)出新的發(fā)展趨勢。體育新聞評論的新趨勢有:
一、“新聞化”特色不斷增強
新聞媒介的性質決定了新聞性是所有新聞體裁的共同特點。新聞觀念的發(fā)展變化,通訊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信息傳播速度的飛速增長,使得體育新聞評論的新聞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強調。評論新聞化,使新聞與評論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報道的分量,大大增強傳播效果。體育新聞評論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主要表現(xiàn)為:
1.追求強烈的時效性
體育新聞報道講究及時性,而傳統(tǒng)的新聞評論對于時效性并不苛求。如今,體育新聞評論的時效性就是評論的生命,體育新聞評論本身所具有的影響人們思想、行為的力量,與時間是成正比的。時效性對于引導輿論至關重要,也是爭奪“眼球”的法寶,追求時效本身已成為體育媒體競爭的主題。新聞性要求體育新聞評論與體育新聞報道一樣,講究時效。
網絡媒體的迅猛發(fā)展使得體育媒體在新世紀更為重視體育新聞評論的時效性。為了加強時效性,許多體育報紙開辟了評論員專欄或專版。這些言論是對剛剛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的體育新聞事件、現(xiàn)象、問題進行評論,言論與新聞常常是同步見報。而網絡上的體育評論其時效性就體現(xiàn)得更為突出,往往是比賽一邊進行,網絡們的評論就已經“出爐”,不受刊發(fā)時間和版面的限制。
2.講究現(xiàn)實針對性
新聞競爭已由獨家新聞之爭進入到獨家觀點或獨家視角之爭的態(tài)勢,言論已經成為提升媒體品位,打造傳媒競爭力的力點之一。 “體育時評”盛行,是體育新聞評論講究現(xiàn)實性的一大表現(xiàn)。一些市場化報紙如《體壇周報》等新能取得成功,體育新聞時評功不可沒。
從評論的題材上看,觸及現(xiàn)實是體育新聞評論的生命力之所在。體育新聞評論的存在價值和社會作用取決于它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 人們對于“高、大、空”的體育評論興趣不在,需要的是針對現(xiàn)實社會中的新鮮的、敏感的、熱烈討論和大眾關心的體育事件與話題進行評說。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生活領域的巨大變化,社會現(xiàn)象的復雜性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使人們迫切需要了解新聞背后的緣由和體制因素;迫切需要傳媒去偽存真,幫助受眾梳理與解析體育事件。
3.“新聞性信息”與評論相結合
隨著新聞觀念的發(fā)展變化,體育新聞評論和體育新聞報道正由各自獨立呈現(xiàn)出相互結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傳播“意見性信息”與“新聞性信息”有機地結合。
在版面編排上,體育新聞評論常常與體育新聞報道同時見報。言論與新聞同步見報,說明體育新聞評論突破舊新聞觀,重視新聞性信息對評論的作用與影響,重視意見性信息與新聞性信息的結合。體育新聞評論依托體育新聞報道而發(fā)表,如時評、評論員文章、按語等,以發(fā)掘體育新聞背后的深層價值和意義,從而提高體育新聞傳播的影響力。
在寫作手法上看,報紙體育新聞評論常常在寫作中直接輸入作者所見所聞的新聞性信息和事實,以此作為立論的由頭和依據(jù),緣此引發(fā)議論。體育新聞評論運用事理交融夾敘夾議、邊述邊評的手法。這種難度較大的論述方法在體育新聞述評等評論寫作中常用。有時很難區(qū)分新聞稿件與評論的界限。
二、“多元化”趨勢明顯
體育新聞評論的多元化特色具體表現(xiàn)在:
1.體育新聞評論的話題廣泛,“評論員”身份“多元化”
現(xiàn)在體育新聞評論的話題不僅有體育賽事方面的,還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法律、醫(yī)療、保健、娛樂等等內容。評論員隊伍除專業(yè)人員和學者外,還會邀請名人,明星或者業(yè)余撰寫評論。同時注重吸引體育迷參與評說,各媒體也把受眾參與作為刺激銷量的重要手段。
2.體育新聞評論的角度和意見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色
各種各樣的選題立論敢于面對眾所關注的各種的話題,進行釋疑解惑的積極引導。有正面的,也有批評譴責的,既有闡釋說明的,也有建議、探討、爭鳴、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躍,觀念多元,倍受受眾歡迎。
三、“專業(yè)化”與“平民化”的體育新聞評論各行其道
如今,新聞媒體面對的是越來越成熟的公眾,面對的是越來越多樣的媒體群。這對體育新聞評論寫作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專家型”的評論員是各大體育媒體竟相爭奪的對象。“專業(yè)化”程度高的體育新聞評論是體育媒體的標志和旗幟,也是體育媒體樹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專業(yè)化”與“平民化”的體育新聞評論并存是體育評論的一大特色。兩者的目標受眾群并不重合,傳播目的也不相同。體育專業(yè)人員,專家,職業(yè)記者所做的評論針對的是資深的體育迷和體育專業(yè)人士的受眾群體,目的是體現(xiàn)媒體的專業(yè)水準。,而“平民化”甚至“娛樂化”的體育新聞評論針對的是更為廣闊的普通受眾和市場,目的是為了普及知識,培養(yǎng)受眾以及增加評論的趣味性,開發(fā)體育新聞評論的多樣價值。許多大型賽事舉辦期間,報紙都會策劃風格各異,適合不同層次讀者的評論專欄。專業(yè)人員側重理性分析,而非專業(yè)人員的“感性宣泄”也會獲得很多讀者的歡迎。
四、“解讀”趨勢――深度評論發(fā)展迅速
新聞信息已經由“傳播”時代進入“解讀”時代。解讀,就是媒體分析、說明、解釋新聞的意義。即對剛剛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的重要新聞事件,或社會現(xiàn)象,或問題,或政策法規(guī)等進行針對性地解讀――在評論中對于新聞事件進行切中時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獨到的深刻的見解。深層解讀與提供觀點相結合,是新世紀體育新聞評論突出的特點。觀點深刻、公正與否,解讀深入、準確與否,決定著評論的成敗優(yōu)劣。例如,
“對艾東梅不得已出售體現(xiàn)自己過往人生價值的獎牌一事,公眾普遍表示了同情。不出意外,艾冬梅將能賺到她所預計的租個柜臺賣童裝的啟動資金。……
然而,此事雖然有光明的一面,更多的卻是帶給人們的沉重思考。目前我國注冊的專業(yè)運動員約5萬人,在非奧運年有近萬名運動員退役,奧運會年的退役規(guī)模則更大。但得到“妥善安置”的卻僅有千人左右。其他都只能進行所謂‘一次性補償’,補償金額由各地方體育局自己做主。……可以說,艾冬梅的境遇很有代表性。許多運動員在“舉國體制”下也面臨著同樣的困難。”(《由艾冬梅賣獎牌談“舉國體制”》 2007年04月12日,來源:新華網)
這篇評論由一個運動員的經歷,引申到對于我國體育體制的探討,對于事件發(fā)生的根源和造成個人境遇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分析,觀點深刻且獨到。
體育新聞選材的特征
體育新聞以競技運動報道為主。縱覽當今的各類體育類報紙、電視、網絡等新聞傳媒,凡體育新聞報道,無不以競技體育報道為主。正如兩位美國著名體育新聞記者在他們所著的《體育新聞報道》中所說“賽事報道并不是體育新聞報道的唯一內容,但它卻一直是大部分體育版的基礎”[1]。我國體育新聞研究者在《羊城晚報與紐約時報體育報道的比較研究》中也指出“兩報在其體育報道中均以競技體育方面的信息傳播為主,特別是對國內外重大體育比賽的報道占相當比例。競技運動成為兩報報道的重點。報紙媒介為滿足越來越多的民眾對競技體育信息的閱讀熱情,把競技體育的報道作為自己辦報的重點之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競技體育獨占鰲頭,成為體育新聞的寵兒呢?
首先,競技體育最具有新聞性。
好萊塢著名導演曾說:“沒有一部奧斯卡影片所制造的懸念能與一場足球比賽媲美。在運動場上任何結果都是可能發(fā)生的,競賽對手之間的實力越接近,雙方的競賽水平越高、其懸念性越強”[2]。那么又正是這種懸念性,使競技體育比賽最具有新聞性。新聞理論曾闡釋這樣一個道理,新聞價值的體現(xiàn),關鍵在于該新聞是受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事實”[3],越是受眾想知道又無法預料的事實,越能吸引受眾,越具有新聞性,體育新聞亦是如此。
第二,競技體育有豐富的新聞源。
競技體育不僅具有顯著的新聞性,同時還具有豐富的新聞源。源頭之一是競技體育的賽事頻繁,之二是競賽項目十分豐富。
第三,有忠實的觀眾群體。
由于競技體育競賽的激烈性、懸念性、激烈性、高情感性,與中青年及男性在心理上天然的接近性,決定了這樣一個受眾群體,對競技體育新聞報道尤其喜好。
體育新聞表達要素的特點
1.語言的運用。
一個美國記者曾說過這樣的話:“每個年輕記者都應該既到廣播電臺任職,也在體育新聞編輯部任職,在廣播電臺任職,記者可以學會怎樣很快地抓住一件事的核心,然后寫出供人們用耳朵聽的報道。……而體育新聞的寫作之所以有益于年輕記者,是因為它本身具有充分表達的余地。”這里所說的“充分表達”,實際上就是指語言的運用。
因為體育事件的發(fā)生是在特定的條件下進行的,同其他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偶然性、突發(fā)性相比,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所以,沒有人懷疑體育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這就為體育新聞報道的語言表達提供了寬松的背景。體育比賽是一項充滿競爭、富于刺激、展現(xiàn)和體驗美的活動,體育新聞傳播要充分體現(xiàn)和表達這種運動的實質,就必須注重語言的運用。
在各類新聞報道中,一般情況下不允許運用文學語言描述新聞事件,因為文學語言難免不存在想象和情感因素,容易改變新聞事實的真貌[4]。而體育新聞報道的語言運用則不是這樣,它容許文學語言在體育新聞報道中存在,而且正是由于形象化的文學語言,使體育新聞報道充滿活力,生動感人。
請看美聯(lián)社的一則消息:“在潔白晶瑩的冰面上,一對服飾鮮艷的男女,在絢麗變幻的燈光下,伴隨著優(yōu)美動人的樂曲翩翩起舞。他們時而款款慢舞,大有飄飄欲仙之感;時而風馳電掣,頗有叱咤風云之勢,閃閃發(fā)光的冰刀在冰面上劃出一幅美妙的圖景。冰上舞蹈使滑冰技巧與音樂、舞蹈渾然成為一體,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薩拉熱窩冬奧會上5萬多張冰上舞蹈比賽入場券最先被搶購一空, 其原委就在于此。”
在這則消息中,如果記者只是報道5萬多張門票被搶購一空,因為人們如何喜歡花樣滑冰,消息就會平淡無味,而記者描述了一段花樣滑冰比賽過程中場景以及給人的感受,最后點題報道了消息的主體內容,使人們看了消息后不僅領略了一番花樣滑冰的魅力,也了解了門票銷售一空的事實。
盡管文學語言在體育新聞報道中可以運用,但也必須掌握好分寸,否則,會給人一種華而不實,故意賣弄的感覺,同樣也會影響體育新聞傳播的效果。
2.數(shù)字的運用。
體育比賽結果的數(shù)字在新聞報道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不可以隨便濫用,而是要用得恰到好處。比如說田徑比賽,每個項目一般是錄取前八名進行計分獎勵,如果將前八名的比賽成績一一羅列,豈不是畫蛇添足,繁瑣不堪。
體育新聞報道中數(shù)字運用的最大特點就是簡單明了。只表示比賽的時間、技戰(zhàn)術統(tǒng)計結果以及勝負的結果。雖然體育新聞報道中的數(shù)字運用較為簡單,但數(shù)字所表示的意義都非同不可,因此,體育新聞報道中的數(shù)字運用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3.情感的運用。
心理學中對情感的體驗分為高強度情感體驗和次強度情感體驗。由于體育運動競賽是直接追求勝負、公開挑戰(zhàn)極限、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能及時看到結果的運動形式,使人們在體育運動中可以強烈地體驗到勝利后的狂喜、失敗后的悲傷,戰(zhàn)勝自我的自豪,意志軟弱的羞愧。因此,體育運動本身就是一種高情感體驗的運動形式。
如在各種場合的國際競技運動大賽中常常看到參賽者勝利后,激動與眼淚交織在一起,在運動場上狂喜地奔跑和跳躍;也常常看到參賽者失敗后,抱成一團悲痛的哭泣。
體育新聞正是對這種高情感體驗的運動活動進行報道,自然而然也就充滿著高情感的色彩,尤其是在受眾帶著明顯的地域性、傾向性觀看體育新聞報道的時候,隨著比賽的勝負,受眾喜、怒、哀、樂的體驗就更加鮮明和強烈。如:當2000年世界杯足球賽人們激情共度“意大利之夏”時,除了記住日耳曼人的第三次加冕、馬拉多納傷心的淚水,一定也不會忘記那個靜坐場邊、咬著手指、黯然神傷的巴西少女。又如在2002年韓日世界杯足球賽上,當韓國隊首次在世界杯大賽上沖進四強,韓國舉國上下“400萬‘紅魔’徹夜狂歡”,比賽結束后,約有100萬在家中看電視的球迷,迅速走上街頭,他們歡呼勝利的口號,燃放焰火,在街道上形成人流,又跳又唱。政府不得不出動三萬名警察,進行重點路段的交通管制。當日,韓國漢城光華門廣場完全就成了紅色的海洋……
體育新聞的情感性特征,也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媒介追求。體育新聞是以人為核心的新聞,既然是以人為核心的報道,就應該充分地展現(xiàn)對人的情感的尊重、對新聞背后人的內心世界的揭示。如果在體育新聞報道中“見物不見人”、“見事不見人”、“見人不見性”,從傳播方式和態(tài)度來說,是有悖于“以人為本”的大眾媒介追求。
近些年來,體育新聞對運動競賽的消息報道僅僅是很少的一方面,而更多報道的是那些真摯感人的與體育賽事、體育人物密切相關的故事。當今發(fā)達國家的足球轉播已越過了“看球”的水準,步入了“看人”的層面。德國甲級聯(lián)賽中以平均十七臺攝像機轉播單場比賽,不但以多機位竭力捕捉場上最精彩的鏡頭,同時也不忘搜尋千姿百態(tài)的綠茵眾生相,兩臺專用機自始至終對準各隊教練席,把場上的風云變幻與教頭的喜怒哀樂加以切換編輯,構成耐人尋味的精彩鏡頭,從更多的人文意義上挖掘運動員的魅力。這些對賽事背后新聞的報道,更多地關注到了體育比賽中人物的家庭、婚戀、母子情感、父子情感、以及競賽的間接參與者。
體育新聞受眾的特征
1.以高學歷年輕男性為主。
據(jù)成都體育學院的一份成都范圍內的受眾調查顯示:調查對象中,從18~40歲的男性公民是體育受眾的主體,其中17~35歲的年輕人占了體育新聞受眾的一半以上。受眾學歷以大專以上的學歷為主。性別構成男性明顯高于女性,尤其是積極受眾或者說忠誠度高的受眾男性的比例尤其大。
2.表現(xiàn)出高度的情感卷入。
體育受眾一般具有較高的情感卷入。不少體育受眾為了觀賞一場精彩的比賽徹夜不眠,還會在一起品評討論,甚至激烈爭論比賽中的場景,隊員的表現(xiàn)和裁判的公正與否,這與觀看時政新聞和娛樂新聞等其他新聞的表現(xiàn)大不相同。
一份在成都地區(qū)的實證調查表明:有的體育受眾“只要出報就買,和有重大比賽或自己關心的比賽球星就買的讀者占了體育報紙讀者的76.5%,閱讀一份報紙的平均時間是84分鐘,又40.4%的讀者會在拿到一份報紙以后一口氣讀完”。這都反映了體育受眾的高度情感卷入。
3.比較穩(wěn)定的觸媒習慣。
體育受眾具有較頑強的觸媒習慣。據(jù)調查,在所有的媒體中,電視是體育受眾接受率最大的媒體,其次是綜合報紙的體育新聞,再次是體育專業(yè)報紙,然后是網絡,通過廣播接受體育新聞的人最少。積極受眾會積極購買體育專業(yè)保證,觸媒的目的性很強。有些受眾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長期購買某份報紙,或觀看某類體育節(jié)目或體育賽事,比接受其他節(jié)目的忠誠度高。
4.接受體育新聞時專注度較高。
體育受眾在收看體育節(jié)目或體育賽事時,專注程度較高。一般不愿被打擾,也不愿以伴隨狀態(tài)接受體育節(jié)目尤其是直播的體育賽事。
5.接受動機多為娛樂消遣。
體育新聞在普通的受眾來看不同于經濟新聞、時政新聞、教育新聞等嚴肅的新聞,嚴肅的新聞幫助受眾“監(jiān)視環(huán)境”、“聯(lián)系社會”,提供了解社會的信息環(huán)境或者說媒介環(huán)境。在一般的體育新聞受眾看來,體育新聞并不是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而已經成為娛樂的組成部分。但這種娛樂,又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新聞和娛樂新聞,一般的娛樂新聞多是訴諸于人們的情感訴求和倫理訴求,而體育新聞的一些內在的本質,比如講規(guī)則、有標準,還是比一般的娛樂更令人欣慰,并且更具有現(xiàn)代性。
據(jù)調查,體育受眾的接受動機主要是:喜歡體育、娛樂消遣、豐富知識、了解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獲得精神鼓舞、關心偶像、獲得談資,從媒體獲得對自己觀點支持認同、關心體彩等。這些都與娛樂消遣的動機相關。
6.逆向心理定勢嚴重。
體育受眾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接受體育新聞的逆向心理定勢比較嚴重。所謂心理定勢,就是受眾對自己不能接受的傳播內容產生的一種抵制心理,或受眾對新聞的宣傳內容排斥抵觸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定勢決定了體育新聞受眾的接受習慣和為了適應這種心理定勢和接受習慣,體育新聞媒體尤其是某些平面媒體的過激表達方式。
注 釋:
[1][美]布魯斯?加里森:《體育新聞報道》,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頁
[2][美]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頁
[3]鄭保衛(wèi):《新聞學導論》,新華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頁
體育新聞及其特性
所謂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是新的活的社會狀況的寫真,是對重要事實的傳播。體育的社會影響是通過新聞傳播輻射給社會的,是通過新聞傳播產生的。這種以體育活動為新聞原體的新聞傳播活動,便是體育新聞。從體育新聞的活動范圍來看,它既從屬于新聞事業(yè),又與體育事業(yè)密切聯(lián)系,體育新聞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體育新聞以競技運動報道為主。綜覽當今的各類體育類報紙、電視、電臺、網絡等新聞傳媒,凡體育新聞報道,無不以競技體育報道為主。首先,競技體育最具有懸念性。在競技運動的比賽中,無論是兩強相遇或是強弱相對,其比賽結果都可能出人意料之外而使其充滿懸念。其次,競技體育不但賽事頻繁而且競賽項目十分豐富,使其具有豐富的新聞源。正是競技體育競賽的懸念性,運動賽事的豐富性,競賽項目的多樣性,從而競技體育的信息源源不斷,吸引著熱愛與關注競技體育的受眾,成為體育新聞的主要內容。
體育新聞具有娛樂休閑性特征。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心理“需要層次”理論,在社會發(fā)展中,人們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以后,就會出現(xiàn)交往、娛樂、愛與歸屬的需要,在實際生活中,這種需要最容易得到實現(xiàn)的一種方式,莫過于在休閑時人與人之間,以身體活動來進行的各種競賽游戲,如拔河、摔跤、賽跑等。可見體育活動無論參與和觀賞,始終都與人們休閑娛樂的需要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體育新聞是以報道體育活動為主體,傳播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休閑娛樂活動。同時體育新聞還通過媒介手段(如電視的特技、報紙的各種新聞體裁),向人們生動地傳遞體育活動的情景、體育活動的結果、體育活動中發(fā)生的各種有趣的人和事,等等,進一步滿足了人們對體育活動休閑娛樂的需求。
體育新聞具有情感性特征。由于體育運動競賽是直接追求勝負、公開挑戰(zhàn)極限、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能及時看到結果的運動形式,使人們在體育運動中可以強烈地體驗到勝利后的狂喜,失敗后的悲傷,戰(zhàn)勝自我的自豪,意志軟弱的羞愧。因此,體育運動本身就是一種高情感體驗的運動形式。
體育新聞正是對這種高情感體驗的運動活動進行報道,自然而然也就充滿著高情感的色彩,尤其是在受眾帶著明顯的地域性、傾向性觀看體育新聞報道的時候,隨著比賽的勝負,受眾喜、怒、哀、樂的體驗就更加鮮明和強烈。
以競技運動報道為主,休閑娛樂性、情感性是體育新聞區(qū)別于其他新聞的鮮明特征。正是這些鮮明的特征吸引著受眾,使越來越多的人關心體育新聞、觀看體育新聞、參與體育新聞的互動。
體育新聞的社會地位及其作用
體育具有強烈的激勵性,是除了戰(zhàn)爭之外,最能激勵民族感情的社會活動。一場足球比賽,在體育場周圍就聚集著數(shù)千數(shù)萬人,至于通過電視觀看的人數(shù)則無法統(tǒng)計。
在當今社會里,沒有任何一項活動像體育這樣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并被新聞媒介快速地、廣泛地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正因為如此,企業(yè)家們企求借助體育的輻射力,將自己的產品折射給更廣泛的社會。
由于體育具有激勵、凝聚、競爭性,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由于新聞傳播具有快速、真實、全息的特點,并能產生轟動性效應;由于社會有著求力、求樂、求新、求名、求利的需求心理,因而使三者形成了一個聯(lián)合體,通過互相利用,有機結合,產生出各自的經濟效益,即社會個體借助體育的社會影響,通過新聞傳播工具,將自己介紹給社會,從而獲得經濟效益;體育通過新聞傳播工具不斷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吸引更多的社會個體來借助自己,也獲得經濟效益;新聞傳播工具則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媒介作用在二者中獲利。這項循環(huán)活動稱為“體育新聞鏈”。
上述“體育新聞鏈”圍繞體育進行著,在這個過程中,體育可以獲得經濟效益。因為,體育可以通過新聞傳播,吸引資助者,并通過第一次傳播活動的完成使自己獲得更多的新聞受體,從而使下次活動能吸引更多的資助者。此外,由于傳播媒介的參與,體育活動還可以吸引更多的廣告;由于體育影響大,傳播媒介企求通過體育傳播來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因此要求媒介支付傳播費,這在一些重大的國際性體育活動中已成為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體育活動已成為社會和傳播媒介注視的對象,但如果忽視體育新聞這個載體,便使整個新聞鏈失去了中心環(huán)節(jié),體育活動的經濟效益便無從產生。
體育新聞的經濟效益前景廣闊
體育發(fā)展,使體育對新聞傳播媒介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新聞媒介也將體育,特別是諸如奧運會、足球世界杯等大型體育活動作為提高自己聲譽的重要手段。新聞競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競爭。任何一個新聞機構,都想利用某個事件來提高知名度,重大體育活動便成了新聞機構角逐的“戰(zhàn)場”。目前,大部分媒體已經盯上了體育這塊“大蛋糕”,每逢大賽來臨,他們都組織精兵強將,不遺余力地進行報道,有時還特意辟出專版、推出專刊,來吸引廣大企業(yè)家和體育愛好者。海灣戰(zhàn)爭使美國NBC電視臺譽滿全球。第25屆奧運會,美國NBC電視臺派去了300人,美聯(lián)社是144人,法新社是105人,新華社是113人。《黑龍江日報》、《生活報》等主要媒體在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期間通過辦體育專刊,增收了近百萬元。
由于體育受到新聞機構的重視并通過新聞傳播而家喻戶曉,企業(yè)界便紛紛借助體育活動來提高自己的身價。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只要看一看大型體育活動場地周圍的廣告牌及企業(yè)界對資助體育活動越來越感興趣便會知道其中的奧妙,其目的均是想借助體育來提高自身的社會影響,最終達到良好的經濟效益。
霍英東通過資助體育而名聲大振,健力寶公司通過走體育這條路而使自己幾乎占領全國體育飲料市場。1984年初“健力寶”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生產,廠長李經緯首先想到兩次為祖國奪取世界冠軍的中國女排,他們派專人把飲料送到女排駐地。接著廣東省體委將健力寶推上奧運飲料競選舞臺,被指定為第23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首選飲料。在中國運動員奪取了第14枚金牌之后,敏感的日本《東京新聞》記者發(fā)現(xiàn)中國女排輕取了東洋魔女,跟著又以3∶0把美國女排擊得落花流水。她們每逢戰(zhàn)斗,從不喝美國紅罐的可口可樂,而喝中國的白罐子“健力寶”。于是,《東京新聞》發(fā)出題為《中國靠“魔水”加快了出擊》的新聞,文中說在中國隊加快出擊的背后,有一種“魔水”在起作用,喝上一口“魔水”,馬上就變得精力充沛。與此同時,在美國舉行的奧林匹克科學大會上,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歐陽孝教授向與會的科學家宣讀了題為《吸氧配合口服電解飲料“健力寶”消除運動性疲勞》的學術論文,引起科學家們的矚目。
記者的直覺加科學家的論斷,把“健力寶”從三水縣推了出來,推上了中國體育飲料皇冠的寶座。國家體委于1985年5月作出決定,今后國家派往國外參加比賽的體育代表團,一律自帶“健力寶”飲料。從此以后,一些大型運動會上,“健力寶”滿天飛。可以說,健力寶通過體育新聞傳播走向了世界!
體育新聞的前景十分廣闊。其社會原因是人們崇尚英雄。在和平環(huán)境中,體育競技中的金牌獲得者無疑是人們崇拜的英雄,因此體育場成為人們矚目的中心。商品和企業(yè)期望伴隨著金牌獲得者的名聲而引起世界矚目。其經濟原因,是現(xiàn)代領導者的才智、能力、水平與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信息的獲取、處理與利用。
廣告是傳遞商品信息最直接的辦法之一,發(fā)達國家的企業(yè)用于公共關系的廣告費,通常占銷售金額的10%;日本資生堂化妝品公司的宣傳廣告費高達銷售總額的29%。而體育又是最好的廣告?zhèn)鞑スぞ咧唬艿狡髽I(yè)界的青睞。1983年初美國ABC以2.75億美元購買了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當年該集團就以廣告形式賣出了5.75億美元,從中凈賺3億美元。中意電冰箱廠在北京亞運會中心賽場的24個進出口以及火炬臺基、各國代表團的旗基上打出產品廣告,獲得了出人意料的經濟效益。
我們相信,隨著文化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及體育新聞的利用價值必將成為一股不可小視的經濟增長源,體育新聞的經濟效益前景將是非常廣闊的。
參考文獻:
1.孟慧清:《體育新聞在體育經濟效益中的作用及其應用》,《集團經濟研究》,2007(4)。
2.王靜:《社會體育新聞――極具挖掘價值的富礦》,《新聞戰(zhàn)線》,2007(7)。
3.孫昊、路敦英:《淺析體育新聞的經濟效益》,《新聞傳播》,2004(10)。
4.王書芳、王輝、馮春明:《論體育產業(yè)對經濟發(fā)展的作用》,《衡水學院學報》,2006(3)。
5.馬曉冰、趙進:《體育新聞的特性及其社會地位》,《理論觀察》,2007(2)。
關鍵詞:體育報道;新聞娛樂化;全球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1-0125-01
一、體育自然屬性的回歸――體育新聞的娛樂化
隨著我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入,我國的體育事業(yè)也不斷地同世界先進體育國家進行交流和共助,這就讓我國對于體育人文化的內涵理解也開始發(fā)生了極大的轉變,人民對于全民體育和職業(yè)體育的理解便由最初的感性熱情轉移到深層次的理性認知上來。在這樣的體育發(fā)展時代要求下,我國的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便不再以政治化為主要基線,轉向為體育娛樂化和健身化的發(fā)展要求轉向到娛樂化。正是在這條道路上,體育所倡導的人文精神才得以極大發(fā)揚,而由此帶來的體育也就勢必成了每位中國人立志追求職業(yè)體育和全民體育發(fā)展要求的平臺。然而,我國體育事業(yè)的這種發(fā)展轉向并沒有同體育新聞報道形成一種一致性的合力,這表現(xiàn)在體育新聞報道沒有并沒有體育所彰顯出的效果那么顯著,體育新聞走向了一條同體育競技背道而馳的道路,這條道路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新聞報道向娛樂化進行導向。特別是在我國體育真正進入到職業(yè)化以后,體育較之以前的國家意志逐漸地弱化,而本體卻不斷地得到加強。民眾對待體育的認知更多地是以一種娛樂的心態(tài)看待。這種心態(tài)所導致的體育結果就是一種邊緣化結果。由于人為的認知不同,所以每個人對體育的理解也不同,這就體現(xiàn)出了體育新聞的多樣化結論。
二、體育新聞報道的娛樂化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1.體育新聞報道的公正性要以客觀真實性作為保障。我們所思考的體育新聞公正性主要是讓民眾可以在體育新聞的報道中能夠得到一種正確的精神價值導向。這種正確的精神價值導向在具體化的層面要表現(xiàn)出體育新聞在其所報道的內容和形勢上能夠給民眾一種正能量的啟示。而這些因素均是由體育新聞的內在真實性的特性所決定的。所以說,體育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是體育新聞報道公正性的內在核心,一旦體育新聞失去了報道的真實性,那么體育新聞報道就等于失去了精髓和靈魂。“體育新聞的客觀真實性原則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體育新聞的來源真實,二是體育新聞的反映真實。來源真實是指體育新聞的采、編、播必須以體育事實為母本,客觀真實地報道體育事實中具有新聞價值的內容,決不能憑空捏造和任意杜撰。反映真實是指體育新聞報道在采訪角度、編排語言、評論方式等方面,所采用的新聞技術能公正、合理地表達體育新聞事實,是新聞工作者感性與理性的全部認識過程在頭腦中的體現(xiàn),最能體現(xiàn)出體育新聞的精神層次。”
2.體育新聞娛樂化要同品味掛鉤以加強體育新聞的深度。在當今娛樂化報道的過程中,體育新聞的價值標準就成為了其所秉承的一貫核心。新聞工作者以何種判斷力來解構事實就能夠形成何種形式的新聞尺度。過渡性的體育新聞娛樂化報道只會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新聞在價值取向上的誤區(qū)。比如,主觀片面地追求人物以及事件的轟動效應,以追求視覺上的沖擊來博取大眾的注意力。
三、體育新聞娛樂本土化同體育新聞全球娛樂化之間的思辨
【關鍵詞】體育新聞;體育文化;體育賽事;研究熱點
一、問題提出
互聯(lián)網自1994年進入中國以來迅猛發(fā)展,根據(jù)CNNIC《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報告2017》數(shù)據(jù),“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7.72億,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7.53億,網絡直播用戶規(guī)模達到4.22億”。[1]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帶來了新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為體育新聞傳播研究提供了一片沃土。作為一門體育學與新聞傳播學交叉的學科,體育新聞傳播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主要來源于新聞傳播學,但其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又表現(xiàn)出與母學科的不同。體育新聞傳播相關研究在新聞傳播類期刊中的“市場份額”如何,體育新聞傳播研究在大數(shù)據(jù)、虛擬現(xiàn)實、全媒體等背景下有哪些核心問題,相比于體育類期刊中的體育新聞傳播研究成果有何差異性體現(xiàn),這些都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化和質化相結合的方法,以呈現(xiàn)我國2015-2017年體育新聞傳播研究的熱點。文獻資料法。“學術研究領域所認可的核心期刊,其代表的是一個學科的前沿動態(tài)和最重要的成就”。[2]本文將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中的學術論文作為研究對象,時間截取2015至2017年,以“體育新聞”“體育新聞報道”等為關鍵詞進行人工篩選,最終獲取517篇研究文獻。內容分析法。將已獲取的數(shù)據(jù)導入SPSS軟件,以圖表的形式呈現(xiàn)體育新聞傳播相關研究在各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中的分布情況,并進一步分析時間與發(fā)文量之間的相關性。文獻計量與可視化分析。借助基于科學計量和數(shù)據(jù)可視化背景發(fā)展起來的CitespaceV軟件,繪制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和時區(qū)視圖分析我國體育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熱點主題。
三、研究結果
(一)體育新聞傳播研究在新聞傳播類期刊中的分布情況
《新聞戰(zhàn)線》刊發(fā)的體育新聞傳播相關研究文獻最多,占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的67.89%(N=351),其次是《青年記者》(10.25%)、《電視研究》(4.84%)、《傳媒》(4.64%)、《新聞與寫作》(2.51%)、《新聞愛好者》(2.51%)等以關注新聞傳播業(yè)務實踐為主的期刊。而由國內新聞傳播院校主辦的、側重于學術探討研究的CSSCI來源期刊,如《新聞與傳播研究》(N=0)、《國際新聞界》(N=0)、《新聞大學》(N=3)、《現(xiàn)代傳播》(N=9)卻鮮有體育新聞傳播類的研究成果,僅占比2.3%(合計N=12),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體育新聞傳播這一研究主題并未進入到國內傳播研究的核心領域。另一方面,在年份與刊名的相關性分析中發(fā)現(xiàn),三年間國內各新聞傳播類期刊中體育新聞傳播的相關研究呈現(xiàn)下降趨勢。
(二)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中體育新聞傳播研究熱點主題
將CNKI中的517篇研究文獻導入CitespaceV可視化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轉換和除重處理,共獲得513篇文獻。根據(jù)研究目的,對時間切片TimeSlicing(From2015To2017,#YearsPerSlice1)、節(jié)點類型NodeType(Keyword)、數(shù)據(jù)抽取標準SelectionCriteria(Top30)、剪枝Pruning(Path-finder)等功能進行參數(shù)設置,最終繪制得到90個節(jié)點、148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37的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以及高頻關鍵詞。如表2所示,關鍵詞出現(xiàn)頻次與其中心性并不呈現(xiàn)正比關系。當中心性大于等于0.1時,表明該關鍵詞在該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可見,“新媒體”是近年來我國體育新聞傳播研究中中心性最高(Centrality=0.50,以下簡稱“C”)的關鍵詞,其次為體育文化(C=0.24),此外體育賽事的中心性雖然只有0.19,但其出現(xiàn)頻次僅次于體育新聞,因此三者間接地呈現(xiàn)了近年來體育新聞傳播研究的焦點,即新媒體與體育新聞、體育文化、體育賽事傳播的相關研究。媒介技術的發(fā)展對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紙媒、電視和門戶網站,到“兩微一端”(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再到直播、視頻、VR、機器人報道、數(shù)據(jù)可視化、H5等,新媒介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體育新聞新的報道格局,也為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體育新聞傳播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另一方面,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構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體育文化建設是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因素。在當前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如何通過新媒介技術傳播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文化及塑造國家形象,成為體育文化傳播研究的關注點。此外,體育賽事也是出現(xiàn)頻次和中心性較高的關鍵詞。特別是如奧運會、亞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對于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將會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而作為媒介事件的大型體育賽事,如何利用新興傳播媒介與賽事進行互動成為研究的熱點,同時,體育賽事新媒體轉播權也成為該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選擇聚類視圖ClusterView,可繪制模塊值Q=0.5764(0.3)、平均輪廓值S=0.6148(0.5)的顯著、合理的聚類圖譜。由表3可見共形成9個聚類,其中聚類號與聚類大小成反比。根據(jù)上述關鍵詞共現(xiàn)頻次和聚類圖譜,可見三年來新聞傳播類期刊中發(fā)表的有關體育新聞傳播研究熱點主要表現(xiàn)在體育新聞、體育文化、體育賽事等三方面。
1、體育新聞報道研究
體育新聞是“大眾傳媒對體育運動進行及時的報道和傳播,具有大眾性、娛樂性、情感性、全球性等特點,不僅是吸引受眾的最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各類媒體擴大自身影響力、爭取受眾群體注意力的必要新聞品種和報道內容”。[3]從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到微博、微信、體育新聞APP等新媒體,當前“以新媒體為核心的體育新聞傳播媒介新格局已經形成”。[4]這一主題的研究主要包括聚類0、1、2、3、8,在新聞實踐中表現(xiàn)為奧運會等綜合性體育賽事以及世界杯等單項賽事中的數(shù)據(jù)可視化報道研究,其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新聞數(shù)據(jù)多樣化的呈現(xiàn)方式,數(shù)據(jù)圖形成為主體,數(shù)據(jù)新聞應用更加輕量化”[5]、“新聞中的數(shù)據(jù)與故事更適合當下的視覺閱讀趨勢,使受眾收獲更好的閱讀體驗”[6]等。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促進了體育新聞傳播實踐,并推動著體育新聞傳播學理層面的研究,如《融媒時代的體育新聞傳播》《體育新聞傳播的特征與轉型路向》等。此外,還體現(xiàn)在對體育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的研究,如鞠峰認為“全面的新聞專業(yè)技術、具備與新媒體思維融合的專業(yè)態(tài)度、深厚的體育新聞專業(yè)知識和內外兼?zhèn)涞捏w育新聞專業(yè)能力是新媒體背景下對體育新聞人才的要求”[7],而王湛卿從體育院校新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上認為“樹立以國際化、復合型、個性化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創(chuàng)新以體育、新聞、外語、人文為合力的課程體系,打造以體育、新聞、學術、技能為中心的師資團隊,搭建以政府、媒體、企事業(yè)單位、學校為一體的實習基地”[8]是當前體育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的必要路徑。
2、體育文化傳播研究
“體育文化”和“體育文化傳播”也是體育新聞傳播研究領域中的重要議題,主要包括聚類5和聚類6。現(xiàn)代體育的發(fā)展至今不過一個多世紀,因其本身具有的魅力和大眾傳媒的推動,體育話題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正如英國學者大衛(wèi)羅提出的,“體育、文化和媒介之間的關系,它們總是無處不在地發(fā)生作用,以永動的斷言和反斷言的方式影響對方或被對方所影響”。[9]大眾媒介已經成為當今體育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作為當下社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體育文化的傳播載體已經逐漸多元化,如體育賽事、運動品牌、體育明星、全民健身等等”,[10]而這些體育文化形態(tài)的傳播對國家形象的建構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三年來體育文化傳播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聞戰(zhàn)線》《青年記者》等主要關注新聞傳播業(yè)務實踐的期刊,共有32篇。探討的議題可分為三類:一是分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體育文化傳播問題,如《論微博在體育文化傳播中的特征與作用》《新媒體促進體育文化發(fā)展路徑探析》《體育文化傳播如何塑造國家形象》等;二是討論新媒體對于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傳播的作用與途徑,如《新媒體對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優(yōu)勢傳播》《論媒體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播》等;三是探析校園體育文化傳播中新媒體的作用,如《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校園體育文化傳播》《體育傳媒對我國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影響》等。
3、體育賽事傳播研究
“體育賽事”是三年來體育新聞傳播研究中出現(xiàn)頻次排名第三的關鍵詞,“大型體育賽事”出現(xiàn)次數(shù)雖靠后,但其中心性并不低(0.03)。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后,大型體育賽事如青奧會、亞運會、羽毛球世錦賽等在我國各大城市相繼舉辦。媒介手段的介入讓受眾擺脫了特定空間的局限,使世界各地的人們成為體育賽事這一“媒介事件”的見證人,經歷一種不在場的“現(xiàn)場體驗”。因此,新媒體時代的體育賽事傳播就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主要包括聚類4和聚類7,共有《門戶網站大型體育賽事移動化傳播邏輯創(chuàng)新》《微博大型體育賽事的傳播路徑研究》《大型體育賽事微傳播發(fā)展的局限與對策》《互聯(lián)網思維下的電視體育賽事報道模式創(chuàng)新》等20余篇文章。除此之外,2014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的“取消商業(yè)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放寬賽事轉播權限制”[11]及同年10月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使得從法律角度等探討體育賽事轉播權備受關注,三年來的相關研究達15篇以上。其中,南京體育學院的李金寶連續(xù)三年發(fā)表了與此相關的文章,如《體育賽事轉播權法律性質認定的困境》《體育賽事新媒體轉播權的三大關鍵議題》等。
(三)體育新聞傳播研究成果在體育類和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中的差異性體現(xiàn)
體育新聞傳播作為體育學和新聞傳播學兩門學科的交叉領域,其在兩類期刊上發(fā)表的文章也表現(xiàn)不同。從上述分析可見,新聞傳播類期刊是我國體育新聞業(yè)務方面研究成果發(fā)表的平臺,多以實踐應用為研究點,在理論層面探討的后勁稍顯不足,僅有幾篇從傳播學、符號學等視角對體育現(xiàn)象進行研究,如《儀式傳播視域下的NBA賽事電視傳播》《體育奇觀的生產與消費——以女子網球運動員李娜為例》等。而在體育類期刊中,體育新聞報道、體育文化傳播以及體育賽事傳播這三大熱點主題更多地呈現(xiàn)了“理論+實踐”的維度,即研究議題既與當下“一帶一路”倡議、體育文化建設等實際問題保持一致,又從不同學科的理論視角進行論證。此外,這種差異性還體現(xiàn)在體育類期刊中對中西體育新聞傳播研究的梳理性總結,如《現(xiàn)狀與未來:對我國體育新聞與傳播研究的思考——基于2012—2015年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機遇與挑戰(zhàn):國外體育新聞研究進展及其啟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