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貝殼工藝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
整個實踐活動的核心過程,應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積極實踐,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通過親身的實踐體驗,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要求學生超越單一的接受學習,實現學習的多元化,不斷的發展孩子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的能力。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和增長的情況。在活動中施展個性和才能發揮的程度,對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探索、創意、獨特的思考等應給予肯定,并允許在創新過程中出現失誤。
一、生活中的貝殼
青島是我國的海濱渡假旅游城市,這里三面環海,深藍色的大海,金色的沙灘深深地陶醉著每個同學,尤其是沙灘上的貝殼更形狀各異、五彩斑斕,引人注目,俯首可拾。閑暇之余,同學們常結伴到海邊嬉戲,從沙灘上揀回一些自己喜歡的貝殼珍藏起來。而用貝殼精心制作的貝雕工藝品更是青島的特產之一,經過精心制作的貝殼制品確實別具一格,讓人愛不釋手,同學們也十分心動,躍躍欲試,想親手制作。雖然同學們對貝殼制作很感興趣,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工具、及對工藝品知識和貝殼加工的方式方法知之甚少,實際做起來常事倍功半,不盡如人意。
讓學生通過調查研究、訪問、查閱資料等形式,搜集貝殼工藝品,了解貝殼加工的種類及其特征。搜集各種貝殼,進行貝殼加工創作,主要表現形式有貝雕畫、貝塑、貝殼粘貼畫、貝殼飾品制作,感受到貝殼利用蘊含的潛藏空間。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生活中到處存在著美,要認真去觀察、去發現美,并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
針對海洋貝類的生長特點不同,學生按照課題的需要和學生的興趣,自愿結成小組開展調查。每組設立組長一名,負責本組調查課題的各項組織領導工作,包括調查的區域、人員、時間、內容、總體規劃等。小組內還可根據情況設立聯絡員、記錄員、采集員,分別負責聯絡相關部門進行訪問、記錄調查訪問結果,采集貝類標本。
第一階段“五彩的貝殼”(4周):開題,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收集貝殼,查找資料。給貝殼分類,認識各種貝殼。第二階段“走進貝殼工藝品”(4周):實地考查貝殼加工廠、訪問相關技術人員,了解貝殼工藝品的種類和形式。第三階段“寶貝工作室”(3周):學習制作貝殼工藝品,并進行設計、制作。第四階段“寶貝就在身邊”(2周):拓展延伸,尋找身邊像貝殼一樣的寶貝,并制作相關的工藝品。第五階段“我知道了……”(1周):總結,回顧,評價。
經過調查了解,常見的貝殼工藝品主要有貝雕、貝塑、貝殼粘貼畫、貝殼飾品等等。由于貝殼屬于一種天然的產物,大自然的造化使它具有各種不同的特點,如色彩、紋理、形狀、形態、色澤等都不盡相同。因此要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選擇某種工藝品,綜合利用貝殼的各種不同特點進行創新加工。在加工制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要引導學生如何把自己的“所想”表現出來。在指導的過程中教師不要說“不行”要給學生留出大量“可以”的空間。
在班級中交流活動心得,共同分享所歷、所思、所悟。小組中每位同學口頭交流,小組派一位代表全班交流,每位同學把自己感觸最深的一點寫出來與全班同學共享。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對每一位學生參加的每一項綜合實踐活動作好詳細記錄,從學習態度、學習能力、自身發展、學習成果等多個方面,通過自評、他評、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多種方式,采取評選實踐小能手、頒發特長證書等形式進行激勵。
二、變廢為寶,提倡環保
初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使他們了解生活中可以處處發現美,并有變廢為寶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調動他們參與動手、參與實踐的興趣。在制作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工具的使用,同時對他們進行相關技能的培訓。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動手意識和合作意識。
讓學生通過看圖片感受攝影師抓住了夕陽西下五彩的霞光,和漁船上紅紅的燈光,這交相輝映的一剎那的情景,進行了拍攝,讓我們感受到了光的魅力!天空中五彩的霞光,是大自然的杰作,又叫自然光,漁民手中的燈光是是我們智慧的結晶,又叫人造光。這幅作品也是人造光和自然光的完美結合,讓學生感受到了自然光和人造光交相輝映的魅力。
讓學生利用薯片筒、光盤、糖紙等材料,制作一件件美麗的作品。這些材料都是我們平常經常見到的,甚至是用完了就隨手丟棄的東西,但是把他們給收集起來,只要有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有一雙能夠創造美的小手,這些看起來平平常常、甚至是要丟棄的廢品,在光的照射下,在學生的創意想像中,也會成為一件件美麗的作品!在光的魅力中變廢為寶。
光的魅力遠不止這些,它還可以帶給我們溫暖和希望。是鎣華鎮中學一名美麗好學的女孩。在汶川地震中,她被埋在了廢墟下面,幸運的是,她被救了出來,令人感動的是這個女孩被救出時,還在廢墟里面打著手電筒看書。她說,“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餓,只能靠看書緩解心中的害怕”。她的堅強和勇氣讓聽者無不動容。書,給了她活下去的勇氣,燈光,讓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氣息,感受到了希望和未來!這,就是光的魅力!感謝它陪伴著清清,帶給她勇氣!
一、貝殼類飾品的歷史發展
貝殼作為一種身份象征和裝飾物,與人類文明的祖先們并肩站在了文明的起點上。它們是人類文明誕生與發展的見證者之一。
一個世紀以前,深海珠貝是歐洲貴族奢侈華麗的標志飾物,它擁有珍珠一樣迷人的光澤和變幻的色彩,但又擁有迥異于珍珠的七彩。孕育珍珠的彩色珍珠貝以不遜珍珠的光彩,千百年來從不曾被小視與埋沒,清朝晚期,杭嘉湖一帶,就有把蚌殼等貝殼類打磨成紐扣,裝飾在高檔的服裝上的記載。
近幾年,貝殼類首飾也開始越來越被我們都市中喜歡帥性自然的人們所特別鐘愛。珍珠母貝是天然材料,因此每件的顏色及紋路都十分獨特,滿足了越來越多消費者對個性化首飾的需求。
二、貝殼類首飾飾品的特點
珍珠母貝是珍珠生產的直接來源,人們在它死后收集它們的軀殼,制作成各種精美首飾,因其是珍珠的母體,其軀殼也有與珍珠類似的地方,制作成的首飾天然美觀。
(一)材料特點
深海珠貝擁有珍珠一樣迷人的光澤和變幻的色彩,但又擁有迥異于珍珠的七彩。珍珠母貝是天然材料,因此每件的顏色及紋路都十分獨特,滿足了越來越多消費者對個性化首飾的需求。珍珠母貝飾品的加工非常復雜,原始的珍珠母貝要進行非常細致的打磨、精確的切割,根據設計要求鑲嵌。歷經多道工藝處理,才能制成令人賞心悅目的貝殼飾品。鮑魚貝,黑蝶貝,白蝶貝,馬氏貝,企鵝貝,海水珍珠貝等等,這些海洋貝殼都是做首飾、飾品的材料。
黑蝶貝:孕育黑珍珠,只限于在人間仙境般的南太平洋法屬波利尼西亞大溪地的珊瑚礁中生長。天賜尤物——烏黑中泛著彩虹般幻變色澤的黑蝶貝,已成為眾多愛美尚美人士的搜獵品。
黃蝶貝:多被發現于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珠貝內側邊緣通常呈金黃色。如同中國的黃色象征至高無上的皇權一樣,這些或淺黃或金黃的珠貝正是價值最高的品種。
鮑魚貝:有著中空的結構和極其出彩的珍珠質,異常少見,僅生長于新西蘭海岸的周邊。鮑魚貝常運用于吊墜的設計中,設計感強,具有歐洲風情海洋風格的天然深海鮑魚貝吊墜常采用純天然深海鮑魚貝,來自大西洋或太平洋的深海,是國際最為流行的高檔天然飾品材料。
粉紅貝:少量地存在于美國密西西比河中上游,非常稀有,不產珍珠的,專門用于首飾,因其非常特別的顏色而彌足珍貴。適用于時尚首飾配件,如各種雕刻品、吊墜、耳飾、珠串、戒面等。
金蝶貝;孕育南洋金珠的珍珠母貝,主要產于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等地,而粉紅色的粉紅貝是非常稀有的,不產珍珠的,專門用于首飾,因其非常特別的顏色而彌足珍貴。毫無束縛的貝殼造型組成大尺寸戒面,隨性,張揚。配以寬戒托的搭配,中性之美不可忽視。
(二)貝殼類首飾飾品的工藝制作特點
珍珠母貝飾品的加工工藝非常復雜,原始的珍珠母貝要進行非常細致的打磨、精確的切割,根據設計要求鑲嵌。歷經多道工藝處理,才能制成令人賞心悅目的貝殼首飾。
貝殼首飾的制造方法,根據具體首飾產品的需要選用各種不同貝殼,經下料、雕磨、平貼、鑲嵌、摞疊的過程而成形,其特征是:
1.將用上述工藝方法做出的首飾半成品。在其需要強化的表面涂上一層光蠟,再用布輪對其進行打磨使之產生熱量,當打磨件溫度介于50~80℃之間時立即將其被打磨處放入20%濃度的鹽酸溶液中冷卻 。
2.然后再將其置于5%濃度的堿性溶液中漂洗后取出涼干。
3.先用硬布輪配以粗蠟,然后對半成品整體進行打磨,再用軟布輪配以細蠟轉速研磨,然后再用噴有酒精的棉紗輪打磨,最后再用干棉紗輪研磨、視貝殼首飾上形成一層琺瑯層為止。
三、貝殼類首飾飾品的市場前景
貝殼類首飾工藝品主要受到貝殼的愛好者所喜歡,對于他們來說,一切有關貝殼材質的東西都感興趣。他們是熱衷于貝殼工藝的鐵桿粉絲,也是對貝殼藝術的一種支持。他們是用藝術的眼光看待貝殼。以個性首飾飾品專賣店、禮品店、沿海旅游行業等,這些是貝類的首飾工藝品的傳統銷售經營方式。
近些年,我國相關部門已經注意到海洋養殖業的發展和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的劃定,以利于貝類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利用。貝殼是沿海特產,有的做成首飾、有的做成小飾品物件、有的做成工藝品擺件等。一方面,一些去沿海旅游的游客們不管出于什么動機,去那邊旅游,都會買上集中貝殼做的物件,買回去送給親朋好友,既實惠又表達心意。另一方面,普通人群把貝殼與其他材質搭在一起,加工做成首飾、衣服鞋帽上的配飾、擺件工藝飾品等,即個性,又時尚。
與此同時,把貝殼類飾品向非沿海城市發展,這樣能使其做更到大眾化,受到更多人的喜歡。把貝殼飾品整組,做到小的零散化,大的專業化,發展更多的經營模式,如傳統的小飾品店、飾品加盟連鎖專營店、主體品牌專賣店、網上訂購等經營模式。在首飾飾品種類眾多的情況下,廣大的商家們可以更好的發揮貝殼的特點,使之依存自身的優勢,讓貝殼類首飾做得更精致,更專業化,得到更好的推廣。
參考文獻:
關鍵字:貝殼 雕刻工藝 圖案設計 用途
中圖分類號:TS93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4-
一、貝殼的主要成份和結構
貝殼(bei ke)軟體動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種特殊的腺細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護身體柔軟部分的鈣化物,稱為貝殼。貝類的特點是體軟、不分節,由頭、足、內臟囊、外套膜和貝殼五部分組成。
貝殼的主要成分為95%的碳酸鈣和少量的殼質素。一般可分為3層,最外層為黑褐色的角質層(殼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蝕的作用,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殼質素構成;中層為棱柱層(殼層),較厚,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棱柱狀的方解石構成,外層和中層可擴大貝殼的面積,但不增加厚度;內層為珍珠層(底層),由外套膜整個表面分泌的葉片狀霰石(文石)疊成,具有美麗光澤,可隨身體增長而加厚。
二、貝與人類
貝殼在人類文明形成過程中起的作用未必會比石斧小,它們曾被用來做過首批勞動工具、飾物和錢幣。全世界的寶貝大約有200種,共同特征是貝殼為卵圓形,極其光滑,背面布滿各種斑點和花紋,腹面有一條縫狀開口,開口的兩側各有一排齒紋。甲骨文的“貝”字畫的就是寶貝腹面,兩側各畫兩顆牙齒。后來兩側的牙齒連接成了兩條線,下面又伸出兩根觸角,就成了繁體的“貝”字。為什么把這種貝殼稱為寶貝呢?不僅因為它是最漂亮的貝殼,而且因為在遠古時期它是作為貨幣使用的,是人類最早使用的貨幣。寶貝成為人類第一種貨幣,并不偶然,它天生就是當貨幣的料:美麗、輕便、耐磨損、多數地方不生產、除了用做裝飾沒有實際用途,而且很關鍵的一點,它無法假冒,不怕會出現假幣。后來人們也用銅鑄造寶貝當貨幣用,但是三歲小孩也很容易把它們與真寶貝區分開來。用陶瓷也許可以制造出可以亂真的寶貝,但是制造的成本必然極高,得不償失。因此,除了中國,在世界其他地方,特別是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等許多地方,也都曾經使用寶貝當貨幣。雖然寶貝有200種之多,全世界的人們卻都只選用兩種寶貝當貨幣:黃寶螺(因此也叫貨貝)和金環寶螺(也叫環紋貨貝)。據作者考證:貨貝在殷商時期至少有以下四種職能:一、價值尺度的職能;二、流通手段的職能;三、貯藏手段的職能;四、支付手段的職能。
三、佛教至寶――法螺
法螺生活在熱帶海域的珊瑚礁上。它們是甲殼類軟體動物中體形巨大的一族。法螺的殼很厚,而且堅硬不易破碎。法螺的殼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法螺的殼順著軸線生長,并且逐漸膨大。每一層都有精美的花紋和褶皺。許多法螺的外殼表面裹著一層毛茸茸的殼皮;殼口有角質的厚口蓋。法螺是佛教舉行宗教儀式時吹奏的一種唇振氣鳴樂器,用同名軟體動物“法螺”的貝殼制成,源于印度。法螺作為佛教法器的歷史非常悠久,傳說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轉時,帝釋天等曾將一支右旋白法螺獻給佛祖,從此右旋白海螺即作為吉祥圓滿的象征在佛教中廣為應用。法螺隨佛教傳入中國。現在中國的藏、蒙古、滿、納西、傣、京、漢等民族依然采用。法螺是藏族的八瑞相(亦稱八吉祥徽、藏八仙和藏八寶)之一。
四、貝殼工藝
貝殼屬于有機寶石,雖然在貝雕、制珠核等方面有較好應用,但尚未得以廣泛的開發利用,尤其在首飾設計方面,還有待于我們深入研究。
關于貝殼雕刻:在貝殼上進行的雕刻或其他藝術加工,通常也指用貝殼雕刻加工成的雕塑工藝品。早在舊石器時代,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就以貝殼作為裝飾品。公元前15世紀,中國以經過加工的小橢圓形貝殼作為貨幣,稱為貨貝。周代普遍運用貝殼鑲拼在漆器上的裝飾技法。三國時,魏武帝的酒杯就用硨磲(海貝,表面有如同車輪渠道的紋理,內層色如白玉)制成。唐代《嶺表錄異》中記載,南海有鸚鵡螺,表皮光滑,呈紅褐色放射狀斑紋,其尖端處彎曲而呈朱色,如同鸚鵡嘴,故得名。鸚鵡螺的殼內色白,琢磨后內層呈現彩色斑紋,制成酒杯,稱鸚鵡杯 。明代 ,在鸚鵡杯上鑲金,并雕琢鸚鵡的頭 、翅、足等,更顯華貴。
除中國外,意大利、英國、美國等國也有貝殼雕刻。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匠師充分發揮貝殼內層潛在的彩虹般的色澤,雕刻成浮雕側面肖像的小徽章、胸針、首飾。19世紀末,那不勒斯成立了貝殼、珊瑚雕刻學校。至今那不勒斯的珍珠貝浮雕側面肖像徽章仍然是有名的手工藝品 。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匠師以鸚鵡螺雕刻成工藝品。美國印第安人以貝殼裝飾服裝,或作為首飾,成為傳統的手工藝品。
中國貝殼雕刻主要產于海南、山東青島、遼寧大連、廣西北海、江蘇連云港以及廣東、湖北等地。品種有酒具、煙灰缸 、紐扣、首飾( 項鏈、胸針、耳墜等 )、傘柄、燈具、座鐘、掛屏、屏風等。1980年以來,采用聚合新工藝,將貝殼磨成 0.5 毫米的薄片,然后直接將薄片聚合、鑲嵌在家具和日用品上作為裝飾,或者制成室內裝飾板材,具有透明、輕便、牢固、易于洗滌等優點。貝殼雕刻的藝術特色是因材施藝,因材取形,光彩絢麗,工藝精巧。天然貝殼獨特的螺旋形狀,外表和內層的紋理、色彩和光澤,為貝殼雕刻提供了豐富的藝術表現力。貝殼雕刻在充分發揮自然美的基礎上,運用浮雕、圓雕、淺刻、平貼、鑲嵌等技法,使作品既生動自然,不假人工,又恰到好處,耐人尋味,從而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例如,在貝雕畫的掛屏上,以黑色螺旋狀的貝殼制成仕女的發髻;以貨貝內層潛在的紫色制成晶瑩欲滴的葡萄。此外,由于掛屏是掛在墻面上,因此貝雕畫要求形象簡練,工精而不繁瑣,既要表現出畫面的空間和層次,又不能堆砌過高,過于笨重。
(一)貝殼工藝的圖案設計
第一,在古代,貝殼不僅曾作為貨幣(貝幣),而且也是青銅器紋飾之一。巴羅克圖案最大的特點是巧妙地運用了貝殼及海豚尾巴的曲線,進而以這種生物學的曲線和古老莨苕葉狀的飾紋形式為主要風格。貝殼以其特有的紋、形、色等自然美,在工藝美術設計領域得以廣泛運用。當人類還處在原始時代時,就與貝殼結下了不解之緣。 人們用貝殼及貝形、貝紋等裝飾物來美化自身。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貝殼一直是歐洲古代藝術中裝飾圖案中的重要題材。而貝殼曲線圖案的廣泛應用,則是受貝殼切面螺旋線的啟示。80年代春夏之際這種熱情在時裝面料上得以再現。 然而,其流行時間未如設計者所料,轉眼便被類似貝紋的細密肌理圖案所代替。究其80年代貝殼圖案流行受阻的主要原因是:設計師僅在貝殼的形、色、紋上作了點努力,尚未向高層次開發,因而導致貝殼圖案在裝飾設計領域曇花一現。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致力探索海底世界之謎的熱情越來越高漲,這就引起了貝殼圖案再度流行的趨勢。
第二,貝殼的紋理美是設計師的創作源泉,不僅來自于自然界,而且也來源于社會生活。設計師要善于尋求生活中多方面美的啟示,大至宏觀小至微觀,大自然中一切已被人們發現與將要被揭示的形象。
第三,運用貝殼的螺旋形,曲線原理參與圖案設計。雖然貝殼的天然裝飾的神秘性由來無法為我們的推理所解釋,但其紋理、螺旋形曲線所呈現的天然美,確具有某種使人們驚嘆的藝術力量。
(二)工藝制作
日用品的制作比較簡單,先將貝殼浸泡水中清洗,去除外表的雜質,然后進行雕刻、粘接、鑲拼等。由于貝殼一般較薄,其內層彩虹般的色澤極為珍貴,不易多得,所以在手工雕刻 、琢磨時須小心操作 。 貝雕畫的制作比較復雜,主要工藝過程有:①設計畫稿。設計者不僅要有較高的繪畫技巧,而且還必須掌握各種貝殼的性質。②選料。按照畫稿要求,精心選擇貝殼。③琢磨、雕刻。即用各種刀具將貝殼制成所設計的各種部件。④成型。將各部件粘合、組裝成完整的形象。⑤整理。包括清洗,適當地敷以透明的色彩或涂以特制的上光油。⑥安裝。按照設計畫稿的要求,將各個形象準確地粘合固定在掛屏、屏風的板面上,然后配置畫框和玻璃。
五、貝的主要用途
蛤蚌等有殼動物的外殼。其中有的具有珍珠般的虹彩光澤,因而被用于珠寶業,制作項鏈、服裝珠寶(鈕扣等),甚至安裝在首飾上,更多用于制作貝雕、拼貼畫、鑲嵌刀柄等。在各類貝殼中,以澳大利亞北部托雷斯海峽一帶所產的真珠牡蠣(pinctada maxina)、菲律賓的馬尼拉貝、緬甸的緬甸貝以及西印度群島的巨蚌、皇后大蛤等為優。
一個世紀以前,深海珠貝是歐洲貴族奢侈華麗的標志飾物,它擁有珍珠一樣迷人的光澤和變幻的色彩,但又擁有迥異于珍珠的七彩。孕育珍珠的彩色珍珠貝以不遜珍珠的光彩,千百年來從不曾被小視與埋沒,清朝晚期,杭嘉湖一帶,就有把蚌殼等貝類打磨成紐扣,裝飾在高檔的服裝上。它們從來都是設計師們最最珍愛的美麗朋友。尤其是近兩年,珠寶級的貝殼類首飾也開始越來越被我們都市中喜歡帥性自然的人們所特別鐘愛。珍珠母貝是天然材料,因此每件的顏色及紋路都十分獨特,滿足了越來越多消費者對個性化首飾的需求.珍珠母貝飾品的加工非常復雜,原始的珍珠母貝要進行非常細致的打磨、精確的切割,根據設計要求鑲嵌。歷經多道工藝處理,才能制成令人賞心悅目的貝殼飾品.
裝飾生活
一個小小的貝殼,也能起到大作用。扇面形狀的,螺旋形狀的,大個的,小巧的,稍稍加工一下,穿起來,吊起來,就可逃脫被隨手扔掉的命運,在墻壁上、桌面上出盡風,亮麗地展示一番。
體積大的扇形貝殼,經過特殊工藝的壓貼處理,完整地裝飾在木碗內壁上,這樣的碗使用起來更環保。而如果把一片片漂亮的珠片穿起來,做成一道簾子,裝飾在窗前,東南亞風情的家居場景即刻呈現。
如果放在海邊,你會用它來聽海聲,但在自然風格的家中,它的用處可就大了。窗簾扣,小吊環,不加修飾,貝殼就能讓你的家呈現出東南亞風景。
海邊拾回來的小海螺,光滑、圓潤、亮閃閃,兩個配對在一起,做成窗簾扣的吊環,一樣美麗非凡。把它們配飾在家里的窗簾上,窗簾也會沾染上海風的味道。
溫州市平陽縣依山面水,物產資源極為豐富,夙為魚米之鄉。“萬全洋”優質大米、“平陽早香茶”、平陽馬蹄筍、塘川橄欖、麻步文旦、鶴溪楊梅、騰蛟血橙、南麂石斑魚、海灣扇貝、鮑魚等名優土特產、海珍品馳名中外。本縣這些頗具特色的鄉土材料資源經過加工完全可以納入美術教學及創作活動中來,成為美術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縣有如此豐富多彩的鄉土材料,如果不把它們運用到美術教學及創作中實在可惜。如利用谷類、豆類、鵝卵石、樹葉及花瓣、編織袋、皮革等這些材料制作拼貼畫藝術;柳條、藤條、稻草等可以用于編結藝術;竹子可以用于竹刻藝術,竹條依然可以用于編結藝術;而貝殼可以用于拼貼畫,更多的用于貝雕藝術。接下來就來研究 一下如何將各種鄉土材料運用到美術教學中。
一、點狀類材料的運用
我縣麻步鎮是傳統農業大鎮,其中蔬菜類中就包括多種豆類作物,比如黃豆、綠豆、豌豆、紅豆、黑豆等等。其中稻米中有包括糯米、秈米、粳米等三種。各種各樣的豆類作物和豆類作物,它們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顏色鮮艷豐富。豆貼畫就是利用它們的這種特性而制作出來的一種手工作品。用豆拼貼出來的畫,畫面的視覺效果非常獨特而富有趣味。拼貼畫的制作過程輕松有趣,而且材料品種多樣,易于制作,非常適合中、小學美術教學。
二、線狀類材料的運用
線狀類材料主要包括稻草、藤條、柳條、蘆葦等。這些線狀類材料適合用于編結藝術,所謂編結藝術亦屬傳統的民間工藝,是以柔韌的長纖維植物如藤條、竹子、柳條等為原料,編結各種裝飾品和實用品的一種藝術門類。編織工藝品在原料、色彩、編織工藝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樸素、清新、簡練的藝術特色。
我縣的主要糧食作物就是水稻。所以到了收割過后稻草是隨處可見的材料。其實我們可以運用稻草結構材料特質,加入到美術教學中來,讓學生制作一些工藝品,比如稻草畫、稻草面具、稻草紀念物、稻草娃娃、稻草編織等等。
我縣四周都是山,山上林木參天,其中一定少不了一種植物,那就是藤條。藤條的種類繁多,根據其韌性的不同可以用來編結藤制家具、藤制工藝品等。可見藤條也可以用來作為美術材料,制作出更多的藤條工藝。以藤條、柳條、稻草等材料編結出來的作品造型多樣,所以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可以加入《編結藝術》這個課程,利用藤條、稻草、柳條等這些材料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各種小玩具、小裝飾品,讓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動手制作的樂趣。
三、面狀類材料的運用
我縣蕭江鎮被譽為“中國塑料編織城”。這些編織袋外觀印刷精美,顏色、印刷圖案都各不相同,大小、造型也各不相同,而且編織袋本身就有一種格子的紋路肌理。在美術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利用編織袋代替畫紙,在編制袋上作畫,說不定會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效果。或是利用編織袋上豐富的顏色、精美的圖案,同樣我們也可以利用編織袋來制作拼貼畫。
我縣水頭鎮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皮都”。皮革的種類繁多,品種多樣,色澤、結構也各不相同。皮革大都色彩鮮艷、造型奇特,極具東方韻味和色彩魅力。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皮革柔韌和耐磨損的性能,用皮革做美術材料,比如皮畫、皮制雕刻、皮制掛飾、建筑造型、項鏈等裝飾品及日用工藝品等等,并融入到美術教學中,使得我們的美術課堂顯得更精彩。
我縣位于浙江東南沿海,這里有各種各樣的樹木、花草,所以這里并不缺乏樹葉和花瓣。樹葉和花瓣形狀多樣,大小不同,顏色豐富,我們可以利用樹葉制作出一些精美的拼貼畫,可以運用到美術教學中。樹葉拼貼畫是現在非常流行的手工制作,尤其是在小學的美術教學中被運用的非常廣泛,學生的積極性也非常的高。在初中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的提高難度,讓學生利用先設計出一個場景,之后用樹葉把它拼貼出來,形成一幅比較完整的拼貼畫,這樣達到的效果也非常不錯。
四、塊狀類材料的運用
我縣青街鎮自古盛產毛竹,享有“毛竹之鄉”的美譽。可見平陽縣的竹子資源非常的豐富,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竹子作為一種美術材料,以竹畫、竹制品、竹刻、竹編織工藝等形式運用到美術教學活動中。
在初一上冊的美術課本的《詩情畫意》中有畫竹這個內容,我擺脫以往讓學生在教室里臨摹畫竹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讓學生到竹林里去觀察竹子的生長習性、結構特點。這種讓學生觀察身邊現有的材料,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提高學生觀察、寫生、創作的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作業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縣地處沿海,尤其是南麂列島被譽為“貝藻王國”,可見這里的貝殼資源十分的豐富。我們也可以把貝殼作為一種材料運用到美術教學中去。比如可以讓學生制作貝殼的組合工藝品或是貝殼風鈴等等,這些內容有趣而有貼近生活,還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
鵝卵石是一種純天然的石材,它呈現出濃淡、深淺變化萬千的色彩,形象千姿百態。鵝卵石極具美術價值,因其造型獨特可以制作卵石造型藝術,再由其顏色豐富可以制作拼貼畫,同樣還可以利用鵝卵石代替畫布在它上面作畫。所以鵝卵石以一種鄉土材料在美術教學中可以得到很大的運用。南雁鎮的溪邊有很多的鵝卵石,收集起來非常的方便,而且它的制作方法簡單,當可融入美術課堂教學。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簡單的材料也可以制作出精美絕倫的作品。
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賦予了教學方式、內容拓展新的生命。新課程理念使我們在教學內容和方式的選擇上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可供開拓的空間。我們能利用本地方所擁有的條件,服務于新課程教學,為美術教學提供可操作、探究、展示和運用的平臺。
造型表現教學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傳統的教學方法很多。但是如果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能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從一個新的角度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方面,鄉土資源是學生所熟知的,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我將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開展初中美術造型、表現教學研究的兩個舉措總結如下。
一、廢舊物品的再利用是訓練造型能力的有效方法
廢舊物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現在的美術教材吸收了很多相關的內容。在這變廢為寶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探究和造型能力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一次教師基本功大賽,要求教師利用廢舊物品做裝飾物,在構思和制作過程中,可供參考的創意很少,只有靠自己對造型經驗的積累和理解,通過發現、嘗試和創造,使一件藝術品慢慢地展現,最終取得滿意的效果。從普通的物品到“愛不釋手”的作品,這其中要付出很多努力。在浩如煙海的生活廢棄物中,我們要把它的變成什么樣的作品,應該怎樣合理利用它們天然的形狀、色彩、質地、硬度等,這些都要去認真地思考、探索和發現。在制作中,同一種材料正反面不同地運用,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我在教學生用易拉罐做人物和動物時,體會頗深。
一件作品的制作過程,既要考慮完成品的比例、形體、動作、各部件插接的合理性,更要考慮它的各個角度的觀賞性和審美特質。在反復地接合、修改的制作過程中,學生的造型能力得到了合理的訓練,這種感覺是在繪畫中不能體會到的。不同的學生用同樣的材料做同一題材的作品,最終所出現的效果截然不同。這與他們對制作對象的理解的水平有關。比如制作人物時,如果不了解最起碼的人體比例結構和性別特征,就很難將其做好。開始學生只能制作成人形,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學生制作的人物出現了生動的動作、表情和年齡、性別特征,從而具有了一定的表現性。學生的造型能力、對物象的理解水平在這一過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在教學生用易拉罐制作馬的造型時,首先讓學生看有關的圖片,了解馬的形體特點,各部分的比例、結構等,待到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馬的形象后,再讓學生把易拉罐剖開,看哪些部分的形狀與馬的造型有聯系。開始,我們把一個易拉罐作為馬的身體。然后,用剖開的鋁片通過卷曲作為馬的脛部;用易拉罐的圓形頂部卷曲成月牙形,看起來很像馬的頭部;再用鋁片做出馬的四肢,用塑料袋做尾巴,這樣一匹馬就做出來了。然而,經過反復的觀察,并與馬的圖片對照,總感覺缺少點馬的精神。馬的起伏美麗的形體、剽悍勁健的精神特色沒能得以充分展現。于是,又經過反復的實驗,發現利用易拉罐的圓形頂部和凹凸的底部,經過扎接、彎曲、插接等方法制作出的馬體,具有馬的背部、臀部的曲線和特征,既符合馬的運動規律,又具有美感,且與騾子、驢子的體形拉開了距離,這種對比對學生的造型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接著用兩個彎曲成月牙形的易拉罐底扎接成馬的脖子,再用一個月牙形反過來做成馬頭,最后把洗碗用金屬絲通過扎接做成馬鬃、馬尾把四肢做成行走或奔跑狀,一匹勁健剽悍的駿馬就這樣誕生了。再為它配馬鞍,使其更有裝飾性,具有審美特質。從探索、發現到制作完成,學生對馬的表達、對馬造型的理解到審美表現都有了很大的長進。
廢舊物品是生活中的垃圾,也是學生常接觸的,但被注入探索、發現、創造等因素以后,它就成了一件藝術品,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對物體的認識和理解、表達都有了一定發展,造型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地方特色材料的利用使造型訓練充滿了樂趣
地方的特色材料也是學生所熟悉的,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比如連云港地處沿海,貝殼很多,連云港的金鑲玉竹也很有名。這些是我們運用到工藝制作對學生進行造型訓練的很好的材料。學生以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創造出很多藝術造型,且具有鄉土氣息、地方特色,在創造的過程中充滿了無窮的樂趣。
貝殼的形狀、花紋、色彩可謂是豐富多彩。我們到海邊采風,能找到很多造型各異的貝殼,如果能到漁民家去尋找,還能得到淺海見不到的精美貝類。我們把搜尋到的貝殼分類,在構思中,考慮到貝殼的形狀、色彩、質地與要制作的某種動物、人物或建筑物等有哪些內在的聯系。就像霍去病墓的雕刻一樣,隨類賦形,追求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統一。在教學中,有的學生用貝殼制作恐龍,不用添畫的因素,就將恐龍的形象制作得活靈活現。一件恐龍工藝品的出現是建立在對考古學相關知識的研究,對恐龍形象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的。學生在從貝殼的收集到制作探索的過程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應該說這種造型訓練,培養的不僅是學生的造型能力,而且學生的探究能力、審美能力、感知覺等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相比來說,沒有哪一種教學比這樣的造型訓練更能使學生感興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