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英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學英語評課稿一《Toys I like》是3BModule2 Unit2的一課內容。我也已將這一課內容教授完畢,但是與陳老師的一課相比較,我的課就顯得比較單一,設計思路似乎也比較狹窄,也可以說是屬于傳統型的,并沒有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由此也想到,我班的學生閱讀能力較差實在也不能太怪罪于那群孩子們,純屬教導無方。
陳老師的課在教授單詞的基礎上,還進行了拓展閱讀。學生在學習了一些熟知的玩具的基礎上,她又介紹了三種傳統玩具:翻花繩,元宵節的兔子燈,更有民族特色的京劇面具。通過這一節課,她班上的孩子不僅是了解了如何玩,對于其中的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也能有所感受,更重要的是閱讀技能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這節課上,陳老師選擇了學生喜聞樂見的玩具為話題,首先從簡單的玩具翻花繩入手,先由教師演示玩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去閱讀文章。而傳統玩具兔子燈以及色彩絢麗的面具,也為學生喜愛和感興趣。因此,順勢呈現的5篇閱讀文章也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圍繞著話題層層推進,輕松掃除了閱讀時的障礙。
在這一課上,陳老師基本采用學生自主閱讀的方式,有的是教師提出關鍵詞,引導學生用關鍵詞去理解整篇文章,有時利用關鍵問題來提綱挈領,抓住文章的中心意思。也有時學生自己排序,閱讀完成的閱讀文章。在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由易到難,從扶到放。這樣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所獲也更多。
這一堂課是值得我去學習的,如果說還有什么建議的話,我認為在教授傳統的京劇面具的時候,還可以介紹一下西方國家的一些面具,這樣學生可能對外面的世界會了解的更多,也會與我們傳統的京劇面具有一個比較。英語學科強調學生能夠樂于了解外國文化習俗,我想如果能設置這樣一個環節,學生也一定會樂于接受的,教學效果可能也更好。
觀察了一下陳老師出示的5篇文章,單篇文章的字數就達到了80左右,這是我班的學生所不及的。當然,這也不是個一蹴而就的過程。這期間需要我去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在這過程中學生也是會有發展的,閱讀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小學英語評課稿二下午聽了老師的英語課,覺得自己又收獲了一把。兩位老師的課堂都很精彩,教學設計巧妙、安排合理、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師生關系和諧,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老師教態自然、語調親切,并能不斷地鼓勵學生,給學生以勇氣。以無私的愛心、童心去包容學生,用甜甜的微笑面對學生,使學生在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推動了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舊知引入新知。課堂伊始,教師對A 部分的食物類單詞進行了復習。通過free talk活用舊知,把學生帶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并過渡到新知。新舊知識相聯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新知引入新知。老師在用舊知引入新知時,還能利用新知引入新知。如:從drink the Coke到drink the juice.利用剛剛學過的單詞Coke來引入drink the Coke,繼而也引入了drink the juice.循序漸進,使學生在新知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非常注重情境的創設。將學生帶入到真實貼切的情境中,將每個單詞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現。如:前面講的 Im thirsty. Can I have some water?呈現 water,而后以a bottle, a cup 這樣貼切學生實際的教具,依次呈現了 coffee, milk,教學了 pour the water這一動作。又如:show the milk,教師又是在Listen and do當中呈現,而不是生硬地把它搬到學生面前。
從教師的課件到板書,我們不難發現,老師是花了一番心思的。教師根據不同飲料的特征,設置不同的顏色,給學生形成明朗的視覺刺激,從而為教學服務。在板書的設計上,教師也關注到了這一點,通過幾種亮色帶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
在課堂結束,教師設計了一個Group work,要求學生操練所學單詞,運用所學語句:I like。 Can I have some? Have some。此活動設計一方面能鞏固所學,培養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促進生生之間的交流,增進同學之間的情誼。其次,課文中的Lets do,經老師巧妙設計,以一個Listen and number的形式得到了應用,注重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練習中。看似簡單,內容卻豐富。
總之,老師的這節英語課上得還是比較成功的,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也會不斷學習優秀老師的先進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小學英語評課稿三對4A Module 4 Unit 3的評課
根據四年級學生好奇心濃厚的特點,并根據小學英語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認真觀察,注意傾聽并能用英語進行簡單交流的目的,聯系本課特點,從培養的語言能力入手,通過各種方式,運用學生身邊的事物,合理地運用語言材料,培養學生的思維與使用英語的能力.
教師在設計這節課中,充分注意到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的教學要求.從warming-up開始就為新課的導入作了細心的鋪墊:sing an English song. Ask the question.: Whose farm is it Have a match. Read a chant. Play a guessing game and do a reading. Answer the questions.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習的最好刺激力量仍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重視變換多種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在上課前,認真地準備好必需的教具,圖片,錄音機等;不能用教具時,則創設情景,以姿勢助說話.大大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從中享受到學習英語樂趣.本班學有困難學生也教多,在單詞,句子的朗讀模仿上差距較大,如果在課堂上能注意進行瞬時記憶訓練,讓學生把所學的單詞,句型和課文記在腦子里,課后去進行復習鞏固,就容易多了.因此,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瞬時記憶能力.教單詞時,要求學生眼,耳,口,腦同時起作用,并要求學生根據音節,音標記憶單詞,每教一個單詞,要求學生邊讀邊寫有意識地把單詞的形象輸入腦子里去,再把單詞放在詞不達意組和句子中,同時記憶和單詞有關的詞組和句子,效果更好.通過圖片,實物和情景,配上錄音來教課文和對話,再讓學生進行交際練習,他們掌握得特別快.然后指導學生背誦課文,記憶能力變強了,學生自然覺得英語這門學科是輕松有趣的.
小學英語評課稿四4B Module 3 Unit 3的評課
【摘要】活動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已被廣大師生所接受,在英語課堂上運用活動教學法,使學生在“動”中學,在“樂”中學,
>> 淺談小學英語游戲教學活動 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活動教學” 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活動教學 淺談小學英語活動設計 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課堂活動 淺談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活動教學 淺談如何組織小學英語教學活動 淺談小學英語游戲活動教學法 淺談小學英語活動式教學的原則 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熱身活動 淺談游戲活動與小學英語教學 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交際活動的展開 淺談小學英語活動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 芻議小學英語 “活動教學” 小學英語“活動教學”探討 淺議小學英語活動教學 淺談小學數學活動教學 淺談小學語文活動教學 淺談小學英語活動課 淺談活動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教育 > 淺談小學英語活動教學 淺談小學英語活動教學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活動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已被廣大師生所接受,在英語課堂上運用活動教學法,使學生在“動”中學,在“樂”中學,這種方法正符合活潑、可愛的小學生。按照課堂教學的一般程序,教學活動可分為呈現活動、練習活動和交際活動。英語教學是一種動態教學,只有從組織教學活動入手大量地進行語言實踐,使英語課堂交際化,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 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活動教學興趣呈現練習交際情景表演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活動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已被廣大師生所接受,它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種教學形式,當前英語教學日益低齡化已成為大勢所趨。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如何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種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以活動促使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和諧發展,是一個值得所有教育者探討的問題。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在“動”中學,在“樂”中學,在學中創新。筆者認為,按照課堂教學的一般程序,英語教學活動可分三步走:即呈現活動、練習活動和交際活動。 一、呈現活動 呈現活動要求教師在一種能使意思明了的情景中清楚而自然地說出新語言,它對一節課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同一語言的呈現也要隨時間、場合、情景的不同而變化,另外,語言的交際性也決定著語言呈現要科學化、合理化、靈活多樣化。呈現活動對一節課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能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出語言的意義。以下幾種呈現方式,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1、利用實物、圖片,創設詞匯運用的情景。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而對形象直觀事物的記憶比較深刻.教師可以運用實物、圖片、簡筆畫或多媒體等各種直觀手段呈現詞匯,用簡單、生動的情景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教學表示文具的單詞時,教師可以拿著手中的鉛筆說:Pencil. 并讓學生拿著自己的鉛筆說:Pencil.讓學生觀看實物的同時學習并掌握詞匯。又如,在教學表示人物關系的單詞時,教師可以出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呈現father, mother, husband, wife, daughter, son等詞匯;接著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指著照片上的家庭成員說出相應的單詞。再如,在教學表示運動的詞匯時,教師可以用簡筆畫或動作呈現dance, run, play basketball等,讓學生邊做動作邊說詞匯,體現詞匯學習的情境性。 直觀性教學有助于學生把英語詞匯與實物或情景直接聯系,增強語言運用的真實性。值得注意的是,所創設的情境要盡量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以便學生理解和運用詞匯。 2、通過表演,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同樣的內容實際交談比聽錄音更容易理解。這是因為在實際交談中,講話者的身體語言幫助了我們對口頭語言的理解。因此,教師要以一個表演者的身份去“演戲”,要讓自己的表演(包括語言、表情、動作等)去感染學生。同時還要讓他們入“戲”,去表演、去說話。從兒童心理角度來分析,兒童天生好動2—5分鐘注意力轉移一次,模仿性強,進角色快,這些與生俱來的特性可以加以利用。通過表演展開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和不足,并及時糾正和補救。筆者經常讓學生通過表演認識單詞,讓學生在記憶單詞時,加上眼神、手勢、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等,加強情感的表達。例如,學習swim,go swimming時,在學生會讀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編兒歌、編動作并上臺表演。有的學生創編歌謠:swim,swim,s-w-i-m,swim,I like swimming. Let’s go swimming. 并配以動作表演,調動了多種感官參與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此后,我在每一單元的C部分(Story time)都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表演、情景表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們在表演活動設計時應該順應學生的天性,激活課堂中的每一個細胞,啟動學生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英語、領悟英語、運用英語,讓課堂充滿動感,充滿活力。同時,通過表演活動的開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 3、運用日常交際,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英語課程不是孤立與社會生活之外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英語課程不是把學生與其生活割裂開來的屏障,而是使學生與其生活有機融合起來的基本途徑。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而是要善于抓住和利用課堂內外等活動中最真實最恰當的情景和場合,運用所要呈現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際,達到呈現運用及掌握的多種效果。比如,像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4中的主要單詞parent, uncle, aunt,baby brother,sister, mother, father, doctor ,nurse ,farmer ,baseball player, driver 和重點句型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Who are they? My family has seven members. What’s your father? 都可以在課堂之外的實際生活中練習和運用,這種練習和運用會給學生帶來語言“學有所用”的成就感,同時也能增加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日常交際中,學生從不愿意開口到主動開口,直到搶著開口,從簡單的幾個詞到較復雜的句子,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激發學生用英語表達的強烈愿望,提高了他們用所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二、練習活動 練習活動是指新語言呈現后所進行的聽、說、讀、寫技能活動,它與呈現活動的練習區別在于:練習內容不是單項,而是新語言的結合,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層次性的練習,比如,筆者在教學五年級英語上冊UNIT 5 There Be 句型時,首先用凌應強(2008)一文中的一首歌謠開始: In the dark dark evening, there is a dark dark forest. In the dark dark forest, there is a dark dark house. In the dark dark house, there is a dark dark room. In the dark dark room, there is a dark dark box. In the dark dark box,there is a dark dark ghost. Ahh,I’m afraid. 教師示范朗讀一遍歌謠,然后學生跟著教師朗讀數遍歌謠。他們在不斷朗讀中感受并理解了There Be句型。由于此歌謠韻律很強,內容又很有趣,學生學習的興趣很高,學習效果也不錯。當教師要求學生以教室為場景創編一首類似的歌謠時,學生表現得很出色,例如: In a big big school,there is a big big classroom. In the big big classroom,there is a big big desk. In the big big desk,there is a big big box. In the big big box,there is a big big watermelon.
從日常工作中的點點滴滴,總結以下幾點反思:
反思一、靠持續不斷的語言知識,而不是“玩”來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
小學英語教學是要重視培養興趣,但單靠唱歌游戲不能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新鮮勁兒一過,孩子們就會厭倦。所以,唱歌游戲應該作為小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養興趣的手段。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手段幫助小學生在記憶力強的時期多記單詞,多學習語言規則,并盡可能多創造模仿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音和語調。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是可以互補的。真正做到聽說先行,讀寫跟上。光聽說不讀寫,很難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養學習能力,也難減輕學習負擔。所以小學生還是應當認真進行語言學習。
反思二、英語應用能力需要相應的詞匯
“不學習語言規則、不掌握相當數量的詞匯,英語應用能力就是空中樓閣”。(包天仁語)俄羅斯通常在初中一年級開設英語課(相當于我國的小學5年級),每周3節課,第一學年即要求掌握約1300個英語詞匯,學生到高中畢業時要掌握1萬以上詞匯,基本可以讀懂英文原著。而我國現在對高中畢業生的要求是掌握2000詞匯(包括詞組),新研制的“課程標準”要求掌握4000個左右的詞匯。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盡快解決英語教學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現狀。
而目前在小學的低年級的英語教學中,不要求學生掌握詞匯,而只要求學生能根據提示或圖片說出該單詞,其本質無非是要學生們死記硬背,鸚鵡學舌。由于小學生們沒有相應的讀音規則訓練,不熟悉詞匯的拼寫規則,單詞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因而導致了單詞記憶的困難,并成了小學生學英語的瓶頸。
反思三、小學英語教師應有發展意識
一向以來,人們對小學英語教師的語言知識能力要求不高,認為小學英語簡單,不需要太好的語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學技能就可以了。其實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同樣英語作為人們最廣泛的交際用語之一,更是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而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如果我們的英語教師故步自封,不求進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語言知識很快陳舊落伍,誤人子弟,而且會被時代所淘汰。
“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現代英語的變化,特別是口語方面的變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1.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更因為國際互聯網的形成,人們之間的交際變得越來越簡捷。說話簡單快捷,是現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現代英語在這方面的變化表現為“一字多用”。
2.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英語詞匯急劇增加,并且我們發現,現代英語詞匯有相當一部分是取得新義的舊詞,如,“input”(輸入電子計算機的數據),“store”(電子計算機的儲存器),“drive”(計算機驅動器)等。
3.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也許是美國對世界政治、經濟影響日益強大的原因,美國英語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他們以使用美語和發美國音為時髦。
4.口語不斷侵入書面語。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有正式、非正式、書面語,口語,方言,俚語之分,然而當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我們的英語教師不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堅持不斷地學習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現代英語發展的現狀和趨勢,那么,我們所教出來的學生一旦離開學校走向社會,他們會發現他們所學的英語是多么bookish(書呆子氣)。而教
師自己則可能甚至連小學生們所津津樂道的一些常用語也可能會出現理解性的錯誤。
反思四、小學英語教師應有文化意識
在小學英語的教學中,因為課文的簡單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的緣故,很多小學英語教師忽視了文化對語言的影響,而導致了一些語言情景的不真實和虛假的語言的產生。
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詞匯是文化信息的主要濃縮。對英語詞匯的準確理解,和對語言環境的認識和創設和把握,需要對文化的比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識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對該族文化歷史的研究和學習,通過對該族語言文學作品的研讀,通過對該族文化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了解。而讀原版英語經典著作的學習,是達到這三條的捷徑。
反思五、小學英語教師應有情感意識
眾所周知,“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是小學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聽和說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是接受輸入的信息,獲取知識的能力;讀和寫的能力是表達能力,是把信息輸出的能力。目前小學英語教材和小學英語教學都是側重聽說能力的培養,但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有了一定的聽說能力后,逐步發展他們的拼和讀的能力,有助于聽說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提高。
小學英語拼讀教學,尤其是低年級小朋友的英語拼讀教學,主要指拼讀單詞,朗讀句子和課文。本文主要闡述小學英語單詞的拼和讀,以及句子的讀。讀,是基本的語言活動之一,包括朗讀和閱讀。英語朗讀就是運用輕重音、節奏、音調等語言方法把語言材料中的思想表達出來。朗讀具有閱讀的因素,又有口語的因素,是連接閱讀的口語主要樞紐,因此,流暢地朗讀有助于培養閱讀的基本技能,也有助于口語的表達能力。學生如果朗讀能力較好,就能夠較快地音、形、義聯系起來,從而做到迅速、確切地理解材料。朗讀時,由于眼、口、耳、腦同時并用,因而就會增強理解與記憶。
但朗讀要求學生有良好的知識與技能基礎,小學生經常因為拼讀能力不過關,詞匯量不夠大,影響讀的效果,因此,小學生拼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方法十分重要。小學生的發音器官正在發育的過程中,他們對語音比較敏感,學習標準的語音比成年人容易。但許多學生對單詞拼讀感到困難,因此應該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
直接拼音法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剛學完漢語拼音,對漢語拼音有比較完整清晰的認識。1958年2月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充分吸收了1894年以后不同歷史時期出版界出現的國語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等漢語拼音運動的許多寶貴經驗,利用了26個拉丁字母(只有一個加符字母),避免了另造新字母,雙字母或加符字母。1979年6月15日聯合國發出通知,以漢語拼音方案的拼法作為在各種拉丁字母中轉寫中國人名、地名的國際標準。1982年8月1日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出國際標準ISO7098《文獻工作――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文件,規定拼寫漢語以漢語拼音為國際標準。從此,漢語拼音廣泛通行于世界各國。由此可知,漢語拼音和英語有著不可割斷的、密切的聯系,借助漢語拼音學習英語音標完全是可行的。
直接拼音是指按字母、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拼讀、拼寫單詞,內化認識結構。拼讀單詞時,我們經常采用三種方法,比如:cake方法一――a-[ei],ake-[eik],cake-[keik].方法二――a-[ei],ca-[kei],cake-[keik].方法三――使用直接拼出來的方法(與漢語拼音的直呼法相同)。相比較而言,以最后一種方法最容易被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接受。
通過音形結合拼讀單詞
1.單詞中字母的發音與字母相同的,可以讓學生通過音形結合去拼讀、記憶單詞。
比如:音標[i:][i],[a:],[o:],[o],[u:],[u]在big,pig,class,dog,frog,long,flute,put等單詞中,中間的字母和它們相對應的音標基本相同,這樣學生可以很快地根據單詞的讀音和形狀記住這些單詞,并進一步去拼讀、拼寫它們。
2.有的字母、字母組合的發音在漢語拼音中可以對應找到相近或相似的讀音。
比如:音標[i:]-i,[o:]-o,[:]-a,[u:]-u,[ei]-ei,[ai]-ai,[ou]-ou,[au]-ao,[ju:]-iu,這些音標和其相對應的漢語拼音相同或相近,只是在書寫形式上和發音的長短上有所區別。通過音標和拼音的比較,學生可以很快學會拼讀下面這些單詞:teacher,horse,art,cool,snake,like,poster,cow,cute.在這些單詞中,教師只需標出中間字母或字母組合的發音,學生就可以自己拼讀出來。
3.有的字母或字母組合的發音在漢語拼音中找不到相似的讀音。
比如:音標[э:][э],[e],[],[oi],[iэ],[uэ],[εэ],在下列單詞中,her,shirt,head,apple,boy,hear,tour,chair,標出相應字母或字母組合的發音后,加以練習,學生還是不難掌握的。
適當教一些讀音規則
到小學高年級,新標準英語三年級起點第五冊已經歸納出了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音,出現了全部音標的讀音,只是音標的形式還沒有正式出現。教師可以適當地總結一些讀音規則,幫助學生音形結合記憶單詞,培養見詞讀音的能力。
關鍵詞: 對話教學 調控難易 漸近教學 對話“留白”
對話教學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現行英語教材每個單元都包含了內容豐富的對話,通過對這些地道語言的學習,學生能獲得大量的英語知識。然而,目前大部分小學的現狀是班級人數眾多,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給對話教學帶來了許多難度。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教材難易巧妙地運用有效的教學技巧,真正做到以學定教,讓所有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一、調控難易,難則分,易則增
小學英語對話的題材廣泛,語言地道,融知識性和交際性于一體。但有些內容安排的難易不一。如果對話難度過大,往往會使學生難以接受,不易記憶,并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如果過于簡單,則會使對話的可操作性下降,影響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學分析英語對話內容,合理把握教材難易,做到“難則分,易則增”。
“難則分”指的是教材中新授的對話內容過難過多時,教師應分散對話教材中的知識難點,分流重點句型與輔句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語言材料。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A Let's talk中有些知識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來說很難掌握。在不影響學習本課重點知識的前提下,教師可精簡此對話為:
A: Excuse me. Where is the cinema, please?
B: It's next to the hospital.
A: Thank you!
B: You're welcome.
這樣,基礎差的同學不會因為難度大而放棄學習,而基礎好的同學也能非常明確哪些是本對話的重點。
“少則增”是指教材中的對話量過少過易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適度增加對話容量或增大對話難度。使學生在掌握一定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對話水平,鍛煉口語能力。
根據學生實際適時調控對話難易,使原本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能積極參與課堂,既幫助學生鞏固了舊知,又提升了學習能力。
二、漸近教學,由主到次
在英語對話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拔苗助長,在學生還沒有熟悉就某話題進行問答時,就要求學生進行情景表演,很容易導致學生表達不清、對話展示時冷場。所以,我們可以采取漸近式的教學步驟,由易到難操練對話。
教師先根據對話內容的內在聯系,遵循由易到難,由重點到次要的原則,將整篇內容拆分成多個簡單的獨立小對話。同時確保每個小對話都有一個獨立的操練可能性。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B Let's talk 為例,該部分對話包含了打電話時的常用語和現在進行時的運用。學生學起來有一定難度。為適應我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在教學時,筆者將該部分對話拆開并組合成四個獨立的小對話。
①-Hello. This is ...
-Hello. This is...
②-What's your mom doing?
- She is ...
③-Can I speak to your mom, please?
-Hold on ,please.
④-Mom, there is a call for you.
-Thank you
以上四個獨立的小對話既可以獨立操練,又可以組合表演。
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學習能力千差萬別,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也應該因人而異。所以筆者先要求基礎較差的學生先掌握本單元的重點句型②,在此基礎上再了解輔助句型①③④。由好生帶動學困生從重點句型開始操練,逐漸推進教學內容,慢慢地所有學生就能掌握整篇對話了。
三、處處“留白”,激發英語思維
“留白”指的是教師在學生理解、掌握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自主使用英語對話的空間。任何文本都存在著不確定和空白,因而它具有一種特殊的開放性,這決定了在對話活動中,實踐者必須運用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去發現,去領會。
1、利用圖片“留白”。圖片能直觀地呈現對話線索或對話情境。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為圖片配上相應的對話。在復習課中,圖片“留白”的功效能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以下是筆者利用簡單的圖片串聯成一個連環畫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復習六年級上冊內容的例子。
呈現爸爸圖片和聽診器的圖片時,學生可以馬上想到對話:
A: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B: He is a doctor.
接著呈現醫院的圖片時,學生迅速接著對話:
A: Where does he work?
B: He works in a hospital.
再呈現地鐵圖片和時鐘圖片時,學生就會自然想到:
A: How does he go to work?
B: He goes to work by subway.
A:When does he go to work?
B: He usually goes to work at 7:30.
整個復習過程,教師幾乎可以不說話,而學生自主參與課堂,自覺使用英語的積極性非常高。這種形式的對話教學使英語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預設走向生成,充滿無窮的活力與魅力。
2. 利用主題“留白”。創設主題進行對話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非常受學生歡迎。教師可以創設“過生日”、“購物”、“打電話”、“做客”等主題,讓學生發揮其想象力,創編對話。
對話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英語發展水平,把教師“教”的思路和學生“學”的思路動態融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時調控對話難易,靈活調整課堂教學方法,努力構建不同形式的對話平臺,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充分的操練語言和運用語言的機會。從而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詠梅.小學高年級英語對話教學的行動研究.小學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