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激發興趣、以趣促學、音樂
現在談談具體方法: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情感,激發興趣
黑格爾說過:“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重視情感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孩子們的情感是豐富的,容易把對教師的情感轉移到學科上去,只有學生喜歡你,才會樂意聽你的課。課堂上需要的是和諧歡快的氛圍,這一部分取決于學習的主體──學生,一部分也與外界因素有很大關系。比如老師一進課堂呈現給學生一臉的微笑、一腔的熱情,這種朝氣與生動會不自覺地感染學生,老師親切溫和的樣子與富有感染力和幽默的語言使他們不由自主地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并且對老師充滿著期待,用一顆誠摯的心搭起師生情感的橋梁,從而真正喜歡上音樂課。這樣,使學生在“親其師,信其道”的基礎上從心靈深處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
二、創設音樂情境,引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1、利用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可以把一些無法看到的現象和較為抽象的原理,以動態的畫面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通過觀察畫面,思維清晰的回答教師導入課程的話題,動靜結合,視聽相輔。
2、聆聽和表演:在歌曲《七個小兄弟》教學過程中用(Do Re Mi),走進音樂的世界,在“聽一聽、唱一唱、演一演”中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1)動一動
學生隨著(Do-Re-Mi )的伴奏音樂,與教師一起律動,進教室。
(2)猜一猜(初聽歌曲,感受歌曲情緒)
同學們,今天老師要給你們大家介紹七個新朋友,他們是誰呢?
聽賞歌曲( Do-Re-Mi ),第二段合唱部分,由學生扮演的七個簡譜音符卡通娃娃,同學們一邊聽賞,一邊表演。
(3)議一議(復聽歌曲,深入感受)
師:有誰知道剛才欣賞的歌曲叫什么?是那一部電影的插曲?
介紹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故事情節,觀看電影片段,誰片段復聽歌曲,請同學們議一議歌曲的情緒以及演唱形式的變化。
(4)演一演(參與表演、加深體會)
用表演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演唱形式(領唱與合唱)和歌曲中所表達音樂形象的體驗。
3、在教學中可以運用生動巧妙的語言來創設情景,教師的引導語言要精、要活、要有詩情畫意,無論是場景需要、課堂導入、環節過渡等,要讓語言真正成為一種藝術,起到點綴、啟發、引導的作用,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審美沖動,讓“美”滋潤孩子們的心靈。如:《快樂的小熊貓》一課中,教師繪聲繪色地導入“美麗的早晨,太陽露出了笑臉。鳥兒醒了,花兒開了,草兒笑了,森林醒來了。小鳥、蝴蝶忙著早鍛煉,小動物們也出來了,看!小兔蹦跳著來了,小熊走著來了,小猴翻著筋斗來了……美麗的森林熱鬧極了。”等等?????????五年級欣賞課格里格的《晨景》時,針對學生理解此曲有一些難度,我并不直接出示曲目,而以語言描述導入:“天色漸亮,東方露出魚肚白,遠處的海岸霧藹繚繞,空氣中散發著一絲絲清晨的香氣……”用詩般的語言創設情景來引導學生欣賞作品。
柏拉圖說: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由于學生對音樂課堂產生了興趣,誘發了他們對音樂問題的積極思考與主動探究。因此,我們應該在最大自由度的環境中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使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教師只要全心全意的為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創設展示創造性思維的機會和舞臺,在廣闊的音樂世界里,讓學生自己去遨游,自己去體驗,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創造。例如在《音的高低》這一課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質地相同而水容量不同的兩個杯子,讓學生在自己探究的過程中找到答案。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
“音樂想象”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是音樂由抽象感受到形象感受的一座橋梁。人們在欣賞、演奏或演唱音樂作品時,往往通過“音樂想象”來重新塑造音樂中的“形象”,從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含,達到審美的目的。比如小學音樂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創作背景,如果在學唱歌曲前把它們簡要地介紹給學生,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一步一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音樂想象”的空間里。例如在聆聽歌曲《小白船》時引導學生邊聽、邊用身體動作(如左右擺動、劃船等)表現樂曲的速度、力度并想象歌曲,表現的美好意境。
賞識評價,有效提升興趣的發展
音樂課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標準》的基本理念,著眼于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通過科學的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激勵教師進取,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要隨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注重賞識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的“優”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
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我們應該明確:當學生有興趣時,他們學到最好;當學生的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時,他們學的最好;當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的最好;當學生能自由參與探索與創新時,他們學的最好;當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時,他們學的最好;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他們學的最好;當學生對教師充滿信任和熱愛時,他們學的最好;這就要我們老師為之長期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創造性人才,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總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因動力。教師要創設多種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景,提高音樂的教學水平,達到音樂、舞蹈等藝術課程的相互滲透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有效學習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其目的是培養我們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并且使我們的談話內容變得有價值、有意義。在傳統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即教師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進行備課,在課堂教學中根據課本的目錄進行機械的講授。這種教學模式無疑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所以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引進現代信息技術教學很有必要。本文通過分析三種新型的信息技術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希望為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提供借鑒。
一、合理使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被引進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可以在課堂中給學生們展示動態的圖畫、優美的音樂和形象的視頻,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氛圍,促進了學生的高效學習。
例如,在講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蘇教版)《北大荒的秋天》的時候,由于本課的閱讀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悉掌握本課中的基本生字詞,通過分析各個自然段的具體段意和具體的意境,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在進行本課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展示北大荒秋天之景的動態圖畫和黑龍江嫩江流域的基本地圖,并且給學生播放北大荒的音樂,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感受北大荒的秋景。課堂氛圍活躍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每個自然段的具體含義,并且體會具體的秋之意境,使學生仿佛置身于北大荒的秋景之中,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從而促進語文閱讀有效學習。
二、引進“微課”教學,促進學生理解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錄制幾分鐘的短視頻給學生播放,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講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抓住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改變了傳統的教案設計的模式,直接突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刪去不必要的講課內容,便于學生學習。
例如,在講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蘇教版)《花瓣飄香》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悉掌握本課中的基本生字詞,指導學生分角色地朗讀課文,重點分析關鍵句子和短語,體會小女孩真摯、淳樸的親情,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播放一個小視頻,在小視頻里面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闡述,即“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線索,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當中,切實體會小女孩的話語中所包含的真摯和淳樸之情。”小視頻的模式使學生對本課中的重點和難點有了一個宏觀的了解之后,再帶領學生具體分析每一自然段的大意,體會一些動作、神態等的細節描寫,分析作者的寫作技巧和表達特點,體會其思想感情,完成課堂的教學目標。
三、引進“翻轉課堂”,促進學生思考
“翻轉課堂”就是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變傳統的單調的“講授”課為現在的“學生主動學習”課,進而轉變課堂的講授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想進行一堂完整的“翻轉課”,必須要協調三個內容,也就是合理的網絡環境、自覺的學生和充足的時間。
例如,在講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蘇教版)《嫦娥奔月》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熟悉掌握本課中的基本生字~“昆侖山、除害、貪婪、奸詐”等,理清文章的基本脈絡,并在分段的基礎上領略課文中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為人的美好精神品質。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列出一系列的問題,即“同學們,你們知道八月十五是什么節日嗎?為什么要把八月十五定為團圓的日子呢?文章中的嫦娥是誰?她為何要奔月?”教師指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文,嘗試找出合適的答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順利解決了這些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即“文章中的‘苦難’的含義是什么?后羿的人格魅力主要是什么?文章表達的主旨是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順利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引進新型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不斷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從而促進教師的高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理解。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語文課堂 有效教學 策略
課改專家說:“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那么,怎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呢?有效的語文課堂應追求什么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積極地學習理論,虛心地請教有經驗的老師,走進他們的課堂,在實踐中深化認識,總結經驗,以下便是我對有效課堂的幾點認識:
一、優化目標,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
教學目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和關鍵,是教學活動的靈魂。可以說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的。但是,由于每位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經驗存在差異,在目標的定位上也有所偏失,存在盲目性、隨意性、機械照搬等問題。教師如果缺乏明確的目標意識,那所組織的教學活動必然難以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我認為要想構筑有效的課堂教學,就要從優化教學目標開始。
1、目標要善于取舍。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應當選擇最具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要學會依“標”扣“本”,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篩選取舍,“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善于取舍,這是一種智慧。假如課文特別適合語言的學習,我們就踏踏實實地讓學生咬文嚼字,假如文本宣揚崇高道德,我們就和學生一起感受崇高……要根據課文的特點,找準訓練點,做到一課一得,循序漸進,以點帶面。
2、目標要明確具體。教材中知、情、能訓練點的準確提煉,為敲定課時目標作出了框架安排,但具體課時目標的設立,還必須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既做到難易適度,有可行性,又要做到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目標的表述不僅要明確具體,而且要便于檢測。在目標具體表述時,我們應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做到有的放矢。
3、目標要凸顯語文味。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教學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學活動多了起來,那些華而不實、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起來,從而擠掉了學生對課文本身的誦讀、理解、揣摩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運用。因而,有人指出了簡簡單單教語文。簡簡單單的語文教學應立足“字詞句篇”母語工具,提升“聽說讀寫”交際能力,凸顯出“語文味”。
二、優化設計,追求課堂教學的簡約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曾幾何時,新的語文課堂教學“變臉”層出不窮:沸沸揚揚的對話討論,雖熱熱鬧鬧,但不著邊際;鋪天蓋地的多媒體“轟炸”,雖五花八門,但分散思維……針對“語文課堂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的現象,語文教學應當豎起“簡約”的大旗,刪繁就簡,返璞歸真。當把教材讀深、讀透之后,在教學時“要深入,更需要淺出”,要揚棄一些“關于語文”的東西,把深刻的語文教學內容以凝練簡約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真正做到“語文姓語”。
簡約不是簡單,是在教學中盡量排除一些形式的、無休止的、不必要的、閑散的東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負荊請罪》一文時,我就以讀讀、感悟、表演來達到教學目的。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弄清劇本的基本要素,然后引導學生抓住人物表現的提示語反復閱讀課文,感悟藺相如的寬容大度、顧全大局以及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然后又引導學生通過演一演的方式來體會語言文字的精煉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從而讓學生受到美好人文精神的教育,最后,又設計結合課文的寫話訓練,讓學生想象再現藺相如、廉頗促膝相談決心同心協力保衛趙國的情景……盡管媒體設計非常簡約,但簡約中訓練了語言文字,簡約中體會了語感,充滿著厚重的人文。
三、扎實訓練,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
所謂訓練扎實,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語言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課堂上應該多一些學生之間的自由表達與合作學習,盡可能多的讓學生有展示自我、個性表達的機會,盡可能在課堂上增加一些討論甚至爭辯的環節,讓學生在暢所欲言中積累語言,在據理力爭中思維碰撞,激發靈感。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不在于教師的“教”,更多的在于學生的多讀,多寫,多練。
四、關注生成,展示語文教學的智慧。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它五彩斑斕,生機勃勃,活力無限。因此課堂教學應該是變化的,動態的,課堂教學不是在預設中按部就班地進行,它應當根據學生學習中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心理的、情感的、求知的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們得到充分的發展。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江畔獨步尋花》時,預設的程序是:讀詩題,了解背景;讀詩句,弄清內容;想詩境,體會感情;誦詩篇,賞析特色。可剛上課教師便發現學生已會背這首詩,而且基本理解了內容,他馬上意識到按預設的教案上將無趣又無效。于是做出抉擇,讓學生根據多元智慧,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空間智慧強的學生選擇為詩配畫,語言智慧突出的學生選擇改寫,肢體――動覺智慧發達的學生選擇收集資料、到花園觀察和表演,音樂智慧強的學生還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唱起古詩……最后。學生不僅深刻體會了詩歌內容,還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學習個性,找到展示自我的機會,豐富了對詩歌的感受和體驗。教師只有敏銳地捕捉即時生成的教學機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資源,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才能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共同創造的舞臺。
總之,追求有效,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永恒話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我們老師要熟練地運用有效性策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來,從中發掘學生的潛能,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關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方法還有很多,這就需要廣大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去發現、去探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小學語文教學會蒸蒸日上,課堂教學形式會越來越豐富,學生也會在教育工作者精心澆灌下,在語文的殿堂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 高慎英 劉良華《有效教學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