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端午節的日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3、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
4、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5、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世界上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防疫祛病、祈求健康、驅邪迎吉是端午時節的原始主題,這種節俗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古代的夏季同樣非常濕熱難熬,也是傳染性疾病高發季節。人們為了克服高溫的不適與瘟疫的威脅,在處于陰陽二氣轉換的端午時節,必然會選擇傳統的中醫藥手段來護衛生命。端午傳統節俗中的門口掛艾蒿、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裝有藥草的香包等,都有著實際的生活輔助意義,所以也有人將端午節稱為“衛生節”。我把端午節概括為世界上最早的“衛生防疫節”,是源于早在我國古代,人們就在該日開始利用民間手段注重防病了。
那些年 我們共同的節日記憶
重拾傳統節日的文化,使我們充分認識到傳統節日的內涵,使傳統節日展示其獨特的迷人魅力。歷史上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午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女兒節,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各地過節的習俗還是基本相同的,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纏掛各種五色索,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其活動中心內容不外乎祛毒禳災,保健康,求吉祥。到了近代,端午節的娛樂和社交活動變得更加突出。例如老百姓家家門口懸掛菖蒲、艾蒿驅蟲辟邪。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習俗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蒿插于門眉,懸于堂中,起到驅蟲的作用。人們還常常將菖蒲葉片剪成劍形,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避邪。將艾蒿制成虎形,稱為艾虎,也可以驅邪。
這些老傳統 你還記得嗎
我們再說說現已不多見的一個纏掛各種五色索、佩香囊的端午習俗。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所以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線)編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用五色絲(線)編制象征端午文化的物品多種多樣:簡單的有手鏈、項鏈,復雜的可編成“繒子”或與香囊結合。端午節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放置了許多能發出香味的中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玲瓏可愛。
此外,懸鐘馗像,利用鐘馗捉鬼,同樣是端午節習俗。習俗“畫額”,是指在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避毒蟲,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發現,引導他們去發現和探究問題。這樣遠比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東西讓他們興奮得多。比如在講《端午日》這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我事先設計了幾個題目:
1. 沈從文其人其事
2. 端午節的來歷
3.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4. 湘西鳳凰的美麗風光
5. 沈從文的作品簡介(《邊城》、《長河》)
確定這幾個與課文有關的題目之后,我再給學生提出要求:
5個學習小組按不同題目查找資料,每小組推出一位發言人。
在課余時間收集和整理資料,不斷分析和互相交流。
拿出一節課的時間做小組匯總分析,一起確定所需要的信息,準備在下一次“展示會”上展示。
這幾個題目讓學生很感興趣,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有的上網收集資料,有的在圖書館一泡半天,有的跑到書店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在這期間,我并不是對此不聞不問,撒手不管。因為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總會遇見各式各樣的問題,我會很關注學生的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
這樣的準備使我看到了學生真我的風采。在展示會上,每個小組拿出的東西異彩紛呈。有關于沈從文的幻燈片,作家照片、故居圖片、生平介紹等等一應俱全;有介紹沈從文的故鄉湘西鳳凰的美景圖,做成了精美的powerpoint形式,秀麗的青山、澄清的碧水、古樸的吊腳樓、盛裝迎新的苗家人,讓沒去過鳳凰的同學們嘆為觀止;有關于端午節九種來歷和風俗習慣的詳細介紹,讓大家知道了端午節除了是為紀念屈原以外,原來還有其他的來歷和說法,增長了同學們的見識;有學生自己做的和自己四處收集的跟端午節有關的風俗飾品。如布老虎、線粽子等等,色彩艷麗,生動逼真;有對沈從文的另兩部作品《邊城》和《長河》的詳細介紹,以及學生自己對文章的透徹獨到的感悟賞析。
這些生動詳實的展示讓學生和我眼界大開。學生們笑逐顏開,注意力十分集中,課堂上不時傳出陣陣的驚嘆聲和熱烈的掌聲。他們或為湘西鳳凰的美景驚嘆聲,或為沈從文的求學精神感動,或為一個個精致可愛的端午節飾品而歡笑,或為《邊城》中美麗而癡情的翠翠而動情。這節課使學生印象十分深刻,許多學生在當天的日記里記下了他們在這節課上的美好感受。他們說:“今天的語文課生動有趣。同學們大顯身手,短短的一節語文課我們學到了許多以前課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們真希望以后多上這樣的課?!?/p>
學生的反映也使我增強了信心,我想: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師必須要自覺改變傳統教學中“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那種認為教師講授越充分、越精細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種認為學生們只是被動聽講,越安靜、越能跟著教師思維走就越好的觀念,不變不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相信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這樣師生才能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教師可以找一些內容豐富,適合探究的文章,試著設計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學生的興趣有了,課就好上了。
二、進行小組合作
在教學中,我積極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我們班有36名學生,上課時我常常并不是按照教師“一對幾十”的面對面授課方式,而是將學生分作六個小組,每組六人。上課時教室里出現的不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講授,而是六個學生聚集在一起的學習小組。我以為,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必須要由過去的“教師中心”、居高臨下,變為以學生為本,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態”,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究性學習才可能成為現實。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是不錯的,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動腦(想)、動嘴(說)、動手(整理)。他們快樂地笑著,快樂地討論,快樂地記錄著他們合作學習的果實。這種方式達到了我以前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沒有達到的效果,打破了過去那種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記、幾個學生跟著老師走、大部分學生無動于衷的文言文授課方式,真正地讓學生坐在了一起,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做到了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動腦,都發言,都有收獲,都有所得。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學生一道去尋找真理,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關注每個學生的進步,實現每個學生的發展。教師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應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這里所說的組織者,好比談話節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維持紀律、不斷施加壓力的監工。作為主持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營造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
三、實施評價激勵
七年級語文課本中出現了誦讀課。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七年級閱讀中的第一條就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如果能夠做好這一點,對于他們欣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和感受作品的內涵,培養語感、學好語文具有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在兩個方面做了比較細致的工作。
語文老師讓學生用“卻”和“但是”造句,并解釋道:“這兩個詞都是轉折連詞?!畢s’是小轉,像轉一個小彎,‘但是’是大轉,像轉個大彎?!?/p>
有學生立即說:“我家到學校只轉幾個‘卻’,而到外婆家要轉幾個‘但是’?!?/p>
說明什么
上算術課的時候,老師問小明:“如果你把手伸進右邊的褲兜里發現了25元錢,伸進左兜后又發現了35元錢,這說明了什么?”
小明回答:“這說明我的手一定伸進了別人的褲兜!”
賊快
爸爸和兒子坐火車回老家。
兒子:“爸爸,這火車票上的K、T、Z是什么意思啊?”
爸爸:“K是快車的意思,T是特快的意思……”
兒子:“那跑得最快的一定是Z開頭的車了!”
爸爸:“你真聰明!”
兒子:“這還用說,Z就是‘賊快’的意思唄!”
嚇人的寫字
爺爺退休后學書法,開始執筆時手總會發抖。
5歲的孫子見了,疑惑地問:“爺爺,寫毛筆字真的那么嚇人嗎?”
草的味道
兩頭牛在一起吃草,青牛問黑牛:“喂!你的草是什么味道?”
黑牛道:“草莓味!”
青??窟^來吃了一口,憤怒地喊道:“你騙我!”
黑牛輕蔑地看他一眼,回道:“笨蛋,我說草沒味。”
學牛羊叫
小可去美國旅行,在商店看中一件皮衣,想問店員是什么皮料。但她的英語太差,嘰咕了半天店員也不明白。情急之下,她指指皮衣,學了一聲羊叫,店員搖搖頭,她又學了一聲牛叫,店員點點頭。
小可長出一口氣說:“還是動物好啊,沒有外語限制?!?/p>
端午節的點心
端午節那天,某外企給每個外籍員工都發了粽子。
第二天,有個老外很感激地說:“你們發的點心很好吃,就是外面包的生菜有點韌?!?/p>
查色盲
初中的時候體檢有一項是查色盲的,拿一個本子,每一頁都是一些不同顏色的小碎片拼成的圖案,有的是數字,有的是簡單的畫。我們挨個上去看,報告給大夫自己看到了什么東西,一般都沒什么大問題。
有一位同學,平時學習超努力的那種,上去拿過本子,扶了扶眼鏡,說了一句讓我們全部跌倒的話:“一堆碎玻璃?!?/p>
躲蛇妙法
父親:“阿光,碰到眼鏡蛇時,該怎么辦?”
阿光:“先把它的眼鏡打破再逃走?!?/p>
誠實的好處
一節地理課上,同學們都很認真地聽老師講課,只有小田在呼呼大睡。突然,老師點名叫小田:“小田,第三題填什么?”
小田這時候才睡眼朦朧地站起來,看著自己的書,誠實地說:“沒填?!?/p>
老師道:“沒錯,煤田?!?/p>
老師您搞錯了吧
老師:“你看你不好好學習,又在做小動作!你要向同桌王蓬多學習學習!”
學生:“您搞錯了吧,他在睡覺呢!”
老師說每天都要寫日記
星期一:今天我看見一位老爺爺摔倒了,我把他扶起來就走了。
星期二:今天我看見一位老奶奶摔倒了,我把她扶起來就走了。
星期三:今天我看見一位小弟弟摔倒了,我把他扶起來就走了。
星期四:今天我看見一位小妹妹摔倒了,我把她扶起來就走了。
星期五:今天我摔了一個大跟頭,我把自己扶起來,走了。
星期六、星期日:我不出門。
關掉
西瑞爾去侄子家做客。飯后,侄子給他演奏鋼琴。
一曲終了,他侄子問:“您覺得怎么樣?”
西瑞爾答道:“你應該上電視?!?/p>
他侄子高興地說:“您認為我彈得很好嗎?”
“不?!蔽魅馉栒f,“你要是上了電視,我就可以把它關掉了?!?/p>
孩子難養
給女兒報了個英語提高班,天不亮就要送她去上課。
我一邊走,一邊抱怨:“養個孩子真難!”
女兒安慰我:“養個狗還得天天遛呢,您就當是消遣吧?!?/p>
我不以為然:“養五條狗都沒有養一個孩子勞神?!?/p>
女兒點點頭說:“那倒是,養狗養煩了把它丟大街上頂多算是缺德,養孩子養煩了扔掉不要那就是犯法了。沒辦法老媽,我只有同情您了。”
沾光
上午,學校組織學生放假,各班公布了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學生成績有高有低,自然是喜的喜,憂的憂。課間十分鐘,在樓道一側,我偶然聽到兩個男生在低聲交談。
甲說:“你這次考了多少?”
乙說:“簡直可憐死了,58分,你呢?”
在我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國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和繼承,就是本民族、本國文化的傳承,這可以保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色。今年,國務院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被列入國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結,另一方面也是社會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呼喚。可是由于多年來人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漠視,再加上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很多人尤其是中中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是一無所知。傳統節日的淡化,傳統文化情感的缺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一、生活中覓傳統
“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這是《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明確指出的,節日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資源。歡度歲時節令,我們的孩子每年都反復參與節日的活動,節日期間豐富多彩的習俗風尚,人們的衣食住行,民族的傳統藝術,以及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人際之間的各種情感,都會在學生面前得到充分展現,這種強烈的文化氛圍,以及其中蘊含著的道德資源,在新時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開發并利用好這些資源,將有助于提高中學道德教育的實效。正確組織、引導學生開展節日活動,既可以與傳統的優秀文化緊密聯系,弘揚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規范教育實現生活化、大眾化、行動化,在日常生活中尋覓傳統的影響。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有精妙的傳說,有經典詩文、獨特的情趣。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它們是千百年來千秋萬代歲月長途中的歡樂盛會。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開展傳統節日探尋活動,培養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興趣,是加強對中學生傳統情感教育的前提。
我認為,現在初中學校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三個一活動:開展一次調查活動,探究傳統節日的來歷和習俗:師生共同擬訂傳統節日研究調查方案。內容可涉及傳統節日的來源、習俗、傳說、經典詩文等。通過小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鄉村、社區,實地調查走訪,通過報刊、廣播、影視、圖書館、互聯網、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寫出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開展一次知識競賽,比一比誰了解的習俗多;開展一次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在誦讀中引導學生與節日親密接觸,親密對話。
另外,學校應積極開展傳統節日文化的系列宣傳,利用班會、國旗下講話、綜合實踐活動課對學生展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出黑板報、制作展板、通過紅領巾廣播在校內進行宣傳,告訴學生節日的來歷,古人流傳下的習俗,好的活動建議等,激發學生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二、活動中品內涵
很多學生不喜歡過傳統節日是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這些節日中所蘊藏的內涵。因此,挖掘傳統節日內涵顯得尤為重要,引領學生了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進而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
在學校教學中,怎樣開發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需要教師探索研究,對傳統節日進行界定,對節日核心內涵進行概括和提煉,如端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七夕乞巧愛慕、臘八融和感恩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道德實踐體驗活動。
比如說清明節。清明節在大多學生的眼中是“沉重的日子”、“懷念與哀傷的日子”,認為清明節就是“祭掃先祖墓地的日子”、“許多烈士為國家犧牲,要紀念他們”。除此之外所蘊含的豐富寓意,卻一無所知。為了讓學生了解清明,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分析了清明節人文精神應有兩個層面:一是紀念感恩,懷念故人,二是保護新生。如果把清明僅看成掃墓的節日,是一種偏見。清明節的活動還有郊游踏青、蕩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風箏等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為此,學校開展了系列德育實踐活動:
(1)探尋清明文化,搜集資料,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各地的清明節習俗、有關清明節的傳說、故事,背誦一首以上有關清明的詩。
(2) 組織踏青,開展拔河、踢毽子、蕩秋千、打羽毛球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
(3) 隨同家人祭祖、掃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經歷等;關注祭祖、掃墓活動中的現象、習俗;談談自己對清明節各種習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為文化傳統可繼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動應破除的。
(4)制作科技小制作、環保袋;閱讀先進人物或事跡,撰寫的讀后感。
實踐的收獲令孩子們興奮:交流中,他們發現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是唯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傳統佳節;誦讀會上,一首首描寫清明、春天的詩詞在朗朗傳誦;辯論會上,對于迷信習俗的爭辯,有據有理;體驗日記中,對于清明節的認識和感悟具體深刻。
再比如如端午節,除了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習俗,參與包粽子、縫香袋的實踐活動之外,重點還應開展“走進屈原”活動。通過“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詩詞朗誦等活動,與偉大詩人屈原面對面: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為他的祖國流盡了最后一滴淚,縱身跳進波濤滾滾的汨羅江。屈原報國無門而以身殉國,堅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寧愿去死也不愿離開故國半步的情懷,一直引起同學們的深思和探索;他那與日月齊光的高潔品德,激起同學們無限的仰慕。從中體味他那痛苦執著的偉大情感,體驗他那崇高忠貞的偉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夠發揮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過端午節,學習和傳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比較中得新知
和洋節日相比,一些傳統節日對中學生缺乏吸引力,春節和元宵節等傳統節日之所以今天被國人看淡,與這些節日大多來源于農業文明,與祭祖、驅鬼、借節日填飽肚子等聯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這種文化淵源和傳統形式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歡快的氣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這與富裕起來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悅的現代中國人顯得有些不協調。隨著經濟的發展,節日本身也應該發展。無論是元宵節也好,重陽節也好,它們都與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的傳統節日也應該跟著我們的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如果一成不變一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動形式要多樣。要結合時代特色、學生特點,組織各種類型的校際、班際活動,利用探究課、社會實踐、校班會,充分整合校園、社區、家庭、社會資源,開展大量的主題式、探究式、體驗式、尋根式節日文化活動,引領學生走進傳統節日,過傳統節日。其次,可發揮家庭、社區、學校三方力量,共同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在傳統節慶之際,組織學生、家長、社區人士過傳統節日。如元宵節學做元宵,制燈籠,猜燈謎;端午節講屈原愛國故事、進行劃船比賽、拔河健身運動;重陽節進行敬老愛老活動。
四、接受中悟情感
在教育教學中,不能把民族節日與外來節日對立起來。要引導學生科學認識傳統節日習俗,賦予傳統節日新的時代內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傳。同時又要以開放的心態吸納外來文化精華,培養學生全球化視野和尊重理解多樣文化的胸懷。加強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創新節日文化內涵。如就春節期間是否該禁鞭展開辯論,就重陽節是否和母親節父親節進行整合向有關部門提出研究報告,并嘗試過一個推陳出新的傳統節日。通過調查訪問、專題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節的由來和文化習俗,嘗試過西方洋節。通過專家講座,調查訪問等方式探究中國節日不敵洋節的原由,寫出調查報告,提出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