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結論怎么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當今世界,糧食結構主要由大米、小麥和玉米構成,其中一半以上人口是以大米為主食,大米已經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來源。基于大米如此重要的地位,各國、各民族、各地都把水稻人工栽培的發明視為巨大的榮譽,趨之若鶩,力爭成為稻作農業的發祥地。2012年起,廣西南寧隆安縣重提水稻人工栽培起源問題,通過野生稻、大石鏟、稻神山、濃郁的稻作傳統文化等方面的推斷,力主認為隆安一帶是最早發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地方。然而,筆者對這一結論有不同看法,現試論之。
目前國內有關栽培稻起源的學說主要有“多元說”“長江中下游說”“華南說”“云貴高原說”“嶺南說”等。“多元說”認為稻作起源可能是多中心的;“長江中下游說”主要依據考古發現的早期稻作谷物的遺存;而“華南說”“云貴說”“嶺南說”則以當地普遍分布的野生稻的資料和語言學等為證據。在中國發現的谷物遺存最早的是湖南道縣壽雁鎮玉蟾巖的稻谷遺存,距今1.8-2.2萬年,其次是江西萬年縣大源鄉仙人洞和吊桶環的稻谷硅質,距今1.5-2萬年,還有浙江浦江上山遺址的稻谷遺存,距今0.8-1.1萬年,這三處的谷物遺存直接支持“馴化稻(栽培稻)起源于長江流域中下游”之說。目前,此說影響最廣、勢力最大,幾乎為國內外學術界所認可。但由于考古材料的偶然性和不可預見性,雖然“長江中下游說”證據充足,但也無法證明其他說法就一定不能成立,因此就有稻作起源多元的說法。“華南說”“云貴說”“嶺南說”力爭成為栽培稻起源地,卻往往撇開考古材料—谷物遺存這一最為直接的鐵證據。
近來興起的馴化稻起源于嶺南(或廣西)之說,基于兩廣普遍分布的野生稻,特別是廣西,是野生稻資源最豐富的省(區)之一。隨著研究的深人,學者從民族學、遺傳學、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等角度,論證“廣西是亞洲稻作農業發祥地之一”。然而,時至今日,在廣西境內,通過考古發現的谷物遺存僅二處,一處為資源縣曉錦遺址,在該遺址的第二期文化遺存中發現了較多的炭化稻米,經初步鑒定主要為粳稻,屬于原始人工栽培稻,年代約40006000年。另一處為那坡縣感馱巖遺址第二期后段的文化遺存中發現比較集中的炭化稻,經鑒定,為經馴化栽培的釉稻,年代約35002800年「19](Y109-238)。這兩處谷物遺存出現的時間都比較晚,缺乏證明“栽培稻最早起源于廣西”最直接、最關鍵的證據,遭到眾多學者的質疑。
隆安,是否真的為栽培稻發祥之地?綜合上述分析可知,野生稻在隆安的分布、保存現狀以及生物多樣性,在廣西均不占優勢,逞論全國了。況且,普通野生稻是稻作農業產生的基本條件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條件。而大石鏟,它的原始功能是農業生產工具,但出現的時間很晚,約距今50004000年(有學者將其上限推至6000年)。有學者根據曉錦出現的炭化稻米和頂獅山遺址第四期出現的稻屬植硅石(約6000年前)推斷“稻谷不是在當地栽培而成的,而是從其他地區傳人的’,這一時期正是大石鏟大量出現的時間,從另一方面證明此時的廣西可能已開始大規模種植水稻。在稻作農業起源研究領域,稻谷遺存特別是最原始形態的遠古栽培稻遺存,是確認稻作農業發祥地的重要物證,2017年10月15日,《光明日報》刊登《廣西隆安婭懷洞考古取得新發現,人類最早使用稻的時間或再前移》,報道在隆安婭懷洞遺址發現了年代距今28000年前的疑似水稻植硅體及半粒碳化式稻粒。這一消息振奮人心,但還沒有更多的實驗數據證明半粒碳化式稻粒屬野生稻還是馴化稻。因此,從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認為“隆安是栽培稻的發祥地之一”的論斷,還有待于更多材料來證實。
(一)對結果的解釋
結合問卷和訪談的數據,我們相對客觀地得到了教師對批判性思維傾向的認識。問卷結果顯示,教師對批判性思維的分析性、自信心、求知欲和追求真理比較認同,而對其他幾個方面,教師則認為它們與批判性思維沒有太強的相關性;訪談結果顯示,教師對獨立的見解、全面看待問題比較認同,其中有“獨立的見解”對應“批判性思維的自信心”,“全面看待問題”對應“開放思想”。矛盾的是,問卷得到的結果是教師對批判性思維傾向的認知與Delphi定義差異最大的就是“開放思想”(詳見圖1),而訪談結果卻顯示教師認為全面、多角度看問題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表現。根據表1的歷史批判性思維傾向表現框架,“全面多角度地看問題”正是歷史學科中“開放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產生這樣問卷數據與訪談結果不一致的情況,除了取樣不充足的原因,還可能是因為教師眼中的“多角度看問題”與“開放思想”的“全面看問題”不具有相同的涵義。
歷史特級教師魏勇說:“所謂批判性思維,就是當一個人面對陌生的事件、陌生的信息時,下意識地懸置判斷,不輕易肯定,也不輕易否定,而是盡可能地去尋找全面的對稱的信息,來和已經掌握的信息進行比對,從而得出一個比較合理的看法。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在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和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時,總是能夠習慣性地去尋找足夠的證據來支撐我們的看法,并能夠站在我們看法的對立面來理解對立面立場的合理性,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斷。; yob其中,“盡可能地去尋找全面的對稱的信息”“能夠站在我們看法的對立面來理解對立面立場的合理性”與“開放思想”的核心內涵是一致的,這才是具有批判性思維傾向的行為表現。而教師眼中的“多角度”未必存在矛盾與對立的角度,甚至可能只是考試答題中所強調的片面的“多角度”,這種對“開放思想”的理解是不夠的。
(二)研究的不足與局限
樣本量不足會導致Ranch模型的擬合結果不夠穩健。通常來說,樣本量在100以上,Ranch模型的擬合結果會比較穩健。這也可能是問卷信度不夠高的原因之一。盡管如此,本研究所使用的自編問卷的信度還是在可接受標準之上的。此外,樣本量小會使研究結果的推廣受到限制,因此,本研究只反映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對批判性思維的認識。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欲研究批判性思維的教學,必須將其與現實結合進行探索。現有關于批判性思維培養與教學的文章多為作者的一家之言,或綜合他人言論而述之,所提建議未免如空中樓閣,難以落實。因此,未來關于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研究需基于現實教學環境展開,切實了解教師教學的困難之處,再提出針對性的建議,而不是站在理想的制高點,不切實際地呼吁改革或批評教學現狀。
二、結論
目前,高中歷史教師對批判性思維傾向的認識雖在總體方向上沒有大的偏差,但對其內涵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與狹窄的,主要集中在主見、證據、質疑、求真上,對“開放思想”的認識也嚴重不足。
三、建議
它首先要有明確的觀點,沒有觀點,一切無從說起。就考試而言,觀點是在準確理解題目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意思提出來的。
議論文寫作使用四大技巧之一:設問與舉例相結合
在議論文的寫作中,使用論據要講究方法。既講究理論論據,又講究事實論據,事實可以直觀地再現情景。要注意設問與舉例相結合。例如:
是愛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準備把蛋下鍋煮五分鐘,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樁發明,竟把表投在鍋里,兩眼釘著那個蛋。
是牛頓吧?專心做一項實驗,忘了吃擺在桌上的一餐飯。有人故意戲弄他,把那一盤菜肴換為一盤吃剩的骨頭。他餓極了,走過去吃,看到盤里的骨頭嘆口氣說:“我真胡涂,我已經吃過了。”
這兩件事其實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為心有所旁鶩,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壞事。能主動地徹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辦得到。孔子家語:“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曰:‘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為訓,但是忘其身則頗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梁實秋《健忘》)
技巧使用指導:文段圍繞“健忘”這個主題,選取“愛迪生”“牛頓”“白居易”三個事例說明“忘”的涵義、范圍,圍繞“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的觀點,典型準確,很有說服力。用例先開頭用設問,然后再用例分析,這是一種論證方式。
議論文寫作使用四大技巧之二:同一事例,共同分析
用兩個相同的事例,結合起來分析,就是一種論證方式。如果手頭有兩個以上的人物素材該怎樣用呢?決不能只是簡單的材料堆積,可以將幾個論據用排比方式組合起來,相互補充,形成集團效應。例如:
冰心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美麗。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水,灑遍了犧牲的細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奮斗的英姿與之對抗,那么這樣的人生是輝煌的。當蘇武被流放到北海時,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著,似在歡迎這位堅貞不屈的大漢臣子。這十幾年的痛苦如果可以當作是一次挫折,那么這次挫折無疑是痛苦的,可是這位牧羊老人從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幾年后,大漢的丹青上書寫下了民族不屈的堅貞氣節。昭君出走大漠,絲綢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駝鈴的丁冬聲,“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不應該是她真實心態的寫照吧!如果不賂畫師,終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換來了漢匈兩地人民的短暫安寧。
蘇武和昭君的舉動應該是對直面挫折、縮小痛苦的心理的詮釋。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高考滿分文《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
技巧使用指導:“蘇武被流放到北海”“昭君出走大漠”這兩個事例,作者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兩個事例并列使用,相互支撐。本段的結構是:名言+兩個事例+分析。以“直面挫折,化解痛苦”為中心,對兩個人物所蘊含的精神進行深刻剖析,從而有力地突出了主題。
議論文寫作使用四大技巧之三:運用對比,形成反差
在論證中,運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就是正反對比。這樣優與劣、好與壞、美與丑自然會鮮明突出。這種方法可以廣泛運用于各種文章的寫作中。例如:
貝多芬甩開了塵世的喧囂,在音樂的國度里盡情跳躍;居里夫婦拋棄了名利的紛擾,在科學的世界中邁出了更深遠的步伐;陶淵明忘卻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們的人生輕松徜徉,嗅著人間的芬芳。而別里科夫被世俗束縛在套子里,葛朗臺被金錢拖至了死神的身邊,他們沒有全力輕松地奔跑,最終被卷入世俗的濁流中……(高考滿分文《輕松起跑》)
技巧使用指導:把“貝多芬”“居里夫婦”“陶淵明”這些正面材料與“別里科夫”“葛朗臺”這些反面材料,進行對比分析,一者是輕松的跑,一者是不輕松的跑,進行對比,其精神境界的高低、優劣顯而易見,這就是文章的對比手法的妙處。
議論文寫作使用四大技巧之四:增強理性,反復設問
高三數學復習時,我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寫各章節的知識總結,讓他們寫清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將知識編成網絡,形成板塊。因為在做總結、編寫知識提綱時,學生會積極動腦,并主動從知識、典型題型、解題方法三個方面進行總結。如學生在總結數學新課標必修4模塊中的“三角恒等變換”時,自己提出問題:兩角差的余弦能否用這兩個角的正余弦的形式來表示?怎么變形?怎么代換?等等。學生順著自己的疑問繼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得出新的公式,在此基礎上又提出新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得到了新的結論。在這一過程中,教材中零散的公式,被編出了一張結構性很強的公式網絡圖。如此一來,學生自然更能加深對知識間內在聯系的理解了。
學生在數學解題過程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因此,我讓學生及時寫下反思,這樣不但可以加深他們的印象,而且我也可以從中看出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和需要改正的地方。我時常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反思:(1)解題思路是怎樣的?關鍵之處何在?(2)已用過的解法是不是最佳選擇?是否還有其他途徑?(3)這幾種不同的思路有無共性?這種共性意味著什么?
每次上完課、做完作業及進行檢測后,我都要讓學生選出幾道體會深刻的題,然后寫題后反思,反思內容主要包括:錯誤原因分析、解題述評、解題規律的總結等。現在,學生寫題后反思已成習慣,已能主動建立自己的錯題檔案。實踐證明,題后反思對學生最后沖刺高考起到了把關定向的修正作用。
高三總復習時,教師讓學生做的題較有限,我們可以針對一道例題,設置不同的要求,如條件不變變結論、結論不變變條件、條件結論都改變等,讓學生自編一套考試題。學生在編題的過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明確了高考中這部分知識占的比重以及考查的題目類型,他們的解題能力、創新能力不知不覺就提高了。
教師在上新課前,一般要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復習提問。但由于各種原因,教師的提問效果有限。我一改往日的做法,讓學生在課堂充當三分鐘老師,效果頗好。
“課堂三分鐘小老師”的訓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開學初的前八周,由老師來安排每天的“小老師”,教給學生應該帶領同學復習哪些內容,安排訓練哪些習題,怎么提問等。這段時間內,每個學生都能充當“小老師”,他們都要帶領同學一起復習,并將“寫數學”的結果進行表達、展示。
第二階段:第九周到第十六周,這個階段由數學科代表來安排,學生也可自愿報名。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學生提問題的形式越來越多,設計的檢測題越來越吸引人,學生們講課、提問的時間都比一開始長得多,班內掀起了講數學的熱潮。
第三階段:第十七周到學期結束,這個階段不提前指定學生,老師隨時點名,并且由學生選出每周的“優秀小老師”進行表揚。通過這個階段,學生的講課水平日見提高,他們說數學、學數學的熱情空前高漲。
小川:我會寫自己在外貌方面特別的地方,比如別人曾經給我起的外號;還可以寫爸爸媽媽怎么看我外貌上的不足之處。
小蓬:我是學生,學習生活總是大事,我會寫自己在學習上有沒有比別人強的地方,內容可以在具體的事例中展開。還可以選擇班級活動方面的材料,寫寫自己的特長,比如在文藝表演中很受同學的歡迎。
小鐘:我會寫自己與同學的交往。寫自己對同學的誠心誠意,愿意在一些地方吃虧,因為我們是朋友。我還喜歡看書,我會寫自己的讀書生活與感受,我對世界各地的事情都很感興趣。
郭老師:大家都抓住了“特點”,很好。在具體寫作時,怎么寫我的特點?這并不同于寫個人簡介,而是可以看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自我推銷”,目的在于展示自己,結交朋友。這就需要通過敘述自己的經歷、自己的做法、自己的思考而表現出來。努力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將自己的特點從抽象的形容詞變成深入人心的具體事例。
小川:就當做是向別人介紹我自己的性格和愛好——要借助“特點”作為突破口來說話……
小鐘:選取表現性格特點的事例也很重要,這個事例要能反映出你所要表達的那個“特點”,而這個“特點”也應該是鮮明的,與眾不同。
郭老師:說得好。大家都在積極思考“我的特點”,這樣就很好——我覺得,咱們的作文學習就應該促使大家多思考自己的生活。這樣的思考本身比得到一個結論更重要。
芊芊:我是個很普通的小學生,長得很普通,名字也很普通。我該怎么寫出自己的特點呢?我覺得自己沒有什么特點怎么辦?
郭老師回復:平日里父母是怎么向其他人描述你的?他們對你有什么希望嗎?那么你又有什么樣的想法與感受?這些都可以寫——這就是你一顆“平常”的心的感受,就是你的特點。你抓住這一點來寫,恰好很陽光地反映了小小少年的最自然的一個特點,對嗎?你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