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手術臺就是陣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主動學習;興趣;質疑;情境;遷移
“主動學習”課堂教學是以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教學。它要求將教師“外部”指導轉化為學生“內部”的能動活動,即讓學生將接受知識的過程變為積極主動參與、內化、吸收和運用的過程,促進學生自覺、主動、全面的發展自己,提高自己。
一、尋找興趣信息,引發主動參與
興趣是求知的向導,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教學中使學生學習從枯燥乏味達到興趣盎然,需要教師積極找尋課堂中的興趣信息,亦即教學中的興趣結合點,它包含了教材、課件、環境等各方面學生感興趣的地方, 教師可根據內容的特點,通過適當的手段使教學材料以誘導的方式呈現。如采用游戲、競爭形式,圖片、實物直觀教具演示、音樂、聲響營造氣氛等,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如教學《觀潮》一課,教師借助錄像和繪聲繪色的解說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全方位去觀察了河流浪潮水,初步感知了潮水的氣勢,這給學生一種從未有過的新奇感,形成這種新奇感的因素,正是教學中我們努力找尋的最佳興趣信息,這些信息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涵,同時也引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除此以外,問題的懸念可以稱得上是好的興趣信息。教師利用教學內容的感染力,精心設計提問,這樣不僅為學生指明了學習目標及探索的方向,同時也起到訓練學生思維的正確性、深刻性和創造性的作用。如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教師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什么是手術臺?什么地方叫陣地?在學生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誰把手術臺作陣地?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怎樣把手術臺當作陣地?等等。學生的這些疑問符合他們的實際,也創設了問題的情境,在全班同學的腦子里留下了懸念,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所有的學生都希望在課文中找出答案,引起了學生探索課文內容的積極性。
二、鼓勵質疑問難,引導積極探求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是學生欲求主動完成學習內容的體現,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誘發出他們存在的疑難問題,進而解決疑難,使學生取得進步。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質疑是激發學生內驅力、挖掘潛在智能、增長知識的良方。教師在肯定其大膽質疑的同時,也應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學生在開始質疑時往往是缺乏思考,問題比較單純幼稚,教師應加以鼓勵,肯定他的態度,并在引導上采取更積極的措施。如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內容中心、課題或標點符號等方面發問,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后,就能自覺地發現富有針對性的問題,問題就能提到點子上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會充分發揮出來。學生一旦掌握了質疑的方法,能力就會迅速提高。
三、貫穿情境活動,誘發自我完善
課堂中貫穿情境活動,是使學生主動探求,誘發其進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運用情境,隨時隨地因事因人地對學生進行恰如其分的教育。教師在課堂中創設的情境活動時,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圍,使學生具有感受客觀情境,從而激起相應的情感,甚至被激起熱烈的情緒投入教學活動,從而使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學情境的相關對象上。如在教學《會搖尾巴的狼》課時,教師先通過錄音、錄像使學生初步感知狼和老羊,營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緊接著教師提問:假如你是那只狼或老山羊,你會怎么說,又會怎么做?啟動學生把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到教學活動中自己所關注的某個對象上,引發學生強烈的內心體驗――角色的喜怒衰樂,仿佛是自己真實情感的表露,最后,在熟練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采用分角色表演、課本劇等各種情境活動形式使學生情感鞏固深化,能力也緣此而得到完善。
四、運用遷移的思路,尋求主動發展
學習遷移是一條古老的心理學定律,它指的是一種知識、技能的學習對另一種知識、技能學習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影響對學生適應新的情境具有積極主動發展的因素。因而,只要在教學中把握住遷移,教學是可以做到“教有條理”、“學有頭緒”的。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具體把握遷移思路,是有機地協調好“主導”與“主體”之間互動關系的關鍵。
—摘自《雷鋒日記》
親愛的朋友,看過上述的一段《雷鋒日記》,你會有什么感觸呢?理想,顧名思義,就是幻想自己長大后能成為心目中認為偉大、高尚等職業的一種想象,簡單的說自己認為長大后的目標,長大以后的職業、工作。朋友,你的理想是什么?是否是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呢?是否是為社會的進步而努力奮斗的理想呢?你的理想可能是一名誨人不倦的人民教師;可能是一名保家衛國,站守在祖國邊疆的,還可能是一位維護社會治安而辛勤工作的人民警察,你要問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會堅決的告訴你:一名擁有白求恩精神、救死扶傷的醫生。
白求恩大夫曾在戰場上的手術臺工作時,占長曾向他請求向后方轉移,白求恩大夫卻說:“手術臺是醫生的陣地,戰士們沒有離開他們的陣地,我怎么能離開自己的陣地呢?請你勸告別的醫護人員轉移,而我是絕對不能離開自己的陣地的!”是呀!白求恩大夫在硝煙彌漫、彈片紛飛的戰場連續69個小時給傷病員做手術,連眼睛也沒有稍稍休息一下,這是多么高尚的品格?。∮腥苏f,醫生是與病魔做斗爭的最前線的戰士;是在死亡線上為病人掙扎的白衣天使;是救死扶傷、時刻為病人解除痛苦的安琪兒。可見,醫生是多么崇高、多么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職業。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變“苦學”為“樂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更加主動、積極、自覺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思維,開動腦筋,誘導學生“愛學”,促使學生“樂學”。
1.以“疑”激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應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學生要邊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一文時,我問學生:“手術臺”和“陣地”是一回事嗎?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以疑問激發起學生自學、鉆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并抓住反復推敲,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2.以“境”引趣
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對《梅雨潭》《桂林山水》《可愛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相關視頻、幻燈片等教具,再現書中所描寫的情境,播放配樂課文錄音,視聽結合。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
3.以“辯”導趣
辯論出真知,辯論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如《我的戰友》一文中寫到:“這個偉大的戰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沒有挪動一寸地方,沒有發出一聲。”我讓學生組內討論可不可以把“挪動”換成“移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不僅弄懂了兩個詞的意思,更有助于對主題的領會,而且對學生主動學習有益。
4.以“讀”生趣
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如教《再見了,親人》一文,我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思”“多讀激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變“鎖頭”為“鑰匙”
學生獲得知識是重要的,但培養能力更重要。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較為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得較好,但離開學校、課堂以后,就缺乏自己獨立的學習能力。教師要利用閱讀教學,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1.特點分析法
如對《飛奪瀘定橋》一文的教學,我讓學生圍繞“怎樣飛”“怎樣奪”這兩個重點去讀課文,了解事情的經過,讀懂課文。憑借這一課的教學讓學生明確:讀記事的文章時,應抓住事情的經過這一重點去品詞品句,精讀有關片段,弄懂課文。
2.觸類旁通法
有的課文各段內容的寫作方法相似時,就精講一段,啟發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去自學其它各段,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對《蛇與莊稼》一文的教學,先精講第一段,讓學生了解蛇與莊稼的關系,接著讓學生運用分析“蛇與莊稼”的關系的方法自學第二段,老師適當加以點撥,讓學生弄清楚貓與苜蓿之間的復雜關系,最后放手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獨立自學第三段,弄明白隨地吐痰與人生病的復雜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外閱讀得到的知識,舉了不少例子??梢?,學生對某些事物相互聯系的規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指導學生讀書,他們的自學能力有了提高。
3.以點帶面法
除了教會學生對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外,教師還要教學生通過對重點詞或重點段落的理解來掌握文章內容,教會學生給文章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語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課堂四十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只有在進行了大量的閱讀之后,才能積淀更多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應當隨時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欲望。我在班級設立了“讀書角”,鼓勵學生多讀書,并定期在班級交流讀書心得,使同學們能互相學習。通過長期反復的實踐,學生逐步形成了較強的自學能力。
三、培養學生自學習慣,變“應付”為“自覺”
我常跟學生講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的好處,把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納入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中,貫穿于平時聽說讀寫訓練之中,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細心培養并持之以恒,直到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著力指導學生去認真讀書,邊讀邊想。教學《最后的時刻》一文時,我為學生制定的自學提示是:江姐在就義前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找出描寫江姐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句子,體會江姐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在自學過程中,學生采用獨學的方式感知課文內容,再采用對學、群學的方式精讀課文,通過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自學時邊朗讀邊感悟江姐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通過教學,江姐的光輝形象在學生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不僅使學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學生學到了讀寫人記事文章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讀書方法——一邊讀,一邊想。
一、加強預習指導,激發學生興趣
預習,是上課前的必要準備,在預習過程中,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可讓學生明確本課教學目標,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學中,我緊扣教材,以突出雙基,啟發思維為目的,以讀書為主線,精心設計,逐步教會學生設計預習提綱。其模式為:一讀學字詞(即讀通課文,識字、解詞,借助字典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義);二讀理思路(讀懂課文,明白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三讀質疑問難(邊讀、邊想,劃出不懂的句子,提出疑問)。
由于預習落到了實處,因此在講讀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質疑解惑,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反過來也調動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主動性,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二、以“讀’為主,提高語文能力
1.以“讀”為主,在讀中體會課文思想內容
如指導學生閱讀《手術臺就是陣地》分三步進行:①初讀,要求正確、通順,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哪幾小節寫了小廟周圍的環境?②精讀,一邊讀一邊想:小廟周圍的環境非常惡劣,白求恩大夫是怎樣說的?又是怎么做的?表現了怎樣的精神?在這部分的學習中,運用各種形式的朗讀作為引導學生讀書的紐帶,如學生默讀、自由讀、齊讀,教師范讀,師生共同讀,邏輯朗讀等。③讀中“思”,讓學生邊讀邊聯系實際想象“白求恩大夫在手術臺旁,連續工作了69個小時”的情景,學生通過“讀”、“思”進一步體會了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然后再讓學生齊讀。
在教學中,由于讀書時間充分了,過去那種“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的狀況有了很大改變,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熟讀精思,促使學生把握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感情。
2.以“讀”為主,在讀中落實思維訓練
多讀不單是讀的次數多,還要在讀的時候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此,教師的提問應圍繞文章中心清晰地展開線索。如指導學生閱讀《做風車的故事》就從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第一,牛頓的小風車是怎樣做出來的?同學們對小風車有哪些看法?(這是復述性問題,學生通過讀書就能回答)。第二,卡特說:“講不出道理來,光會做有什么希罕呢?真可笑!”你認為這個意思對嗎?為什么?(這是評價性問題,學生只有在讀書的情況下,才能用自己的話概括)。第三,小風車被摔壞以后,牛頓為什么心里難受極了,但沒有流一滴眼淚?(這是發散性問題)這樣的提問先簡易后繁難,由淺近到深遠,從低級到高級;這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按照這個規律設計的讀書過程,有利于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讀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已掌握的語文知識獨自解答具體問題的能力。
3.以“讀”為主,在讀中加深情感的體驗
關鍵詞:德育;語文;課堂教學
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小學生的特點,采用多種方法,寓德育于課堂教學之中,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啟發學生深入體會和思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直觀演示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注意借助生動的語言和直觀教具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如講《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我采用插圖描述和錄像演示相結合的手段,利用書上的插圖生動描述了西沙群島的海面景色和海底產物等,使學生了解到我國海產資源的豐富,與此同時,我還利用放錄像的方式進行直觀演示,學生情緒頓時高漲起來,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以來就會給學生以深刻的直覺印象,使他們認識到西沙群島的美麗與富饒,從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又如:在講《瀑布》和《美麗的小興安嶺》兩課時,我也運用了上述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立志努力學習,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的思想感情。
二.名言品析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文字訓練之中?!边@句話提示我們: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不能游離于語言文字之外,必須滲透于語言文字訓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上選登了許多教育家、著名科學家、抗日英雄等名人的名言。這些精辟的名言,含義深刻,富有哲理,字字句句閃爍著思想教育的光輝。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既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深化了思想教育。如: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開創者,他在自己求學的生涯中,歷盡坎坷,幾經磨難,但就是憑著“一定要爭氣”這個堅定的信念,促使他成為一位有名的生物學家。
通過品析,使學生明其義,悟其神,學習他“一定要爭氣”的可貴精神,從中懂得只要有信心、肯努力,什么困難也會克服。再如:在時期的一次戰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勢越來越危險的情況下,把手術臺當作陣地,忘我地堅持為傷員做手術。他說:“戰士們沒有離開他們的陣地,我怎么能離開自己的陣地呢?”話語不多,但流露真情,使學生對他工作的極端負責任、對同志極端熱忱的高尚品質所感染,更加崇敬那些為祖國而獻身的英雄人物。
三.合理想象
有的文章,在敘述上往往留有一些空白,給人以想象的余地,教師就應該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使之成為滲透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點。例如《荷花》一課,作者在欣賞一池美麗的荷花時,被荷花的美所感染、所陶醉,于是覺得自己也變成了一朵美麗的荷花。這時蜻蜓和小魚分別告訴作者自己清早飛行的快樂和昨夜的好夢,但是具體說了一些什么話呢?作者并沒有告訴讀者,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而合理想象出這些對話的內容,是更加襯托出荷花美的點睛之處。我鼓勵學生進行合理想象,有的學生認為,蜻蜓是這樣說的:清晨我在公園里飛行,看見清潔工阿姨正在打掃公園里的小路,她們都很辛苦,但是她們的心都象荷花一樣純潔……;還有的學生說小魚做的夢是這樣的:晚風吹來一池荷花都跳起舞來,于是驚動了全國的小朋友,大家都來參加這兒的音樂會,真是熱鬧極了,他們共同祝愿我們的祖國永遠和平統一,永遠繁榮昌盛……。學生們展開了各種合理想象,但都深深感受到荷花的瀟灑與神圣,更被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漣漪而不妖”的品格所感染,在想象中認為自己也應該做一朵美麗的小荷花,永遠有一顆純凈的心。從而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四.寫小練筆
為了更好地用語文這面鏡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我還引導學生針對某一文章,簡單寫一下自己的體會與感想,結合自己的思想實際情況寫小練筆。如:學生寫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再創佳績》、《我的理想》等,通過寫小練筆,學生既加深了對課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上進心,進行了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團結友愛等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