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杜甫是什么詩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拂曉之時,吾獨過往,寂靜無人,獨自神往。”的意思是:大清早,我一個人出去,四周安靜無人,自己一人神往。
2、出自網易云音樂《青空》熱評:拂曉之時,吾獨過往。寂靜無人,唯自神往。人定之時,吾思過往。錦衣夜行,黯然神傷。掌燈將息,汝歸不見。徒留殘跡,恐汝所望。
(來源:文章屋網 )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①玉壘: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極:即北極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盜:指吐蕃。④梁父吟:諸葛亮遇到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
【閱讀題】
⑴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5分)
⑵尾聯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5分)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登樓覽景時怎樣的心情?(2分)
(4)詩家認為全詩中間兩聯最令人動情,請從情與景的關系角度賞析其獨到之處。(4分)
(5)本詩作者登樓抒懷,請結合本詩首聯具體闡述作者抒懷的內容。(2分)
(6)本詩最后兩句所使用的主要藝術手法是什么?并作簡要賞析(3分)
(7)這是一首即景抒懷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2分)
(8)試分析“錦江春*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一句中“來”和“變”字好在哪里?(3分)
(9)杜甫《登樓》中作者用“錦江春*來天,玉壘浮云變古今 。”兩句寫出了什么?
(10)杜甫《登樓》中借古寓今體現詩人憂國憂民的詩句?
(11)《登樓》以浩大氣勢描繪祖國山河壯美,表達對民族歷史追懷的句子是什么?
【參考答案】
⑴頷聯寫闊大悠遠的自然景象,頸聯寫國家動蕩不安的局勢;(2分)寄寓古今世事滄桑變幻、祈望國運久遠的感慨。(3分)
⑵用典(借古諷今)。(1分)①暗諷君王重用奸邪,昏聵誤國;(2分)②表達自己空懷濟世之心卻報國無門的抑郁與自遣之情。(2分)
(3)表達了詩人對朝廷內外交困、災患重重的憂憤而又無可奈何的傷感之情。
(4)即景抒懷,熔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寫山川聯系著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的特色
(5)一是作者客居他鄉對自己遭遇的傷感,二是看到國家多災多難而對國家的憂慮。
(6)所使用的主要藝術手法是用典。本詩最后兩句主要使用了后主劉禪和諸葛亮兩個典故。使用后主的典故主要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統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擔憂。使用諸葛亮的典故表達了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的感傷。
(7)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以及要效仿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和報國無門的傷感。(意對即可)
(8)“來”即“來臨”是說錦江的兩岸蓬蓬勃勃的春*,鋪天蓋地迎面撲來,烘托錦江春*逐人,氣勢浩大令人有蕩胸撲面的感受,表現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變”是“變化,”指玉壘山的浮云變幻莫測從古到今(浮云如白云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表現詩人對民族歷史的追懷。(意對即可)
(9)他登樓時的所見景象。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 詩歌的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2. 頸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是如何抒發的?
二、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①
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 ①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 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 詩歌首句提及的“遷客”當指西漢賈誼,作者借他來表達自己的什么心情?
2. 《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江城五月,恰逢初夏,當然無梅,可是耳聞笛聲吹寒,不覺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飄飛。作者運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三、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薊北旅思①
張籍②
日日望鄉國,空歌白苧詞③。
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
失意還獨語,多愁只自知。
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
【注】 ①薊北:唐幽州薊城之北(今屬天津)。②張籍:唐代詩人,祖籍吳郡(今江蘇蘇州)。③白苧詞:樂府曲名,流傳于吳地。
1. 此詩頷聯歷來為人傳誦,乃至有人認為此兩句可敵晚唐千首詩。請簡析這兩句詩好在哪里。
2. “多愁只自知”中的“多愁”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全詩作簡要概括。
3. 請分析尾聯兩句在全詩中的作用。
四、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倦 夜①
杜甫
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
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
【注】 ①此詩為廣德二年寫于成都。當時“安史之亂”剛剛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騷擾中原;并于廣德元年十月,直搗長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陜州避難。②徂:cú,過去,逝。
1. 吳齊賢《論杜》曰:“唐人作詩,于題目不輕下一字,而杜詩尤嚴。”詩人為什么以“倦夜”為題?
2. 全詩最主要的藝術手法是什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點難點]
1、重點:背誦默寫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詩是誰寫呀?(杜牧山行)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為了有別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省)秦淮河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地方。
《花》據傳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由于陳后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花》也就成為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
這是一首絕句還是律詩呀?(五言絕句)
二、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三、學生示范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么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凄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里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
“籠”是什么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注解。(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誰來說一說? (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為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眾,有點歌者。沒有聽眾,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眾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題發揮,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后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為鑒,一樣會步陳后主的后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板書:借題發揮
商女豪門貴族
書 名:《唐詩宋詞里的趣事》
作 者:季風/著
定 價:32元
版 次:1次
裝 幀:平裝
字 數:136千字
頁 數:248頁
開 本:大32開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9月22日
I S B N :978-7-301-27491-0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是大詩人杜甫《絕句》里的名篇,已經進入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孩子們從識字伊始,就在老師的帶領下朗讀和背誦,自然讓這首詩家喻戶曉。不過課堂上孩子們學詩詞,也就簡單地識字,了解句子含義罷了。對于作者杜甫以及創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詩中蘊含的人生況味,就涉獵甚少。這是小學語文的局限,畢竟孩子們自身知識儲備有限,老師講多了他們也理解不了。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宋代被稱為詞的時代。唐詩宋詞反映了時代風貌,而時代也為唐詩宋詞的發展孕育了豐厚土壤,由此也產生了大批具有極高文學成就的詩人、詞人,孕育了中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燦爛文明。
作為一個傳統文人,杜甫一心想為國為民做出一番事業。可是時運不濟,他在仕途上始終沒有多大起色,先后擔任的不過是一些閑散小官罷了。這跟杜甫的理想相去甚遠,不過在顛沛流離的日子里,杜甫得以接觸到底層人民的生老病死,這無形中擴大了詩人的創作題材,從而得以創作出“三吏三別”這樣膾炙人口的名篇。彼時,杜甫正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閑居,成都的這段流寓生活,由于有好友嚴武等相助,杜甫及其家人過得稍微舒心些。當時,安史之亂剛剛平息,詩人看著黃鸝、翠柳、白鷺和西嶺積雪,不由得開始懷念家鄉。
可見,對于唐詩宋詞這樣的古典文學,我們固然應該熟讀或背誦,但更應該了解每首詩詞的作者、創作背景以及詩詞里的人生況味。這樣看似多花了些時間,但卻可以深入詩詞肌理,設身處地地感知作者們的喜怒哀樂,從而給自己帶來美好的閱讀體驗。
知名教育專家季風,作為一個古典文學研究者,對于唐詩宋詞頗有心得。他在最近出版的《唐詩宋詞里的趣事》一書中,選取了中國古代詩詞創作最為繁榮的唐宋兩朝作為時代背景,內中收錄數十首名家名作,選取不同的視角來闡釋、解析當年與這些詩詞有關的人或者事,讓人耳目一新。
本書共分《樂府譜寫歷史:秦淮有水水無情,還向金陵漾春色》等八章,分別按照不同的詩詞體裁,以樂府詩歌、律詩、山水田園詩、邊塞詩、浪漫主義詩歌、現實主義詩歌,以及婉約派詩歌和豪放派詩詞為不同出發點,選取該類別當中最為經典、傳唱程度最為廣泛的詞篇章進行解讀。譬如在《人生得意須盡歡,盡的是什么歡?》一文中,作者以李白的巔峰之作《將進酒》為例,談到李白盡管一身才華,卻英雄無用武之地。就算文采被唐玄宗所器重,也不過一個文學弄臣罷了。“人生苦短,瞬息百年”,唯有杯中美酒,可短暫地化解愁緒。李白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盡情地享樂,不要一味地自斟自飲,好酒要和朋友們共同分享,也只有在朋友們的觥籌交錯之中,你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