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懷念父親的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嫦娥仙子望著凡間說,玉兔把月宮的水晶燈點亮吧,你看今夜又是凡間團圓之時。中秋之夜,多少人在盼望給一個久別重逢的幸福時刻,你聞那月桂與美酒的飄香,帶著喜悅的心情來襲.......
————引子
月是故鄉明,天涯我獨行。如浮云般的飄忽不定,穿梭在城市的嘆息中,車水馬龍,看著這侯鳥的人生,有時候在問自己在忙什么?很迷茫看著落日的余暉,黃昏落下了帷幕,夜色里一切都歸于寧靜。聽著《夜色》大自然最淳樸的韻音,洗滌著心靈上的塵埃與孤寂。此時,庭院的桂香與音樂讓我忘了秋的味道。
年年月滿,年年愁,難飲母親桂花酒。很懷念兒時中秋之夜的時光,寧靜的小村莊在蔥郁的綠色中掩映,池塘圍著村子,只有一條出路,好比一座世外小島。此時,魚兒調皮地在水中迎著月光追逐戲耍,水面銀波蕩漾別有一番景致,讓夜色更美更幽深。
庭院的桌子上放著母親做的糕點,父親從縣城下班帶來的各種好吃的水果,我的胃早就按捺不住,先品為快。夜微涼,墻角的桂花散發出淡淡地清香,葡萄架上還依稀掛著幾串紫色的葡萄,別有一番詩意。月色籠罩小院,一家人看著近在咫尺的圓月,似水銀盤,雖是初秋,但還是那么的此時的幸福難用筆墨形容。我和哥哥邊吃著月餅邊聽父親講嫦娥奔月的故事,那人神相戀悲歡離合的哀怨傳奇,對著皓月當空,眼渺縈繞,仿佛看到嫦娥一襲白紗,身姿曼妙,飄逸輕柔,騰云駕霧,意境悠遠。渾然天成。
此時此刻,借著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的詩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著天邊一輪明月,心中思念著遠方的親人。隨著時光的推移,季節的轉換,那些年的情和景依稀在心中,小村莊的明月在記憶的歲月中變淡變遠。可是,那一份溫馨卻深埋在靈魂深處,揮之不去。
今夜,有多少人與明月共享天倫之樂,道不盡的離別之苦,說不完的相念,歡聲笑語在杯中盡釋相思。卻還有多少人漂泊異鄉,帶著鄉愁,在人生的旅途中艱行,品風霜雪雨,看繁華過往。
秋意漸濃,月色撩人,月圓佳節也漸行漸遠,便不由自主想起蘇軾的一句“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樣意味深長的詩句。緣聚緣散,月缺月圓,人生無常,何處不相逢。遙望云海,那清冷的月輝下,仿佛聽到故鄉的風吹聲、鳥叫聲、蛙鳴聲、還有秋蟬的私語,竹林的颯颯聲。此時,心中頓生無限感慨,于是,折桂為筆,秋露為墨,寫一首《中秋月》寄于舊時光:
月寒佳節賦新曲,
寫盡相思念舊人。
清代畫家、詩人張若駒寫有一首《五月九日舟中偶成》:
水窗晴掩日光高,河上風寒正長潮。
忽忽夢回憶家事,女兒生日在今朝。
清代詩人袁枚評論這首詩說:“此詩真是天籟。然而把‘女’字換一‘男’字,便不成詩。此中消息,口不能言。”(《隨園詩話》卷八)
這首詩從眼前景寫起,抒發了對家人的深切懷念之情,寫得極平淡自然而意味深長。詩中表現了父女之間的一片真情,袁枚稱之為“天籟”。這種父女之情,是通過身在他鄉的父親于江上舟中想起今日是女兒生日一事表現出來的。袁枚認為,如果將女兒換成兒子,便詩意索然了。并說“此中消息,口不能言”,為什么呢?
袁枚在這里“口不能言”的“此中消息”,其實只是一個“辭趣”與“題旨情境”的關系問題。
“男”字與“女”字在古詩詞中分別帶有絕然不同的情味。男子威武、剛強,有一種陽剛之氣;女子溫柔、委婉,具有陰柔之美。古人把纏綿悱惻、依戀不舍的情態稱之為“女兒態”,把寫得委婉柔弱的詩句稱之為“女郎詩”。如元代詩人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評宋代詩人秦觀的詩: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
前兩句出自秦觀的《春日》: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春日》這首詩寫雨后春景。雨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臥枝蔓,嬌艷嫵媚。這里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
“退之山石句”指的是唐代詩人韓愈的《山石》中的詩句,其前四句是: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此詩寫詩人黃昏到寺院所見景色。首句寫寺外山石的錯雜不平,道路的狹窄崎嶇;次句寫古寺的荒涼陳舊,到黃昏時眾多的蝙蝠竄上飛下,紛紛攘攘。僅此兩句,就把整個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凸顯出來,使人如臨其境。以下兩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見階下景物:芭蕉葉子闊大,梔子果實肥碩,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給人豐碩充實之感,讀之令人頓覺精神爽快。
元氏以《春日》的前二句與《山石》相比,以顯其纖弱,并稱之為“女郎詩”。可見,“女”字在古人的心目中是與纏綿柔情聯系在一起的。
而“男”字則常與壯志豪情和遠大志向密不可分,如唐代詩人岑參《送費子歸武昌》:“男兒何必戀妻子,莫向江村老卻人。”又如唐代詩人杜甫《后出塞(其一)》:“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表現了一個男子應不戀小家,慷慨赴邊,為國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
祖母離開我們已近二十個年頭。這之間時遷歲轉,情隨事遷,由于一直忙于異地求學和生計奔波,也便一再錯過清明,心中難免不安。那天,剛給學生上完課,我就往山上趕,同行者有父親和我的三位叔父。那山倒有個好聽的名字――熊山,但確實名不副實,這山不但沒有虎的背熊的腰,還有點兒微微的含蓄和羞澀。
小的時候曾經來過,故而算起來我和熊山談得上是故交吧?因為那時家里有塊田園就在這山里,多半種些地瓜、花生,我便常隨父母來此耕作,所不同的是,當時我是在母親背上的,總是隨著母親的勞作一顛一顛的。那時的我決然不知父母生計的艱難,只當是一種天然的搖籃,然后在母親有節奏的耕作中酣然入睡。我的童年有一部分時間便是藏在這山上的花紅草綠當中。那時,這里桃榮李茂。陽春三月,桃花李花初綻,一片紛繁,招蜂惹蝶,煞是好看。只是這里地處幽僻,青山連亙,人煙稀疏,終因其境過清而令人不勝荒涼之感。現在不同了,已有人先后蓋起房舍,在此承包山林,種植果樹菜蔬,養殖家畜等等。比起以前,今日桃園熱鬧是熱鬧了,卻少了許多古詩詞中應有的意境。
依然是那首《清明》,小時既能成誦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可令人多少知道一點古清明的味道吧?在古人眼里,清明似乎不該沒有雨。民間有人把雨戲稱為“無根之水”,實在也是一種生動的描述。我想,這雨就那樣飄飄灑灑的,不正對應著行人那種有著落感的懸浮狀態嗎?人生短暫,再怎么長命百歲,亦不過是白駒過隙罷了,誰能說得清楚究竟自己根在何處?難怪這時行人們一個個中流感似的斷起魂來了。滿目凄迷,一臉茫然,真不知這場雨何時下完才好!而這時,山回路轉,林中忽現一個垂髫小兒,一手牽牛,一手指向那若遠若近的村落,告訴你:“客官,那邊就是有名的杏花村了,好酒有的是。”客官心中一喜,總算有著落了!可是,酣酒真能買醉嗎?恐怕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吧?但他們不管,先來個“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待到“料峭春風吹醒酒”之時,長袖拂風,“回首向來明晦處”,歸去,或許“也無風雨也無晴”了。
我總覺得,似今天,前面應該有個叫“杏花村”的地方,而清風陣陣,可供薄酌或豪飲。只不過,那個真稱得上“愁”的下酒菜在現在的清明節里恐怕已成絕譜了吧?更何談斷魂呢?像今天,在這個被民間稱為“鬼節”的清明,聊備供品,一壇陳酒,兩炷清香,外加幾串紙錢,心存感念,以一種最簡潔的方式完成祭奠大禮,豈不是好?諸神靈如若地下有知,恐怕也不至于求全責備地去計較太多的悼亡程序吧?于是“清明”這個稱呼,承受的重量似乎就大了。你不見有那么多人,再怎么忙也要放下手中的活兒,選擇今天,于千里迢迢之外,趕往祖先靈前,把古人三年的情感分量(語出“守孝三年”之說)壓縮為半天的一盡衷情嗎?山轉林現,噠噠的馬蹄聲加速或減速為車鳴。以車代馬,讓這種稱作“摩托”的現代坐騎放行于現代的山林之中,倒也不失輕悠。林中鶯聲婉轉,草色青得逼眼奪目,花香清淡,楊柳風吹面不寒,一頁一頁隨著車速被翻過去了。
我們一行五個來到熊山,一陣好找,但見祖母的棲身之處已是雜草及胸,蟲鳴啾啾了。父親小時候慣使鐮刀,今天仍是“寶刀未老”,再加上我們幾個,一會兒時間便整理妥當。我們將供品悉數奉上,一一行禮。而后,就墳前那塊草地上坐下,或談生意,或報收成,或言仕途,或談人生,倒也暢快。臨了,父親說:“逸兒,再過來給你祖母叩個頭吧!你祖母一直希望我們兄弟幾人能有一個考上大學,出人頭地,為祖國爭光,只可惜她走得早,看不見了,她要知你已大學畢業,可高興哩!”我心里不由得一片茫然,依稀記起明代歸有光《項脊軒志》中所寫的祖母對兒孫的諄諄教誨。于是我又想起了那句話:祖母把希望寄托在父親身上,兒子把希望寄托在孫子身上……如是反復,子子孫孫在進行一場傳遞希望的接力賽……我也不知道,父親所說的這個希望是不是該做個了結了。“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南宋愛國詩人的宏愿,不在于死后親人要對他牽腸掛肚,朝思暮想,只是希望自己平生所盼的美好心愿能早日實現。我想,這也應該是每個篤實的老人臨終時常有的心思和牽掛吧?而作為祭奠他們英靈的最大厚禮該莫過于早日實現他們的宏愿了。
如此想著,不覺已至日暮時分。回首處,但見群山默默,桃花依舊笑著春風。
【點評】
“清明”這個字眼,在中國人的心里激起的往往是傷感的情緒。所以歷來關于清明的文字往往是情境凄涼、透著哀傷的。然而這篇文章則不然,開頭看似傳統的“凄涼”“惆悵”,然而卻由這氣氛自然而然過渡到小杜的清明詩上去。從這開始,整篇文章分為兩條線:一條是古詩文中的清明――代表著中國的一種文化傳統,這是千千萬萬個和“我”一樣的中國人的清明,寄托著哀思與懷念的清明;另一條是“我”的清明,實有其事地記述“我”和家人之間的故事。第一條線是虛的,用詩文串聯,用想象和抒情穿插連綴,第二條線是實的,以具體的事情來展現“我”的生活和在清明這一天的思緒。然而在行文上,二者并非游離的,而是很好地融為一體,虛虛實實,讓人在閱讀時,有一種張弛有度的愉悅感,加之信手拈來的古詩文,瀟灑從容,顯現出對文字良好的駕馭功力。
還值得贊賞的是文章的格調。僅從文章引用的詩文來看,從杜牧《清明》詩的凄清,到李清照《聲聲慢》的哀婉,慢慢到蘇軾《定風波》的曠達,到歸有光《項脊軒志》的幽思懷念,最后到陸游《示兒》的那種激越向上,情感在起伏中漸漸走高。沒有沉溺在個人的狹隘情緒中,而是由自己想到其他的人,想到歷史、家國,展現出寬廣的胸襟和高遠的立意,這是這篇文章最可貴的地方。
如果說美中不足,就是化用詩文時還不夠圓通,有些地方用得過于綿密,略顯生澀。然而瑕不掩瑜,有格調,有詩意,有胸襟,不僅好,而且難得!
(王 悠)
“回家”在2005年第4期的《高原》雜志上,讀著劉靖林君的一組題為“陳年舊事”的散文,我幾乎變成了作者少年兒童時代的一個形影不離的小伙伴,同他一起放牛、拴牛、騎牛、喂牛,因那頭被賣的老母牛而黯然神傷;同他一起聞著稻花和稻穗的香味,在漸漸變黃的稻田里懷念唧唧喳喳的鬧林麻雀(特殊歷史時期曾被列為“四害”之一);同他一起停下陀螺抬頭看天高喊“雁鵝雁鵝扯長,簸箕簸箕圓圓,鏵口鏵口尖尖,燈籠燈籠轉轉”;同他一起戴著斗笠冒著細雨到山上去揀毛栗或者摘酸楊梅或者看映山紅和映山白;同他一起點著煤油燈或者做功課或者打草鞋或是看露天電影;同他一起走路回家殺豬推豆腐圍著爐火吃年夜飯;同他一起在中秋月兒圓時聞八月桂花香……我應該感謝劉靖林君,是他用文章和文字幫我找回了童年。
劉靖林君和我是高中時的同學,又是相交了十幾年的詩友文友。他的家鄉在陰底貓場溝,我的家鄉在長春堡王官屯,我們都是土生土長的畢節人貴州人。在發表近百萬字的新聞報道、散文和詩歌的同時,劉靖林君的身體也越來越發福了。我根本沒想到,在頗有幾分“佛”相的靖林君的頭腦里,會有這樣一些五光十色絢麗多姿的美好記憶。而他筆下的一切,對我這個在農村生活了30多年的畢節人來說,又是那樣的熟悉,那樣的親切,那樣的溫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家鄉童年這樣的詞語,與我們這些“城市人”,離得是那樣的近,卻又隔得是那樣的遠……
靖林君的作文如同做人:樸實無華,情真意摯。“俗話說,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家鄉養育了你,你的血液里自然溶入了家鄉的不可更改的成分,我們對于家鄉的感情,那就不是揮之不去的記憶所能簡單地解釋的了。”“偏愛家鄉了,就會覺得家鄉的什么東西都是好的。平時泡一碗酸湯飯,燒一火洋芋吃,同鄉親們打幾場撲克,感覺都會比其他地方爽心得多。”(《回家》)“童年的天空更藍,童年的月亮更明,童年的山峰更高,童年的家鄉更美。關于童年的回憶總是那樣的亮麗,那樣的讓人激動不已。”(《童憶的霉點》)像這樣樸實無華而又真情灌注的語言文字,誰讀了不會在內心深處喚起強烈的感情共鳴?誰讀了不深受感動?
靖林君還是坦蕩、誠實的。崇敬父親,卻老實承認“父親的性格里傳承了祖父的軟弱和膽小怕事”;惘然若失地回憶“不屬于城市”的斗笠、已經“消失”了的草鞋、“沒有人家再點”的煤油燈,卻不否認時代、社會、城市文明的巨大進步;熱愛家鄉,但“家鄉在我心中的可愛并不影響我要用‘窮山惡水’這幾個字來形容它……對于我的家鄉來說,這幾個字可以說是再貼切不過的”(《家鄉的無奈》);懷念童年,并不妨礙他真實再現記憶深處的一個“霉點”――-上小學三年級時蒙受的一次“不白之冤”。這種“竭力避開感情因素”的理智和客觀,也得到了我這個讀者的認同。
靖林君常言自己不太喜歡讀書,實際上他是不喜歡坐在書齋里皓首窮經讀死書當書呆子,但我讀他的《陳年舊事》,還是讀出了那么一股讓人欣喜的書香氣書卷氣。《稻谷飄香》除引用李紳的《憫農詩》和“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的宋人詩句外,還引用了當代作家楊石對水稻揚花壯觀情景的一大段精彩描寫;《八月桂花》中引用王維的《鳥鳴澗》和李清照《鷓鴣天?桂花》中的“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中秋月兒圓》中四次引用唐宋人詩詞名句……“腹有詩書氣自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靖林君在這方面已經邁出了很可喜的一步!
讀著劉靖林君的《陳年舊事》,我常常想起那本幾年前曾在文壇轟動一時的《一個人的村莊》。在某種程度和某種意義上,靖林君已經像陜西作家劉亮程一樣找到了自己的言說方式――敘述語言,但他在這方面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在我這個常常眼高手低的讀者看來,《陳年舊事》里的一些篇目,難免有些單薄,有些稚拙,甚至還有些粗糙。可以預言的是,沿著這條路子往上攀登,靖林君一定能寫更多無愧黔西北高原這方熱土的優秀作品。
童謠,諺語,鄉俗,民間傳說,方言土語,舊時風物……這些帶有濃烈鄉土氣息的東西,在靖林君筆下都美得如詩如畫、牛影遠去,稻谷飄香,大雁南飛,是沒有人再戴斗笠穿草鞋點煤油燈了,但楊梅酸酸、杜鵑紅紅、八月桂花香、中秋月兒圓,我們畢竟有過那樣的家鄉,那樣的童年,有過那樣的困乏、美麗與自由。像靖林君這樣寫作,搶救、復制并且保存記憶,已經成為他的一種責任一種必須――我們和我們的“城市人”后代,都不能失去記憶,都不能失去自己的生存之根、生命之根!
在我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國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和繼承,就是本民族、本國文化的傳承,這可以保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色。今年,國務院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被列入國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結,另一方面也是社會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呼喚。可是由于多年來人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漠視,再加上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很多人尤其是中中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是一無所知。傳統節日的淡化,傳統文化情感的缺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一、生活中覓傳統
“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這是《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明確指出的,節日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資源。歡度歲時節令,我們的孩子每年都反復參與節日的活動,節日期間豐富多彩的習俗風尚,人們的衣食住行,民族的傳統藝術,以及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人際之間的各種情感,都會在學生面前得到充分展現,這種強烈的文化氛圍,以及其中蘊含著的道德資源,在新時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開發并利用好這些資源,將有助于提高中學道德教育的實效。正確組織、引導學生開展節日活動,既可以與傳統的優秀文化緊密聯系,弘揚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規范教育實現生活化、大眾化、行動化,在日常生活中尋覓傳統的影響。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有精妙的傳說,有經典詩文、獨特的情趣。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它們是千百年來千秋萬代歲月長途中的歡樂盛會。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開展傳統節日探尋活動,培養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興趣,是加強對中學生傳統情感教育的前提。
我認為,現在初中學校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三個一活動:開展一次調查活動,探究傳統節日的來歷和習俗:師生共同擬訂傳統節日研究調查方案。內容可涉及傳統節日的來源、習俗、傳說、經典詩文等。通過小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鄉村、社區,實地調查走訪,通過報刊、廣播、影視、圖書館、互聯網、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寫出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開展一次知識競賽,比一比誰了解的習俗多;開展一次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在誦讀中引導學生與節日親密接觸,親密對話。
另外,學校應積極開展傳統節日文化的系列宣傳,利用班會、國旗下講話、綜合實踐活動課對學生展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出黑板報、制作展板、通過紅領巾廣播在校內進行宣傳,告訴學生節日的來歷,古人流傳下的習俗,好的活動建議等,激發學生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二、活動中品內涵
很多學生不喜歡過傳統節日是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這些節日中所蘊藏的內涵。因此,挖掘傳統節日內涵顯得尤為重要,引領學生了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進而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
在學校教學中,怎樣開發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需要教師探索研究,對傳統節日進行界定,對節日核心內涵進行概括和提煉,如端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七夕乞巧愛慕、臘八融和感恩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道德實踐體驗活動。
比如說清明節。清明節在大多學生的眼中是“沉重的日子”、“懷念與哀傷的日子”,認為清明節就是“祭掃先祖墓地的日子”、“許多烈士為國家犧牲,要紀念他們”。除此之外所蘊含的豐富寓意,卻一無所知。為了讓學生了解清明,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分析了清明節人文精神應有兩個層面:一是紀念感恩,懷念故人,二是保護新生。如果把清明僅看成掃墓的節日,是一種偏見。清明節的活動還有郊游踏青、蕩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風箏等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為此,學校開展了系列德育實踐活動:
(1)探尋清明文化,搜集資料,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各地的清明節習俗、有關清明節的傳說、故事,背誦一首以上有關清明的詩。
(2) 組織踏青,開展拔河、踢毽子、蕩秋千、打羽毛球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
(3) 隨同家人祭祖、掃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經歷等;關注祭祖、掃墓活動中的現象、習俗;談談自己對清明節各種習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為文化傳統可繼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動應破除的。
(4)制作科技小制作、環保袋;閱讀先進人物或事跡,撰寫的讀后感。
實踐的收獲令孩子們興奮:交流中,他們發現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是唯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傳統佳節;誦讀會上,一首首描寫清明、春天的詩詞在朗朗傳誦;辯論會上,對于迷信習俗的爭辯,有據有理;體驗日記中,對于清明節的認識和感悟具體深刻。
再比如如端午節,除了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習俗,參與包粽子、縫香袋的實踐活動之外,重點還應開展“走進屈原”活動。通過“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詩詞朗誦等活動,與偉大詩人屈原面對面: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為他的祖國流盡了最后一滴淚,縱身跳進波濤滾滾的汨羅江。屈原報國無門而以身殉國,堅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寧愿去死也不愿離開故國半步的情懷,一直引起同學們的深思和探索;他那與日月齊光的高潔品德,激起同學們無限的仰慕。從中體味他那痛苦執著的偉大情感,體驗他那崇高忠貞的偉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夠發揮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過端午節,學習和傳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比較中得新知
和洋節日相比,一些傳統節日對中學生缺乏吸引力,春節和元宵節等傳統節日之所以今天被國人看淡,與這些節日大多來源于農業文明,與祭祖、驅鬼、借節日填飽肚子等聯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這種文化淵源和傳統形式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歡快的氣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這與富裕起來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悅的現代中國人顯得有些不協調。隨著經濟的發展,節日本身也應該發展。無論是元宵節也好,重陽節也好,它們都與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的傳統節日也應該跟著我們的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如果一成不變一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動形式要多樣。要結合時代特色、學生特點,組織各種類型的校際、班際活動,利用探究課、社會實踐、校班會,充分整合校園、社區、家庭、社會資源,開展大量的主題式、探究式、體驗式、尋根式節日文化活動,引領學生走進傳統節日,過傳統節日。其次,可發揮家庭、社區、學校三方力量,共同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在傳統節慶之際,組織學生、家長、社區人士過傳統節日。如元宵節學做元宵,制燈籠,猜燈謎;端午節講屈原愛國故事、進行劃船比賽、拔河健身運動;重陽節進行敬老愛老活動。
四、接受中悟情感
在教育教學中,不能把民族節日與外來節日對立起來。要引導學生科學認識傳統節日習俗,賦予傳統節日新的時代內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傳。同時又要以開放的心態吸納外來文化精華,培養學生全球化視野和尊重理解多樣文化的胸懷。加強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創新節日文化內涵。如就春節期間是否該禁鞭展開辯論,就重陽節是否和母親節父親節進行整合向有關部門提出研究報告,并嘗試過一個推陳出新的傳統節日。通過調查訪問、專題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節的由來和文化習俗,嘗試過西方洋節。通過專家講座,調查訪問等方式探究中國節日不敵洋節的原由,寫出調查報告,提出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