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駱賓王在獄詠蟬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詠物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詠物詩。如蘇軾的《紅梅》(2004年北京卷)、陳維崧的《醉落魄?詠鷹》(2007年安徽卷)等。另一類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如駱賓王的《詠鵝》、張謂的《早梅》等。詠物詩既可用來托物言志又可用來詠物明理。詠物詩除運用托物言志手法外,還兼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比興、聯想和想象等修辭,達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備的佳境。因而鑒賞詠物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一、分析所詠之物的外在特征、環境特點、內在神韻、品格
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于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古人欣賞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因為作者通過月下水邊的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品格。如2008年高考廣東卷中的一題: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更憑青女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2)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鑒賞詠物詩要從托物言志人手。首先,弄清所詠之物在形態、聲音、色澤、環境等方面的特征。呂本中的《木芙蓉》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都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其次,分析運用了哪些手法來揭示所詠之物特征的,答題時要用到“比喻、擬人、對比、襯托、象征”等表達技巧類術語。呂本中的《木芙蓉》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都運用了擬人修辭描述木芙蓉。最后,分析作者借所詠之物抒發的思想情感,答題時要用到“正道直行、堅貞孤傲、高潔超逸”等表達思想情感類術語。
二、聯系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由于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身居高位的虞世南在《蟬》(2002年京皖卷)中表達的是“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表明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憑借,自能聲名遠播。被誣入獄的駱賓王在《在獄詠蟬》中發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通過餐風飲露的秋蟬形象,表達自己遭讒被誣的悲憤心情,也流露了“飛難進”而欲飛、“響易沉”而仍欲響的不甘沉淪的奮進精神。仕途蹇滯的李商隱在《詠蟬》中慨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展示了一個懷才不遇、生活清貧的正直文人形象,譴責了當時的政治集團。三位詩人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借詠蟬比興,寄托個人不同身世遭遇。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托。但不管有沒有寄托,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劉熙載《藝概》說“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個中有我也。”也就是說,詠物詩詞往往是詩人將自己的形象、情感傾注在客觀物象中,借助物象來表現自己的心態、情志、愛憎,把物人化,詠物以寫人、借物以抒情。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唐代三首著名的詠蟬詩:
其一虞世南《蟬》
垂矮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筆下的蟬:矮兒長垂,居高位,飲清露,聲清遠播。
其二駱賓王
《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筆下的蟬:身處深秋,露重風多,雖然竭力鳴唱,其聲音也只能是低沉并易沉寂的。
其三李商隱
《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筆下的蟬:棲居高樹,吸風飲露,故而饑餓難飽,苦吟至五更聲竭仍無人同情,只是徒勞。
為什么同樣是蟬,同居高樹、吸風飲露、高聲鳴唱,卻或清高聲遠、或低沉壓抑、或苦楚哀怨而截然不同呢?作者的氣質、地位、遭遇不同也。虞世南乃初庸宰相,時人稱贊他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詩人筆下的“蟬”,就是他自我意識的表露。而駱賓王當時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政見不合,觸怒了武則天,遭到誣陷,以莫須有的貪贓罪名下獄。其詩是他在獄中聽蟬鳴有感而作。全詩雖寫蟬聲,卻處處浸透著一種低沉、壓抑的情緒。至于李商隱一生困擾在牛、李黨爭之中,雖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可惜“運與愿違”,為人清高,仕途困頓,生活清貧。其詩借與蟬對話的形式詠物起興,興之所至充溢著作者的情思,那憂郁感傷的調子、感嘆個人的淪落、世道衰敗的情緒正是位卑寄人籬下的苦楚。難怪有人評價說:“虞世南是清明人談論真理,駱賓王是患難之人訴說隱痛,而李商隱則是不滿現實的牢騷話。”三位詩人同是寫蟬,我們看到的卻是三位詩人各自的影子,寄托了各人不同的思想情感、理想志趣,構成了不同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
既然詠物詩詞是通過對獨特的事物的描摹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或理想追求的,那么鑒賞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體物,欣賞作者對于所咪之物特點的描摹和劉畫,即意象分析
詠物詩首先要寫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特征等等,追求貼切逼真;或寫其所處環境,求其“形似”。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詩詞時首先從文本出發準確把握詩詞中所塑造的客觀物象。如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住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人在下闋塑造了“孤鴻”的形象,欣賞時要注意詞作對“孤鴻”意象的描摹:其所處環境即上闋的“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顯然是夜深人靜時極微小的一點光亮變化;其動作為“驚起”“回頭”“揀”“不肯棲”,只得歸宿于寂冷的沙洲;其心境(當然是詞人的揣度)“有恨無人省”。據此進一步對“孤鴻”這一意象概括為:驚恐不安,異常警惕,心懷幽怨,孤獨寂寞之藝術形象。
2、移情,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詠物以寫人,借物以抒情,鑒賞的第二步就是由物到人,由實到虛,體悟其精神品格,求其“神”,即“不滯于物”。詠物詩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達自己寄托的感情。蘇軾筆下“驚恐不安,異常警惕,心懷幽怨,孤獨寂寞”的孤鴻不正是蘇軾被貶黃州“幽約怨悱不能自言”的自我寫照嗎?同樣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然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堅守正義的氣節。而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用心體味。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托,但不管有沒有寄托,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鑒賞詩詞一定要了解一些詩人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適當了解詩人所處時代的風貌,這有助于準確把握詩歌內容及思想感情。孟子曰:“頌其詩,讀起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也就是知人論世。
3、分析咪物詩的表達技巧
詠物詩詞在整體構思上經常用到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比興等表達技巧。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詠物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具體描寫上,又通常運用白描、渲染或側面烘托等手法。如陸龜蒙《白蓮》:“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就是用“月曉風清”的背景,寫出白蓮獨特的氣質、神韻來。
高考鏈接:
(一)2010全國Ⅰ卷12題,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詠素蝶詩
劉孝綽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
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
(2)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
[命題分析](1)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與表達技巧的能力,即體物。(2)題考查考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與表達技巧的能力,即移情。
[參考答案](1)這首詩描寫了素蝶隨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襯日光騰起,順著風勢返回;在花叢中時出時沒,于樹葉間上下翻飛。是通過索蝶和周圍事物的關系(或“以物襯物”)、對不同情況的反應(或“白描”)來描寫的。
(2)這首詩通過對素蝶活動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悲歡、沉浮,最后兩句突出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依戀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借物抒情”“借物寓意”)的手法。
(二)2010山東卷14題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8分)
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
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
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
適逢商風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
但恨處非位,愴恨使心傷
[注]①商風:秋風。②愴恨(liang):悲傷。
(1)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體現了“鳳凰”怎樣的品性?(3分)
(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5分)
[命題分析](1)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即體物。(2)題考查考生評價詩人思想情感與表達技巧的能力,即移情。
古時人們將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時也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歷九月,如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之句,再如唐代杜審言《登襄陽城》中有“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之句。
2. 九秋
整個秋季共分為九旬,故古人有時也用“九秋”來代稱秋天。如晉代詩人張協的《七命》詩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鳴飆。”再唐代白居易《望月有感》詩曰:“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3. 金秋或“金天”
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屬金,故稱“金秋”或“金天”。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奉和圣制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一詩中就有這樣的句子:“金天凈兮麗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而唐初另一位詩人陳子昂在《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也有這樣的句子:“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4. 素秋或素節
古人認為,秋天的顏色為五色(青赤白黑黃)中的“白”,故稱。有時指重陽節,有時則泛指秋天。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在《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云:“我來夏云初,素節今已屆。”再如唐代廖匡圖在《松》中有云:“直待素秋搖落日,始將凡木斗榮枯。”
5. 金素
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編撰的《昭明文選》輯南朝宋代山水詩人謝靈運《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術職期闌署,理棹變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6. 素商、商秋
按古代“五行”之說,秋天色尚白,屬五音(宮商角徵羽)中的“商”的音階,故秋天又稱素商。元朝馬祖常《秋夜》詩云:“素商凄清揚微風,草根知秋有鳴蛩。”
又因晚秋寒風凄厲,與五音(宮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應,故名商秋。晉代潘尼《安石榴賦》中有句云:“商秋授氣,收畢斂實。”
7. 勁秋
指肅殺的寒秋,因秋風勁吹,故名。晉代陸機《文賦》中有句曰:“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8. 泰秋、白藏
泰,物豐,謂其時安泰吉祥。《管子·山國軌》有這樣的記載:“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發。”按五色學說,秋色為白,秋又為收獲儲藏季節,故稱。如《爾雅·釋天》曰:“秋為白藏,冬為玄英。”
9. 西陸
古代指太陽運行到西方七宿的區域,本為二十八宿中昴宿之別稱,后亦代稱秋天。如晉代司馬彪《讀漢書》一文中就有“日行西陸之秋”之句,唐初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在獄詠蟬》詩中亦曰:“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一、借助標題,可以把握詩歌的題材內容
1.即景抒情詩
(1)以四時早晚等時間名詞為題。如《春曉》(孟浩然)、《錢塘湖春行》(白居易)、《早秋》(許渾);(2)以自然景物、山川名勝為題。如《江雪》(柳宗元)、《月夜》(劉方平)、《滁州西澗》(韋應物)、《黃鶴樓》(崔顥);(3)以“登”、“書”、“望”、“游”、“觀”、“題”等詞語為題。如《登鸛雀樓》(王之渙)、《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望廬山瀑布》(李白)。此類詩歌以寫景作為主要內容,多借描寫四時眼前之景來抒發作者當時特定的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此類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1997年高考詩歌《望洞庭》(劉禹錫)、《題君山》(雍陶),1998年高考詩歌《題李凝幽居》(賈島),2007年江西卷的《金陵晚望金陵圖》即屬此類。
2.傷時感遇詩
用一個短語或句子,敘述詩人遇到的人或經歷的事。如《江南逢李龜年》(杜甫)、《過故人莊》(孟浩然)、《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楓橋夜泊》(張繼)、《淮上喜會梁州故人》(韋應物)。此類詩歌以敘寫詩人遇到的能觸發某種心理活動和情感的人或事為主要內容,多采用融情于事的寫法。2000年高考詩歌《約客》(趙師秀)、2002年《春夜洛城聞笛》(李白)、2007年遼寧卷《秋夜獨坐》(王維)即是此類。
3.送別懷人詩
標題中往往有“送”、“寄”、“懷”、“憶”、“別”、“夢”等字眼。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夜雨寄北》(李商隱)、《天末懷李白》(杜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孟效)、《留別王維》(孟浩然)、《夢微之》(白居易)。此類詩歌多以送別或懷念親人、情人、友人為主要內容,抒寫真摯的親情、愛情、友情,表現對親人、情人、友人的思念,有時也表現游子旅居的愁苦和孤寂。多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2001年高考詩歌《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2007年山東卷《出關》(徐蘭)即屬此詩。
4.詠物詩
以動植物名稱作為標題,如《在獄詠蟬》(駱賓王)、《蟬》(李商隱)、《鷓鴣》(鄭谷)、《金錢花》(羅隱)。此類詩常以詠某一動植物來表示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某種認識、理解和追求,一般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1994年高考所選元稹的詩歌《》、2007年北京卷《》、2007年重慶卷《海棠》(蘇軾)和《牡丹花》(白居易)即是此類。
5.詠史懷古詩
(1)以歷史人名為題。如《蜀相》(杜甫)、《賈生》(李商隱)、《西施詠》(王維);(2)以遺址地名為題。如《石頭城》(劉禹錫)、《赤壁》(杜牧)、《隋宮》(李商隱);(3)有“懷”、“古”、“懷古”、“詠”等詞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越中覽古》(李白)、《詠懷古跡》(杜甫)。此類詩歌往往以歷史遺跡、歷史人物、歷史事跡為題材,或抒發詩人對世事巨變、物是人非、國家興亡的慨嘆,或總結經驗、告誡統治者吸取教訓,或謳歌歷史人物,表達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理想。多采用借古諷今、對比等手法。2007年湖北卷《華清宮》(吳融)和《過華清宮》(杜牧)、浙江卷《烏衣巷》(劉禹錫)即是此類。
其他如邊塞詩、宮怨詩、田園詩、題畫詩等,標題都有一定的語言標志,憑借這些語言標志都可以幫助我們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一個初步的把握。
二、借助標題,可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1.有些標題明示詩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書憤》(陸游)從標題看,“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再如2007年遼寧卷《秋夜獨坐》(王維),借助標題可知本詩抒寫的是悲哀孤獨的心境。
2.有些標題暗示詩歌的思想感情。例如:唐代崔涂的《孤雁》,從標題可知,這是一首詠孤雁的詩,再結合詩句不難發現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棲憂慮的羈旅之情。再如2007年的安徽卷的詞《醉落魄?詠鷹》(陳維崧),從題目中作者吟詠對象“鷹”可以猜測出,本詞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
三、借助標題,能夠解讀詩歌的表達技巧
《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要求,鑒賞文學作品表達技巧。我們借助標題可以了解作品的表達技巧。
一、理想人格的象征與追求
蟬本來只是作為普通一物出現在早期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因素較少,后來逐步豐富化。太康文人陸云在其《寒蟬賦序》中云:“夫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侯守節,則其信也;加一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此段文字對蟬的優良品德大加贊美,歸結為“文”“清”“廉”“儉”“信”五德,可以作為士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代表了蟬意象上寄寓的人格追求。
在古人眼里蟬有許多特征,“蟬蛻于污穢,以浮游塵埃之外”,它棲于高枝,餐風飲露,因而蟬是清高的,頗有遠離塵世、自守高潔、與世無爭的隱士風度。梁代名士楮曾贊它“飲露非表清,輕身易知足”,北周盧思道也說:“輕身蔽數葉,哀鳴抱一枝。”唐代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則突出強調詩人的人格美。萬事非一帆風順,當理想和現實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時,士人的視角往往由對蟬的敬仰轉化為內在的惺惺相惜,轉化為內在的堅守。蘇軾《題雍秀才畫草蟲八物》說蟬“蛻形濁污中,羽翼便翾好。秋來閑何闊,已抱寒莖槁”正是語意雙關,表現士人不屈于黑暗現實,潔身自好,隱身保節的堅定信念。
二、高處不勝寒的失意之悲
前文中說蟬處高枝,餐風飲露,不食黍離,表其高潔脫俗。然而當周遭環境惡化,其又雙翅難展,有聲難發,高處不勝寒。宦海浮沉、世態炎涼等,難免滋生文人命運坎坷的迷惘和感傷,因此蟬成了文人筆下絕佳的寄托之物。
例如賈島《病蟬》“病蟬飛不得,向我掌中行”,通過對蟬的描寫反映了自己的失意之悲。實際上,在污濁的社會現實中,高潔之行和獨孤失意之悲是密不可分的。這種無人賞識理解、世無知音的深沉痛苦,在士人中較為普遍。“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在獄詠蟬》)詩人借蟬自喻,寄托自己遭讒被誣的悲憤之情,郁郁不得志的身世之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句字字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飛難進”比喻政治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受壓制。蟬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為一體,寄托遙深。再如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保,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對蟬處境的概嘆分明就是對自己境遇的喟嘆,表現出一個仕途落魄者無奈的悲情。“無情”二字將蟬和詩人的失意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三、生命短暫,感時傷逝的時間意識
蟬的生命頗為短暫,盛夏始成蟲,深秋便死去。莊子在其文《逍遙游》中說“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即是蟬。蟬的這一習性極易引發文人的情感共鳴,當人們聽到秋蟬的高吟往往會觸發自己的生命之感,生出人生短暫而宇宙無窮的無邊愁緒,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強烈的時間意識。對于人生來說,生命只有一次,猶如自然界的季節更迭,到了秋季萬物蕭瑟如蟬一樣好似到了末路,故而易悲秋傷己。初唐詩人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六首·其十二》曰:“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將奈何。”中唐詩人劉禹錫《答白刑部聞新蟬》說:“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弦。”詩人在凄涼的蟬聲中寄寓了他們對流逝生命的體驗。蟬在秋日鳴叫,似在哀怨命不久矣,是對生命留戀的離別曲。反觀詩人,滿懷希望入世,而在嚴酷的現實中希望落空,于是悲從中來,不可斷絕。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萬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么士子的生命體驗投射到具有某種相似特質的蟬上也不足為奇了。自古以來,傷逝傷時之中往往也滲透著把握當下的生命意識。詩人寫蟬,在對生命驚恐悲嘆之余也包含著對人生的把握和執著。正如曹操感嘆“人生幾何”的同時,又高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四、羈旅離別的悲情體驗
蟬意象也是古代詩人羈旅之愁的載體。蟬即是秋的代名詞,又給秋增加了一些悲涼凄清的氛圍,經過長久的文化積淀,蟬的這一特定意義所指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一種孤冷意象融入到遠游別離之中。古人為生計為功名背井離鄉,羈旅天涯。飽受凄風苦雨和人生重壓的士子們感受秋涼襲人,寒蟬悲鳴時,很容易觸景生情,或融情于景。一方面,蕭瑟之景,凄切之聲直刺人心,引發人們的悲愁情緒;另一方面,人生勞苦、困頓、離愁凝聚心頭,融入到鳴蟬、秋景之中,無疑找到了一個具體直觀的表現方式。因而,在以離別、相思、羈旅為主題的詩詞中,蟬意象頻頻出現,或作為表現愁緒的媒介,或作為點染悲情不可或缺的佐料。
詩人張喬《蟬》:“先秋蟬一悲,長是客行時。曾感去年者,又鳴何處枝。細聽殘韻在,回望舊聲遲。斷續誰家樹,涼風送別離。”說的就是離別之苦。傷離別最為出名的當屬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悲情渲染,把離別時的典型場面和景物攝入此中,“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詩人把離愁別恨寄于蟬身,而蟬的孤獨悲苦卻又常常是詩人的化身,“樹葉經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朱熹《宿寺聞蟬作》)。蟬在凄寒的夜晚哀鳴,詩人在他鄉客居惆悵,“蟬”“客”用一個“驚”字連接,同在夕時發嘆,物我感應、融為一體,孤獨無助,羈旅之悲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