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畜牧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年來,和政縣把現代畜牧產業作為特色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優勢產業,堅持走區域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和科教興牧的路子,加快建設肉牛、肉羊及奶牛三大產業和瘦肉豬、良種雞兩大基地,把和政建設成全省重要的牛羊集散地和清真肉乳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臨夏州委、州政府在促進農民增收六大行動中,把發展現代畜牧業作為促進全州農村經濟發展和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產業,為和政縣發展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1現代畜牧業發展現狀
1.1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生產基地初步形成
2016年,和政縣草食畜飼養量達到36萬頭(只),肉牛存欄5.8萬頭,奶牛存欄0.5萬頭,肉牛出欄2.2萬頭,出欄率為40%;肉羊存欄29.2萬只,出欄18.5萬只,出欄率為62%;牛羊肉產量9750t,鮮奶產量750t。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600元。
1.2市場流通日趨活躍,屠宰加工持續發展
全縣有牛羊大小交易市場10個,長期從事牛羊販運人員500多人,2016年全縣交易量為牛5.3萬頭、羊22萬只,其中1.5萬頭牛和13萬只羊產自本縣,3.8萬頭牛和9萬只羊來自外地。全縣建成的牛羊肉加工企業5個,年屠宰加工能力1萬多噸,其中牛肉5850t,羊肉4800t,產品遠銷蘭州、廣州、北京、貴州、福建、西寧等地。全縣已建成的日加工能力10t以上的乳品加工企業1個,年鮮奶加工能力3000t,2016年加工鮮奶2750t,生產干酷素2572t。
1.3飼草料資源豐富,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臨夏州天然草原總面積2.004萬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1.91萬hm2,累計人工種植面積0.642萬hm2。全縣現有青貯氨化池6.2萬m3,青貯秸稈達5萬t。秸稈利用率達到45%。
1.4服務體系逐步健全,支撐作用不斷提高
一是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縣、鄉配套的畜牧業公共技術服務機構。全縣共有各級畜牧獸醫服務機構17個,其中縣級3個,鄉級14個。從業人員107人,其中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82人,工人25人;在專業技術人員中,本科學歷45人,高級職稱13人,中級職稱35人,初級職稱31人。二是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全縣現有種羊場3個,年提供種羊500多只;牛凍配點26個,年凍配改良和純種授配1.4萬頭;綿羊常溫人工授精點2個,年改良授配1360只。全縣牛、羊良種率分別為85%、98%。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規模化養殖數量小質量不高
據統計,和政縣的牛羊飼養量只相當于發達地區一個鄉的總量,在規模養殖中,肉牛戶戶均飼養肉牛6.11頭,肉羊戶戶均飼養肉羊13.32只。牛羊良種率徘徊不前,全縣出欄肉牛、肉羊胴體重雖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與現代畜牧業發展要求很不適應。全縣日產鮮奶15kg以上的奶牛只有505頭,占奶牛總數的1%。
2.2產業化程度不高
現有的肉乳加工企業設計生產規模大,但原料不足,企業對自身建設考慮得多,對原料基地建設考慮得少,爭取優惠政策的力度大,對農民利益關心得少。作為產業化紐帶的合作組織建設在和政縣剛剛起步,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與企業地位不對等,致使企業沒有與牛羊養殖場(戶)結成利益共同體,產業經營步伐緩慢。同時,和政縣還沒有專業化的牛、羊交易市場。
2.3標準化養殖水平低
對粗飼料普遍未經加工直接飼喂的比例占70%;在精飼料利用上,全價配合飼料應用率僅占21%,飼養管理粗放,一些優良品種未能發揮應有的生產性能。絕大部分牛羊養殖戶圈舍簡陋,奶牛戶沒有專門的運動場,不少農戶以養黃牛的辦法養奶牛,普遍進行手工擠奶,管道擠奶和機器擠奶僅占10%。
3今后發展草食畜牧業的建議
現代畜牧業發展,應按照“擴繁增量、改良提質、完善體系、轉變方式、產銷銜接、健康發展”的思路,抓住臨夏州實施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試點建設項目發展行動的有利時機,以良種為核心,草料為基礎,飼養為關鍵,防疫為保障,產業化為方向,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和能繁母牛養殖,實現擴繁增量目標,堅持實用技術普及推廣和高新技術引進示范相結合,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加大專業市場建設和肉乳龍頭企業扶持力度,進一步發揮經營優勢,努力促進產銷銜接,推進現代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
3.1積極轉變飼養方式,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
以養殖小區建設為突破口,切實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在總結經驗,完善措施,突出規劃設計的同時,堅持規模養殖與千家萬戶養殖相結合、整鄉整村養殖與專業小區養殖相結合的原則,支持農戶利用小額信貸等發展規模養殖,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有效形式,加快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養殖專業村和養殖小區建設。積極扶持引導養殖戶出戶人園,建設高起點、標準化的養殖場、養殖小區和示范園區,大力創建千頭牛、萬只羊、萬頭豬養殖鄉鎮,百頭牛、千只羊、萬只雞養殖專業村。
3.2實行良種補貼政策,加快品種改良步伐
一是全面落實國家良種奶牛補貼和甘肅省草食畜牧業發展行動肉牛改良補貼,爭取更多的補貼資金。二是根據和政縣牛羊改良實際,結合國家和省上的良種補貼政策,長期實施和政縣畜牧良種工程,加強高產奶牛性控凍精配種、牛凍配點和人工綿羊腹腔鏡凍配受精點建設及技術培訓工作,重點推廣奶肉牛凍配改良技術和肉羊雜交改良技術,擴大名優品種的引進數量,不斷擴大改良范圍,持續提高品種質量。
3.3努力拓寬融資渠道,形成穩定的投入機制
一是由政府牽頭,加工企業、養殖場戶人股,成立畜牧業投資擔保公司,切實解決畜牧產業發展中信貸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二是縣上將各類涉牧資金整合起來,集中用于品種改良、草料開發、技術推廣、小區建設、疫病防控、龍頭培育、合作組織和獎勵激勵等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使有限的財力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通過項目支持等辦法,激活民間資金,拉動社會投入,使之成為發展現代畜牧業投入的主體。四是大力推廣聯戶擔保信用機制,切實解決千家萬戶養殖的投入問題。
3.4大力推進產銷連接,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一是轉變觀念,把專業市場建設和龍頭企業培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把扶持重點放在專業市場建設和本地原料利用量大、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能力強、對產業和農戶帶動能力大、稅收貢獻率高、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上,使之盡快發展壯大。二是積極組建行業協會,大力發展合作組織。行業協會發揮聯結企業與農戶的橋梁紐帶作用,制定行業標準,行業行為,促進行業的穩定發展。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組織的協調、服務、自律和維權等職能。三是實行畜產品保護價政策。根據市場價格及原料生產成本,政府確定合理的保護價,防止生產的大起大落。
3.5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形成發展的保障機制
現代畜牧業是作為一個新型產業而提出的,是自然科學范疇,它包括怎么飼養動物與市場學、經濟學、生物學、植物學等多門學科,相互間有緊密的關聯,它是以現念和管理,以規模化、生產經營和工業加工帶動的畜牧產業化,它以種植業為基礎,以加工業為載體,以經濟為中心,具體表現在畜產品的工化業。超市—物流—食品加工—屠宰—農戶—飼料—獸藥—研究為一體的龐大的產業鏈條。
畜牧業是特定的、傳統的產業,發展現代畜牧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比重,目前,發達國家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都在70——80%,荷蘭丹麥在80%以上,歐、美、日、韓都超過了60%,而我國僅占33%,沒有高比重的畜牧業就談不上有現代化的農業。世界各國根據各自資源條件,在生態畜牧業的實踐過程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但綜觀世界各國生態畜牧業的發展現狀,發展模式主要有四種,一是以集約化發展為特征的農牧結約型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以美國和加拿大為典型代表;二是以草畜平衡為特征的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為典型代表;三是以農戶小規模飼養為特征的生態畜牧業,這種模式以日本和中國為典型代表;四是以開發綠色無污染天然畜產品為特征的自然畜牧業,這種模式以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為典型代表。
新疆發展畜牧業潛力巨大。從國內外看,畜牧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畜牧業要有自然、地理、人文條件。新疆有7億畝草原,4.5億畝優良草場,人均土地3.11畝,地理環境相對獨立,三山夾兩盆地,自然防護區,建立無規定疫病創造了良好條件,從畜產品生產指標看,我國肉類人均占有量為52公斤,世界人均占有量為42公斤,發達國家如澳大利亞、丹麥、加拿大、美國分別是468、399、137、100,我國禽蛋人均占有量為19公斤,世界人均占有量為10.2公斤,我國牛奶人均占有量為27.5公斤,世界人均牛奶占有量為100.6公斤,最高的新西蘭高達3450公斤,荷蘭約600公斤,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肉類生產的結構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由此可見,發展畜牧業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一、__畜牧業發展現狀
我市畜牧業近幾年發展較為迅速,20__年全市年末牲畜存欄達到63.15萬頭(只),出欄各類牲畜40.2萬頭只,出欄率達到63%,商品率85%肉類總產量2.16萬噸,產綿羊毛1355噸,牛奶產量1.66萬噸,畜牧業總產值達到3.83億元,牧民人均收入達到5350元,人均增收248元。
在看到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清楚的看到,我市畜牧業依然存在著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比重較低(畜牧業產值僅占農業的20%左右,農民來自畜牧業的收入占20%),農民與牧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斷拉大,以水利為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牧區生產結構單一,農牧結合不緊密,良種化繁育體系不健全,動物防疫體系不完善,飼草料地建設規模不足,畜牧業生產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畜牧業提融資源道不暢等突出問題,制約著我市畜牧業的快速健康發展。20__年8月2日,自治區畜牧廳召開了第三次畜牧業工作會議提出:把農區畜牧業作為重要產業,提到與糧食、棉花、林果業同等重要的位置,以畜牧業的發展帶動和促進種植業結構的調整,改造和提升傳統畜牧業,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20__年1月12日,__市召開三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了“推廣高新節水、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提高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思想文化陳地建設”農村四項重要工作,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現代畜牧業工作,以發展農區畜牧業為突破口,不斷改造提升傳統畜牧業,開拓創新現代畜牧業,全面振興我市農村經濟。
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改造傳統畜牧業,緊緊圍繞農村農牧民增收,樹立發展現代畜牧業為中心種植業,圍繞畜牧業來發展的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效益為目標,依靠科技進步,優化畜牧業結構,突出兩大(奶類、肉類)一強,(優質肉羊)發展戰略,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突出地域特色,加快對畜禽結構和區域布局的調整。
二、加快我市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布局
我市現代畜牧業發展著重突出兩個“重點、實現兩個轉變”的原則,一以完善飼草飼料地為重點,實現傳統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向農區畜牧業轉變;二以發展農區畜牧業為重點,實現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
草原畜牧業以配套飼草料地為突破口,實現傳統畜牧業向農區畜牧業轉變,加快飼草飼料地建設力度,落實牲畜飼草飼料需求,加大牧民定居力度,提高入住率,以飼草料地建設為依托,加大草原保護力度,變四季放牧到兩季放牧,加大品種改良力度,發展優質高效畜牧業。
到2013年出欄優質肉羊達到40萬只,肉牛2萬頭(羊肉25元/公斤)年創產值2.4億元。
以發展現代農區畜牧業為重點,實現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
布局、奶業片區到2013年全市優質高產奶牛存欄達到2萬頭,日產鮮奶240噸,(按每公斤2元計算,每月產值為1440萬元,十個月產奶期)年創產值1.44億元,企業加工鮮奶每公斤增值4元,企業年創產值2.88億元,農戶與企業共創產值4.22億元。
生豬養殖,生豬養殖情況到2013年優質生豬出欄達50萬頭(每公斤15元計算100公斤的豬出肉60公斤,每頭豬為900元)創產值4.5億元。
牛、羊育肥到2013年牛羊育肥出欄20萬頭,(2萬頭牛、18萬只羊每公斤25元計算),年創產值1.5億元。
家禽養殖業,到2013年家禽達到1000萬羽,蛋雞存欄達到50萬羽,年產鮮蛋8000噸,(禽肉15元/ 公斤,雞蛋每公斤3.5元計算,禽肉創產值1.5億元,禽蛋創產值0.28億元,養禽業總產值為1.78億元,畜牧業累計總產值達到4.575億元)。
三、加快我市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措施
1、標準化規模化
以發展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和專業村隊為重點,加快推進養殖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轉變,實行統一良種、統一飼料供應、統一疫病防治、統一飼養管理和統一市場銷售結合,我市畜牧業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規模化集中養殖,重點抓好哈圖布呼鎮、百泉鎮、四棵樹鎮、吉爾格勒特鄉、甘河子鎮和八十四戶鄉兩個1000頭牛八個500頭高產奶牛養殖小區(場)和四個奶牛專業村隊建設,甘家湖牧場鐵架子、古爾圖牧場車達、賽力克提牧場查干奧娃,巴音溝牧場、塔布勒合特、西大溝鎮和吉爾格勒特鄉七個肉羊集約養殖小區建設,八十四戶鄉、夾河子鄉及周圍鄉鎮五個牛羊育肥區建設,西大溝鎮、百泉鎮、甘河子鎮等十個生豬養殖基地(場)規模化建設,到2013年規模化養殖戶占養殖總戶的比例達到40%,牲畜養殖數量占養殖總量的比例達到60%以上,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引導養殖戶采取統一標準集中飼養,在土地、資金、技術、服務、項目等方面給予傾斜、扶持、積極完善養殖小區、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規模化養殖發展。
2、種植業結構調整
把草料基地建設作為飼草料業發展的重點,提高飼草料有效供給和儲備能力,要圍繞畜牧業發展調優種植業,次易棉區要堅決退出棉花種植,大力推進種養結合,積極發展草國輪作、復播、間作套種,擴大青貯玉米,飼料玉米和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的種植面積。推廣優質高產牧草種植技術加快建設高標準的飼草料生產基地,牧區圍繞牧民定居建設,依托水利工程開發建設10萬畝人工草地,農區玉米種植面積要達到20萬畝,苜蓿推廣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推動飼草料種植業快速發展。
3、狀大畜牧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外向型畜牧業。
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國內外企業集團進駐__,組建大型良種繁育,飼料加工、現代化屠宰、肉類精深加工、皮革制品、乳制品的產業集團,發展面向國內外市場的畜產品加工和貿易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商一體化,有影響力、有牽引力的產業群體,把我市建成為牛奶、優質牛羊肉、豬禽出口加工基地,企業實行畜產品高起點、高標準開發,扶持企業樹品牌、創名牌、開拓區外市場和國際市場,提高產品占有率,力爭用3—5年時間創建出2—3個自治區級知名品牌,1—2個國有牧場綠色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證,引導企業建設好畜產品生產基地,穩定的原料供給,積極推行企業集中開發,農戶分散承擔經營的模式和企業與農戶以資產、資源入股建立生產合作社的模式,現順企農關系,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有效連接企業和農戶,提高農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圍繞產品營銷,扶持組建直接面對向市場,這行獨立的畜牧專業合作社,創立自有品牌,提高專業合作組織的競爭力。
4、進一步加大對畜牧業的財政金融保險支持力度,完善畜牧業發展扶持措施。
加大對畜牧業的財政支持,不斷增加財政投入,從20__年起,每年安排畜牧業發展資金800萬元,并逐年增加,各鄉場鎮每年安排畜牧業發展資金10—20萬元,用于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養殖小區建設品種改良,村級防疫員補助及畜牧業抗災防災等,科技三項費、抗震安居、農村道路建設、農村沼氣、水利建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項目資金,要向畜牧業傾斜。
加大對畜牧業的金融保險支持力度,吸引各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現代畜牧業建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牧業信貸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提融資渠道,農村信用聯社要進一步加大農牧民小額養殖貸款力度,延長貸款期限,生豬養殖貸款為1—3年,牛羊育肥貸款為2-3年,奶牛養殖貸款為5—8年,采取農戶聯保,財產低押、按揭貸款、保險公司保險擔保等形式,對農牧民信用戶開通信貸綠色通道,支持農牧民發展畜禽養殖,市農業發展銀行要對畜牧產化業龍頭企業及生產基礎建設要給予重點支持,形成由銀行貸款、保險公司保險擔保,政府賠息、企業幫扶、農戶發展的五位聯動的信貸新模式,保險公司要根據國家政策不斷拓展畜牧業政策性保險實施范圍,提高畜牧業保險覆蓋面,增強畜牧業抵御市場風險,疫病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加大牧民豁居扶持力度,市財政每年從畜牧業發展資金中拿出250萬用于牧民定居住戶、暖圈、草料地建設補助,對牧民劃拔的定居飼草料地,又沒有一幫一幫扶的市財政在前三年每畝補貼100元土地改良費。
鼓勵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建設。由各鄉場鎮政府解決小區用地及水、電、路等公益設施,市財政每年從畜牧業發展資金中拿出200萬元對養殖小區中存欄30頭奶牛,年出欄400只肉羊或400頭生豬,5000只家禽以上的規模養殖戶,新建標準化圈舍(300平米以上給予每棟補助1—2萬元)。
繼續加大奶價補貼政策,20__年起將吉爾格勒特鄉、八十四戶鄉納入到補貼范圍。
穩定村級防疫員隊伍,市財政每人每年補助20__元,用于繳納村級防疫員養老統籌。
加大牧業抗災防災力度,市財政拿出100萬坡建立抗災基金,用于畜牧業牲畜越冬、抗旱、草原蟲鼠害、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確保畜牧業健康發展。
一、提高認識、統一思想、齊抓共管、共同推進
畜牧業是大農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有“豬糧安天下”之說,可見畜牧業的重要性。近幾年,隨著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控,對畜牧業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要充分提高發展現代畜牧業的認識,把思想統一到建設低碳畜牧業的標準上來,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在支持畜牧業發展上予以傾斜,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調動和鼓勵廣大畜牧工作者,引導和幫助農民群眾大力發展畜牧業。要加強對畜牧資源的調控和整合力度,編制切實可行的整體發展規劃,合理布局,穩步推進,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則,逐步培育發展一批特色鮮明、主導產業突出、優勢明顯、上規模、上檔次的畜牧養殖基地。要樹立大畜牧、大產業、大效益的全新理念。要進一步加大協調力度,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種政策優勢、資源優勢和項目優勢,給予畜牧養殖適當的傾斜和扶持,共同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
二、以規模養殖為重點,結合“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大力推進畜牧產業化進程
一是要大力發展養殖小區,實施示范工程。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分戶經營、集中服務”的原則,創建一批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的養殖小區。二是要結合“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農戶可以有效利用農閑時間和農作物副產品,使養殖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三是要大力完善市場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產業化進程。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不斷加強和完善市場服務體系,興辦畜禽專業市場,發展市場服務中介組織,組織成立“畜禽養殖協會”,降低廣大養殖戶經營風險。
三、加大對畜牧業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國家扶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把政策落實好、貫徹好、用足用活,把政策資金一是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發展環境。對已形成基地優勢的區域和適宜發展的地區,要切實加大路、水、電等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廣大養殖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要把加大項目爭取和招商引資作為畜牧業投入的重要渠道,抓住省市縣對農業項目傾斜的有利契機,通過各種渠道爭取項目。三是要把扶貧開發、水利建設、農村能源建設項目緊緊圍繞全鄉畜牧業發展來布局,整合項目投資,發揮資金規模效益。四是要通過采取小額信貸、貼息補助等形式,支持養殖戶和企業引進良種,繁育良種,擴大和提升養殖規模和水平。
四、提高科技含量,實施品牌戰略,不斷提高畜禽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要大力提倡科學飼養、科學管理和市場化經營的全新理念,注入先進的、前沿的科學技術,打造品牌,發揮品牌優勢,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效益。一是依托企業,加大α賈中笄蕕囊進、繁育和推廣工作。如采取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等先進技術,加快對畜禽的改良提高。二是興辦一批養殖示范區。借鑒外地興建養殖示范園區建設的成功經驗,通過爭取項目,興建一批養殖示范小區,幫助和帶動廣大農民群眾發展養殖業。三是加大對基層廣大養殖戶的培訓力度。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讓畜牧技術干部走出機關,服務群眾,切實發揮好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同時結合“三下鄉”、“科普之冬(春)”等活動,不斷加大對養殖戶的技術培訓力度,不斷提高養殖技能和水平。
五、大力實施疫病防治工程,為畜牧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要進一步加大對《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按照“預防為主,科學免疫,重點防治”的原則,加大防疫工作力度。繼續實行動物防疫雙軌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防疫人員包村,防疫結果與年終考核掛鉤的承包責任制,積極探索畜禽防疫工作的有效機制,使動物防疫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近年來,我區緊緊圍繞“一區、兩、三個產業”的發展思路,以加強“四個基地”建設為目標,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力度,畜牧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年,全區肉類總產量達噸,蛋類產量達噸,奶類產量達噸(牛奶噸),畜牧業總產值萬元,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達31.4%,建成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10個,全區奶牛存欄達到頭,畜牧業已逐步成為我區農業生產中的支柱產業,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加快現代化發展步伐,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意見》(鄭政文〔〕62號)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為核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動力,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健康養殖,實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飼養、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強化保障體系建設,促進畜牧業數量、質量和效益同步增長,努力把我區畜牧業發展成為管理科學、技術先進、效益顯著、生態和諧的現代產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
(二)發展目標:到2010年,畜牧業技術裝備水平更加先進,產品質量與結構更加優化,產業鏈條更加完善,生產與生態更加和諧,畜牧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1.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2010年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7911.2噸、8964.58噸和25151.36噸;存欄優良高產奶牛達到10000頭以上;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超過50%。
2.規模化養殖比重顯著增加。2010年生豬、蛋雞、肉雞、奶牛等主要畜種的規模化養殖比重分別達到60%、80%、96%和80%以上。
3.畜牧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加快發展牛、羊等草食畜,2010年草食畜產值在畜牧業產值中的比重達到40%以上。
4.畜牧業生產標準化水平明顯提高。全面實施無公害畜產品標準化生產,2010年規模養殖場全部通過無公害產地認定,無公害畜產品達到30%以上,綠色畜產品、有機畜產品達到10%以上。
5.畜產品加工能力顯著增強。畜產品加工業產值與畜牧業產值比達到1.5:1。
6.畜牧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大力扶持和培育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2010年力爭引進年產值超千萬元的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個,并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1000戶以上。
7.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2010年可飼用秸稈利用率達到70%以上,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畜禽養殖小區的廢棄物處理利用率達到90%以上,其中,黃河灘區養殖業廢棄物處理利用率達到100%。
二、加快推進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
(一)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繼續穩定生豬、家禽生產,突出抓好東部養牛基地建設,力爭年牛存欄達到8000頭,鼓勵每個鎮辦都要建成1-2個養殖專業村(組),努力打造畜牧養殖業的新亮點。
(二)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大力扶持一批規模大、品種優、技術領先的集中連片規模養殖基地,引導散養戶向小區轉移,實行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施工建設,統一環保治理,對原有小區加強規范化改造,提高集約化養殖水平。
(三)積極推進健康養殖。轉變養殖觀念,調整養殖模式,創新生產經營思路,改變人畜混居、畜禽混養的落后飼養狀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大糞便等污物的治理力度,嚴格執行畜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年全區力爭建成大中型沼氣池5個。按照政府推動、市場拉動、龍頭帶動的方針,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積極組織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扶持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通過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綠色或有機產品認證的企業,按規定享受市財政的獎補政策。
(四)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以黃河灘區綠色奶業帶建設為契機,以區養殖開發總公司為龍頭,充分發揮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東部養牛基地建設。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積極推廣“龍頭企業+生產基地+養殖場(小區)”的經營模式,建立龍頭企業與養殖基地緊密聯接、互利雙贏的運營機制,積極發展畜產品精深加工業,不斷提高畜產品附加值。健全和完善區、鎮辦畜牧業信息網絡,促進畜產品均衡上市。
三、建立健全畜牧業發展的保障體系
(一)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依托農業大學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加快建立我區自主的畜禽良種繁育基地,完善區、鎮辦兩級改良站點的設備設施配套,堅持培育和引種相結合,不斷提高良種供應能力。繼續實施對奶牛、肉牛凍精引種的補貼政策,逐步擴大對良種豬、羊的引種補貼,加快良種推廣普及速度,力爭到2010年全區豬、雞、牛和羊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8%、98%、95%和92%。
(二)強化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快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區、鎮辦、村動物檢疫監督體系建設,落實畜牧獸醫部門的機構設立和人員編制,切實落實動物防疫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基層動物防疫員隊伍,每個鎮辦要為1個行政村聘用1名以上的動物防疫員,具體負責當地的動物防疫和疫情報告工作。不斷完善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落實資金、技術、物資“三項儲備”,把高致性病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經費列入財政專項預算。
(三)構建飼草飼料生產體系。充分發揮農作物秸稈和黃河灘區天然草原恢復項目的資源優勢,突出抓好以玉米秸青貯為主的農作物秸稈開發利用,實施“過腹還田”是較為經濟、方便、有效的途徑。采取直補的形式,扶持養殖場(小區)建立大型青貯池。在奶牛養殖小區引進推廣全日糧混合機(TMR),每購買一臺機器財政補貼5萬元,其中市、區財政分別承擔70%和30%。積極協調上級部門,力爭將全日糧混合機、鍘草機、揉草機列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擴大推廣和普及范圍。
四、積極營造現代畜牧業發展環境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格目標考核。區政府將把大力推進規模經營,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作為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落實扶持政策,建立完善的考評體系,實行目標管理,明確責任,健全畜牧業發展體系。區政府將對各鎮辦畜牧業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考評,對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日前,農民日報記者就我國畜牧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內容,采訪了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就未來5年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形勢、目標、政策和措施等做了分析和解讀。
問:畜牧業“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是什么?
答: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始終堅持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一條主線”,緊緊圍繞保供給、保安全、保生態“三大任務”,著力構建畜禽標準化生產、畜禽牧草種業、現代飼草料產業、現代畜牧業服務、飼料和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草原生態保護支撐等“六大體系”。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堅持數量質量發展并重,加強農牧結合,堅持科技興牧。
到2015年,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8500萬噸、2900萬噸和5000萬噸,羊毛產量達到43萬噸,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6%。飼料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5%以上,違禁添加物檢出率控制在0.1%以下。生鮮乳收購站100%實現持證收購和標準化管理,生鮮乳質量安全保障機制更加健全。全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提高10個~15個百分點,年存欄100頭以上奶牛、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分別超過38%和達到50%,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小區)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覆蓋面達到50%以上。工業飼料產量達到2億噸,年產5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或集團達到50家,飼料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達到50%以上。全國牧區草原確權基本完成,草原圍欄面積達到18億畝,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原累計保留面積達到4.5億畝,全國40%可利用草原實行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天然草原超載過牧總體得到緩解,牲畜超載率降低10個百分點以上。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6%以上,生豬出欄率達到140%,成年奶牛年平均單產超過5500千克。在品種培育、飼草料資源開發利用、標準化養殖、草原保護建設、重大疫病防控、機械化生產等重大關鍵技術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
問:在謀劃全局的同時,如何重點突破,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
答:從我國未來發展趨勢看,畜產品生產要圍繞穩定畜產品供給,優化畜產品結構,提高優勢產區供給率,穩定銷售區域自給率。在區域布局上,生豬和家禽生產向糧食主產區集中;奶牛養殖仍以北方為主,加快南方發展;肉牛生產以牧區與半農半牧區為主要繁殖區,糧食主產區集中育肥;肉羊生產堅持農區牧區并重發展,絨毛羊養殖以東北、西北地區為主。繼續加強北方草原的保護建設,加大南方草山草坡開發利用,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發展草原畜牧業。飼料工業要進一步提高發展東部,穩定發展中部,加快發展西部。
在加快推進畜牧產業“六大體系”戰略建設的同時,將實施5大重點工程:
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工程。對畜禽養殖優勢區域和畜產品主產區的生豬、奶牛、肉牛、肉羊、蛋雞和肉雞規模養殖場(小區)基礎設施進行標準化建設,重點抓好畜禽圈舍、水電路、畜禽標準養殖檔案飼養與環境控制等生產設施設備建設。啟動實施草原牧區生產方式轉變工程。
畜禽良種工程。重點支持畜禽原種場、種公畜站、西部地區擴繁場和配送站建設,扶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畜禽新品種(系)選育,建設種畜禽生產性能測定中心和遺傳評估中心。
飼料和生鮮乳質量安全保障工程。著力加強飼料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設,重點進行飼料安全評價基地、飼料安全檢測和飼料安全監督執法等工程項目建設,建立安全評價、檢驗檢測、監督執法三位一體、部省市縣職能各有側重的飼料安全保障體系。重點建設國家級生鮮乳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區域級和省市級生鮮乳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和縣級生鮮乳質量檢驗監督站,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配備檢驗檢測設施設備。
飼草料資源高效利用工程。繼續實施秸稈養畜項目,推動實施百萬畝苜蓿生產工程,支持建設餅粕、糟渣、糠麩等糧油食品工業副產品和草產品優質化加工處理示范基地,為飼料工業提供優質原料。支持建設主要畜禽品種的飼料生物學效價評價基地,提供測料配方服務,推廣精準飼養技術。
草原保護建設工程。大力開展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實施退牧還草、草原防災減災和南方草地保護建設等工程,建設草原圍欄,推進草原改良和人工種草。推進草原防災減災工程,加強草原災害監測預警體系、防災物資保障體系及指揮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災害防治應急反應能力。抓好京津風沙源治理區、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區、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項目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和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環境保護區等地區的草原保護與建設項目的組織實施,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草原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問:“十二五”畜牧業發展有哪些重大的利好政策?
答:為實現“十二五”畜牧業的發展目標,我國將在5個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全力促進畜牧業的發展轉型。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深入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繼續實施畜牧良種補貼政策,繼續對畜禽養殖和牧草生產機械購置給予補貼,持續增加資源保護經費。增加標準化養殖扶持政策投入,加大對畜禽優勢產區的支持力度,擴大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規模和范圍。增加飼料和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管經費。開展草原防火隔離帶建設、加強物資儲備和草原鼠蟲害及毒害草防治,提高草原防災減災能力。繼續支持開展畜牧業信息監測預警工作,為宏觀決策提供信息支撐。
強化金融保險政策支持。拓寬畜牧業融資渠道,創新金融擔保機制,穩步擴大生豬、奶牛等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范圍,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畜牧業政策性保險體系,提高畜牧業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健全完善畜牧業監測預警及宏觀調控機制。逐步建立準確高效的生產和市場信息監測調度系統,強化形勢分析研判,完善信息服務和預警機制,引導養殖戶合理安排生產,防范市場風險。在穩定生豬生產方面,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好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在穩定奶牛生產方面,逐步建立生鮮乳價格協調和利益聯動機制;在穩定蛋雞生產方面,探索建立通過調控種雞生產減緩產業波動的有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