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聽其自便

      聽其自便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聽其自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聽其自便范文第1篇

      【關鍵詞】孩子厭學;改變;家庭教育觀念

      天下的家長日日夜夜都在盼望孩子健康發展,所有的老師也無不時刻思考著如何教育學生茁壯成長,然而家長苦心婆心,老師千辛萬苦,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也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孩子對學校教育的厭學,對家長管束的逆反,使我們這些真誠的教育者備感困惑,也使家長們感到苦惱。問題出在哪里?我認為家長要改變以下教育觀念。

      第一,什么是好孩子的首要標準?在家長心目中,衡量一個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標準是聽不聽話。“聽話”,則是好孩子“不聽話,則不是好孩子。人們不都是這樣說嗎?這孩子真聽話,是好孩子。”這個衡量標準對不對呢?當然,不能簡單否定,認為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不是好孩子。問題是在我們許多家庭里,從小到大對孩子的首要要求是“聽話”,在家里要聽家長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到社會上聽領導的話。要求子女時時、處處、事事都聽別人的,而不主張孩子有獨立見解,要完全服從別人的意志。這種絕對服從的思想是封建家庭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流傳至今。在這種教育思想指導下,接受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是不會有頭腦的,不會獨立思考,沒有獨立見解,俯首貼耳,唯唯諾諾,哪能會有開拓進取精神呢?這樣的家庭教育必然會埋下“厭學”的種子。我們的家庭,作為培養勞動后備力量的一種重要基地,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們為首位教師,必須更新舊的教育觀念,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和處理問題,讓他們經受社會生活的磨練。

      第二,家長和孩子應當是什么樣的關系?現在的孩子,在當今社會生活的影響下,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自強、自主、自立,會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改革、開放、搞活的社會生活,也需要新一代人樹立自強、自主、自立,參與、競爭等新觀念。而我們的家庭教育舊觀念是不能適應孩子們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的,因此,也必須更新。要知道,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本身就是教育。塑造兒童的人格和個性,使之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必須建立平等、民主的父母子女關系,使之從小就受到熏陶。

      聽其自便范文第2篇

      【坡養生說】

      原文:“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云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于此。”

      淺釋:注意養生的人,食物要有節制,必須等到腹空,覺得饑餓時,才可以進食,尚未吃得十分飽滿,就應當停止;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曠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時,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時就回到房里去準備做守靜法;不論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論用坐式或用臥式,聽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體不讓它動搖,像木頭人一樣,就算合法。身體已經安置好了,即照佛家和老子所講的方法合起來做,用兩眼觀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時用意數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數,要訣貴在勿忘與勿助,“勿忘”就是“綿綿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數息法,若數出息即不數入息,若數入息即不數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兩次,數到幾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虛空。身體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強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靜而不動了。數到幾千次以后,或無力再數下去,此時另有一個法子應付,叫做“隨”字訣,當息出時,心也隨它同出,當息入時,心也隨它同入,有時或感覺這個息似云霧蒸發散布于周身無數的毛孔中,不由鼻孔出入。做到這樣地步,久遠以來的各種病苦和障礙,都能夠逐漸滅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開悟了;譬如瞎子,此時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夠看見道路,用不著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朱子調息箴】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容與,閑暇舒適之義。猗音依,猗移,隨順之義)。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翕音習),如百蟲蟄。氤氳闔辟,其妙無窮。誰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宰不之功。”(后四句節略)

      淺釋:觀鼻端白,坡、朱晦庵兩人都采用了這句話。朱子的意思是說:做這個功夫,不論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身體總要安閑而舒暢,不要弄得周身難過;又要心平氣和、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執著。氣機靜到極處,它自然要動,就像春天的魚類,浮在水面噓氣;氣機動到極處,它自然要靜,就像冬天的蟲類,伏在土里翕氣(“翕”是聚斂收攝之義)。此時身中之氣,交互團結,有天地氤氳之象;一動一靜,有乾坤闔辟之機,妙處是說不盡的。若問是誰在那里做主?其實并無所謂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莊子心齋法】

      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顏回是孔夫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號。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里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后,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功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以上是孔夫子告顏回問心齋的做法。這種功夫是一連串做下去的,中間本無所謂階段,但為學者容易入門起見,不妨在整個過程中劃分幾個步驟,再詳細地加以說明: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說是念頭。當起首做功夫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里面打攪,雜念如果不掃除干凈,很難做得好。

      第二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頭歸一了,就開始做“聽”字訣。普通所謂聽,本是用兩個耳朵聽各種聲音;此處所謂聽,決不是聽聲音。人們就要發生疑問了:既說是聽,必有所聽的對象,不聽聲音,又聽什么?初下手就是聽鼻中呼吸之氣。凡呼吸系統正常而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勿用耳聽”;雖是沒有聲音,但自己卻能夠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這個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此處又引起問題了:心是有知覺的,還可以說得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如何也能夠用它來聽?心所聽的對象是氣,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么?若說用氣來聽氣,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怎樣解釋才好?答曰:聽息的方法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不能作為心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所以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處,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微有所知覺,繼續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段暫時的過程中,與其說以心聽氣,使心和氣相對立,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和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所以說“聽之以氣”。此處雖仍舊說“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于“聽”,成語所謂“聽其自然”。“聽之而已”、“聽他去罷”,這幾個“聽”字是此處最好的解釋。

      第四步:“聽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時,注重在“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后,就注重“聽”字訣,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松,也嫌過于執著,再后就要用“止”字訣了;所謂“聽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著意于聽。此時工夫已漸漸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義)。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聽其自便范文第3篇

      聽力受損棄醫從文

      郭沫若早年的留學生涯都還是輕松愉快的。單說官費生,生活其實頗優越。不少拿著官費的留學生,衣食無憂,東游西蕩。郭沫若本來也可以這樣。但1917年起,他有了安娜,翌年又得子和夫,都靠“三十二圓官費”養活,頓時“捉襟見肘”起來。

      偏偏身體也與他為難。他去日本,選了學醫。可是17歲那年,因傷寒致聽力嚴重受損,原先在高等學校時,教室小,尚可勉強聽課,升入九州帝大,都是大課,而“所有講義都是口授筆記”,讓他簡直無法學下去。于是想改學文――大概學文基本可靠自修,不必依賴聽課。然而,學文的出路較諸學醫,何啻天淵之別,安娜就一直堅決反對。

      郭沫若急于向妻兒證明,手里握著筆而不是手術刀,同樣可以養家。于是,他開始奮力的筆耕。從1919年起,郭沫若便詩名大振,《鳳凰涅》《地球,我的母親!》《匪徒頌》《天狗》《爐中煤》等名作,都已發表。許多人大概以為此時他早已名利雙收,但真實情況卻大相徑庭――名頭足夠響,然而在經濟上、生活中,卻每況愈下。1920年7月,他意外收到《時事新報》主筆東蓀來信,說幾個同仁組織了共學社,擬介紹海外名著,因見過郭沫若零星譯過一點《浮士德》,特請他譯全,報酬則稿費、版稅聽其自便云。“我得到這封信時異常高興,安娜不用說也喜出望外。”當時郭沫若正四顧茫然、不知所措,險些拋妻別子獨自跑回國去,找個中小學教師之類的事掙錢。

      十年窮困充滿屈辱

      1920年春,終于跑到福岡訪友。郭沫若說:“他來的時候正逢我第二個兒子博孫誕生后才滿三天,我因為沒錢請傭人,一切家中的雜務是自己在動手。他看見了我那個情形似乎感受著很大的失望。他那時候還年青,還是昂頭天外的一位詩人,不知道人生為何物。”回去時,路過京都,與鄭伯奇見面。鄭問其觀感,答以:“聞名深望見面,見面不如不見。”為什么呢?我們來看這次造訪的最精彩的一瞬――那是兩人無意間一句對詩。經過如下:

      “當他初來的時候,我正在燒水,好等產婆來替嬰兒洗澡,不一會產婆也就來了。我因為他的遠道來訪,很高興,一面做著雜務,一面和他談笑。我偶爾說了一句‘談笑有鴻儒’,他接著回答我的便是‘往來有產婆’。他說這話時,或者是出于無心,但在我聽話的人卻感受了不少的侮蔑。……當時的壽昌大約是嫌我太不清高,太不自重,往來的是產婆下女,關心的是柴米油鹽。”

      這么逼仄地度日,既受著“有產階級”的刺激,連親近的朋友也給以“侮蔑”,以郭沫若的自期,這種生活豈應屬于他這樣的人。后來他不是寫過有名的戲劇《屈原》么?這個“屈原情結”,也是這時燃燒起來的。

      就謀個職業論,郭沫若在上海四個月,硬是沒有覓著任何機會。之后,連續三次回國經歷同樣糟糕。這接近十年時間的窮偃不起,不特造成生計的艱難,也深刻作用于他的性格和心理,令他充滿屈辱。在這種生活中的郭沫若,開始變得富于敵意,以致“自卑”。

      重返日本想“棄文從醫”

      聽其自便范文第4篇

      官府滅絕“單身狗”

      《周禮?地官?媒氏》上說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有人據此以為古人晚婚,那是錯誤的。因為在這句話的下面《周禮》又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既然少男少女可以自由相“會”,那還有什么晚婚可言。

      古代人認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和諧。因此,為了解決社會不安定因素,古代政府制定了各種制度,從各個方面“滅絕”單身狗。

      比如上文所提到的“仲春會”就是一個典型的男女交友的大派對,其主題是“奔”,意思是與所愛的人一起出走。

      在周代,已到適婚年齡的男女的終身大事還被列入了官方議程,專門設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員。而在晉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齡還沒有嫁人,官府就要強行給她找對象。

      《晉書?武帝紀》記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說,女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個“剩男”逼其出嫁。而在勾踐夫差時候,凡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俱有罪。這個應該是比較重的一個例子了。

      對于古代而言,結婚年齡并不固定,但一般而言,還是比較早的,畢竟古代壽命相對現在而言要短上很多。

      漢代大體男子初婚年齡在14-20歲之間,女子13-16歲之間。據《華陽國志》,認為漢代末年女子平均婚齡在17歲,男子20歲以上。《孔雀東南飛》中便提到“十七為君婦”。

      北周武帝時,“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以時婚嫁。”相對于漢唐而言,這一時期可謂早婚。

      唐太宗時規定的結婚年齡男20歲,女15歲以上。通典卷九五《嘉禮四?男女婚嫁年幾議》有記載。唐玄宗時期有所降低,開元22年敕令,“男年15歲以上,女年13歲以上,聽婚嫁。”因此,李白在《長干行》中提到“十四為君婦”。

      清政府規定,男子16歲,女子14歲,就算達到結婚年齡,可以自便結婚。這延續了元明時期的人口政策,不過也導致了人口暴漲,從順治時期的六千多萬人口,到道光時期,已經變為了四億。

      婚姻的奢侈與無用

      物質匱乏年代,人們傾向早婚,從而更早地參與社會體系,獲取某種安全感。而工業革命之后,女性從家庭中走出,越來越多的參與到社會經濟體系中,女性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隨之提升,其擇偶條件越來越復雜,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婚育年齡越來越晚。

      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顯示,日本人的初婚年齡從“60后”25.7歲,“90后”可能將提升到28.2歲。此外,德國聯邦統計局2011年10月公布的數據顯示,60年前,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在25歲,2009年卻已經提高到30歲。

      “晚婚潮”走俏的同時,“不婚”似乎也成為潮流。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進行的“出生動向基本調查”顯示,在18至35歲年齡段的未婚者中,表示“一輩子不打算結婚”的男性比例為9.4%,同比增長2.3%,女性比例高達6.8%,同比增長1.2%。美國皮尤調查中心于2011年12月14日的報告則顯示,美國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已婚比例約為51%,比10年前下降了6%。

      越來越多的晚婚與不婚現象,首先與現實因素息息相關,經濟因素是之一。人們只有在財政有保障后才會結婚,但這種保障通常要年齡很大時才會實現。對越來越多的人來說,他們需要具有足夠的資本,為買車、買房、孩子教育、保險等事項做好充分準備,才能結婚。在經濟形勢并不樂觀的當下,結婚似乎成了一件“奢侈品”。

      彩禮的負擔也讓一部分年輕的中國男人結不起婚。據媒體報道,山東菏澤的彩禮一般是3斤3兩,這里指的是100元鈔票的重量,大約是14.35萬元。但現在又出現“萬紫千紅一片綠”,就是1萬張5元鈔票,加1000張百元鈔票,這已是15萬元,至于“一片綠”,就是一片50元的鈔票,新郎可以看著給。

      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也讓單身族們延長了自己的曖昧青春。通過社交工具,他們可以連接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擁有著前所未有的朋友鏈條。當然,他們也前所未有的孤獨。

      聽其自便范文第5篇

      2008年4月的一天,是龍井茶的開采節,西湖龍井景區一字排開40只大鐵鍋,茶村的頂尖炒茶手將在這里一決高下。

      鐵鍋漸漸熱了,高手們落座,抓起一把青葉扔進鍋里,一只手上下翻飛地舞將起來,“手不離茶,茶不離鍋,”兩手輪換著壓、推、磨、抓,手勢自由而精準,氣定神閑,片片青葉在滾燙的鐵鍋里舞蹈,漸漸溢出清香。

      龍井茶是手工炒出來的,數百年來一直如此。西湖龍井茶要求每片茶葉都必須“直、平、扁、光”,這種特殊的形態就是靠炒茶人一雙粗糙的大手調制出來的。

      每年清明前的茶葉嫩得讓人心疼,這種“明前茶”是龍井茶中的極品。采茶,那也是春天里的一個景色,一公斤龍井茶要六萬個芽頭,茶農散在茶樹叢中,雙手靈動。摘下一片片嫩葉,茶簍里漸漸地蔥蘢。

      龍井有名泉,名寺,而最著名的就是茶了。最初的龍井茶或許只是山民自家屋后的野樹,今天似乎已經無法找出它的源頭,我們只知道,它在西湖山水的滋養下成就了自己。現在能看到最早贊美龍井茶的文字是元代文人的詩,描寫某次游龍井時品嘗到雨前新茶,“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明代以后的許多茶書或志書里都提到龍井茶,吟詠龍井茶的詩文則更是不計其數。

      清代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六次到杭州,其中有四次親臨茶山,觀看采茶、炒茶。乾隆喜歡寫詩,每次喝了龍井茶,高興,就要寫詩,光是寫龍井茶的詩就有四首。據說第四次來時,還親自下馬,在溪邊的茶樹上采摘茶葉。皇帝采過的茶樹,自然要保護起來,于是把那一塊地圈了起來,稱為“御茶園”,至今還有十八棵“御茶樹”。

      每年,鐵鍋里都是一回回的新茶,每年,都伴著春天的來臨,就這樣在鍋里一掀一掀,日子好長好長。坡以茶代藥。

      大約是1072年,蘇軾在杭州任通判,也就是州長官的副手。一日,他感覺身體不舒服,便告假出了門,獨自一人去了湖上,又游凈慈寺、走南屏,傍晚時來到孤山拜訪老朋友惠勤禪師。老和尚知道,蘇軾有病不喜歡吃藥,常常以茶代藥,待蘇軾坐定便奉上釅茶一碗。果然,這日蘇軾走了幾座寺廟。坐下來只要釅茶,一天下來,七大碗釅茶落肚,通關竅,長精神。這茶喝到這時,蘇軾只覺神清氣爽,詩興大發,便在這里的墻上龍飛鳳舞題詩一首,其中說到,“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聲仝七碗茶。”說與其像魏帝去尋找長生不老藥,不如學盧仝的七碗茶。那盧仝是唐代著名茶人,愛茶成癖,他有一曲《茶歌》流傳下來:“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茶是什么7茶就是從藥開始的呀。傳說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有山泉順著茶樹的枝葉滴下,神農喝下得以解毒。這個傳奇故事記載于中國的一本古藥物書《神農本草》上,那是茶葉在中國歷史上的首度亮相,從藥用開始,茶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然后,讓我們跳過那些模糊不清的年代,直接進入盛世唐朝,茶,已然登上詩文的大雅之堂。

      唐朝開元年間,湖北某寺廟里有一個小和尚逃走了,他不走仕途,不做和尚,一心只做茶學問,嘔心瀝血27年,成就了一部《茶經》,關于飲茶,有了專著。唐宋600年是我國茶葉生產與消費最興盛的時期,飲茶成了文人雅士的風尚。飲茶講究環境,苛于對象,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風清日和之時,備幾樣精致典雅的茶具,當然此中更重要的是茶葉清淡悠遠的自然屬性,于是便造就了一種脫俗而深幽的意境。正應和了中國文人崇尚的恬淡靜遠的境界,于是,詩由此出、文以此潤。

      那夢應在了《茶疏》

      1607年的一個春日,吳興人姚紹憲早晨醒來很是惆悵,昨晚夢見了好友許次紓。又是新茶季節,以往每到這時,許次紓必定要從錢塘趕來吳興,在姚紹憲的茶園里,汲來最好的泉水,兩人細細品囁研判。那許次紓與姚紹憲一樣是個茶癡,兩人因茶結為摯友。如今許次紓已去世3年,每每舉起茶碗,姚紹憲不由得就生出寂寞之感。

      幾天后,姚紹憲接到朋友帶來的一本書,那是許次紓的傾心之作《茶疏》,原來那夢應在了這里。這是十年前許次紓寫成的書稿。許次紓對茶理最精,以自身經驗以及兩人對茶的鉆研寫就了這本《茶疏》。許次紓生平著述甚豐,獨獨將這一本六千多字的小書托于故人,可見其對茶事之看重。許次紓只是明代杭州的一介布衣,因為這一本《茶疏》而在歷史上留名。讓我們知道了在古代,茶是怎么喝的。

      起初,茶是煮著喝的,古人在茶里加上姜、棗、鹽等等一起煮,那時的茶是一種食品。唐以后去掉了其他東西單單煮茶,茶才成了飲料。而茶的喝法則越來越講究,據陸羽的《茶經》記載,古時煮茶之前先要烤茶餅,把水氣蒸發了,再將茶餅碾成細末,然后才是煮,煮完了還得濾,很麻煩,陸羽的書里,光是煮茶飲茶的用具就寫了一章,古代詩人邀了朋友去郊游飲茶,必須提一個大竹籃,里面都是喝茶的物什。

      許次紓的《茶疏》里,對喝茶的講究令人望洋興嘆。他從采摘、炒制、儲藏、擇水、舀水、茶具,以及煮茶的器皿、火候等等,直講到出游時的裝備,“茶罌一,注二,小甌四,洗一,瓷合一,銅爐一,小面洗一,巾副之,附以香奩小爐香囊七,此為半肩。”這才是“半肩”呢,而那“半肩”,是專門用來煮茶的水。在“飲時”一條里,則有“明窗凈幾、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課花責鳥、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石”等二十四宜。

      這已經是簡單的了,杭州人喝茶最富戲劇化的是宋朝。宋朝人喝茶喝出了游戲,名日“斗茶”和“分茶”。

      宋代的茶已經不是煮著喝了,而是將茶葉研成碎末后,裝在大瓷碗里用開水沖,這一沖沖出了技術,沖出了藝術。一手向碗里注水,一手拿一柄竹制的茶筅攪動,配以動作的輕重緩急,茶水的形、色各不相同。這就分出了茶葉和技藝的優劣,于是就有了“斗”茶,比比誰的茶葉好,從官家一直斗到民間,等到了禪院,這斗茶就成了一套程式化的禮儀。

      這斗茶還有個“斗”字,等到了南宋,杭州街頭則是流行“分茶”,純粹的消遣游戲了,那時的杭州人,茶不僅是喝的,還是玩的。1186年春天,詩人陸游接到調令來到京城臨安(今杭州),原本以為這下有了殺敵立功報效國家的機會,也不知道是他的詩名太大了。還是皇帝根本就沒想抗擊外敵收復國土,總之他來到京城后無事可做,整日里也就是寫詩戲茶,他在詩里不無牢騷地寫道:“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細乳指的就是茶湯,所謂分茶,就是對茶湯的一種玩賞,沸水沖擊茶葉,再經竹筅攪拌,茶水表面便會變換出形形的水紋,像花鳥、山水、人物、書法等等,技術好的人可以隨意分出各種形象。分茶不僅是文人的游戲,民間也玩分茶,甚至一些雜耍藝

      人也練有一手分茶的手藝,作為節目當眾表演。

      到明代以后的喝茶就和今天差不多了,抓一撮茶葉放入杯子,開水沖泡。明朝的杭州人陳師在《茶考》一書里說,“杭俗用細茗置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但掌握好水的沸度很重要,不使過嫩或過老,否則就會影響到荼湯的質量,這在古人是非常講究的,且以親手操作為樂事。

      喝茶講究慢慢品,俗話說,“三分解渴七分品”。妙玉用5年前落入梅花花瓣的雪水精制的茶,只肯施于知音黛玉、寶玉,那是品嘗其精妙的。當然涼荼能解渴這也十分重要,那宋江坐在路邊茶館里大喊:“茶博士,將兩杯茶來!”這是海飲解渴的。不過即便是尋常百姓家,客來敬茶也是常禮,不在乎喝不喝,在乎一種禮數,就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反映了。

      茶的歷史縱橫交錯,嘆為觀止,可是這茶,卻是越喝越簡單了。

      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

      清末西湖邊上有一家著名的茶館,名“藕香居”,據說它的老板是一個尼姑,也不知是當時人的炒作呢,還是后人的附會。其實這家茶館生意興隆最簡單的理由就是門對西湖,坐在桌旁看出去,三面臨水,滿眼荷花,遠山近水一覽無余,與閑雅的“茶”非常搭調。茶館里掛著兩副對聯,室內一聯云:“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這是將蘇軾兩句詠西湖的詩集成一聯。外面亭柱上還有一聯:“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爾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灑脫得很。

      杭州的茶館,與文人很密切,與百姓亦不可分。茶館是中國人最普通的交際場所,就像老舍說的,“小茶館大社會”。人們在茶館里聽大書,說閑話,做生意,談國是;綠茶、紅茶、蓋碗茶、功夫茶因地而異,各色人等來者不拒,娛樂會友聽其自便。

      看明代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可知,那時杭州的大街坊巷是遍布茶館,書里有一段寫馬二先生逛吳山,“這一條街,單是賣茶就有三十多處,十分熱鬧”。馬二先生在一個茶室里泡了一碗茶,吃了“蓑衣餅”,然后到山岡上去看風景,左錢江右西湖,看得他心曠神怡。再看志書,據《杭州府志》記載,“今則全市大”、茶坊八百余所”,那一年是1152年,南宋年間。

      可見在那綿長的日子里,茶館一直點綴在杭州人的生活里。這樣的茶館是屬于街頭巷尾老街坊的,茶館老板認識幾乎每一位客人,知道他們的喜好,知道他們的習慣,甚至知道他們邊喝茶邊會聊些什么。茶館里的方桌都很舊了,但擦拭得很干凈,發出老木頭的光澤。這里的茶特別便宜,五毛錢一杯,可以坐一天。這里的茶客都是每天見面的老熟人了,大家在一起一邊搓麻將,一邊說著“老底子如何如何”。他們說著道地的杭州話,有些“詞匯”在那些高層的辦公樓里已經消失了,只在這樣的茶館里還“活”著。

      河坊街上有仿制的“老茶館”。從街上走過,門口一把巨型大茶壺,微微傾斜地注下水來,一時古意飛濺,不用吆喝就進門了。木結構,二層樓,臨街,坐在八仙桌旁。打開木格子窗戶,街上的一切都在眼里。“茶博士”過來了,對襟布衫,瓜皮小帽,一把銅茶壺有一米多長,“關公巡營”、“韓信點兵”,那壺里的水高沖入杯,竟然滴水不落杯外。然后,悠然一句“客人慢用”,一個轉身飄然下樓。端的是民風淳淳。聞著茶香,看著街景,十分愜意,全然一幅老杭州的寫意畫。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杭州突然冒出了許多精致優雅的新茶館,這些茶館裝修講究,大多是溫柔敦厚的傳統模樣,再綴以玲瓏的江南景物,有輕輕的古箏伴隨,穿中式裙衫的女孩端茶走過就像一道風景,明明都是年輕熱鬧的茶客,卻透著古典江南的氣息。

      相關期刊更多

      聲學與電子工程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

      人民音樂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中國照明電器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天堂亚洲国产碰碰|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图片|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手机|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亚洲bd|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亚洲bd|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大杳蕉|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 爱情岛亚洲论坛在线观看|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 亚洲高清乱码午夜电影网| 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男人的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狼人大香伊蕉国产WWW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亚洲视频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亚洲成人午夜在线|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亚洲1234区乱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 亚洲高清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