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夸家鄉(xiāng)的日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天又結束了,想必有很多難忘的瞬間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日記了。如何把日記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重陽節(jié)學生精彩日記500字范文,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重陽節(jié)學生精彩日記500字范文1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
這一天,小紅一家正吃飽飯在看新聞。小紅問:“媽媽,今天新聞怎么講的都是老人,不講別的。”媽媽邊織毛衣邊說:“重陽節(jié),當然講老人了。”小紅疑惑不解:“那講老人,為啥沒看見奶奶在電視上。”媽媽和爸爸都笑了,“哎,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上電視,只有一部分。”小紅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新聞看完了,爸爸媽媽催著小紅去寫作業(yè),爸爸則抓起旁邊的報紙,津津有味地看著。奶奶坐在椅子上,捶打著腿:“哎,人老不中用。這腿越來越不好使了。”爸爸又捧起報紙:“媽,不會啦,您還不老呢。”“是呀,您走路還那么有勁。”“想想五年前,家里這盆花還是我從山上挖來送給你們搬家大吉大利的,現(xiàn)在花這么大了,我的腿卻再也爬不上那高高的山頂了。”小紅聽了,趕快過來幫奶奶捶捶背,按摩按摩雙腿。忽然她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跑向廚房里。
廚房里的小紅一邊抹汗水,一邊切著“柚”人芳香的熟柚子,她將裝著柚子的盤子端到客廳來,嘴里卻不停地咽著口水,她眼睛盯著柚子,端到奶奶面前:“奶奶,吃片柚子吧!”“不用,你自己吃吧!”“奶奶,您就吃一片吧!我好報答您多年的照顧啊!您生下了爸爸,才有了我呀!而且您做事盡心盡力,不疏忽,導致您長了這么多白頭發(fā)!難道我不能孝順您嗎?”奶奶頓時熱淚盈眶,“乖孫女,我的乖孫女!”奶奶伸出手來拿柚子,奶奶和小紅相視一笑,小紅甜滋滋地說了句:“奶奶,重陽節(jié)快樂!”
爸爸媽媽看了,笑得眼淚都瞇成了一條線,不停地夸:“你今晚可真懂事!你真孝順……”
重陽節(jié)學生精彩日記500字范文2九九重陽節(jié)里,尊老,愛老,敬老是我們應該做的。那么年輕的我們,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呢?
我想到的,大多數(shù)人都會想到:無非給老人們捶捶背,推推腰,或者是幫著干點家務,除了這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不會再讓我們干些什么了。平常,老人們總是最疼我們。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就留給我們;有好喝的自己舍不得喝就留給我們;我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經(jīng)常給自己添件新衣,卻拿來兒女穿舊了的衣服穿;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很揮霍的買許多貴重的東西從來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卻把剩下的錢給我們買零食;更沒見過爺爺奶奶哪一天接我放學誤了點,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著,不讓我們在校門口干著急。
說到這兒,我不免有想到了一些不好的情景。秋天天氣轉冷,奶奶總是問我:“穿那么少,冷不冷?”這時我便會不耐煩地轉過頭去,煩躁的說上一句:“不冷不冷。”心里還不住的埋怨奶奶!往往我來不及聽爺爺說完這句話,就插上一句:“知道了,知道了!”就覺得整天聽著一句話,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來了。
不知我的這些表現(xiàn)是不是刺痛了您的心,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請原諒我這個孫女的不孝和不懂事。
談了那么多,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要理解老人,尊敬老人。想想哪個老人不想得到晚輩的重視與尊重呢?雖然我們不可能有太多的資金與精力去給全體老年人一個溫馨、舒適的家園,但我們可以從身邊的老人做起,用自己一點一滴的愛去感動他們。
我希望我的爺爺奶奶和天下所有的老人們都健健康康,長命百歲。
重陽節(jié)學生精彩日記500字范文3秋風蕭蕭,落葉紛飛。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jié)。重陽節(jié),又稱為“老人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學校組織我們409班的全體學生去“如東縣掘港鎮(zhèn)敬老院”送溫暖,獻愛心,陪老人們度過一年一度的重陽節(jié)。
下午第一節(jié)課,我們在徐老師的帶領下激動萬分地走出了學校。我們越過大橋,穿過馬路,來到了通往敬老院的林蔭小道上,道邊飄落的風景訴說著秋天的凄涼,但我們已經(jīng)把凄涼拋到了九霄云外,個個像出籠的小鳥一樣興奮不已。我們帶著準備好的節(jié)目,帶著滿滿的祝福,帶著小小的心意,走進了如東縣掘港鎮(zhèn)敬老院。
走進敬老院,老遠就看到很多獻愛心的人正在給爺爺奶奶們送禮物。我暗自想道,原來社會上有這么多好心人關心著敬老院的老人們,看到這個場景,讓我想起了一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是啊!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孝敬老人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感恩。
我們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加快了腳步,敬老院的院長見到我們,跟我們打了聲招呼,讓我們準備一下,就可以給爺爺奶奶們表演節(jié)目了。不一會兒,就輪到我們上場了,首先上場的是周琴,黃周思雨,張學喆三人合唱《荷塘月色》歌曲,優(yōu)美的旋律,甜美的歌聲飄蕩在敬老院的每個角落,飄進了爺爺奶奶的心田。看著爺爺奶奶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她們表演的更加賣力。接著我們給爺爺奶奶們表演講故事的節(jié)目,搞笑的故事情節(jié)把爺爺奶奶們逗得笑聲不斷,一個個精彩的節(jié)目,深深地感染了爺爺奶奶們,現(xiàn)場一片溫馨祥和的氣氛。
重陽節(jié)學生精彩日記500字范文4九月初九兩陽相會,俗稱“重陽”,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俗話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每到這個節(jié)日,都會讓我想起家鄉(xiāng)的親人和朋友。
我最喜歡在家鄉(xiāng)過重陽節(jié)了。重陽節(jié)前一天,孩子們都會鬧著父母親或奶奶做桐葉粑吃。從山上摘來新鮮的梧桐樹葉,洗凈備用,把花生米、臘肉、香腸等各種配料炒得香噴噴的,搗碎后和上一點野菜、紅糖,裹上面粉,捏成糍粑形狀,放入桐葉中包好,捆實,或蒸或煮,即可使用,滋味甜糯綿軟,香氣撲鼻,叫人難忘。
過去我的家鄉(xiāng)很窮,桐葉粑要在過節(jié)過年時才能吃上一回兩回。而且多用野菜做成,很少有包肉的。如果哪個小孩運氣好吃到了包肉的桐葉粑,別的小孩準得羨慕死。記得有一次過重陽節(jié),奶奶用野菜活著一點面粉做了些桐葉粑,特意把其中唯一一個裹有雞蛋的桐葉粑留給了我。我捧在手中,盡管心里饞得要命,卻舍不得一口吃完,生怕這次吃完了,下次就沒有了,想留著慢慢品嘗。誰知就在這時,家里的狗竄出來一口就把桐葉粑叼了去。我又氣又急,追著狗打,奶奶看見了,也一邊罵狗一邊想把桐葉粑搶回來。可人哪有狗快,一會兒狗就叼著桐葉粑無影無蹤了。我傷心地大哭起來。奶奶安慰我說再給我包一個有雞蛋的桐葉粑,可翻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也沒能再找出一個雞蛋來。那一年的重陽節(jié),我眼淚汪汪地坐在桌邊,和大人們一起吃著粗糙而難以下咽的野菜粑,心里說不出是什么滋味。
可現(xiàn)如今不同了。短短十幾年,家鄉(xiāng)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電了,山村的黑夜亮如白晝;修路了,家鄉(xiāng)不再貧窮閉塞。為通電通路這事,鄉(xiāng)親們可樂壞了!專門在寬敞的柏油馬路上敲鑼打鼓地慶賀了一天。現(xiàn)在過重陽節(jié),桌上不但有雞鴨魚肉,連“百事可樂”等時髦的飲料也上了桌。桐葉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只不過現(xiàn)在的桐葉粑不再只有難嚼的野菜,而是各種里餡,各種樣子應有盡有,味道好的不得了。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為了讀書求學,我已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了吉首。可每當我吟到王維寫的這首詩,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家鄉(xiāng)的重陽節(jié),想到重陽節(jié)那令人回味的桐葉粑。
重陽節(jié)學生精彩日記500字范文5隨著候鳥的遠走高飛,我們迎來了碩果累累的秋天。金菊爭艷,秋高氣爽,金秋時節(jié)讓人心曠神怡。此時,九九重陽節(jié)帶著所有人對老人的尊敬與愛戴,悄悄地來到了我們身邊。
重陽節(jié)前夕,我們?nèi)チ送馄偶遥屗齻兿硐砬甯#黄饋矶冗^這個一年一度的老人節(jié)。
“快,放面!”我和媽媽在廚房里忙得不亦悅乎,這不,我們正在做第一道菜――長壽面。我拿了一個雞蛋,輕輕沿著鍋碗一磕,蛋清和蛋白就都流到鍋里了。我又加入青菜,堆點肉末,散點小蔥。一碗香噴噴的長壽面就做好了。“上菜――”外婆臉上的皺紋剎那間沒了,而外公的頭上的白發(fā)似乎也少了數(shù)根,一邊品嘗著長壽面,一邊夸著我和媽媽的杰作。“外公外婆,這長壽面阿,可是我們用特別長的面煮的,你們吃了呀,保準能活到100歲,身體康健得不得了!”我調皮地對外公外婆說到。“你這丫頭!”外婆點了點我的腦門。“上重陽糕!”只見媽媽端著一盤松軟可口的重陽糕來了。“外公外婆,這叫‘九九重陽糕’。這個‘糕’阿,預祝你們步步高升,上面畫的兩頭羊,象征‘重陽’,而這‘九’呢,古代時為陽數(shù),兩個‘九’在一起,就是最大的長久之數(shù),長命百歲不成問題!”看,外婆笑得連眼睛都瞇成一條縫了!
我們還上了西紅柿炒雞蛋、大閘蟹、雞湯……只剩下最后一道“壽比南山”了。
我們先將準備好的哈密瓜、桔子、葡萄、蘋果洗凈、去皮,開始做我們的招牌菜――水果拼盤。我先將哈密瓜分成4份,每一份我都將哈密瓜切成桃子的模樣,把前端削得尖尖的,后端削成圓圓的,中間刻上一條縫兒,嘿!真像個‘壽桃’。我再分別刻上‘壽’‘比’‘南’‘山’四個字,放在盤子的東南西北四個角,成了我的主打。我再將桔子的一周畫上波浪線,沿著波浪線把桔子分成兩部分,側面一看可真像花瓣!我接著在桔子的中心插上了根牙簽,把葡萄插在牙簽上,葡萄就成了花蕊,兩種水果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朵‘花’。我把蘋果切成薄薄的一小片,把它切成五角形,讓它與‘花’一起來當點綴。哇!我做的水果拼盤還真不錯!我立即把它獻給了外公外婆,外公外婆的每一條皺紋上都蕩漾著歡樂,笑得開心極了,津津有味地吃著我的杰作,我心里比吃了蜜還甜。“外公外婆,這叫‘壽比南山’,祝你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身體健康,天天快樂!”“好,好,每道菜都好。只要是我們外孫女兒做的,樣樣都好!”……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10-0081-02
學生在作文里鼓勵我說:“師愛如歌。”的確,作為一個班主任,愛是一種必備的品質,更是一門高妙的藝術,從某個角度看,師愛真的如歌。
一、“愛我你就抱抱我”
“媽媽總是對我說/爸爸媽媽最愛我/我卻總是不明白/愛是什么/……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夸夸我/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夸夸我/愛我你就抱抱我……”
聽仔仔和豆豆唱這首《愛我你就抱抱我》時,感覺特逗,所以一下子就入眼上耳了。時間長了,仍然還是縈繞于懷,細品咂,它還頗有教育味!
整體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必須以真實、在場和關心為特征。真實的教師依內(nèi)在本性而教,能夠認識到個人意識或內(nèi)在生活同其他存在的聯(lián)結。他不會與同學玩一些小的伎倆,而是以一種更直接和令人滿意的方式與學生關聯(lián)。兒童能夠感覺到教師與他們同在。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以完整的個體發(fā)揮“以心傳心”的教育力量。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時,就能夠將這些關心更自由、熱情、快樂地浸潤于自己的成長中,與教師融合為共同體,在愛的滋潤下美美地成長了……
課上,我和孩子們民主、平等地交流、討論;課后,我常和孩子們一起嬉戲玩耍。孩子們失落不順時,我給他們安慰鼓勵;孩子們高興得意時,我常提醒他們“寧靜致遠”。到孩子家中訪問,我更多的是真誠地夸夸孩子;和孩子一道兒走向外面的世界,便和孩子一齊驚叫著同坐海盜船,膽戰(zhàn)心驚地跨空中斷橋,快樂地一起包餃子,感嘆著游覽家鄉(xiāng)的風景名勝……
我愛我教的每一班孩子,我也就這么去“抱抱他”,他們也“順理成章”地愛上我這個“肥肥的大個子老師”,我的班主任工作、生活也自然、真切地更幸福了!
二、愛很美
愛似乎有魔法。“怪怪的窗邊小豆豆”(黑徹柳子),因為有了愛,成了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著名作家;而中國歌手金莎只因為演唱了一首《愛的魔法》就變得似乎超凡脫俗。
我曾教一個孩子,據(jù)說他從二年級開始脾氣就越來越壞,一發(fā)火就躺在地上打滾,我教上他之后不久,就領教了他一次這樣的表現(xiàn)。我想必須摸清原因才能根治他的毛病,于是,我決定從家訪入手。一走進他的家門,見到了孩子的母親,她含著汪汪的淚水告訴我:孩子二年級時,她的家庭破裂了,孩子成了單親,性子剛烈,稍有不順便 “激動過火”。聽了我談到的孩子在校表現(xiàn),母親也很難過,泣不成聲。待她平靜下來之后,告訴我,這孩子愛好語文,對毛筆字有興趣。
這之后,我給了這孩子更多的同情和寬容,我多找他交心,鼓勵他閱讀,鼓勵更多的孩子與他交朋友,鼓勵他繼續(xù)練寫毛筆字——甚至,我還請他的父親回家關愛他……
一年來愛的供養(yǎng),這孩子成了一個合群、自信、陽光的小男孩,如今,這孩子正健康、快樂地在高級中學就讀。
一、課外實踐體驗學習,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學信息的
素養(yǎng)
新教材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意識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但僅僅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數(shù)學知識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觀察、分析現(xiàn)實生活,去尋找并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我們要通過讓學生尋找、收集、觀察生活中的數(shù)學信息,親身經(jīng)歷這種數(shù)學信息的原始積累過程,來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如,在認識了“小數(shù)”后,我布置了這樣一個“小調查”:你在生活中能找到哪些小數(shù)?學生調查后匯報:
生1:我在樂家百貨發(fā)現(xiàn)了許多的小數(shù),餅干每袋2.80元、蝦條每袋1.50元……
生2:爸爸的身高是1.78米,媽媽的身高是1.62米,我的身高是1.15米。
……
學生從活動中認識了小數(shù),理解了小數(shù)的意義,同時還深切地感受到:原來數(shù)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試想,如果沒有老師有意識地指導,如果孩子們絲毫不具備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觀察問題,他們怎么會捕捉這么多的數(shù)學信息呢?
二、課外實踐體驗學習,強化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情感
體驗
課外實踐體驗學習,避免了書面作業(yè)的枯燥性,符合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促使學生們能帶著濃厚的興趣、積極的情感參與其中。其次,課外實踐體驗學習所帶來的成功體驗,也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如,在“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實踐體驗活動:“我是小小購貨員。”并要求把購物的經(jīng)過及感受寫進數(shù)學日記。下面便是一個學生所寫的日記:
今天,我和奶奶一起去買水果。賣水果的阿姨笑瞇瞇地告訴我,蘋果一斤1元5角,香蕉一斤1元4角,我各買了兩斤。付錢時,阿姨想考我,讓我算一算。我想,兩斤蘋果是3元,兩斤香蕉是2元8角,不就是5元8角嗎。給了阿姨10元錢,奶奶想再考考我,問:“你說要找回多少錢?”哼!這可難不倒我!“4元2角!”她們都笑了,一個勁兒地夸我聰明呢!今天真高興!我想以后還要認真地學習更多的數(shù)學知識,這樣,在生活中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啦!
由此可見,在數(shù)學課外實踐體驗學習中,學生產(chǎn)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課外實踐體驗學習,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教師結合教材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而數(shù)學課外實踐體驗學習,則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并解決身邊的數(shù)學問題。
如,前不久學校組織學生去電影院看愛教影片,出發(fā)前,我便布置了以下實踐作業(yè):在今天的活動中,你能發(fā)現(xiàn)并解決哪些數(shù)學問題?等到第二天匯報時,孩子們的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有學生說在路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交通標志,并說出了這些交通標志是什么幾何圖形;還有一個學生是這樣說的:進電影院后,我發(fā)現(xiàn)一排有40個座位,一共有30排,有1200個座位,看電影的學生數(shù)大約是850人,如果今天全校學生都來看,座位可就不夠啦!孩子們的回答,讓我暗自慶幸活動前所布置的實踐作業(yè),想想這次活動,收獲還真不少!
四、課外實踐體驗學習,開辟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思維
天地
學生們在完成實踐作業(yè)的過程中,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因此可以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及動手操作等多種能力。同時由于學生對這種作業(yè)形式頗感興趣,他們能發(fā)現(xiàn)多種數(shù)學問題,而且能用多種方法去解決它,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數(shù)學課外實踐體驗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和自主創(chuàng)新的自由天地。如:在四年級學完行程問題后,我設計了“我家離學校有多遠”這樣一個實踐活動,同學們通過思考、交流得出了自己的活動方案。他們有的用尺子量出自己一步有多長,然后記下從家到學校大約走多少步,計算出家到學校的距離。有人先用卷尺測量出自己1分鐘所走的路程,然后記錄回家所用的時間,最后根據(jù)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計算出家到學校的距離。孩子們的方法多種多樣,顯示著孩子們獨特的思維,綻放出一朵朵創(chuàng)新的火花。
五、課外實踐體驗學習,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魅力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如果認真開發(fā)就會對當下的教育產(chǎn)生巨大的作用,為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配合“文明單位文明行”活動,深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進一步引導和動員全校師生認真踐行公民道德規(guī)范,大力營造講文明、樹新風、促和諧的良好氛圍,學校開展了“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教育活動。“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成為道德實踐活動的口號。在全校動員大會上,號召學生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踐行道德規(guī)范,增強道德意識,養(yǎng)成良好習慣,培養(yǎng)高尚品質,營造和諧校園。一時間,身著校服,佩戴紅領巾的“朵朵春花”忙碌在校園、馬路、公共場所,他們清掃垃圾,清除“牛皮癬”,掩埋病死小動物。為了將這項活動延伸進行,學校動員學生“小手拉大手”,動員到每個家庭,傳播到各個行業(yè),形成了社會合力。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但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應是繼承性和建設性的發(fā)展。我們學校開展的“民族精神代代傳”系列活動,就是要將民族精神教育作為提升學生思想素質的主要抓手。活動中,我們邀請各行業(yè)的領導、骨干到我校講演、座談、交流,這里邊有名人,知名企業(yè)家,也有普通人。通過不同行業(yè)的眼光,來解讀時代民族精神的內(nèi)涵,倡議少先隊員“做了不起的中國人”。開展好“六個一”活動,走進社區(qū),服務社區(qū);走進家庭,親身體驗。開展敬老、愛老、助老系列活動。隨著各項活動的開展,學校里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感人事跡。二、揚善愛心 學會感恩
“父愛如燦爛陽光,熾熱而光明,她能融化冰川,凈化心靈;母愛是盎然的綠草地,芳菲而宜人”、“ 我心永恒 ,我愛永存,為了父母的微笑,我們揮鞭從此起程,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這是學生在“孝敬父母、體驗親情”詩歌朗誦會上的精彩朗誦。學校開展了“揚善愛心,學會感恩”活動,其具體目標是:在家盡孝心、在學校先關心、在社會獻愛心,爭當五好小公民。在家盡孝心:(1)尊敬父母長輩,聽父母的話,接物待人講文明禮貌。(2)在生活上關心父母長輩,學會謙讓。(3)為父母長輩做事,學會分擔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主動做。(4)不挑吃穿,不亂花錢,學會安慰父母,為父母排憂解難。在學校獻關心:(1)尊敬教師,聽老師的話,熱愛學習,講文明守紀律。(2)同學之間講友愛,互相關心,和睦相處,不打架、不罵人,學會幫助學習、生活有困難的學生。(3)對待來賓有禮貌,主動問候,主動服務。(4)愛護學校公共財物,關心學校環(huán)境衛(wèi)生,開展“彎一彎腰,學校更漂亮”活動。在社會獻愛心:倡議學生遵守社會公德,講文明講禮貌,自覺維護公共秩序,學會排隊,不做違法亂紀行為,不破壞社會公物,力所能及的為災區(qū)或生活困難學生捐款。為此學校將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定為“感恩教育月”,利用清明節(jié),對學生進行一次緬懷先烈的活動;利用三八節(jié)和教師節(jié)進行感恩教育活動;利用節(jié)假日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幫助老人洗衣服、梳頭,給老人講故事;到社區(qū)清掃街道衛(wèi)生,清除“牛皮癬”。各年級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將感恩教育活動細化到每個月的主題活動中。如:(1)“孝心小調查”活動,調查了解父母的生日,平時做多少家務,是否了解父母的愛好,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2)“禮讓孝舉”活動,進門問候、出門打招呼,睡前說晚安、分別說再見,看電視讓頻道,吃飯讓佳肴等。(3)“今天我當家”活動,通過觀察父母一天的活動,試著當一次家,親自體驗一下父母操持家務、當家過日子的辛苦,將所作、所想、所感記入“感恩日記”中。可以說,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品德。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就會勤奮學習、珍愛自己,學生就會學會包容,贏得真愛,贏得友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就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他們就會明白事理,快樂的成長,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三、勤儉廉潔,倡導文明之風
根據(jù)上級關于廉政文化進校園的總體要求,堅持“廉政教育從娃娃抓起”的指導思想,我們以廉政文化“進校園、進班級、進辦公室、上墻壁、上課堂”等為主要宣傳途徑,做到圖文并茂,易于師生接受,使廣大師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啟迪和警示。把加“強黨性修養(yǎng),弘揚優(yōu)良作風”的教師學習活動延伸到學生,組織全校各班級召開“廉政建設”主題班會,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學習勤儉節(jié)約、敬業(yè)奉獻的良好習慣,教師與家長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培養(yǎng)小學生勤儉節(jié)約好習慣的工作。第一要求學生在打扮上不要過分,不要追求新奇時髦,更不要互相攀比。第二教育學生不要亂花錢,不隨便向家長要錢。平時不挑食,不經(jīng)常買零食吃,能節(jié)約的錢一定要節(jié)約。第三教育學生珍惜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成果,對家里、他人、國家、集體的財物都要愛護。愛護桌椅、門窗、教學儀器和體育設備等。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引導,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同時要求教師給孩子們做出榜樣。四、多方共建,著力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走進遺跡。堯王城的老百姓們,早就習慣了遺址上那一片片觸目可及的陶器殘片,他們代代相傳著祖輩的傳說,卻沒有人真正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王國。面對這近在眼前的社會教育資源,學校決不能浪費。專門組織班子開發(fā)校本教材,宣傳堯王文化,每年的春季都組織學生參觀堯王遺址,有計劃有組織的引領學生探尋家鄉(xiāng)的每一寸土地,通過圖片展、游記、講故事等多種形式,引領學生拜訪歷史遺跡,追尋先人足跡,參觀異域建筑,領略家鄉(xiāng)文化,盡享家鄉(xiāng)風情。聘請當?shù)乩先酥v解鄉(xiāng)村傳說,激勵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奮發(fā)圖強、報效家鄉(xiāng)。走進農(nóng)田。高興鎮(zhèn)是一個典型的農(nóng)業(yè)鄉(xiāng)鎮(zhèn),但是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對農(nóng)田耕作、農(nóng)作物種植了解不多,參與農(nóng)田勞動的機會很少。學校領導決定在校園里劃出特定區(qū)域作為農(nóng)業(yè)基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歷耕地、播種、管理、收獲的整個過程。我們按照班級進行劃片包干,作物種類由學校整體規(guī)劃,學生自主種植、自主管理,在老師的指導下,樣樣農(nóng)活拿得起、學得快。看到自己親手種植的作物、蔬菜喜獲豐收,學生們異常興奮。學生們經(jīng)歷了勞動體驗之后,勞動的內(nèi)涵自然的融入心間。走進企業(yè)。今年春季學校組織四五年級256名學生來到了實驗基地——冠青茶廠,學生們走進茶園聽茶農(nóng)介紹茶樹的生長過程、栽培技術、除蟲方法、修剪技術、采茶技巧,并嘗試著幫助茶農(nóng)采茶。當學生們把自己親手采摘的茶葉裝進茶農(nóng)的編織袋時,那收獲的喜悅就掛在臉上。學生們還走進茶廠聽技術人員講解茶葉制作工藝,了解綠茶的制作工序,民間炒茶的方法和種類。通過實際觀察體驗,學生深深體會到了社會實踐大課堂的無窮奧秘。五、加強經(jīng)典誦讀 構建書香校園
何人為定青廬禮,三日燒豬代守宮。
——清·俞溥臣
烤乳豬本是中國的“神話菜”。它來源于一則流傳很久的民間傳說:上古時代,有個叫火帝的小孩,偶然拾得數(shù)塊火石,在豬棚旁敲擊玩耍,不慎火花四濺,點燃了豬棚,引起了熊熊大火。一股前所未聞的香味飄散出來,他循味探物,原來香味發(fā)自那些皮焦肉熟的小豬,火帝摸了摸小豬,手指頭被燙了一下,他下意識地吮了吮指頭,味道好極了!為了讓更多人享受這一人間美味,他把秘密泄露給了部落平民,不久,千家萬戶飄滿了熟肉之香。
在火帝發(fā)現(xiàn)火的妙處之前,誠如《韓非子》所說的那樣,先民們?nèi)赃^著禽獸一般的生活,“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由于常吃腥臊惡臭之物,“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自火誕生后,才使“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正是這種最原始的熟食,使人類身體強壯,大腦聰慧,從此告別與動物為伍的野蠻狀態(tài)。同時,啟發(fā)了先祖保留火種、制造火種的欲望,為人類從事有意識的勞動開啟了一扇智慧的天窗。
然而,在那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吃熟食被視為異端,火帝的行為觸怒了各部落首領,他被處以極刑,然后連同火種一起永遠埋葬。但是,因為火種已燃遍了整個華夏大地,熟食之法已廣為流傳,人類熟食之初的神品燒乳豬更以其古老的烹熟方法備受珍愛。作家黃宗英說得好:“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其第一章,應該是烹飪,是從人類懂得用火烤肉開始吧。”
英國作家查爾斯·蘭姆在《愛利亞倫》一書所記敘的情節(jié)與上大同小異。不同的是,事后,火帝害怕被族人加上違背祖訓的罪名,遭到亂石砸死的處罰,再三叮囑兒子波波嚴守秘密。但鄰人發(fā)現(xiàn)火帝家的茅屋燒了又蓋,造了又燒,而且火災偏偏發(fā)生在每次小豬生下后,覺得蹊蹺,很快便偵知其中的奧秘,告到了族長那里,族長在檢查了物證后,宣告火帝無罪,并急忙趕回自己家中,點燃了茅屋……從此,人類便進入了熟食豬肉的階段。
這則古老的中國神話,連鼎鼎大名的英國思想家培根也聽說過。他在著作中提及,當山林大火熄滅后,中國人在燃燒的灰燼中撿到了一只燒熟的小豬,一嘗味道遠勝活剝生吞,于是中國人就開始吃燒豬了。在這位老外的筆下不乏調侃的意味,但也道出了我們祖先的聰慧與貢獻。
獵奇的追溯
烤乳豬,宋人稱羔豚,后人則稱烤小豬、燒乳豬、片皮乳豬。據(jù)史學家考證,烤乳豬最原始制法,是將尚在吃奶的小豬宰殺后剖腹去除內(nèi)臟,以黍或棗果填充腹腔,用蘆葦纏好,涂上一層草泥,放在火上烤之。烤的時候,用柞木棍將小豬串起,“緩火遙炙”,一邊炙一邊不停轉動;同時用清酒反復涂抹外表,“以發(fā)色”,再換新鮮的熟豬油或芝麻油不斷地涂抹,到烤熟便可食用。
2000多年前廣州已有燒烤乳豬的習俗。在南越王墓中出土了大小兩件不同的烤爐,還配備了烤炙用的鐵釬、鐵鉤、長叉、懸爐的鐵鏈等。烤爐四角朝天,可以防止食物掉落。其中一個小烤爐兩側近足處鑄有兩只小豬,豬嘴朝天,中空,用來插放燒烤用具。大烤爐的底部設有四個帶軸的輪,可以推動,設計非常巧妙。
到了北魏時期,烤乳豬雖沒有西周那么費時,可是在烤法上又講究了許多,按1500年前南北朝北魏農(nóng)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的說法,待乳豬去除內(nèi)臟后,在腹內(nèi)塞上棗果,用葦子包裹后再涂上草拌的泥,然后放入猛火中燒烤。烤好之后,去其泥殼葦草,以稻米粉調成粥狀的糊漿涂于外表,放入油鍋內(nèi)煎炸,最后將豬與調料倒入小鼎內(nèi),小鼎置于湯鍋內(nèi)以文火連續(xù)燒煮三天三夜方好。實際上經(jīng)過炮、煎、蒸三個程序,才算完成。此時乳豬“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狀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真是極盡夸炫之辭,無以復加。
清代袁枚將烤乳豬稱作燒小豬,《隨園食單》介紹其制法與前代稍有差異,已從開小腹改為開大腹,撐開,先烤內(nèi)腔,后烤外表,烤時刷奶酥油,直烤至深黃色,而食用時只吃皮,以“酥為上,脆次之,硬斯下矣”。據(jù)慈禧身邊女官德齡女士透露,烤乳豬似乎最合太后的口味,差不多是每頓都會供呈。
燒乳豬,吃的就是一張皮。要烤出乳豬的那層金黃酥脆皮,要有極佳的烤工和絕妙之火候。10公斤以下、尚未斷奶的小豬,宰殺,去內(nèi)臟,以作料腌制,抹糖,上叉置于炭火上轉動燒烤90分鐘左右而成。烤的時候,要不停地轉動,使之受熱均勻,同時用小刷子不斷涂油于豬身。燒出一身脆皮的訣竅,還在于先炙乳豬內(nèi)膛,再烤外皮,惟如此,肉的油脂方能慢慢滲入表皮,最終得到肥與瘦、脂與肉的罕有的美妙結合,制成色香味俱全的乳豬。
中國烤乳豬何時走向海外,無從稽考。據(jù)僑胞介紹,在西班牙古城塞哥維亞,有一間名為“坎第多”的老餐廳,它地處古城廣場,風景獨好。這間餐廳屬于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風格,裝飾古樸典雅。自1902年開始,這間餐廳已在經(jīng)營烤乳豬,在當?shù)鼐秘撌⒚?jù)說,當年海明威和羅蘭等名人都曾在這里流連忘返。
甜蜜回憶
旅行家徐霞客在云南吃過烤乳豬。明崇禎十二年(1639)初,以考察祖國地理為己任的徐霞客一路風塵來到云南麗江,受到當?shù)卮蠛兰澞竟珶崆榭畲糇∈嗳铡P煜伎腿沼涊d有這樣一道菜:“豬乃五六斤小豬,以米飯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體炙之,乃切片以食。”經(jīng)考證,這種烤灼的小豬,實際上就是烤乳豬。
清代小說《老殘游記》描寫山東巡撫款待老殘時,即有烤乳豬:“兩個人抬著一個三屜的長方抬盒,揭開蓋子,頭屜里是碟子小碗,第二屜是燕窩魚翅等類大碗,第三屜是一個燒小豬,一只鴨子,還有兩碟點心。”這說明烤乳豬在當?shù)貙儆谡写F客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