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桑椹功效和用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藥補
補腎的藥物較多,常用的枸杞子、冬蟲夏草、杜仲、何首烏、鹿角膠等,都是補腎佳品。
枸杞子 性平,味甘,具有補腎養肝、益精明目、壯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壽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老年腎虛之人,食之最宜。
冬蟲夏草 性溫,味甘,有補腎和補肺的作用,是一種平補陰陽的名貴藥材。用蟲草配合肉類,如豬瘦肉、雞肉或鴨肉等共燉,更為有益。
杜仲 性溫,味甘微辛,能補肝腎、強筋骨,對腎虛所致的腰脊酸疼、足膝軟弱無力、小兒腎虛下肢麻痹,以及婦女腎虧引起習慣性流產者,最為適宜。
何首烏 有補肝腎、益精血的作用。凡是腎虛之人頭發早白,或腰膝軟弱、筋骨酸痛,或男子遺精,女子帶下者,食之皆宜。
鹿角膠 性溫,味甘咸,能補血益精,凡腎氣不足之遺精者,宜用開水或黃酒溶化服食。
保健品
補腎的保健品也是琳瑯滿目,不勝枚舉,其中歷史最為悠久、最受大眾歡迎的應屬六味地黃丸和桂附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 主要適合于腎陰虧虛或者肝腎陰虛,臨床表現為陣陣潮熱、盜汗、手腳發熱、五心煩熱,有的出現兩顴午后發紅,或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六味地黃丸有非常明確的適應癥,需要根據不同的體質進行調整和搭配,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不能“瞎吃”。脾胃虛弱的人可以在飯后半小時服用,以避免長期服用對胃腸造成傷害。需要注意的是,六味地黃丸不適用于腎陽虛的病人。
桂附地黃丸 具有溫補腎陽、行水化氣等功效,可改善,適用于腎陽不足、肢體浮腫、小便不利、夜尿增多、早瀉等癥。服藥期間忌食不易消化食物,宜節制;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陰虛內熱者不適用;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者,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應在醫師指導下,嚴格按用法用量服用。該品不宜長期服用,服藥2周癥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食補
補腎的食物作為對藥物的補充,往往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常見的植物食品有芝麻、谷子、豇豆、桑椹、胡桃、山藥等,動物食品有牛骨髓、狗肉、羊骨、豬腎、鱸魚、海參、海馬、蝦子、蠶蛹等。下面選幾種做簡單介紹。
芝麻 有補肝腎、潤五臟的作用。尤其是腎虛之人腰酸腿軟,頭昏耳鳴,發枯發落及早年白發,大便燥結者,最宜食之。
桑椹 有補肝、益腎、滋陰的作用。腎虛之人,尤其是腎陰不足者,食之最宜。
山藥 除了具有補肺、健脾作用外,還能益腎填精。凡腎虛之人,宜常食之。
狗肉 除有補中益氣作用外,還能溫腎助陽,故腎陽不足、腰膝軟弱或冷痛,食之最宜。
豬腎 凡因腎虛所致的腰酸腰痛、遺精、盜汗及老人腎虛耳聾耳鳴,宜常食之。
蝦子 有補腎壯陽的作用。凡因腎氣虛弱、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腳軟弱無力,或陽痿,或男子不育癥患者,宜多食蝦。
附:補腎藥膳
豬腰湯 豬腰二雙,杜仲、核桃肉各50克。把全部用料洗凈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熟,加鹽調味食用。功效補腎助陽,強腰益氣。主治腎氣不足引起的腰痛、乏力、畏寒、肢涼、小便頻數、視物不清、陽痿、遺精。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3.038
中圖分類號:R259.4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3-0089-02
穩定型心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是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由于心肌負荷增加而引起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與缺氧的臨床綜合征。近年來,我國人群SA患病率呈持續增加趨勢,已成為多發病、常見病。中醫在防治SA方面存在一定的優勢與特色。筆者現結合中醫經典理論和多年臨床經驗,就SA的辨治作一探討。
1 痰瘀虛是穩定型心絞痛的基本病機
SA屬于中醫學“胸痹”、“心痛”等范疇。《古今醫鑒》說:“心痹痛者……素有頑痰死血。”清代曹仁伯《繼志堂醫案》說:“胸痛徹背,是名胸痹,此痛不唯痰濁,且有瘀血交阻膈間。”提示SA的發病與“痰”、“瘀”密切相關。SA患者多因飲食失節,脾胃運化轉樞功能失調,痰濁內生,循經上逆,注入心中,致痹阻心陽,阻滯心氣,心脈瘀滯,心脈不暢,發為胸痹、心痛;或痰濁上逆,損傷心陽,致心脈攣急閉阻,使心痛發作。“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對SA患者而言,心氣充沛,則血脈通暢;心氣不足,則血脈壅塞不通,形成瘀血。血瘀既是SA發病的病理產物,又是其致病之邪。
《證治準繩?雜病》說:“心虛則邪干之,故手心主包絡受其邪而痛也。”《癥因脈治?心痹》說:“心痹之因……心氣受傷。”《素問?臟氣法時論篇》云:“腎病者……虛則胸中痛。”可見,SA的發病與“虛”密切相關,特別是與“氣虛”、“腎虛”最為相關。《素問?通評虛實論篇》謂“精氣奪則虛”,虛是指正氣不足,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年六十陰萎,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筆者認為,SA的虛主要是氣虛、腎虛。氣虛多為心氣虧虛,氣虛導致血瘀,心脈痹阻,不通則痛。腎之陰陽虧虛,不能鼓舞五臟之陰陽,致心氣亦為之不足,以致氣血運行失暢。故腎虛可致心脈痹阻,發生胸痹。
臨床上,SA多見胸悶胸痛,心悸氣短,自汗,乏力,倦怠懶言,或腰膝酸軟、口黏,舌質紫黯,苔厚膩,脈象沉滑或沉澀。這些癥狀體征提示SA與“痰瘀虛”密切相關。筆者曾收集了經冠脈造影證實的251例SA患者,通過因子分析提取證候要素及其靶標,發現SA排在前3位的證候要素分別為血瘀(37.8%)、氣虛(33.1%)、痰濁(16.7%),證候要素靶標(病位)排在前2位的為心、腎[1]。這項研究也證明了SA的基本病機為“痰瘀虛”。由上分析可知,SA具有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病理特點。本虛以氣虛、腎虛為主,標實以血瘀、痰濁多見。
2 通補結合以活血、化痰、補虛
基于SA“痰瘀虛”這一基本病機,筆者采用“通”、“補”結合的方法,治標以通痹為主,治本以補虛為主。“通”即活血通脈、豁痰通陽;“補”即補心氣、補腎。“通”法常用方劑有血府逐瘀湯、冠心Ⅱ號、丹參飲、瓜蔞薤白半夏湯、溫膽湯等加減,藥物選用川芎、桃仁、紅花、丹參、檀香、三七、瓜蔞、石菖蒲、薤白、半夏、苦杏仁、茯苓、竹茹等。“補”法常用方劑有三參飲(《證治寶鑒》)、首烏延壽丹(《世補齋醫書》)等加減,藥物選用人參、白術、茯苓、黃芪、何首烏、黨參、桑寄生、桑椹、羊藿等。對心絞痛發作頻繁的患者,當“急則治其標”,應以“通”法為主,輔以“補”法,主要采用活血通脈、豁痰通陽之法;對病情穩定的患者,應“緩則治其本”,以“補”法為主,輔以“通”法,主要采用補心氣、補腎之法。著名老中醫趙錫武說:“本病為本虛標實,應以補為通,以通為補,通補兼施,要使補而不助其滯,通而不損正氣。”《靈樞?百病始生》云:“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余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總之,SA治法可概括為活血、化痰、補虛。
另外,筆者治療SA喜用藥對。如針對痰的藥對是瓜蔞-石菖蒲,《名醫別錄》有“(瓜蔞)主胸痹”,《本草綱目》認為“(瓜蔞)滌痰結”,可見瓜蔞能寬胸散結、清熱滌痰;《神農本草經》載“(石菖蒲)開心孔”,說明石菖蒲能開竅化痰濁。二藥合用能寬胸散結化痰。瓜蔞常用量15~20 g,石菖蒲常用量6~12 g。針對“瘀”的藥對是丹參-檀香,此藥對來源于《時方歌括》“丹參飲”,《吳普本草》載“(丹參)治心腹痛”。丹參入血分,善活血化瘀止痛。《本草備要》認為“(檀香)利胸膈,為理氣要藥”。檀香入氣分,能行氣止痛,善理胸膈之氣。二藥相須為用,共奏化瘀行氣止痛功效,治療SA多有良效。丹參常用量15~30 g,檀香常用量2~5 g。針對“虛”的藥對是黃芪-何首烏,《神農本草經》載“(黃芪)補虛”,黃芪為補氣之要藥。《開寶本草》有“(何首烏)能止心痛,益血氣”。何首烏善治腎精不足,為益腎補精血之良藥。二藥相須為用,共奏益氣、補腎、益精血、止痛之功,對老年SA患者療效更佳。黃芪常用量12~30 g,何首烏常用量10~30 g。
再者,臨證還應謹守病機、隨機而變、辨證施治。若見胸悶胸痛,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勞則加重,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夜寐不安,舌質黯紅,苔白滑,脈沉細,證屬心腎陽虛、胸陽不振,應合右歸丸、瓜蔞薤白白酒湯加減治療;若見胸痛胸悶,心慌氣短,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證屬痰熱內蘊,應合小陷胸湯加減;若見胸痛胸悶,氣短,神疲乏力,倦怠,口干咽干,心煩失眠,或潮熱盜汗,舌紅或有齒痕,苔薄黃,脈細數,證屬氣陰兩虛,應合生脈散加減;若見胸悶,脅痛,喜嘆息,納差,情志不佳時胸痛加重,舌紅或淡紅,苔薄白,脈弦,證屬氣滯胸中,應注意合柴胡疏肝散或越鞠丸加減治療。
參考文獻: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芪棱湯;同型半胱氨酸;益氣養陰活血法
中圖分類號:R743 R28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11)07-0823-02
腦梗死系指腦供應血管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相應血管的閉塞,并由此產生血管供應區腦功能損害和神經癥狀的一群臨床綜合征。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占全部腦血管病的59%~85%。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癥是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1]。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2008年2月―2011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及深圳市羅湖區中醫院住院的患者100例。按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2],經頭顱CT或MRI證實,排除腦出血、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及有感染、出血傾向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7歲~76歲(65.1歲±8.9歲);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6歲~77歲(64.5歲 ±9.5歲)。發病時間均在3 h~48 h。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根據病情適當予抗血小板聚集,適當脫水降顱壓,給予神經細胞營養劑,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常規綜合治療。治療組給予芪棱湯(黃芪、桑椹、天花粉、三棱、水蛭等),每日1 劑,水煎服,早晚分服。隨癥加減:陰虛風動型加生地黃、女貞子、白芍、枸杞子;氣虛血瘀型加大益氣活血藥物用量;風痰阻絡型加膽南星、竹瀝、法半夏;肝陽暴亢型加天麻、鉤藤、石決明、生牡蠣。兼腹實者加生大黃、枳實;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膽南星、僵蠶;語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遠志、木蝴蝶。對照組給予補陽還五湯(黃芪、赤芍、當歸、地龍、桃仁、川芎、紅花)加減,煎服方法同治療組。兩組療程均為28 d。兩組于用藥期間監測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觀察各種可能的藥物不良反應。
1.3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評定 采用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3],兩組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后第28天進行評分。
1.4 Hcy濃度測定 患者于服藥前及療程結束次日清晨空腹采靜脈血3 mL,置于含有2%乙二胺四乙酸二鈉5 mL試管中。4 ℃,3 000 r/min離心,分離血漿,采用熒光偏振免疫法,使用美國Abbott公司全自動免疫發光分析儀。質量控制:采用該公司提供的Hcy標準樣品為對照,對其作穩定性檢驗。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相關性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
2 結 果
2.1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治療前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效果值比對照組更高(P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x±s)分
2.2 兩組Hcy濃度 治療前兩組及Hcy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Hcy濃度均明顯降低;治療組Hcy濃度的效果值比對照組更高(P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cy濃度(x±s)μmol/L
2.3 相關分析 腦梗死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Hcy濃度呈正相關(r0.376,P
2.4 安全性觀察 用藥期間未見明顯血壓升高、肝腎功能損害、血尿常規及凝血功能異常、過敏等不良反應。
3 討 論
高Hcy導致腦梗死的機制涉及眾多環節,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損傷血管內皮功能[4]、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5]、影響血脂代謝[6]、促進血小板功能黏附聚集[7]、激活炎性因子[8]等,這些均可使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最終導致腦梗死的發生。多項研究發現[9,10],Hcy濃度高的腦梗死患者病情重、預后差。此外,高Hcy血癥是腦梗死復發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11]。因此治療高Hcy血癥是預防和治療腦梗死的重要治療手段。
1) 為深圳市科技計劃重點課題(No.200801015)現階段西醫治療高Hcy血癥的藥物主要是Hcy代謝的輔助因子如: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B12、甜菜堿等,但國外研究顯示,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B12可降低患者血漿Hcy濃度,但不能減少卒中的發生和死亡[12]。
腦梗死屬于中醫“中風”的范疇。其基本病機為氣陰虧虛,瘀血內結、閉阻腦絡。蔣紅玉教授仿補陽還五湯之義,在運用益氣活血法基礎上,依周學海“增水行舟”之意,加用滋陰生津之品,組成益氣養陰活血方劑芪棱湯。芪棱湯以黃芪、三棱為君,黃芪入肺經提升胸中大氣,令氣足以帥血行;補脾氣亦使血得統攝。三棱破血祛瘀,化瘀滯之血栓;兼以行氣,使氣補而不滯,周流不息。臣以水蛭、花粉。水蛭功專破血祛瘀,其力峻效宏,重用之以速通脈道。花粉性甘寒,生津滋陰,除血中之燥,流利脈絡。桑椹滋陰養血,且入肝腎以補下焦之虧虛。活血之品得補氣之藥則活血之功倍。補氣之品伍行氣之藥則補而不滯。辛燥之物得甘寒之品則血活而不燥,化瘀而不傷正氣。諸藥合用以達到益氣養陰,活血通痹,疏通腦絡之功效。本方選用的活血藥皆為破血之品。其溶栓之功效顯著,意在速通血脈,使腦髓得以濡養。本方養陰藥不選常用的沙參、麥冬之類,亦另有深意。天花粉除養陰生津外,具有較好的活血化瘀之功。《神農本草經》載“續絕傷”,《名醫別錄》謂“通月水”,《日華子本草》認為天花粉能“生肌長肉,消撲損瘀血”,說明本品主治跌打損傷,有化瘀之功。近代名醫張錫純在其《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記載有用天花粉治療跌撲腰痛的病案,并指出:“世人只知天花粉為清熱生津藥,而不知其能消瘀血也”。肝腎陰虛是中風病的根本,用桑椹以填補肝腎之虧;瘀血易去而新血難生,故用桑椹養血生新。
芪棱湯治療腦梗死有著較好的臨床療效[13],可以通過多途徑抑制線粒體介導的卡配因依賴的細胞凋亡通路,從而減少缺血半暗帶區的神經元凋亡[14-17];通過調節梗死邊緣區腦細胞膠質細胞原纖維酸性蛋白(GFAP)的表達[18];抑制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下調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的表達,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癥反應等[19],多個環節來減少腦缺血再灌注損傷。芪棱湯還可通過促進神經干細胞的增殖[20],恢復受損的神經功能。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在本研究中,芪棱湯能明顯改善神經缺損評分,效果值高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Sun Y,Chien K,Hsu H,et al.Use of serum homocysteine to predict stroke,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eath in ethinic Chinese12- 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Circ J,2009,73(8):1423-1430.
[2]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97.
[3] 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4] Guba SC,Fink LM,Fonseca V.Hyper-homocysteinemia and premature vascular occlusive disease[J].Am J Med Sci,1998,315(4):279-285.
[5] Yamamoto M,Hara H,Adachi T.Effect of homocysteine on the bindig of extra cellular super-oxide dismutase to the endothelial cell surface[J].FEBS Lett,2000,486(2):159-162.
[6] Jakubows KH.Protein N-homocysteinylation:Implications foratherosclerosis[J].Biomed Pharmacother,2001,55(8):443-447.
[7] Dalton ML,Gadson PF,Wrenn RW,et al.Homocysteine signal cas cade:Production of phospholipids,activation of protein kinase C,and the induction of c-fos and c-myb in smooth muscle cells[J].FASEB,1997,11(8):703-711.
[8] Holven KB,Aukrust P.Increased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inter leukin-6 in hyperhomocysteinemic subjects[J].Clin Lab Invest,2008,66(1):45-54.
[9] 郭百海,周麗,彭德強,等.在急性腦梗死中高同型半胱氨酸的臨床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1):65-67.
[10] 黃遲,沈衛平,張臻年,等.醒腦靜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5):897-898.
[11] 王淑敏,王艷麗,張凌云.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復發腦梗死的預測價值[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0,24(4):218-229.
[12] James F.Lowering homocystein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to prevent recurrent stroke,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death:The Vitamin Intervention for Stroke Prevention(VISP)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JAMA,2004,291(5):565-575.
[13] 蔣紅玉,張思為,陳欣童,等.芪棱湯治療腦梗死34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2,34(12):35-36.
[14] 蔣紅玉,賀會剛,山林林,等.芪棱湯對腦缺血再灌注大鼠caspase-3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06,15(2):174-175.
[15] 余琴華,蔣紅玉,張思為,等.芪棱湯對線粒體介導caspase-9依賴凋亡通路的干預[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7,14(1):21-25.
[16] 鄧茜,趙喜連,譚遙,等.芪棱湯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后卡配因(Calpain1)通路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12):946-947.
[17] 蔣紅玉,黎巍威,張思為,等.芪棱湯對腦缺血再灌注大鼠L-鈣依賴蛋白酶-1mRNA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8,15(2):101-103.
[18] 蔣紅玉,余琴華,曹平,等.芪棱湯對腦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腦梗死邊緣區膠質細胞纖維酸性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5,12(5):267-270.
[19] 蔣紅玉,譚遙,郭少軍,等.芪棱湯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后核因子-κB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05,14(12):1201-1203.
[20] 趙喜連,周榮峰,蔣紅玉,等.芪棱湯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后nestin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08,17(1):72-74.
作者簡介:張思為,現工作于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暨深圳市人民醫院(郵編:518020);鄧世芳、何綱、蘇崢、蔣紅玉,工作于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暨深圳市人民醫院;景光光,工作于深圳市羅湖區中醫院;山林林,工作于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
楊力提示:小寒最佳時令飲食:沙鍋燉豆腐,記以牛肉、羊肉、大白菜了,并適當配以生姜、大蒜等幸辣之品。
沙鍋豆腐――豆腐豆腐,曠世不古
中國是豆腐之鄉,今天,世界人民都把品嘗我們的豆腐菜看作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就像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一樣享譽世界。據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后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始傳其術于世。”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詩末自注:“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公元前164年封為淮南王,都邑設于壽春(即今安徽壽縣城關),名揚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壽春城邊。劉安雅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吳八人,號稱“八公”。劉安由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北山從此更名“八公山”,劉安也在無意之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自劉安發明豆腐之后,八公山方圓數十里的廣大村鎮,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之鄉”。此后,豆腐文化也逐漸在整個神州大地弘揚。
宋明以后,豆腐文化更加廣為流傳,許多文人名士也走進傳播者的行列。北宋大文豪坡善食豆腐,元佑二年至元佑四年任杭州知府期間,曾親自動手制作東坡豆腐。南宋詩人陸游也在自編《渭南文集》中記載了豆腐菜的烹調。
隨著豆腐文化的傳播,各地人民依照自己的口味,不斷發展和豐富著豆腐菜的制作方法。流傳至今著名的有四川東部的“口袋豆腐”、成都一帶享譽海內外的“麻婆豆腐”、湖北名食“荷包豆腐”、杭州名菜“煨凍豆腐”、無錫“鏡豆腐”、揚州“雞汁煮千絲”、屯溪“毛豆腐”……
豆腐是以黃豆、青豆、黑豆為原料,經浸泡、磨漿、過濾、煮漿、加細、凝固和成形等工序加工而成。豆腐及豆腐制品的蛋白質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效價較高。豆腐還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索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達95%以上。兩小塊豆腐,即可滿足一個人一天鈣的需要量。
中醫理論認為,豆腐味甘性涼,人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以治療赤眼、消渴,解硫磺、燒酒毒等。更適于熱性體質、口臭口渴、腸胃不清、熱病后調養者食用。俗話說“青菜豆腐保平安”,這正是人們對豆腐營養保健價值的贊語。
豆腐是一種有利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據現代科學研究,豆腐在保健方面確定的功效包括:豆腐可以改善人體脂肪結構;食用豆腐可以防治癌癥、更年期疾病、‘胃’質疏松癥、老年性癡呆、肝臟疾病、糖尿病、動脈硬化、流行性感冒等。
但是,食用豆腐也不是百無禁忌的。
豆腐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白質,一次食用過多不僅會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質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癥狀。
老年人腎臟排泄廢物的能力下降,若大量食用豆腐,攝入過多的植物性蛋白質,勢必導致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多,加重腎臟的負擔,使腎功能進一步衰退,不利于身體健康。
豆制品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氨酸,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半胱氨酸。半胱氨酸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易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沉積于動脈壁上,促使動脈硬化形成。
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一種叫皂角苷的物質,它不僅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而且還能促進人體內碘的排泄。長期過量食用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缺乏,導致碘缺乏病。
豆腐含嘌呤較多,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多食易導致痛風發作。
可見,豆腐雖好,也不宜天天吃,一次食用也不要過量。老年人和腎病、缺鐵性貧血、痛風病、動脈硬化患者更要控制食用量。中醫認為,豆腐性偏寒,胃寒者和易腹瀉、腹脹、脾虛者以及常出現遺精的腎虧者也不宜多食。
豆腐的蛋白質含量雖高,但由于它的蛋白質中一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色氨酸的含量偏低,所以它的營養價值被大打折扣。如何揚長避短呢?辦法也很簡單,搭配一些別的食物,使大豆蛋白中所缺的色氨酸得到補充,使整個氨基酸的配比趨于平衡,人體就能充分吸收、利用豆腐中的蛋白質。只需將其他動植物食品與豆腐一起烹調就可。此外,豆腐雖富含鈣質,但若單食豆腐,人體對鈣的吸收利用率頗低。若與維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同煮,借助維生素D的作用,便可使人體對鈣的吸收率提高20多倍。例如魚頭燒豆腐就是這種搭配的經典。因為魚頭內的維生素D可提高人體對豆腐中鈣質的吸收利用率。還有將海帶與豆腐同煮,因為豆腐中含有一種皂角苷的物質,此物雖可防止能引起動脈硬化的氧化脂質的產生,卻會引起體內碘的排泄,如果長期食用豆腐易引起體內碘的缺乏。而海帶與豆腐同煮,則可兩全其美。因此,在寒風凜冽的冬季,來上一鍋熱氣騰騰的沙鍋豆腐,或配以魚頭,或配以羊肉、牛肉,加上海帶、白菜,又營養又美瞇,豈非樂事!
大寒時令飲食
楊力提示:大寒最佳時令飲食:火鍋涮肉(牛肉、羊肉),八寶飯。
八寶飯和糯米――五谷互補,最佳食譜
八寶飯是許多家庭在節日中很喜歡做的一種甜食。
做八寶飯首先要備齊原料,常用的有糯米、白糖、熟豬油、蓮子、葡萄干、棗、豆沙等。先將糯米浸泡4小時,用清水將糯米淘凈,沖洗瀝干,放在鋪有屜布的籠屜中用旺火先蒸一會兒,再淋些水,再蒸5~6分鐘,之后,拿出來加白糖、豬油和少許水,攪拌均勻。然后把蓮子、葡萄干等配料撒在碗里,最好擺成圖案,上面鋪一層蒸好的糯米,不要鋪得太厚,糯米上面鋪一層豆沙,最后再鋪一層糯米,與碗口相平。然后上屜用旺火蒸約一小時,熟透,倒扣在碗里。最后熬些糖汁,澆在做好的八寶飯上即可。八寶飯色澤艷麗,綿甜不膩,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健脾益胃、補腎化濕的功效,特別適合脾胃虛弱便溏者。
八寶飯的主料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風味小吃,如年糕、元宵、粽子等原料都是糯米,深受大家喜愛。糯米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谷類食品,除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外,還含豐富的鈣、磷、鐵、維生素B1、B2等。中醫認為,糯米性味甘溫,人脾、腎、肺經,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對于脾胃虛弱之人,吃點糯米非常有好處。
對中氣虛、脾胃弱,甚至在夏季經常腹瀉的人來說,糯米有很好的補益作用。與山藥熬粥,可強健脾胃;加蓮子同熬,可溫中止瀉;食欲不振的,可將糯米與豬肚同煮而食,方法足將糯米浸泡半小時后,裝到豬肚內,燉熟后吃肉喝湯,內裝的糯米取出晾干,分次食用。
糯米含鈣高,有補骨健齒的作用。可將黑糯米浸泡后裝入布袋,用線扎緊,然后與豬骨等一起燉煮,熟后喝湯,再將袋巾糯米取出,分數次煮粥吃,還有養胃的作用。
關鍵詞:桑樹(Morus alba L.);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指標類型
中圖分類號:X171.1;S88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3-6023-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3.002
Abstract: Mulberry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economic planting trees. In recent years, the wors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pai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the mulberry plants have attracted greatest concern for its strong adaptability and ecological governance against harsh natur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for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status of mulberry ecological functions, the mulberry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were grouped into eight index types: production of raw resource, storage of water resource, soil conservancy, adjustment of the climate, refreshment of air, biodiversity maintenance, recreation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index types were reviewed respectively.
Key words: mulberry(Morus alba L.);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index types
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和定義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最早萌生于Vogt創立的“自然資本”[1]。在1970年出版的《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報告》中首次提出“Service”一詞。隨后又被發展為“全球環境服務功能”[2]。直至1981年Ehrlich將其確定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3],此后該術語逐漸頻現于人們的視野并被普遍使用。有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定x與內涵也被廣泛地討論和探究,而由Daily[4]和Costanza等[5]提出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定義目前較具代表性且被普遍接受,即“支持和滿足人類生存所需的自然環境系統及組成物種的條件和過程”,其主要強調以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為主體,發揮其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支持服務功能。歐陽志云等[6]又將“生態服務功能”定義為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其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Costanz等[5]概括性地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為氣體調節、水調節、原材料、廢物處理、休閑娛樂和文化等17項功能類型,又可按照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可用直接價值來表示的生態功能產品,如作為食物、工業原料、藥品等直接供給人類;第二類是無法直接商品化的功能,如生態系統通過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涵養水源、土壤保育、廢物處理等來支撐和滿足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而以間接價值的形式表現。國內外有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評價指標體系仍沒有統一的標準。目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較為全面,2008年4月國家林業局了《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1721-2008),提出了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指標體系,共8個指標類型14個評估指標(表1)[7]。
2 桑樹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桑樹(Morus alba L.)為桑科桑屬植物,在中國栽培歷史悠久。中國是桑樹的起源中心之一,原產中國的桑種(15個種4個變種)占全世界的50%,擁有3 000多份桑樹資源,并育有近千個桑樹栽培品種[8]。桑樹以其超強的適應能力而廣泛分布于中國南緯30°至北緯50°的廣闊疆域,跨越熱帶、溫帶及寒帶3個氣候帶[9],經歷長期的自然進化和人為選擇,形成了適應多種生態環境和滿足不同生產需求的品種群[10]。桑樹因其根系發達、生長迅速、耐貧瘠、耐鹽堿、抗旱耐澇等適生性強的特點而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備受關注,同時也被認為是經濟作物中生態效益最高,在生態作物中經濟價值最高的樹種[10]。蠶桑業也是中國最早孕育“生態”理念的領域[11],有關植桑對生態的影響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最為典型的就是珠三角“桑基魚塘”人工生態系統[12]。
桑樹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起步較晚,進展相對滯后。陳敏剛等[11]在總結前人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蠶桑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指標體系,將蠶桑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指標細分為原材料供給、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廢物處理、基因種質資源保護、休閑、文化等8個類型(表2);除了基因種質資源保護、休閑和文化3項服務功能之外,針對其余5項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類型,分別采用不同的價值評估方法: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對其經濟價值進行了初步的定量評價[11]。2012年8月在全國生態桑及桑樹生態產業學術研討會上,向仲懷院士指出,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重視,桑樹在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面的作用被重新認識,已經成為眾多省區用于石漠化治理、鹽堿地治理、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植被恢復、礦區復墾、防沙治沙的主要經濟樹種[13]。孫雪萍等[14]根據千年生態系統評估項目框架(MA),并結合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生態環境特征及系統主要特點,將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為6個功能指標類型:產品供給、防止風蝕、固沙保水、改良土壤、調節大氣及觀賞。本文根據國內外生態系統研究結果,結合目前中國桑樹生態產業發展狀況,將桑樹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歸納為8個指標類型:提供原材料、涵養水源、土壤保育、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維持生物多樣性、休閑游憩和文化傳承;并對各功能指標類型研究結果進行了綜述。
2.1 提供原材料
桑樹作為最早的栽培經濟林木,其全身上下均是寶,桑葉、桑果、桑皮、桑根皆是傳統的中藥材。桑葉除了用于飼養家蠶生產原料繭之外,也可直接用于喂養家畜或作為飼料添加劑,利于動物的消化吸收、改善肝臟代謝[15,16]。有研究報道,桑葉粗蛋白、粗纖維、粗脂肪及礦物質含量均高于3種主要的青綠飼料(苜蓿、青玉米、玉米青貯)[17];利用桑葉作為補充料喂食產乳母牛,可提高母牛產奶量并減少飼料用量[18]。研究發現,桑葉富含多種生物功能活性成分,如槲皮素、類胡蘿卜素、黃體色素、紫云英素、谷甾醇等,而被加工成桑葉茶,或可直接作為桑葉菜烹飪食用,具有降血壓、血脂、膽固醇、血糖以及抗氧化等保健功效[19-22]。
桑果又名桑葚、桑棗,是桑樹的聚花果。1993年,國家衛生部將桑果列為“食藥兩用”農產品。桑葚是中國傳統中藥材中非常重要的原料或主要原料,其調配成的藥劑在民間廣為應用,藥性味甘、補腎益氣、養血祛風、延年益壽,具有降壓、鎮靜等功效[23]。近年來,桑果的食用價值不斷地被挖掘和認識,其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及生物功能活性成分,如白藜蘆醇、花青苷、楊梅酮、蕓香苷、維生素C、微量元素、磷脂及類胡蘿卜素等[24,25],具有防癌抗誘變、抗氧化、抗衰老、增強免疫力、降血糖血脂等保健功能[26,27],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鑒于桑果的保健藥用功效,桑果還被加工成桑果罐頭、桑葚膏、桑果汁、桑葚酒、桑葚保健酸奶、桑果醋、桑葚茶等[28-33]。
桑枝的皮也可入藥,其藥性溫和,具有養血生津、鎮靜安神、補腎益氣等功效。桑枝粉碎后可作為袋料基質用于種植多種食用菌,如香菇、平菇、茶樹菇、木耳等。桑枝的單位熱值較高,是非常好的生物燃料;也可作為家具板材、木模等。
2.2 涵養水源
桑樹為多年生深根性喬木,枝繁葉茂,根系尤為發達。研究報道,桑樹根系生物量占總生物量的53%,主根最深可達8~9 m,側根也可伸長至9 m,水平根與垂直根縱橫交錯形成一個立體交叉的根系網絡,其分布的面積為樹冠投影面積的4~5倍,并主要分布于0~40 cm的土層中[34]。桑樹龐大的根系網絡能夠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顯著地提高土壤的滲透性能,使葉片截留的雨水能夠迅速地滲入土壤變為土壤水和地下水,增加水源涵養量[35]。杜周和等[34]研究結果表明,桑園土壤滲透速度和滲透系數分別是空曠地的1.91倍和3.07倍,且土壤含水量和飽和含水量分別高4.05%和5.44%;說明桑樹能顯著改善土壤物理結構,提高土壤的水源涵養能力。高福軍等[36]報道山地桑園隨著桑樹年齡的增加,桑園土壤貯水量和毛管最大持水量也不斷增加,其4年生山地桑園為空曠地的1.03倍和1.15倍。孫雪萍等[14]對夏津故道古桑樹群土壤涵養水源研究結果表明,每年400 hm2古桑樹群林地較無林地多涵養水量1.2×103 m3,表明桑樹能夠顯著提高土壤涵養水源的能力。
2.3 保育土壤
森林生態系統對土壤的保育表現在森林中活地被物和凋落物層層截留降水,降低水滴對表土的沖擊和地表徑流的侵蝕作用。同時,林木根系固持土壤,防止土壤崩塌瀉溜,可減少土壤肥力損失以及改善土壤結構功能。
桑樹枝葉繁茂,葉片寬大肥厚,地上冠層茂密而郁閉,能夠有效截留雨水,減少雨水對地面的直接沖刷,降低雨水對土壤的侵蝕能力。桑樹根系發達,其地下部構成一個龐大的根系網絡,能夠有效攔截雨水,減緩地表徑流速度;另一方面桑樹的龐大根系能夠改良土壤物理性質,提高土壤對地表雨水的滲透,使地表徑流變為地下徑流,從而減少土壤侵蝕。研究表明,山地桑園隨著樹齡的增加,土壤結構不斷得到改善,4年生山地桑園較對照土壤容重小0.32%,總孔隙度增加11.95%,土壤變得疏松,滲透能力提高,能夠有效減少地表徑流[36]。研究表明,桑園侵蝕溝較無桑地塊減少35.7%,且更短、更窄、更淺[37];且其年固沙量達到3 067 kg/km2[38]。繆馳遠等[39]比較了在降雨侵蝕過程中桑樹和玉米對土壤的固持能力,結果表明桑樹種植區徑流總量和泥沙總流量分別較玉米種植區減少了37.83%和33.55%。張正新等[40]也報道了類似的結果,陜南陡坡耕地栽植桑樹能夠顯著減少水土流失、減少雨水流失量及降低土壤侵蝕量;與同坡地種植糧食作物地塊相比,分別減少了50%、70%及79.7%[41]。5年生坡地桑園帶較農耕坡地減少年徑流量和年流沙量分別為37.8%和56.2%。此外,桑樹還具有維持土壤肥性或改善土壤肥力的功效。孫雪萍等[14]對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所涉村莊土壤養分含量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有機質、有效磷和速效鉀等養分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平均值。陳敏剛等[11]采用保守估算法計算得出,中國桑樹生態系統產生的土壤保護價值為114.34×108元/年,土壤肥力維持價值達99.16×108元/年。
桑樹利用其發達的根系吸收水分和營養的同時還可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吸收的重金屬離子被運輸并累積于桑樹的不同組織、器官中。研究結果表明,桑樹較耐受土壤復合重金屬污染,能夠在Pb、Zn、As含量分別為734、1 194、53 mg/kg的污染土壤中正常生長;且桑葉對3種重金屬的累積量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42]。張興等[43]以胡桑1號為試材,分析了桑樹對礦區重金屬污染土壤(Cu 593.56 mg/kg、Pb 825.41 mg/kg、Cd 8.11 mg/kg、Zn 705.41 mg/kg)的修復能力,結果表明,單位面積土壤上桑樹對Cu、Pd、Cd、Zn的遷移量分別為1 2116.1、7 409.83、 2 056.4、254 532.8 mg,相應的修復年限分別為2.01、15.45、1.26和0.39年;且不同M織、器官重金屬累積趨勢為桑根>桑葉>桑皮>桑莖(不含桑皮)。桑樹對土壤酸堿度的適應性較強,高清等[44]的研究結果證實,桑樹在土壤pH 8.3~9.5范圍內能夠正常生長,桑樹種植3年后,土壤結構有所改良,理化性質得到改善,土壤含鹽量明顯降低,且土壤有機質、N、P、K和腐殖質含量增加,微生物多樣性提高。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桑樹茂密的枝葉及龐大的根系網絡能夠有效地固持土壤,減少土壤營養物質的流失,改良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維持或提升土壤肥力,具有超強的土壤保育功能。
2.4 調節氣候
桑樹是速生性闊葉喬木,枝葉茂密,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能力強。桑樹通過光合作用固定CO2釋放O2,調節大氣平衡;通過蒸騰作用向空氣輸送水汽,增加空氣濕度降低周圍環境溫度,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桑樹生長迅速,其年生物量和碳儲量高。桑樹葉、枝條、樹干和根系的生物量占光合作用產物的比例分別為31%、42%、23%和4%[45]。陳敏剛等[11]利用桑葉的干物質含量為25%來推算桑樹的干物質含量,將年產新鮮桑葉量4.7×103 kg/hm2折合成干物質量為1.2×103 kg/hm2,再根據桑樹光合產物的分配比例,推算出桑樹干物質年生產量為3.8×103 kg/hm2,并乘以全國桑園面積得出桑樹年干物質總量為2.9×1010 kg。根據光合作用方程式,每生產1.0 g干物質能吸收固定CO2 1.6 g并釋放O2 1.2 g,計算得出桑樹年吸收固定CO2量為4.7×1010 kg和年釋放O2量為3.5×1010 kg,按照替代成本法換算成經濟價值分別為1.58×1010元和1.39×1010元。
桑樹茂密的枝葉能夠有效地阻擋和反射強烈的陽光,減少太陽對地表面的輻射量;同時,桑樹葉片寬大,蒸騰強度高,尤其是在夏季旺盛生長時期,葉片通過蒸騰作用將大量的液態水以氣態形式散發到空氣中,水分蒸發消耗大量的熱量,提高了空氣濕度,起到降低環境溫度、增加濕度的效果。研究報道,在秋季晴到多云天氣條件下,盆栽桑苗每天每千克葉片通過蒸騰作用可蒸發失水7.06~7.69 kg,桑苗夜間也可進行蒸騰作用,但水分蒸發量只有白天的10%[46]。程嘉翎等[47]利用稱重法分析了夏季桑樹蒸騰速率,其T(H2O)平均值為1.064 2 mmol/m2?s,即單位面積桑樹葉片每小時可蒸發水分67.97 g。根據公式Q[J/(m2?d)]=W×L×4.18,計算單位葉面積每天蒸騰所耗熱量[48],其中W為蒸發的水量(g);L=597-(5/9)T,T為葉面溫度,取平均值為20 ℃,推算出單位葉面積每天蒸發水量為1 631.29 g,消耗的熱量為4.0×106 J/(m2?d),而消耗的熱量源自周圍的空氣,根據溫度下降計算公式T=Q/Pc,Pc為空氣的容積熱容量,其值為1 256 J/(m3?℃)[48],推算出桑樹單位面積葉片日蒸騰作用可使周圍空氣溫度降低0.32 ℃。
2.5 凈化空氣
近年來,伴隨工農業快速發展而帶來的大氣污染也日趨嚴峻,“霧霾”天氣頻頻發生。大氣污染是人類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之一,主要包括化學性污染(如化學氣體:硫化物、氯化物、氟化物、氮氫化合物等,重金屬離子:鉛、鎘、銅等)、物理性污染(如粉塵、顆粒物)和生物性污染(如病原微生物),它們不僅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同樣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甚至導致植株的死亡。
前人研究結果表明,桑樹葉片能夠吸收硫化物、氯化物和氟化物等污染物,對Cl2、SO2和HF表現出較強的抗逆行[49-52]。在蠶業生產中,經常會遇到用工業區附近桑園的桑葉喂食家蠶,會導致家蠶中毒甚至死亡,這從側面反映了桑樹葉片具有較強的耐污染及吸收污染物的能力。徐和寶等[53]通過熏氣試驗發現,桑葉對HF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和耐受性,其葉片最高可耐受HF含量為500 mg/kg。魯敏等[52]比較分析了部分綠化樹種對大氣污染物的吸收能力,結果表明桑樹吸收HF能力較強(干葉重>450 mg/kg)。吳洪麗等[54]分析了桑樹對SO2和HF的吸收能力及抗性,結果表明,與其他4種綠化樹種相比,桑樹對SO2和HF均表現出較強的耐受性和吸收能力;位于陶瓷廠及玻璃廠污染區的桑樹葉片(桑葉不能養蠶,但生長正常,沒有受害癥狀)SO2和HF含量分別為15.58 mg/kg和483.56 mg/kg;葉片電鏡掃描結果顯示,桑葉表面褶皺豐富,尤其是背面褶皺深凹,附著了大量的顆粒物,且數量明顯多于其他4種綠化樹種,表明桑樹葉片對大氣中的粉塵等顆粒物具有較強的滯留能力。據南京林業大學在南京的調查結果顯示,桑葉對大氣粉塵具有很好的滯留作用,滯留量達5.39 g/m2。SO2熏蒸試驗結果表明,桑樹干葉片SO2含量可達到5 772.6 mg/kg[55]。此外,桑樹還可通過大氣重金屬沉降對大氣重金屬進行吸附,即重金屬在漂浮或沉降中被滯留附著于桑葉表面,進而被吸收。研究結果表明,桑樹對Pb和Cd的吸收能力很強,對Pb和Cd的年吸收量分別為15.7 kg/hm2和0.797 kg/hm2[56]。以上研究結果表明,桑樹對大氣污染物具有較強的耐受性和吸收能力,展現了強勁的空氣凈化能力。
2.6 維持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指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區所有生物物種(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遺傳變異和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總稱。桑樹生態系統為生物物種(微生物類、植物類、昆蟲類、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生存與繁衍的場所,從而起到保護物種的作用。在桑樹栽培生產中,經常會發現隨著桑樹樹齡的增加,病蟲害的發生趨于頻繁,危害桑樹的病原微生物、昆蟲及鳥的種類和數量都隨桑樹樹齡的增加而增多。桑樹的主要害蟲有桑薊馬、桑梢小蠢蟲、桑粉虱、桑螟、桑朱砂葉螨等昆蟲種類[57]。桑樹根際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也隨桑樹樹齡的增加而提高[58]。
2.7 休閑游憩和文化傳承
近年來,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迅速發展,已經成為都市農業非常重要的板塊,它集生活功能、生態功能和生產功能于一體。目前,以“果桑采摘園”為核心發展起來的休閑、觀光農業正在逐漸成為都市農業的熱點,果桑集觀葉、觀果、品果于一身,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閑游憩生態環境,游客在采摘過程中可以享受田園樂趣,緩解工作壓力,愉悅身心[59]。蠶桑業的興起與發展承載著中國歷史的變遷,“絲綢之路”代表著中國文明的絢爛和高貴。“桑”自古就是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主要素材,多情而美的采桑女,明媚婉轉的采桑詩,在《詩經》中,與“桑”有關的詩篇有20余篇,“桑”在古代用來指代女性、浪漫之意,如“采桑女”在先秦時成為女性美的象征。游客通過采摘桑葉養蠶,不僅學到了自然科學知識,也了解了中國的絲綢文化和歷史。“春蠶到死絲方盡”和“破繭成蝶”傳承著中國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桑果采摘集采果、品果、養蠶、娛樂、求知于一體,滿足了人們對物質、知識和精神的需求。
3 展望
F代研究證明,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和現代文明的基礎。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就是通過維持和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資源,改善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球的共識。桑樹因其兼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及超強的適應能力等特點,而在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中備受關注。生態桑產業建設不僅對脆弱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具有重要作用,還可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生態環境脆弱區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3]。因此,發展桑樹生態產業的前提,就是充分認識和挖掘桑樹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有必要專門針對桑樹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明確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類型指標和評估體系。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生態類型區的立地條件和當地市場客觀需求,充分發揮桑樹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 VOGT W.Road to Survival[M].New York:Willian Sloan,1948.
[2] HOLDREN J P,EHRLICH P R. Human population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J].American Scientist,1974,62(3):282-292.
[3] EHRLICH P,EHRLICH A. Extinction[M].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81.
[4] DAILY G C.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7.
[5] COSTANZA R,ARGE R,GROOT R,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 387(15):253-260.
[6] 歐陽志云,王效科,苗 鴻.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的初步研究[J].生態學報,1999,19(5):607-613.
[7] LY/T 1721-2008,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S].
[8] 劉 利,張 林,趙衛國,等.桑樹種質資源的國內外現狀比較[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4,5(3):285-289.
[9] 陳默君,賈慎修.中國飼用植物[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10] 劉 蕓.桑樹在三峽庫區植被恢復中的應用前景[J].蠶業科學,2011,37(1):93-97.
[11] 陳敏剛,金佩華,魯興萌,等.蠶桑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初步評估[J].蠶業科學,2005,31(3):316-320.
[12] 周 晴.清末民國時期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與生態經濟環境[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42-150.
[13] 劉 挺,王福海.全國生態桑及桑樹生態產業學術研討會在陜西楊凌召開[J].北方蠶業,2012,33(3):806.
[14] 孫雪萍,劉某承,王 斌.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析[J].世界農業,2015,(11):107-113.
[15] 林天寶,李有貴,呂志強,等.桑樹資源綜合利用研究進展[J].蠶桑通報,2008,39(3):1-4.
[16] 李瑞雪,汪泰初,賈鴻英.桑葉活性成分、生物活性的研究及其開發應用進展[J].北方蠶業,2009,30(2):1-3.
[17] 徐萬仁.利用桑葉作為家畜飼料的可行性[J].草原與飼料,2004,24(5):39-41.
[18] 李阜景,海 濤,李鳳蘭,等.青貯桑樹枝葉飼喂奶牛試驗[J].飼料博覽,2009(7):5-6.
[19] 朱祥瑞,陸洪省.桑葉化學成分及其藥用價值[A].中國蠶學會.全國桑柞繭絲新資源開發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89-93.
[20] 陳建國,來偉旗,步文磊,等.桑葉多糖調節血糖及其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9,10(12):1126-1128.
[21] 歐陽臻,陳 鈞.桑葉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江蘇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4(6):39-44.
[22] ASANO N,OSEKI K,TOMIOKA E,et al. N-containing sugars from Morus alba and their glycosidase inhibitory activities[J].Carbohydr Res,1994,259(2): 243-255.
[23] 楊德銓.果桑開發利用的可行性研究[J].蠶桑通報,1991,22(1):58-60.
[24] 吳祖芳,翁佩芳.桑椹的營養組分與功能特性分析[J].中國食品學報,2005,5(3):102-107.
[25] 許益民,王永珍,吳麗文,等.桑椹磷脂成分的分析[J].西北藥學雜志,1989,4(3):19-21.
[26] CHEN C,LIU L,HSU J.Mulberry extract inhibits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cholesterol-fed rabbits[J].Food Chemistry,2005,91(4):601-607.
[27] 王振江,肖更生,廖森泰,等.不同品種桑椹的抗氧化作用與其花色苷含量的相關性研究[J].蠶業科學,2006,32(3):399-402.
[28] 馬寶俊.東光縣制成桑果罐頭[J].河北蠶業,1986(2):56.
[29] 彭祉禎,陳炳華.幾種桑果飲料的制作[J].廣東蠶絲通訊,1986(2):50.
[30] 劉學銘,肖更生,陳衛東.桑椹的研究c開發進展[J].中草藥,2001,32(6):569-571.
[31] 王 超,周 云,谷曉瑩.凝固型桑葚酸奶的研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7,28(5):64-67.
[32] 南 亞.桑葚保健果醋工藝研究[J].食品開發與機械,2008,33(3):82-84.
[33] 王傳榮.桑葚保健鮮啤酒的開發與研究[J].中國釀造,2008,27(13):88-90.
[34] 杜周和,劉俊鳳,劉 剛,等.桑樹作水土防護經濟林的研究[J].廣西蠶業,2001,38(3):10-11.
[35] 張光燦,楊吉華,趙新明,等.桑樹根系分布及水土保持特性的研究[J].蠶業科學,1997(1):59-60.
[36] 高福軍,楊志榮,董 洪,等.山地桑園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2,9(1):158-160.
[37] 劉金柱,王 靜,徐 瑞,等.優良的生態型樹種――條桑[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7,10(2):36-38.
[38] 王 沖.生態桑園與畜牧業[J].北方蠶業,2006,27(3):17-18.
[39] 繆馳遠,陳田飛,何丙輝,等.桑樹在紫色土水土保持效應方面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5,19(1):117-119,123.
[40] 張正新,宋廣林,鐘勇玉,等.陜南地區陡坡生態桑園建設模式及水土保持效果[J].蠶業科學,2004,30(4):413-416.
[41] 肖小平,施俊香.陜北桑樹栽植技術及其生態效益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7):150-153.
[42] 譚勇壁.礦區周邊重金屬污染農田發展桑樹種植產業的可行性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8.
[43] 張 興,王 冶,揭雨成,等.桑樹對礦區土壤中重金屬的原位去除效應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7):59-63.
[44] 高 清,韓 偉.黑龍江省種植桑樹改良開發鹽堿地的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3(5):6.
[45] 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中國桑樹栽培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46] 任德基,龔 壘.桑樹蒸騰強度的測定[J].蠶業科學,1983,9(3):134-137.
[47] 程嘉翎,王亞君,王 娜,等.桑樹的蒸騰作用及其與氣象因子的關系分析[J].蠶業科學,2004,30(2):123-128.
[48] 楊士弘.城市綠化樹木的降溫增濕效應研究[J].地理研究,1994,13(4):74-80.
[49] 徐建紅,李 偉,王翠紅,等.太原市抗氟植物的篩選[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3):74-76,80.
[50] 呂海強,劉福平.化學性大氣污染的植物修復與綠化樹種選擇[J].亞熱帶植物科學,2003,32(3):73-77.
[51] 張德強,孔國輝,溫達志,等.園林綠化植物的抗性及其對SO2和Pb凈化能力分析[J].廣州環境科學,2003,18(1):22-25.
[52] 魯 敏,李英杰.部分園林植物對大氣污染物吸收凈化能力的研究[J].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2,17(2):45-49.
[53] 徐和寶,劉紹考,王靜江,等.對桑樹氟污染有關規律的研究[J].江蘇蠶業,1991,13(3):12-15.
[54] 吳洪麗,郝 瑜,劉 嵐,等.桑樹對大氣中二氧化硫和氟化物的抗性及吸收能力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24):6290-6293.
[55] 孟保奎,韓淑鴻,李旭驍,等.山西不同立地條件的生態桑樹林栽植模式構建[J].山西農業科學,2014,42(6):563-567.
[56] 魯 敏,李 成.綠化樹種對大氣重金屬污染物吸收凈化能力的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06(3):31-32.
[57] 童建松.桑樹主要病蟲害的種群生態、群落生態及生物學特性的研究[D].重慶:西南農業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