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
關鍵詞 “互動-合作”教學模式 人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所以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筆者嘗試“互動一合作”與電子白板整合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交互性、直觀性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互動-合作”與電子白板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指生物課堂教學中,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合理利用電子白板等先進教學媒體,使學生深層次開展互動與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將課堂中白板與教師的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電子白板與學生的互動、生生間的合作學習與電子白板有機結合形成整體,互動、合作與電子白板是不可缺少的有效組成部分。
該模式的教學流程如下:
課前的自主學習課堂引入自我糾錯合作探究展示點評與質疑小結鞏固提高。
下面以蘇教版初中《生物學》“人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一節的教學設計為例介紹該模式的應用。
1.案例呈現
本案例主要提供教學環節的設計,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等省略。自主學習環節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完成練習冊上的填空題(作用等同于導學案)。
1.1教學環節1――呼吸系統的組成
情境材料1:2013年10月25日上午,浙江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生一起故意傷害案件,3名醫生在門診為病人看病時被一名男子捅傷。其中,門診管理處副主任、耳鼻喉科主任醫師王云杰經搶救無效死亡,年僅47歲,另有2人受傷。此案發生后,一個尚不十分熟悉的病癥――空鼻癥開始熱傳,并逐漸被大眾所認知。此類病人多因為過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或鼻竇炎而接受手術,將下鼻甲或中鼻甲作過度修除而導致鼻腔過度通暢,形成所謂的“空鼻癥候群”。
教師設疑提問:為什么鼻腔過度通暢反而不好呢?人體的呼吸道除了保證氣流暢通外,還有哪些作用?學生分組討論后,選派小組代表闡述觀點。
情境材料2: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來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13地均創下“歷史紀錄”。(12月9日新京報)人冬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被霧霾籠罩。“遛狗不見狗,狗繩提在手,見繩不見手,狗叫我才走。”“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各類關于霧霾的段子也在網上廣為流傳。“霧霾”不僅成了新聞熱點,也成了人們嘴上的熱詞。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極細微的塵粒、煙粒、鹽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見度小于10 km的空氣混蝕的現象。由于霧霾中含有大量的化學物質,如顆粒物、海鹽、硫酸鹽等,能直接進入呼吸道并粘著在肺泡上,除了會造成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嚴重的還會誘發肺癌,長期吸入嚴重者還會導致死亡。
情境材料3:有關霧霾報道的視頻資料。
教師設疑提問: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是否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這說明了什么?對于霧霾天氣,我們怎樣應對?我們能為治理霧霾做些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后,選派小組代表闡述觀點。其他小組可以對其進行評價和補充。
反饋練習:由學生按空氣經過呼吸系統各部分的順序依次拖動素材庫中的圖片,組成呼吸系統示意圖,并講述空氣經過時每一部分對空氣的處理,以此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
設計思想:通過電子白板展示時事熱點引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同時達成關注空氣質量、關注健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拖動圖片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生熱情很高,展示的欲望強烈,在快樂中加強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1.2教學環節2――呼吸運動
學生體驗:用手按住胸部兩側,然后深吸氣,再深呼氣,感覺肋骨是怎樣運動的?胸廓有什么變化?思考人體是怎樣將氣體吸人的?然后聯系生活,想一想為什么在游泳剛下水時,如果水超過胸部,會感到呼吸有些吃力?胸廓擴張與呼吸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合作探究: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自己身邊的材料嘗試動手制作模擬膈肌運動的模型(圖1),引導學生說出橡皮膜、氣球、玻璃罩等各代表人體的哪個器官,然后學生動手操作感受氣球體積的變化與橡皮膜位置的關系。實驗后,學生會發現,當下拉橡皮膜時,氣球脹大;反之回縮。
小組討論后由學生總結出呼吸運動過程中胸廓和肺的變化:
呼吸肌收縮胸廓擴張肺跟著擴張;
呼吸肌舒張胸廓縮小肺跟著回縮。
接著以小組為單位,分發一次性注射器,引導學生進行壓力與體積關系的實驗,學生用拇指堵住注射器筒口,外拉針把,松手,觀察到針把逐漸回位;然后先外拉針把,堵住筒口,使勁推針把,松手,針把又逐漸回位。教師啟發學生得出:體積變化引起氣壓變化的規律:溫度、氣體總量不變,當體積增大時氣壓減小;當體積減小時氣壓增大。
學生分組討論吸氣和呼氣的完整過程后匯報討論結果,最后師生總結呼吸運動的整個過程:
呼吸肌收縮胸廓擴張肺跟著擴張肺內氣壓下降(低于大氣壓)氣體入肺;
呼吸肌舒張胸廓縮小肺跟著回縮肺內氣壓升高(高于大氣壓)氣體出肺
設計思想:呼吸運動是本節課的難點,比較復雜抽象,初一的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教師通過直觀教具和學生的體驗活動,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可以化難為易,降低學習難度,引起學生的直覺分析,從而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在進行展示的過程中也會進一步加強對呼吸運動過程的理解,有利于落實教學目標。
1.3教學環節3――肺活量
創設情境:學生在進行體育達標考核時都進行過肺活量的測量。《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規定,肺活量是中學生生長發育水平的必測項目。所以在教學中通過白板展示學生體育達標時測肺活量的照片,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回憶測量方法和自己的肺活量數值,然后分組比較各自肺活量的大小,并討論肺活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
設計思想:在教學中通過白板展示學生體育達標時測肺活量的照片,可以立刻喚醒學生的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討論的熱情,認識到青少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肺活量。
2.教學體會
2.1利用電子白板創設問題情境,喚醒學生的探究熱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意識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認為,學習不是把外部知識直接輸入到心里的過程,而是主體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情境是問題的載體,好的情境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催化劑,是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典型的情境設計來源于教材中的素材、學生的生活等。本案例中通過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并與現實生活相類似的情境,如通過電子白板展示一些時事熱點問題――空鼻癥人群、霧霾問題的圖片或視頻以及學生體育達標時的切身體驗圖片,把教學與生活緊密連接起來,大大調動了學生一探究竟的熱情,幫助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發現、探索與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趣味中得到啟發,理解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體會到生物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2通過“互動-合作”進行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個學生都有潛在的和顯性的學習主動性和獨立學習能力。“互動-合作”作為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每個參與到合作學習中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有利于學生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的培養,并會給師生帶來意想不到的喜悅和收獲。本節課中,學生通過“互動-合作”討論交流、動手制作模型能進一步理解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及呼吸運動的過程;同時課堂探究中表達交流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知識并將知識遷移轉化為能力的過程;讓學生講出來就進一步促進了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并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3通過電子白板反饋指導,促進學生鞏固提高
[關鍵詞] 下呼吸道感染;預防;護理
院內下呼吸道感染是非常常見的醫院感染疾病,每年都有很多體質虛弱、病情重的患者死于此疾病。院內下呼吸道感染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約占70%,其中又以綠膿桿菌最多,革蘭陽性球菌占20%,其中以金黃色葡萄菌為常見,還有真菌與病毒[1]。病原體通過以下3個途徑侵入患者下呼吸道:口腔和咽部的微生物侵入;含細菌的氣溶膠吸入;其他部位感染的血源性播散。筆者所在科室2006年發生下呼吸道感染48例,現將其預防及護理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6年符合醫院下呼吸道感染標準48例,男25例,女23例,≥60歲34例,其中氣管切開3例,氣管插管1例,住院天數10 d~87 d,以老人與長期臥床患者為多見,患者伴有多種基礎疾病。老人與長期臥床患者院內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主要是這些患者體質虛弱,一有感染病情就很嚴重,必須大劑量、長療程使用抗生素,造成耐藥性,另外侵入性操作會破壞皮膚黏膜屏障,使病菌極易入侵,所以長期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及免疫功能低下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1]。
1.2 結果
1.2.1 下呼吸道感染與危險因素關系 本組48例中有吸痰、留置導尿管、鼻飼管等各種不同的侵入性操作,抗生素應用2種以上者39例,48例住院天數均在10 d以上。
1.2.2 下呼吸道感染與住院時間關系 本組38例,住院時間1個月~2個月2例,3個月~4個月13例,5個月~6個月1例,7個月~8個月16例,9個月~10個月3例,11個月~12個月13例。
2 分析
呼吸道感染在醫院內感染中發生率最高,控制好呼吸道感染的發生也就是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本組48例,均有應用兩組以上抗生素,因病情需要進行侵入性操作、應用糖皮質激素。呼吸道感染的發生與季節變化也有關,好發于冬春季節,這時氣候忽冷忽熱、日夜溫差變化較大有關,另外呼吸科為呼吸道感染的醫院內感染高發區,在應用消毒隔離技術上既要按新《醫院感染規范》中所規定的標準預防的接觸隔離外,還要注意空氣隔離和微粒隔離[2]。
3 下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及護理[3]
3.1 加強病房管理,增強醫務人員的院內感染意識 防止院內感染在醫務人員工作中應得到高度重視,這不僅關系到入院后醫院感染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科室負責人對院內感染控制納入議題日程。組織科內醫務人員認真學習控制院內感染的有關知識,了解其重要性,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強檢查落實,并對監控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和探陪人員的管理,促進醫務人員深刻認識到減少院內交叉感染是提高臨床整體醫療水平的關鍵。
3.2 減少空氣中病菌污染 平時加強空氣消毒力度,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開窗通風,可以降低室內空氣中的細菌含量,降低患者的感染概率。具體方法:每天用消毒水濕潤掃、拖地2次(上午和下午),濕刷床、濕抹物件表面,避免床鋪被抖動,防止或減少床、被褥表面、桌面和地面附著大量微生物及攜帶塵埃產生懸浮而污染空氣。盡量做好探視人員思想和宣傳工作,取得家屬配合,可減少細菌的攜帶和傳播。針對空氣中細菌污染情況,可采取夜里集中紫外線照射消毒,條件許可時每天晨間護理后用0.2%的過氧乙酸噴霧凈化空氣,下午用高效空氣消毒片熏蒸消毒兩者相結合,并定期進行病室空氣細菌數培養,同時注意觀察有無臨床癥狀相同或細菌培養同一菌株的感染流行。另外,維持適宜的室溫(18 ℃~20 ℃)與濕度(50%~60%),以充分發揮呼吸道的自然防御能力,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轉貼于
3.3 做好有關器具的消毒,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和隔離技術 各種護理用具都要嚴格消毒,認真處理被患者體液、痰液、血液等污染的一切物品。氧氣濕化瓶及管道應嚴格消毒,并晾干后備用;若暫時不用,應干燥保存,以免細菌滋生,使用中的濕化瓶每天應更換消毒1次。呼吸機管道系統及濕化貯液罐應注意消毒。超聲霧化裝置及與呼吸系統吸入性有關的一切器具,應嚴格消毒后方可使用。盛液器和導管在每次使用前如還存有液體,均必須先傾倒干凈,以免返流入瓶中。霧化器及容器每個患者做完后應立即消毒,不同患者使用的給氧面罩及氧氣導管必須更換。
3.4 促進患者排痰 在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原發病的同時,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不宜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適當補充水分,情況許可,每天保證飲水≥1 500 ml,增強纖毛活動,利于痰液排出。鼓勵患者多咳和多做深呼吸,對深昏迷的患者無論是否有痰鳴音都應定時給予吸痰,尤其要設法促進患者排痰,翻身拍背驅痰法可防止墜積性肺炎的發生,使痰液及時而充分排出,還可定期進行口腔護理,從而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
3.5 認真洗手 醫務人員的手是感染性疾病的傳播途徑,無論在進行任何操作前后,特別在接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氣管切開之前之后均要肥皂洗手,切實防止致病微生物擴散。
3.6 液體和藥物要求 濕潤器中用于霧化的液體應用無菌液體,污染器械不能與液體接觸。盛液體的容器或藥瓶一經開啟,24 h內未用完者應予廢棄,只能用密封的藥物作為呼吸道給藥。
4 討論
醫院下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和控制至關重要,也是護理工作的基礎。有效控制醫院下呼吸道感染的各項關鍵措施無一不與護理學密切相關,護理人員如能正確認識及掌握各項有關知識與技術,可以大幅度減少醫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和擴散。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215.
[2] 耿莉華.醫院感染實用護理手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252255.
[關鍵詞]ICU;鮑曼不動桿菌;感染因素分析;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7-0159-01
鮑曼不動桿菌是條件致病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的皮膚、呼吸道、泌尿道,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該菌引起的院內獲得性感染逐年增加[1],并具有高度耐藥、定植快、生命力強的特點,針對ICU病人病情重常采用機械通氣,各種侵入型治療多,免疫功能低下等特點,易發生醫院感染[2]。現就我院兩例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護理干預。
1臨床資料
病例1:女,52歲,因“肺栓塞致呼吸心跳驟停,復蘇成功后”收入ICU,昏迷行氣管切口,呼吸機輔助通氣,住院6d痰培養出鮑曼不動桿菌。
病例2:男,75歲,因“腦栓塞假性球麻痹,呼衰”,收入ICU,昏迷行氣管切口,呼吸機輔助通氣,住院10d痰培養出鮑曼不動桿菌。實驗室檢查出鮑曼不動桿菌標本均為痰培養。
2感染因素分析
2.1病人自身因素:昏迷氣管切口,呼吸機輔助呼吸,使病人有效氣道明顯縮短,對空氣濾過屏障消失,反復吸痰使感染機率增加,使鮑曼不動桿菌容易在呼吸道內定植而發生感染[3]。
2.2呼吸治療的器具污染:濕化瓶、氧氣管道、霧化器浸泡消毒后,沒有及時干燥,在自然涼干過程中造成再次被污染。
2.3空氣污染:我院采用層流潔凈病房,但病室進出人員頻繁和通風口的濾過網清潔度直接影響室內空氣質量。
2.4醫護人員手衛生:院內感染觀念不強,由于ICU護理工作量大,人員少,病情不穩定,當發生病情變化,需搶救時常忽略洗手,有時來不及洗手或手消毒,醫務人員在治療活動時直接或間接將病原菌傳給病人。
2.5不適當的日常清潔工作:清潔人員、清潔抹布沒有做到一床一巾,拖把使用后沒有及時消毒晾干。
2.6長期使用抗生素:病情重、住院時間長、大劑量使用抗菌藥物。病例2高齡伴有嚴重的基礎疾病。
3護理干預
3.1病人安置及護理人員配備:病人實施隔離治療,置于隔離病房,門口有標識,掛隔離衣,專人護理一切操作均穿隔離衣,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吸痰病人每天更換一套吸引裝置,呼吸機管道使用一次性的,管道內有明顯痰野時及時更換,吸痰時使用一次性手套、吸痰管,嚴格做到一用一換,注意口腔衛生,實施正確口腔護理。
3.2醫療設備的消毒處理:病人使用的物品固定專用,并且認真處理病人使用后的濕化瓶,氧氣管道、霧化管道,用1000mg/l有效氯浸泡消毒,再用紅外線消毒柜消毒后,密閉干燥儲存,禁止與其他患者使用物品混放。
3.3嚴格環境控制:嚴格控制人員進出,每日對潔凈病房過濾網清洗,設備定期維護、清理和消毒,保持病室清潔,地面與床濕式清掃。
3.4手衛生管理:制定嚴格洗手制度,并強化洗手制度的落實,認真做好六步洗手法,醫務人員在接觸、診療、護理病人前后進行手消毒,接觸病人粘膜、呼吸道分泌物時戴手套。
3.5拖把專室專用:用后每班用1000mg/l有效錄消毒液浸泡。擦拭物體表面,室內所有物表、墻壁均用1000mg/l有效錄消毒液擦拭。
3.6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據藥敏報告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對醫囑用藥進行分析和思考,對其中不合理用藥及時提醒醫生改正。
【關鍵詞】 人工鼻; ICU; 菌落計數; 醫院感染
Study on Effection of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HME) to Air Colony Count of ICU Ward with Negative Pressure/LAI Lian-qiang,JIANG Qiao-ya,CAO Feng,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3,10(14):120-12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ion of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HME) to air colony count of ICU ward with negative pressure as well as studying the interception effection of HME to infection diffusion of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 Hospital infection of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Method:The interception effection of HME to bacteria diffusion of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 Hospital infection of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was studied by virtue of air colony count and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before and after using HME at ICU with negative pressure.Result: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mparision of air colony count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before and after using HME at ICU.Conclusion:HME has obvious effection on both air colony count of ICU ward with negative pressure and the interception to infection diffusion of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 hospital infection of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o that HME play an importang significance in the prevention of hospital infection fulminant epidemic.
【Key words】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HME); Intensive care unit(NICU); Colony count; Hospital infe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Longgang Central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11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4.071
呼吸道感染在院內感染中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人工氣道患者下呼吸道醫院感染的比例更高,而且感染容易通過呼吸運動向外播散,如何做好下呼吸道院內感染播散的控制工作已經是今天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為此,本課題組就有關這方面的工作做了立項,深入研究了人工鼻對ICU負壓病房空氣菌落計數的影響作用,探討人工鼻對人工氣道患者下呼吸道醫院感染擴散的攔截效果。現將研究的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ICU負壓病房內發生下呼吸道院內感染,痰多,意識不清時間長,必須行氣管切開并安裝人工鼻的患者共30例,男16例 ,女14例,年齡15~60歲 ,平均(28.37±11.15)歲。其中重癥顱腦損傷18例,腦血管意外7例,復合傷2例,多臟器衰竭3例。
選擇2009年未使用人工鼻的ICU科398例患者(對照組)與2010年1月-2012年6月推廣使用人工鼻后的ICU科1036例患者(治療組)。治療組中男673例 ,女363例,年齡14~62歲 ,平均(30.51±13.18)歲,其中重癥顱腦損傷622例,腦血管意外206例,復合傷208例,其中多臟器衰竭3例,氣管切開105例;對照組中男259例,女139例,年齡15~59歲 ,平均(29.16±12.77)歲,其中重癥顱腦損傷239例,腦血管意外78例,復合傷 81例,其中多臟器衰竭1例,氣管切開41例。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采用人工鼻型號:YZB/ITA1051-2009,屬于一次性濕熱交換器,英文名為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簡稱:HME);結構:外殼材料為聚丙烯,濕度交換材料為靜電式疏水濾膜和吸水性HME材料,慮菌效果要求標準:達到99.999%,輸出濕度要求標準:>33 mg H2O/L, 輸出溫度要求標準:32.1 ℃。
1.3 方法 將符合入選條件的患者送入層流凈化技術處理的ICU負壓病房,負壓病房在患者進入之前均達到正常待用狀態,開始不安裝人工鼻,患者放置滿48 h之后放入直徑9 cm的平皿5個(四角和中央位置),滿半小時立即送檢,所有平皿均放置在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DNP系列電熱恒溫機進行細菌培養,滿24 h觀察培養結果,以直徑大于或等于0.5 mm的菌落為有效統計菌落,每個患者取這5個平皿的空氣菌落均值作為一個使用前的結果;對同一患者在未安裝人工鼻的時效滿足空氣采樣后立即安裝人工鼻,每24小時更換,當痰液過多影響呼吸時,立即更換,滿48 h立即采用上述相同方法放置平皿半小時后立即送檢,結果作為使用后結果。分別統計2009年全年未推廣使用人工鼻時和2010年1月-2012年6月推廣使用人工鼻后ICU科病房出院患者數以及院內感染發生例數。
1.4 觀察指標 記錄30例患者安裝人工鼻前后負壓房空氣中的細菌菌落計數,回顧性收集記錄推廣使用人工鼻前后ICU科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配對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構成比的比較采用 字2檢驗。
2 結果
30例人工鼻安裝前空氣中的菌落計數為(2125.80±559.05)個/平板,人工鼻安裝后為(829.83±283.41)個/平板,人工鼻安裝前后空氣中的菌落計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91,P
對照組院感發生率為11.56%(46/398)例,治療組為7.92%(82/1036),兩組ICU科院感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4.693,P=0.030)。
3 討論
ICU病房一直是院內感染的重災區,如何有效控制ICU病房的院內感染的擴散,一直是令ICU科醫護人員和院感工作人員頭痛的難題。根據有關報道,ICU 病房醫院感染率高達14.35% , 其中最高感染率的部位便是呼吸道[1]。明淑蘭等[2]對綜合醫院ICU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248 例患者的研究結果表明,ICU的日醫院感染率為24.54‰,調整日感染率為9.40‰ ;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千日發病率為39.66‰。而幾乎所有患者上呼吸機的前提必須建立人工氣道,由于人工氣道的建立,就直接地改變了患者呼吸系統的生理結構,發病機理也因此改變。謝素紅[3]的研究認為:由于人工氣道的建立,喉部的生理作用幾乎消失,外界氣體直接進入下呼吸道肺部,上呼吸道原來的加溫加濕作用消失,另外由于機械通氣量的增加,水分的丟失增加,下呼吸道會變得更加干燥,痰液粘稠,纖毛的擺動減弱,局部抵抗力相應降低,肺部感染率自然上升。這也是為什么呼吸道院內感染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人工鼻出現以前,國內外更多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于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和獨立危險因素等方面,還有病原學和耐藥性方面的研究也為數不少。根據張繼秀等[4]的研究認為,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仍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占86.11%,其中,鮑氏不動桿菌在其研究中居第2,銅綠假單胞菌在其研究中居第4位,兩種菌均有較強的抵抗力,甚至對濕熱、紫外線及化學消毒劑也出現耐藥情況,于自然界、醫院的環境中廣泛存在,對很多抗生素耐藥[5]。因此,完全依賴抗生素來殺滅所有致病菌和抵御院內感染的暴發流行,已經無能為力了。
同類的研究目前還有很多,肺炎克雷伯菌和大埃希菌能產生多種酶,對頭孢二代三代均廣泛耐藥,具有潛在危險性,已成為醫院感染的前三個主要致病菌之一[5]。洋蔥伯克霍爾德菌是另一種能在植物、動物組織中的定植的人類病原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6]。預防呼吸道院內感染更多地依靠綜合的手段,尤其是要做好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消毒隔離工作。但在人工鼻出現之前他們幾乎很少認識到人工鼻在這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人們更多地注意到手衛生、床單元,以及其他與接觸傳播有關的物品方面,而基本沒有認識到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對空氣菌落數的影響。
人工鼻出現后,它作為一種全新的產品受到業界的高度重視,有關這方面的研究為數不少。首先,人工鼻的加溫加濕作用非常值得肯定。根據Keck等[7]通過對10例全喉切除行氣管切開插管患者的研究認為, 應用HME 1 min后和10 min后溫濕度均與不用有明顯差別,10 min的效果比1 min的效果更為可靠;去除HME 10 min后, 氣道的溫濕度又降到了HME應用之前的數值,認為HME的短期應用可迅速改變氣管的氣候環境。Herranz等[8]研究也顯示與傳統的濕化方法比較人工鼻有明顯的優勢,傳統的氣道內持續滴液方法,不易控制濕化程度,常導致濕化不足或濕化過度, 同時還將大量的細菌帶入氣道內[9],增加了肺部感染的發生率,且傳統方法常用的濕化液(如蒸餾水、鹽水) 不宜長期使用[10],因為用量過多可刺激氣道或增加氣道黏膜的水腫而影響呼吸功能。研究表明,常用加熱水的方法,理論上遇冷凝聚的水珠會對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產生影響。江東紅等[11]給不接呼吸機的患者氣管套管外口接約長20 cm的人工鼻,起到了預防呼吸道水分丟失及痰痂形成的作用。本課題使用的人工鼻按照出廠標準也達到濕度輸出>33 mg H2O/L,溫度輸出為32.1 ℃的標準,效果非常滿意。
其次,人工鼻的濾過作用也得到明確。在臨床應用的不同類型人工鼻中,以過濾器(PALL) 最佳,其細菌/病毒過濾率超99.999%[12]。本課題使用的人工鼻為YZB/ITA1051-2009,按照出廠標準也達到99.999%的慮菌效果。筆者的前期研究進一步證實:人工鼻對人工氣道下呼吸道醫院感染擴散的攔截作用明顯,經過人工鼻攔截后,其外攔截面的菌落計數明顯下降,說明呼吸道的菌落被明顯截留在內截面[13]。
但是截止目前為止,有關利用人工鼻對病房空氣菌落計數的影響作用方面的研究依然還是空白。本課題的研究正好填補這這方面的空白,為了提高研究的可控程度,本研究是以ICU負壓病房中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負壓病房中空氣菌落計數在使用人工鼻前后的變化來論證人工鼻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感染擴散效果,人工鼻安裝前ICU負壓病房中的菌落數為(2125.80±559.05)個/平板,而使用人工鼻之后空氣中的菌落計數為(829.83±283.41)個/平板,安裝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91,P
另外,筆者在研究中也觀察到上了呼吸機的患者,管道中會產生很多冷凝水,人工鼻在阻隔冷凝水也起到很好的作用,既可以防止冷凝水流入患者的下呼吸道,又可以濕化氣道,從而改善氣道的溫度濕度,營造并維持氣道的氣候環境。
因此,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筆者認為人工鼻對ICU負壓病房空氣菌落計數的影響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對人工氣道患者下呼吸道醫院感染擴散的攔截作用顯著,具有預防醫院感染擴散的作用,非常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鄭善軍. ICU 病房患者醫院感染的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 .現代預防醫學,2004 ,31(3):435-436.
[2]明淑蘭,廖常菊,鄒雪梅,等. 綜合醫院ICU醫院感染目標性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2012,9(10):150-151.
[3]謝素紅. ICU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原因分析及預防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2012,9(3):160--162.
[4]張繼秀,郝俊. 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病原學調查及耐藥分析[J] .中國醫學創新,2012,9(13):104-105.
[5]張玲,黃留玉.革蘭陰性桿菌產超廣譜B-內酰胺酶研究進展[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6) :897-900.
[6] Haussler S,lehmann C,Breselge C,et al.Fatal out come of lung transplantion in eystic fibrosis patients due to small-colony variants of the burkholderia complex[J].Eur J Ch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3,22(4):249.
[7] Keck T, Durr J, Leiacker R, et al. Tracheal climate in laryngectomeesafter use of a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 [J] . Laryngoscope, 2005,115 (3): 534-537.
[8] Herranz Gonzalez-Botas J, Suarez T, Garcia Carreira B, et al. Experiencewith the HME-Provox Stomafilter in laryngectomized patients[J].Acta Otorrinolaringol Esp,2001,52(3): 221-225.
[9]陳淑琴,王茂娟.對氣管內滴注生理鹽水常規護理操作的商榷[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3):211.
[10]高鈺琳.吸濕性冷凝濕化器在人工氣道的應用[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3):101-102.
[11]江東紅,曾倩.氣管切開病人ICU 內肺部感染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3):178.
[12]林頤勝,張俊.有效控制呼吸機院內感染[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03,27 (5):233-235.
[13]賴連槍,蔣巧雅,曹楓,等.人工鼻對人工氣道患者下呼吸道醫院感染擴散攔截作用的研究[J].臨床醫學,2011,31(12):5-6.
(收稿日期:2013-02-01) (本文編輯:陳丹云)
*基金項目:深圳市龍崗區科學技術局資助項目(編號:YLL2010061)
【關鍵詞】:通過建筑設計來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探討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室內空氣污染構成及其危害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德、英、美、日等國就開始對室內空氣污染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展開研究。各國先后在室內空氣中檢測出500多種有毒有害物質,其中有20多種被認定是致癌物質。
1987年世衛組織(WHO)在發表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在新建和改建住宅中居住的人中有30%的人患有"建筑病綜合癥"。這是因為室內空氣污染造成的,為此歐美等國先后制定了室內空氣的質量標準建議。
在建筑中,室內空氣主要受到物理、化學、放射、生物四方面的污染。
1. 物理污染:主要指空氣中的粉塵、煙霧、油煙、懸浮微粒等。這種物理污染本身一般不會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危害,但由于室內空氣中CO,CO2,NOx ,SO2 以及細菌霉菌都可以吸附在懸浮微粒和粉塵上,當這種微粒和粉塵濃度高時,會引起嚴重的人體健康問題。
2. 化學污染:這是影響室內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污染室內空氣的主要化學物質有甲醛、苯、二甲苯、氨、CO、CO2 、NOx以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等。
其中甲醛是一種原生有毒物質,能對人的眼、鼻、喉、皮膚產生明顯的刺激。當空氣中甲醛含量超過一定濃度時,引起人的流淚和不適;含量再高時,可引起惡心、嘔吐、咳嗽、胸疼等,含量更高會引起肺炎,甚至死亡。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是污染室內的重要有毒物質。VOC濃度高時可引起人體麻醉窒息,神經炎,肺炎等。苯類物質能刺激呼吸道,破壞造血功能,長期接觸會引起嚴重后果。
3.放射性污染:室內空氣中的放射性氡氣污染主要來自地下土壤和巖石。此外用工業廢渣制造的建材如粉煤灰水泥,粉煤灰磚,磷石膏板等由于對放射性物質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對室內也造成放射性污染。普通建材中的花崗巖、頁巖、砼、紅磚、大理石等建材,都有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污染。
通常情況下,人一生中受到的天然性照射量有一半來自氡氣。高濃度的氡可直接導致肺癌、白血病和呼吸道病。被美國科學家稱為"小能量炸彈",國外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人類15%的肺癌患者發病與其攝入的氡及其子體的量有關。
4.生物污染:室內空氣中的生物污染主要包括細菌、霉菌、塵螨、病毒、花粉、生物體皮屑等。目前已知的能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包括"非典"病毒在內有200多種,這些感染大部分是在室內通過空氣傳播的。加拿大的調查認為,室內空氣質量問題中有21%是因生物污染引起的。從各國的調查資料看,生物污染主要有以下幾種:
霉菌:能引起惡心、嘔吐、哮喘、痢疾等呼吸道和腸道疾病、法國專家認為霉菌導致的哮喘比花粉和動物皮毛導致的皮膚過敏要嚴重的多。
塵螨:是空氣中最常見的微生物之一,塵螨能引起過敏性疾病如皮炎、鼻炎等。地毯和室內空調的普遍使用為塵螨的滋長繁殖創造了條件。根據室內環境監測中心調查,不潔的空調吹送出的螨蟲至少在萬只以上。
軍團病:是一種可以寄生在人工管道水中的細菌。在自來水中可存活一年,軍團病表現為發熱、肌疼、頭疼、咳嗽、呼吸困難,病死率達15%-20%,我國調查的資料表明軍團病占成人肺部感染的11%,占小兒肺部感染的5.45%。軍團菌經空氣的傳播性很強。
生物體皮屑:近年來家庭喂養籠物曾多,籠物皮屑及其產生的毛發、唾液、尿液對空氣的污染會給人體帶來哮喘,過敏性皮炎等變態反應性疾病。
二. 建筑中污染室內空氣的主要因素
建筑物內的空氣品質是很多復雜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至今對這個領域的研究還很不夠,對各種因素作用的認識也很有限,就目前研究情況看,污染建筑物室內空氣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項:
1. 建筑場地
一般情況下室內空氣中的放射性氡氣主要來自場地的土壤和巖石,各地土壤氡濃度是不一樣的在地質斷裂帶,從土壤和巖石中析出的氡氣濃度往往比較大。
2. 建筑材料、家俱、設備系統
對室內空氣形成化學污染的有毒物質,大部分是從建筑材料、家俱和設備系統中釋放出來的。在目前常用的涂料、人造板材,壁紙、油漆、石棉板、石材、礦棉等建筑材料以及施工中使用的稀釋劑中含有大量的醛類、酯類、醚類以及苯等芳香烴化學成份,在施工和長期使用中可釋放出氣味,微粒以及甲醛、苯、氨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構成室內空氣的主要污染物質。VOC往往是多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總和。
如果有足夠的濕度和溫度,又能為細菌、霉菌的生長提供養料,便會形成新的揮發性微生有機化合物MVOC,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
3. 通風系統
供熱空調和通風系統中的設備和管道的保溫隔音材料,如纖維材料等會象建筑材料一樣,釋放有毒物質。并且其上容易聚積灰塵,滋生細菌、霉菌、污染室內空氣。特別是不良的通風系統往往加劇了細菌和霉菌在室內空氣中的傳播。
4. 建筑圍護結構
這是室外空氣滲入室內的主要通道,影響著室內溫度、濕度的控制。對室內空氣的灰塵、煙霧、懸浮微粒的濃度都有影響。
5. 人和寵物,是室內微生有機物和空氣中的過敏源的主要發生源,人的活動和數量也會污染空氣。
6. 建筑維護
標準再高的建筑物,不進行清潔和維護必然會積累粉塵、微粒、氣味,并使化學有毒物濃度提高,但清潔用具、用品選擇不當也會在維護中構成對空氣的污染。
室內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長期的。其危害程度可以從輕微的不適到造成死亡。
室內空氣污染后主要引發的病癥有三種:
6. 1建筑病綜合癥:主要癥狀是疲勞、喉嚨痛、昏睡、眼晴痛、呼吸道疼痛等。這種綜合癥短期較多,一般離開建筑物一段時間會自動消失。
6.2大樓并發癥:這是由建筑物內的特別污染源或污染物引起,并可治療診斷的疾病,如軍團病、癌癥及這次在室內通過空氣等介物傳播的非典型肺炎。
6.3多種化學物質過敏癥:對這種病癥的發病機理及治療手段,目前都認識的很不夠,從調查資料看,這種疾病主要是因為人體吸入VOC或暴露在VOC中引起的,這種疾病可能影響人體多種器官,并能反復出現或消失。
三. 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技術措施
在建筑設計和使用中,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可以通過控制污染源、完善通風、嚴格維護、控制人和寵物活動四個方面采取措施。
1、 污染源控制
場地、建材、家俱、設備系統內部都可能產生污染物影響室內空氣質量。如果控制這些污染源,就有可能減少污染物的數量和濃度,室內形成相對清潔的空氣和健康的環境。建筑物污染源的控制,會受到投資、工程進度、技術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其可行的控制次序如下:
?場地氡濃度調查,根據場地放射性資料確定工程防氡設計。
?確定優先控制的建筑材料種類(一般為在建筑中將被廣泛使用并且有揮發性的材料)
?檢查優先控制材料和產品的安全數據,如化學物質成份、物理化學特性、健康危險數據、危險成份等。
?按voc釋放量評價材料、產品、家俱。
?評價排放量測試數據。
?確定材料、產品、家俱的氣味特性。
根據上述資料確定被檢查材料、產品、家俱是否可以采用,或僅在特定的場合下可以采用。有些材料也可以僅在施工過程中臨時采用,對于不能采用的材料、產品可以采取"謹慎回避"的辦法。
對于揮發性微生有機化合物可以通過下列技術設計進行控制:
?將有助于微生物生長的材料如管道保溫隔音材料等進行密封。
?對施工中受潮的易滋生微生物的材料進行清除更換。
?建筑物使用前用空氣真空除塵設備清除管道井和飾面材料的灰塵和垃圾。
2、 完善通風。
對于受到污染的室內空氣可以采用殺滅、吸附、稀釋三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殺滅的方法代價很高而且難于用一種藥物清除室內上百種的有毒有害物質和細菌;吸附是將有害物質吸附到某種物質上,此方法需經常更換吸附材料,并且只能降低一點污染物濃度;稀釋是用室外新鮮空氣送入室內稀釋室內有害物質,并將室內污染物排到室外。相對而言,稀釋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在抗"非典"中,十分強調開窗通風,實質上是用稀釋辦法,改善室內空氣質量。
因此完善通風設計和調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措施,加強自然通風的通暢性,合理設計門窗位置和大小,可以利用室外新鮮空氣稀釋室內被污染的空氣,這是一種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對于必須采用機械通風的建筑物,在設計中應注意采用以下措施:
?新風進口應遠離停車場、冷卻塔、排風口等地方,盡量將新風進口設在空氣清新處。
?設置屏障防止新風進口受到鳥污染。
?密封設備和管道中的保溫隔音材料。
?安裝氣流監測系統,調節風量,保障室內良好空氣品質所需要的新風量和循環風量。
?對有特殊污染源的房間,安裝專用的局部排風系統。
?設計中充分考濾通風系統的可維護性和可清潔性。
?設計合理的新風量。
3、人和寵物活動控制
由于人和寵物不僅散發熱量也會產生微生物和過敏源,當人的活動和設備散熱超過設計容量時,就會出現室內空氣質量問題,設計中可考慮采取如下措施:
?使通風系統容量可進行調劑控制。
?建筑物內人員聚集空間,安裝CO2和VOC傳感器監測室內空氣質量,一旦接近或達到不許可標準時調整通風的新風量。
?限制抽煙,在可能產生油煙的空間里設置專用排油煙通風管井。
4、 建筑維護
建筑物使用過程中,必須對建筑材料、家俱、設備系統定期進行維護和清潔檢查,防止室內灰塵,及各種化學微粒的積累,防止細菌滋生。設計中可考慮采取的建筑維護措施如下:
?選擇容易維護的建筑材料和系統。
?選擇低排放率對環境親和的清潔劑。
?予留出對設備系統進行維護清潔時的必要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