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活化石的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疏肝活血化濕;孕三烯酮;CA125;泌乳素;盆腔包塊;疼痛指數;子宮內膜異位癥
[中圖分類號] R711.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5(c)-0094-04
Clinical analysis on methods of Sugan Huoxue with Huashi in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CAO Yi-jun XU Mei-yan ZHONG Yun-lan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angy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ast University,Jiangyin 214400,China
[Abstrcs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n methods of Sugan Huoxue with Huashi in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Methods 70 cases of endometrio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gestrinone,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Sugan Huohua decoction of Sugan Huoxue with Huashi.The score of pain,the level of CA125 and PRL,the change of pelvic mas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score of pain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Sugan Huoxue with Huashi;Gestrinone;CA125;Prolactin;Pelvic mass;Pain index;Endometriosis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是指有功能的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異位出現在子宮腔及肌層以外的部位,是生育年齡婦女日趨增多的常見病,盆腔疼痛和不孕是本病的最主要表現。子宮內膜異位癥雖屬良性病變,但卻表現出細胞增生、浸潤、復發等惡,因此成為難治之癥和現代醫學研究的重點疾病之一。瘀血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基本發病機制已得到中醫界公認,但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遠不止瘀血這一基本病機,越來越多的臨床病例和研究[1-2]顯示,“肝郁、痰濕”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機制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病比例較高。本科采用疏肝活血化濕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本院中醫婦科門診就診的7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兩組的年齡、病程、孕產次和流產次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x±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3] ①漸進性痛經、痛、慢性盆腔痛;進行性加劇的周期性直腸刺激癥狀;進行性加劇的經期少腹、腰骶不適。②附件可觸及粘連包塊,可伴包膜結節感,附件包塊大小在月經前后有明顯變化;后穹隆、子宮骶骨韌帶或子宮峽部觸痛性結節;B超提示子宮內膜異位癥;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證實子宮內膜異位癥。符合上述①中的任何1個條件和②中的任何1個條件即可診斷。
1.2.2 中醫診斷標準[4] 月經前或行經期間小腹疼痛下墜、痛劇,可痛引腰骶,疼痛得溫減輕,喜嘆氣;非經期有慢性腹痛,或時可伴有盆腔深部疼痛;月經量常較少,色暗有塊;月經常后延;脅下時有不固定疼痛,舌淡紅苔薄白或潤,脈弦或沉。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疏肝活血化湯(紅花6 g、丹皮10 g、香附10 g、枳殼6 g、烏藥10 g、當歸10 g、川芎6 g、赤芍10 g,半夏10 g、茯苓10 g、甘草5 g),水煎濃縮至每袋200 ml,由東南大學附屬江陰醫院藥房提供,早晚分2次口服,100 ml/次,3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口服孕三烯酮,從月經第1天開始,2.5 mg/次,2次/周,連服3個月。
1.4 觀察指標
觀測兩組的疼痛緩解情況,采用B超檢測卵巢囊腫的變化。于治療前、治療后第4個月(月經周期第5~7天)檢測CA125及泌乳素(PRL)水平。
1.5 痛經程度評分標準[5]
經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為5分(基礎分),休克加2分,腹痛難忍加1分,坐臥不寧加1分,冷汗淋漓加1分,四肢厥冷加1分,需臥床休息加1分,影響工作學習加1分,腹痛明顯加0.5分,面色蒼白加0.5分,一般止痛措施無作用加0.5分,腰骶疼痛加0.5分,墜脹加0.5分,惡心嘔吐加0.5分,大便次數增多加0.5分,疼痛期每增加1 d加0.5分(1 d內)。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的比較
兩組治療后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的比較(分,x±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2.2 兩組治療前后盆腔包塊直徑及CA125、PRL水平的比較
兩組治療后的盆腔包塊直徑顯著小于治療前,CA125、PRL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盆腔包塊直徑及CA125、PRL水平的比較(x±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治療組治療期間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治療期間有20例出現較輕痤瘡、體重增加等情況,16例出現少許不規則陰道流血,5例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輕度升高,均未做特殊處理,自愈。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在中醫古代文獻中沒有相對應的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及病因病機,屬于中醫“痛經”“Y瘕”“不孕”及“月經不調”等范疇。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病機方面,中醫理論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基本病機是血瘀,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委員會在1990年將子宮內膜異位癥中醫診斷標準修訂為血瘀證,而在各種血瘀致病因素中,氣滯血瘀最為常見。肝郁氣滯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密切相關,臨床較為常見,發病表現為情緒抑郁、胸脅及少腹脹悶或竄痛。精神應激過重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最經常的始發致病因素,情志不暢、悲恐不樂均可致肝失疏泄,發生肝郁氣滯,而“萬病不離乎郁”,也證實了郁在發病中的重要性。婦科多種疾病的發生常以肝失疏泄為肇始。精神應激是現代醫學的表達,肝郁氣滯是中醫學的表達,其內涵實則相同。
當今社會競爭壓力較大,憂郁情緒極易產生。肥胖以及多食油膩,導致痰濕阻塞氣機、閉塞胞宮;飲食不潔或勞累過度損傷脾氣,導致脾失健運,痰瘀共聚成瘕;經期、產后感受濕熱之邪,蘊結于胞宮與經血相互搏結,最終導致濕熱瘀結而血脈不暢;瘀濕阻礙氣血運行,使肝失疏泄;肝郁氣滯,反過來又加重血液的瘀阻而成氣滯濕瘀,最終導致血瘀、氣滯、痰濕互為因果,惡性循環而加重子宮內膜異位癥.
李建榮等[6]的研究顯示,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中藥可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癥大鼠的全血黏度。“女子以肝為先天”,女性易生氣,多憂郁,肝郁氣滯,而氣與血相互維系,形成氣滯血瘀。研究[7-9]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血液流變學與微循環存在異常,瘀滯是微循環最常見表現,血流減慢,血液濃、黏、凝、聚,呈高凝狀態,經過活血化瘀治療后,微循環及血液流變學都得到明顯改善。藥理研究[10-12]顯示,活血化瘀具有顯著增加微血管密度、改善機體血液循環及微循環狀態、促進增生性疾病軟化和吸收等作用。活血和疏肝并用,使得肝氣舒暢,瘀血消除,能夠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有研究[13]顯示,疏肝理氣、溫陽化瘀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能夠改善病灶局部的乏氧狀況。
疼痛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常見的癥狀,疼痛的解決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極為重要。血清CA125可反映異位內膜的活性及浸潤能力,通過CA125的動態監測變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斷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的療效及預后[14-15]。高泌乳素血癥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高PRL對生殖軸的抑制也是引起不孕的重要原因[16-17]。
疏肝活化湯具有疏肝解郁、活血祛濕化瘀的功效,方中制香附為婦科調經之要藥,能夠疏肝解郁、調經止痛;紅花為活血祛瘀、調經止痛之要藥,也是婦科治療血瘀證的常用藥,兩者共為君藥。當歸具有補血調經、活血止痛之功效;烏藥順氣、開郁、散寒、止痛;枳殼破氣、行痰、消積;丹參是婦科常用藥,主要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之功用,諸藥合用具有助君藥行氣祛瘀之功用,共為臣藥。茯苓利水滲濕,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黃芪補氣,茯苓健脾,合當歸益氣養血,使瘀去而不傷正,三者為佐藥。甘草味甘、平,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全方既能疏肝理氣,又能健脾祛濕,使正氣旺盛的同時又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功效,標本兼治,使肝氣疏,沖任暢,瘀血散,則病能自愈。
孕三烯酮可使子宮內膜及異位病灶失活而退化,最終導致異位病灶萎縮,其作用機制可能是減少孕激素的分泌和抑制黃體酮對子宮的作用[18]。部分患者使用后月經周期可縮短或延長、閉經、經量減少、不規則出血,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氨基轉移酶值增加、神經過敏和改變,不良反應較多。痤瘡、多毛癥、聲音變化、縮小和體重增加等不良反應主要與雄激素作用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疏肝活血化濕湯、孕三烯酮均可顯著降低CA125及PRL水平,明顯減輕患者的痛經癥狀,能夠縮小盆腔包塊效果,但孕三烯酮的不良反應明顯高于疏肝活血化濕湯,而疏肝活血化濕湯未見不良反應,且治療疼痛效果優于孕三烯酮。
綜上所述,疏肝活血化濕湯是有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方法之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莉,葛軍,梁瑩,等.中藥疏肝化瘀方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卵巢顆粒細胞GDF-9的影響[J].生殖與避孕,2013,33(8):524-528.
[2] 黃健,施燕.疏肝理氣與祛痰化痕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33例的的臨床觀察[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6,16(3):13-14.
[3]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協作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和治療規范[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7, 42(9):645-648.
[4]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子宮內膜異位癥中西醫結合診療標準[J].中西醫結合雜志,1991,11(6):376-379.
[5] 陳明,張花,李Z,等.針刺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J].中國針灸,2010,30(9):726-727.
[6] 李建榮,周愛香,李曉芹,等.宮寧膠囊對大鼠子宮內膜異位模型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3,9(6):19-21.
[7] 張慧琴,趙淑萍,劉玉健,等.異位康沖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9,11(7):13-18.
[8] 陳桂紅,黃常青,劉杰.血府逐瘀膠囊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液流變學及血脂的影響[J].現代醫院,2009,9(2):18-19.
[9] 李淑萍,李玲.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11):1149-1150.
[10] 闕華發,唐漢鈞,向寰宇,等.益氣化瘀法治療糖尿病皮膚潰瘍38例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4,2(1):63-64.
[11] 趙軍禮,孫寶貴,陳鏡合.莪術油對大鼠球囊損傷血管新生內膜形成及血管重構的影響[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17(20):3021-3023.
[12] 邱幸凡,張六通,張均克,等.祛瘀生新法對大鼠治療性血管新生影響的實驗研究[J].湖北中醫雜志,2004,26(2):6-8.
[13] 張冬梅.EPO、HIF-1在實驗性大鼠子宮內膜異位灶的表達及疏肝理氣溫陽化瘀法對其影響[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1.
[14] 董躍蘭,李豐良,袁濤,等.EMAb、CA125、INF、ACL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性研究[J].醫學研究通訊,2003, 32(8):33-34.
[15] 張愛云,康佳麗,何謙誼,等.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血清CA125及EMAb的臨床評價[J].實用醫學雜志,2004, 20(7):750-751.
[16] 王瑞霞.內異方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生殖內分泌調節的實驗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1(4):231-232.
[17] 孫燕紅.不同途徑使用溴隱亭治療高泌乳素血癥36例臨床觀察[J].皖南醫學院學報,2009,28(5):369-370.
這幾種生物看似不相干,其實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活化石”,又稱“孑遺生物”,雖然是“老古董”,但我們不要小瞧它們了哦。要知道,它們經歷了幾百萬年甚至幾十億年大風大浪,都不是省油的燈。
鸚鵡螺和它的小伙伴
所謂物以類聚,作為有名的“活化石”,鸚鵡螺朋友圈里的小伙伴們也都是“活化石”的典型代表。它們時常調侃,看誰能成為最后一個滅絕的物種呢。
鸚鵡螺:載沉載浮5億年
30年未見的老朋友鸚鵡螺備受人們關注,因為這資深“活化石”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一種動物,而且萌萌噠。
鸚鵡螺雖然名字是“螺”,但跟魷魚、墨魚是遠方表親,同屬頭足綱。不過其他同門身上傳承自軟體動物門祖先的螺殼都已經退化了,唯有它們依然背著美麗的等角螺線外殼。
說起它們的歷史,那可就長了。它們在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晚期就出現了,之后雖歷經多次大起大落,但仍頑強撐到了現代。
鸚鵡螺因像鸚鵡嘴而得名,外殼光滑輕薄,表面是白色或乳白色的,隨著生長不斷形成充氣的小空腔。通過調節這些空腔的氣密性,鸚鵡螺控制自己上浮下潛,可謂現代潛水艇的祖師爺。
通過研究鸚鵡螺化石的螺殼生長,人們還原了不少古代月相的資料。可以說,鸚鵡螺是在用起落無常的生命記錄著地球歷史的風雨變遷。
5億多年來,人們只見過它們兩次。第一次是在1984年,第二次就是在今年7月份。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Peter Ward通過食物引誘,在Ndrova海島海平面下152.4米~396.24米的水域進行攝影,才發現了鸚鵡螺。
Ward說:“我們想知道鸚鵡螺是否還生活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但是除非我們親自去查看,否則不知道答案。”
鸚鵡螺的生存條件很嚴苛,確實很難被發現,而且很少有人知道它們。小朋友們,現在你們認識了鸚鵡螺,如果見到了它們,一定要記得告訴我們哦。
矛尾魚:陸生脊椎動物的師叔
要說陸生動物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泥盆紀時期一類極其奇葩的魚。
這類被喚作“總鰭魚”的家伙,最大的特點就是魚鰭相當發達,有著強健的肌肉,而且一對強大的胸鰭和一對腹鰭里有管狀的骨骼。這些魚鰭最后演變成了所有陸生脊椎動物的四肢。
本來大家都以為總鰭魚早就滅絕了,卻沒想到在1938年圣誕節前的一天,科學家偶然在馬達加斯加附近的科莫羅斯群島發現了屬于總鰭亞綱的活的矛尾魚。后來人們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獲了矛尾魚,20世紀80年代,矛尾魚還從非洲被運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館。
看來,這矛尾魚不像鸚鵡螺那么低調,喜歡出來露露面,混個眼熟呢。
矛尾魚呈長梭形,體表粗糙,頭大,口寬,牙齒銳利,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以沖刺方式捕食,專吃烏賊和魚類,食量小得驚人。按一般魚算,一條重量約95千克的魚每晝夜至少要吃幾千克食料,而同樣重量的矛尾魚只要吃10~20克魚肉就夠了。
它們還是有名的夜貓子,白天安靜地躺在海底洞穴中,一旦日落西山,便紛紛爬出來。
矛尾魚雖然沒有走上進軍陸地的征途,卻在海里熬過了億萬年的漫長歲月,基本結構沒有什么變化,堪稱“活化石”的典范。
如果說當年進化為兩棲類的那一類總鰭魚是陸生脊椎動物的開山祖師,那么蟄伏至今的矛尾魚就是師叔長老,在大海深處默默見證著脊椎動物門派的興衰。
仙女蝦:兩億年前來的“仙女”
史前強大的物種在忙著征服地球的時候被滅絕了,而看起來瘦小羸弱的仙女蝦卻從恐龍時代一直活到了現在。
仙女蝦是小型淡水甲殼類生物的統稱,因外形優美而得名。它們雙眼呈黑色,渾身是褐色或淺黃色、淺綠色的,尾部像一把紅色的小剪刀,腹部有十幾對足,體長兩厘米左右,習慣在水中仰泳。雖然其世代在地球上生存了兩億多年,但個體壽命只有兩三個月。
既然壽命這么短,它們是如何生存至今的?
這完全得益于它們異常強大的耐受能力。這些小家伙在干涸的湖底可以忍受長時間的高溫烘烤與冰凍考驗,是世界上已知唯一能被沸水煮而不死的動物。
而且,它們比沙粒還小的卵生存能力更驚人,能存活上萬年,直到環境適合的那一天才孵化。有人做過實驗,用100℃的熱水煮沸仙女蝦的卵,當水冷下來后,卵竟然還可以孵化。這是因為卵的外面有一層堅硬的保護殼,能隔熱。
看來,仙女蝦才是自然界打不死的“小強”!
目前,仙女蝦在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分布,在水田里比較多見。山東膠州灣地區的人們常把它們做成蝦醬食用,因為其體內氨基酸含量很高,屬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甚至有海上“冬蟲夏草”的美譽。
熊貓:萌萌噠“國寶”
熊貓有著圓圓的臉蛋、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爪子如刀般鋒利,四肢發達有力,行走方式是典型的內八字。
它們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不懼寒濕,從不冬眠,哪怕氣溫在-4℃~14℃之間,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壓得很厚的竹叢中。
每天除去進食的時間,熊貓剩下的時間多數在睡夢中度過。即使睡覺的時候,它們也很可愛。
別看熊貓很萌很文藝,卻是現存哺乳動物中數得上的“老資格”。它們家族的祖先始熊貓在距今800萬年的中新世晚期就已有化石記錄,經過不斷演化,最終在50萬~70萬年前迎來了鼎盛時期。
經過幾十萬年的風雨滄桑,當年和熊貓一同縱橫華夏大地的劍齒象、劍齒虎和巨猿等伙伴們,如今都只剩下冰冷的化石,唯有熊貓依然在山林里任性地吃著竹子,淡定地賣著萌,頗有些桃源隱士的風范。
桃花水母:“水中大熊貓”
桃花水母又稱“桃花魚”、“降落傘魚”,生活在溫帶淡水中,通體透明,柔軟如綢,無頭無尾,外形像一把撐開的傘或一個倒扣的碗,邊緣有許多細線狀的觸手,中間長著呈桃花形分布的觸角狀物體,多在桃花盛開的季節出現。
它們在水中一張一縮上下飄蕩,悠然自得。你要是見到了,一定會被萌化的。
這可愛的家伙對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尤其對水質要求極高,周圍環境的細微變化都會導致其消失。可即便這樣,它們這一類古老的腔腸動物還是從5.5億年前艱難地活到了現在,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
它們以自己獨特的生命形成過程記錄著生物的發展歷程,地位絲毫不遜于大熊貓,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其特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為了解和研究物種的遺傳、進化提供了條件。
目前,已記錄的桃花水母有11種,中國有9種,都是世界級瀕危物種。
古菌:真正的“舊日支配者”
古菌可能是最古老的生命體,在幾十億年前的太古代就出現在地球上了,是真正的“舊日支配者”。
這家伙雖然名字里帶“菌”字,但和細菌除了都是單細胞原核生物外,就沒太多瓜葛了。
古菌有著極其獨特的生化代謝系統,可以適應早期地球極為惡劣的環境。
今天,它們雖然實力不如細菌和真核細胞生物,丟失了大片領地,但在某些極端的自然環境下,比如類似早期地球的隱秘角落中,我們仍然可以一睹它們的尊榮。其中,一些嗜熱、嗜鹽、嗜酸、嗜堿的奇葩從容自若地躺在環境足以直接殺死其他生物的地方頤養天年。
古菌們這些獨特的生化機制,使其成為了實驗室里的大明星。科學家們如火如荼地對它們展開研究,古菌也走出過去,煥發新生。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話,它們可能會成為地球上最后消失的生物。
植物“活化石”來湊熱鬧
“活化石”俱樂部中的動物們相繼露面了,植物們怎么還好意思躲著大家?它們都要來湊熱鬧呢。
龍蝦花:形如龍蝦
龍蝦花這種古老的花形如龍蝦,是湖南鳳仙花、滇南鳳仙花、黃金鳳等十余種鳳仙花的總稱,一般生長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的山林灌木林下及水溝旁,分布較廣,湖南的湘桂山脈和武陵源地區比較多見。
它們植株高約30厘米,花莖脆嫩,葉片呈鋸齒狀對生,夏日開花,有紫紅、黃、白3種顏色。花朵一端有根卷須,花身上有不規則的花紋,柔嫩細長的花柄仿佛一根絲線穿插在綠葉下面。
早在一億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龍蝦花就在地球上蓬勃地生長著。后來,大部分地區的龍蝦花滅絕了,一些存活至今的依然保持著原先的形態,瀟灑地活著。
銀杏:最后的貴族
銀杏,是裸子植物門、銀杏綱、銀杏目、銀杏科、銀杏屬僅存的物種――這一串“銀杏”是不是把你繞暈了?就是這一連串分類級別,揭示了銀杏家族曾經的輝煌和現在的寂寞。
想當年,銀杏也是占了整整一個綱的大戶。要知道人類所屬的哺乳動物家族全綁在一起,也不過一個綱。
銀杏家族最早出現在兩億多年前,在中生代時和恐龍繁榮一時,種類非常豐富,地理分布也廣。后來家族逐漸凋敝,到了今天,就只剩銀杏這一個獨苗了。
雖然現在銀杏只能煢煢孑立、孤芳自賞,但它優美的二歧狀分叉葉脈在二疊紀以來的地層中留下了一路的美麗。
水杉:多才樹
水杉存在的時間也不短了。早在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就縱橫地球,經歷了第四紀冰川浩劫后,絕大多數已經滅絕,僅在中國湖北、四川和湖南交界地區殘留少量至今,被列為古稀名貴植物之一,為我國一級保護植物。
水杉為落葉、針葉大喬木,以樹姿優美、枝葉繁茂、葉色多變而獨具一格,主干筆直,樹冠呈塔形,樹皮灰色、灰褐色或暗灰色,小枝下垂,葉呈條形,交互對生并排成兩列,冬季與枝一同脫落。
它們喜歡在海拔1000米左右、土壤深厚、潮濕或稍有積水的山地安家,生長迅速,10年左右就高達10余米,一般20年可成材。材質輕軟,紋理通直,結構細密,是制造船舶、橋梁、農具和家具的良好材料,又是造紙工業的好原料。
目前除原有林被保護外,國內外已廣為栽培,使這珍貴的樹木在全球范圍內生生不息。
桫欏:“蕨類植物之王”
桫欏又名“恐龍草”,跟恐龍是一個年代的哦,與恐龍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志,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后來,由于地殼運動,多數桫欏被深埋在地層中變為煤炭,少數種類幸免于難。
發現銀杉
2億多年前,銀杉在地球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 并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歐亞大陸,但第四紀冰川的浩劫,使得它們中的大多數慘遭滅頂之災。迄今已知的銀杉僅分布在我國廣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被列為國家Ⅰ級保護植物。作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樹種, 銀杉在植物界享有“植物中的大熊貓”之美譽。
過去,中外植物學界曾認為,由于遭受冰川寒流的襲擊、摧毀,地球上珍貴的古生植物――銀杉,早已滅絕。但在第四紀冰川期,歐亞大陸的冰川勢力并不大,有些地理環境獨特的地區,并沒有受到冰川的襲擊,從而成為某些生物的避風港。銀杉、水杉和銀杏等珍稀植物物種就這樣被保存了下來,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在德國、波蘭、法國及前蘇聯等地都曾發現過銀杉的化石,但卻始終難覓它的芳容。
1954~1956年,我國植物專家多次深入桂林龍勝花坪考察,竟意外發現了被世界植物學家斷言早已滅絕了的植物銀杉。我國驚現“銀杉”的喜訊轟動了當時世界植物界。下面,讓我們揭開“活化石”銀杉的神秘面紗。
名字來源?性情特點
銀杉樹干挺直,高達24米,胸徑(地面以上1米處樹干的直徑)通常有40厘米粗。樹冠像一座寶塔,分枝平展,樹姿俊俏優美。樹條上螺旋形排列著條形的葉子,葉片像杉木的葉子一樣扁平。但與眾不同的是,銀杉葉片背面有兩行銀白色的氣孔帶,它們是銀杉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道。遇到微風吹來,便會發出閃閃銀光,“銀杉”的美稱即來源于此。
銀杉名字中雖然有個“杉”字,但它與我們慣常所見的杉木卻非同族,而是隸屬于裸子植物門、松柏綱、松科,是松科常綠大喬木。因為銀杉跟松同類,所以它的花與松的花很相似。銀杉的花雄雌同株,黃色的雄球花呈長橢圓狀卵圓形,而綠色的雌球花呈卵圓形,比雄球花大得多。球葉卵圓形,熟時呈淡褐色或栗褐色。種鱗,也就是果實的外衣,只不過這些外衣看上去更像是木質化的鱗片,一般有13~16枚,近圓形,背面有短毛,腹面基部著生兩粒宿存的種子。暗橄欖綠色的種子上具有不規則的斑點,呈倒卵圓形。
銀杉喜歡生長在陽光充足,溫暖濕潤的環境中,還具有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和抗風等特性。但在蔭蔽的林下,會導致銀杉幼苗、幼樹的死亡,影響其林木的生長發育。
銀杉的分布區地處我國亞熱帶的中山地帶,該地帶氣候冬暖夏涼,霧期長,濕度大,土壤為石灰巖、頁巖、砂巖發育而成的呈微酸性的黃壤或黃棕壤,這些都為銀杉的生長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銀杉的價值
銀杉的分布現狀是森林發生、繁育、分化以及長期綿延演替的結果。因此,通過對銀杉消長變化的研究、分析,可以窺探其所在森林的演替規律,了解該地區植被的氣候屬性、植被起源、歷史變化以及植被的地理區域性質等,特別是裸子植物的連鎖變化;對于自然區劃、植被區劃和農林業區劃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研究力量不斷壯大自身的藝術特性,加上所處地域的封閉偏僻,使得宛梆的古樸之風異化較小,在數百年的傳演過程中一直保留著自身的原始生態,這在某種意義上講也使它成為戲劇藝術的活化石。盡管它已淡出多數公眾的視野,但為其自身獨具的藝術魅力所吸引的代代宛梆人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披肝瀝膽,愈挫愈堅。正是他們的執著信念,才使得宛梆累世延綿不絕,因而他們是并且一直是研究和傳播宛梆的基本力量。以后,特別是近十余年間隨著宛梆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文物價值、觀賞價值和社會學研究價值”[2]不斷為政府有關部門和音樂界及文藝界所認識所關注,相應的研究力量不斷壯大。時至今日,它早已走出“少有文人介入”[1]9的窘境,出現了政府及有關部門、宛梆藝人和來自省內外高校等的音樂及文藝界專家學者競相研究和關注的良好局面。
(二)本體研究逐步深化“研究戲曲本體,不僅是回歸戲曲自身、深入理解戲曲的需要,也是掌握戲曲藝術規律、啟示戲曲藝術實踐的需要。”[3]基于這樣的認識,宛梆本體研究在各方面的推動下不斷深化。除了演藝界持續探索其演唱技法等基本內容以更好地服務于傳演實踐外,《內鄉宛梆》一書的出版發行尤為引人注目。這部著作由徐向升、徐清才、劉鐵民等宛梆藝術家自2005年開始廣泛搜集散存于民間的和老藝人口中或記于專家著述中的點滴資料,并通過走訪、座談、查閱等手段,將所獲資料集散為整、印證對比和去蕪存菁的體系化處理,終于2011年歷時6年完成了出版工作。這部著作的出版在數百年的宛梆傳演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質的意義,一方面,它比較徹底地結束了宛梆傳演悠久而少有文字記述的歷史;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諸多珍貴資料既是歷代宛梆人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又為后續的宛梆本體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提供了新的平臺。
(三)發展研究漸入佳境如果說本體研究的視域是宛梆的橫斷面,那么發展研究則是從縱向揭示和探索宛梆如何薪火相傳而不至于中斷湮滅的問題。為了使宛梆藝術代代傳承下去,內鄉縣委政府、宛梆劇團及學術理論界一直高舉繼承與創新的旗幟,堅定不移地推動宛梆事業,從而使宛梆發展研究漸入佳境。就內鄉縣委政府而言,他們扮演著宛梆事業發展研究積極的參與者和支持者的重要角色。每當在宛梆發展的關鍵時刻,他們都密切關注、深入研判進而果斷決策。這些研判是宛梆發展研究的基本組成部分,而以此為基礎作出的決策則是宛梆持續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基于縣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創造的良好條件,宛梆劇團發揮著宛梆發展研究主力軍的作用,他們在古裝劇目與現代劇目相結合、吸收借鑒現代音樂元素、培養后備人才、積極開拓市場、爭取域外影響、服務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同時,包括省內外高校在內的音樂及文藝界專家學者在宛梆發展的研究中也扮演著“智囊團”的角色,他們在事關宛梆發展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索,建言獻策,發揮著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二、宛梆研究的薄弱環節
宛梆研究雖然取得了上述可喜的成就,但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要求而言,至少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還顯得比較薄弱,亟須加強和改進:
(一)研究團隊需要進一步整合目前,由內鄉縣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宛梆劇團和包括省內外高校在內的音樂及文藝界專家學者群組成的宛梆研究團隊已初步形成。這其中,內鄉縣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團隊中的地位尤為突出,發揮著決定和主導作用。他們經過不懈的探索,找到了適合宛梆特點的管理體制:即實行宏觀上的管理以確保劇團正確的發展方向,并通過編制和經費等方面的支持為劇團的存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賦予劇團較大的自,由劇團自己決定劇目和形式進行傳演活動。這樣的體制是成功的,宛梆的存續和發展正是得益于這樣的體制而宛梆劇團和專家學者對于宛梆的貢獻也是在這一體制下取得的。另一方面,整個研究團隊還尚未形成有效的合力,特別是劇團和專家學者之間默契度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在彼此協同、密切合作等方面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畢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只有在研究各方的密切協作下才能整體推進并取得實效,這就使得這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加強。因此,筆者建議研究一下成立宛梆研究會的可行性。若該會能夠成立,并通過該會將研究和關注宛梆的有關各方面的力量吸收進來,組織起來,通過組織規劃、協調運作,和唱共鳴,宛梆的發展必將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研究視野需要進一步拓展目前的宛梆研究已涉及到古裝劇目與現代劇目相結合、吸收借鑒現代音樂元素、培養后備人才、積極開拓市場、爭取域外影響、服務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在此基礎上還應進一步開闊研究視野,將研究的觸角向宛梆發展定位和如何走出去延伸。發展定位是宛梆研究中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它所考慮的主要是是繼續堅持宛梆的地方性、鄉土性和獨特的演唱風格、特點和技法還是為了生存和效益而放棄傳統特質、一味取悅觀眾和其他藝術形式趨同化的問題。實際上,在宛梆的傳演實踐中這樣的問題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鑒于此,開展對于宛梆發展定位的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宛梆如何走出去的問題也亟宜引起關注,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宛梆品位提升和增強生命力的大問題。宛梆被喻為戲劇藝術的活化石,于今看來這一評價可以說是毀譽參半。正是這種活化石的風格性情成就了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望,但也正是這種活化石意味著宛梆長期以來的因循守舊和進取求變之心的不足。當時至今日還有不少人沉浸在宛梆因所處地域褊狹、少受外來文化浸染而保持古樸之風的時候,我們何曾想象到早點主動走出封閉,積極吸收外來文化,使宛梆發展得更好?
地點:太平洋300米深處。
小剛拿出了亂時計,心撲通撲通直跳。“咔噠”一聲,前方的時空發生了扭曲……突然,一個巨大的影子出現在小剛的上方――
“哇!”小剛嚇得驚叫一聲,原來是一只巨大的蒼龍在捕捉大型鸚鵡螺。這種蒼龍生活在距今8500萬~6500萬年前,體長大約為9~17米。瞧那細密的尖牙,真是可怕!
“真是百聞不如一見!”不好,蒼龍好像發現了小剛!千鈞一發之際,小剛按下了亂時計,時空又發生了扭曲。
這回是一頭兇暴的巨齒鯊和一條海龍在搏斗。科學家推斷,巨齒鯊的體長能達到16米,強勁的下顎能夠咬碎任何獵物,這也是巨齒鯊最有力的武器。
遠古的巨獸時代里,到處都上演著捕食與被捕食的場面。不過,這個弱肉強食的環境中,也有一些相對溫和的生物存在。
鸚鵡螺和海龜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些生物至今依然存在,有些可以算是“活化石”了。遠古的巨型鸚鵡螺長約11米,海龜也能達到5米長,這么大的體型,想想都嚇人。
小剛越看越入迷,突然,一個更龐大的生物出現在他的眼前,禍不單行,亂時計也因為這個生物體型超標而壞掉了。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海中“巨無霸”,體長可達25米的超級巨獸滑齒龍?
“糟了!可不能把這東西帶到現代來!”小剛趕緊按了求救信號,只見白光一閃……
智慧問答
問題一:為什么史前生物體型都那么大?
小剛:這個問題,科學界有很多推測,眾說紛紜。不過,大多數科學家認同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當時的地球氣溫高,濕度大,氧氣的濃度也高,各種因素造就了生物的巨大體型。
問題二:史前生物是怎么滅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