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顧城簡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必要性
1、形成性評價:該評價主要在于不斷反饋學生學習英語成功或失敗的信息。它關注學習過程,重視非預期性結果,特別注重強化學生學習的成功之處,顯示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糾正的具體的學習錯誤。它有助于教師了解教學得失、改進教學方法。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評價,教師能及時得到有關教學情況的反饋信息。當教學比較成功時,教師就可以設法鞏固已有的成績;當教學活動與預期目的有較大差距時,教師就要找出問題所在,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
2、終結性評價:它是對教學目標達到程度的判斷,同時也提供教學目標適當性與教學策略有效性的信息。它可以采用期末考試或結業考試等定量評價的方式,在一個學期、一個教程或一個學程結束的時候,為了進行分等、鑒定,或者對課程、學程的有效性而進行的評價,一般采用考試的形式。
3、多年以來,我國傳統的教學評價存在這樣的情況: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忽視了形成性評價。教師往往根據學生掌握教材知識與內容的多少來測出學生成績,把知識的記憶和運用作為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態度、價值觀,過分強化了分數的作用,致使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這種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策略及學習能力的評價,不利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改革這種重甄別、輕激勵,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逐步建立能夠促進學生不斷發展、教學不斷提高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二、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探索
建立學生學習檔案袋是實施形成性評價的有效形式。它可以展示學生在努力學習后所取得的進步和成效,同時學生也可以思考他們學到了什么和如何學習的,通過反思和與同學交流,促使他們意識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增強信心,明確努力方向。在期初,我向學生講明檔案袋的目的、意義和要求,并向他們展示樣品。我要求學生的學習檔案應包括以下內容:入學考試情況記錄,英語學習興趣調查表,英語學習策略調查表,每次測試后試卷分析表,英語學習自我評價表等,每周最滿意的作業或作品,課外閱讀報告,期初、期中、期末自己的英語錄音帶,英語活動行為記錄,教師、家長、同學及自己的評價意見。在指導學生往檔案袋中添加材料時,我總是引導他們思考材料的可取之處,讓他們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例如:一位同學選取了一次詞匯默寫的作業,在評價表中說明理由時,他是如下表述的:
我為什么選取這個材料?因為我為背出這些單詞花了兩個多小時,直到晚上11點鐘才背出。它讓我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深刻含義,它使我對學好英語有了更大的信心。
我經常定期讓學生翻閱自己的檔案袋,讓他們親歷自己的進步,并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感受成功,體驗快樂,明曉事理。如:選取一次你滿意的作業回答:1、這次作業中哪些部分你比較喜歡?2、你完成這次作業做了多少努力?3、你認為這次作業難在什么地方?4、完成后你學到了什么新知識,提高了什么能力?5、你認為可以怎樣使這次作業做得更好?6、從這次作業中你理解了怎樣學習才有效?
昔日綠草遍地,車來車往,門庭若市的繁榮古城――樓蘭,在公元4世紀以后,卻突然神秘地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城郭巍然,人物斷絕”的不毛之地。
現在,由于探險和考古發現不斷進步,樓蘭文明越來越清晰地展示在人們面前。
今天這里是一片殘破而凄涼的景象。古城內及周圍方圓數百平方公里范圍,地面也沒有一點平坦的地方。由于長期在強風的吹蝕之下,到處都是一片的由堅硬的泥土和沙地形成的坎坷崎嶇、凹凸不平的地面,幾乎沒有什么植物,呈現一片荒涼而寂寞的景觀。
然而古代樓蘭地區的環境并不是這樣。古代樓蘭地區地面相當平坦。這里有茂盛的天然植被,主要有胡楊樹和紅柳等植物。塔里木河尾段滋潤著這片平坦土地,使這里有灌溉農業。除了從事農業生產,還從事畜牧業。據文獻記載,古代樓蘭地區畜牧業也占據很重要地位,駱駝、驢等牲畜很多。這里除了樓蘭古城,在古城周圍還有許多部落,還很密集,成為塔里木盆地中相對較富庶的綠洲。在很長期間里,樓蘭城還是塔里木盆地的政治中心。
關鍵詞:泉州街巷空間歷史街區城市文化古城保護居住環境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巷與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人類文化的長期積淀,并以一定的物質空間形式表達其文化特征。我國古代城市是從傳統的市坊制度開始的。坊(居民區)與‘防’同義,最初是和市(商業區)嚴格分開的,并用圍墻各自封閉起來,白天開放、黃昏關閉。孔穎達疏據《毛詩正意》曰:“文公乃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好處,始建市,使民得交易。”
史學專家認為街巷與市坊有一種傳承延續的關系,市坊應可視為街巷的前身。坊中民房之間必然留有走道,此即最初的街巷,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市坊已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宋元以來,市坊已發生裂變,坊中出現了市場、店鋪,街巷的作用不再是單純的居民走道,而有了促進商品流通,方便商品交易功能。街多為商業性街道,巷則純粹為居住性是半私密性空間。說文解字:“街,四通道也,巷,里中道路”。
2. 古城泉州的街巷空間
任何一個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脈和傳統。我國的城市在千百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城市結構形態――中心結構和大量的街道組成的城市網格。泉州于唐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左右在今市區建城,城區為南北朝向。城市建筑群多為南北朝向,常常按照南北軸線布置,城市住宅區的道路則大多東西向設置。古城儒、釋、道三教并盛,互為融合,又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四大港口之一,世界各大宗教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都在泉州留有豐富的遺跡,并對泉州街巷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2.1 城南(泉南蕃坊)
泉州城南歷史街區的興盛依托于港口的發達。這里為外國人集中僑居地區,中西建筑文化在這里交融,留下了豐富的民居建筑遺產。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宮,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來遠驛遺址、富美宮等,另外涂門街的清凈寺,車站的蕃佛坊(即婆羅門的回教寺等),都是外國人常聚之處。這就是《蒲壽庚考》書中所稱的“泉南蕃坊”。
城南歷史街區內有保存較為完整的聚寶街、萬壽路、青龍巷等歷史街巷。街區內的主要建筑功能是居住,萬壽路與聚寶街在住宅基礎上沿街開店,是居住街區內的地方服務商業街。而青龍巷、橫街等街道依然保存著傳統居住街坊的職能。
街區現有道路空間格局較為良好。商業性街道寬都在6―10米之間,相當于現代住宅小區級道路標準。居住性街巷寬度略窄,為3-5米不等,雖略顯局促,但卻為居民的居住提供了親切的氣氛。
在街區豐富的民居建筑遺產中,典型的傳統名居類型有:傳統院落式民居官式大厝、手巾寮(手巾寮內部含中西合璧式樣)和從南洋傳入的中西合璧式洋樓建筑。洋樓俗稱‘番仔樓’,其平面布局為傳統四合院,但建筑夠造及裝飾卻吸引了不少西洋建筑的處理方式。首先洋樓為外廊樣式,外廊指在建筑周圍圍上廊子,即指建筑物外墻前附加的自由空間,是一種生活空間。另如西式山頭的做法和文樣、窗楣等一些裝飾性構件都明顯來源于西方建筑。除受西方建筑影響外,伊斯蘭建筑也在這里留下了重要的一筆,位于涂門街的清凈寺(圖1)始建于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回歷400年)。創建和重修者皆為阿拉伯伊斯蘭教徙。建筑采用西亞形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蘭建筑風格的清真寺。在涂門街上,它與閩南傳統建筑關帝廟已經和諧相處了數百年,這正是古城泉州街巷融中外文化的魅力。
2.2 城西(傳統風格)
西街地區是泉州最早繁榮地帶,在城市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西街地區一直保持著傳統城市‘魚骨狀’的街道坊巷布局。西街是泉州唐子城十字街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是傳統商業街和交通道路。從西街進入兩側的支巷,人們立刻可以感受道環境氣氛的突變,瞬間擺脫了街道的喧鬧進入了平和安靜的天地中。巷中兩側的民居建筑及巷道豐富的空間散發著濃厚的歷史人文信息,正如傳統城市街巷的功能劃分,“街是商業性街道,巷純粹為居住性,是聯絡各住居的入口”。
西街地區與城南略有不同,在留存下來的民居建筑遺產中,中國傳統建筑所占比重較大,其中有些內容至今仍對城市生活中的宗教民俗有很深的影響。
開元寺位于泉州西街,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是古代大型公共性建筑群,其大型院落空間是城市整體空間形態中的重點。高大雄偉的東西雙塔(圖2)(東塔高48米,西塔高45米,是全國最高的石塔)與平鋪式的城市布局形成強烈的對比,極大豐富了城市的天際輪廓線 ,是泉州的標志。
開元寺在歷代修建、擴建中也不斷融合和吸收外來文化,其中包括印度教寺廟構件的使用和其他宗教建筑的作法。這使其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在中國傳統城市中,大的廟宇道觀周圍往往容易形成商業集中的繁華地段。近寺地區擁有豐富的社會層次,是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場所。
2.3 中山路(僑鄉特色)
中山路自唐建城以來就一直作為泉州的主要商業街存在。騎樓是中山路的重要特征,作為一種商業建筑形式,它是當時華僑回鄉投資建設時由東南亞殖民地帶回來的,其特點在于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與華麗的裝飾及色彩。
中山路沿街均為騎樓,騎樓英文名為‘Arcade’,是指被覆蓋的通道,特指一側或兩側有商店帶拱廊的建筑,可擋日照,避風雨。由于沿街手巾寮進深都很大,不易通風,設騎樓可適當減少進深,改善通風。當人們行走于騎樓之下時,其視線必然聚于店鋪內。同時從騎樓向外看,一個個連續的列柱將街道立面劃分為一個個框景,就有如觀看一幕幕長長的卷軸畫。這有利于緩解購物者的疲勞,延長其購物時間,從而刺激消費。
中山路平面上的一些細小曲折,讓人們在運動中可捕捉一串串連續的畫面,它使得空間不容易被望穿,轉折處的空間有承與轉的作用,是前一段空間的收束,也是下一段空間的序幕。中山路直線型道路易形成空間視廊。鐘樓位于中山路、西街與東街的交匯處,當我們考慮一條以上的道路時,道路交叉點就變得十分突出。因此鐘樓自然成為中山路的空間視廊中心,是標志性建筑。不僅強化空間印象也是打破中山路總體輪廓的焦點。
古城泉州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街巷往往曲折,形成連續畫面。常運用空間的收放來變化場景 ,運用空間的藏與露求得細微的趣味,運用點、線、面等空間形態的對比,在若干處形成。最后運用標志性的建筑作為整個連續畫面的收尾。
3. 古城泉州的城市文化
泉州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城市文化呈獻多元化形式,包括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僑鄉文化。從整體上看,其核心是中原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奠定了泉州文化的思想基礎。泉州長期遠離政治中心,建筑、方言、民俗、戲曲等都具有古樸的特征。又由于長期與海外的交往,泉州擁有強烈的海洋文化。與泉州通商的國家多達70個以上。泉州作為僑鄉,具有顯著的僑鄉文化,特別是在近現代,華僑帶來了洋樓、騎樓等豐富的建筑行式,對泉州的城市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泉州城市文化具有廣泛的包容性,中外各種宗教、文化都在這里得到融洽發展。帶有各種宗教特色建筑成為城市的主要空間節點,也使泉州的街巷空間變得饒有趣味。
4 結語
步行是人類最基本的空間易地方式,城市街巷最初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徒步行走的人。街巷空間自古就是“步行者的天堂”,可惜現在街巷大多已被機動車輛占有,街巷文化也正變得淡薄,人們除了購物,正在遠離街巷,我們需要把建筑傳統繼承,也需要把街巷的文化氛圍繼承下來,創作出符合當代居民生活居住環境,讓孩子們玩耍的身影依然留在街巷。
參考書目:
1. 吳正旺《泉州小商業步行街的地域性研究》 華僑大學碩士論文
2. 林翔《城市化進程中居住性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華僑大學碩士論文
3. 謝鴻權《泉州近代洋樓民居初探》 華僑大學碩士論文
4. 鄭妙豐《泉州西街地區小規模動態更新與保護設計模式初探》華僑大學碩士論文
5. 凱文?林奇[美]著項秉仁譯《城市意象》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關鍵詞:固結灌漿;物探聲波檢測
1工程概況
克孜爾水庫位于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境內,壩址西距拜城縣約60km,東距庫車縣約70km,是目前塔里木河水系渭干河流域上的一座以灌溉、防洪為主,兼有水力發電、水產養殖和旅游等綜合效益性的大型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水庫設計總庫容為6.40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為211.33萬公頃,工程等別為一等大(ⅰ)型,場區地震基本烈度為8度,按8.50設防;主要由主壩、副壩、溢洪道、泄洪排沙涵洞、發電引水涵洞等水工建筑物組成,
右壩肩基巖為灰色的泥質粉砂巖和粉砂質泥巖以及灰白色砂巖互層,該巖體遇水易軟化,崩解,為軟巖。由于地質構造應力的作用,使右壩肩巖層不斷發生彎曲、扭折、塌滑,產生蠕變和座滑變形,即右岸山坡基巖普遍存在巖石傾倒體。
2設計方案及技術要求
為提高右壩肩壩體高程以下傾倒體巖石的完整性和防滲性能,同時對防滲墻(軸線樁號w150m)進行加固,封堵滲漏通道,從右壩肩裹頭上對下部進行固結灌漿,因第一道排水廊道樁號為灌漿范圍為w130m,所以灌漿范圍為樁號w130m向上游至w165m區間,灌漿深度控制在墻底以下5m,灌漿底高程為1 112m,頂高程1 154.60m,最大高差為42.60m,在防滲墻斷面沿防滲墻進行灌漿,底部間距控制在2~3m。
截滲墻上游布設8排固結灌漿孔,下游布置7排固結灌漿孔,每排34個孔,孔斜460~1 500,孔深21.40~59.20m,灌漿采用42.50mpa高抗硫酸鹽水泥,水泥漿液應采用低水灰比穩定性漿液,析水率<5%,水灰比采用2:1、0.80:1、0.60:1、0.50:1四個比級,開灌水灰比2:1。檢查孔數量不小于總孔數的5%,固結灌漿孔每排分二序進行施工,采用純壓式自下而上分段灌漿。
灌漿合格標準為:固結灌漿以物探灌漿前后原位跨孔測試為主進行檢查,灌后波速提高值應滿足:灌后波速大于或等于1 800m/s,相對較差巖體灌后波速提高10%~20%。另外根據需要作少量簡易壓水試驗進行灌后檢查。灌漿合格標準為透水率q≤5lu。
3固結灌漿施工工藝
克孜爾水庫右壩肩固結灌漿按照設計要求和規范,先ⅰ序后ⅱ序逐漸加密的順序進行施工;按照設計要求灌漿前先進行灌漿試驗,確定灌漿方法、壓力等參數,將試驗成果報監理部審批后,開始灌漿施工。水泥灌漿施工工藝流程見圖1:
固結灌漿鉆孔采用xy-ⅱpc型回轉鉆機造孔,孔徑90mm。并用羅盤按設計要求進行角度調正,方位角以全站儀測定,為保證斜孔鉆進孔直度,鉆具均采用粗徑鉆具用以導向,以保證孔底部偏斜率符合設計要求。考慮到傾倒體巖石內應盡量避免水進入,故鉆進循環介質均為風力循環。
鉆孔完成后,根據設計要求,為避免大量水進入傾倒體,鉆孔沖洗和裂隙沖洗應采用壓縮空氣,從孔底向孔外對灌漿段進行鉆孔沖洗至無灰塵后再進行灌漿。嚴禁采用水沖洗。
固結灌漿根據地層巖石情況采用自下而上分段卡塞純壓式灌漿。
灌漿段長布置形式:孔口接觸段段長2m,第二段長3m,以下各段均為5m,灌漿完成后通孔進行0.50:1濃漿置換封孔。灌漿壓力按設計要求,并根據生產性灌漿試驗由設計進行調整。
4固結灌漿成果分析
根據截滲墻傾倒體特性,為更加全面準確分析說明巖石力學性能的改善程度,灌漿結束后14d,由監理部門、設計部門根據灌漿資料布設檢查孔。孔位具體布設位置由監理根據灌漿情況現場布置,檢查孔共布設25個。固結灌漿使用物探聲波檢測方法配合壓水試驗作為灌漿質量檢查的主要手段,并對部分檢查孔按監理要求進行鉆孔取芯。
克孜爾水庫右壩肩固結灌漿工程統計分析如下:固結灌漿分直孔固結灌漿和斜孔固結灌漿兩種,計469個孔。其中直孔99個,ⅰ~ⅴ類斜孔345個,灌漿進尺15 744.97m,水泥注入量702 534.14kg,平均單位水泥注入量42.45kg/m。檢查孔25個,灌漿進尺805.07m。其中i序孔237個,灌漿進尺8 507.99m,水泥注入量434 282.57kg,平均單位水泥注入量51.04kg/m;ⅱ序孔207個,灌漿進尺7 236.98m,水泥注入量268 251.57kg,平均單位水泥注入量37.07kg/m,較i序孔遞減27.40%。由以上數據顯示隨著ⅱ序孔的加密,水泥注入量呈遞減的趨勢。從上、下游排充填固結灌漿平均單位水泥注入量來看,由于鉆孔的逐序加密, ⅱ序孔水泥單位注入小于i序孔,上游排水泥單位注入小于下游排,且水泥單位注量均在40kg/m以上,說明右壩肩截滲墻傾倒體具有較好的可灌性。
從表1中可以看出,i、ⅱ序孔小于50kg/m單位注入量分別占53%和66.20%,大于50kg/m單位注入量分別占47%和33.80%,同時隨著i序孔灌漿后,ⅱ序孔單位注入量50~100kg/m孔段較i序孔減少5.50%,單位注入量大于100kg/m孔段較i序孔減少7.80%。說明i序孔灌漿后,進行ⅱ序孔施工孔內大的裂縫已基本被堵塞。
由于右壩肩基礎巖性為泥巖、砂巖,遇水后易軟化、泥化,不易過多進行壓水試驗,因此右壩肩傾倒體水泥充填固結灌漿效果檢查,主要以灌漿前、后物探測試對比進行檢查,灌漿前按設計要求布置一定數量的物探孔,先行造孔,進行物探跨孔測試,以便于和檢查孔灌漿成果進行物探測試、檢查、對比。固結灌漿共對45個鉆孔進行物探測試,灌漿前在截滲墻上、下游布設23個固結灌漿孔進行物探聲波檢測,灌漿后按設計、規范要求,監理部根據灌漿資料在截滲墻上、下游共對22個檢查孔進行物探聲波檢測,測試總進尺為1 736.60m。
5結論
采用了全孔的平均波速,進行灌漿前后的對比。在針對相同位置灌漿前后34個鉆孔進行綜合比對,灌前波速平均值在1 963~2 425 m/s之間,灌后波速平均值在2 300~2 760 m/s之間,波速提高平均值在12.90%~23.50%,滿足本次右壩肩除險加固工程聲波指標檢查灌漿質量的要求。
關鍵詞:現代建筑;結構加層;加固設計;工程實例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building had great progress, widely used in social production practice, become the scholars research hot spo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of the main causes of the reinforcement,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introduces some common methods of reinforcement technique and the future of building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methods development trend.
Key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Add layer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design; Engineering example
中圖分類號:TU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工程概況
本建筑是集高級辦公與星級酒店為一體的高層建筑,原設計為地下1層,地上15層,其中地下面積4180m2,地上面積42500m2。原主體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墻結構體系,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剪力墻抗震等級為二級,框架抗震等級為三級。基礎采用高強預應力混凝土管樁500,壁厚125mm, AB型.樁端持力層為砂土狀強風化花崗巖,樁長約25米.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為5000KN。
根據業主要求,該工程加層續建,由15層加高到21層,以下為加層后的效果圖(圖1)及加層后和剖面圖(圖2)。
圖1加層后效果圖圖 圖 2 加層后剖面圖
首先進行結構整體分析計算,初步判斷加層的可能性。為了充分發揮原已施工完成的各結構構件及抗側力體系.先按原結構布置方案直接增加6層進行分析計算。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008年版)及其它現行規范.采用中國建研院編制的SATWE,結構分析軟件進行結構整體分析。采用剛性樓板假定.按模擬施工加載方式.考慮5%偶然偏心及雙向地震扭轉效應作用.對結構進行了彈性靜力分析,由計算結果可知:結構整體剛度偏柔,周期偏長,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為1/720.超過規范巨[1/800]習限值.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值為1.51%小于7度區的規范巨[0.016]習限值.底部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總力矩的50%,部分框架柱軸壓比達到1. 15,嚴重超限.框架梁、剪力墻存在超筋現象。
根據試分析情況.考慮對原結構方案進行必要的調整與改造.使之趨向合理并滿足規范要求。曾考慮續建部分采用鋼結構方案.但底部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續建鋼結構剛度差異較大.上下兩部分剛度存在突變.結構阻尼比取值困難,屬丁超規范、超規程設計.設計時應按《建筑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第29條要求.報省級以上有關部門組織的建設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審查.審查通過后方可進行施工圖設計。業主考慮鋼結構方案因報超限審查會延長設計周期.并且鋼結構造價比鋼筋混凝土結構高許多.最終不采用該方案。
根據原結構直接加層存在的問題.經過多輪方案試設計.確定采用增設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加大剪力墻和框架柱截面尺寸,既提高結構剛度又提高承載力的結構加層加固的基本方法.上部續建結構也采用框架一剪力墻結構體系以保持與原結構的一致性和協調性。本工程結構加層加固標準層平面見圖3。根據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以及結構加固效果的需要.設計時在建筑的角部增設剪力墻.在原中部核心筒樓電梯處增加剪力墻的長度。結合原框架柱軸壓比的嚴重不足.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同時適當增加剛度。結構整體分析主要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在風荷載和地震荷載作用下.結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均滿足現行設計規范的要求:結構的第一自振周期為平動周期.且結構以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小于0. 9;結構的剪重比、底部框架部分承擔的傾覆力矩以及墻柱軸壓比(柱最大軸壓比0.79)均滿足規范要求。
圖3加層加固標準層平面
表1
新設計方案由于建筑立面需要退臺,在十四層處有五根框架柱內退1500mm,造成豎向構件不連續,按常規抬柱轉換將形成高位轉換,對結構抗震不利。本設計采用從十二層至十三層增設斜柱(撐),斜柱上方與十四層內退框架柱連續,其傾斜僅為1:6,下部外排框架柱又向上延伸兩層至十四層樓面,并且在十二層和十四層斜柱轉折處樓層框架梁予以加強(梁截面為6001000),其剖面見圖4。根據電算分析,十四層側移剛度與下一層之比為0.93,不存在剛度突變。由于斜柱作用,對十二層處與之相連的梁板產生642KN的水平拉力,在該影響范圍內樓板加厚到180mm,另加該方向受拉鋼筋上下各2012@100,同樣與之相連的框架梁另加625通長受拉鋼筋。在此范圍內的各構件均相應提高配筋率和加強構造措施,提高其承載力和延性,關鍵構件斜柱及其下層柱和十二、十四層與之相連的框架梁按中震不屈服進行分析計算,確保結構安全可靠。
圖4 斜柱大洋
3結構構件加固改造
3.1地基基礎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