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幸福的密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這“開學第一課”的課堂中,我看見了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例如:小劉浩酷愛鋼琴。雖然他雙目失明,但他憑著他那頑強的毅力,并在北京一家愛心組織機構的幫助下,在北京一所盲童學校上學,還在老師的指點下學習鋼琴。還有,一個農村小學的老師,把邁克·杰克遜的一支舞改篇成全體學生都會跳的一支舞,給學生們帶來了快樂。然而,學生們將要畢業卻舍不得這位老師這些事例等。
其實這些事例都是通向幸福道路的鑰匙,只要你從中體會到它的含義,探索到它的奧秘,你就可以拿到打開幸福之們的鑰匙。幸福,它在辛勤的耕耘中;幸福,它在知識的寶庫里;幸福,它就在你閃光的智慧里,只要你細心觀察,幸福就在你的身邊。同時,幸福也是一份溫暖的關愛,一個真誠的贊美,在幸福的世界里,我們要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要懂得對生活說感恩。敞開心扉去溝通,世界也會變得開闊;用寬容的心待人,自己也會更快樂,因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給永遠比那快樂。幸福是通過分享、感恩、奉獻而來到你身邊的。
在這節“開學第一課”這么多的事例中,令我最感動的是最后一節課劉芳英和她的女兒孟佩杰的一個片段。其實劉芳英并不是孟佩杰的親生母親,而是劉芳英在孟佩杰8歲那年將她收養。但在劉芳英收養了孟佩杰沒過幾年之后之后,劉芳英就出現了病變,全身行動不便。于是孟佩杰擔起了照顧媽媽日常生活起居的擔子。孟佩杰上大學,她怕媽媽在家沒人照顧,把媽媽接去大學親自照顧。我覺得劉芳英有沒有血緣關系不重要,因為她們的親情已超越了血緣的關系。雖然她們的日子過得很清苦,但她們卻擁有兩樣用錢也買不到的東西——親情和幸福。從她們的事中告訴我們:有愛就有幸福。孟佩杰對一個沒有血緣的媽媽的那一份孝順真的很難得。而我,平時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家里的一切家務活都是媽媽一個人全包了,我那纖纖玉手可是“十指不沾陽春水”。媽媽做的飯菜我也是經常嫌三嫌四,不是說菜不合胃口,就是說沒味道,可媽媽卻一點怨言也沒有。現在跟孟佩杰相比,我自己可真是慚愧?。?/p>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永恒主題,也是每一位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著名作家畢淑敏稱“有意義的快樂就是幸福?!彼f,幸福是一種信仰、一種自我看待生活的態度、一種自我的滿足。它是一種感覺,不取決于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于人的心態。正因為如此,北京師范大學肖川教授對教師的幸福給出了這樣的定義:“教師的幸福來自教育教學的工作;來自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來自教師的專業成長;來自教師的教育研究;來自美好的幸福生活。”
一、樹立陽光的心態,找到幸福的方向
羅曼?羅蘭說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的心態要像陽光那樣是平常的、達觀的、寬容的、感恩的、積極向上的。我們只有擁有這樣的陽光心態,才能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特級教師郄祿和曾經說過:“一個教師要解決的三種能力問題即動力、能力、精力。缺乏動力不想干,缺乏能力不會干,缺乏精力不能干。三者之中首要的是動力問題,而動力則來自于對教育的事業心?!笨梢姡處熤挥性鰪娛聵I心和榮譽感,才會正確處理好苦與樂、貢獻與報酬的關系,從而甘心為教育事業獻身。這就要求教師要保持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一顆平常心來正確看待壓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與自身價值的實現。同時,教師還應該保持寧靜的心態,正確地對待現實。對待別人的評價,不過多地去批評或報怨,不把過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無謂的牢騷之上,不要讓自己的心靈被各種欲望和幻想所蒙蔽,從而喪失幸福的感受力和創造力。此外,還要心懷寬容和感恩。寬容是最好的教育靈丹,而感恩是積極心態的核心,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是知足常樂的心態。最后,還要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學會自我放松、自我減壓、樂觀處事??傊?,要樹立積極陽光的心態,從容應對每一天,快樂工作,幸福生活。
二、領悟職業真諦,敲開幸福的大門
“傳道、授業、解惑”,不僅教書,而且育人,把人類文明的薪火通過自己的手傳給新一代,使人由一個無文化的自然的存在而煥發出人性的光輝。這樣高尚而有意義的事業和職業會使人體驗到一種崇高感,而這種崇高感、使命感恰恰也是教師職業幸福的內在根源之一和不竭的精神動力。
教育以人生價值的實現為宗旨,教育的真義是使人幸福。而教師職業使命的真諦乃是精神成長,即引導未成年人個體精神世界的生長生成,啟迪他們對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懷,給他們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礎。因此,教書育人是一個需要激情和愛的活動,是一個需要參與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動,沒有教師對教育發自內心的熱愛,就不會有真正教育,沒有教師在教育職業中“自我實現”的幸福感。教師要想敲開幸福的大門,就需敏銳地去感受幸福,用心靈去傳遞幸福。一個能夠發現與把握教育幸福的教師,需捧著自己的心走進他人的心靈世界,進入教育的人文層面,在心靈與心靈的交流與對話中,發現教育這種生命事業所蘊含的人性美好,感悟教育的真諦,提升幸福的價值。
三、優化專業心態,搭乘幸福的快車
專業成長是職業幸福感的因素,而職業幸福感是專業成長的動力。教師的幸福也取決于自己的專業心態,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助于教師幸福人生的營造。而教師良好的專業心態,就是接受現實,悅納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只有自己卓越了,才能讓我們的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師要追求卓越,就必須“博覽群書,與經典為友”,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為了在學生眼前點燃一個知識的火花,教師本身就要吸收一個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脫離那永遠發光的知識和人類智慧的太陽?!彼?,教師學識廣博,在課堂上才會游刃有余,對于課堂知識的把握,才會有一個新的高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意外的驚喜和收獲,教師學識廣博,教師的人格魅力就越大,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也越強,教學效果自然會越好。尼采說:“要提高別人,自己必須是崇高的。”因此,教師就要努力成為學生敬重的教師,要努力加強知識的積累,加深自己文化底蘊和自己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才能搭上職業幸福的快車。
四、融洽師生關系――尋找幸福的源泉
教師的幸福不僅在于教師工作的崇高價值,在于耕耘之后見證與收獲學生成長之后的快樂,也在于學生與教師之間具有的深厚良好關系。當教師看到自己親手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國家棟梁時,會感到無比的幸福與自豪;當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了美好的深厚的情誼時,教師的內心也會感到無比的幸福與快樂。
而獲取幸福的前提,必須是真誠的付出,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都有一把衡量教師的尺子,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從中獲取的幸福就會源源不斷。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如果想讓我們的學生受到更多的教育,想讓我們的學生更充分地發展自己,想讓我們的學生尊己為師,就要與學生構建共同的、民主平等的價值理念,就要真正尊重學生,重視與學生之間情感的培養。教師只有灑出濃濃的愛,才會激起學生暖暖的情。亞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本身就是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學生的心靈,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所以,遵循了教育的心靈共振原則,把握了學生的心,才是找到了教育的真諦,幸福的源泉。
袁山村的幸福密碼究竟是什么?
秋菊的“城里生活”
盡管是正午,少有人在家。袁山社區一期的大多數房門都緊閉著,“好多都上班去了!”何秋菊因為在村委做衛生工作,正巧在家。
走進何秋菊的家,記者發現不但寬敞漂亮,還充滿了現代元素,電腦、家庭影院、衛生間、廚房、餐廳、客廳、儲物間一應俱全,天然氣、自來水、電、光纖已經開通,“幾年前,我家住的是青瓦房,沒有自來水、也沒有天然氣……”
標志著何秋菊一家過上城鎮化生活的,不僅僅是居住條件和生活設施的改善,更有生產方式和收入模式的改變。
“我老公在附近的硝礦廠上班,一個月兩千多。我在村委打掃衛生,一個月有700元錢,到家走路只要幾分鐘,還能照顧兒子。家里的田租給種植大戶,每年收租金?!?/p>
小倆口如今過著幸福的日子。而在幾年前,秋菊想都沒想過會過上這樣的“城里生活”。
與秋菊家一樣,袁山社區的居民們都過上了這樣的生活,幸福而愜意。
家門口的掙錢機會
“大姐,你這工藝絲襪花咋賣的?”“20元一支?!痹缴鐓^的胡秀珍周末常在家門口賣絲襪花,“我們這現在環境優美了,瞧,那些農家樂多漂亮……很多人來玩,有外省的,還有外國人,我就賣給他們。”
在袁山社區,像胡秀珍這樣做絲襪花的婦女有400多個。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驚嘆于這里的村民仿佛有用不完的掙錢機會,只要愿意勞動,就會有一份不錯的收入。
在困擾中突破
談起建設學生勞動實踐基地的初衷,該校校長玉澤軍說:“學校建立勞動實踐基地,是想通過一系列勞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庇辛诉@個想法之后,玉澤軍便開始尋找實施機會。
該校有一塊半閑置的荒地,偶有教職工在上面種蔬菜,可還有一大片土地長著荒草。自到該校任職起,玉澤軍就一直在考慮如何開展學校特色教育工作,這塊半閑置的荒地給了他靈感,“困擾我多時的學生德育工作問題終于找到了突破口”。他萌生了將荒地改建成學生勞動實踐基地的想法。于是,他主持召開了全校教師大會,將這個想法拿出來討論,得到全校教師的支持。
2012年9月,該校為實現“切實加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豐富學生生活實踐體驗,培養學生勤于動手、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善于總結等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田絹學校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建設方案》,有序地推進基地建設工作。方案中,該校首先按班級對勞動實踐基地進行責任區劃分,在中間開辟一條人行道,左邊為一、二、六年級的責任區,右邊為三、四、五年級的責任區;然后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機構,各領導除對勞動實踐基地進行整體布局規劃外,還有責任分片任務,負責“蹲點”班級相關工作的整體指導和協調。該校還制定“高幫低”措施,由五、六年級幫扶一年級,三、四年級幫扶二年級,不僅能讓低年級學生在高年級學生的幫助下迅速掌握勞動技能,還培養了學生樂于助人、團結協作的精神品質。
責任明確后,該校又聘請了馮榮黨、方強、班少屯等教師擔任勞動實踐基地輔導員,負責在勞動實踐課上給學生講解農作物種植的常識和方法。課余時間,各班學生由班主任帶領,在輔導員的示范下播種、澆水、施肥、拔草、捉蟲、采摘……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種雙管齊下的指導方式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勞動技能,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該校三年級學生梁陸帥在日記里寫道:“瞧!我們班開始種第二批菜了,我要馬上參與才行。我像模像樣地拿起鐵鍬在泥土上挖了一個小坑,把種子放在坑里,學著指導老師的樣子把坑填平,壓緊,澆上水……別的同學也忙得熱火朝天。我忙了好一陣,終于種好了,我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心想,農民伯伯在田里種莊稼真辛苦??!”輔導員馮榮黨說:“蔬菜基地還沒有建起來之前,學生課余時間就一個勁兒地在校園里追逐嬉戲,這些行為習慣存在著很多安全隱患?,F在好了,學生有事情干了,一下課就往菜地跑,拔拔草、捉捉蟲,不做什么的也喜滋滋地看,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都‘不治而愈’了?!?/p>
同時,該校還把集體主義教育、行為教育、責任教育、惜福教育、感恩教育等融入到勞動實踐基地建設的工程中,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勞動實踐基地的鍛煉中,學生不僅體驗了勞動的快樂,還學會了感恩。一名三年級學生的家長告訴記者:“以前孩子在家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現在回到家里會主動幫我做家務了,農忙時還會跟我到地里干農活呢,這真令我感到欣慰!”
在活動中品味
田絹學校的勞動實踐活動以“種―賞―收―品”為工作線:“種”是指種植的一系列勞動;“賞”是學生觀賞農作物的生長并用日記記錄過程;“收”是采收勞動成果;“品”是通過分享活動品味成功的喜悅。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品味勞動的成果,該校通過繪畫、攝影、作文比賽、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分享勞動成果,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團結協合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感。
2012年12月28日,該校舉行了主題為“體驗勞動 快樂成長”的學生勞動技能比賽。比賽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設計了梯度性的內容:一、二年級參加收菜和洗菜比賽,三、四年級參加包餃子比賽,五、六年級參加烹飪比賽。比賽中,低年級學生在菜地里采收自己種植的蔬菜;中年級學生將清洗好的蔬菜加工成餃子餡,包起了餃子;高年級學生則將青菜清洗好后摘切烹飪,“種植小能手”搖身一變成了“烹飪大師”,一陣陣蔬菜的清香彌漫在校園里。五年級學生秦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班‘對陣’六年級,老師一聲令下,大家就迅速行動起來,有的負責洗菜,有的負責切菜,農高學著大人的樣子,把油倒到鍋里,再把青瓜倒進去……大家看得十分入迷,高興得時而拍手,時而喝彩。清新的空氣里彌漫著一股誘人的菜香味,我們班的同學都說‘太香了,我們都餓了’……菜做好了,我們十分緊張地把香噴噴的菜端到評委面前,評委們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品嘗著。過了一會,老師宣布我們班獲勝,我們高興地歡呼、擁抱起來。”
2013年12月17日,該校舉行了第二屆學生勞動實踐技能比賽。本次比賽以“快樂勞動 節儉惜福”為主題,內容與第一屆大體相同,但這次該校請來了學生家長共同參與活動,賽后,每名學生還能拿一袋蔬菜回家,與家人共享勞動果實。一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這個活動實在太有趣了,我以后要多參加,而且,吃著孩子種的青菜,我感覺特別清甜?!?/p>
此外,該校每學期都舉行1-2次以勞動綜合實踐為內容的主題班會,以主題班會的形式交流勞動經驗,共享勞動果實。2013年4月29日,勞動節前夕,該校五年級班主任廖鳳梅組織召開了主題為“責任與收獲”的班會。在班會上,學生就菜地管理的責任心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該班學生談可昕在會上發言:“要想把菜地管理好,使勞動有收成,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每個同學都要有責任心,精心護理每一株菜苗,使它們茁壯成長。”她還說起了與同學一起為蔬菜除蟲的趣事,大家在她有趣的講述中一次又一次鼓起了掌。該校還經常組織學生寫觀察日記、科普小論文等,并定期將作品上傳至學校網站。同時,該校每學期還進行“種植小能手”“科普小專家”和優秀班級評選活動,對各班學生的勞動參與率、勞動紀律、勞動態度、勞動安全和勞動成果等情況進行考核,讓學生充分體會勞動的酸甜苦辣。
在愛心里升華
2013年10月10日上午,田絹學校組織各班學生代表拿著勞動基地創收所得的錢買回了水果等禮品,來到田陽縣社會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給老人洗頭、做飯,和老人們一起度過了一段歡樂的時光。老人們都豎起了大拇指,有的甚至激動地說:“看到你們我很幸福,你們就是我的孩子。”四年級的黃安琪參加了這次活動,她說:“能用自己賺來的錢幫助爺爺奶奶們,我覺得很有成就感?!?/p>
自勞動實踐基地建設工作啟動始,該校就考慮到了“創收”問題,玉澤軍說:“我們想,實踐基地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勞動技能,還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管理和為人處世的能力?!被诖?,該校規定,各班種植的蔬菜采收后,由學校食堂統一購買,所得的錢交由班級管理,班干部做好登記,具體使用由班級安排。
該校每個班的“圖書角”里,圖書琳瑯滿目,有童話、科普、歷史、中外名著等各類書籍,這些圖書基本上都是學生用“創收”的錢添置的。勞動“創收”的收入除了用于班級建設外,還有一部分用于幫助班里生活困難的學生。五年級班主任廖鳳梅介紹說,他們班的學生蘇小明家庭比較困難,于是她開了一次班會,征求全班學生的意見,大家一致贊成把勞動創收的一部分資金用于資助蘇小明。每次談到同學對自己的幫助,蘇小明都很感動,他說:“老師和同學們讓我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在這樣的集體里,我不會再被困難嚇倒,我會更加堅強地面對所有的困難。”廖鳳梅老師說:“這種教育效果是雙向的,受資助的學生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能更有信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學生用自己的勞動所得去幫助他人,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勞動實踐基地建設的意義,在愛心的傳遞中也不斷得到升華。”
經過一年的探索,如今,該校勞動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越來越完善了,學生的良好品德和習慣也得到了有效培養。在該校,熱愛勞動不再是口號,勤儉節約不再是規定,干凈整潔的校園里,學生講文明、懂禮節,就連在食堂就餐,也幾乎沒有浪費的現象。
此刻,這個款款走進晨光中“星巴克”的女子真的是那個少年得志、在事業上升期激流勇退的名模張序嗎?
從舊時的艷妝熠熠到今時的素面朝天,從過往的張揚不羈到此番的溫良恬淡,揮一揮衣袖,青春了無遺憾。一切的改變,全都緣于命運賦予的新角色――母親。是的,母親,年輕的張序用幸福的聲音輕輕說出這兩個字。
母子健康:有的女人,母性特別強烈,從還是小女孩開始就渴望照料一個小孩子。所以一旦條件成熟,就會很快擔起母親的角色,你覺得自己屬于這種類型嗎?
張序:我似乎不是這類女人。其實以前不是特別喜歡孩子,總覺得自己還不成熟,有時候待人接物還像孩子呢,根本沒想過很早就當媽媽。事實上我的母性意識是被女兒喚醒的,它讓我感覺到,世界上有一個跟我血肉相連的弱小生命需要我愛護和照料,應該說是女兒用她的方式在培養我的母性一天天生長。
母子健康:人們都說男女有別,體現在愛孩子的方式上,你覺得你跟老公最大的差異是什么?
張序:為了給女兒最好的照料,現在我放棄了工作,安心在家做全職母親,跟女兒親近的機會更多,所以女兒跟我很“粘”,也會感染我的安靜;我的老公方力鈞永遠都那么忙碌:創作、辦畫展、講課……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陪女兒的時間相對少一些,因為時間少,他就格外珍惜跟寶寶在一起的時間,每次都把女兒逗得“咯咯”笑。女兒除了嘴,哪里長得都像爸爸,一聽到爸爸的聲音,見到他就撒歡兒,她被爸爸的陽剛和動感給感染了――所以我覺得血緣關系也挺奇妙的。
母子健康:你認為孩子對凝聚夫妻感情的作用是否很大?女兒給你們夫妻最大的改變是什么?
張序:當然很大啦!孩子出生以前,我們活在激情之愛里;有了女兒,我們活在親情之愛里。我和老公都感覺現在的感情更平和充實,幸福感更真實了。
女兒把我們倆都變成了“戀家狂”。從前都是應酬極多的人,也都熱愛自由,喜歡呼朋引伴地逍遙游?,F在兩個人不約而同地把能推的應酬都推掉了,特別眷戀一家人守在一起的感覺。我老公哪怕不得不出差,也要每天打幾個電話回來,聽聽女兒和我的聲音才踏實。
母子健康:幸福的母親會有刷新幸福的意識,你對未來刷新幸福的規劃是什么?
張序:要做的事情很多啦!但以女兒為核心的只有一件,那就是做個終身學習型母親??赡芤院笞陨淼目陀^條件已經不太適合在臺前發展了,所以我的事業也可能要轉型到服裝、珠寶設計等這些幕后工作中去。同時還要在音樂、繪畫、外語等方面繼續深造,一方面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女兒的藝術感覺,另一方面是強化自身素養,為事業“充電”。對于我的規劃,老公全力支持,并且給了我很多建議,他說打造快樂的學習型家庭也是他的愿望。
母子健康:寶寶的爸爸是知名畫家,你是名模,家里的藝術氛圍應該很濃吧?你們對孩子的培養有什么期望嗎?
張序:我們兩個人都不會刻意對孩子有什么要求,只希望她快樂健康地成長,享受成長過程中每一階段的幸福,特別是童年時期,更不會給她任何壓力。因為我自己小時候,就有過被家長“逼迫”練琴、畫畫、學習各種特長的經歷,覺得童年很多該有的天然樂趣反倒錯過了。當然,年少時“逼迫”的結果對以后的藝術修養還是有一些幫助的。可是,我和老公一直覺得鼓勵女兒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順應天性自由發展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對她的人格健全、素質培養都有好處。
張序:
1999年哈爾濱超模大賽最佳形象獎
2000年黑龍江省超模大賽冠軍
2003年世界模特精英大賽十佳第一名
方力鈞 著名畫家
作品收藏于:
新南威爾士美術館,悉尼,澳大利亞
路德維希博物館, 科隆,德國
路德維希論壇,AACHEN, 德國
STEDELIJK 博物館,阿姆斯特丹,荷蘭
福岡美術館,日本
墨爾本現代美術館,澳大利亞
上海美術館,上海, 中國
新加坡國立美術館, 新加坡
蓬皮杜中心, 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