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核細胞計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幼兒急疹;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動態變化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BC count and its assortment in peripheral bloodin childrenwho suffered fromexanthema subitumat different stage, and to provide data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From 2002 retrospective studyabout clinical data, hemogram,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was done on 532 cases ofexanthema subitum. Results The counts of WBC and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were higher or normal at day 1 of fever,but they were considerably lower at day 4. Levels increased gradually whe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improving. The counts of WBC rised to normal level and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also increased apparentlyat day 8.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rised to normal level at day 14. Conclusion ①In the initial stage of exanthema subitum,an elevated or normal WBC and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count is usually present. In the acute stage,they decrease apparently,but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rise slowlier than WBC.②Dynamic viewing hemogram is helpful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for exanthema subitum and other exanthematous disease.③Decreasetypeof WBC and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isrelevant to the proportion of lymphocyte. The increase of lymphocytes proportionis perhapsa kind of protective cell immunity.
【Key words】 Exanthema subitum;Neutrophilic granulocyte;Lymphocyte;Dynamic viewing
幼兒急疹亦稱嬰兒玫瑰疹,是兒科臨床常見的發熱性出疹性疾病,常見于 6~18個月,3歲以后發病少見,無性別差異,多發生于春秋季。它的特征是發熱 3~4 d,熱退后全身出現紅疹,并很快消退。皮疹出現以前高熱不退,癥狀和體征方面缺少典型的陽性發現,早期難以確診[1]。它是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1988年Yamanislfi等首先證實了人類皰疹病毒6型(HHV-6)是幼兒急疹的病原體。一般認為,病毒感染時外周血白細胞大多正常或減少。但并非所有病毒感染引起的血象變化規律一致,在此就近8年來我們臨床觀察的532例幼兒急疹患兒不同病程血象變化特點歸納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32例患兒均為2002年7月至2010年6月在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因發熱來就診的而確診為幼兒急疹的病例,男281例,女251例,年齡1個月至2.5歲。既往無粒細胞減少史及遺傳病史;除外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及惡性腫瘤引起的粒細胞減少癥。
1.2 診斷標準 典型的幼兒急疹具有以下特點:①發熱1~5 d, 體溫高達39℃~40℃或更高。②熱退后面部及軀干出現紅色斑丘疹,持續 3~4 d,部分患兒軟腭可出現特征性紅斑。③其他癥狀包括眼瞼水腫、前囟膨隆、咳嗽、腹瀉、 驚厥等。④多數患兒頸部及枕部淋巴結增大。⑤外周血白細胞計數降低,淋巴細胞增高[2]。
1.3 檢驗方法 患兒發熱1 d內取末梢血20 μl,采用5DFF全自動分析儀計數外周血細胞及分類,如發現血象有明顯異常,再人工復檢一次。第4天、第8天、第14天各復查 1次血常規。
1.4 治療方法 ①確診前予抗病毒藥或抗病毒藥+抗生素以及解熱鎮痛藥。② 確診后予維生素B4+鯊肝醇口服治療。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病程第1天大部分患兒白細胞數、粒細胞數正常或稍高,病程第4天白細胞數、粒細胞數明顯下降,與第1天相比有極顯著性統計學差異;隨病情恢復,白細胞數和粒細胞數數逐漸上升,第8天白細胞數與第1天比無顯著性統計學差異,與第4天比有極顯著性統計學差異;但粒細胞數恢復稍慢,與第4天比有極顯著性統計學差異,與第1天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到第14天粒細胞完全恢復正常,與第1天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第4天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周內白細胞總數恢復正常的占86%, 而1周內中性粒細胞恢復正常的僅占60 %, 提示白細胞總數較中性粒細胞先恢復。
3 討論
1988年 Ya ma n i s h i 等首先證實 了HHV-6的原發感染多見于 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感染后大多無臨床癥狀,少數可引起幼兒急疹。幼兒急疹是幼兒常見的熱性發疹性疾病,在因發熱性疾病而到醫院就診的兒童中占 10%~45 %。HHV-6最早是從淋巴系統增生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中分離出來的,起初認為HHV僅感染B淋巴細胞,隨后發現其具有廣泛的細胞侵噬范圍,可感染B、T細胞及單核巨噬細胞[3],抑制骨髓,繼而影響血象。李其等認為病毒感染引起的白細胞減少大多為真性粒細胞減少,包括粒細胞生成減少或破壞增多以及骨髓的無效增生等,并非粒細胞成熟停滯[4]。這是機體在對抗病原體過程中的一種免疫反應,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機制,并非病情嚴重的表現。本組資料中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病情恢復快,預后良好的表現也進一步支持上述觀點。白細胞數和中性粒細胞數減少不完全同時出現,有一部分病例僅是白細胞總數或中性粒細胞數單獨減少,這與外周血淋巴細胞的比值有很大關系,但中性粒細胞減少與淋巴細胞增高之間究竟通過何種機制來相互影響,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一般認為,細菌感染時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大多增加,中性粒細胞亦經常增加,淋巴細胞相對減少;病毒感染時外周血白細胞大多正常或減少。但這只是個籠統的觀點,臨床應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諸如重癥細菌感染在疾病極期亦可出現白細胞和粒細胞低,而病毒感染在早期白細胞和粒細胞可升高。幼兒急疹時由于存在感染、發熱等原因,機體經常處于應激狀態。應激狀態時外周血多形核白細胞數目增多,核左移[5]。故感染的早期中性粒細胞經常增加。體溫越高,應激反映越強,因此中性粒細胞的增加也就更明顯。應激由開始的警覺期逐漸向抵抗期過度,以交感一腎匕腺髓質興奮為主的-些反應將逐步消退,因此中性細胞逐漸減少。正常情況下,嬰幼兒的淋巴細胞約占0.60,年齡越小,白細胞的總數越高,淋巴細胞的絕對數值越大。如果應激反應的程度相同,中性粒細胞增加的程度也相同,那么年齡越小,由于應激反應前淋巴細胞較多,所以應激反應發生后中性胞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小。
幼兒急疹的早期,由于中性粒細胞經常增高,故以白細胞計數和分類來鑒別病毒或細菌感染是困難的,以中性粒細胞的絕對或相對增高作為使用抗菌藥物的依據是不可取的。疾病極期白細胞和粒細胞明顯減少,這為幼兒急疹的診斷提供了參考依據,因此,臨床醫師應動態觀察患兒血象變化,以避免誤診。我們的體會是,嬰幼兒第一次發熱并伴血象異常時,應在排除幼兒急疹后考慮其他血液系統的疾病,避免過度治療。
參 考 文 獻
[1] 諸福棠,吳瑞萍,胡亞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3.
[2] 照日,喬海平.人類皰疹病毒 6、7、8型感染(包括幼兒急疹)//胡亞美,江載芳.諸福堂實用兒科學:上冊.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36-741.
[3] 劉軍連,徐志凱,閆慶國,等.人類皰疹病6型感染與淋巴瘤關系的初步研究.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3,19(6):565-56.
[4] 李其,高紅英.小兒感染性疾病與粒細胞減少癥.天津醫科大學報,1999, 5(3):79-80.
【關鍵詞】煤礦作業工人;塵肺患者;誘導痰
塵肺病是一種慢性病,也是我國較常見的職業病,其發病與工作性質有關,煤礦作業工人是此病的多發人群.我國對這項疾病的監測手段缺乏,誘導痰技術正好彌補了這項不足,為檢測和確診塵肺病提供了依據[1-2]。本文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比較,具體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10例健康人群和20例塵肺患者,全部為男性。將20例塵肺患者按相關文獻[3]標準接塵工齡劃分為l、3、5、8及10a組,組間平均年齡相差不超過5歲,5組分別有4、3、5、3和5名工人,其中I期13例,II期7例,平均年齡(62.5±6.4)歲,標記為觀察組。10例健康人群檢查均無心肺功能疾病,年齡43-75歲,平均年齡(63.4±7.6)歲,標記為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誘導痰方法及分類計數對象先漱口三次,應用超聲霧化器分別吸入30、40和50g/L生理鹽水,待有痰時用力咳出,收集的痰液要多于2ml,并在2小時內處理痰標本。在痰液中加入3倍體積的lOg/L二硫蘇糖醇震蕩混勻,置于37℃水浴中振蕩lOmin,渦旋振蕩5min,最后2000r/min離心10min,分離痰液中的液體及細胞成分。將離心后的痰液放在玻片上自然風干,做染色,使用單盲法計數。
1.3觀察指標對M、N、L和Eo細胞計數情況和細胞總數計數。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LSD-t、t檢驗,P
2結果
2.1不同工齡塵肺患者痰細胞計數及分類計數情況工作超過10年以上的工人,M的值都比其他組的數值高,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塵肺患者與健康人群痰細胞計數及分類計數比較塵肺患者與健康人群的細胞總數和細胞分類計數比較,結果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誘導痰因為是直接對痰標本進行分析處理,而且分析處理必須是在取得痰標本的2個小時內,結果的準確性較高。它也是一種無創方法[4-5],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塵肺病是一種常見的職業病,因為工作性質關系多發于煤礦作業工人,尤其是挖掘工等需在井下直接接觸塵粉的工人,對煤礦作業工人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和經濟壓力。本文針對塵肺患者和健康人群進行誘導談細胞計數分析,匯總各項數據后結果顯示:在10年以上工齡中,巨噬細胞(M)的值都比其他組的數值高,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巨噬細胞(M)可以作為早期預防和檢測塵肺病的指標,誘導痰方法安全可靠、痛苦少、費用低,可以成為定期監測煤礦作業工人身體健康狀況的手段。
參考文獻
[1]陳衛紅.塵肺防治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6,24(9):512-513.
[2]喬俊華.大鼠煤工塵肺動物模型的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
[3]高衍新,王瑞.痰液誘導技術及其應用研究[J].中國職業醫學,2007,5(34):426-428.
關鍵詞:數字化變電站;繼電保護系統;信息流;可靠性;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ystem components of digital substation relay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system,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flow loop is possible. The path connectivity using two terminal network set algorithm for reliability calcu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flow, and series parallel model will be redundant configuration in the system of relay protection, consideration, and eventually establish a reli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and method of the digital protection system of the general. Finally introduces the model and method of reliability evaluation software, and uses the actual protection scheme to validate the model and methods of reliability evaluation.
Keywords: digital substation; protection system; information flow; reliability;
中圖分類號:TM7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數字化變電站繼電保護系統的組成
信息的數字化和通信的網絡化是數字化變電站的特點,因此繼電保護系統不同于傳統變電站由互感器、保護單元和斷路器通過點對點方式連接的簡單結構,會有更多的元件加入其中。合并單元用于匯集和合并多個互感器的采樣數據并以一定的格式編制成數據幀上傳給交換機。智能終端作為斷路器等一次設備側的數字化智能組件,在保護系統中主要用于接收保護單元發來的跳合閘和閉鎖信息去控制斷路器的動作,以及負責采集斷路器的開關位置等信息并上傳給保護單元。交換機組成的網絡取代了傳統的二次電纜,成為合并單元與二次設備之間信息傳遞的平臺,有利于各設備之間信息的共享。由于繼電保護對各種事件發生的時間序列有嚴格的準確性要求,各設備在輸出信息時需要附加精準的時標信息,這就需要全站的同步時鐘源進行統一對時。
2 數字繼電保護系統的信息流與拓撲結構
同步對時信息、以SV 報文形式傳輸的采樣信息、以GOOSE 報文形式傳輸的斷路器控制及狀態信息是數字化繼電保護系統中的三類重要信息。
2.1 同步對時信息
同步對時信息回路的起點是同步時鐘源,其主要用來接收GPS 或北斗系統的時鐘信號,然后以固定的時間間隔向合并單元、保護單元和智能終端等設備發送對時信息。現有的變電站對時方式主要有脈沖對時、編碼對時和網絡對時三種,其中在過程層最常用的是編碼對時中的IRIG-B 碼對時和網絡對時中的PTP(IEEE 1588)對時。當對時方式不同時,其拓撲結構也會有所變化。脈沖對時和編碼對時需要專用的對時網絡,由
同步時鐘源直接通過傳輸介質與需要對時的設備相連,一般為星型結構或分級星型結構,圖1 所示為星型結構。
圖1 脈沖對時和編碼對時的對時回路結構圖
絡對時的方式如圖2 所示。它需要借助支持網絡對時的交換機以及由其組成的以太網,可以單獨組網也可以與SV、GOOSE 等報文共用一個通信網,當采用后者時可以有效的減少交換機和光纖的使用。網絡對時的拓撲一般為樹狀路徑,對時信息由同步時鐘源出發經過交換機組成的網絡到達需要對時的設備,冗余度較高。
圖2 網絡對時的對時回路結構圖
2.2 SV 報文信息
SV 報文信息回路起始于互感器,經由合并單元和交換機網絡后,最終到達保護單元,如圖3 所示,其中交換機網絡用虛線表示,是由于采樣值傳輸可采用不同的規約,有些規約只支持點對點傳輸,不需要交換機網絡。目前常用的采樣值傳輸規約有IEC 60044-7/8、IEC 61850-9-1 和IEC 61850-9-2。
圖3 SV 報文信息回路結構圖
IEC 60044-7/8 采用FT3 幀格式,不支持以太網組網,只能通過串行口實現點對點傳輸,傳輸介質一般為光纖或是電纜,由于是非以太網傳輸方式,其數據傳送的延時是恒定不變的,因而采用此規約的合并單元不需要外部對時,同時也省去了交換機的環節,結構較為簡單,然而點對點的傳輸方式將使傳輸介質的使用量增加,對可靠性產生影響。
IEC 61850-9-1 是為兼容IEC 60044-7/8 而制定的規約,數據內容與后者相同均為固定格式,通訊方式為邏輯點對點的單向廣播方式,所以通常也可以不使用交換機,由合并單元通過專用的線路與保護單元相連。然而由于是以太網的傳輸方式,其CSMA/CD 的介質訪問控制方法將造成傳輸延時的不確定,所以要求合并單元對發出的信息附以精確的時標信息,這就要求外部的對時網絡對合并單元的時鐘進行對時。
IEC 61850-9-2 報文所傳送的數據是可以靈活配置組合的,采用以太網絡方式,可以使用點對點方式,也可以采用交換機組網,從而減少接口和傳輸光纖的數量,與9-1 相同,由于以太網傳輸延時的不固定,所以需要同步對時。
2.3 GOOSE 報文信息
GOOSE 報文采用者/訂閱者的方式,實現裝置間一點對多點數據的快速傳遞。在繼電保護系統中,GOOSE 報文一般作為跳合閘信號、開關位置信息和閉鎖信號等信息的載體,在保護單元和智能終端之間傳輸,并最終達到控制斷路器的目的,
如圖4 所示。
圖4 GOOSE 報文信息回路結構圖
與SV 報文相同,GOOSE 可以采用點對點的方式連接,也可以采用組網的方式。前者不需要交換機,但在每個保護單元和智能終端之間都要用專用的光纖連接,后者更符合IEC 61850 的標準和信息共享的原則,但在網絡流量過大時會對跳合閘的實時性產生影響,因此一般賦予GOOSE 報文較高的優先級,從而保證其可靠傳輸。
3 數字化繼電保護系統的可靠性分析
如果將傳輸介質看作節點間的線段,而其他元件看作節點,數字化繼電保護系統可以看作一個連通網絡系統,各類信息回路的可靠性可以運用最小路集法計算二端網絡連通率。
1)對時回路的可靠性計算。對于需要對時的合并單元、保護單元和智能終端等元件,只有對時回路保持連通,這些元件才有可能正確工作,因此可以將對時回路的可靠性加入設備本身的可靠性,形成修正后的元件可靠性,如式(1)~式(3)所示。
(1)
(2)
(3)
式中:、、分別表示修正后的合并單元、保護單元和智能終端的可靠度; 、 和 分別表示同步時鐘源分別到合并單元、保護單元和智能終端的第i 條最小路徑;n 表示最小路徑的數量。
對于圖1 所示星型結構的對時回路,L 只包括1 條從同步時鐘源經傳輸介質到對時元件路徑,以合并單元為例此時的修正元件可靠度為
(4)
式中,、 和分別表示同步時鐘源、傳輸介質和合并單元的可靠度。對于網絡對時,由于有交換機網絡的加入,對時回路拓撲結構將變得復雜,最小路徑數量n 也相應增多,但其可靠性計算處理方法同式(1)~式(3)。
2)SV 回路和GOOSE 回路的可靠性計算。這兩個回路的區別是待計算的二端網絡起始節點與終端節點不同,具體計算表達式如式(5)~式(6)。
(5)
(6)
式中:和分別表示SV 和GOOSE 回路的可靠性; 和分別表示互感器到保護單元和保護單元到斷路器的第i 條最小路徑。
式(5)為一套保護對應一個互感器的情況,當一套保護對應n 個互感器時,如果這些互感器不是冗余配置,則每條互感器的SV 回路都應保持暢通,其之間應為串聯關系,即
(7)
式中,表示第i 個互感器對應的SV 回路的可靠性。
如果是冗余配置,則只要一條SV 回路保持暢通,保護就能正常工作,此時應為并聯關系,即
(8)
同樣,式(6)為一套保護對應一個斷路器的情況,一般斷路器很少會進行冗余配置,當一套保護控制n 臺斷路器時,其之間的GOOSE 回路應為串聯關系,即
(9)
式中,表示第 i 個斷路器對應的GOOSE 回路的可靠性。
需注意的是,上述路集計算中,合并單元、保護單元和智能終端的可靠度要用式(1)~式(3)對時回路修正后的可靠度所代替。
3)系統整體可靠性計算。由于一套保護需要SV 回路和GOOSE 回路同時正常工作,因此對于繼電保護系統的可靠性來說兩者之間為串聯關系,由式(8)、式(9)得
(10)
式中,表示整個保護系統的可靠性。當保護單元冗余配置時,應分別計算每套保護對應的SV 回路和GOOSE 回路的可靠性,最終各套保護之間并聯就是整個保護系統的可靠性,即
關鍵詞 眼瞼基底細胞癌 手術切除 游離皮片 整形
基底細胞癌是皮膚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眼瞼是其好發部位,發病率高,占眼瞼惡性腫瘤的第1位。基底細胞癌惡性程度較低,一般局限性生長,很少發生轉移。眼瞼基底細胞癌需大范圍切除皮膚,造成大范圍眼部皮膚缺損,以前大多采用帶蒂全厚皮瓣轉移,但其設計復雜,轉移帶蒂全厚皮瓣局限,眼瞼、面部瘢痕明顯,2000~2010年行基底細胞癌切除聯合游離全厚皮片移植術患者3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眼瞼基底細胞癌患者32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65~82歲,平均75歲。發病至就醫的時間:0.5~3個月,眼瞼基底細胞癌的部位:下眼瞼29例,上眼瞼5例,內眥部1例。所有病例都經術前活檢,病理切片均為基底細胞癌,眼眶CT:腫瘤未侵犯眼眶。全身檢查未見肺、骨、淋巴結、肝、脾和腎上腺等轉移。術前檢查: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出凝血試驗、肝常規功能、腎常規未見異常,3例糖尿病患者經內科控制血糖后正常。
治療方法:①局部僅用0.3%妥布霉素滴眼液眼,手術當日早晨備皮,用肥皂水清潔左上臂內側皮膚,75%酒精消毒,用干凈紗布包扎備用。②手術方法[1]:麻醉方法:局部浸潤麻醉。距腫瘤邊緣5mm,深達瞼板面(本組病例腫瘤未侵犯瞼板)切除,充分的壓迫止血。術中冰凍切片檢測標本的邊緣,確定腫瘤完全切除。然后分別用直尺或圓規測量出眼瞼皮膚缺損大小,并充分壓迫止血。換手套和器械后,在上臂內側切取超過創面大小的全厚皮片,供皮片區四周作皮下潛行分離,拉攏縫合,包扎。瞼緣牽引線拉開創面,皮片與創緣縫合,并預留打包線。縫合完畢后植皮區包堆固定,結扎打包線,其外敷料、繃帶包扎。③術后處理:術后靜脈給予抗生素3~5天,3例糖尿病患者繼續控制血糖。2天后首次換藥,并除去繃帶減壓,抗生素液滴眼。10天后打開包堆拆線,同時拆除供皮片區縫線。病員出院。
結 果
35例(35眼)游離全厚皮片完全存活,眼瞼無畸形、功能良好,無術后感染,無移植皮片壞死現象。隨訪6個月~10年,未見基底細胞癌復發和轉移。有3例死亡,2例死于心腦血管疾病,1例死于糖尿病并發癥,都不是死于基底細胞癌復發和轉移。
討 論
基底細胞癌是人類最常見的惡性腫瘤,90%病例發生在頭頸部,其中10%波及眼瞼。基底細胞癌是迄今為止眼瞼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所有病例的90%[2]。基底細胞癌多發生于下瞼,約占全部病例的65%,內眥部和上眼瞼各約為15%,外眥部最少,約5%[3]。臨床上常見的基底細胞癌有結節型、結節-潰瘍型、硬化型三種類型,其中結節型、結節-潰瘍型最為常見。手術切除是眼瞼基底細胞癌的主要方法,手術切除范圍應足夠大,應去除所有腫瘤組織,同時盡可能保留正常眼瞼組織。本組病例發病至就醫的時間短,未見侵犯瞼板和眼眶,未見全身轉移。
游離皮片移植是指通過手術的方法,切取部分厚度或全層厚度的皮膚,它與身體(供皮區)完全分離,移植到身體另一處(受皮區),重新建立血液循環,并繼續保持活力,從而達到修復皮膚缺損和整形的目的。全厚皮片包含皮膚的全層組織,但不包括皮下脂肪組織。全厚皮片是游離植皮效果最好的一種皮片,也是眼瞼皮膚缺損修復中最常用的皮片。皮片具有成活后攣縮程度最小,能耐受較大外力的壓迫和摩擦,皮片質地柔軟,活動度好,色澤變化少等許多優點。我們所有病例均采用在上臂內側處取皮片,色澤與眼部皮膚基本一致,操作方便。游離皮片移植設計簡單、可取大范圍皮片,克服了滑行、旋轉、交錯皮瓣設計復雜、取材局限、眼瞼面部瘢痕明顯等缺點,本組病例游離全厚皮片完全存活。
參考文獻
1 孟利娟,張愛武.全厚皮片移植術在眼科的應用體會[J].中原醫刊,2006,33(5):55.
【關鍵詞】細粒棘球蚴;TGF-β1;cyclin E;肝損傷
包蟲病(hydatidosis)是一種古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蟲病,又稱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分布遍及世界各國,在我國中西部地區高發。細粒棘球絳蟲(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引起的囊型包蟲病(Cystic Echinococcosis, CE)發病率較高,嚴重危害人民健康[1]。Eg感染宿主后,蟲體對其實質性臟器產生物理占位作用,擠壓肝臟等重要器官,繼發產生炎性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增生導致嚴重的纖維化,形成纖維性囊壁[2]。
而目前對TGF-β1在Eg感染的小鼠肝臟內發揮的作用尚不明確,本研究以囊型包蟲病小鼠動物模型為對象,通過Western blot來檢測肝臟組織中TGF-β1、cyclin E的表達情況,來初步分析Eg感染對宿主肝臟功能的影響,為臨床包蟲病的早期診治奠定基礎。
材料與方法
1. 動物模型的制備:20只雌性Balb/c小鼠(新疆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體重16-20g),隨機分為實驗組(10只)和對照組(10只)。實驗組予10%水合氯醛麻醉,開腹直視下肝臟左葉注射0.1ml細粒棘球蚴混懸液。對照組注射無菌PBS液。90天后無菌條件下解剖小鼠。實驗組每只小鼠根據病灶和病灶近旁采集肝臟標本,凍存于-80℃冰箱中保存。對照組保存使用方法同實驗組。所有小鼠手術取標本前均留取靜脈血1mL裝于EP管中待檢。
2. 材料:抗TGF-β1、cyclin E抗體及抗β-Tubulin抗體均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ALT和AST測定試劑盒購于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3. 肝功能檢測: 所制備的血清利用美國Abbott公司AEROSET20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ALT和AST,以確定小鼠肝臟受損情況。
4. Western blot檢測TGF-β1、cyclin E蛋白表達
取100mg肝臟組織,用BCA蛋白定量試劑盒檢測蛋白濃度。各樣品分別按照50μg上樣進行SDS-PAGE凝膠電泳,然后電轉至PVDF膜,用TBST配制濃度為50g/L脫脂奶粉37℃封閉1h后,分別加入兔來源多克隆抗體TGF-β1(1:200)、cyclin E(1:200)、β-Tubulin(1:700)4℃孵育過夜,堿性磷酸酶標記的羊抗兔IgG(1:2000)雜交,洗膜后顯色。利用凝膠成像儀采集圖像得到最終結果。
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結果
1. 小鼠肝功能結果:
造模90天后,實驗組小鼠血清ALT和AST分別比對照組增高4.58%、9.14%,結果無統計學差異(P>0.05)。
2.. Western blot檢測TGF-β1、cyclin E蛋白表達
Western blot檢測結果經BIO-RAD凝膠成像儀灰度掃描后與內參β-Tubulin比較分析顯示:實驗組Balb/c小鼠肝臟TGF-β1、cyclin E蛋白表達量分別是對照組的1.32倍、1.13倍,其中TGF-β1的表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本研究利用Balb/c小鼠繼發感染囊型包蟲病動物模型,發現雖然Eg感染后所形成包囊的角質層較厚,對宿主肝臟的侵蝕不及Em那樣劇烈,但是仍有多種細胞活性物質可以穿過Eg囊壁進入周圍組織,干擾宿主正常的細胞活動,對肝臟造成損傷。Eg感染肝組織90天后,實驗組血清中,ALT和AST略有增高,分別為4.58%、9.14%,表明Eg的寄生對小鼠肝臟已產生較明顯的損害作用。
本研究中的Western blot結果提示,Eg寄生宿主后引起TGF-β1表達的增加。實驗組的TGF-β1蛋白表達為對照組的1.32倍,顯著增高(P=0.042)。現有的研究已證實TGF-β1可促進基質與膠原形成,是肝纖維化最重要的始動因素之一[3]。而我們的結果也證實了在Eg感染的過程中,可溶性的Eg抗原也刺激宿主淋巴細胞產生TGF-β1等細胞因子,進一步引起肝臟細胞外基質的合成/降解紊亂,加劇了肝纖維化的進程。
本研究通過蛋白表達的證據證明,宿主在Eg寄生過程中,通過激活TGF-β1等細胞因子,從而引發肝臟細胞纖維化為主的肝損傷。此次研究為闡明囊型包蟲病的致病機理,及為探索囊型包蟲病新的治療途徑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余森海. 棘球蚴病防治研究的國際現狀和對我們的啟示.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8,26: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