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我從這篇文章中知道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突然聽見有人叫他,只見有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向他一笑,隱約走開去了,他自然很高興。但竟然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妖氣,一定是碰見了美女蛇了;這人首蛇身的妖物能喚人姓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人肉的。
3、魯迅先生說:這個故事使我覺得做人之險。我也是這么認為的。
4、魯迅先生小時候常在百草園捕鳥、逗蟋蟀、尋蟬、喂螞蟻——長大了還有很多美好的回憶。“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到書塾里去?!币痪湓捑蛷陌俨輬@轉到了三味書屋,我希望可以學習這種寫作技巧。
《藤野先生》選自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魯迅把他成長道路上的一幕幕寫在了紙上,讓人們更了解他。我喜歡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兒時的百草園是“我”的樂土,雖已隔7、8年但“我”還歷歷在目,多么富有童趣。
我也喜歡《藤野先生》,主要寫出了魯迅去東京弘文書院學習,遇到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教他胃學、血管學、神經學、解剖實驗和局部解剖學,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jié)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在學習中對魯迅先生給予關心、呵護,他把魯迅先生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對魯迅先生的幫助很大,在學習中產生了深厚的友誼,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xiàn)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當魯迅先生要離開他時,他依依不舍,贈送給魯迅先生相片并要求多聯(lián)系,可惜魯迅先生不敢給他寫信,怕他失望,只能默默的收藏著他修改過的講義作為紀念,可惜在一次遷居過程中遺失了,連最后的紀念也沒了。
藤野先生是日本福井縣人,1896年在變知縣立醫(yī)學專門學校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01年轉到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做講師,后升任教授,1915年回鄉(xiāng)自設診所。藤野先生在魯迅學習中時時提醒、關心著魯迅先生,多次把他漏抄、錯記的講義給予補上、訂正。并對語法上的錯誤予以糾正。多么讓人敬佩、多么有責任心的老師啊!而那時的魯迅先生正處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代,所有日本人看不起中國,也只有藤野先生幫助他,使他考出好成績,不給中國人丟臉。
關鍵詞:初中語文;有效閱讀;學生
閱讀的有效性以學生是否能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為標志。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作品解讀中來,學生的興趣、閱讀的體驗和應用是必不可少的。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源動力。傳統(tǒng)閱讀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需要,新課改下閱讀教學則提倡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過程中。同時,結合初中學生的興趣特點,借助一定的情境,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建和諧氛圍和創(chuàng)設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首先,營造和諧氛圍。所謂“書香怡人”,在班級中,教師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心理需要是創(chuàng)建閱讀氛圍的基礎。同時,教師要鼓勵并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大膽提問、大膽質疑,讓閱讀富有挑戰(zhàn)性。班級中閱讀氛圍的營造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師可通過閱讀周、閱讀辯論等活動來促進這一氛圍的形成。
其次,要注重通過情境來激發(fā)學生興趣。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中,教師可從學生的童年生活談起,讓學生將自己的童年和魯迅的童年作對比,從而引出“百草園”中“春夏秋冬”的各種樂趣,百草園自然就成了“樂園”。再如:在《童年》的教學中,以歌曲《童年》來導入,借助學生童年的照片引入童年回憶,結合《童年的朋友》,讓學生進入高爾基的世界,去感受名人的童年生活。
二、合作探究,深化體驗
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閱讀過程后,教師就要借助一定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獲得體驗。在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前,教師需借助目標來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在合作中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和大家分享,將遇到的困難提出來討論,從而增強學生的體驗。
首先,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即在閱讀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作品,形成自我體驗。如在《背影》的教學中,教師可提出這樣的自學要求:第一,閱讀課文,解決生字詞;第二,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以及《背影》的寫作背景;第三,閱讀課文,找出令自己感動的課文內容,寫批注;第四,找出文章的線索。通過這些目標引導,讓學生在解決基本生字詞的基礎上了解寫作背景,在閱讀中給自己有體會的段落做批注,為合作探究奠定基礎。
其次,問題引導,合作探究。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獲得了一定的體驗和感悟,此時教師借助問題來引導學生,形成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通過互動來增強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獲得深刻體驗。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中,以問題“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這篇小說安排故事情節(jié)線索是什么?故事情節(jié)分為幾部分?開端、發(fā)展、、結局各是哪些段落?為什么?于勒是怎樣一個人?你喜歡菲利普嗎?為什么?”為引導,讓學生從小說的情節(jié)入手分析人物,在此基礎上再引入對小說主題的探討,使整個課堂生動有趣,學生的閱讀體驗會更加深刻。
三、應用拓展,內化體驗
學生通過課堂合作閱讀獲得了一定的體驗,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將這種體驗內化到生活中,從工具性過渡到人文性,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以讀促寫是不錯的辦法。
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仿寫、縮寫、續(xù)寫、復述等方式引導學生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如在學完《故鄉(xiāng)》《背影》《童年》后,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出發(fā),寫一下童年趣事、親情感受。也可根據文章內容,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從不同角度來續(xù)寫文章。如讀過《范進中舉》后,可續(xù)寫一下如果范進沒能中舉或范進中舉后瘋了不能醒來是什么樣。當然,無論采用哪種方式,在寫的過程中,教師都要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內容將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寫出來,不能太過空洞,而要結合文本內容表達內心的體會。
其次,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平臺。閱讀體驗不是一朝一夕能獲得的,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好教材的內容,還應引導學生走進圖書館去閱讀。如:學完《童年》,可引入《我的大學》《在人間》的閱讀;學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引入《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的閱讀。同時,教師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fā)學生在閱讀中產生感悟和體會,如開展讀書節(jié)活動、寫讀后感、圍繞某一作品的某一人物寫評論等。當然,教師讓學生在閱讀后從生活中去體會和感悟,生成自己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通過目標引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獲得獨特的體驗,引導學生在應用中內化體驗,由讀而寫,由寫而悟,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一、針對文章的中心內容,設計提問
讀懂文章是閱讀鑒賞的第一步。針對文章的中心內容,設計提問,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概括歸納的思維品質。如《皇帝的新裝》一課,在學生預習了課文之后,我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文本寫了什么?本文采用怎樣的寫法?表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意義?”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思索,學生領會和掌握了課文內容,培養(yǎng)了自身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并從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再如《濟南的冬天》一課,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重點思索以下三個問題:“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怎樣展開對景物的描寫?”這三個問題的設計,引起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把握課文的主題。
二、針對文章的標題,設計提問
標題通常被稱為文章的“題眼”,體現(xiàn)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行文思路。針對文章的標題,設計提問,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一面》一課,在學生預習基礎上,我針對文章的標題設計了三個問題 :“與誰想見一面?在哪兒想見一面?為什么要寫這一面?”學生們頓時活躍起來,作出了比較切題的思考:“與魯迅想見一面,在內山書店見一面,寫‘一面’的目的是深刻表現(xiàn)魯迅先生精神感人之深以及人們懷念魯迅先生的感情真摯深切。”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對文章內容已初步掌握,為進一步理解其深刻含義奠定了基礎。再如《驛路之花》一課,我設計的問題是:“什么是驛路?這里的梨花僅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嗎?驛路梨花指的是什么?”同學們積極回憶課文內容,理解了“梨花”一詞是一語雙關,既是自然界中的梨花,又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鋒精神的象征。
三、抓住文章的重點部分,設計提問
每篇文章都有一個核心內容,即文章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性的“點”。如果能找準這個“點”,抓住這個“點”,精心地設計、運用好它,就能使課堂省時高效。如《老山界》一課,敘述了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表現(xiàn)中國工農老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因此,我抓住文章中最能表現(xiàn)這一主題的“半夜里,忽然醒來……”一段,設計了這樣的提問:“為什么說忽然醒來?醒來后,戰(zhàn)士是怎樣抵御寒冷的?這一段反映戰(zhàn)士什么精神?”我先啟發(fā)學生理解了“逼、刺、更、卷”幾個詞的深刻含義。經過思考、討論,同學們理解了:半夜里在山腰露宿,由于“寒氣逼人、刺人肌骨、渾身打著顫”,他們被凍醒了,可他們沒有唉聲嘆氣,而是觀賞夜景,靜聽夜聲。他們看到了閃爍的星星像黑色幕上的藍寶石,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佇立在前面,四周的山圍成的山谷像一口井,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音,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了課文的重點內容,也使他們樹立了勇于戰(zhàn)勝困難的堅定信心,培養(yǎng)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圍繞文字的難點,設計提問
課文有的段落或句子中語言比較抽象或含蓄,使學生讀后感到其義難解,這是教學中的難點。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有這樣一段話:“先生,‘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安恢?!”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這是童年魯迅出于求知和好奇而問先生,但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氣”。在封建社會,先生只要求學生讀自己的書。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和我們現(xiàn)在的學習生活有什么不同?”啟發(fā)學生思考、討論、積極發(fā)言,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三味書屋的老師固執(zhí),有問不答。所以,學生有了問題后不知道該問不該問;我們現(xiàn)在的老師有問就答,問老師的問題多。三味書屋的學生禮節(jié)多,太拘束。另外,現(xiàn)在學習內容形象化,便于理解?!边@時我就引導學生及時進行總結,指出課文中這句話反映了當時私塾教育教學思想落后,挫傷了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種教育不能吸引學生,對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和身心健康成長產生消極影響。通過提問、啟發(fā)和教師的重點指導,突破了文學的難點,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
1.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地引導學生讀寫結合
寫感想,改編故事或發(fā)揮想像給課文續(xù)寫等,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體驗文章的內容及藝術的感染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并從中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和寫作水平。比如,讓學生認真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變色龍》、《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讓學生寫讀后感、寫對文中人物的看法、讓同學們自編自演;或者把古詩文改寫成現(xiàn)代詩文等等,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個性,大膽創(chuàng)新,這樣既可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視野,為提高讀寫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在嘗試、娛樂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在獲得喜悅的享受中不斷進取、不斷走向成功。
2.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從課外讀物中吸收營養(yǎng),增長知識,促進語文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課本的知識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識在課外書中才能獲得。在我們的成長中,知識的積累很多是從課外書籍中獲取的,對提高語文的能力水平和拓寬視野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對我們的人生定位和世界觀的形成有著極深遠的影響。所以課外閱讀訓練已經成為語文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死抱教科書的作法只有死路一條。
3.補充與課文有關的內容資料,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