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儒學思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年來社會各界普遍開始重新關注曾在中國占有顯學地位的儒家思想與學說。儒家學說代表人物眾多,內容紛繁蕪雜,很難用較為簡短的語言概括其全部內容及精神。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昭示著儒學有著其他學說難以企及的巨大彈性,因此今人對其的評價亦可有廣闊的操作空間。
儒學包含豐富的社會思想,大陸學界對儒學的認識中,亦有從構建中國學術譜系的企劃出發,將儒學中某些因素,作為西方社會科學中某些學科的中國樣本這一趨勢。例如,將儒學中的統治技術和國家治理思想視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學,將儒學中的社會思想與社會學說視為中國古代的社會學(彭立榮,2003),等等。此中涉及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看待東西方不同發展路徑條件下知識與學說的形成與性質。
一、關于社會學發生學意義的不同認識
社會學作為關于社會運行和發展的專門知識的理論體系出現在十九世紀的歐洲,種種社會問題促使社會思想家和哲學家進行深入思考:同時,社會學的出現更是人類對社會及其本質的認識逐步深化的結果。在其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它的許多思想觀點一直被包含在歷史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等學說、理論之中,以社會哲學的形式存在(賈春增,2000)。
在西方,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的社會學經歷了從社會哲學到社會學的漫長轉變過程。古希臘哲學中的社會思想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的社會哲學思想,對社會學的逐漸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理論積淀作用。特別是文藝復興以來自然科學的發展對社會學的產生同樣起到重要作用,自然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科學理論發展的前提,其成果反映在哲學思想(從思辨的層次)上,通過哲學思想又直接影響到社會科學。因此社會學得以產生和發展,乃是長期存在的各種社會哲學思想演化的結果。
一些學者認為上述解釋固然合理,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各種文化體系均有各自不同的知識與學科發展路徑。人類對自身群體進行的研究早已有之,并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社會思想與社會學說。就中國情況而言,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包含著對人類社會和人際關系等內容的研究;這一類有關人類社會的理論與學說,不可否認其具有社會學性質。因此,儒家學說(或稱儒文化)就是一種以文化的形態出現,以規范人在社會中的行為為根本特征和對社會進行整合、治理為根本任務的關于社會的理論與學說,即為古代中國的社會學。
持有上述觀點的學者認為,古代中國無社會、社會學之名,且對社會事實的研究與討論亦不可能上升到近代細致分工的學科之水平,因此不能企望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及其繼承者使用今天的學術概念,更無法企望其思想與學說完全符合近代學術規范i今人對此類歷史上的思想、學說與理論的審視與界定,不應僅從其具有的概念與范疇出發,更重要的是需注重其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檢討其理論體系是否形成并成熟,其理論深度與社會功能處于何等程度。因此對儒家學說而言,審視其蘊含的具體內容,是對其進行定位與“正名”先決條件。
二、儒家學說的兩大主題
在上述觀點的支持下,不妨從儒家思想的主題入手,梳理其中蘊含的社會學意義。儒家學說的核心為兩大主題,即“禮”與“仁”,以此為核心儒家學說首先具有突出的倫理社會學性質與功能,同時兼具政治社會學意義。
作為一種規范系統,禮的形成適應了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孔子認為禮對維護傳統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故對其極為重視(苗潤田,2002)。《廣雅》;“祉,髓也”,禮具有使人彼此結為一體的功能(王處輝,2002),成為維系社會的紐帶。與此相關,儒家學說對家庭的關注亦是由于對禮的維護,體現了其在家庭社會學范疇的理論已處于高度系統化程度,這種角色要求實際上同樣是一種具有強大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推而廣之,家國同構。治家與治國被聯系到一起,孔子引用《尚書》“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認為在家庭倫理問題上持正確態度才具有參與政治的資格,主張從政者首先應當是全民道德方面的表率(彭立榮,2003):因此儒家政治思想對統治類型的期望和韋伯的“個人魅力統治”有著驚人相似。這種統治的基礎是統治者的個人魅力,其才能可表現在倫理、英雄行為或宗教方面(L.A.科瑟,1990),在統治者所具有超凡的個人魅力與才能中,倫理道德標準是關鍵因素,“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篇)。
在闡發“禮”主題的同時孔子提出“仁”主題,為禮畫龍點睛。“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篇)。孔子認為仁是禮的內心,禮是仁的表達形式;仁是內心的深情厚意,由此而求表達,于是有禮樂(王處輝,2002)。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敬的交往倫理;同時,仁應當成為為人處世的準則,是“君子”必須具備的品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篇)
推及政治領域,孔子的“仁”被發展為孟子的“仁政”,涉及統治者的政治合法性來源。先秦諸子學說中,儒家最關注政治合法性問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篇)。馮友蘭指出:“蓋王、霸,乃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種不同的政治。中國后來之政治哲學,皆將政治分為此二種。王者之一切制作設施,均系為民,故民皆悅而從之:霸者則惟以武力征服人強使從己。”(馮友蘭,2000)王道政治就是仁政。所以孟子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孫丑上”篇)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兩大主題具有豐富的社會學思想,其中所闡發的一系列分析與解釋在很大程度上接近近代社會學理論的研究路徑。
三、儒學社會思想、儒學社會學思想,古代中國社會學三者之間的關系
在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中社會思想占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因此在社會學教學的主干課程——中國社會思想史中,這一部分會被著重討論。儒家思想存在著近代社會學中某些分支的研究內容與理論假設,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據此認為,儒家學說就是古代中國的社會學呢?筆者個人認為在西方學術規范主導的當代學術領域,我們不應該輕易下這樣的結論。近代科學起源于西方,包括社會學在內的一系列社會科學,在其漫長的學科發展歷程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嚴謹的規范體系,這與東方學界長期以來形成的注重形象思維、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治學方式有著本質的不同,二者存在著體系的差異,因此用西方近代學術體系中的語言概括、界定古代中國的思想與學說,未嘗不具枘鑿之嫌。
在社會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汲取中國古代社會思想中的因素并賦予其社會學意義,是當代社會學工作者必須面對的課題;同時,在梳理中國古代社會思想時,采取科學、嚴謹的態度更不容忽視。正如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古代有哲學思想而無哲學;我們或可認為,儒家學說中包含的社會思想,有些已具備近代學科意義上社會學思想的雛形,但我們不能武斷地承認儒家學說中的社會思想就是古代中國的社會學。
參考文獻
[1]王處輝,《中國社會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彭立榮《儒文化社會學》,人民出版社,2003
[3]苗潤田,《解構與傳承一一孔子、儒學及其現代價值研究》,齊魯書社,2002
[4]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1、 太虛《佛法與孔子之道》,《太虛大師全書》第41冊,第381頁。
2、 同上,第384頁。
3、 同上,第387頁。
4、 同上,第388頁。
5、 太虛《論周易》,《太虛大師全書》第41冊,第354頁。
6、 同上,第364頁。
7、 同上,第374頁。
8、 同上,第376頁。
9、 同上,第377頁。
10、 太虛《論荀子》,《太虛大師全書》第41冊,第390頁。
11、 同上,第393—394頁。
12、 同上,第395頁。
13、 同上。
14、 同上,第396—397頁。
15、 同上,第403頁。
16、 同上,第405頁。
17、 同上,第406—407頁。
18、 同上,第408頁。
19、 太虛《論宋明儒學》,《太虛大師全書》第41冊,第471—472頁。
20、 此處及下文所引宋儒語錄均來自太虛《論宋明儒學》。
21、 同上,第474頁。
22、 查《王陽明年譜》,陽明臨終曰:“此心光明,夫復何言?”太虛所引,不知出自何處。
23、 太虛《論王陽明》,《太虛大師全書》第41冊,第502頁。
24、太虛《論王陽明》原注:“原文曰格物,今代為格致,以為善去惡,即是格物,亦即是致知也”。
1.以人為本。在此基礎之上,更著重強調了人才選拔任用的重要性,而不是單一的個人主義。由“愛人”外延至“得人”和“用人”,再引申到現代企業管理之中,也是同樣適用的。“愛人”并非指要對“愛”所有人,而是靈活而不沖突地通過人性化的手段進行企業管理。管理活動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并非是敵對陣營的角色,而是管理活動的參與者和協作者。許多企業通過人性化的措施使得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得到緩解,也使管理更加輕松,企業內部和諧,增強了企業凝聚力。“得人”和“用人”則是指管理者慷慨選拔任用可以滿足企業要求,為企業做出貢獻的人,并能夠有效利用他們的能力,做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再者,許多企業的管理者都會有體會,企業不可能以一人之力運作,但得到的人的品質往往良莠不齊,并且除了稀缺型人才,輔助型人員也十分重要,“犁牛之子新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便是這個道理。另一方面,這也是為什么管理者對每一職務的人員安排并不是統一高標準,而是需要對不同種類的人員采取不同的對策,只有這樣才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讓集體的的行動力擁有1+1>2的效果。2.禮。儒學范疇中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禮”。“禮”指一種規章制度,也可以理解成道一種德規范。孔子認為“禮”是修養的標準,也是治民的標志、治國的依據。從今天的視角看,“禮”可以是法律、社會道德。但是作為一種規范,“禮”在現代企業管理里拓展出了更為廣闊和豐富的內涵。作為市場經濟的有機體,每個企業都必須適合自身情況的公共準則,才可以作為企業對外行為的依據。對內部,用來規范員工行為的準則,也是“禮”的具體體現。不過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孔子在提倡禮的前提下,更提倡遵循“禮”的精神,而非形式。所以很多企業并不是缺少各種繁瑣的條條框框,而是缺少適合企業情況的管理條例,更重要的是,企業員工缺少自覺遵守管理條例的意識,才會使得許多企業的規章制度知識“紙上談兵”。3.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論語•子路》之中有一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一句就提醒了管理者自己的角色在企業管理中起到多么重要作用。儒家有“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的話,也是表明了管理者,也是領導者是管理的關鍵。管理者的自身素質是個人獨有,管理者自身的品行、作風會對被管理者有重要影響,這也是很多企業管理者早早就認識到的一點。管理者,也可以稱領導者的一些特質是天生的,但是提高自身素質、培養個人魅力、遵守誠信都是必須要做的功課。只有這樣才能在企業中樹立威信,得到員工、合作伙伴和消費者的信任,做到真正“取信于民”。這樣一來,儒學之中的“信”的思想,也得到了延伸。然而把視線放在生活中,可以發現這“一人”有時候并不僅僅指職權最高的人,而是可以拓展為一批人。由企業領導者所挑選的骨干精英,也可以充當這“一人”的角色。這些人才不僅在才能貢獻上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更是同企業領導者一起,對企業員工和社會公眾,都起到了表率作用。
二、儒學管理思想的對現代管理的重要啟發
1.開放兼容。站在歷史、政治等多種角度來說,儒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樣的開放性也是儒家文化能夠有如此浩瀚內涵的原因。在對傳統文化有強烈認同感的基礎上,一些經營者發現,即便著智慧結晶的時代背景是千年以前,卻仍可以與現代行為理論接軌。所以企業的管理,必須具有開放性、兼容性。管理者經可以有針對地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也可以借鑒中外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也可以通過對骨干人才的培養,協同提高管理能力。中國的企業只有找到能夠承受住傳統文化與先進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共同考驗的管理理念和體系,才能得到長遠的發展。2.可發展持續發展。儒學在數千年的歷史中,能夠推陳出新、海納百川,不斷發展至今,足以體現了其強大的可發展性,然而對企業來說,可持續發展也是長遠的目標。企業的管理者在學習管理理念、進行管理實踐的時候,必須以發展為目標,并以此為標準作出決定。在企業中,管理者個人的精神品質,以及在企業管理過程中通過條例所體現的企業道德和社會公德、企業誠信、企業態度,堅持以仁愛為核心的企業精神、員工的企業歸屬感和職業使命感等,都是企業管理可發展性的具體行為。西方管理思想集大成者彼得•德魯克曾提出企業使命理論,也是與此不謀而合。3.和而不同。對于“和而不同”這個啟發,個人認為有兩種不同角度的啟發。首先,是企業對于內部的管理。前面也提到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需要有的和諧性,這頁是一個企業能夠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和諧相處能夠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擁有更多溝通,方便管理活動的進行,同時也可以增強企業凝聚力和企業歸屬感。但和諧并不意味著言聽計從,只有不拘泥于職位限制,用于說出自己的“不同”才能給企業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從大的方面入手,商海茫茫,但企業管理的基礎理念卻是相差不遠。儒學中“和而不同”的觀點在此也可為經營管理者點一盞明燈。雖然基礎理念相差不遠,但是萬千企業各自情況卻不同。所以企業管理者應當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從平庸的“和”中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之路,找到自己的“不同”才能使企業不失生命力。
三、結語
關鍵詞 儒學思想 IT中層領導 困境
IT中層管理者是當代知識分子,大多數人的知識架構是理工科的數量邏輯為主。在整個知識框架中,數量邏輯固然實用,但是缺少了人文素養,會讓他們在面臨職場困境中缺乏靈活。儒學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注重調解自己內心和行為來應對所面臨的問題,它可以為陷于職場困境中的中層領導提供化解困境的思路和方法。
一、IT中層領導職場常見困境①
IT中層領導由于既有技術開發任務又有行政管理職務,他們的工作肯定相當繁雜。不穩定的團隊、職場晉升的壓力、“夾心層”的困境也是部門領導們常常頭疼的問題。
(一)工作繁雜困境。IT中層領導工作即多又雜,他們一方面要指導、帶領下屬員工,另一方面自己還要完成老板交代的重要任務,親自上陣,親力親為。可謂是“上有老,下有小”。不少IT行業中技術出身的中層領導,只懂技術不懂管理,自己搞開發還行,要是到了中層領導,分管一片工作還真的力不從心。
(二)團隊不穩困境。在干部年輕化的背景下,一大批年輕有為的專業能手紛紛走上領導崗位,面對一些工齡比自己長很多的老員工怎么處理;面對一并競爭上崗,但是落選的技術能手該怎么處理。剛剛上任的年輕領導們如何盡快的服眾,是值得每一個剛剛上任領導思考。
(三)內部競爭困境。中層領導大部分都是“人中之杰”,他們都有不凡的能力,也有晉升的強烈愿望。有能力和雄心的人們在一起,難免會產生激烈的競爭,甚至會出現一些過激的競爭。在中國,網上曝出有人為上百名官員拆除竊聽器,一周曾拆除40多個竊聽器。在國外,“竊聽門”的事件也是層出不窮。在IT行業,這種有更多機會接觸更加先進的技術的經理們,他們為了自己的“雄心”這會把這種競爭引向更加激烈的、更加陰暗的方向,如何防治成為每個中層領導思考的重要議題。
(四)“夾心層”②困境。“夾心層”是指IT中層領導要受到領導的壓力,要面對下級的雄心勃勃,自己遇到了升值“天花板”的中層領導。他們的漲勢不再喜人,“沒勁”成為了IT中層領導的口頭禪。“夾心層”的困境是困惑著每一個中層領導的問題,技術出身的他們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比其他人更加渴望找到自己心靈的一個歸宿。
二、儒學管理思想的提煉
儒學思想是非常強調個人的內在心理的端正。儒家認為,管理者只有端正的內心,才有正確的行為,才能正確影響下屬、平級、上級、乃至自己的未來。
(一)心正修身。儒學認為只有身心安頓,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才能體現中國讀書人的價值取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③“心正”是指端正思想態度。“修身”是指不斷提到自己思想境界。孔子常常“三省吾身”來修身,可見“反省”是修身的重要途徑。清代的靠寫日記來反省自己:做了好事,就在日記中鼓勵自己;做了錯事,就在日記中鞭策自己。作為領導能夠常常反省自己的管理方式,不斷地改正錯誤的管理方式,發揮先進的管理方式,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對人對己都是大有好處的。
(二)禮法并重。儒學孔孟根據“性善論”為基礎,主張依禮而行,“制民恒產”“省刑法,薄稅斂”,才能實現天下大治。孔孟認為要用溫和的方式進行治理。荀子根據“性惡論”,批判式繼承了孔孟的治理思想,提出“法”的重要性,主張建立了以禮法思想為核心,隆禮重法④,明德慎罰的法治思想。總之,儒家即強調德治,又重視法治,以德治為本,以刑罰為用。管理人員應該一方面用“禮”引導下屬,另一方面用“法”來規范下屬;一柔一剛,剛柔相濟才是管理之道。
(三)慎獨而居。《禮記·中庸》中提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⑤,是指人們在獨處時,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動。因此,一個有道德的領導者應該不論有沒有人監督,都能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違背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的事,這樣的管理者才不可能給人留下道德的把柄。
(四)以人為本。儒學一直以來都強調“人”,所以提出很多著名的思想“仁者愛人”、“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等。尊重人的地位和價值,提出人與人之間要彼此尊重、和諧共處,使得每個人都能到地位尊重,價值得到保障,從而使自己和他人能夠全面發展。現實工作中,這里的人可以理解為三方面的人:老板、下級、顧客和自己,這里的“本”指的是看問題的視角。良好的管理者只有依據具體環境,能夠站在不同的視角,處理好這方面的關系,才是在公司立于不敗之地的長久之計。
三、儒學管理思想在應對IT中層領導職場常見困境的應用
我們這里所提到的儒家管理思想,主要是探討個人修為對IT中層領導管理的作用。我們認為IT中層管理者先要正己,然后才能修人;先把自己管理好,管理他人才有權威。
(一)面對工作繁雜的困境,要心正修身。任務多,一段時間公司做的項目多;任務重,公司限定要有限時間內盡快完成;任務雜,要自己帶隊開發項目,又要應付領導的檢查,還要參加各種名目的會議。儒家告訴我們“心正”就是端正態度,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中層領導的工作已經不僅僅是掙錢養活自己,更重要的是達到了給別人創造了價值,用儒學的觀念看,前者是“利”,代表金錢;后者是“義”,代表價值。義是重于利的。IT管理者本身就是高工資,如果僅僅是為了錢而工作,他會覺得不值得。但是為自己的價值而工作時,他心胸會寬廣很多,工作的干勁也會強很多。
每天會有新的干擾因素,心正是一個不斷的過程,所以每日的反省是必不可少,反思自己有沒有思想中有消極的想法,有沒有給顧客帶來更大的價值等等。有了反思,就應該記錄下來,不斷地批判這樣的行為,使得自己的內心不斷朝著好的一面發展,讓自己工作更加有激情!
(二)面對團隊不穩的困境,要禮法并重。穩定團隊,就是穩定人心;穩定人心,就是要給予他們最迫切的訴求,消除他們錯誤的行為,恩威并行,才是最好的方法。“禮”就是領導者自己對下屬給與關愛,在生活上關心下屬,在業務上幫助下屬。對于年齡比較大的下屬要充分的尊重,著力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對于業務比較精通的下屬,要充分肯定他們的專長,給予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用一種十分溫和的方式來進行管理,盡量滿足各個方面的要求。
“法”⑥就是要通過部門的規章制度,約束下屬的行為,讓他們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什么是鼓勵做的。“法”是一個公司、一個部門維持團隊、組織的必要手段,也是“禮”的堅實后盾。禮要有法的輔助,才能用嚴格的管理制度保證項目開發的順利進行。法要有禮的幫助,才能用柔性的管理方式促進人心的凝聚,團隊的穩定。禮法并舉,剛柔兼及,才是最好的組合。
(三)面對內部競爭的困境,要慎獨而處。內部競爭這里指的是IT經理們晉升時產生的相互競爭。“竊聽門”常常是這場競爭的所在,同事、下級、副手都有可能安排這些竊聽設備。人性中的貪婪、欲望都有可能成為葬身自己的導火索。在IT行業中,經理、程序員彼此間都缺乏交流,人與人少了份熱情,多了份冷漠;少了分擔當,多了份猜疑。此外,IT行業的經理們成天要處理巨大的數據,精神壓力比其他行業大很多。網易對11453名男性進行調查,信息工程業人士找“小三”的比例是最高。正是平時不注重個人行為的規范,在色上面犯錯誤,被競爭對手通過“竊聽”抓住把柄,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使得公司形象大打折扣,最后還是毀掉自己的前途。俗話說,“蒼蠅不會叮無縫的雞蛋”要是做得慎獨,在人前人后都用高尚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就不怕別人的竊聽事件。處處都行得正,坐得直就不怕別人的“竊聽”。
(四)面對“夾心層”困境,要以人為本。IT中層管理人員要根據不同的事情,細分不同的人群,采取靈活的措施,在處理“夾心層”困境時,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一是上級,以老板為本,就是要講求“忠”。IT開發的經理們會長期干一個職位,從而產生煩躁厭倦之感。儒學中的“忠”表現在實際工作中就是公司利益至上。因為在公司的利益體上,公司的利益就是每個人的利益,只有每一個人都忠心耿耿,才能夠使得公司利益得以實現,進而滿足個人利益。為了使得自己有安生立命資本,還是要忍耐煩躁厭倦之感。
二是下級,以下級為本,就是要講求“悌”。在一個技術團隊里,領導如同一個兄長,對自己的弟弟們要友善、親愛。對于剛進入的員工要引導,使他盡快進入角色;對于技術上有困難的員工要幫助,提高他們能力;對于有能力、有雄心的下級要要大度,不要怕他超過自己,要替他搭建更好的平臺,這樣反而能夠贏得眾人的尊重和贊賞。
三是顧客,以顧客為本,就是要講求“信”。IT開發的經理們從事的是服務業,要講求誠信,報出的價格不能“看人下菜碟”,不能給開發產品故意留漏洞。只有不斷地滿足顧客要求,不斷地給顧客創造價值,自己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客源,才能在公司中樹立更高的威望。
四是自己,以自己為本,就是要講求“智”。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自己的職業發展、自己的家庭多加關心。具體情況不一樣,關心的表現形式也不以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智慧的應對困境,把握人生。
1、如果跟能力、升職無關,只是普通煩惱,則要學會宣泄自己的煩惱。孔子在晚年編寫論語時收錄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名言。他是在自己受挫后觀賞水流感嘆的,所以現代的經理們心情不好可以旅游,來放松心情,增添生活樂趣。
2、如果是能力不濟,但是有上升空間,則要向公司提出學習充電的申請。《勸學》中講“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一件不能停止的事情,能做到IT的經理一層,一定具有良好的文化,可是IT技術日新月異,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3、如果是能力還行,但是完全沒有升職空間,則可以跳槽去別的公司發展。《易經》上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這就告訴經理們,要學會變通。這家公司沒有前景,我去另外一家,照樣發揮自己的價值。
四、尾聲
《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作為IT中層管理者而言,《乾》《坤》兩卦完全可以概括其對人對己管理的精髓,《乾》:“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告訴管理者要嚴于律己,要心正、要修身、要慎獨;《坤》:“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告訴管理者要寬以待人,要變通,要以禮服人。這種基于哲學的思維對于現代管理而言是極具借鑒意義的。
擁有最先進信息技術的IT中層領導者,如果能誦讀儒學以求融會貫通,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不斷地提高個人的修為,用思考和實踐去感悟,養成好的習慣來保持豁達的心態,對解決職場上遇到的問題也是極有幫助的,同時對個人氣質、生活品味、工作效率都會有極大的提升。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注釋:
①王飛.檢索IT職場關鍵詞困境關鍵詞[J].軟件工程師,2007.
②魏榮彬.儒學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
③禮記.
④賴素貞.論語.加算盤的經營之道—淺談儒家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7).
【關鍵詞】犬儒學派,倫理思想,辯證吸收,人生幸福感
人應該怎樣的生活才會讓自己活得更有幸福感,人應該以怎樣的人生態度來面對生活才會覺得怡然舒暢。人的快樂程度與物質的享受是否是成正相關的關系呢?人是否可以在摒棄了物質享受后,通過德性的修養達到另外一種極為充實的人生狀態呢?古希臘的犬儒學派對此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一、關于犬儒學派的倫理思想
犬儒學派是古希臘小蘇格拉底學派之一,由蘇格拉底的學生安提西尼創立。該派學說提倡回歸自然,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要求人們克己無求,獨善其身。
早期的犬儒是極其嚴肅的,犬儒學派的代表人物狄奧根尼是一個激烈的社會批評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間的一切偽善,熱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從物欲之下解放出來的心靈自由。他信仰“返于自然”,并把這種信仰貫徹得非常徹底。他說“我寧可瘋狂也不愿意歡樂”。犬儒學派的主要教條是,人們要擺脫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擁有的善。犬儒學者相信,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稍縱即逝的外部環境的優勢。每一個人都可以獲得幸福,而且一旦擁有,就絕對不會失去。
后期的犬儒主義者依舊蔑視世俗的觀念,但卻喪失賴為準繩的道德原則——既然無所謂高尚,也就無所謂下賤,那就沒有什么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沒有什么是要不得的。于是,憤世嫉俗變成了玩世不恭,因此,隨著這一思想的延伸,“犬儒主義”一詞在西方逐漸帶有貶義,意指對人類真誠的不信任,對于他人的痛苦無動于衷的態度和行為。
二、辯證吸收犬儒主義并發揚于當代
自犬儒學派產生以來,其倫理思想并非一以貫之、一塵不變的,相反,其早期與后期的思想完全有南轅北轍之意。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對其進行再認識。
(一)合理吸收其早期倫理思想
首先,犬儒學派早期主張“返于自然”,主張一切隨性坦然的生活狀態,同時極力打破一切世俗物質的束縛,追求一種超然脫世的生活狀況。其次,早期的犬儒學者排斥于外部環境帶來的所謂的快樂幸福的享受,他們認為一切建立在外部環境為基礎的幸福和善都是不牢靠的,而且是不正當的。最后,犬儒主義者主張清心寡欲,最大程度上消減自我對于外在世界的欲望。讓內心歸于平靜,坦然面對世界的一切誘惑,獨守心靈價值標準,怡然自得。綜合其上的思想,從現實客觀的外在世界來講,這種思想是消極頹廢、厭世嫉俗、不求上進、缺乏朝氣的不良價值元素。
(二)當代客觀現實需要如此思想
當今社會正處于物質財富極為富足,多種思想價值叢生,倫理價值標準呈現多元化,大眾追求更趨于物質化和庸俗化的潮流之中。于此,人們很難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找尋到一個寧靜的港灣,搭建自己的幸福王國。試問,當世人有幾個能在大千世界里清清靜靜、安安然然、幸幸福福的呢?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幸福感卻在不停地降低,這是客觀世界發展的錯嗎?其實,應該將其歸源于人們自我精神世界的崩塌。因此,面對如此狀況,就需要幾劑精神良藥來進行調理。而早期的犬儒學派思想恰巧就是這些良藥中最好的藥引。
三、如何用之以提升幸福感
生于現今社會的現代人,在物質文明極大發展的背景下,對于精神生活的要求是越來越高,同時也越來越需要極富營養的精神食糧來補給。作為極有營養的犬儒學派的合理主張也就將找到其用武之地,一展身手。
(一)返于自然,莫要強求
犬儒學派主張回歸于自然,在自然界中感悟生命.體味人生的真諦。其實這是帶有融入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的務實精神。尤其是在人心急劇浮躁的今天,急功近利、妄想一步登天、一日暴富者比比皆是。這些不切實際的空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矛盾就帶來了大量的心理和精神問題,導致其生活壓力增大,快樂銳減,幸福感難覓。因此,簡而言之,如若用自然而然的心態來面對各種現實問題,我們將歸于平靜與愜意,再根據自然規律采取適當措施,逐步改善之,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目標。秉承順其自然的心態,那么處之于浮躁之世的眾生,將會大大有利于自我心靈的安穩與充實,進而提升當世人的幸福感。
(二)內修德性,勿受于世
犬儒學派追求真正的善,他們認為只有崇高的道德品質才是至善的,其余一切都是不能與之相提并論的。他們不僅宣揚美德,更為直接的是他們將自己主張的德行落實于現實生活中去。當今時代,社會道德呈現出失范與偏離正軌的趨勢,真善美是漸行漸遠。這些都客觀的反映出作為個體的人的德性修養確實還處于較低水平,才導致了這樣一個社會群體現象的出現。這樣的一個大環境與自身狀況,能看得到真善美所在嗎?能即使有,自我道德修養水平能察覺之嗎?那么,還會有多少幸福感存在呢?因此,今天對于真正的善的追求還是要基于個體德性層次的不斷提升,從自我內心孕育善念、爾后做出善行,最后獲得善感。
(三)清心弱欲,不求貪享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便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闡釋著極為厚重的哲學思辨。在從心理和精神世界分析,欲望也是引起恐慌、茫然與彷徨的根源。犬儒學派主張清心寡欲,戒除太多的欲望,在追求自由的同時解除欲望對自我身心的束縛,從而更好的達到自我內心的要求,獲得足夠的滿足感,進而獲得幸福感。現實社會誘惑多多,花花世界,五彩繽紛,欲念一旦萌生,那將永無止境的蔓延下去,得到了“一”還想要“二”,直到三、四、五……豈有窮盡?如若陷入此泥潭,不可自拔,一旦受到難以避免的打擊后,會是怎樣的情與景呢?還會不會有自我價值的認可與滿足感的存在呢?如何化解之?唯有將自我內心的欲念定位于可控的空間以里,方能擺脫欲念的操控,收放自如,怡然自得,獲得幸福。
參考文獻:
[1]徐立新.重評犬儒學派[J].臺州師專學報,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