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資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田生態系統是利用自然資源與人工添加資源生存與發展的半人工生態系統,其產出是兩類資源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最適宜的土壤條件和最佳管理水平下,當水分與肥力能充分滿足需求時,作物的最大生產力便由當地的光熱和溫度條件決定,這是在最優條件下作物產量的理論上限,稱作氣候生產潛力[1]。作物生長依賴的自然資源主要指光照、降水、氣溫、土壤及自然肥力,但自然資源受到地理區位限制;土壤結構不佳,供肥能力不足,病蟲害猖獗等亦會影響作物的產量。為彌補自然資源的分布不均,充分發揮作物的生產潛力,必須向農田生態系統補充作物生長所需而當地卻短缺的資源,即能減少農田內部消耗并增加其生產力的人為添加的物質與能量,常用的添加資源有:人工輔助動力(農機、電力、人力、役畜),肥料(農家肥、化肥),農藥(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農用塑料薄膜,灌溉。要獲得盡可能高的生產力,需合理利用兩類資源,尤其不應盲目追求人工添加資源投入水平的提高,而應以滿足需要為限,因為,隨著人工添加資源投入水平提高,生產成本將增加,投入資源對增產的貢獻率在下降,即投入資源的邊際效益減少,所以,盡可能節儉、適度地投入人工添加資源不僅經濟上合理,而且有利于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是建立資源節約型農業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尋找制約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原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保護生態環境,有必要了解資源投入產生的增產效果,并據此評價資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在這方面,已有的方法主要是比值分析法[2]、生產函數法[3]、包絡分析法[4]、能量效率評價法[5]、因子-能量評價法[6]、能值評價法[7]等。但目前我國對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研究還未形成理論體系,許多理論問題尚在探索和完善之中。本文以農業生產中的人工添加資源為對象,探討其投入的增產效果。然而,農業生產需投入諸多種類的人工添加資源并收獲多種產出,在缺少每種產出和特定資源對應數據的條件下,先用TOPSIS法對多種產出進行綜合,在此基礎上,借助農業資源的邊際投入量研究各種人工添加資源的邊際利用狀況,以期能夠較為客觀、準確地了解安徽省各市種植業對資源的利用情況及其地區差異,并在資源利用研究方面有所改進,為從可持續利用角度評價資源利用的合理性提供方法與依據。
2研究方法
2.1農業資源的邊際投入量
仿經濟學“邊際效益”概念,用邊際投入量MRi度量農業資源投入的增產效果:MRi=Δri/ΔQ(1)式中ri為某種具體資源(如電力、農膜、水等);Q則為農業產出(如谷物、棉花、花生、蔬菜等),由于缺少與特定產出對應的投入數據,為便于討論,本文對產出做了綜合,即Q為農業綜合產出,綜合的方法見2.2章節;Δri及ΔQ為特定資源投入與綜合產出在不同時段的變化量。由公式(1)可見,從效果來看,農業投入資源ri有3種利用狀態:(1)MRi>0,表示Δri與ΔQ同方向變動,即ri增加或減少,Q相應增加或減少,這表明追加資源ri還有提高產出的余地,此時,MRi越小,表示為了獲得同等產出增加量ΔQ,需要追加的資源量Δri越少。(2)MRi<0且Δri<0,表示ri減少Q卻相應增加,這意味著現有生產方式可以實現節約資源ri的目標,是較理想的資源利用狀態。(3)MRi<0且Δri>0,表示ri增加Q卻相應減少,這就意味著在現有生產方式下,ri的增加不能產生“增產”效果,繼續追加ri已無必要,因而應減少ri的投入。當資源ri處在(1)狀態和(2)狀態時,表明其得到了較合理的利用,尤其使資源處在(2)狀態是“農業可持續發展”追求的目標。
2.2TOPSIS方法
用TOPSIS法(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8]確定農業綜合產出Q的思路是:將各市的農業產出作為樣本,先建立由m個樣本(即m個市)和n個指標(即n種農業產出)組成的討論對象,則n個指標構成了一個n維空間,每個樣本對應此空間一個特定點,共有m個空間對應點;再在此空間中找出兩個參照點:所有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構成的空間點X+(最大參照樣本)、X-(最小參照樣本);然后分別計算每個樣本與參照樣本X+、X-間的距離(即空間兩點間的距離)d+、d-;最后計算貼近度Q作為農業綜合產出。具體操作步驟是:(1)選擇指標并建立矩陣。根據研究目的和指標的可獲取性,建立一個由m個樣本n個指標構成的矩陣X=(xij)m×n,xij為指標實際值,i為樣本序數,j為指標序數。(2)數據標準化處理。通常xij是有量綱的,為排除量綱及數量級的差異造成的影響,需對矩陣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極差標準化處理,這樣處理后的矩陣為X′=(x′ij)m×n。x′ij=xij-min1≤i≤mxijmax1≤i≤mxij-min1≤i≤mxij(i=1,2,,m;j=1,2,,n)(2)式中max1≤i≤mxij、min1≤i≤mxij分別為第j個指標的最大、最小值,各元素取值為0≤x′ij≤1。(3)用標準化矩陣X′中各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確定最大、最小參照樣本X+、X-。對產出而言,最大參照樣本對應最理想的樣本狀態,最小參照樣本對應最不理想的樣本狀態。X+=(max1≤i≤mxi1,max1≤i≤mxi2,,max1≤i≤mxin)X-=(min1≤i≤mxi1,min1≤i≤mxi2,,min1≤i≤mxin)(3)(4)用歐氏距離計算各樣本與X+、X-間的距離d+、d-:d+i=∑j=1n(xij-xj+)2,d-i=∑j=1n(xij-xj-)20≤d+i,d-i≤1(i=1,2,,m)(4)一個樣本所有指標均達到最大值,它與最大參照樣本的距離最小(d+=0),與最小參照樣本的距離最大(d-=1);而一個樣本所有指標均為最小值時,它與最大參照樣本的距離最大(d+=1),與最小參照樣本的距離最小(d-=0)。對產出而言,d+i越小表示i樣本與期望越接近,d-i越大表示i樣本越遠離最不理想狀態,則i樣本狀態越好。(5)用一個指數(貼近度Qi)來綜合d+i與d-i。對產出來說,Qi越大,表示i樣本狀態越優。若樣本各指標均處于最優(即d+=0)則Qi=1;若樣本各指標均處于最劣(即d-=0)則Qi=0。Qi=di-d-i+d+i0≤Qi≤1(i=1,2,,m)(5)。
3結果與討論
為了解安徽種植業資源利用的增產效果及利用的合理性,選擇的農業投入資源為:單位播種面積的農業機械總動力r1(kW/hm2)、用電量r2(kW/hm2)、化肥r3(折純)(kg/hm2)、農藥r4(kg/hm2)、農膜r5(kg/hm2),灌溉面積r6、節水灌溉面積r7、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r8(%),單位耕地面積從業人員r9(人/hm2)。農業產出指標則采用:各種作物(包括谷物、棉花、花生、油菜籽、芝麻、黃紅麻、烤煙、蔬菜)的單位面積產出(kg/hm2)。用公式(1)-公式(5)式處理2003年與2009年安徽統計年鑒[9-10]提供的基礎數據:先分別對兩個時間點的農業投入指標進行極差標準化處理,并得到各農業投入指標的變化量,以便比較和討論;再計算相應時點的農業綜合產出及其變化量;然后據此計算資源的邊際投入量,得到2002年與2008年安徽各市綜合產出變化量ΔQ、各種資源邊際投入量MRi(表1)。先看安徽省不同地區的農業資源投入情況。相比2002年,2008年大多數市的農機總動力r1、用電量r2、農膜r5、節水灌溉r7、水土流失治理r8的投入量增加(Δri>0);而大多數市的農藥r4、灌溉r6的投入量減少(Δri<0);化肥r3、從業人員r9投入增加與減少的市大致各占一半。巢湖、安慶、馬鞍山、滁州市除少數幾種農業資源投入增加外,大多數農業資源投入均減少;其余市則是大多數農業資源投入增加。再根據MRi的符號與數值大小討論農業資源追加投入的效果。
由表1可見,亳州、六安、馬鞍山、蕪湖、池州、安慶、黃山市的綜合產出均增加(ΔQ>0),而ri有增有減,相應有MRi≥0也有MRi<0:Δri≥0時,MRi≥0,即Q隨ri增加而提高,表明還可以用增加農業資源投入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產出,蕪湖、黃山、池州、六安、亳州市即如此;Δri<0時,MRi<0,即ri減少Q卻在增加,這表明在現有生產方式下,減少農業資源的投入也可以繼續增產,這樣的資源利用最為理想,正是資源節約型農業所要追求的生產方式,安慶、馬鞍山市的農業資源利用就處在這種理想狀態,因為它們有較多種資源滿足Δri<0(即MRi<0)。合肥、淮北、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巢湖、宣城、銅陵市的農業綜合產出均減少(ΔQ<0),而ri有增有減,相應有MRi≥0也有MRi<0:Δri<0時,MRi≥0,即Q隨ri的減少而降低,表明要增加農業產出就不宜減少農業資源的投入,即可以通過追加農業資源投入來實現增產,巢湖市(除MR1、MR2、MR5<0外,其余MRi≥0)的農業資源利用就處此狀態,類似的還有蚌埠、阜陽、淮北市;Δri≥0時,MRi<0,即ri增加Q卻在相應減少,這表明在現有生產方式下,ri的增加已不再能增產,繼續采用“追加資源來提高農業綜合產出”的生產方式已不可行,是改變生產方式減少資源投入的時候了,宣城市(除MR4-MR6>0外,其余MRi<0)的農業資源利用就處此狀態,類似的還有銅陵、滁州、宿州、淮南、合肥市。
關鍵詞:農業資源;農業可持續發展;內涵和特征;對策
《中國21世紀議程》中指出,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領先領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農業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農業資源如土地、水資源、勞動力和資金等做為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直接影響著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應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本文從農業資源角度來探討中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1農業資源
農業資源是指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或農業經濟活動中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農業自然資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物質、能量和環境條件的總稱。它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和物種資源等等。農業社會資源指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因素中可以用于農業生產的各種要素,主要有人口、勞動力、科學技術和技術裝備、資金、經濟體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等。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資源已成為評價和衡量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所以,節約和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解決農業資源日益尖銳的供需矛盾,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蘭召開的國際農業與環境會議上,國際糧農組織(FAO)把農業可持續發展確定為“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方式,實行技術變革和體制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滿足,這種可持續的農業能永續利用土地、水和動植物的遺傳資源,是一種環境永不退化、技術上應用恰當、經濟上能維持下去、社會能夠接受的農業。”《中國21世紀議程》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明確為: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貧困落后狀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從農業資源角度來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充分開發、合理利用一切農業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合理地協調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提高資源轉化率,使農業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優化配置達到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使農產品能夠不斷滿足當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2.1.1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就意味著發展。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只有發展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這種需求不僅指數量增加上的滿足,更應指農產品質量提高上的滿足。
2.1.2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農業發展、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盡可能減少農業發展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置農業發展于農業資源的良性循環之中。
2.1.3有效控制農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努力控制農村人口過快的增長速度,以便減輕農業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大力發展文化科技教育事業,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是形成自覺保護資源環境的前提。
2.1.4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優化農業投入結構。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實現生產經營適度規模化,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化,農產品品種多樣化和品質優良化,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低耗,變原來的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1.5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村經濟和社會經濟全方面的持續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單純地是追求數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實現農民日益富裕、農業社會全面進步,使農村的資源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2.2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特征
2.2.1生態可持續性
要保證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態規律,保持生態平衡,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2.2經濟可持續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業產量穩定持續增長,農產品質量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率穩定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效益可持續增長。
2.2.3人口適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經濟資源,但是作為消費者又給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增加人力資源的資本存量,才能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2.2.4農業增長方式的集約性
科學技術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農業科技特別是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能使農業增長從單純依靠資源和環境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農業增長的科技含量。
2.2.5目標的多元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提高農業產品的產出率、產品質量和農業經濟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把社會進步和資源環境保護放在首位,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3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農業資源危機
3.1人口增長和農村貧困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人口過快增長特別是農村人口過快增長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發展不相適應,加劇了人口數量與質量的矛盾,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提高和充分就業等問題;現有近5000萬的貧困人口分布農村,貧困造成資源環境惡化,資源環境惡化又加劇貧困,最終對農業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貧困-資源環境惡化一經濟發展減緩的惡性循環。
3.2農業生產所需的主要農業自然資源面臨短缺危機
首先,近30年來中國耕地總體數量不斷減少。據統計資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國30個省、市(區)中,已有14個省、市(區)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總數的47%,其中有7個省、市(區)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聯合國規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線,盡管如此,占用、毀壞的耕地情況仍未好轉。再加上耕地質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減少、土地負擔指數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資源危機。
其次,農業用水危機正在加深,主要表現在:(1)農業和城市缺水嚴重。農業每年缺水達3.0x1010m3,受旱面積約2.0xl07hm2,全國有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300個城市缺水。(2)水澇災害嚴重。90年代成災面積已經相當于50年代的273%,嚴重影響了中國農業的生產和發展。(3)亂開濫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面積不斷擴大。如華北已經形成了1.5-2萬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導致灌溉成本不斷上升。
3.3農業資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工業"三廢"污染急劇向農村蔓延。環境監測表明:在全國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嚴重,流經城市河段82%受到嚴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標,受污水、工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農田達0.1億hm2;化肥、農藥和農膜等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農業污染,中國農藥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1995年為26.8萬t,預計2000年將達30萬t,農藥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農藥殘留超標率和檢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糧食增產出現了邊際負效應。農藥化肥等的濫用不僅使土壤、水體和大量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不少農作物高產地區的農田生態平衡失調,病蟲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
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也對農業資源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隨著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鄉鎮企業占整個工業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廢"污染的農田面積已達0.1億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約有15%的農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為污染,糧食減產100億kg以上,直接損失達125億元,給土壤和水資源造成嚴重破壞。這樣不僅污染了農業生態環境,造成資源惡化,制約了鄉鎮企業的發展,而且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對農業自然資源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如陡坡毀坡毀草等,形成了"邊治理、邊破壞"和"局部有所改造、整體繼續惡化"的被動局面,使得土壤侵蝕嚴重,水土流失嚴重,森林生態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發展。
中國面臨的農業資源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護農業自然資源、恢復生態環境的措施執行不力,嚴重影響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市場經濟下,如果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忽視農業資源保護,就會使目前已經惡化的局勢進一步加劇,導致農業生產嚴重缺少后勁;制約農業發展進而制約中國整個經濟發展。
4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4.1加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制建設和管理
4.1.1法律法規是資源環境管理的基礎和依據,法律管理應成為強化資源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續發展的今天,隨著對農業資源系統認識的深化和實踐的需要,應全面審理中國現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提出修訂和補充措施,并制定相應的法律實施細則、條例和管理辦法,把法律規定的原則具體化,增強其操作性,要注意有關法規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間的協調性。
4.1.2建立并完善農業資源產權制度。建立并完善資源產權制度,調整并劃分清各類農業資源的產權關系,從法律上支持、監督產權所有者對農業資源保護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強化農業資源管理的協調機制。
4.1.3制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現有農業資源的各種基本法規中,一般都是就某種資源論資源,較少涉及一種資源和其他資源作為農業資源整體的關系和綜合管理的規定,因此,要樹立農業自然資源整體化觀念和農業資源立法的前瞻性,強化綜合管理意識;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體系,實現對農業資源的綜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消除貧困
4.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組合進一步擴大生態農業和持續農業的試點,及時推廣應用。積極穩妥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形成結構合理的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大農業格局,使各業之間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發展農業產前、產后的延伸產業,形成種養加和農工貿相配套的農業產業化體系,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提高,確保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4合理開發農業資源,加強資源的保護利用政策
4.4.1保護耕地。今后中國各項建設都應力求少占地、占壞地;堅持有償用地,有借有還;盡可能利用各種空閑地,減少占地損失;有計劃地開墾邊遠地區的宜農荒地。
4.4.2改善農業資源
環境。防止工業"三廢"直接排入農業環境而造成危害;嚴格控制鄉鎮企業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農業自身的污染源,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殘毒農藥的使用,防止過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農用水體富營養化等等。
4.4.3注意引進、吸收發達國家有關農業資源的節能、資源保護和環境修復的先進技術,重視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資源替代等。
4.5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評估和評價工作
長期以來農業資源的無償使用已經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對農業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若不能及時扭轉資源無價和價格扭曲現象,就會加重對資源的浪費。因此,必須規范農業資源作為一種特殊資產的評估方法,加強農業自然資源的估價和評價工作,推行有償使用及社會補償制度,資源開發的申報和審批制度,以便加強對農業資源的管理,保護農業資源環境。
5結束語
由于中國人口多、人均資源貧乏,尤其是近年來農業資源問題日益尖銳化,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受到極大的制約,中國農業的未來任重道遠。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面臨的困難,積極采取解決措施,如開展生態農業、集約化農業,建立健全資源產權制度、農業自然資源的評估方法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等,節約農業資源,降低資源消耗,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增強農業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程度,就可以實現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21世紀議程一一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邁向2010年的世界農[C]·第27屆國際會議(年會)論文集,1993.11
(3)中國農用土地資源十年變化分析評價[M]·全國農業資源區劃辦公室1997:41-46
“互聯網+農業”主指農業信息化的全面發展,包括生產前、后的信息對接與銷售環節等的信息化發展。本文先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現狀進行探討,通過研究探討農業資源對接及資源信息化同農業的信息化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而得出發展農業資源對接領域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對發展農業資源對接信息化提出相應的決策建議。
1 “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通過“互聯網+農業”的定義可以知道,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可以分為3部分:農業上游的農業資源的信息化;農業中游的生產種植信息化和農業下游的銷售信息化。由于農業生產種植同樣涉及到技術種子等農業資源,所以此處論述將農業資源信息化與生產種植信息化統稱為農業資源對接信息化,將農業信息化分為2部分進行論述。以下為具體內容:
1.1 農業資源對接信息化現狀
農業資源對接領域的信息對稱與否同農業綜合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農業綜合資源配置效率高則反映農業資源對接領域的信息流通快速,范圍也廣,同時其信息化的程度也高。反之亦然。故分析我國的農業綜合資源配置效率對分析農業資源對接領域的信息化可提供依據。據張樂等人研究分析,華東與東北地區一個是發展迅速、信息化水平高的沿海地區,一個是素有“中國糧倉”之稱的農業種植基地,二者都擁有發展農業信息化的基礎和優勢。而中西南部發展相對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且可種植土地面積小、土質差,故而農業資源的相關信息就滯后、不對稱,所以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由此可見,由于農業地區間的發展程度與信息化的水平存在差異,因此對于農業資源配置效率也就有高有底。
1.2 農產品銷售環節信息化現狀
互聯網銷售農產品種類多樣化。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質,所以之前農業物流就成了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最大障礙。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冷凍鏈和航空運輸的發展,使得對各種難以存儲的農產品運輸成為可能。通過互聯網平臺,各地人民都可以輕松買到之前不易買到的新鮮水果。比如西北地區可以在冬季購買南方的椰果香蕉櫻桃等水果,而且價格較當地而言是便宜實惠,物流運送最晚也在48h之內到達。至于其他一些奇珍異果及肉類等食品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運送到尋常百姓家。
2 農業資源對接信息化對農業信息化的影響
縱覽全局,農業信息化范圍廣、內容多,農業資源對接信息化也屬其一;細究其里,從上游的農業資源到下游的農產品銷售,這一條產業鏈上的環節彼此連系相互影響。故而農業資源的信息化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必有影響。農業資源所包含的勞動力、資源、經濟投資等都是生產種植農產品的直接影響因素。假使某地勞動力短缺而資源充足,其他地方卻勞動力過剩資源匱乏,若沒有信息流通來對此種現象進行優化的資源配置,這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還會因為農產品產量低下而影響農產品銷售,進而農民收入減少,信息化的配置及知識就會相應落后,從而進入惡性循環,最終勢必會阻礙農業信息化的進程和發展。
3 發展農業資源對接信息化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業資源;合理化利用
中圖分類號:S2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99
農業資源強調的是農業自然資源與經濟資源的統稱,其中農業自然資源涵蓋的是各種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自然要素,如土地、水等資源,而農業經濟資源強調的是在農業生產中可以發揮一定積極作用的社會因素及社會生產成果,如農機設備、道路交通設施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經濟發展中必須加強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化管理與利用,使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得以進一步優化,從而推進農業經濟的生態化發展。
1 加強農業方面法律規范的制定與完善
加強農業資源的合理化利用,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而為了確保農業方面各項工作貫徹落實到位,必須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從目前我國農業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看,我國農業法律規范有待進一步完善:例如,在農業自然資源中土地、林地等的流轉、評估以及管理等方面沒有嚴謹的法律規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林地等資源的浪費;而關于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法律規范的不健全,致使農村道路交通、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等在發展中存在較大問題,這些問題的不及時解決會對我國農業未來的合理化發展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
實現農業資源合理化利用的第一步便是加強農業方面法律規范的制定與完善,使各項工作有法可依:制定農業自然資源的管理規范。土地、林地、水是農業生產賴以生存的資源,隨著資源浪費現象的日益增長,我國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該方面的法律規范,針對土地、林地流轉、評估及管理等各方面做出詳細的規范,確保各項農業活動的有法可依。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法律規范的制定,為促使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要加強對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扶持力度,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方面的保障。加強農業產業的支持力度,立法部門有必要完善從事農業方面經營活動的法律規范,為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完善的農業資源法律保護體系,及時修改與完善農業資源保護中不健全的法律部分,從而促使農業資源逐漸實現合理化發展與利用。
2 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積極發展生態農業
農業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的破壞是目前農業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為加大農作物的產出量,圍湖造田、毀林開荒等現象仍大量存在,而土地的過渡利用也導致了土地資源的流失、土地肥力的下降,我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華北平原的土地鹽堿化便是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的綜合體現。森林、植被等的破壞,加劇了生態問題的惡化速度。農業資源的利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地區農業發展沒有形成集約化,仍以自主經營為主,極大的制約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多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科技手段沒有具體落實到位,嚴重影響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以科學技術為先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使我國農業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等3大效益的綜合發展,而強化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完善生態農業方面的立法規范,讓更多科學合理的規范成為農業發展的綜合指導,促使各項農業活動有法可依。例如,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土地確權等方面的法律規范,讓農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從事農業生產,從而為農業創造更大價值;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農業發展中要加強對農民科學種田知識的培訓,使更多的農民參與到生態農業發展中來,在降低對農業資源的破壞程度的基礎上提高農業產值,強化農業與相關研究機構、高校的聯合發展,及時將有利于推進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新知識作用到實際的生產中,從而讓農業資源更好的發揮其價值;加強生態農業知識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民主動參與到生態農業發展中來,多數農民的文化素質不高,對科學種田方面的知識理解不多,因而各級農業部門有必要強化生態農業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民意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
3 總 結
強化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推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推進其合理化發展我們有必要加大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研究力度,從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文章指出制定完善的農業方面的法律規范與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合理化利用的有效途徑,在法律強有力的約束下農業資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護,而生態農業作為一種集經濟、生態于一體的新興農業將會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近年來,溧水縣農業資源開發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設施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把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成為高標準的現代農業園區。
按照中央關于資金安排要向高標準農田建設聚集、項目布局要向糧食主產區聚集“兩個聚集”要求,農業局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提出了“整合全縣各級各類涉農資金,建設高標準現代農業園區,放大平臺效應”的建議,得到了縣政府的采納。2009年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主要建設平臺,按照“渠道不亂、疊加投入、各記其功”的原則,農業綜合開發部門以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為主、國土部門以土地平整補貼為主、農林部門以標準示范和設施農業建設為主、財政部門以農橋建設為主、交通部門以項目區主干道路配套為主、農工辦以土地規模流轉補貼為主,通過整合不同支農項目資金,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打造傅家邊地區現代農業的新亮點,高標準完成省級規模開發項目建設,一年打造又“一個奉賢圩”。
根據溧水縣農業資源開發的規劃布局及縣確定的主導產業規劃和項目的立項原則,我們及早深入到各鎮認真調查研究,建立了每年度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庫。在項目建庫過程中,嚴格按照省局部署和《南京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庫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及時對項目庫進行更新和完善并及時上報。所有入庫項目規模和數量符合規定,預期效益較好,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較強的帶動作用。
同時認真做好下年度項目預啟動,為實施好來年項目打下堅實基礎。近幾年,農業局“不等不靠、先干后要”,積極主動安排下年度準備向上申報的重點區域進行土方先行建設工程,這為申報和實施下年度項目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
連續不斷的綜合開發,使全縣農業結構得到較大調整,農業的效益得到顯著提高,農民的收入得到明顯增加,為全縣新農村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近年來,以土地治理項目為載體,重點加強路、橋、涵、閘、排灌站等基礎設施配套,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全縣實施土地治理面積31.99萬畝,“十五”以來,改良土壤9.03萬畝,新建硬質渠324.3公里,鋪設砂石路445.27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10820座。通過堅持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使過去的“羊腸道、蚯蚓溝、凹凸地”變成了如今的“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現代化標準良田。
項目區的建設和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洪藍鎮奉賢圩的萬畝規模開發,是2006年、2007年和2009年連續扶持實施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總投入農業開發資金1638萬元。該項目配套了一批水利、農業、農機、林業設施,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并圍繞高效農業規模化基地的建設,著力將項目區建成產業有特色、科技含量高、綜合效益好、農民生產條件明顯改善的區域。如今,項目區農民比立項前人均增收300元~500元。
在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的同時,圍繞區域特色優勢農產品,積極扶持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有力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了現代高效農業規模化。
2003、2005和2008年度投入農業開發財政資金540萬元、銀行貸款230萬元,實施了南京東潤食品有限公司獺兔加工項目,為農戶提供了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全縣獺兔養殖規模從2004年底的45萬只增加到現在的100萬只,獺兔深加工產品達到75萬只,實現銷售收入5121.36萬元,帶動農戶3500多戶,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2004年度投入農業開發財政資金200萬元,銀行貸款130萬元,實施南京百匯食品有限公司特色蔬菜項目,黑莓生產“龍頭企業+基地+中介組織+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全面推進,呈現出“龍型”經濟的帶動作用,黑莓加工能力逐年提高。目前,年加工蔬果產量達1.8萬噸。
2007和2008年度投入農業開發財政資金960萬元、銀行貸款480萬元,實施南京新得力食品有限公司年產1萬噸黑莓產品加工推進項目和3000噸黑莓濃縮汁加工擴建項目。通過2007年項目的實施,每年可消化黑莓1.2萬噸,年新增加工莓果能力5000噸,年均實現銷售收入4490萬元,利稅363萬元。通過2008年項目的實施,年新增產值16051萬元,年新增利稅1020.64萬元,新增農村勞力就業245人。
2005年和2007年投入農業開發財政資金246萬元的連續扶持,使溧水嚴景萬茶場(去年掛牌成立了溧水縣和鳳嚴海林茶葉專業合作社)大大改善了生產條件。
2009年共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22個,治理面積3.28萬畝,項目總投資10164.2萬元,也將為農民就業與增收提供極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