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和弟弟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蒸發蒸發的手表
去年陳韜的妹妹小卓過生日,做姐姐的為了表示心意,買了一款價值2000多元的手表,準備送給妹妹當作生日禮物。眼看著還差3天就到妹妹的生日了,陳韜撥通了長宇快遞公司的電話,通知快遞員上門取件。
為了給小卓一個生日驚喜,陳韜決定不提前告知妹妹,但是在快遞員來取件的時候,陳韜卻有點擔心:“2000塊錢的東西,如果被弄丟了,他們也不過就是賠我一點運費,那我就虧大了。”于是陳韜詢問了快遞員關于保價的問題,“他跟我說如果按照手表的價值保價,我要交幾百塊錢,而且程序上還很麻煩,他跟我保證絕對不會丟,很安全,只能說我當時怎么就掉以輕心了呢,就信了他的話,交了6塊錢的快遞費,把裝著手表的紙袋給他了。”
這頭陳韜滿心歡喜地把貴重的生日禮物寄了出去,那頭妹妹小卓在3天后也收到了一個大大的“驚喜”。
“3天過后,我在網站上查了一下單號,看到正在配送,下午我就給妹妹打了個電話,沒想到我妹妹跟我說,她根本就沒收到手表,只收到了一個檔案袋!因為小卓又根本不知道我給她寄的是什么東西,就稀里糊涂地簽收了。”陳韜的腦袋當時就“嗡”地一下懵了。
在經過跟快遞公司幾天時間的溝通之后,對方表示,因為這份快遞并沒有做保價處理,所以不能按照原價值進行賠償,只能做出一個運費50倍的賠償,也就是說,2000元的手表加上6元的快遞費,最后手表丟了,陳韜只能拿到300塊錢的賠償。“說起這事真的氣死人,但是也怪我當時自己不夠警惕,如果按照正常程序作了保價,丟了也不至于血本無歸。”
蒸發那你就去投訴吧!
如果說陳韜的經歷對每一個快遞使用者來說都是一個慘痛的教訓,那么唐穎的經歷就只能讓消費者覺得孤立無援了。
“我是一天大清早接到快遞員的電話,通知我有一個快遞送到了公司,但是當時還沒到上班時間,我人在家里,所以就跟他說能不能換個時間。”但是快遞員并沒有要接受唐穎建議的意思,在要求唐穎的同事下來幫忙取件得到“還未到上班時間,辦公室沒人”的答復之后,便開始大發雷霆。
“他先是怪我不在快遞送達地點,我跟他商量下午送來,他直接吼著說‘老子一天只送一次!’”聽完快遞員的怒吼,唐穎直接愣住了,“天啊,有這樣的服務態度嗎?”
因為最近并沒有接到有朋友寄快遞的通知,唐穎也不能確定快遞物品是否十分重要,于是撥通了快遞員的電話,“沒想到連續5次被他掛斷電話!”唐穎馬上意識到,自己遭遇了人生歷程上態度最惡劣的快遞。
唐穎通過網絡搜索快遞員的電話,確定了對方是屬于某快遞公司,她又找到了大區經理的電話,準備進一步溝通送件問題,“電話接通之后我真的震驚了,大區經理的態度也很惡劣。”在唐穎表示要進行投訴之后,得到的答復竟然是“隨你便!”
“真是不知道他們是吃錯了什么藥,搞得我一肚子氣,遇到這種莫名其妙的事情真是倒霉。”
蒸發真心哪能換絕情
因為平日里經常接觸好幾家快遞公司,網購達人們也都有自己的“心頭好”――哪家快遞公司不太會丟東西,哪個快遞員態度比較溫和,甚至于哪家快遞員一般幾點來送件,大家都心里有數。杜小姐就是個一天最少要收3個包裹的網購專業戶,對于各大快遞公司的脾氣稟性可以說是了如指掌,而經常給杜小姐送快件的幾個快遞員自然因為“天天見”的原因,慢慢變得很熟絡。但是在這之前,她也曾經經歷過暴力送件。
“去年中秋的時候,給遠在貴州的奶奶買了一盒月餅,結果快遞員硬是說自己找不到地址,喊我奶奶自己去取。”聽到快遞員在電話里的說辭,杜小姐一下子火冒三丈,“80多歲的老太太,你忍心讓她自己出來取?如果她能出來取,我還用快遞干嗎?你的工作不就是把快件送達嗎?找不到難道不是你的失職嗎?”經過一番激烈的電話爭吵,杜小姐和電話那頭的快遞員的情緒都很激動,等到掛了電話幾分鐘后,杜小姐突然有點擔心,“你說萬一他把對我的氣都撒到我奶奶身上,那奶奶不是倒霉了?”杜小姐有點不敢往下想了,于是趕快又撥了過去。
“對不起,剛剛是我反應過激,態度不好,很沒禮貌,我向你道歉,我再給你說一下具體的地址,你現在的位置已經離得很近了。”俗話說不打笑臉人,因為杜小姐誠懇的態度,對方也有些不好意思。“結果15分鐘之后,他又給我打過來了,跟我道歉,說快件已經送到了,他不知道真的是80多歲的老人,為自己剛才的行為和言語道歉,并且給我保證,以后只要他還負責這個片區,我的快件他一定幫我送上家門。”聽了這些話,杜小姐也放心了。
現在跟杜小姐關系好的快遞員可不止一兩個,她可是快遞界出了名的好人緣,“要說方法的話,我覺得就是態度第一,不要老是怪別人態度不好,先看看自己的態度對不對,雖然我們是消費者,但是也不能以神自居。”
TIPS
和快遞員交朋友
每次都讓快遞進來喝杯茶
焦婷婷 女 26歲 公司行政
我家是開茶葉店的,我也特別喜歡網購,用的快遞公司基本上就是那兩家,每次送快遞的小伙子來了我都把他讓進來喝杯茶,我們現在都是很好的朋友,在不影響工作效率的前提下,有我的快件他們都會先送。
每次簽收之后都會說謝謝
小秋 女 23歲 自由職業
我每次簽收之后都會說謝謝,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雖然他收了你的錢,但是他可以決定是笑著把快遞遞給你還是橫眉冷對地看你簽收,第一種自然好過第二種啦!
有問題也不要三句話不離投訴
螃蟹 男 30歲 平面設計
我也曾經發生過丟件和物品損壞的情況,但是我不會像很多人一樣馬上大喊大叫,畢竟送快遞是他們的工作,每個人工作中出了錯也都會不舒服,所以有問題就正經說問題,不要搞得上綱上線,三句話不離投訴,如果每天都有人嚷著要投訴你,你的心情會好嗎?
法規
8月11日,國家郵政局印發了《快遞業務操作指導規范》,部分摘要如下:
1.快遞企業在經營許可期內不得擅自停止經營快遞業務。
2. 禁止從業人員私拆、隱匿、毀棄、竊取快件。對快件的分揀作業應當在視頻監控之下進行。
3.不得對快件進行猛拉、拖拽、拋扔等破壞性動作。
4.投遞過程中,妥善放置其他未投遞的快件,嚴禁委托他人投遞和保管快件。
5.每日15時以前到達投遞網點的快件,宜在當日完成首次投遞;每日15時以后到達投遞網點的快件,宜在次日12時前完成首次投遞。
從今年8月起,新《郵政業消費者申訴處理辦法》開始實施,消費者向郵政、快遞企業投訴后7日未得到答復,可撥打12305向郵政部門申訴中心尋求幫助。
數據
文/南晨
“和尚”原來是從梵文Upādhyāya這個字出來的,這個字到了西域被讀成“烏閣”,到了漢地又讀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這個稱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后來習俗上這個詞被用于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做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和原來的字義是不合的。
漢族地區習慣地稱出家的男子為“僧”,出家的女子為“尼”,這是不是正確的稱呼?僧是僧伽的簡稱,它的字義就是“大眾”。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團體,要有四個人以上才能組成僧伽。所以一個人不能稱僧伽,只能稱僧人,正如一個兵士不能稱軍,只能稱軍人一樣。出家男女二眾都在僧伽之內,都能稱僧人。把“僧”和“尼”作為男女的區別,是錯誤的。至于“尼”字是從沙彌尼、比丘尼的字尾而來的,是漢族對出家女眾的簡稱。還有在尼字下加上姑字的,則是習俗的稱呼。
法師本是一種學位的稱號,要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才能稱法師。還有較高的學位,精通經藏的稱為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更高的是三藏法師,是遍通經律論三藏者的學位,如唐代玄奘、義凈都受到這個稱號。
古人是怎么藏錢的?
文/世義
古人有金庫或保險箱嗎?他們是怎么藏錢的?早在原始時代,為了保存辛苦捕獵來的食物,古人會挖洞將食物放入洞穴,再放塊大石頭擋住。后來,演變成用獸皮包裹捆綁貴重物品,這應該算是保險箱的雛形了。隨著器皿和鎖的發展,人們開始將錢放入不同材質的箱子和柜子中。然而,即便“保險箱”出現了,也難免半路殺出群綠林大盜,錢莊由此應運而生,卻也成為更專業的“窩藏贓款”的機構。
后來出現了紙鈔,更方便人們藏錢。古代最早的紙鈔誕生于民間,由商人自由發行。但這樣做,很容易出現亂發和偽造的情況。后來交子(中國最早的紙幣)收歸官方發行,防偽措施更為嚴密,還會在紙鈔上蓋上兩枚官印。到了宋徽宗時期,改為圖案更復雜的“錢引”,加上多色套印,防偽性更強。此后,歷代都有自己獨特的防偽方法。花樣之多,讓現代人至今都沒有搞清咱們老祖宗到底是怎么防偽的。
我國第一種醫學雜志
文/顧建平
清代乾隆年間,蘇州出現了一種很有價值的醫學刊物《吳醫匯講》。據現有資料來看,它是我國最早的醫學雜志。
相傳在很早以前,吳門醫生唐大烈就想辦一種刊物,交流醫術經驗,繁榮我國醫學。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的一天,他在門前貼了一張廣告,內容是:“凡屬醫門佳話,發前人之所未發,可以益人學問者,不拘內、外、女、幼各科,均可輯入;若是人云亦云者,因舊籍已多,則不復贅。凡高論賜光,不分門類,不限卷數,不以年齒序先后,也不以先后受限制,以冀日增月益,可成大觀……”這則廣告貼出后,稿件紛紛而來,不久,《吳醫匯講》第一卷就問世了。
唐大烈負責主編的《吳醫匯講》每年出一大卷,從公元1792年至1803年,連續出版了十一卷,刊載當時江南一帶名醫撰寫的文章,其內容相當廣泛。
我和弟弟在午睡時經常發生一些非常有趣和好玩的事,回憶起來,真的很想念那時和弟弟的一件件逗人發笑的事。
今天,我和弟弟又鬧了起來。一上床,弟弟為了獲得“自由”的時間,他先瞇著眼睛裝睡一會兒,讓舅媽以為他睡著了,然后走出去,不管他了。果然,舅媽見弟弟“睡著”了,就走出了房間,還關上了門。舅媽一走,弟弟就迫不及待的打開了電視,有滋有味的看起了卡通片,我也跟著看了起來。一會兒,舅媽來“復查”了。可惜我和弟弟早已以聽到了門外的腳步聲,關了電視,“安靜地”躺在了床上。“怎么回事?明明聽到電視聲,怎么又沒有呢?”這時弟弟假裝睡意朦朧地說:“媽媽,干嗎把我吵醒,做為賠償,我要喝果珍!”“好,好,看你那么乖,就給你喝一杯。”“萬歲!萬歲!”弟弟叫到。過了一會兒,舅媽端著一杯熱呼呼的果珍,遞給了弟弟。看得我是口水直流啊,到底還是老弟“精”呀!
這下可讓弟弟舒服死了。一手拿果珍,一手拿著一本漫畫書,躺在床上享受著(因為怕再被發現,所以改看漫畫書了)。忽然,弟弟問我:“哥,想喝嗎?”說著晃了晃手中的果珍。“想喝。”“我就是不讓你喝,看你怎么辦。”“我怎么辦?”我想了想,說:“我就只不過想告訴舅媽她兒子的演技很好,又是怎么騙她的。”“別,別,大不了我把整杯果珍都讓給你。”弟弟急得說道。“這我們到還可以商量商量”說著,我把果珍接了過來。看這弟弟那悲痛的目光我還真有是覺得點好笑!
不過,關于我和弟弟的午睡故事,遠遠不止這件事,要是把它們都收集齊來都能編成一本書了。以后的事就等以后再說吧。
昨天,我和媽媽去阿姨家玩。到了阿姨家后,我和上一年級的表弟玩了一會兒。后來,阿姨把我們兩個叫了過去。我們還不知道阿姨要叫嘛,覺得很好奇。
哦,原來阿姨想要問我為什么會認那么多字,要我把秘密告訴弟弟,我很爽快的答應了。我從來沒有死記硬背,每看到一字我都把它分解一個小故事,如“武”字從前有個人很喜歡練功,拿著雙截棍和長矛開始練功,你看這不就是一個人在練武術時動作嗎?弟弟還小雖然聽不太明白,可是弟弟剛學的橋字,我又說:古代的橋是木頭做的有個人造了一橋座橋立在兩岸,發現洪水一來橋會沉下去,于是在下面立了兩個柱子,從此以后這樣無論刮風下雨橋都是安安穩穩的。弟弟似懂非懂地點著關頭,就這樣一個字一個故事弟弟很快地認完八個生字。阿姨一測果然都認下來了,夸我比火星娃還管用。
我特別有成就感,我想我如果在記英語方面也有這種方法那該多好,就不用在英語考試時提心吊膽。
“這樣下去可不行啊,怎么能讓媽媽開心起來?”那天我和弟弟一起回到媽媽家時弟弟一臉憂慮地問我。我把頭偏向正在逗孫女外孫一起玩的媽媽:“我們搞個親情PARTY如何?”我看著開心的媽媽突然來了主意。“啥親情PARTY啊?”弟弟也來了興致。“就是我們三家加上你們三口定期聚會,每次都找個不同的噱頭,至少一周一次,如何?”我一出口,弟弟便說:“沒問題啊,我保證每周一次全家回來看媽媽。”弟弟和我一拍即合。
從這周起,我們就把每周六晚上定為親情PARTY日,那一天是鐵打不動攜家帶口回家與老媽歡聚之日。
由于剛過年不久,春天就要悄悄地來了,我們特意把這一天的親情PARTY命名為“春暖花開日PARTY”,由我和老公負責采買,弟弟負責下廚,弟妹負責洗涮,女兒和小外甥負責陪媽媽打撲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飯畢,小外甥給姥姥講了一個春天的故事,女兒則給奶奶唱起了《春天的故事》。我和老公、弟弟、妹妹則講起了我們在春天發生的趣事,老媽也時不時地來講講她當年發生在春天的故事,那一整天臉上都掛滿了開心的笑容。臨走前,我們通過民主表決,把下一個親情PARTY的主題定了下來——“電影PARTY日”。大家一致認為,媽媽不能總是呆在家里,天逐漸暖和了,要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周六到了,電影是下午3點的,中午12點就帶媽媽出門了,第一站先帶媽媽去吃西餐,媽媽還是頭一次正兒八經地吃西餐呢,我們教她用刀叉,然后告訴她牛排應該吃幾分熟的好,臨了還讓媽媽吃了蛋撻,媽媽學得一本正經,吃得開開心心,最后還不忘問一句:“這西餐夠貴的吧,下次你們來家,媽媽也學著給你們做蛋撻,好像人家叫烘焙。”孩子們一聽來了興趣,要不咱下周的親情PARTY就叫“DIY烘焙日”,你們大人負責一人露一手,我們小孩和老人負責把你們烘焙的糕點一網打盡。我們帶媽媽去看了去年上演的《1942》,一方面想讓媽媽重溫一下曾經的歲月,另一方面是想讓孩子們看后珍惜現在的生活。從電影院出來,媽媽就給孩子們上起課來了:“看見了吧,以前的日子有多苦,現在你們的日子有多甜,要珍惜糧食,千萬不能浪費啊。”
因為有好吃的,孩子們就特別期盼周六的到來,媽媽早已把我們列出的烘焙材料采購回來,只等我們回家大顯神通呢。弟弟第一個開工,卻不是什么烘焙,而是自成一體的烤地瓜,不大一會兒的功夫,一盤烤地瓜就被大家一掃而光,媽媽還一個勁地表揚弟弟,比外面地攤烤得好吃多了。緊接著是我上場了,我做的也不是什么烘焙,而是拿手的蔥油餅,孩子們邊吃邊夸我,一點也不比《泰囧》里寶寶做得差,小樣,好像他們吃過寶寶做的似的。接下來的弟妹更有絕招,直接把他們家的面包機搬來了,為大家奉獻上了抹茶面包,孩子們雖然小肚子已經撐得裝不下了,還忍不住掰了兩口吃。老公大贊弟妹的手藝,說以后想吃面包就把弟妹叫來家,既無甜蜜素,又無添加劑,絕對的健康食品。老公接下來的DIY則更讓我們大跌眼鏡,新買的酸奶機,昨晚上就用上了,這會直接拿出來就給大家倒著喝,我邊喝邊給老公上眼藥,太好喝了,以后咱晚上喝的酸奶就甭出去買了,完全可以自力更生了!
此時的媽媽已經聲稱自己吃得太撐了,一定要起來活動活動給大家亮亮她的絕招——陳氏蛋撻。原來,媽媽上周看完電影回來就開始琢磨著這蛋撻怎么做了,沒想到電視上有個家政節目上周三教的正是如何做蛋撻,媽媽邊看邊記,愣是今天要實踐一把。十幾分鐘的工夫,媽媽的陳氏蛋撻便正式出爐了,我們一個個不是急著去拿著吃,而是紛紛舉起手機給媽媽的杰作拍照發微博,媽媽開心得都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