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氣象災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總則
(一)工作原則
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⒉堅持統一領導、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
⒊堅持防災與抗災并舉、預防為主的原則;
⒋堅持實行資源整合、信息共享,互相配合,社會參與,形成應急合力的原則。
(二)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預報與刊播管理辦法》、《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山東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煙臺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福山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和規定。
(三)適用范圍
凡在我區范圍內發生的,由于臺風、風暴潮、暴雨、暴雪、寒潮、大風、低溫、霜凍、熱浪、濃霧、洪澇、干旱、雷電、冰雹、龍卷風、道路結冰、電線積冰、沙塵暴等天氣氣候影響,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特別重大和重大氣象災害,以及參與其它突發公共事件(核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學物質污染擴散、水污染、森林火險、地質災害、海上救援等)的氣象應急保障工作,適用于本預案。
二、組織體系及職責
(一)領導機構
區政府成立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分管區長任組長,區政府辦公室分管主任、氣象局局長任副組長,區發展和改革、經貿、民政、公安、財政、國土資源、建設、城管、環保、交通、安監、公路、水利、農業、林業、衛生、藥監、糧食、宣傳、通信、供電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氣象災害應急工作。
主要職責:
1.制訂和完善全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2.啟動和終止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實施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的領導指揮與組織協調;
3.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
4.完成區政府交辦的其他工作。
(二)辦事機構
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氣象局,辦公室主任由區氣象局局長兼任。
主要職責:
1.負責區應急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2.督查落實區應急領導小組的重大決策;
3.為應急領導小組啟動和終止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組織氣象防災減災提供決策依據和建議;
4.組織實施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5.負責災害性天氣和氣候的監測、預測預報、警報,并及時有效地提供氣象服務信息;
6.實施增雨(雪)、消霧、防雹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7.負責氣象災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評估、審核和上報工作;
8.協調處理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實施過程中的有關問題;
9.承擔應急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任務。
(三)氣象災害應急專家組
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根據實際需要聘請有關專家組成應急專家組。應急專家組由氣象、水利、水文、農業、林業、國土資源、環保等專業的專家組成。
主要職責:
1.對氣象災害成因及變化趨勢分析、預測預報和評估;
2.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后,負責氣象災害應急處置的技術指導;
3.參與對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
4.必要時,參與現場應急處置。
(四)各成員單位職責
1.區發展和改革局:負責協調安排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
2.區經貿局、糧食局:負責搶險救災中調集、供應和管理糧食等生活必需品,保證災區有效供應;
3.區公安分局:負責維護搶險救災秩序和災區社會治安,協同組織群眾撤離和轉移;
4.區民政局:負責查災、核災、災情評估和災情上報工作;組織指導災后災民的生活救濟;負責組織協調因災倒塌房屋的恢復重建;組織指導救災捐贈;
5.區財政局:負責做好應急資金及應急撥款的有關工作;
6.區建設局:負責組織對災區城市中被破壞的給排水、燃氣熱力、市政設施進行搶排險,盡快恢復城市基礎設施功能;
7.區交通局、公路局:負責盡快恢復被毀壞的公路、鐵路和有關設施,組織公共客運交通,優先保證運輸搶險救援人員、物資和災民;
8.區通信部門(包括網通、移動、聯通、鐵通等):負責及時排除通信設施故障,確保各種通信暢通,氣象信息及時、準確傳遞;
9.區水利局、林技中心、國土資源局、環保局:負責及時向區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水文、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環境監測等相關信息;對易于發生氣象衍生災害的地區和設施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并加強監控,防止災害擴展;
10.區衛生局、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迅速組織急救隊伍搶救傷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傳染病的爆發流行;及時檢查、監測災區的飲水、食品;保障救災藥品、醫療器械的供應;
11.區委宣傳部:負責協調有關媒體及時播發災害性天氣、氣候監測、預報預測、警報等信息,做好有關宣傳動員和新聞報道工作;
12.區電業公司:負責做好電力供應保障工作。
三、預警與預防機制
(一)信息監測、預測與報告
⒈區氣象主管機構歸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災害監測、信息收集、預報預警、災情調查和評估工作,其所屬氣象臺(站)具體承擔氣象災害監測、信息收集、預警等任務。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最新信息要及時向市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
⒉氣象災害發生后,知情單位或個人要及時通過氣象災害熱線電話(6363250)等途徑向區氣象主管機構報告有關氣象災害信息。
報告內容包括:報告單位,聯系人,聯系方式,報告時間,氣象災害種類、特征、發生時間、地點和范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已經采取的措施等。
⒊區氣象主管機構收到氣象災害信息后,要及時報告市氣象主管機構,并在2小時內報告區政府。
(二)預警預防行動
⒈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氣象災害信息進行分析評估,達到預警啟動級別的,及時向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報告;對可能達到較大、重大、特別重大預警級別的,向市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由市應急領導小組進行相關工作部署。
⒉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有關應急準備工作。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做好應急準備工作的檢查、督促和指導,并及時將準備情況報告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
⒊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要按照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及防御指南,積極采取措施防御和避免氣象災害的影響。
(三)預警支持系統
⒈區氣象部門要建立和完善以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信息傳輸、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和綜合處理為主體的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建立重大氣象災害信息收集、評估系統,為區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完善氣象防災減災綜合信息平臺,實現重大氣象災害信息資源共享。
⒉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建立應急支持系統;有關部門要按照區政府的統一部署,建立或完善本部門氣象災害信息互聯共享系統。
(四)預警級別及
氣象災害預警級別,按照可能或已經發生氣象災害的影響范圍、嚴重性和緊急程度,分為特別重大氣象災害預警(I級)、重大氣象災害預警(II級)、較大氣象災害預警(III級)、一般氣象災害預警(IV級)四級。
⒈I級預警
(1)特大暴雨、大雪、龍卷風、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較大區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5000萬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
(2)全區范圍內將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或極強災害性天氣過程,并會造成特大人員傷亡和巨大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
(3)在其他市區發生的可能對我區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4)在本區行政區域內,區氣象局所屬氣象臺站監測或預報預警出現氣象災害紅色預警信號等級的天氣,可能直接造成人員死亡或對經濟社會及群眾生產、生活產生嚴重影響。
Ⅰ級預警由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領導小組決定啟動,并按程序報省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
⒉II級預警
(1)暴雨、冰雹、龍卷風、大雪、寒潮、大風和臺風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
(2)對社會、經濟及群眾生產、生活等造成嚴重影響的高溫、熱浪、干熱風、干旱、大霧、低溫、霜凍、雷電、下擊暴流等氣象災害。
(3)因各種氣象原因,造成機場、港口、國家高速公路網線路連續封閉12小時以上。
(4)在本區行政區域內,區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站監測或預報預警出現氣象災害橙色預警信號等級天氣,可能直接造成人員死亡或對經濟社會及群眾生產、生活產生較大影響。
II級預警由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領導小組決定啟動,并按程序報省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
⒊III級預警
(1)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1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
(2)在本區行政區域內,區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臺站監測或預報預警出現氣象災害黃色預警信號等級天氣,可能造成人員死亡或對經濟社會及群眾生產、生活產生影響。
III級預警由市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決定啟動。
4.IV級預警
(1)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造成1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
(2)在本區行政區域內,區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臺站監測或預報預警出現氣象災害藍色預警信號等級天氣,可能對經濟社會及群眾生產、生活產生一定影響。
Ⅳ級預警由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決定啟動。
四、應急響應
預警信息后,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各鎮街、高新區立即做出響應,進入相應的應急狀態,啟動相應應急預案,履行各自所承擔的職責。
(一)分級響應
一般氣象災害(Ⅳ級)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由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啟動命令,統一指揮調度,進行應急處置。特別重大(I級)、重大(II級)、較大(III級)氣象災害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由區政府先期啟動區級應急預案,進行先期應急處置,并請求上級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預案,統一指揮協調,督促有關部門開展工作,借助全市乃至全省的一切資源開展應急處置。預案啟動后,區氣象主管機構及所屬氣象業務單位、氣象臺站的應急人員全部到位,實行24小時主要負責人帶班和業務人員值班制度,全程跟蹤災害性天氣的發展、變化情況,加強天氣會商,做好跟蹤服務。
(二)應急處置
1.重大或特別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后,各成員單位要24小時值班,有關人員及時到達預定崗位。
2.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利用信息平臺,跟蹤全市氣象災害發生發展情況,收集氣象信息,并根據已經形成或有可能形成的氣象災害情況,提出處置建議。
3.氣象災害發生后,事發地鎮政府(街道辦)要組織當地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先期應急處置,并根據需要組織群眾開展自救互救,全力控制事態擴大,盡力減輕氣象災害損失。
4.事發地的鎮政府(街道辦)和村(居)民委員會要立即組織群眾開展自救;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各自職責和預案規定以及應急領導小組的要求,開展搜尋和搶救失蹤、傷病人員,做好搶險救災工作。
5.衛生部門要緊急派遣專業隊伍搶救傷員,同時組織開展災后疫情監測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6.公安等有關部門根據需要依法采取交通管制措施。
7.事發地鎮政府(街道辦)和有關部門要迅速組織人員,設立警戒區和警戒哨,對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重要物資和設備進行保護。
8.必要時,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向社會征用物資、交通工具和相關的設施、設備。
(三)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
事發地鎮政府(街道辦)和有關部門要對事發現場的安全情況進行科學評估,采取相應措施,保障應急現場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
(四)群眾的安全防護
事發地鎮政府(街道辦)和有關部門要對災害發生地公眾講解安全防護和救援知識,必要時組織疏散人群,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部門要指導人員疏散,盡量避開災害可能影響和波及的區域。
(五)社會力量動員與參與
各鎮街、高新區要充分發動社會各界,組織公眾和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志愿者參與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六)信息
⒈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氣象突發事件統一審核與,及時、準確地向社會公布氣象災害及其衍生、次生災害監測、預警情況,以及因災傷亡人員、經濟損失、救援情況。
⒉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要及時播發區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站提供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并及時報道各級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對應急工作的知識、決策和部署以及應急工作進展情況。
(七)應急結束
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完成后,要向區政府和上級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報告,由市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決定是否終止重大或特別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應急預案終止,應向社會結束應急狀態的公告。
五、后期處置
(一)善后處置
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要組織民政等部門及時調查、統計氣象災害的影響范圍和受災程度,評估、核實氣象災害損失。區民政等有關部門及災害發生地鎮政府(街道辦)要組織設立災民安置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站,依法做好災民安置和救災款物的接收、發放、使用與管理工作,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衛生部門負責做好氣象災害現場防疫消毒與疫情監測的組織、指導工作。環保、建設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做好氣象災害現場污染物收集、清理等處理工作。
(二)調查和總結
區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對氣象災害事件進行調查,總結氣象災害應急工作,提出改進建議,并及時上報區政府和上級氣象主管機構。
六、保障措施
(一)通信保障
1.依托現有的氣象通信網,實現氣象災害應急信息的迅速傳輸,確保應急期間信息暢通。
2.應急救援現場要與市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之間確保通信暢通。無線電管理機構負責氣象災害應急工作所需的無線電頻率;通信部門負責配備現場緊急通信系統,為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工作現場提供保障;事發地鎮政府(街道辦)負責協調應急處置現場的通信保障。
(二)信息保障
1.區氣象局要在現有的業務平臺基礎上,建立區級氣象災害應急管理系統,并與其他相關部門實現互聯互通。
2.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建立氣象災害應急資源數據庫;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管理辦法。
3.區氣象部門所屬氣象臺站負責本轄區氣象災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評估和處理,并按有關規定定期或不定期報送本級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重要信息和已報信息的變更要立即報送。
(三)現場救援和工程搶險保障
1.各鎮街、高新區和民政、建設、水利、交通、氣象等部門要加強對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等方面的專用物料、器材、工具的儲備,建立相應的物資數據庫,并對應急救援物資的調配、購置、庫存、使用和銷毀等環節進行嚴格管理。
2.區氣象部門要加強裝備、彈藥的日常管理,確保適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四)應急隊伍保障
1.公安、衛生等部門要按照應急領導小組的指令,成立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組織應急救援技術培訓,提高應急響應和救援能力。
2.各鎮街、高新區要組織引導民兵、企事業單位以及志愿者等社會資源,組建群眾性應急救援隊伍,對氣象災害進行先期處置。
(五)交通運輸保障
公安等有關部門負責氣象災害現場的道路交通管制,保障道路交通秩序;建設、交通部門負責道路清障和受損道路設施的搶修;公路、交通部門負責開設應急支援“綠色通道”,應急處置的交通運輸,必要時應急領導小組依法緊急動員和征用社會交通運輸工具及裝備。
(六)醫療衛生保障
衛生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負責氣象災害的醫療衛生保障工作。做好災區疾病防治的業務技術指導,組織醫療衛生隊赴災區巡醫問診,負責災區防疫消毒、搶救傷病員等工作。紅十字會等社會團體和組織要積極配合專業醫療救護隊伍,開展群眾性衛生救護工作。
(七)物資保障
民政、財政等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物資的儲備、調撥和緊急供應等工作,并制訂應急物資保障計劃;發展改革、經貿部門參與協調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物資的生產和供應工作;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組織應急藥品、醫療器械的儲存、供應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和應急預案的要求,做好物資保障等相關工作。
(八)經費保障
各鎮街、高新區要根據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的需要,安排專項資金,為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提供經費保障。財政、審計部門要加強對氣象災害應急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專款專用。
(九)技術儲備與保障
1.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要建立氣象災害應急專家咨詢機制,成立專家組,為氣象災害應急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2.區氣象主管機構要建立健全氣象災害應急技術支持系統,組織開展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應急處置和綜合防災減災的技術研究,做好氣象災害應急技術儲備。
(十)宣傳、培訓和演習
⒈各鎮街、高新區要支持和加強對氣象防災減災和應急的宣傳和科學普及工作,增強公民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⒉氣象、廣播電視、文化等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各種媒體,向社會公眾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和氣象災害防御常識,提高公眾防御氣象災害和應急救援能力。
⒊各級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組織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專業技能培訓和應急演練。
七、附則
(一)名詞術語
⒈重大氣象災害是指由于臺風、暴雨、下擊暴流、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龍卷風等天氣氣候事件影響,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和重大社會影響,涉及公共安全的氣象災害;重大氣象次生、衍生災害是指因氣象因素引起的山體滑坡、泥石流、風暴潮、森林火災、酸雨、空氣污染等災害。
⒉氣象災害預警是指各級氣象部門所屬氣象臺站監測或判定出某一區域即將發生或正在發生某種氣象災害,為避免其影響,氣象部門利用廣播、電視、短信、網絡等各種手段和途徑發出氣象災害警報,提醒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采取對應防御措施的過程。
⒊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是指通過媒體傳播給社會公眾防御氣象災害的符號語言。通常由符號、顏色和對應的防御指南組成,符號表示氣象災害種類,顏色表示氣象災害的強度級別,對應的防御指南明確了有關部門、單位和公眾應采取的防范措施。
⒋本預案有關數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二)預案管理與更新
區氣象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根據本預案,制定本行政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區政府批準后實施。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應報市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
本預案由區氣象局負責每兩年評審一次,并根據評審結果進行修訂或更新后報區政府批準。
(三)獎勵與責任追究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山東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有關規定,對在氣象災害應急處置過程中有突出貢獻的機構和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應急處置過程中負有失職責任的機構和人員進行處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我市是受氣象災害影響嚴重的地區,臺風、暴雨、大風、雷電、干旱、冰雹、大霧、高溫、寒潮等氣象災害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為切實提高我市氣象災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2007〕49號)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浙政辦發〔2007〕99號)精神,現就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執行《**市氣象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組織有關部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體系的統籌規劃,加快氣象災害應急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完善雷達、自動氣象站等天氣觀測網和雷電、船舶自動氣象站、梯度風、能見度站、酸雨、大氣成份、土壤墑情等專業氣象觀測網,建成以提高中小尺度天氣監測能力和氣候變化監測水平為主要目的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漁農村、沿海(海上)、地質災害易發地區和災害多發區域的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加強氣象數據計算能力和移動氣象應急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建立網格化、分災種的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系統,提高重大氣象災害的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增強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警能力。各地在建設災害防御設施、水利設施、大橋、標準化漁港、大型工程等基礎設施時,要統籌考慮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設施建設。
(二)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系統建設。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工作,規范氣象信息的與傳播,拓展氣象預報信息系統功能,建立覆蓋面廣、響應及時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體系。完善緊急異常氣象短信服務平臺,充分發揮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的作用,及時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和簡明的防災避災方法。要加快**氣象影視中心建設和**海洋氣象廣播電臺的升級改造,準確、快速、全面地向公眾和海上作業船只各類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各地、各部門要加強氣象預警信號燈塔、氣象警報系統、氣象電子顯示屏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設施建設。要擴大公眾手機氣象災害預警短信傳播范圍,建立鄉鎮(街道)、村(社區)委會和敏感行業(單位)氣象預警信息接收機制,確保手機、聲訊電話、網絡、廣播電視等傳播通道的暢通。機場、車站、碼頭、學校、旅游景點等公共場所的管理單位,應設立電子顯示屏等設施,及時向公眾提示災害性天氣警報信息。
二、進一步增強氣象災害應急防范能力
(一)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各級政府要制訂和完善臺風、暴雨、雷電、高溫熱浪、干旱、大風、大霧等氣象災害專項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政府統一組織、部門聯動協作、社會共同響應”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經常開展預案演練,提高預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理順完善部門聯動和應急處置的程序及辦法,提高處置突發氣象災害事件的能力。各有關部門特別是氣象災害敏感行業要積極發揮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作用,加強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
(二)加強氣象災害普查和防御規劃工作。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重點區域、公共場所、人群密集場所的災害隱患排查,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并建立氣象災害信息管理系統。開展各類氣象災害的風險區劃和重大建設項目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要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特點,編制和實施以臺風、暴雨、大風為重點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氣象災害防范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三)積極推進氣候可行性論證。各級政府要針對臺風、風暴潮、雷電、地質災害等災害強度增加、損失加重的實際情況,提升防風、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設標準,切實提高氣象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各級氣象主管部門要依法開展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建設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城建部門要聯合氣象部門,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機制。在編制城鄉規劃、有關專項規劃和審批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時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并將氣象主管部門審核批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報告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以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
(四)切實加強雷電災害防御工作。各級政府要建立完善防雷減災管理工作體系,加強防雷設施建設,嚴格落實防雷裝置定期檢測、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制度。建設單位應當依法安裝建(構)筑物的雷電防御設施。氣象部門要加強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管理,加強檢測,加強對重點工程、危化物品生產儲存場所及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等建設項目的雷擊風險評估。強化漁農村防雷減災工作,建立和完善漁農村建筑的防雷技術規范。
(五)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人工影響天氣火箭作業體系,落實相應的經費、編制。要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和隊伍建設,完善作業規范和操作規程。要充分發揮人工增雨在防災減災、干旱、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三、進一步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的保障體系
(一)建立健全基層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防汛抗旱、防雷、人工增雨、災害救助等各類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綜合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接收和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組織采取應急處置措施。各鄉鎮要明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分管領導,設立鄉鎮(街道)、村(社區)氣象協理員,有條件的鄉鎮政府和街道要設立氣象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站,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和幫助群眾轉移等防災避災工作。要積極推進氣象災害防御志愿者隊伍建設。
(二)增強氣象災害防御科技支撐能力。加快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強氣象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引進高性能計算機系統、中小尺度預報模式,推進氣象開放實驗室、氣象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等建設。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和氣候變化應對的科研工作,不斷加大氣象災害防御技術研究的投入。加強相關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圍繞臺風、旱澇、暴雨等氣象災害防御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組織科技公關,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增強科技對氣象災害防御的支撐能力。
(三)加快推進氣象災害防御法制化、標準化建設。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管理規章、辦法,健全氣象災害以及防御技術標準和規范,加強重要氣象設施的統籌規劃。氣象主管部門要加強**區域內氣象探測活動的監督、管理,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將各類氣象探測設施納入全市氣象觀測網絡總體布局,要嚴格按照氣象技術標準及規章程序從事氣象業務活動,并按規定向氣象部門匯交所獲得的氣象探測資料。
(四)加大氣象災害防御資金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建立持續增長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投入機制,并把所需資金列入年度預算。(下轉第20頁)(上接第50頁)要落實氣象重點工程建設和運行經費,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氣象基礎設施建設、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的投入力度。
四、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
(一)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御工作責任制。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切實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同時,要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防范應對氣象災害的格局。
關鍵詞:湖南懷化農業;氣象災害;對策
1災害類型
1.1洪澇災害
可分為洪災、澇災、濕害,洪澇的形成與降雨量、地理位置、圖繞結構植被、季節、作物生物期、防洪設施等密切相關。多數情況是由于持續性降雨、暴雨、特大暴雨造成的江河洪水泛濫,淹沒或沖毀作物,造成減產或絕收,懷化地區洪澇災害主要集中在夏季,洪澇災害較為頻繁,是影響作物產量的重要氣象災害。
1.2冷凍災害
農業冷凍害主要包括低溫冷害和凍害,其中凍害包括霜凍害和寒潮凍害。低溫冷害是指作物在生產期間,因溫度偏低,影響正常生長,或者對作物的生殖和生產過程造成障礙,從而導致減產的農業生產災害;凍害是指植物在越冬期間,在低于0℃的嚴寒條件下,作物體原生質受到損害,導致植株受到損害或死亡的現象[1]。
1.3風雹災害
是一種局地性很強的農業災害,對作物枝葉,莖稈,果實產生機械損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風雹天氣產生于強對流天氣系統,是大氣的動力條件和熱力條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于特殊的氣象條件形成的一種氣象災害。
2氣象災害防御
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不斷發展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內容,根據懷化實際情況,制定《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氣象災害普查辦法》、《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管理條例》、《氣象災害風險性評估管理辦法》、《農業氣象培訓管理辦法》、《氣象災害調查評估管理辦法》、《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條例》,不斷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制定氣象災害普查、評估、災情收集等相關技術標準,制定一套適合懷化地區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針對具體作物品種,開展氣象災害指標研究,提高指標確定性和針對性,加強病蟲害發生發展對氣象條件關系研究;以懷化高山刺葡萄為例,全面進行綜合分析,減少病蟲害造成的災害和污染。細化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平臺建設,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產品的預警服務效率;深化農業氣象災害科普知識宣傳,打通“最后一公里”,切實做好服務農戶的工作,為懷化農業生產保駕護航。積極研究部署農業自然災害隱患排查和農業“三防”工作,切實提高認識,增強“三防”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講政治的高度,牢固樹立“四種意識”,將“三防”工作列入常態化、制度化,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農業“三防”工作。強化預案,提高農業“三防”防御能力。廳“三防”辦設在應急辦,“三防”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揮機構,要切實負起綜合協調、統籌的責任和做好預警、預報,做到農業救災復產資金、物資、人員、技術儲備四到位。盡快建立完善農業應急指揮系統,加強應急聯合值守,切實提高農牧系統應急能力。迅速行動,做好安全隱患風險排查工作。加強安全檢查,做好農業系統行業的安全隱患排查和指導督導,切實加強汛期安全防護工作,切實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擴大農業災害保險的范圍,著力研究推動有關天氣衍生品、天氣指數保險等金融工具和保險產品,為農業防災減災和農業安全生產提供新路徑。不斷適應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積極有效抗擊日益嚴峻的自然災害,全面提升現代農業抵御自然災害水平,建議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農業風險保障能力。我國危害最大的農業氣象災害是干旱和洪澇。據統計,在1949—1991年期間,有14a發生嚴重干旱,其中又以1959、1960、1972和1978年最為嚴重,受災面積都在4~50億m2,成災面積在200億m2以上;其中3a糧食減產都在1500萬t以上。洪澇災害平均每年受災面積1100億m2,成災面積4329億m2;1954、1956、1963、1964和1985年災情較突出,1991年江淮水災更是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損失。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氣象災害又有范圍逐年擴大、發生頻率不斷提高的趨勢,干旱的影響增加,西北地區有干旱化的趨勢,溫室效應有改變農業氣象災害格局的趨向。事實表明,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的困擾日益上升,影響著資源的持續利用和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針對春季復雜多變的天氣特點和近期氣候趨勢,氣象部門將利用溫室大棚小氣候觀測站、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點、電子顯示屏等設施,切實加強農業氣象精準監測、預報和預警服務,及時為特色設施農業提供專題服務信息,更好地為農戶趨利增收、減災避害提供支持。加強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培訓,講解光、溫、水、氣等農業氣候資源及變化規律對農業生態適應性和農時的影響。同時針對水稻、蔬菜、水產養殖、油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在生產中遇到的農業氣象問題,給出實用的趨利避害建議。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有道德、守紀律、有情懷、有擔當”的新型職業農民。將農業氣象減災實用技術作為必修課,致力于提升新型農民防災減災意識和應對能力,讓智慧氣象真正融入到田間地頭,讓農民朋友們真正成為智慧氣象的獲益者和推廣者。緊緊抓住當前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有利時機,用好、用足中央和省、市有關扶農、惠農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形成農業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實行“防、治、避”相結合的原則,有效提高現代農業防范自然災害的水平。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做好防災技術保障。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出臺科教興農獎勵政策,鼓勵農企、科技人員積極開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攜手開展農作物新品種和農業設施的轉型升級研究,大力培育和引進高產、優質的新品種,提高作物耐寒、耐旱、抗病、抗災的能力。加強市、鎮、村三級防災隊伍建設,做到每鎮至少有1名高級防災技術指導員,每村有1名防災安全人員。加強農技推廣虛擬區域站建設,充分發揮首席專家、鄉土人才等優勢,加強防災救災科普知識培訓,為現代農業抵御自然災害提供技術保障[3]。完善預警服務機制,提高災害預報水平。建立“共同合作、整合指導”的工作機制,加快推進氣象災害預警設施建設,提升自動氣象觀測站等監測能力,為現代農業提供系統的、多方位的氣象、農情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預警服務。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進一步暢通災害預警信息渠道,利用移動、聯通、電信3大移動運營商和有線電視4個平臺,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全網平臺,確保災情、農情及時、準確傳播到千家萬戶。
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及本省管轄的海域內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應當遵守本規定。
第三條本規定所稱預警信號,是指由縣級及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以下簡稱各級氣象臺站)為有效防御和減輕突發氣象災害而向社會公眾的警報信息圖標。
預警信號由信號名稱、信號分級與圖標和信號含義三部分構成(見附件)。
*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分為臺風、暴雨、高溫、寒潮、大霧、雷雨大風、大風、沙塵暴、冰雹、雪災、道路積冰等十一類。根據不同災種特征和預警能力,預警信號總體上分成四級(Ⅳ、Ⅲ、Ⅱ、Ⅰ級)標準,按照災害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預警信號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同時以中英文標識,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
第四條省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省行政區域及本省管轄的海域內預警信號的管理工作。
新聞宣傳、信息產業等相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協助做好預警信號的實時工作。
第五條各級氣象臺站負責對本預報服務責任區內預警信號的統一工作。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向公眾傳播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站提供的預警信號。
第六條各級氣象臺站應當及時、準確地預警信號,并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變更(包括更新或解除)預警信號,同時通報相關部門、防災減災機構和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公共新聞媒體。
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公共新聞媒體在收到當地氣象臺站或變更的預警信號后,應及時播發或變更該預警信號信息。
其他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播發預警信號的,應當使用各級氣象臺站直接提供的適時預警信號信息。
第七條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公共新聞媒體應有明確版面(畫面、時段)播發預警信號。預警信號以圖標形式的,要保證圖標刊播位置相對固定,圖案清晰。預警信號以文字或語音形式的,要明確指出預警信號分類、等級及相關防御指南。
預警信號的具體刊播辦法,由各級氣象臺站會同當地新聞宣傳、信息產業等部門共同制定。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作物產量;影響
引言
近年來,為能夠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地區開始進行大規模經濟作物種植,逐漸取代傳統的種植模式,如果樹、蔬菜、茶葉種植等。然而,頻發的氣象災害,如臺風、干旱、洪澇、霜凍等,對農作物產量有著極大的影響,嚴重的甚至導致顆粒無收,不僅影響農民的收入,更會影響到整個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分析農業氣象災害,采取相應防范措施,降低其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
1常見農業氣象災害及其主要特點
1.1常見農業氣象災害種類
1.1.1暴雨洪澇災害暴雨洪澇災害即因長期暴雨而導致的江河湖泊洪災和城市中小河流澇災,致使房屋、田地等受淹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災害。作為最常見的氣象災害之一,暴雨洪澇災害有著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常多發于東部及南部地區,尤其是兩湖、兩廣地區,且具有強度大、范圍廣、季節性長等特點,更易造成災害[1]。對農業生產有著極大的破壞性,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及質量。若出現持續性大暴雨天氣,將會導致中小河流水位超警戒,甚至河岸決堤等現象,一旦洪水沖過河道蔓延到農田就會沖毀農作物,甚至還會出現顆粒無收的現象。因此,在汛期來臨之前,要做好基礎水利工程,對區域內所有河流進行調查匯總,及時根據水流狀況和降水量對堤壩或者相關蓄水設施進行加固防護。
1.1.2干旱干旱是常見的氣象災害之一,對于農作物的種植和生長有著極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在降雨量較低或者由于其它因素導致土壤中水分含量較低的地區多見,在干旱狀態下土壤中的水分會流失,出現不同程度的干裂。水分是植物生長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物質,一旦出現土壤水分收支不平衡,就容易發生土壤干旱,無法提供充足的土壤水分以保障作物正常生長,進而導致農作物減產[2]。通過修建調水蓄水工程,重新規劃分配水資源,與其它地區建立聯防聯控機制,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干旱。若某地常發旱災而另一地卻洪災較為嚴重,這兩地就可以共同建立一個遠距離跨地域的調水工程,平衡兩地的水資源[3]。
1.1.3風害風害是風力過大所導致的氣象災害,會出現農作物倒伏,花果脫落等,嚴重時還會將農作物連根拔起,特別是臺風災害,涉及范圍非常廣泛,而且還會伴隨著強降雨。臺風所帶來的災害一般具備毀滅性強、季節性和人為難以控制等特點,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產生巨大的影響[4]。此外,還有強對流天氣中的雷雨大風天氣,若對流性較強,風速較大,同時伴有強降水或冰雹,則對于農作物可能是滅頂之災。
1.1.4雹災出現冰雹災害會對樹體產生非常嚴重的損傷,不僅會將樹上的果實打落,還會損害葉片等器官,甚至會打爛樹皮,導致樹干上出現很多疤痕。幼果被打傷,雖然有可能成熟,但是會降低果實的品質。果實在接近成熟時,若受到損傷很容易腐爛,因此會對果農產生極大的影響。冰雹災害一旦發生,對農業影響較大。
1.1.5凍害農業生產過程中,如果某一個地區的氣溫長時間處于較低的狀態,作物生長發育就會受到很大抑制,造成減產,甚至還會出現絕收的現象。通常從深秋到初春這一階段很容易受到霜凍的影響,如果氣溫長時間在0℃以下,農作物的細胞就會受到極大的損害,植物的根部也會出現一定的傷害,甚至會導致植物直接死亡。如發生積雪或霜凍,極易使冬小麥、油菜、果樹、茶樹等遭受凍害[5],嚴重的會造成冬小麥等作物不能出苗或出苗后立即死亡,果樹、茶樹等苗期受損,影響生長周期、降低品質,直接導致作物減產,影響經濟效益。由于農作物種類、種植地區、水分、發育等因素的差異,凍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及時進行低溫冰凍預警,并根據當地壤特質和氣候類型選擇抗凍耐寒的作物品種,結合有效的御寒防凍措施,如建設大棚、鋪蓋地膜、使用增溫防凍劑等,可減輕凍害對經濟作物的危害,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1.2農業氣象災害的主要特點
對近年我國比較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進行研究分析,可以發現其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2.1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暴雨洪澇災害、雹災、凍害季節性特點最為明顯,干旱以春旱、秋旱為主,風害以春夏之交的雷雨大風和夏秋季的臺風危害性最大。如,春天的西北地區出現干旱,由于季節性氣候變化所導致的。
1.2.2具備局部性、地域性的特點我國不同地區出現的氣象災害,其強度和種類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東北地區出現干旱和凍害的幾率相對較大,而南方地區出現暴雨洪澇災害、風害的幾率則相對較大。
1.2.3具有并發性的特點不同氣象災害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一種氣象災害出現時,也會伴隨著其它災害,且經常會多種災害同時出現。一般旱災過后,很可能會帶來嚴重的蟲害;洪澇災害出現以后可能會出現瘟疫,而這些災害的出現都會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影響農業經濟的平穩發展[6]。
2農業氣象災害對不同種類農作物的影響分析
2.1棉花低溫凍害及防御措施
棉花幼苗對于低溫病害的抵抗能力在逐漸降低,很容易受到霜凍等災害的影響。一旦出現霜凍,幼苗就會呈現水浸狀,太陽出來后會變成暗綠色,受到低溫病害較輕位置可能恢復,而受到凍害比較嚴重的位置則會干枯,死亡。表1為不同苗齡的低溫凍害指標。在棉花吐絮以后,如遇最低溫度低于0℃或地面的最低溫度超過-2.5℃,就會導致棉花纖維停止發育,影響棉花的品質。如果凍害相對較輕,可能會導致棉花大面積葉片死亡,影響棉花的質量和產量;如果霜凍比較嚴重,會直接凍死葉片和棉鈴,對于棉花的產量會產生極大的影響[7]。防御措施:在出現低溫凍害之前,可以使用人工燃燒濕柴草熏煙的方式形成煙幕,這樣能夠有效提高地層的溫度,而且也能夠有效防止日出后溫度過高;在夜間,可以使用麥秸稈等物質進行覆蓋,能夠有效提高苗床的溫度;可以盡量早播種、早定苗、早開花;使用人工催熟劑進行噴撒,能夠有效防止低溫病害。
2.2蘋果氣象災害及其防御措施
2.2.1干旱蘋果樹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保證其對水分的需要,任何時期發生干旱缺水都會影響蘋果樹的發育,并最終影響產量和品質。表2為不同時期缺水對蘋果樹影響,可以看出水分對蘋果樹整個生育期都至關重要。蘋果生育對水分的要求,年降水量達到500~800mm,生育期月平均降水量達到50~150mm,月降水量<50mm將出現干旱[8]。防御措施:防御干旱要加強果園灌溉設施建設,實施果園種草等改善果園小氣候,降低土壤和果樹枝條水分蒸發和減輕午旱危害;合理施肥、修剪,增強果樹的抗旱能力。
2.2.2風害大風會降低樹體營養生長量,導致枝、葉短小,樹體矮化,樹冠畸形,樹體機械損傷。一旦風速超過10ms-1,很可能會導致樹木的枝條折斷,甚至還會使整個樹木連根拔起。大風天氣會導致樹葉提早掉落,減少樹體的營養,不僅影響果實的正常生長,還影響花芽的分化以及果實來年的生長狀況。此外,出現大風天氣還會使土壤過快干旱,影響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長,導致果樹抽條。植物在花期時受到大風影響,不利于植物的開花坐果。如果在這一階段遇到6~7ms-1以上的大風,可能會影響花的授粉以及昆蟲的正常活動,降低周圍的溫度和濕度,導致柱頭變干,影響授粉。受大風天氣的影響,還會使吹來的風沙黏在柱頭上,影響植物的受精能力,也會形成大量的落花落果。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出現大風災害,會使植物果實出現劇烈搖擺,導致果實脫落,果皮酸化,進而影響果實的外觀以及品質,導致蘋果減產。防御措施:建園時加強營造防風林,可減輕風沙危害;合理應用整形修剪技術措施,使果樹樹冠更易抵御大風侵襲;遇大風、沙塵暴危害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3減少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策略
3.1完善氣象服務,減少災害損失
農業部門和氣象部門需要加大配合力度,在種植區域建設氣象監測設施和氣象預測系統,利用先進的大數據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根據當地氣候變化的規律收集相關數據信息,形成特定的氣象簡報,及時準確預測氣象災害發展的趨勢。一旦發現可能會出現氣象災害,需盡快上報農業部門,做好災害的防范工作,還可以通過廣播、網絡、短信等途徑,為農戶和相關種植企業提供有效的氣象服務,以指導農作物的生產,降低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生的不良影響。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狀況,建設完善的氣象服務網絡,以提高氣象監管的硬件水平,針對氣象監測進行科學的分析,盡量在災害發生之前做好減災防災工作。
3.2建立災害預測體系
積極完善氣象服務配套設施,結合當地氣象災害分布特點,建立有效的評估制度,對收集到的各種氣象信息進行妥善整理和分析,準確評估氣象災害的影響程度,相應的災害信息。做好災害的預警工作,可以通過網絡、電視等方式傳遞災害信息,給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提高農作物的抵御能力,盡量降低對農作物產生的影響,同時通過信息平臺還可以更加全面地開展氣象災害評估工作,完善預警機制的相關內容。
3.3建立農業氣象災害的事后防御體系
進行事后補救的主要目的是盡量減少氣象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所以相關部門需要在災害救助上加大注意力度,發生氣象災害以后,積極發放救助資金。如果農作物無法繼續生長,則應安排農戶從事新的生產活動。還可以進行農業保險,引導農戶及時了解農業保險內容,發生災害以后,及時落實農業保險,盡量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戶產生的影響,保證農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