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針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引言
因頭部所處位置的特殊性,一旦肝、脾、腎受到內傷,又外感濕、熱、風等因素的侵襲,則都有導致人們氣血出現失調、脈絡出現不暢通、腦竅出現失養的可能性,繼而使頭痛發作[1]。以往對于頭痛患者經常采用西藥進行治療,雖然能夠治標,但是無法治本,仍然無法有效降低頭痛的復發率。相較于西藥治療,中醫針灸療法在頭痛治療中所取得的效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既可以彌補西藥治療的不足,而且操作簡便,使用安全性高。為了給臨床實踐提供參考依據,本研究擇取近年來收治的68例頭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并對兩組取得的效果進行了分析,旨在分析中醫針灸治療頭痛的臨床效果。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擇取近年來收治的68例頭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接受西藥治療的34例頭痛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20~65歲,病程6天~3.5年。將2014年至2015年收治的接受中醫針灸治療的34例頭痛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20~65歲,病程6天~3.5年。經統計,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1.2方法1.2.1對照組給予該組患者羅通定口服,每次讓患者口服的劑量為30mg,提醒患者每天需要服用三次羅通定。同時,給予該組患者益腦寧口服,每次讓患者口服4片,提醒患者每天需要服用三次益腦寧。1.2.2觀察組給予該組患者中醫針灸治療。對所有患者均辨證施治。對于外感頭痛患者,將“祛風通絡、止痛”作為對此類患者的治療原則,施針灸的主要區域為手太陰經、穴督脈經穴及足太陽經穴,將太陽、列缺、風池以及百會等穴位作為主要穴位。對于同時存在內傷頭痛的患者,還需要加選取頭維穴;對于同時存在厥陰頭痛的患者,四神聰、行間、太沖以及內關這幾個穴位都需要添加;對于同時存在風熱頭痛的患者,大椎、曲池這兩個穴位需要添加;對于同時存在風寒頭痛的患者,風門穴需要添加。對于內傷頭痛的患者,需要在掌握患者虛實癥候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辨證施治,對于實證者所采取的治療原則為疏通經絡、清利頭竅,以足陽明、督脈、足少陽經穴為主,將風池、百會、頭維作為主穴,若患者同時存在肝陽上亢等癥狀,還需要辨證加穴。對于虛證者所采取的治療原則為滋養腦髓、疏通經絡,以足少陽、足陽明、督脈為主,所選取的主要穴位有足三里、百會、風池,對于腎虛頭痛、血虛頭痛者,還需要辨證加穴。如果患者屬于急性頭痛者,則每天進行針灸治療的次數為1-2次。如果患者屬于慢性頭痛者,則每天可以對其進行一次針灸治療或者每隔一天對其進行一次針灸治療,一個療程為15天。1.3治療效果評價標準治療后如果患者頭痛相關癥狀消失,則評價患者的治療效果為顯效;如果患者的頭痛相關癥狀得到顯著性的改善,偶有輕微頭痛發生,則評價患者的治療效果為有效;如果患者沒有達到上述標準,頭痛經常反復發作,則評價患者的治療效果為無效。1.4統計學處理方法所有數據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采用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進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中顯效者17例,有效者14例,無效者3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1.2%;對照組中顯效者10例,有效者18例,無效者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2.4%,組間差異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方法:選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98例原發性痛經患者及90例單純性肥胖患者,均給予針灸療法進行治療,療效為3個月。
結果:原發性痛經組和單純性肥胖組患者在體重方面治療前后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結論:使用“肝脾同治”針灸法對肝郁脾虛型的單純性肥胖及原發性痛經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異病同治 應用效果 原發性經痛 單純性肥胖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6-0357-01
在臨床上原發性痛經和單純性肥胖是較為常見的疾病,分別屬于婦科和內科,以上兩種并給予針灸治療可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1]。為了探討異病同治在針灸臨床方面的應用效果,本文對肝郁脾虛型原發性痛經和肝郁脾虛型單純性肥胖進行同治,詳細內容如下文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原發性痛經者98例和單純性肥胖患者90例,年齡范圍在18歲-4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9.2±3.2)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均無明顯差別(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單純性肥胖患者排除其他并發證,原發性痛經患者則是發生肥胖在先,肝郁脾虛型肥胖癥在后出現痛經候癥,經過臨床診斷單純性肥胖又符合痛經的診斷標準。
1.2 治療方法。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基本理論,均給予兩組患者耳體針結合療法進行治療。針灸穴位選擇太白、章門、脾俞、蠡溝、三陰交、公孫、太沖、期門、肝俞、足三里、陰陵泉、豐隆,配穴則選擇關元、氣海、水分、中脘、中極、次、地機、膈俞,耳穴則選擇神門、內分泌、皮質下、三焦、肝、膽、胃、脾等。
針灸時間每次為30分鐘,每隔1日施針一次,應以瀉法為主,加強刺激強度,背俞穴應用平補平瀉法;耳穴用埋藏王不留行籽,用膠布進行固定,每天按壓3次,每個穴位按壓1分鐘,3天后更換一次。兩者同時進行,一個療程為1個月,所有患者均給予3個療程進行治療。
1.3 療效判定。痛經癥狀評分:無痛0分,經期及前后伴有小腹部痛5分;腹痛明顯且伴隨腰酸疼痛、墜脹、惡心嘔吐,疼痛每增加一天,具有以上癥狀數目加分,每增加一項加0.5分;腹痛難忍、冷汗淋漓、坐臥不寧、昏厥、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虛脫患者,根據以上癥狀加分,每一項加1分。
1.4 統計學方法。本次試驗選擇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組間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
2 結果
比較針灸前后兩組患者肥胖變化情況,詳情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肥胖程度均明顯降低,和治療前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臨床上一種疾病在臨床上表現癥狀有多種不同,進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稱為“同病異治”;而不同疾病還可表現為相同性質的癥候,選擇相同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稱為“異病同治”。在臨床上關于同病異治的報道較多,而異病同治還需要臨床進一步研究和證實。本文便研究了使用針灸治療肝郁脾虛型單純性肥胖和原發性經痛,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從臟腑理論說,肝藏血,主疏泄、惡抑郁、喜條達;脾統血、喜燥惡濕、主運化。脾統血和肝藏血、脾主運化和肝主疏泄,肝脾兩者功能相輔相成,在人體氣血運行、消化吸收、沖任調節、水液代謝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臨床病理學上可看出肝脾相互影響,即為脾病傳肝、肝病傳脾。肝通過沖任督脈與胞宮相通,而行使胞宮行氣藏血的功能,氣滯血瘀、情志不遂,血行失暢,便為“不通則痛”的痛經。脾主運化,統攝血液。脾氣健運,血旺調經;脾虛氣弱,健運失常,氣血生化不足,沖任失養,氣虛無力推動血行,沖任氣血不盈。單純性肥胖患者是因先天稟賦素虛、少勞多逸、飲食不節等原因,長時間患者脾胃功能失去調節作用,聚濕生痰、運化失司,便相繼出現脾虛癥候;反之患者郁怒傷肝、肝失條達,損傷脾氣,也可變為肝郁、脾虛癥候。相關研究學者認為此種類型的患者應該虛實兼治,有一定的側重性。原發性痛經在治療過程中以沖任氣血、調理胞宮為主。臨床遵循急治標、緩治本,即經期期間應行滯化瘀、益氣養血、緩解疼痛為治標,平素審證而治本,肝郁嚴重的患者重在進行調理氣血、行滯化瘀、疏肝理氣,而針對脾虛嚴重的患者應側重于祛濕化濁、健脾益氣。同時因患者為肝脾同病,故應該選擇肝脾共同治療的原則。
綜上所述,原發性痛經患者和單純性肥胖患者均可出現肝郁脾虛癥候,且根據異病同治原則進行針灸治療,治療的過程中堅持肝脾同治,在虛實夾雜情況下,區別虛實輕重,審查肝郁或者脾虛癥候輕重,針灸療法既有肝脾同治主穴,還有針對性的側重治療,隨著癥狀的變化加減配穴治療。本次試驗中兩種疾病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對鎮痛和減肥具有雙重作用,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任彬彬,劉志誠,徐斌等.針灸療法“異病同治”療效初探[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1):1-3
[2] 張新普.灸治陰虛內熱型疾病探源[J].中醫雜志,2011,52(7):622-624
關鍵詞: 針灸 肺炎支原體肺炎
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m)由肺炎支原體感染所致,主要表現為咽炎、支氣管炎或肺炎。肺炎支原體大小為200nm,是自由生活的微生物,比病毒大,比細菌小。
1 診斷要點
1.1 臨床表現
1.1.1 春季多見,起病緩慢,有低熱、咽痛、倦怠、乏力、納差。
1.1.2 隨后出現咳嗽,漸加劇呈刺激性,咳黏液痰,偶有血絲。
1.1.3 肺部體征很少,偶聞干濕啰音,無管狀呼吸音。
1.2 輔助檢查
1.2.1 血液檢查:白細胞多數正常。發病兩周后冷凝集反應陽性,超過1:32支原體免疫熒光顯微鏡檢查及補體結合試驗可陽性。
1.2.2 X線表現早期可呈細網狀陰影,代表間質性肺炎期;兩天后即有肺泡小葉性實變,呈小片狀陰影;4日后呈更多融合性或散在性片狀陰影;在病期第7~10日則小片陰影吸收消散。
2 治療
2.1 體針療法
2.1.1 處方:取穴分為六組,第一組取背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風門、肺俞、厥陰俞、T2~T4夾脊穴等,第二組取胸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宮等,第三組取位于上肢的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孔最、列缺、太淵、魚際等。第四組取位于下肢后內側的特殊穴位,如三陰交、太溪等,第五組取位于下肢前外側和腹部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關元等,第六組取單側的少商、商陽。第一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第六組穴位同時使用,第二組穴位與第三組穴位、第五組穴位、第六組穴位同時使用。這兩種處方交替使用。退熱、咽痛消失后去掉第六組穴位。
2.1.2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選用28~30號毫針,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風門、肺俞、厥陰俞、T2~T4夾脊穴0.6±0.2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宮1.2±0.2寸。斜刺孔最1.2±0.2寸,平刺列缺1.2±0.2寸,直刺太淵0.4±0.1寸,直刺魚際0.8±0.2寸。直刺三陰交1.4±0.2寸,直刺太溪0.8±0.2寸。
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關元1.4±0.4寸。
關鍵詞:中醫針灸推拿護理;頸椎病;護理方式;治療優良率
頸椎病是骨傷科的常見病與多發病,該病產生的原因主要為關節失穩、筋骨緩弱,加上慢性累積性勞損,使其形態結構發生改變,并累及周圍軟組織而出現相應的癥狀。臨床上以疼痛、麻木和僵硬為主,需要進行科學的護理配合,才能改善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1]。為了充分發揮中醫針灸推拿護理的特色與優勢,并規范其護理操作行為,我國衛生管理部門已經制定了現代化的中醫針灸推拿護理操作規程。頸椎病在中醫理論中主要是由于外邪阻痹、氣血不暢而導致患者出現明顯的疼痛,嚴重時患者可導致背部具有延伸疼痛感[2]。在對頸椎病患者進行護理時,將中醫針灸推拿護理技術應用于頸椎病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7年4月—2019年1月對定西市中醫院數據庫進行記錄分析,確認資料登記的60例頸椎病患者的基本資料,將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錄入Excel表格,按照公式法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30例。實驗組患者年齡為34~57歲,平均年齡(48.3±4.9)歲,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對照組患者年齡為36~59歲,平均年齡(49.1±5.3)歲,男患者15例,女患者15例。本次研究中的分組以及其他資料分析操作由定西市中醫院統計人員負責,患者(或家屬)對本次實驗要求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資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接受護理時,護理人員將常規護理應用于頸椎病的治療中,配合醫務人員詳細告知患者在治療期間的各種注意事項,并要求患者配合臨床治療。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護理的基礎上增加了中醫針灸推拿護理,具體方式如下:(1)針灸護理:在對患者進行針灸護理時,護理人員選擇患者的頸夾脊穴、大椎穴作為主穴,采用局部壓痛點的方式進行針灸,針灸時選擇平補平瀉手法,這種方式會顯著提高針灸的效果。在對患者進行針灸期間,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轉變,頸椎病患者針灸時應以俯臥為主。針灸時,護理人員需對頸椎病患者做好相應的皮膚消毒工作,這種消毒方式能夠降低病原菌感染的風險。(2)推拿護理:頸椎病患者在完成針灸護理10min后,護理人員指導頸椎病患者保持坐位,隨后按摩。護理人員站在頸椎病患者的側后方,對患者的椎旁線、項后線、頸旁線進行按摩,按摩時間控制在3min以上,使患者的肌肉處于放松狀態。在進行按摩操作時,不可對頸椎病患者的針灸部位按摩。(3)康復訓練:對頸椎病患者治療時,不僅要選擇針灸和推拿方案進行治療,還要在對患者的護理期間指導頸椎病患者接受早期的康復訓練。護理人員要指導頸椎病患者做好自身的頸部肌肉訓練,包括抗重心鍛煉和前屈后伸等運動。根據頸椎病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適當增減訓練強度。訓練時不可用力過猛,通過這種方式可改善頸椎病患者的癥狀[3-5]。
1.3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評價兩組患者的組間差異。優良率=優+良。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for、windows進行資料統計,實驗數據錄入Excel表格,采用公式以及函數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采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次研究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3.33%,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由于切除肝內六個腫物,該患者被切除了一半多的肝組織。由于原有腫物的壓迫,或是手術之中的碰觸,以及手術創面形成的瘢痕都可能使門脈系統仍然不能完全通暢,因而使肝腸循環不能完全開通,下肢靜脈受阻,而形成腹水,下肢水腫,與脾大;由于肝腫物切除之后,肝組織內遺有較大的空腔,加上局部很可能產生炎癥,因而使肝內,右肺下滲出物不斷。由于較大的創傷,局部的滲出,及腹水造成大量的蛋白質丟失,而形成了低蛋白血癥。低蛋白血癥使滲透壓下降,腹水越發增加,如不及時糾正,可形成惡性循環;自身蛋白分解,而使體重減輕;體質全面下降,使食欲減退,疲乏無力,情緒低落,便滯失眠,以至閉經。在這種情況下,只等待病人自然的自身恢復,其恢復能力是有限的,恢復速度也是很慢的;如不能盡快恢復,從此進一步的惡化,而形成代謝性酸中毒,繼而休克,出現臟器衰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這種情況發生,手術就是失敗的。就是顧慮到有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以前的專家才不愿意冒風險,為這個患者手術。第一階段,應用黃芪補血湯與五苓散急救脾氣,疏利積水。給予超常劑量的黃芪30g,與人參精口服液扶助正氣;當歸養血育陰;五苓散之桂枝、茯苓通陽利水,用葶藶子換澤瀉取其重驅肺底郁水之功;厚樸、枳實行氣通腹,神曲、山楂振奮胃氣,炙甘草合胃以調和諸藥。服藥之后,由于患者的食欲漸好,代謝增快,體質迅速改善,低蛋白血癥得以糾正。因而,引流的滲出,腹水,與下肢水腫開始明顯減退。第二階段,改用小柴胡湯與五味消毒飲;因大邪已祛,所以改用小柴胡方以平調表里。用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理氣清熱,半夏,黃芩辛開苦降,化淤散結;金銀花,蒲公英解毒驅邪,豬苓仍清余留之積液;黃芪(已改常量)輔助脾胃之正氣;因而,殘余的炎癥得以清除,全身體質繼續得以增強;該患者是在益氣健脾為主,利濕化瘀為輔的第三階段的治療下,獲得徹底痊愈的。方改香砂六君與五苓散,在香附,砂仁,黃芪,當歸,(黃芪當歸補血湯以換黨參)白術,茯苓,加強了健脾扶正的功用;山楂,炒麥芽和胃醒脾,枳殼行氣通腹;桂枝通陽化淤,薏苡仁利濕健脾,炙甘草和胃以調和諸藥。由此病例的治愈可以看到,手術后應用中藥,可以通過增強體質,而促進病患的自身修復能力,而治愈由于創傷過大,體質下降,抗病能力減低而造成的并發癥。
1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仍上腹痛
患者,女,53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右上腹持續性疼痛3個月來診。該患者反復發作右上腹疼痛,伴惡心、噯氣,胃脘脹悶,經B型超聲診斷為膽囊結石。2009年初(就診前3個月)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順利,一期愈合,但是右上腹持續性疼痛仍在。患者適逢圍絕經期,常感潮熱、盜汗、眠差、疲憊乏力、便秘,焦慮、壓抑、情緒低落。因此上腹疼痛造成的困擾十分突出。全科醫生給予復方可待因,但會使便秘更甚,故求診于余??淘\:右上腹壓痛,質軟,無反跳痛,無黃疸,莫非氏征陽性,腹部脹滿,輕壓痛,腸鳴音弱。舌紅苔白,脈弦尺弱。診斷:(1)右上腹痛待查(膽囊窩殘留炎癥,胃及十二指腸炎不除外?);(2)更年期綜合征。中醫辨證:肝郁脾滯、腹氣不通。治法:疏肝通腹、清熱解毒。治療針藥結合。針灸百會、上脘、天樞、足三里、內庭、陽陵泉、足臨泣、外關、陰陵泉、三陰交、太溪、太沖、合谷。針灸每周1次。中藥以大柴胡湯與茵陳蒿湯加減,處方如下:柴胡10g、茵陳10g、梔子10g、大黃后下10g、枳殼10g、川楝子10g、赤芍10g、元胡10g、黃柏10g、知母10g、砂仁10g、甘草5g。以上藥水煎服,每天1劑,兩次分服。兩周以后,腹痛大減,潮熱消失,便排規律,睡眠好轉。治療調整如下:針灸每周1次,治法與穴位同前;中藥煎劑改為中成藥大柴胡湯丸(濃縮水丸,下同)15粒,每天2次。知柏地黃丸15粒,每天2次。再兩周之后,腹痛全消,且睡眠好,情緒穩定,更年期癥狀也得到改善。分析:針對該患者的中醫治療,既關注消除殘余炎癥治療又考慮并發癥。手術切除之后的殘余炎癥,是手術之后病痛仍然存在的常見原因,應用中藥的目的之一就是消除周圍組織的炎癥。本案用中藥大柴胡湯與茵陳蒿湯加減。柴胡疏利肝膽之郁滯;茵陳蒿湯之茵陳、梔子、大黃,加川楝子清解蕩滌肝膽濕熱;枳殼行氣通腹;赤芍、元胡柔肝化瘀;黃柏、知母清下焦濕熱;砂仁、甘草調胃和藥。用以上方消除膽囊窩的殘余炎癥,與可能的胃與十二指腸的慢性炎癥是成功的。應用中藥同時對患者施行針灸,促進整體的自愈功能,也是促其盡快見效的重要因素。針灸的選穴與中藥組方為同一原則,重在疏肝利膽、和胃健脾。百會配八脈交匯之外關、足臨泣、陽陵泉通調肝膽、腹部及一身之氣;上脘、天樞和胃通腹;足三里、內庭穴健脾通腸;陰陵泉、三陰交健脾育陰;太溪祛濕益腎,太沖疏肝利膽,合谷滌腸和胃。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在治療肝膽殘余炎癥的同時注重圍絕經期癥狀的調治,也是使肝膽病癥盡快痊愈的重要因素。該患者適逢更年期,體質狀態較差,可能正是促使其產生并發癥的個體因素。因此整體治療,就會產生較好、較快的治療效果。由此病例的治效可以看到:手術后應用中藥對殘余炎癥、慢性炎癥,尤其是多器官并存的炎癥,是較好的選擇。
2剖腹產術后切口延裂,腹膜炎致下腹痛
患者,女,29歲,剖腹產術后右下腹痛兩個月。初次妊娠。因胎兒過大,母親過瘦,骨盆過窄,至足月而胎頭仍未完全入盆,遂行剖腹產。手術順利,創面一期愈合。胎兒健康,五日之后出院。因自己喂養胎兒,又要操持家務,故術后過早活動。術后1周,漸覺右下腹疼痛,為持續性鈍痛。納差,便常。家庭醫生給予強力止痛藥,服后使便秘,故求診于余。就診所見:腹部平軟,右下腹明顯壓痛,部位固定于手術斑痕右側下部;無反跳痛及肌緊張;左下腹少許不適,輕腹脹,腸鳴音存在。舌淡紅苔薄白,脈弦。診斷:(1)剖腹產術后刀口延裂;(2)輕微局部腹膜炎。中醫辨證:腹氣不利,脾濕血瘀。治法:祛濕清熱,通腹化瘀。針刺百會,天樞,足三里、內庭、陽陵泉、足臨泣、外關、陰陵泉、三陰交。針灸每周1次。中藥以闌尾清化湯加減:柴胡10g、茵陳10g、川楝子10g、牡丹皮10g、金銀花15g、蒲公英10g、枳殼10g、厚樸10g、元胡10g、大黃后下10g、赤芍10g、甘草5g。上藥水煎服,1天2次。1周以后復診,大便已通暢,右下腹疼痛明顯減輕,眠稍安。以上穴位再針,以上方再服1周,改為中成藥大柴胡湯丸15粒,每天2次;五味消毒飲15粒,每天2次。經用針灸每周1次,以及中成藥繼續服4周,腹痛全消,二便通暢,眠好,氣力有增。仍自己喂養嬰兒,且返回工作崗位。分析:剖腹產術后,創口尚未完全恢復時,由于過早活動,造成手術的刀口延裂、滲出,形成局部的輕微炎癥,而產生腹痛。用中藥闌尾清化湯加減:柴胡、茵陳、川楝子疏肝清熱、理氣通瘀;枳殼、厚樸、大黃通腸滌腹,牡丹皮、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元胡、赤芍化瘀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該方疏肝理氣,解毒化瘀,可以達到消炎抗菌,同時調整胃腸道的功能,促進自身的康復過程。針灸選用百會,加八脈交匯之外關,足臨泣通調腹部及一身之郁氣;天樞行氣通腹,足三里、內庭健脾理氣,陽陵泉通調陽經之郁氣;陰陵泉、三陰交養育陰血之不足。規律性的針灸,以促自體對炎癥的吸收,及痊愈。對此類手術之后的小的創傷炎癥,針藥結合可以迅速取效。尤其對于伴有臟器功能紊亂者,中藥的全面綜合調理的功能,更為突出。
3腰椎間盤摘除術后,腰痛,雙足感覺運動障礙
患者,女,26歲。手術摘除突出椎間盤后,腰痛仍在,且雙足面感覺運動障礙4個月來診。因為椎間盤突出癥造成疼痛難以緩解,且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下肢壓迫癥,于2009年8月手術去除第四、五腰椎的椎間盤。術后遺腰骶痛,且雙足外側緣麻木、冰冷、無力。同時月經不規律,周期30~90天,行經5~15天,無痛經,就診時月經已兩個月未來潮;顏面痤瘡??淘\所見:跛行明顯,雙足無力抬起,五趾不能向上背曲,外側小趾尤甚;雙足冰冷,觸摸無知覺;腰部可見5公分的手術斑痕,手術部位無痛,壓痛主要在手術創面以下的腰骶部;坐骨神經區及下肢無壓痛,膝窩以下無痛,但麻木,不溫;腹部不溫,無明顯壓痛;顏面多處結節樣痤瘡;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診斷:(1)腰椎間盤手術后并發癥(腰骶神經壓迫尚未解除);(2)月經不調(多囊卵巢綜合征待除外?)中醫辨證:腎虛血瘀,濕邪阻絡。治法:驅濕通絡,補腎化瘀。針灸:百會、肝俞、腎俞、上髎、中髎、會陽、秩邊、委中、承山、昆侖、申脈、束骨、陰谷、太溪、照海、陰陵泉、三陰交、足臨泣、俠溪。以上相應穴位給予電針;腰骶部艾灸,每周1次。中藥以二仙、三妙與桃紅四物湯加減:陽藿20g、仙茅1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黃15g、蒼術10g、黃柏10g、薏苡仁30g、桃仁10g、紅花10g、桂枝3g、益母草15g。上藥水煎服,每天1劑,兩次分服,每周服6劑。以上針藥聯合應用1個月,雙下肢自覺明顯改善,雙腿雙足漸溫,但雙足尤其右足趾仍然上舉難,使其跛行;腰骶痛去,月經復至,且顏面日漸清爽,痤疹減消。但稍停藥,或改為中成藥,則月經復閉,痤瘡復生。故以上針藥,持續應用3個月,諸癥好轉。分析:此病例雖經手術切除了壓迫神經的椎間盤,但是在手術之前,椎間盤對相應神經、血管及組織的壓迫,手術之后尚未能完全解除,或許神經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手術之后盡早接受針灸以及中醫治療是必要的。不論神經受壓迫程度如何,用針灸都可以通過改善局部供氧,增加微循環,有效地促進神經的康復或血管的再生,消除或改善局部的壓迫癥狀。該患者出現的月經后期,甚至閉經,結節性痤瘡,在中醫來看都屬于腎虛血瘀。故對該患者統籌考慮,合而治之。該患者以神經的受損為主癥,故以針灸為主要治療方法:百會和神調氣,肝俞、腎俞平肝益腎,上廖、中廖、會陽、秩邊通淤行滯,委中、承山、昆侖、申脈、束骨均為疏筋柔肌,陰谷、太溪、照海養腎陰滋筋骨,陰陵泉、三陰交健脾以助后天,足臨泣、俠溪疏肝利膽。肝經、膽經,膀胱經諸穴也正是肌肉麻木萎軟的部位,對這些穴位的治療也是對損傷神經的局部治療。神闕艾灸,局部加用電針都是加強溫補腎陽,增加針灸刺激強度的方法。中藥陽藿、仙茅補腎溫陽,生地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化淤養血、調經通絡,蒼術、黃柏、薏苡仁清下焦濕熱,桂枝溫經通絡,益母草化淤散結。當患者下肢的麻木,患足的萎軟,下垂逐步得到改善之時,月經也恢復了。總之,但凡手術之后尚未完全消除的病癥,我們可以嘗試通過中藥和針灸繼續治療,讓病人獲得更多的康復機會。
4中醫在英國應用的特點
由于英國的醫療體制與中國不同,在這里中醫作為補充醫學多在私人的補充醫學診所內開展,因而診治取效的模式應有一些特點:
4.1中藥針灸聯合選用,以求中醫整體療效根據在英國的中醫針灸治療的模式,一般是一周或兩周針灸一次。在其他西方國家,也大都如此。由于針灸,中醫在這里屬于補充醫學,病人是需要自費的,因而很難有人能夠承付像在中國一樣的每日,或隔日一次的針灸頻率。就是保險公司,也不愿意承保太多的治療頻率。針灸在這樣的治療頻率下,對一些較為嚴重的病癥,顯得治效不夠,因而用中藥與之相合,就形成了既有足夠的療效,病人又可以承付的適宜的中醫治療方案。像這四個成功的案例都是綜合應用中藥與針灸,而取得良好的功效的。
4.2主病兼癥全面診治,更顯中醫整體觀念病人來診就希望解決所有不適,而按照中醫的整體觀念,主病與兼癥同時出現在一個患者身上,是應該有密切的關聯的。像例2,膽囊殘余炎癥的產生與時值圍絕經期有關,對圍絕經期綜合癥同時治療,取得了改善膽囊殘余炎癥最快的療效。像例4,聯系患者的月經稀發和痤瘡,可能提示患者體內雌激素不足。椎間盤摘除術后神經損傷,久而不能自愈也可能和患者雌激素不足有關。因而,中藥溫補腎陽,調經通絡的治法,使月經復至,有可能通過調整患者內分泌水平,也加速了殘損神經,麻痹肌肉的恢復。對這些兼癥與主病同在的狀況,在選穴、選藥、組方時都給予了綜合考慮。
4.3辨證準確選藥擇精,避免大方雜方在國外行中醫,要求準確辨證,擇精用藥,要做到既要治病,還不要處方太貴。病人要能夠承付,才可以保持就診,直至痊愈。所以筆者的藥方,一般不超過12味;常選用經方,尊其方意,取其最精之味,盡量以精少之方組獲取優異的療效。湯藥常短期應用,取其最佳療效之后,改換相同方義的中成藥以維持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