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寫作的樂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作文教學;個性發展;享受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寫作時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可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文本時不禁感嘆:學生的作文這是怎么了?現如今信息化發達,學生很少能夠再去真正“我手寫我心”了。多數同學依賴于網絡,把寫作當成了抄抄背背,而忽視了心靈的感悟。老師稍不留神就會當成范文來讀,直到本人羞紅了臉,同學滿臉不屑,才驚呼上當。嗚呼!到底誰錯?
葉圣陶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的晝夜不息。”為了秉承以文載道,塑造人格的語文精神,我認為給學生自由,鼓勵學生放膽習作對小學生尤為重要。
一、寫作內容自由
學生寫什么內容,有充分的選擇余地,有求新、求異的廣闊空間。教師在完成本單元訓練習作后,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觀察日記、小練筆、課文讀后感等。不一定要“有意義”“記憶深刻”等,哪怕細微的小事、一個微笑、一時矛盾,都可以在筆下自由表現。既可以寫真善美,也可以寫假惡丑;既可以寫真實生活,也可大膽合理的想象。若要設題目,也必須是開放式的或半命題,引導學生從各自生活經歷中捕捉寫作素材,以便所寫作文表現真實的自己。
二、情感表達自由
學生習作,只有把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原汁原味”地流露和表現出來,才能算作優秀之作。絕不能讓學生說一些沒有真實體驗的空話、套話,而把所謂的“立意深刻”的要求強加給學生,那樣就會阻礙其思維的活躍和自由。而那些真正令人心有情、情有所動的事物,必然會使學生想說、想寫。比如:《我喜歡 》《我想說 》就是通過寫人寫事,抒發學生各自的喜怒哀樂,展示其豐富的內心世界。
三、表現形式可多樣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培養;閱讀習慣
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把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這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多媒體的加入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許多好處。實際上,多媒體技術現在已經悄悄地走進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如學生對學習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網上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
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我在對學生的閱讀和習作能力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體,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
1.放音樂營造閱讀氛圍
音樂本身就是情與境的結晶。以音樂烘托氣氛,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愿望。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除了要求學生平時在家自由閱讀外,還利用每天的晨讀和下午的課前十分鐘等時間集中閱讀,意在讓學生在集體閱讀的氛圍中自我教育,自我督促,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此時,多媒體技術無疑為創設情景、陶冶學生性情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效果。
2.發信息督促習慣養成
每一個孩子不是一生下來就喜歡閱讀,即使部分孩子喜歡閱讀,也不一定能自動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的。所以,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強大的外力。課外閱讀,對于學生很重要!我利用校訊通這一平臺,經常以短信的形式和家長積極溝通,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我要求學生每天至少讀書二十到三十分鐘,并把它作為每天必做的一項家庭作業。在我的要求下,家長對孩子在家的閱讀情況認真記錄。對于做得好的家長,我同樣通過短信給予表揚。有人說過: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就能成就偉大的事業。有了教師堅持不懈地督促和激勵,學生的閱讀習慣初步形成。
3.用網絡取得家長配合
別林斯基曾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學生年齡小,辨別能力差,教師要善于引導他們選擇優秀的課外讀物。我借助網絡的優勢,在校訊通的班級論壇上和家長在線交流,通過教師與家長一對一地了解溝通,我掌握了學生閱讀情況的第一手資料。如:學生有多少閱讀量、是否每天堅持閱讀、是否有做閱讀筆記的習慣、喜歡讀哪一方面的書、家長對于閱讀有何疑問和建議等等。家長通過和老師的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的閱讀情況,豐富了家長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的經驗積累。
4.播視頻更新家長教育理念
很多家長認為:既然閱讀如此重要,那么為了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多讀作文選不就行了。于是,買來一大堆優秀作文或日記起步等作文訓練書,孩子初讀時還興致盎然,可讀著讀著,書中那老套的作文題材,一成不變的寫作模式讓他們索然無味,慢慢地,這些書也就被束之高閣了。為此,我特意召開了一個以閱讀為主題的家長會,會上當我播放了薛瑞萍老師關于學生閱讀的講座視頻時,專家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完美結合讓人嘆服。誠然,閱讀和表達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但是,語文課外閱讀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質,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習寫作不是課外閱讀唯一的和最終的目標。如果一味地通過閱讀作文選來提高寫作能力,那樣只會事倍功半。學生要想寫出佳作,更需要一種底氣,而這種底氣是以深刻的情感體驗、豐富的語言積累、大量的語言素材儲備和厚實的社會生活知識作基礎的。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寫作的樂趣
有些不甘心的想要捉住某些消逝的東西,想要有力的挽留某些深刻的痕跡。可是,又好像被定住了。開了口卻發不出聲,伸出手卻什么也不能做,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然后慢慢的不見了,消失了。感覺自己似乎變的異常的陌生,就如同一個旁觀人,冷漠的看著這盤棋的開始,落子再落子,如此的反反復復,周而復始。最后人散去了,棋結束了、。就這樣什么也沒發生過、…
微風陣陣的拂過,可是又似乎什么也不想留下。太陽依舊的明媚,卻炙熱嚇人。天空還是很藍,可又仿佛多了一絲寂寞。 那個曾經自以為熟悉的校園,自認為沒人能發現的角落。一張張清爽秀麗卻又異常陌生的臉孔,忽然的出現了在自己的眼前。踏在自以為熟悉的校園,坐著自認為沒人能發現的角落 。一切的一切顯得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和諧。仿佛從來都是這樣,也本應該如此。 究竟那樣的一段不長不短的時光中,自己遺留了些什么,剩下了些什么,又曾丟失些什么。。。
帶不走的,時光慢慢的浮卻了。重合了曾經與現在,痕跡似有若無,有點古舊的味道,有點朝氣的陽光。似乎有著別樣感覺,異常的舒適。或許,不用太深刻也能磨斜出痕跡。又或許,是因為太執著而適得其反。還是或者衍生出更多的如果與假若……可是,畢竟沒有不是嗎?
時間在一直的旅行,更換了一個又個的環境,穿插了一場又場的畫面。它不會滯留亦不懂,即使是天忽然的傾斜了,海突然的狂奔,它依然故我。沙漏里的沙子落下了最后一顆,會停止。然而,將它倒過來卻又開始了新一番輪回。時間沒有輪回,有的是繼續往前。像一個永無止境的黑洞,仿佛丟多少東西都不能填滿反而繼續的擴張。 …
那一個個的年輪,花謝了又起。周而復始的輪回。
那一場場的情景,有點空寂又有點落寞。糾結而復雜的情緒。
雷老師的一本散文集叫《哦,丁香》,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序言《我是個快樂的》所打動。
老師把寫作當做一種生活方式,非常快樂,他在寫作中認識了這個世界,也認識了自己。
我問自己,我是一個快樂的嗎?不,我不是,我寫作總是家長逼或者老師留作業,不得不寫,總像完成任務差事似的。當讀完這個序后,我發現自己錯了。老實說寫作是件快樂的事情,當你靜心下來,隨心所欲,大膽地寫起來,寫作真的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我以前寫作的時候,總是怨天尤人,寫得很著急。寫作是一種樂趣,也許不久將來的一天,我能體會到來時那種忘記一切,盡情用文字飛舞的樂趣。
作文題目中,常常有一個關鍵性的詞語對作文的中心作了限制。這個關鍵性的詞語即所謂的“題眼”。 抓住“題眼”寫作文,才能寫出中心鮮明的作文來。
例如,“____的樂趣”這個題目,其題眼就是“樂趣”。雖然題材較多,但寫作時一定要明確中心,緊貼“樂趣”寫好文章。像有的同學寫“釣魚的樂趣”“學彈琴的樂趣”“放風箏的樂趣”“養蠶的樂趣”等等,應該說選材都是不錯的。可作文時卻只寫出了事情的經過――怎樣釣到了一條魚,怎樣學會了彈琴,怎樣把風箏放上了天空、把蠶寶寶養大結出了繭子……至于樂在何處,趣有多深,卻大都沒有反映出懟I院靡壞愕鬧皇竊誚崳泊加上一句“這件事真有樂趣”了事。顯然,這些同學都沒有抓住“題眼”來寫。而有一位同學寫的《欣賞漫畫的樂趣》,不但題材新穎,而且很恰當地體現出“樂趣”二字。請看其中的一個片段:
我對漫畫這種雅俗共賞的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當我欣賞一幅精彩的漫畫時,總會沉浸在無窮的藝術享受之中。這是一幅《靠井吃井》的漫畫――井中豎著一把木梯,井邊立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坐井觀天,每位一元。”木牌旁邊坐著一只青蛙,他面前的一只盒子里放著好多人民幣。這幅漫畫真是新奇有趣,且含義深刻。當今社會,無奇不有,連坐井觀天,目光狹小的井底之蛙也有了經濟頭腦,別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它呢,就“靠井吃井”了,簡直讓人啼笑皆非,回味無窮。
欣賞漫畫的樂趣,就在于從詼諧幽默、暗自發笑中,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你看,小作者始終緊緊抓住“樂趣”來作文,樂趣是在對漫畫內容所作的描繪中,在欣賞漫畫時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中。
再如,“一件令我自豪的事”這個題目,它的“題眼”就是“自豪”,所謂“自豪”,就是自己感到很光榮。一般來說,當自己通過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令人刮目相看時,或是做了某件有利于集體和他人的事,受到了大家的好評時,自己的心里就會產生出一種自豪感來。因此,在作文時我們就要抓住“自豪”這個“題眼”來寫,處處體現“自豪”,而不要只是把它寫成一件事情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