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學隨感

      教學隨感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學隨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隨感

      教學隨感范文第1篇

      一、反思集體備課的優、缺點

      教學反思絕不是通常所說的靜坐冥想式的反思,它并不是一個人獨處放松和回憶漫想。古語說“有的放矢”,教學反思應是一種具有指向性、針對性的行為,是一種需要認真思索乃至極大努力的過程。

      二、反思所持有的教案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制訂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三個維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案的反思可以從多角度著手,例如:在教授牛津小學英語6A的第二單元《生日》一課時,由于生日是我們每個人都特別熟悉的內容,所以課始,我就圍繞著這些方面來設計一系列的問題:“When’s your birthday? When’s your mother’sbirthday?When’s your father’s birthday? When’s your best friend’s birthday?”同學們紛紛舉手回答問題,這樣就把學生的求知欲激發起來了,很快就引入正文。

      三、反思教學過程的“溝通”和“合作”

      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Unit 6 Holidays一文中,由文中所學的9種節日,我們可以拓展到三八婦女節、九九重陽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等。這就需要生生間、師生間的溝通與合作,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在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發出創新火花。

      四、反思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類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讓性格各異的學生爭奇斗艷,各領,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與機會。

      教學隨感范文第2篇

      一、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還是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要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

      對于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應當必備:1.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2.細心認真、一絲不茍的習慣;3.勤于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4.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的習慣;5.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6.好問的習慣;7.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8.規范、整潔的寫字習慣。

      二、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

      語文是一種動態的、有生命的現象。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于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說的“不動感情不讀書”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熏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并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后果。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知道了某節課是語文眉頭就是皺的,語文課還怎么上?我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也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于趣。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向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并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于教師對學生的愛。

      三、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1.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2.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唇、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3.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4.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其次還有一定的課外閱讀量。

      從更廣的視角看會讀書說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練為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說、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通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并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這樣學生將受益無窮。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銳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有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義的訓練也是必要的。我常用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此外,還有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

      教學隨感范文第3篇

      學生成長環境嚴重影響著他們的情感體驗。很多學生在家都是獨生子女,衣食無憂,父母寵愛他們,爺爺奶奶嬌慣他們,很多學生對對老師的輔導、父母的期望總是無動于衷,已經近乎一種麻木的狀態,這使他們普遍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趨向,對周圍的人或物十分的淡漠。同時,生活的經歷較少也使他們的情感體驗較弱。造成學生冷漠心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學校的因素,我們的教師忙于趕進度,改作業,各種考試,教師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到抓學生成績上,而很少有時間和精力抓學生的情感教育,有些教師乃是采取生硬錯誤的教育方法。如:當學生放錯誤時挖苦、嘲笑、甚至體罰他們,或是請家長到學校,當著學生的面告狀,甚至訓斥家長。有些學生受不了這種刺激,自信心、上進心就會受到傷害,從而造成心理障礙,性格變得叛逆,固執,對一切都表現得無所謂,從而形成冷漠心理。語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也許不盡相同,但這個過程在他們的生命中會留下長久的痕跡,甚至影響一生做人的理念。因此,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一、在師生間體驗情感

      語文教師要有良好的情感修養,對教學傾注深厚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的情感本身就是人格結構中的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首先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初中階段,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獨立要求日益強烈。試想教師如常常以“道德規范代言人”自居,又怎能拉近與學生情感上的距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放下威嚴,以朋友的身份和語氣與學生一起交流觀點,走進學生的心靈,傾聽學生心聲,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也許一句肯定的語句,一個贊許的目光,一次信任的微笑都能使學生心靈顫動。使學生感到輕松,心理安全,從而能夠積極參與,大膽對話,各抒己見,思維活躍。在這種和諧氛圍中,教師、學生才能在情感上得到共鳴。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落實陶行知先生的“真情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的教誨精神。

      二、在閱讀中領略情感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學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備課的改革應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切實遵循“面向全體學生,以發展學生為本”的原則。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著力籌劃如何為學生營造一種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學習。情動于中而形于外,激發出自身的情感潛勢,使學生受到感染和推動,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如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學習本課,關鍵是要多讀,一是讀出文中的情感,是自己能夠受感動;二是鑒賞父愛的淳樸真摯美。從文中插敘的爸爸不讓“我上學遲到”這件事上,可以看出爸爸多年來對子女的嚴厲管教,對子女真誠的愛。孩子逃學“爸爸氣極了”操起雞毛毯子就打。但出人意外,在“我”上學之后,爸爸竟到學校看“我”來了,“看我穿上花夾棉襖又拿出兩個銅板給我”。真是“道是無情卻有情”。一個可親可敬的“嚴”在其外,“愛”在其內的父親形象在此時此地清晰可感,爸爸對子女的淳樸真摯而不加任何雕琢掩飾的父愛著實令人動容。讓學生與作者對換角色,教師提問: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時的心情將會怎樣?一下子將學生的情感推向了,學生情緒激動,完全進入了情景。

      三、在寫作中運用情感

      文以情為貴,真情重于泰山,情生于體驗,體驗出靈感。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激發學生興趣的誘發點,教師應抓住這些誘發點,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閱讀情感,并及時滲透作文因素,指導學生寫作,使自己的文章富有真情實感。

      情生于何處,生于實實在在的生活。所以作文要讓學生做人。首先就要培養一顆敏感、純凈的心,要讓學生自己的心充滿愛。這就是說要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質。生活中一個細小的事件,一個微小的物品,一個平凡的舉動都能激發自己的情感。當見到別人的不幸,以及別人在不幸中表現出應有的品格時產生應有的感動;看到一個人的善意舉動或一個善意的眼神時心靈能涌起一股感激;看到動人的文章或影視劇時,心里能引起一些震動,與作者產生共鳴等。具備了這樣的情感素質,就有了寫好作文的基礎。這種情感需要讓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充分體驗感受,尋覓那一份真情,那一份感動。我曾在八年級進行了一次嘗試,讓學生放假回家仔細閱讀父母的臉和手,觀察他們忙碌的身影,聆聽他們樸實的話語,返校后讓學生以“感動”為話題作文,許多飽含濃濃親情的真心話語傾囊而出,全班四十五人,三十多篇佳作,讓學生感動,讓我看到三十多顆真心。這次寫作的成功力于情感體驗。如秋天來了,讓學生走進大自然采頡秋韻,觸景生情,陶冶情操;中秋之夜,讓學生吃月餅賞月,話月,品味月夜之韻,再來寫作,學生筆下生花,文章酣暢淋漓。

      教學隨感范文第4篇

      遵循著這一理念,在教學應用數學一課時,感觸頗深。

      1 從生活入手,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可以說,教材中意境優美,活潑生動的秋意圖,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也為我們枯燥的數學教學增添了幾分生機和活力。如果不充分利用,那就太可惜了。因此,在教學中,我設想利用多媒體課件將畫面激活,先創設秋游氛圍的同時,沖破教材的限制,讓學生置身于郊外美麗的秋景中,自由觀察圖畫,自主提出問題。開始時,我還有幾分猶豫,孩子們行嗎?實踐證明孩子們的觀察力是敏銳的。他們很快就發現了數學問題,有的孩子問:“有5個小朋友在捉蝴蝶,2個小朋友在挖蚯蚓,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還有的小朋友提出:“有7個小朋友在捉蝴蝶,有2個小朋友看到地上有蚯蚓,就跑去捉蚯蚓了,還有幾個小朋友?”等等。也許他們的問題有些零亂,也許他們的問題有些隨意,但卻將本節課的知識要點羅列其中,展現出了他們的思維過程。這時,我根據孩子們提出的問題,相機演示了課件,出示了大括號和問號。告訴學生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大括號表示,你們想提出的問題用問號表示。今天我們就和這兩個新朋友一起學習。這樣孩子們就較好地掌握了兩種符號的含義,列起算式也就輕而易舉了。以生為本是我們新課標、新教材的重要指導戰略。實踐證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數學知識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數學知識的開放程度,更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學會選擇信息,學會組合條件,學會從不同的高度思考問題,自主產生解決問題的需求,從而產生探究的欲望。我想比教師不厭其煩的講解的效果要好的多。

      教學隨感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內觀認知療法 貧困大學生 人際交往狀況

      一、 貧困大學人際交往問題的提出

      貧困大學生作為高校里的一個特殊群體,圍繞貧困生人際交往問題展開全方位研究,已經成為許多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課題,但是目前多以培養貧困大學生的自我調適能力、學校給與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學習溝通技巧、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等為主,本研究運用內觀認知療法,開展對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改善情況為期1周的心理輔導,并進行前后的比較、輔導后與6個月、12個月后的比較。目的是要探討通過內觀認知療法心理輔導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短期與長期影響效果,為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改善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二、內觀認知療法的介紹

      內觀療法是1953年由日本學者吉本伊信提出,內觀的核心為“打碎我執,恢復純樸”。貝克認知療法由A.T. Beck在研究抑郁癥治療的臨床實踐中逐步創建,貝克認為,認知產生了情緒及行為,異常的認知產生了異常的情緒及行為。

      內觀認知療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NCT)是1995年由天津醫科大學李振濤提出、2007年由毛富強教授完善,借鑒并整合吉本伊信的內觀療法和阿隆?貝克的認知療法,按照吉本伊信內觀三個主題(人家為我做的、我為人家做的、我給他添加的麻煩),對自己個人成長過程中重要人際關系進行回憶,在內觀情境中多角度觀察和感受已發生的各個事件,從而對自己存在的多種非理性認知進行察覺和矯正,改變執著的自我中心主義意識,并使自己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趨于和諧的一種心理療法。

      三、對象與方法

      3.1研究對象

      在新生中隨機抽取60名貧困大學生,隨機分成對照組(30名)和干預組(30名),于2012 年5 月12 日 - 19 日接受內觀認知療法心理治療,完成為期1周的集中分散相結合的心理治療,以及6個月和12個月的隨訪調查。

      3.2 研究方法及步驟

      3.2.1培訓方法

      根據大學生的課業特點,將培訓分為集中內觀和分散內觀,第1-2天為集中內觀,每天內觀10小時,第3-6天調整為半集中內觀,每天集中內觀3小時,其余時間分散內觀,第3天為貝克認知心理治療。內觀過程中要求內觀者坐在一個清靜、 舒適、 用屏風圍住的 1 平方米面積的空間里,圍繞著內觀三主題――“對方為我做的”、“我為對方做的”、“我為對方添的麻煩”進行回憶。內觀對象依次為最親近的人(如母親)、次親近的人(如父親)、第三親近的人(如朋友、戀人或其他親人等)、次討厭者、最討厭者、自己,將自己的一生分成年齡段對過去進行回憶。

      要求:除了睡覺、洗漱、去衛生間以及面接之外,內觀者不走出屏風,而且除了面接者之外不與任何人交流和聯系。面接者每隔1-2小時與裙壅囈行溝通10-15分鐘,以了解內觀者情況并進行具體指導。內觀者要認真反省思考,不加評述。嚴格遵循內觀的要求,重點回憶他們給自己的恩情和幫助,而不能訴說對他們的氣憤、不滿、積怨。認知療法常采用認知重建、心理應付、問題解決等技術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其中認知重建最為關鍵。

      3.2.2評估工具

      通過人際關系調查問卷(UCLA)在心理治療前后進行評測并通過SPSS軟件對問卷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排除學校社會文化因素等干擾,觀察內觀認知療法在內觀認知療法前后、半年和一年時間內對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改善情況的影響。

      3.2.3研究步驟

      針對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具體情況,在全校2011級貧困生中隨機抽取60名大學生,并隨機分成培訓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人。在一周的培訓中每一名指導老師指導3-4名學生,在培訓的中期設小結。對照組只參加人際交往狀況的問卷調查。

      四、結果

      4.1 UCLA數據比較

      培訓前后培訓組和對照組的比較

      表1

      表1 顯示,培訓前培訓組與對照組的比較總平均分之差小于1, t檢驗差異不明顯,對照組符合本研究要求。培訓前后培訓組的比較總平均分培訓后較之前明顯降低, t檢驗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內觀認知療法對改善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有積極的影響。培訓前后對照組總平均分之差小于1, t檢驗差異不明顯,說明學校社會文化等因素在7天的時間內對貧困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的影響很小,對本研究未造成干擾。培訓后培訓組與對照組總平均分差異較大, t檢驗明顯差異,說明在排除學校社會文化因素等干擾后,內觀認知療法對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有積極的影響。

      培訓半年后對培訓組和對照組隨訪

      表2 顯示,半年隨訪對照組與培訓前對照組的比較總平均分之差小于1, t檢驗差異不明顯,即半年時間學校社會文化因素等對貧困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干擾不明顯,半年隨訪對照組數據符合本研究要求。半年隨訪培訓組與培訓前培訓組的比較總平均分明顯下降,有統計學意義,較表1中半年前數據差異有所減小,減小程度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內觀認知療法對貧困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在半年時間內作用仍然明顯。半年隨訪培訓組與對照組的比較下降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較表1半年前數據比較差異有所減小,說明在排除學校社會文化因素等干擾后,說明內觀認知療法對貧困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在半年時間內作用仍然明顯,但是作用較培訓后減弱,建議平時加強內觀認知療法的個人培訓,已達到更好地效果。

      內觀認知療法培訓后一年對培訓組和對照組隨訪比較(表3)

      表3 顯示,一年隨訪與半年隨訪、培訓后對照組組內的比較總平均分之差均小于1,差異比較小,即一年時間學校社會文化因素等對貧困的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影響較小,一年隨訪對照組數據符合本研究要求。一年隨訪與半年隨訪、培訓后培訓組之間的比較總平均分之差均小于1,差異較小,說明內觀認知療法對貧困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在一年時間內作用仍然明顯,但是比較t值大小可以發現,該療法的影響力有所降低。一年隨訪培訓組與一年隨訪、半年隨訪、培訓后對照組的比較總平均分之差比較大,差異明顯,但是一年隨訪與對照組的差異小于與半年隨訪與對照組的差異,更小于與培訓后對照組的差異,說明在排除學校社會文化因素等干擾后,內觀認知療法對貧困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在一年時間內作用仍然明顯,但是作用隨時間較弱,建議長期加強內觀認知療法的個人培訓,已達到更好地效果。

      5、討論

      研究表明,內觀認知療法有助于大學生情感平衡。此外,內觀認知療法有助于大學生在心身癥狀、情感平衡、領悟社會支持、容納他人等方面發生較大改變,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與疏導,有利于青年學生更好的向社會過渡以及自身的成長。

      (一)人際認知改變,換位思考與三省吾身

      內觀的三大題目要求人們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追問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從而對自己存在的多種非理性認知進行察覺和矯正,改變執著的自我中心主義意識,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趨于和諧。在人際溝通的實際過程中,溝通的一方要站在另一方的角度上去體察和度量溝通中的每一個問題,用對方的觀點去理解自己所要表達的觀念與態度,去體會對方對這個話題的喜好程度,善于反思自己的錯誤,認真總結經驗,之后再有的放矢地考慮交流的途徑和層次目標,一次性地或逐一進行。在人際交往的的過程中,要建立這樣的認知不要試圖去改變別人,要學會自己適應周圍環境。

      (二)建立人際親密關系

      1.主動接受他人 內觀認知療法中“我曾給對方添過什么麻煩?”認識了自己自私的一面和對他人的攻擊,產生愧疚心理,通過前后心理的比較對自己有全面的了解。同時,通過認識到自己過去對父母、親人和朋友自始至終添了不少麻煩,對比自己的自私、罪惡和他人對自己的無私關懷,使愧疚感得到深化。這樣,通過內觀認知療法中被疏遠和壓抑在自我形成過程中揚棄,便能從自我約束中解放和逐步完善自己,從而更好地接納對方。

      2. 角色互換與理解他人 嘗試換位思考,認真從其他角度去看,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人,便會發現自己原本的定奪不一定完全正確。隨著內觀認知的深化,逐漸形成新的認知,學會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別人,而不可能強制改變別人,進而增強與周圍環境的共感和包容性,學會體諒他人、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改善人際關系。

      3.理性認知 在進行內觀療法時,通過對父母、朋友等對象的內觀,察覺和體會與他們的連帶感,會讓內觀者在今后做事情時不僅考慮自己的得失,而且還會顧及其他人的感受,與父母和朋友建立親密關系。進行認知療法時,通過回憶以第三者的角度正確認識自動式負性思維,想到自己的不足與錯誤之處,有一種想給予對方回報的渴望。兩類情感的交織加劇了內觀者的情感體驗,逐漸打破了其原有的認知框架,改變了內觀者的消極心境。內觀者因此提高了愛他人的社會意向,重建自我信念和自我形象,形成了一種新的價值觀,徹底洞察自己的人際關系,改變自我中心意識。

      參考文獻:

      [1] 毛富強等.內觀療法在中國的研究進展和方向。國際中華神經精神醫學雜志,2004,5(2).

      [2] 邱良雪,毛富強等. 內觀認知療法糾正非理性認知個案報告. 資料匯編, 2012, 8.

      [3]劉霞,毛富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內觀認知療法效果隨訪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10,31(10):1206-1209

      [4] 邱良雪,毛富強,趙璐,等.天津市單親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10).

      [5]馮秀娟,毛富強,趙明,等.內觀認知療法對大學牛心理因素影響研究:自尊和自我和諧[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8,17(12).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avtt天堂网手机版亚洲|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第一AAAAA片|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AV在线播放日韩亚洲欧|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制服 |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亚洲无人区视频大全| 亚洲天堂2016|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AV波多JI|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不卡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自偷自偷偷色无码中文| 久久亚洲伊人中字综合精品|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综合偷自成人网第页色| 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亚洲第一成年男人的天堂| 亚洲韩国在线一卡二卡|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亚洲jizzjizz少妇|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