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顧茅廬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三顧茅廬主人公: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
2、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3、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關羽、張飛二人,三次到南陽臥龍崗諸葛亮居住的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后傳為佳話,漸成典故。
(來源:文章屋網 )
劉備屈尊三顧尋訪臥龍,孔明隆中對策縱談天下。此后,劉備從亡命將軍變為了一方梟雄,諸葛亮也開始了他叱咤風云的政治生涯。從占據荊、益二州到白帝托孤,兩人肝膽相照,心神無二,被后世視為君臣信賴的典范。?
《三國志》作者陳壽稱之為“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人炎盛軌。”也許是因為歷來英雄相惜,千古同慨,憂國憂民的詩圣杜甫感嘆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然而,時至今日,每每讀到《三國演義》中那段精彩的“三顧茅廬”,在慨嘆的同時,又想到了另外一點——求賢之道。?
求賢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廣羅賢士,借的是物質條件,曹孟德召納能臣,憑的是三次頒布《求賢令》……這些雖然都是求賢,但“三顧茅廬”卻技高一籌。劉備三顧,獲得了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后主劉禪如何昏庸,諸葛亮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與其讓大賢大德之士懷著“試一試”的心理主動上門,不如像劉備,深謀遠慮地選擇親自訪賢,求賢。?
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善于發現人才,尋求人才,使用人才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在中國古代,不乏這樣的智謀之士。周文王為了消滅殘暴的商紂王,到處訪賢求能,他在渭水南岸遇到了直鉤釣魚的姜尚,聽了他對治國安邦的一番見解,心悅誠服,馬上請他到王宮,這位姜太公在文王死后,輔佐武王伐紂,一舉滅商,文王靠他的遠見卓識訪求到了出類拔萃的賢才。?
八百年后,楚漢相爭,韓信因為得不到重用而離開劉邦,蕭何親自連夜追趕,并建議劉邦以韓信為大將,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幫助劉邦出蜀中,得天下,蕭何月下追韓信,靠他的一片誠心追回了難得一見的將才。?
任何時代,任何范圍內,總會有一些賢能的人,這些賢才如果能擁有合適的舞臺,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一定會為國家和人民多做事情。?
求賢,將有一定才能的人尋找出來,招至身邊或讓其在原有的地方施展才華,最終加快社會發展的進程。重視人才,求賢若渴,懂得運用“三顧茅廬”的求賢之道的人是開明的,也一定會得到賢才的誠心,有所作為。?
[名師點評]?
事實勝于雄辯,“三顧茅廬”的求賢之道甚是開明:諸葛亮、姜太公、韓信……他們的成功不能說明嗎?大量的舉例論證令人信服;燕昭王、曹操……他們的求賢之道能比劉備的嗎?類比論證令人折服。本文道理論證少,擺脫一味地理論說教,以事實說話,是本文的一大優點。?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三顧茅廬》是根據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內容改編的,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的故事。課文以“拜訪諸葛亮”為線索,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行文,重點突出劉備虛心求教和對賢才虔誠渴求的精神,表現諸葛亮位曠世奇才的形象。課文通過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和環境描寫刻畫人物。本課語言通俗易懂,學習重點鮮明,使學生通過環境描寫、人物對比和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學習積累語言,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教學目標】
能掌握生字詞的認讀和書寫,學會組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三、四自然段。
能復述三顧茅廬的故事梗概,抓住重點語段,品讀,初步認識、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點難點】
重點:抓住重點語段,品讀、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難點:通過對語言理解體會劉備求才若渴的心情,學會景物描寫。
【設計理念】
遵循閱讀教學雙向心理的原則,采用“質疑讀、合作讀、評價讀”,讓學生在閱讀中自主把握內容、理清層次,獲得對人物的感知和理解。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課文為學習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夠指出比喻句中的本體、喻體及其關系,學會初步分析比喻句的作用和好處。學習課文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形成景物描寫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披文入情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劉備三顧茅廬的過程,以及劉備前兩次訪諸葛亮的情節,那么,我們在劉備身上看到他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呢?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鞏固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能力,通過人物性格品質的探討,為教學重點展開服務。】
二、探討人物,感知形象
1.諸葛亮出山了嗎?他因為劉備的什么而出山呢?從哪些地方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的呢?自主閱讀相關內容,采用圈畫法閱讀,并寫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板書:誠心誠意。
【設計意圖:強化學生對內容的把握,增強他們對劉備品質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思考探討:在劉備三次請諸葛亮時有沒有遇到阻撓?請找出對應內容,并從語言、行動的角度加以分析。
(1)張飛的語言。(投影出示:“……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板書:魯莽、無禮、粗俗。
(2)劉備的語言與行動。(投影出示: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同諸葛亮見面”)
(3)提取體現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心情和行為的關鍵詞。(投影出示:半里多路,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去,恭恭敬敬,半晌,一個時辰,快步走進)
板書:恭敬、尊重、求賢若渴。
(4)分角色朗讀,讀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設計意圖:感知人物形象,學習人物性格和品質表現的方法,在對比中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面貌。】
三、真誠交流,學習手法
1.閱讀探討:劉備誠心誠意、恭敬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真的值得劉備如此嗎?采用圈畫法最后兩個自然段,說說體會,談談感受。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要求圈畫出閱讀重點,在閱讀中獲得感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合作交流:
(1)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劉備感到“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那么,他在見到諸葛亮之前對自己的統一大業處在什么樣的狀態嗎?
(看圖理解:群雄紛爭,三分天下)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合理推想能力,培養學生前后聯系的學習習慣,從而理解這側面烘托手法。】
板書:雄才大略。
(2)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自己的老師:“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里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你是怎樣看待這樣關系的?
明確:比喻修辭手法,把劉備比做魚,把諸葛亮比做水,突出關系密切和諸葛亮對劉備的重要,顯現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和深謀遠慮。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劉備高興的心情,更體會他的求賢如渴。
板書:尊重人才。
3.升華小結:劉備尊重人才,求賢如渴獲得曠世奇才諸葛亮的輔助,而正是劉備放下身段的“三顧茅廬”,才有諸葛亮為實現劉備“實現統一中原”的目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四、品味描寫,學會運用
1.《三顧茅廬》不僅以情感人,而且去隆中的途中景色迷人。(投影出示:“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景色秀麗宜人。”)
2.圈畫法品讀,找出寫了哪些景物,其各自特點是什么?(提示:山岡:蜿蜒曲折;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見底;竹林:青翠欲滴)
3.探討景物描寫的方法。
小結:(1)抓住主要景物的特點有序描寫;(2)運用合適修辭手法,生動表現,突出特點。
4.當堂訓練。
認真讀讀課文中描寫隆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學生交流、評析。
【設計意圖:讀寫結合,提高對所學活學活用的能力。】
五、作業
1.完成相關課后練習;
2.引導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中與這篇課文的相關章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 恭敬、尊重、求賢若渴
張飛 魯莽、無禮、粗俗
諸葛亮 雄才大略
比喻 景物描寫
教學反思(略)。
參考文獻
大家還記得我們三年級時學過的《三顧茅廬》嗎?今天我就來講一講《三顧茅廬》之后的故事。
《三顧茅廬》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皇叔劉備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不嫌諸葛亮身份卑微,而在草房外等候孔明醒來,孔明看劉玄德求賢若渴,向劉備訴說了天下大勢,最后劉備請孔明出山的事。
孔明出山后,眾武將心里不服,以為孔明年輕,干不出什么大事業,所以很想找個機會來證明諸葛亮干不出什么大事業。曹操得知劉備得臥龍,命夏侯??轂??蛉スゴ蛐亂啊U擰⒐亓轎喚??鬧??南耄赫飧鮒罡鵒輛烤褂卸啻蟊臼攏?詿艘徽攪恕V罡鵒戀彌?鼙?捶福?嚴牒枚圓擼??摯止亍⒄哦?喚??環??憬枇醣傅木?『徒R揮茫?罡鵒列?紀昝?詈螅?歐傷擔骸拔頤淺鐾獯蛘蹋?恢??倫鍪裁矗俊笨酌鞔穡骸傲獵誄搶鎰急蓋旃ρ紜!閉歐膳?穡骸熬??蒙?栽詘。斃銥髁醣復蛟渤。?琶懷稱鵠礎4撕螅?酌饔眉蘋鶘詹┩?攏?蟀懿芫??掛淼隆⒃瞥ぁ⒆恿?薏晃逄逋兜亍U歐商鏡劍骸熬?掄嬪袢艘櫻笨酌髁⑾鋁恕俺醭雒┞?諞還Α薄
后來,曹操率兵南下,諸葛亮為了對付曹操,游說東吳,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每一件事都顯示著孔明過人的智慧和聰明的頭腦。回到荊州后,周瑜屢次欲殺之,卻被孔明將計就計,三氣周公瑾,最后周瑜臨死前嘆曰:“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而亡。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以題目為切入點,訓練用一句話概括故事情節。
2.自讀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3.透過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遠大的理想,并時刻為實現理想做好準備。
【教學重難點】:
1.自讀文本,感知人物形象。(重點)
2.透過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遠大的理想,并時刻為實現理想做好準備。(難點)
【教學活動設計】
一、懸念導入,激興趣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這樣一個特定的時代為我們造就了一部偉大的作品---《三國演義》,他以生動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節,宏偉的結構,為我們展現了時代條件下的各種紛爭、矛盾,敘述了三國時期群英聚集,風云天下的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正是《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的一個小故事,請同學們齊讀課題。(板書課題)
二、抓住文眼,構情節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這個題目,你讀出了什么?
2.速讀課文,在總覽全文的基礎上,再次解析題目,用一句話概括主要故事情節。
(學法指導:什么人什么時候做了什么事,產生了什么結果)
小結: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最終使其答應出山。
三、抓住關鍵,析人物
質疑:
劉備是如何做到讓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的呢?(誠心)
文本探究
(一)劉備之“誠”
1、自讀課文,思考: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他的“誠心誠意”?
2、諸葛亮答應出山,只是因為劉備誠心嗎?劉備的身上還有什么特質是讓諸葛亮欣賞,愿意跟隨的呢?
3、學生自主散讀思考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個性特點,小組互相補充交流。
4、組內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師生互評。
明確:(1)拜訪次數
(2)充分信任
(3)下馬步行
(4)等候醒來
(5)批評張飛
劉備:有雄心壯志、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有威望,有號召力,氣度寬宏
小結:正是劉備集這些優秀的特質于一身,才能在誠心的拜訪后求得大賢。
(二)諸葛亮之“賢”
誰都不會隨隨便便成功,劉備是這樣,諸葛亮也不例外。
探究文本,看看在那個群英薈萃的年代,諸葛亮能夠脫穎而出,使得劉備三顧茅廬,他又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明 確:雄才偉略、目光長遠、胸懷大志、淡泊名利
四、總結歸納,談收獲
從兩個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呢?
總結:成功只屬于有準備的人,我們要想成功,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并時刻為實現理想做好準備
五、課后練筆,促提升
請同學們以《理想與成功的距離》為題,寫一寫自己的學習感受。
六、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 諸葛亮
誠 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