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孔子游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篇文章主要內容講的是孔子帶著弟子們去游賞春景,面對這樣迷人的景色,讓孔子想到水,又從水想到了真君子,并借水來給弟子們上了一節精彩的課。
當孔子對弟子們說水似真君子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與善施教化,弟子們像從夢里突然醒過來似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們聽完了老師的宏論后,三三兩兩地向老師言志,他們這些言出來的志各有不同,我也從他們言志中體會到了他們的。從子路說的話中,我體會到了他大方、豪爽的性格,從顏回的話語中我體會到了他謙虛、有德行……最后,我從孔子的話語中,體會到他胸襟的博大,擁有大愛的胸懷。
在我讀完所有內容時,我看到了一個富有智慧、善施教化和循循善誘的孔子孔老師。讀完這篇文章后,我又讀了一個關于孔子的故事。講的是孔子看到有兩個小孩在辯“太陽是在中午離人近,還是早上離人近”的話題。孔子來了興趣,也參加了這個話題。但是他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低頭思考,可見他又是一位謙虛、善思的人。
首先,在備課取向之間取舍
認真研讀《孔子游春》這一課,就會發現有幾個備課取向:從人物的了解來看,可以是走進孔子;從對比閱讀今古文來看,可以是走進古文;當然也可以是走向思維,甚至注重表達,等等。但更多的教師卻喜歡從單元主題來考慮。畢竟現在新課標倡導教師除了與學生、教材進行對話外,還需要與編者進行對話。而編者把該課安排在“尊師重教”這一單元,與之相對應的課文還有《莫泊桑拜師》《理想的風箏》《明天,我們畢業》等幾篇課文。因此很多教師從單元主題出發,在課文教學中刻意注重單元主題教學。然而語文課由教課文向教語文轉變,這是大勢所趨,單元主題可以有,但無需刻意,更無需過分強調,畢竟很多時候,語文味才是語文課的前提,語文意識才是備課的首要出發點。針對《孔子游春》這一課,筆者認為備課最好還是以語文意識為主。
其次,在文本主題之間取舍
題目是課文的文眼。《孔子游春》這一課,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認為文本主題應該定位在“游春”上,通俗來講也就是玩;然而游春更注重心情,比如程顥曾寫過一首詩,其中有“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就極力渲染了自己游春的心情。《孔子游春》這一課,認真研讀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孔子帶領學生出來,如果只是“游春”,那么就不會限定時間,而在文中,孔子是專門等泗水漲潮時攜帶弟子出來的。這顯然是有他自己的教育目的,這在后文中會得到驗證。泗水漲潮,對游歷豐富的孔子來說,自然司空見慣;但他仍能選擇泗水漲潮作為教育媒介,來激發學生思考,從而引發“水是真君子”這一論述。從教育目的出發,“游春”是表,“游學”才是根本。因此,筆者更愿意把這次郊游看作是孔子教育學生,引領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的一次“游學”活動。
第三,在教學內容之間取舍
很多教師教學《孔子游春》這一課,總是繞不過“水是真君子”的思辨,甚至還有教師不厭其煩,把古文版“論水”搬到課堂,這種過分強調讓學生根據外在命令收集文本信息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偏移了語文的核心任務,即學語言。通俗地講,教語文,也需要讓語用詩意地行走在語文課堂上。就《孔子游春》而言,筆者認為,教師更應該著力于文本的表達方式,學習作者善用多種方式表達文本的意思。這里,筆者著重探討文本是如何通過語言來進行表達的。
一是春天景色。題目為“游春”,自然春天景色也是文中所要表達的重點,況且春景還為下好鋪墊。但又怎樣對春天景色進行描述呢?“千里鶯啼綠映紅”,那是俯瞰大地的胸襟;“春天的腳步近了”,卻是擬人的手法。在《孔子游春》這一課第二段中,則幾乎用整段的比喻對春天景色進行贊美。把“大自然”比作“母親”,“大地”比作“胸懷”,“森林”比作“長發”……整齊的句式,讀來讓人倍感親切。這是作者的語言,更是編者所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在這里,教師就需要有所取舍,要放棄文本表面信息,著重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多讀幾遍,多品析幾次,如有可能還可以直接讓學生接著仿寫。只有這樣,讓學生沉浸在語用環境里,才能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二是師生論水。不容置疑,論水是文中的重點,更是難點,無論是文本信息還是品味語言。但由于時間關系,作為教師也需要有個側重,也要懂得取舍。這里筆者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品味語言中理解文本的信息,因而語言表達才是重點。水很平常,泗水也是一樣,但孔子能從平凡的事物中引申出不平凡的道理,這采用了類比的手法,對于學生來說有點深奧,因而最佳的方法就是直接讓學生品讀語言。在持續品讀中讓學生體會孔子對學生的循循教誨,在品讀中領悟水與真君子之間的關系。“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論水”來說,也是一樣。作為教師要懂得取舍,舍掉平時的空洞說教,取的是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語言,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孔子的“意味深長”。
關鍵詞:孔子;羅杰斯;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7-0084-02
一、“孔子”與“羅杰斯”:課堂智慧引導方法領悟
(一)“孔子”與“游春”
孔子是人類的精神導師,他關于學習的經典論述和教育教學思想一直為后人津津樂道,推崇備至。最近,在讀《孔子游春》一文,發現其教育思想透過課文可窺一斑。春潮猛漲,泗水生機勃勃,老師特意帶弟子外出游歷。雖說“游春”,但孔子置花紅柳綠于不顧,看起了司空見慣的流水綠波,這是孔子創設的情境,境中生情。弟子們心求通而未得(憤),口欲言而不能(悱),自是啟發的絕好時機。當有弟子主動提出:“老師遇水必觀,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講給我們聽聽?”孔子便水到渠成地引發了一場關于“水是真君子”的談論,又趁熱打鐵,與子路和顏回探討了各自的人生志向。這是一次成功的教學,以天地為場,以水為媒,在精心預設中沒有告知,只有無痕地引導,價值觀的生成卻異常自然與精彩。
(二)“羅杰斯”與“非指導”
卡爾·羅杰斯,當代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和教育改革家,他把“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理論運用于教育領域,獨辟蹊徑,提出了“非指導性教學”。他認為:教學就是要提供一種人道的、令人愉快的環境氣氛。在這個環境中,學生的個性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發展。教師不應以指導者自居,而是為學生提供條件,應學生的要求參加討論、探索、研究,從而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其理論和經驗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三)“孔子”與“羅杰斯”
孔子與羅杰斯,一中一西,一古一今,但兩者的教育教學思想極其相似:都關注情境的創設、都擁有開放的課堂、都注重智慧的啟迪。
二、“得法”與“精彩”:課堂智慧引導策略初探
在教授《孔子游春》一課時,教者嘗試著將孔子的教育教學理念與“非指導性教學”的理論研究整合,落實于課堂的實際操作中,并初步總結出了一些課堂引導的策略。
(一)寓教于樂,情境引導初嘗試
【融通】
孔子提倡“寓教于樂”,即應用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使學生寓理義于情感愉悅的體驗之中,在動情、移情和不知不覺的審美感受中發揮其教育功能。羅杰斯也認為,教師要創設一種可接受的氣氛,使學生得以無拘束地、自由自在地交流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見,情境的創設在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
【實踐】
1.片段一:(教學導入部分)。教學伊始,教者抓住學生喜歡愛美、愛玩的天性,利用課件展示出逼真的游春動畫,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中廣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溫暖的太陽,和煦的輕風,再配以動聽的音樂,此時無須過多地講解,學生已然身臨其境,仿佛穿越了時空,正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的泗水河畔游春呢!
2.片段二:(教學“賞春”部分)。課文第一部分教學即將結束,此時有一學生提出了質疑:生1:老師,泗水河畔桃紅柳綠,景色這么迷人,但孔子好像只對泗水河里的水感興趣,這是為什么呢?師:是啊,這到底是為什么呢?細細讀讀文章第二部分,你一定能找到答案。你可以自讀自悟寫閱讀批注,也可以小組討論找答案。(生立刻學習開去)生2:因為水是真君子,它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所以孔子喜歡水。生3:“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孔子是個充滿智慧的人,所以愛水。生4:孔表面上是帶著弟子賞春,實質上以水為喻,想教育他的弟子成為水一樣的真君子呢!這就叫教育的智慧。
【反思】
策略一:創設視聽情境。在課堂導入部分(見“片段一”),教者創設了恰當的視覺情境,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善用情境教學,能不斷維持、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持之以良性的互動。
策略二:放大問題情境。古訓道:“學啟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情境的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于思維的能力(見“片段二”),因此,當課堂中有學生提出疑問時,教者敏銳地抓住,一個反問,一個學習方式的有效引導,立刻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情趣。課堂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設疑、導疑、釋疑,這樣可以誘發學生主動思考,開啟學生心靈,開發學生潛能。
(二)注重開放,個性引導初嘗試
【融通】
“教學相長”是孔子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因為如此,學生可以與老師大膽交流,暢所欲言,為教學相長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羅杰斯也認為,課堂上,要開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討論問題,盡情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或看法,通過對話和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啟發,學生的個人見解將逐漸由偏頗、粗淺走向全面和深刻,并最終形成基本共識。
顯然,這種“互動合作”的教學模式與孔子提倡的“教學相長”其本質是一致的,都是指向課堂的開放度。
【實踐】
片段三:(品讀“論水”部分)。師:孔子認為“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是什么呢?請用心感悟。(學生自讀自悟寫批注)(學生小組交流)師:孔子認為“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是什么呢?請同學們任選其中的一點說說自已的理解、感受和想法。生1:我來說水“有德行”,我從“哺育、一切、乳汁”這三個詞可以看出,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水用自己去澆灌萬物,犧牲了自己,卻成就了別人!師: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沒有水,就沒有泗水河邊的——桃紅柳綠(生接),就沒有——草色青青(生接),沒有你,沒有我,沒有這世間的一切。生2:我來談水“有志向”。水的志向是流向大海,為此,它穿山巖,鑿石壁,但它不畏困難,勇往直前,朝著理想奔去,這種精神令人敬佩。師:正所謂: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有風雨兼程!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這就是流水的志向。同學們,難道我們不該有這樣的志向嗎!生3:我想談水的“善施教化”……
【反思】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三個對話,其實就是三種互動。即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策略一:引導生本互動。“片段三”中,教師以一個問題:“孔子認為‘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是什么呢?”引導學生潛心閱讀,用心揣摩,帶著問題,去理解文本,去與“水”、與“君子”進行心靈交匯,并且把理解和感悟寫下來,促進學生的個性學習。
策略二:促進生生互動。“片段三”中,教者引導學生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去討論、去探究。“生生互動”使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小組成員之間處于相互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的相互激勵狀態,使教學既帶有競賽和趕超,又能成就學生的發展。
策略三:關注師生互動。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在合作的環境下,通過教者智慧的引導,“如果沒有水,就沒有泗水河邊的——桃紅柳綠,就沒有——草色青青,沒有你,沒有我,沒有這世間的一切。”“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有風雨兼程!”學生對“水是真君子”的理解由課本延伸到了課外,“同學們,難道我們不該有這樣的志向嗎!”又由弟子延伸到了自己。(見“片段三”)。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是一種雙邊(或多邊)交往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指點,學生思考;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共同探討問題,互相交流,互相傾聽、感悟、期待。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個性化學習,小組合作探究,體驗性學習,在有向開放、多層互動中既不故步自封,也不隨意屈從,在體現主體性的同時,張揚自己的個性。
(三)啟迪智慧,能力培養初嘗試
【融通】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情感的激發,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也是孔子“啟發誘導”教學原則的升華。羅杰斯也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而教者則要學會為學生的思維把脈,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資源,提供幫助。
【實踐】
片段四:(“賞景”一段的學習)。師:(出示第二自然段)請你自由地讀一讀,好好地品一品,它美在哪兒?生1:一個“桃紅柳綠”一個“草色青青”,有了色彩的泗水河畔春意盎然。生2:第一句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還運用了疊詞,讓我感受到春風的輕盈、春天的可愛。生3:第二句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刻畫出大自然的壯美,很好地抒發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生4:我發現這一段運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圍繞著“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這句話進行了描摹。
片段五:(2、8自然段的教學)。課堂上,教者就引導學生進行了兩次仿寫。仿寫一之“賞春”片段:在這段話的末尾有一個省略號,細細地讀一讀這段話,你覺得大自然還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呢?你能通過想象,把省略號省略的內容補充上嗎?仿寫二之“論水”片段:那么,水在你心目中又具有怎樣的品性呢?你也來當一回孔子,贊贊你心目中的水。
【反思】
策略一:突出語言訓練。高年段,教師不僅要關注文字本身,還應更關注課文是如何表達的,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上。“片段四”的教學中,教者就引導學生以教材為依托,從“表示顏色的詞”、“疊詞”、“比喻、擬人、疊詞、排比”手法、“總—分”的構段方式等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去感受語言,領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策略二:突出思維訓練。“片段五”中,教者引導學生進行了兩次仿寫。兩次仿寫訓練的關注點不同,第一處是對修辭方法的仿寫,第二處是情感立意方面的仿寫。通過兩處仿寫,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和知識的拓展,而且培養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運用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文章的表達方式,也要指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寫法的真諦,實現對某種寫法的自我內化,通過聽、說、讀、寫,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能力。
1.聯系實際生活,培養人文精神
課堂教學作為傳統教學賴以生存的載體,是學習語文知識,建立知識體系的最佳平臺。但是面對人文主義教育時,課堂教學就顯得生硬、刻板。而一切脫離于現實生活主體的人文教育也必然是干澀無味的。語文課本中的內容和人物一般距離當今的現實生活都存在一定距離,也使得學生在學習時產生距離感、差距感,不能切實感受課本中內容所帶來的自身魅力。而針對一些距離現實生活稍近的文章和內容,由于小學生的認知程度有限,也局限了課本本身所能發揮的作用。因此,在進行人文主義教育時,適當地走出課本,走進生活,不僅拉近了知識與生活的距離,更能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真善美,尋找正能量。例如:在講解小學語文蘇教版《孔子游春》時,教師可選擇適當的時機,帶領學生春游,真正感受春天的魅力,體會孔子在游春時的情景。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教師有意識地傳授學生一些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小技巧、小方法,鍛煉學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同時,教師也可根據《孔子游春》中的內容,讓學生觀察流水的走向和動態,讓學生明白“清者自清”的道理,做一個有水一樣人格的高尚的人。
2.加強互動交流,感受人文魅力
從教育學角度分析,教學的本身的意義不僅在于教授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體會教與學的過程,也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將人本主義教育融匯的手段和方法。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處于主體地位,以主動性和傳授性為主,扼殺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和質疑,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潛質。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從講臺上走下來,傾聽學生的心聲,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真正使學生發揮主體性作用。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社會、對人生、對自然的探討,建立自己的認知和見解。例如:在講授《煙臺的海》一文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畫筆,描繪出心中海的樣子,并讓看到過海的同學講述自己在看海時的感受。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大海的影像,使每位學生彼此交流自我的感受和情感,并逐漸引導學生體會大海的胸襟和寬廣,達到人文主義教育的目的。
3.總結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孔子要教育弟子們具有君子一樣的品行,教學目標很明確。可是孔子并沒有選擇已有的書本和把弟子們圈在屋子里進行說教,而是選擇了春天,選擇了正漲春潮的泗水河畔。這里春色怡人,陽光明媚,花紅草綠,春風習習……帶弟子們到這里,弟子們的心情怎么能不愉快呢?
我們現在的語文實踐課和一般的語文閱讀教學混為一談,還是在教室里,還是那規定的教材。在這空洞的教室里,學生沒有興趣、沒有激情、沒有積累、沒有動力,怎么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考慮到上述的幾個方面,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這樣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如要學生了解環保的重要,就要敢于把孩子們帶出教室,看看現代工業造成的污染,走訪、了解污染環境帶來的惡果。這時再讓學生在一起互相談論。他們有興趣、有激情、效果怎么能不高呢?
二、善選巧喻教學內容
孔子在上這堂課之前就已經確定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就是教育弟子們具有君子的品行。到底怎樣做才符合君子的品行呢?為了給弟子們解惑,孔子可下足了工夫。有人說名師備課傾其一生。孔子有廣博的知識與豐富的閱歷,他善于觀察,思維敏捷。對大自然的萬物熟悉于心,特別是水,孔子情有獨鐘。他遇水必觀、遇水必思。從司空見慣的水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孔子一生也有“上善若水”的追求。為了完成這堂課的教學任務,孔子選擇了水作為教學內容,可謂精妙之極。可見教學內容的選擇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顯得多么重要。
作為教師就要胸攬自然萬物,揣摩了解自然萬物的特點:生命力頑強的野草、傲雪的寒梅、斗霜的秋菊、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給孩子們以形成良好品行的喻物。
那么如何讓弟子們從這水中領悟哲理,學習高尚的道德情操呢?孔子發揮了自己善打比方的能力,根據水的不同特點把水比作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孔子的這一番宏論在弟子們的心里蕩起層層漣漪,在驚嘆老師能從司空見慣的水中悟出這么多的同時也靜靜地陷入沉思。他們怎么不會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原來老師這一番說辭是讓他們明白,要做像水那樣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教化的真君子。這種潛移默化,順勢利導的教學,使弟子們自然而然地被孔子這樣的真君子同化,教學目標也順利完成。
三、自由輕松的教學氛圍
教得輕松,學得愉快,這一直是我們教師追求的境界。孔子在這堂課中就有著完美的表現。孔子沒有把弟子們關在教室里,也沒有讓他們整齊劃一、規規矩矩地坐端正,更沒有規定好的教本,而是選擇把弟子們帶到春意盎然的泗水河畔。在這樣的美妙環境中,弟子們的心境怎么能不愉悅呢?
孔子沒有給弟子們作出任何要求,而是獨自在泗水河畔靜靜得觀水,以吸引弟子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圍坐過來。這樣弟子們沒有任何壓力。孔子也沒有讓弟子們去完成什么作業,而是讓他們自由活動、自己感悟。
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孔子的幾個“沒有”的舉動中,老師和學生們都在自由輕松的教學氛圍中度過。三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這種“教得輕松、學得愉快”的教學境界,讓我們嘆為觀止。
四、巧妙的設疑,實時啟發
如何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能否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孔子為了讓弟子們對水產生興趣,他便選擇在泗水正漲春潮的時候把弟子們帶來。孔子并沒有直接向弟子們提問,而是靜靜地坐在那里觀水,讓弟子們主動發現自己的這一舉動,產生好奇與疑問,產生興趣與求知欲。在充分調動弟子們主動參與積極性的情況下,老師的一番言論才能深入人心。
如想讓學生對周圍環境保護問題產生興趣,我們可以事先帶領學生們來到農田邊,來到小樹林里。學生們在玩耍中會尋找在書本中、在故事里見到的小青蛙、小鳥等小動物。可他們會發現怎么也找不到,或者很少。它們都跑哪里去呢?學生們感到納悶,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些小動物們哪里去了?自然也就聯系到環境的惡化上了。
五、師生互動,表揚有方
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這樣的境界在孔子的教學中也不無體現。為了讓弟子們能及時消化鞏固,孔子讓弟子們暢談自己的志向,并和弟子們互吐心聲。這種以朋友之間的談論讓弟子們暢所欲言,表露志向,其實這也是一種言傳身教的典范。弟子們自然向孔子這樣的真君子看齊,以老師為榜樣。這時榜樣的動力,見賢思齊的舉動,在孔子與弟子們互動談論中水到渠成。和弟子們一起分享自己的志向,和弟子們一起彈唱,為弟子縱情伴舞,這是對弟子充分的肯定,讓弟子們更加堅定的自己向善的志向。這樣表揚的方式,盡情而不矯情,與弟子們一起分享學習的快樂,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對弟子肯定的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