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子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楊慧
在中國古代,嬰兒自呱呱落地之日起,三個月內便是“成名”期,即在此期間父母要給孩子起個名字。
據《周禮?地官?媒氏》載:“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這有似今日的出生證。“名焉”,其意思就是“小名”、“小字”或“乳名”。
有從父母夢中來的 西漢孝武帝劉徹,其乳名為“彘”。何謂“彘”?即大豬也。豬別名豕,又叫彘,《尸子》曰:“大豕為,五尺也。”《爾雅?釋畜》:“彘五尺為。”這名是誰起的?是源自劉徹的父親劉啟的一個夢。據班固寫的《漢武故事》載:“景帝亦夢高祖謂之曰:王美人得子可名為彘。”
還有唐代時人稱“詩仙”的李白 “白”乃乳名,亦是從他母親夢中來的。相傳李母產前夢見了光芒四射的“長庚星”,一時黑夜變白天。“長庚星”又名“太白金星”,又俗稱“文曲星”。
有從嬰兒長相和降生景況而取名的 中華儒學的祖師爺孔子,他的乳名叫“丘”。何以名“丘”?《中國歷代大儒》一書在介紹孔子時說:“孔子出生頭頂內凹(圩頂),有似阿丘,故名孔丘。先前父母曾禱于尼山,因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
還有古書說,“老子”亦乳名 請看(晉)葛洪著的《神仙傳》載:李耳的母親“感大流星而有娠,懷孕七十二年,剖左腋而生子。生下來就是滿頭白發,故取名老子。”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中,只說:“姓李,名耳,字聃。”避開說“老子”的由來。
戰爭中熬出的將軍,常給兒女起名“兵”呀、“車”呀的 最有說服力的例子,莫過于南北朝時,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了。他一生東征西討,戎馬生涯一輩子,最后代晉建宋,當上了皇帝。所以他給長子劉義符起了個“車兵”的乳名,又給第三子劉義隆起了個“車兒”的乳名。他希望南朝宋有個鐵桶似的江山,且能代代相傳。
起乳名的是父母,襁褓嬰兒無權贊否,爾后取舍則權在兒女了。漢武帝乳名“彘”,以后正史中找不著,只有《漢武故事》才有。
朱元璋的“重八”,做官后立即變為“興宗”,以后他的兒女,再不以排行代名。只有李白,對乳名“白”很受用,日后還加個字成了“太白”,讓這乳名伴隨終生。
“空手套白狼”古今大不同
“空手套白狼”在今天是一個貶義詞,比喻那些不做任何投資到處行騙的騙子所用的欺騙手段。然而,在中國古代,白狼是一種祥瑞的動物,它的出現往往和圣人,和改朝換代聯系在一起。
《帝王世紀》記載:“湯得天下,有神獐、白狼銜鉤入殿朝。”唐朝編成的《藝文類聚》解釋白狼說:“白狼,王者仁德明哲則見。”就是說白狼只會出現在國君具備仁德的時代,亂世是絕不會出現的。《山海經注》的作者郭璞也稱頌白狼惟有道德的人才能見到,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吉祥動物,不是隨隨便便就出現在人間的。可見白狼是祥瑞的征兆,“空手套白狼”因此也就成為一句褒獎之語,褒獎那些能夠空手把象征祥瑞的白狼套住的有道國君和勇士。
如今,這一俗語居然成了一個貶義詞,成了騙子實施詐騙手段的同義詞,真是令人浩嘆!
“吹牛皮”的來歷
一天,鼠哥哥和鼠弟弟都餓了,正為僅剩的一塊餅干而爭得不可開交。鼠媽媽從睡夢中被驚醒,看見兩個孩子打得不可開交,就急忙問道:“怎么回事?”鼠哥哥和鼠弟弟異口同聲地說:“我們餓了,可只有一塊餅干”,“唉!你們長大了,也該出去闖闖了,今天晚上,你們一起到人類家里偷些食物吧!”鼠媽媽接著說,鼠哥哥胸有成竹地拍拍胸膛,說:“沒問題。”鼠弟弟心想:“可得小心點。”
時間飛快,夜晚將要來臨,鼠哥哥和鼠弟弟正觀察著人們家里周圍的結構,都等待著黑夜。
夜深了,行動開始,鼠哥哥往上一跳,踩在抽風機上,穿過空位溜進了廚房,鼠弟弟小心謹慎,先看看四周,再緊跟著跳進廚房。鼠弟弟細聲問鼠哥哥:“有什么好吃的?”鼠哥哥左瞧瞧右看看,指著桌上的包子說:“就它了。”鼠哥哥和鼠弟弟牽著手迅速地跳到桌上,拿出袋子使勁裝,鼠弟弟說:“別拿太多,不然我們拿不起,逃得就慢啦!”鼠哥哥卻說:“怕什么,你怎么那么膽小,真丟我的面子。”鼠弟弟只好嘆嘆氣,拿了足夠的包子就先走了。而鼠哥哥拿了包子還想拿肉,拿了肉還想拿菜……突然,不小心碰倒了瓶子,啪的一聲,把寂靜打破了。房子的主人悄悄地走進廚房,發現有老鼠偷吃東西,立刻關緊門窗,準備消滅老鼠。這時,鼠哥哥驚慌失措,拿著比它還大的食物,走也走不動,本來可以舍棄食物趕快逃走,可它卻舍不得,結果它被房主逮住并用棍子狠狠地打死,在它奄奄一息時,流出了悔恨的淚水。
鼠弟弟回到家把食物放好后,覺得不放心哥哥,又回去看看,發現哥哥已經離世了,只好傷心地將事情告訴了鼠媽媽。
一、百姓紀錄片的內容構成
百姓紀錄片的內容構成主要有以下十個方面。
(一)樂觀堅強的生活態度
樂觀堅強就是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對待人生。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生命日記》,講述的于娟是一位乳腺癌的晚期患者,更多的人稱她為“抗癌斗士”。自2010年5月開始,她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下了6萬多字的日記,日記中記錄了于娟用樂觀堅強的生活態度對抗病魔。在生命最后的時刻,她領悟到了生活的真諦并且用自己的文字讓大家能夠有所反思,去改變自己不好的生活習慣,珍愛生命。
(二)無私奉獻的人間大愛
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百姓紀錄片《善滿家園》,介紹在胡艷萍創辦的私人苗圃“善滿家園”中,收留的都是一些殘障人士。他們在這里相親相愛,胡艷萍喚起了他們生活中的希望。同時胡艷萍也通過這樣的方式,向人們證明了愛在人間。紀錄片《廣場東路上的兄弟們》講述的是在2011年10月19日,江西省南昌市廣場東路19名余干籍農民工像往常一樣在路邊等活,此時一輛汽車沖上人行便道,把一名女孩壓在車下,在一片“沒救了”的聲音中,他們卻用自己的雙手合力抬起汽車,救女孩于危難之中,挽道德于冷漠之中。事后各大主流媒體紛紛報道,人們都稱他們為“平民英雄”、“最可愛的農民工”,在采訪中,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能見死不救”。19名農民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人間大愛之歌。
(三)艾滋的肆虐蔓延
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大型紀錄片《緝毒在行動》中的一集《毒蘋果》,介紹的是福建警方接到群眾舉報說有一人在賓館吸毒。警方在抓獲吸毒者的同時順藤摸瓜,想要打掉給他提供的一個叫“蘋果”的女人的大毒販。但是除了"蘋果"這個外號,警方對其他一無所知。經過對吸毒人員的審問,最終警方抓獲了這個叫做“蘋果”的大毒販。但是警方卻感到非常遺憾,因為這個“蘋果”只是一個不到16歲的女孩,從中也反映了對普通百姓的危害程度。
(四)平凡百姓的冷暖人生
尋找那些隱沒在人群中的人,以社會觀察者的角度去記錄他們的人生。百姓紀錄片《一棟爛尾樓》講述的海口通華小區的二號樓,是一棟爛尾樓。這棟樓于1994年開始建設,1995年開發商攜款潛逃,將要竣工的大樓就這樣爛尾了,而且一直爛到了今天。這棟爛尾樓居然還居住著居民,但卻不是當初那些沒有拿到工錢的工人,而房東則是當年自己墊資建設二號樓的包工頭。《一棟爛尾樓》包工頭沒有接受采訪,一些租戶介紹了他們的生活狀態。又如紀錄片《最后的教師》反映的是數年間,中國44.8萬代課老師被大量清退,放下了教鞭,離開了講臺,他們開始了怎樣的生活。《最后的教師》紀錄了這一群龐大而沉沒的人們的冷暖人生。
(五)普通農民的致富故事
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淘寶”的村莊》介紹了淘寶村村民的致富經驗。睢寧縣沙集鎮東風村在短短4年之間,從一個普通村莊變成一個“淘寶村”,村民們靠在網上賣家具致富。前去參觀這里的人絡繹不絕,更是有城里的一些教授專門來到這里做研究。一個鄉村,因為電子商務而出名,成為信息化時代一顆耀眼的新星,其發展模式引人注目。
(六)環保衛士的感人事跡
紀錄片《為了生命的永存》講述的是西部工作委員會干警為保護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同非法盜獵者和非法采金者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生動表現了戰斗在第一線的環保衛士平凡的感人事跡。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放飛愛》介紹的海南師范大學的體育老師李波被稱為海南救助第一人,從2003年開始,7年的時間里他救助了包括草鸮在內的700多只野生動物,其中絕大部分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并最終被成功放歸自然,李波用實際行動為野生動物保護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七)身殘志堅的奮斗精神
在當今世界上,有多少殘障人士?我們或許無法統計出一個具體的數字。但是,他們的精神卻始終令我們感動。在華夏大地上,更是有數不盡的殘疾人士在生命的旅程中時時刻刻地感動著我們。在紀錄片導演的鏡頭中,我們也能看到那些令我們感動的殘疾人。一部記錄中國殘疾人藝術團15年成長歷程的紀錄片《與夢同行》給受眾以巨大的震撼。《與夢同行》記錄了從1987年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成立以來,中國特殊藝術和殘疾人藝術團的發展歷程,其中有許多感人淚下的故事。導演把鏡頭集中于一些最具典型意義的殘疾人演員的真實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特殊藝術給殘疾人演員帶來的自豪與快樂,記錄了一大批殘疾人演員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
(八)當代青年的愛情觀念
80、90后是中國1980~1999年之間出生的當代青年,受到社會、同輩、家庭及媒體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他們在思想、行為、特別是婚姻觀方面持有獨立、鮮明的個人觀點。由中國教育電視臺全力打造、全國首部關注并反映當代80、90青年人愛情故事的紀錄片《我的太陽——80、90愛情故事》,對當前青年人的戀愛、婚姻等諸多觀念、現象予以闡述、剖析。該片選取記錄了30位80、90后的當代青年人,盡可能全面、真實、客觀地對真實的情況進行跟拍和記錄,向觀眾展示80、90后在身處傳統社會文化與現代社會文化碰撞間,勇敢地追求愛情和婚姻時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與彷徨,讓廣大受眾通過視覺真實地感受他們內心的陣痛,并帶領受眾去探索他們的愛情真諦以及情感信仰。
(九)另類青年的游戲人生
紀錄片《游戲人生》講述的是王剛大學畢業后,父親王道洪把他送上了去武漢創業的班車,但是沒想到這一別就是10年。10年后,王道洪接到從武漢救助站打來的電話。王道洪夫婦趕到醫院見到闊別10年的兒子。此時的王剛已經被診斷出患有肺結核晚期,雙肺損毀,全身多處結核,醫院當天就下了病危通知單。兩天后,王剛被送回家,5天后這個年僅31歲的青年發病身亡。在王剛消失的10年里,他幾乎天天都待在網吧里,他有20個游戲賬號,通過打游戲賣裝備賺錢。而在生命的最后7個月,他一直待在一家網吧,一直玩一款名叫“地下城與勇士”的游戲。一般人很難想象一個前途光明的大學畢業生背井離鄉,與親人斷絕聯系,在網吧里天天靠打網游過日子,而且一打就是十年。
(十)改革開放的生活變遷
廣州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土緣》通過四位農民在土地投包中的得失喜憂,反映了改革開放給珠江三角洲農民帶來的可喜變化。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制作的百姓紀錄片《共同記憶》中,通過一個個老物件和感人的人物故事,從百姓生活切入點切入,選擇日常生活中消逝的東西反映時代的變革和變遷。糧票、鋁飯盒、電子管收音機、磚頭錄音機、的確良、假領子、大哥大……這些曾經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已經漸漸遠離了我們。就像片中所說的針線活那樣,“針線活體現了守望傳統中國女人的全部魅力,它的消失紀錄著一個一去不復返的時代,但卻體現了時代的更替和進步”。
當然, 百姓紀錄片的內容構成還有很多,如有紀錄一群專門與遺體打交道的人的紀錄片《入殮師》、講述拐賣兒童的紀錄片《傷痛的童年》、反映拾荒者這個群體的紀錄片《收廢品的母親》等,限于篇幅不再展開論述。
二、百姓紀錄片的傳播特點
在歷史的時空當中,百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往往折射著時代的影像。以記錄生活本真為基本任務的紀錄片,就是要表現普通人的生活,并由此揭示其內在價值。百姓紀錄片的傳播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地域性
紀錄片與地理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一種態度、一種選擇,一種角度的問題。
首先,地域傳播中的大眾文化。
海派紀錄片形成一股平民文化潮流,形成了一種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海派紀錄片在中國紀錄片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以《紀錄片編輯室》為代表的創作群體拍攝了一大批在全國產生深遠影響的大眾文化紀錄片,如《上海灘最后的三輪車》、《下崗以后》等,使海派百姓紀錄片在整個紀錄片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其次,題材選擇上的地域色彩。
渝派紀錄片的目光凝聚在與生命抗爭的普通人身上,他們被生活和現實逼得無路可退,只能背水一戰。生活對他們而言遠在別處,眼前只有如何活下去,如何生存。渝派紀錄片在記錄現實方面是極具個性的。紀錄片《跨世紀的希望》,拍攝長達10年,始終關注重慶邊遠農村孩子們的上學問題。在城里的孩子坐著自家的小車上學的時候,還有那么多農村孩子打著赤腳,每天翻山越嶺去上學。編導在處理這種現實苦惱時采取不回避、不隱藏的態度,將人和生活當中的矛盾放在關心的核心上,這類題材和創作態度使渝派紀錄片整體上表現出悲壯蒼涼、質樸強健的美學風格。直面世像人生,面向大重慶城市、鄉村生活的鋒面,關注社會底層生活中的真實人物與真實事件,構成了“渝派紀錄片”題材選擇上的地域色彩,幾年以來已產生出類如《黑眼睛》、《他們仨》、《春到老街》、《川江號子》、《古鎮響起蓮花落》、《采風渝東南》、《舒石匠的承諾》、《劉小強的新生活》、《三個月亮》、《漆山人家》、《秀山花燈》、《棒棒》、《金山筍農》、《情與債》、《龍舟漢子》、《最后的麻風村》、《鄉村火炬傳遞》、《農民老板孫昌武》、《群嶺之愛》、《李麗和她的留守兒童》、《深山不歸人》、《背簍郵局》、《守望神歌》等一批較為優秀的作品。
其三,審美趨向上的市民口味。
上海是弄堂文化。弄堂文化曲徑通幽,很精巧。聚焦小人物,聚焦市民階層很有氣味的東西,這就是海派百姓紀錄片審美趨向上的市民口味。海派百姓紀錄片注重現實題材、平民視角以及平民意識形態的表達,紀錄片定位于平民百姓,其拍攝視角多是基于平民立場,長于抓取生活細節,以小見大,具有強烈的現實責任感和時代意識。海派作品最為突出的創作手法,從凡人小事中窺見社會變遷,從百姓生活變動中反映城市變革,從人們的生活常態中揭示深刻的主題。比如城市住房問題、10萬市民搬遷工程、當馬路糾察的退休老人、老年婚姻介紹所等。用一句話概括,即“大背景,小人物,小故事”。海派百姓紀錄片突出地反映了市民的文化情趣,貼近市民生活和心態,較好地滿足了市民的口味和需求。
(二)時代性
當下的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百姓紀錄片要敏銳地捕捉到時代變革特征,通過對變革中個體命運的紀錄來揭示社會,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
首先,用“世界語”講述中國故事。湖北電視臺制片人張以慶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2001年,我去印度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討論會,放映完《幼兒園》出來時,一個外國觀眾對我鞠了一個躬,告訴我說:“你的每個細節的表達我都懂了。”百姓紀錄片就是要用國際通用的電視語言講述中國故事。講好“世界語”的中國紀錄片是會引起國際關注和世界尊重的。紀錄片講好“世界語”,就是指創作者要知道外國人關注什么樣的中國題材和故事,習慣于怎樣的視角和敘述方式,只有把這些搞清楚了、做到位了,才能使中國紀錄片讓外國人看得懂,看得有味,看得喝彩。由SMG紀實頻道和德國NDR聯合制作的紀錄片《紅跑道》,把視角聚焦在一群練體操的孩子身上,用沒有解說、沒有花哨鏡頭的完全真實的畫面呈現了體操隊孩子們的歡笑、淚水和超乎年齡的堅忍,看后讓人無不動容。其次,從百姓生活感受時展。中央電視臺拍攝的2集紀錄片《回訪拉薩》,介紹孫諾培初和西多恩主兩位老人受邀乘坐西南航空公司首航飛往拉薩的情況。以孫諾培初和西多恩主兩位老人來到拉薩時的見聞和感受為主線,講述了拉薩50多年來巨大的變化發展情況。其三,從生存現狀反映熱點問題。紀錄片《歸途列車》通過一對到廣州打工的四川夫婦幾年來返鄉過春節的故事,展現了外出打工群體的生存現狀以及留守兒、留守老人等社會熱點問題。鏡頭里,張昌華和陳素琴夫婦離鄉背井到廣州打工,賺錢供留在家鄉的兒女們讀書,希望讓下一代有機會離開農村到城市生活,但沒想到女兒卻選擇了跟他們走同一條路,一怒之下父親動手打了女兒……導演范立欣跟拍了這一家人3年,包括父女打架在內的所有情節都是在拍攝中自然發生。又如紀錄片《老兵回家》反映了70年前一個中國青年楊劍達為了保衛國家去往異國他鄉打仗,從此再也沒有回來,在眾多志愿者的幫助下,2011年9月3日老兵楊劍達回到了梅縣老家,終于圓了回家夢。
(三)敘事性
故事化的紀錄片具備許多影視劇的元素,能吸引觀眾,這種取長補短的做法豐富了百姓紀錄片的表現力。
首先,娛樂性敘事增加可視性。
百姓紀錄片的娛樂性可以大大增加節目的“可視性”。江蘇連云港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安娜與“猴王”》,紀錄的是一個在連云港工作的叫安娜的法國人,為了幫助中國申辦奧運,并使“美猴王孫悟空”能夠成為奧運吉祥物,整天拿著孫悟空模型,走巷串街進行宣傳。這部紀錄片最有“看點”的是,她把自己打扮成孫悟空耍給群眾看。很胖的外國女人,本來就與孫悟空毫不相干,當她硬把自己打扮成孫悟空模樣的時候,觀眾自然會長時間捧腹大笑。鎮海電視臺拍攝的《快樂的手工匠》的內容很簡單,幾位從專業劇團退休的老哥,憑借自己骨子里的音樂細胞,從生活的原生態中吸取養分,拜手工匠們為師,創作了補碗、箍桶、木匠、敲更、掌鞋、彈花、磨刀等7樣工具為主奏樂器,具有高、中、低音協奏的打擊樂《快樂的手工匠》,在這個創作過程中展示了人間百態,而各種工具發出的各種古怪的聲音,充滿了娛樂性。
其次,故事性情節增加吸引力。
百姓紀錄片的故事性敘述能增強故事的狀態和張力,紀錄片的故事性張力如何,決定節目的好壞。福建泉州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草臺幫的頭家》,講的是一個叫楊清端的民間藝人,組織了一個“拍胸舞”的民間藝術團、并到處演出掙錢的故事。由于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請“拍胸舞”劇團搞活動和演出的人越來越少,于是如何維持這個民間藝術團的矛盾,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經營這個藝術團的矛盾,以及父子之間是否繼承這門民間藝術的矛盾都展現在觀眾面前。可以說故事一環套一環,矛盾一個接一個,加上節奏明快的拍胸舞蹈,使這部近30分鐘的紀錄片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百姓紀錄片《莊戶導演劉祺云》反映的是,農民劉祺云為了形象地表現該村的歷史,寫了一部10集電視連續劇的劇本,在找不到拍攝單位的情況下,自己購買了DV機,打造了移動車等拍攝工具和部分道具,開始了電視劇的創作。這期間,出現了幾處情節:劉祺云導拍農民武打;劉祺云因為排戲與老伴翻臉;劉祺云因為用光了2萬元的拍攝經費而停機;劉祺云到上海的兒子家借錢;劉祺云在一臺破電腦上剪輯電視劇……一部20分鐘的紀錄片有了這樣幾處好看的故事性情節,足以把受眾留在熒屏前。紀錄片的故事性情節不僅是應對傳媒市場的競爭和收視率的挑戰,更是作為紀錄片在美學上的內在要求。
其三,戲劇性沖突增加感染力。
滴答,滴答,水一只在滴著,老虎心想:“沒事的,不過是水滴的聲音。”他往前走,并沒有害怕。過了一會他走到了3個洞口前,老虎自言自語說:“我該走哪條路呢?”“走這條最好走的吧”老虎又說。
又過一會老虎又走到2個洞口前,一個洞口又大又干凈,而另一個也很小又臟,這下老虎一下就做出了決定了,走那條又大有干凈的吧,他走啊走啊,突然一個怪人來了,對他說:“你是來找寶藏的嗎?”老虎回答道:“是啊!”怪人對他說:“你走錯地方了!”老虎說:“不可能的,讓我繼續往前走吧。”怪人又說了:“既然你不聽勸那你就繼續往前走吧。”老虎繼續往前走,不一會就奇怪的消失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善于聽取別人好的意見,如果不仔細考慮就做出決定,可能會有事與愿違的結果!
十年前、十年后,只是眨眼之間......
十年前,1998年2月25日早上九點鐘,六個兒童在父母的帶領下來到了相山公園,他們之中的那個身穿藍色棉衣的兩歲小孩就是本人,六個兒童中最大的那個女孩是我姐姐,小學剛畢業。最小的我已不記得那時的情景了,但這并不遺憾,這張照片把當時的情景清清楚楚的展現在我的眼前。白色的大獅子威武的仰天長嘯,頑皮的阿露哥哥還騎在獅子的背上耍著威風。那個沉默寡言的阿蒙哥現在也變得外向性格愛交朋友了。當時學習很差的陽陽姐現在也大學畢業當了一名小學教師,還有那時實力很好的阿宇現在也戴上了400多度眼睛,一切變得都是那么大。
十年后,2008年2月25日早上九點多鐘,還是那一群兒童,不,應改口叫青年了。因為他們當中 的阿蒙哥已上了大學二年級,姐姐大學畢業正當老師,小猛子已1.86米正上高三,四眼宇也已讀高一了,最后還要告訴你們那個最小的小布丁已身高1.82米就讀于西園中學七年級,開始了人生的又一個新的起點。還是相山公園,還是那個獅子,甚至連站的位子都沒變。六個青年極力的像十年前那樣的站著,但已是不可能的了。阿露還想爬上那獅背,但他忽然發現獅背變得窄小了,不能容得下他了。噢,忘了告訴你們,阿露昨天中午已去北京當兵了,三年之內都不能見到調皮的阿露哥了。想到這時一種傷感從心中涌來。飄飄揚揚的大雪,落在我們的身上卻被我們火熱的心給融化了。(背景:照第二張照片時的雪下得特別大)
我們約定,等到了十年后的2018年,我們還要相約在相山公園的獅子上,但那時我們家就要再添新成員了。(我想那時的背景---獅子也會被我們圍的水泄不通)
那只獅子也在為我們而等待著。
十年前、十年后,只是眨眼之間-----
寫于2008年12月14日晚
(李老師注:你精心地去構思了,你的這兩張照片讓老師看了也很震撼!時光匆匆.......十年后的照片還可以給老師看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