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常規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護理干預;胃鏡;乙酸染色;萎縮性胃炎
在我國死亡率和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惡性腫瘤就是胃癌,在早期的胃癌患者中很多患者都沒有臨床表現癥狀,慢性萎縮性的胃炎伴隨腸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的增生現象都被看做是癌前的病變,因此在胃鏡下對粘膜的結構變化進行觀察極其重要[1-2]。在胃鏡的直視下進行噴灑乙酸,能夠更清晰地觀察胃粘膜表面的確切形態特征,從而提高了活檢準確率和對早期胃癌發現率。現在對我院在2010年10月到2012年08月收治的206例診斷為萎縮性胃炎的患者隨機分組給予護理治療,分別采取綜合的護理干預措施和常規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治療,探討護理干預在胃鏡下乙酸染色診斷萎縮性胃炎中的作用,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院在2010年10月到2012年08月收治的206例診斷為萎縮性胃炎的患者隨機分組給予護理治療,男性患者114例,女性患者92例,患者的年齡在29歲到68歲之間。所有的患者要符合萎縮性胃炎診斷的標準:在胃鏡觀察下可以發現粘膜呈現紅白相間,其中以白色為主,皺襞消失或者變平,粘膜的血管顯露出來,粘膜呈現出結節狀或者顆粒狀。104例患者作為干預組采取綜合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行護理治療,10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治療。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上的差異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在檢查中和檢查前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的變化和在檢查過程中的耐受程度進行對比分析,探討護理干預在胃鏡下乙酸染色診斷萎縮性胃炎中的作用。
1.2方法
1.2.1所有的患者由同一位醫護人員操作,對照組的患者可以在直視的情況下鉗取出胃竇、胃體和胃角下得4到6塊組織;干預組的患者從活檢的孔道去帶導管的一個塑料管,然后噴灑上5~10ml的乙酸,觀察3分鐘之后噴灑上50ml的蒸餾水。根據粘膜的變化顏色進行鉗取標本,用甲醛溶液10%進行固定,最后統一送到病理科,由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診斷。
1.2.2對照組的患者采取常規的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在使用胃鏡檢查之前讓患者了解應該注意的事項、在檢查中需要的配合要點和疾病的相關知識宣傳;治療組的患者采取綜合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干預: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根據患者擔憂或者焦慮的原因給予疏導,做好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讓患者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減輕或者消除患者焦慮、恐懼的心理;讓患者對萎縮性的胃炎危險性以及進行早期診斷的必要性進行了解,讓患者了解診斷的流程,注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協助醫生的檢查;在行為上對患者進行干預,讓患者了解檢查的配合要點和具體步驟,提高患者的耐受性,能夠主動配合醫生進行檢查,讓患者選擇左側臥位,戴好牙墊,檢查的過程中指導患者呼吸形式和肌肉放松,促進診斷的順利完成。
1.2.3對患者在檢查中和檢查前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的變化和在檢查過程中的耐受程度進行對比分析,選用軟件SPSS11.5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用t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用x2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檢驗的水準為0.05。
2、結果
通過對比分析,干預組患者在檢查中的血壓和心率都明顯比對照組患者低(P
表1. 兩組患者在檢查前和檢查中血壓和心率對比:
組別 例數 時間 舒張壓 收縮壓 脈搏
干預組 104 檢查前 68.21±3.70 113.72±6.02 76.33±4.70
檢查中 73.57±3.43 121.01±2.82 87.64±4.93
對照組 102 檢查前 71.12±5.9 121.64±6.03 78.16±4.91
檢查中 74.62±6.75 136.53±5.91 90.01±5.45
表2. 兩組患者在檢查中的耐受程度對比:
組別 例數 難忍 不適 尚可 舒服
干預組 104 4 12 56 32
對照組 102 26 50 22 4
討論:
在胃鏡下進行乙酸染色診斷需要的時間較長,加上患者對相關知識了解的較少,容易在檢查的過程中出現各種不適合疼痛,不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醫生進行檢查,因此對患者進行綜合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協助治療非常重要[3-4]。通過上述結果顯示,在胃鏡下乙酸染色診斷萎縮性胃炎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措施由于常規的護理方法,減輕患者的疼痛,提高了患者對檢驗的耐受程度,患者主動配合 檢查縮短了檢查的時間,緩解了患者抑郁和焦慮的情緒,保證了檢查能夠順利完成。對于發現胃粘膜腸化和不典型的增生等早期的診斷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杜囚鵬,曹建彪,郭漢斌,李浩然.胃蛋白酶原亞群測定與萎縮性胃炎相關性研究及效價比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1,03(01):46-47
[2] 李佃貴,杜艷茹,郭敏,張紈,張金麗,劉雪婷.化濁解毒方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前病變患者胃液成分及腫瘤標記物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06(04):67-68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150
急腹癥是所有急性腹痛病癥的總稱[1]。該病發病急、病情變化快, 如果沒有及時準確的進行診斷、治療, 會耽誤患者的病情, 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因此, 采取有效的分診、急診護理方法, 成為搶救成功的關鍵因素。本研究中, 本院主要分析探討了急腹癥患者分診及急診護理,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從本院急診科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所收治的急腹癥患者當中選取108例為研究對象, 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4例。對照組中男32例, 女22例, 年齡20~66歲, 平均年齡(38.3±9.7)歲, 其中術后病理證實為急性盆腔炎13例, 急性闌尾炎21例, 膽囊炎14例, 胃穿孔6例;觀察組中男31例, 女23例, 年齡22~69歲, 平均年齡(39.3±10.3)歲, 其中術后病理證實為急性盆腔炎12例, 急性闌尾炎20例, 急性胰腺炎17例, 胃穿孔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診斷護理, 由外科或內科診治醫生進行逐一問診。觀察組給予有效的分診及急診護理, 具體包括看、問、查、分4個步驟。首先要看。在接診時, 要仔細觀察患者面色、表情、體征、行為等, 以便對疾病的嚴重程度做一個初步的判斷。其次要問。醫護人員在接到患者之后要快速、簡潔的詢問患者的病情、病史、發病時間、發病經過以及疼痛程度等, 以便初步判定疾病類型。第三要查。要對患者的脈搏、體溫、血壓、呼吸等進行監測, 確定疼痛部位。要盡快進行血、尿、便常規檢查, 確定患者的疾病類型以及病情。第四要分:根據患者的疾病類型以及病情嚴重程度, 將其送往相應的專科接受詳細診斷和治療。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54例觀察組急腹癥患者中, 婦科急腹癥診斷準確率為91.67%, 外科急腹癥中胃穿孔診斷準確率為80.00%, 急性闌尾炎為95.24%, 內科急腹癥診斷準確率為94.44%。54例對照組患者中, 婦科急腹癥診斷準確率為69.23%, 外科急腹癥中胃穿孔診斷準確率為50.00%, 急性闌尾炎為80.77%, 內科急腹癥診斷準確率為87.5%。兩組患者的臨床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腹癥主要包括急性闌尾炎、胃穿孔、泌尿系結石等外科急腹癥, 急性盆腔炎、宮外孕、黃體破裂等婦產科急腹癥, 以及急性胰腺炎、急性胃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內科急腹癥[2]。不同急腹癥的發病原因是不同的。外科急腹癥和感染、炎癥、血管病變、梗阻等因素有關[3];婦產科急腹癥主要是由附件炎、卵巢黃體破裂、異位妊娠破裂等引起的;內科急腹癥和炎癥反應、感染等有關[4]。
急腹癥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腹部疼痛, 但由于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 因此增加了臨床診斷的難度。但急腹癥發病急、病情發展快, 如若沒有及時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會耽擱患者的病情, 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因此, 護理人員必須采取有效的分診、急診護理措施, 及時準確的對患者進行診斷、治療。首先要看。病情的嚴重程度會表現在患者的面部、行為、動作當中, 例如患者面部蒼白、脈搏細弱、煩躁則說明患者可能會出現休克。因此在接診時, 要仔細觀察患者面色、表情、體征、行為等, 對疾病的嚴重程度做一個初步的判斷。其次要問。醫護人員在接到患者之后要快速、簡潔的詢問患者的病情、病史、發病時間、發病經過以及疼痛程度等, 以便初步判定疾病類型。第三要查。通過對患者血、尿、便常規檢查, 確定患者的疾病類型以及病情。最后要分, 能夠對患者進行分診詳細診斷和治療。
【關鍵詞】 老年性腹股溝嵌頓疝;預見性護理;肺部感染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77
老年性腹股溝嵌頓疝術后常并發肺部感染, 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如何做好老年性腹股溝嵌頓疝患者的護理, 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發癥的關鍵。為此, 本院對老年性腹股溝嵌頓疝手術患者護理過程中應用預見性護理, 對引起肺部感染的因素盡早采取措施, 取得滿意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本科收治老年腹股溝嵌頓疝患者72例, 全部為男性, 年齡70~89歲, 平均年齡75.3歲;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41例, 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共58例, 其中腹股溝斜疝65例, 腹股溝直疝7例。隨機將患者分成干預組和常規組, 各3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患者急診入院后遵醫囑進行術前準備, 術后監護、吸氧、輸液、加壓固定等常規護理。干預組除常規護理外, 預見性的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 具體如下。
1. 2. 1 術前護理 ①手術前相關知識教育: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腹股溝嵌頓疝手術及肺部感染相關知識的教育, 讓患者了解手術的意義和發生肺部感染的可能因素, 從而使患者有意識的給予配合, 并進行一定的預防措施。②關注患者心理:發生腹股溝嵌頓疝的老年患者均有腹股溝疝反復發作史, 對本次疾病發作會因疼痛、手術帶來恐懼、焦慮心理, 護理人員應穩定患者及家屬情緒, 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及時給予心理支持。③積極術前準備:根據病情需要, 準備吸氧、輸液、備皮等工作[1]。吸煙患者告知吸煙對手術的影響, 勸其戒煙;肺部有炎癥的患者, 盡早使用抗生素;訓練胸式呼吸, 加強呼吸功能鍛煉, 減輕術后腹部疼痛。
1. 2. 2 術后護理 ①術后常規護理:a.病情觀察。監測生命體征、腹部體征、切口疼痛情況, 有無滲血, 陰囊有無水腫。b.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是拉近護患距離、確保護理措施順利實施的前提, 針對老年患者因手術、疼痛、手術費用等因素引起患者心理應激反應, 給予患者心理支持, 安撫鼓勵患者, 取得最大的配合。②早期活動:疝手術后一般不宜過早下床活動, 可以給予床上早期活動。a.每2小時扣背1次, 應遵循自下而上、由外向內的原則, 協助患者健側側臥位, 掌心呈空杯狀叩擊背部, 每個部位2~3次, 并鼓勵患者做有效咳嗽。b.指導患者適當床上活動, 術后第1天可讓患者半臥位, 在床上做伸展運動、雙上肢和健側下肢適度主動或被動活動;術后第2天可根據老年人的特點, 循序漸進。③加強呼吸道管理:麻醉蘇醒后, 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 增加肺部通氣量, 提高氣道防御能力;鼓勵做有效咳嗽咳痰, 每天觀察咳嗽咳痰情況, 必要時霧化吸入。④飲食管理:進食時間的選擇應在患者充分休息、精神飽滿時進行, 讓患者呈側臥位或半臥位, 不與患者交談, 避免誤吸[2]。⑤基礎護理:注意保暖, 防止著涼而引起咳嗽咳痰, 加強營養, 增強體質, 增加抵抗力。⑥基礎病的治療:積極治療可增加肺部感染的基礎病變。合并糖尿病患者, 檢查血糖, 規范控制血糖;合并慢性支氣管炎患者, 合理應用抗生素, 霧化吸入。長期應用抗生素患者, 敏感菌使用并監測其耐藥性。
1. 3 肺部感染診斷標準[2] 參考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制定的“醫院內獲得性支氣管-肺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草案)關于腹部手術后肺部感染的積分式標準為:①口腔溫度>38℃ , 并持續>24 h。②術后發生咳嗽或原有咳嗽次數增多。③膿痰增多、增濃。④肺部聞及音。⑤X線胸片有新的浸潤性改變。⑥白細胞計數>11×109/L。除第3條為3分外, 其余各條均為1分, 累計≥4分者診斷成立。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干預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平均住院時間、滿意度明顯優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肺部感染是術后患者最常見的感染和最嚴重的并發癥, 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體溫異常、咳嗽、痰量增多以及痰液性狀改變 。腹股溝嵌頓疝是外科急腹癥之一, 一旦確診需急診手術, 大多因為術前準備不充分, 合并有基礎病, 如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 肺功能及機體抵抗能力均降低;老年人呼吸肌力量減弱, 導致具有清除痰液作用的咳嗽能力降低;傳統的疝修補術術后要求臥床5~7 d, 患者功能殘氣量減少, 易發生肺不張。這些因素均是術后并發肺部感染的高發因素。老年人發生肺部感染后臨床癥狀多不明顯, 病情進展快, 如不及時發現控制, 不僅會對手術治療效果產生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亦會破壞整體生理功能, 導致嚴重的并發癥,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術前、術后給予有效的預見性護理措施在預防和治療老年腹股溝嵌頓疝術后肺部感染中很重要。
預見性護理是近年來為適應現代護理學的發展提出的一個護理新理念, 是指護理人員在護理前以及實施護理過程中, 事先預測患者在病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確定護理重點, 盡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痛苦,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3] 。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護理模式、制定合理護理計劃, 調整和控制誘發因素, 對重點因素加強管理, 積極避免容易引起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干預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平均住院時間、滿意度明顯優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老年性腹股溝嵌頓疝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措施, 能有效降低術后肺部感染, 縮短住院時間, 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鄧月華. 老年患者股骨頸骨折術后肺部感染的臨床分析及干預對策.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 2015, 9(1):55-57.
[2] 黃莛庭.腹部外科手術并發癥.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 146.
【關鍵詞】 風險評估技術;精神科;安全管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法治觀念及自我保護意識在日益增強,醫院面臨的風險亦越來越大,尤其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精神癥狀的支配下隨時可能導致自殺自傷、傷人毀物、出走等意外事件的發生。因此更要求精神科護士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風險意識,做好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我科認真組織學習了護理風險評估技術,并較好地在臨床工作中應用,切實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安全預見性,保障了各項安全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實,降低了精神科護理風險,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間在河南省精神病醫院早期干預一科、早期干預二科住院的首發精神障礙患者共520例,診斷均符合CCMD-3精神病診斷標準[1]。根據住院時間先后將2012年11月2013年4月的住院患者設為對照組,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的住院患者設為觀察組。對照組共260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27例,年齡25-53歲,平均(35.98±11.34)歲。診斷分別為:精神分裂癥187例,躁狂癥35例,抑郁癥29例,其它診斷9例。觀察組共260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32例,年齡23-50歲,平均(34.72±12.16)歲。診斷分別為:精神分裂癥189例,躁狂癥30例,抑郁癥31例,其它診斷1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種等方面進行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模式,按精神科護理常規進行護理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對患者進行細致的精神檢查及病情觀察后,再與主管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之后按照精神科風險程度評分表的內容進行評估,確定風險等級,再根據風險等級制定個體護理計劃,實施針對性的防范措施,見表1。
1.2.2 評估標準 自殺風險評估共10項,1-7項每項分值為1分,8、9、10項分值分別為8、9、10分,風險程度:1-4分為輕度,5-7分為中度,8分及以上為重度。攻擊行為風險評估共9項,1-5項每項分值為1分,6、7、8、9項分值分別為6、7、8、9分,風險程度:1-4分為輕度,5-7分為中度,8分及以上為重度。出走風險評估共4項,1項分值為2分,2項分值為4分,3項分值為6分,4項分值為8分,風險程度:2分及以下為輕度,4-6分為中度,6分及以上為重度。
1.2.3 實行三級護理評估 一級評估: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或當班護士建立風險程度評估表進行評估,以后由責任護士每周評估1次;二級評估:在一級評估中存在有中、高風險的患者由責任護士進行動態的每日評估;三級評估:護士長24小時內對新入院患者及重點患者進行再次評估,每周帶領責任護士進行總評估1次,并指導護理計劃及防范措施的制定,檢查措施的落實情況。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住院期間自殺自傷、傷人毀物、出走等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比較應用風險評估技術前后護理人員受傷害事件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 果
2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的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見表2;應用風險評估技術前后護理人員受傷害率比較,見表3。
3 討 論
3.1 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有利于降低精神科風險事件發生率 精神障礙患者大腦活動異常,思維行為異常,自理能力下降,特別是在受幻覺、妄想的支配下,往往會出現危害自身和傷及他人的行為[2],故精神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具有偶然性和突發性,護理安全存在著極大的挑戰。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2),提示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從患者入院到出院實施連續的三級評估方法,橫向全面地評估了風險程度,縱向評估了住院期間各個階段的風險,在危險未發生前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將危險控制在萌芽狀態,從而降低風險的發生率[3]。
3.2 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有利于降低精神科護士受傷害率 在精神科病房與患者接觸最直接、最緊密的是護理人員,要24小時不間斷的照顧患者,被患者攻擊的危險性最高。雖然精神疾病患者的風險行為具有突發和難以預料的特點,但發生前大多有先兆表現,其中有嚴重幻覺、妄想和不服從管理的患者發生風險行為的可能性最大,因此,開展預見性護理極為關鍵。預見性護理是在全面了解并評估患者的病情基礎上,制定有效的、防患于未然的護理,其根本在于積極認識預防以及處理并發癥的發生,采取預防為主的原則,有計劃有秩序有目的地給患者提供護理服務[4]。我們通過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對新入院患者實行預見性護理,提前啟動防范措施,使護士受傷害率明顯下降(見表3)。同時,還有利于將護理工作由被動轉為主動,調動了護士的積極性,提升了護理人員的自身價值[5]。
3.3 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有利于保障精神科護理安全 風險評估技術對精神科護理有著重要的臨床指導作用,通過對精神障礙患者實施風險評估,可以先預測出風險,指引臨床護理的方向,使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中便于抓住護理的重點,這樣既能使護理工作不再盲目又能提高護理安全質量[6]。同時,掌握護理風險評估技術能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提高專業內涵,使其在臨床工作中能有效控制風險,提高護理安全管理質量。
綜上所述,安全管理是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實施護理風險評估降低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和護士受傷害率,有效地保障了護理安全。因此精神科風險評估是是切實可行的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方法,具有在臨床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89.
[2] 郝偉.精神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
[3] 鄧秋雁,梁艷,謝仲英,等.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危險分級及干預的研究[J].現代醫院,2008.1,8(1):8-10.
[4] 牟秀華.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骨科創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4):16-18.
關鍵詞:消化內鏡;綜合護理
隨著微創診療理念的概念,內鏡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具有操作時間短、安全性能高、治療效果好等優點,但該技術具有一定的治療和不良反應[1]。為了減輕患者的疼痛,減少不良反應,我們進行了積極的綜合護理干預,配合新的護理,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4年1月~2015年1月,觀察組35例,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30~59歲,18例胃鏡檢查,9例十二指腸鏡檢查,8例內鏡下手術。對照組35例,20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31~62歲,其中17例胃鏡檢查,10例十二指腸鏡檢查,8例內窺鏡手術。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性別、年齡、治療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手術方法和常規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術前評估患者的耐受性,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將處理好的內鏡器械消毒,為診斷和治療做準備;術中不良反應觀察,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術后患者均被指示休息,患者及時送到病房治療。觀察組采取積極與綜合護理干預相結合的新手術護理方法。綜合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的基礎上:心理舒適護理干預:患者在放松的環境中,如等待診室播放音樂或勵志音樂,并暫停部分內窺鏡檢查圖片,加強檢查,但減弱疼痛,增強患者的心理能力。認知干預的患者,對于患者及其家屬告知責任,結合內鏡醫師或單獨對患者及其家屬解釋的目的和優點,內鏡檢查或治療,每一步的操作都會出現反應,并應注意事項,讓患者充分做好心理準備,排除緊張感和恐懼感;對于家屬的勸說,同時避免家屬在醫療費用方面的問題。行為和細節的干預:使用肢體語言來鼓勵和支持患者,并給予贊賞和鼓勵的語言安慰,使患者完全依賴醫護人員,讓家屬參觀,讓患者感受到家庭護理的支持和溫暖,關注細節,如保護患者隱私,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新的護理配合: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操作前:醫療設備、急救藥品、嚴格無菌操作,診斷及治療室為布局整齊、保暖,并保持適當的溫濕度。操作:背、膝等一部分的軟枕頭,操作時間長者是沖壓件。此外,患者的生命體征,嚴密觀察,病歷、診斷和治療的影響,心率,血壓,呼吸的診斷與治療,血氧飽和度,注意氧氣管,引流管扭曲,拉脫管現象,擴張操作壓力控制低于50克拉每5min抽氣減壓,持續30s~3min,減輕球囊對消化道粘膜的壓迫,避免發生缺血性壞死。術后:及時詢問患者的不適,嚴重41適者告知臥床休息,口服和鼻損傷告訴作為一個正常的反應,并給予生理鹽水漱口,按鼻子,增加舒適度,術后患者穩定后告知注意事項,如腹脹,腹痛作為一個正常的反應,手術治療應通知的3d內禁食等。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手術心率,平均動脈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VAS疼痛評分術后4h。患者接受率,評價標準:接受:患者無明顯不適,消化內鏡在治療中的作用;基本接受:患者自覺癥狀不適,但可承受,不排除消化道內窺鏡;不接受:患者自身癥狀難以忍受,排除消化道內窺鏡。接受率=(接受的病例數+基本接受)/總人數×100%。兩組術中及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統計。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RSS17. 0 進行統計。計量資料采用(x±s) 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以P
2結果
觀察組心率、平均動脈壓、呼吸頻率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消化內窺鏡是一種新的診斷設備,由于技術含量高,微創、簡單、直觀,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診斷和治療設備,但存在有創診療設備,需要提高醫生的操作,同時也對護理人員嚴格要求。羅冬梅等報道[2],在消化內鏡治療的護理干預,可以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減少身體上的痛苦,創造的內鏡診斷和治療的良好條件,我們結合我們自己的實踐,總結了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相結合的新的外科護理。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心率、呼吸及平均動脈壓穩定、術后疼痛、術后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對內鏡手術的接受率提高,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達到了預期目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基礎上,重點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認知干預和行為干預的干預措施。一方面,通過發揮輕音樂,幫助緩解精神疾病患者,心理意識的普遍性,重要性和接受度;另一方面,患者和家屬進行疾病和治療的意義,掌握技能,提高合作水平,更有利于縮短時間,提高診斷和治療的成功率。一種新型的手術護理配合術前準備、術中護理及術中細致觀察。術前檢查手術器械、急救藥品是保證患者安全的關鍵,也是新一期手術治療的關鍵部位的關鍵部位,及時解除氣囊壓力,適度增加胃腸道血供,防止胃腸黏膜損傷和壞死的發生[3]。手術后,患者被要求感覺到,了解患者的不適反應,同時對所有注意事項的注意事項通知患者,反應程度最低。總之,綜合護理干預結合新的手術護理方法是一種綜合性、人性化、有效的護理模式,使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生理都達到了一種幸福狀態,減少了醫療的程度。在消化內鏡診斷和治療的護理模式和干預措施,并取得了最大程度的合作,可以幫助患者有穩定的心率,呼吸和血壓,減少疼痛程度,提高消化內鏡的接受率,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Korovesis P.Baikousis A.Zachatos S.et bined anterio。pluposterior stabilization Versu8 posterior short segmentinstrurnentation and fusion for lid1umbar burst fhctures[J].spine,2006,3l(8):859-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