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藥方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7-059-01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系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臟慢性彌漫性炎癥,或廣泛的肝實質變性和壞死繼續發展的結果。肝硬化及其并發癥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有著廣泛的合作前景。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門診部收治的60例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28-65歲;以對照、隨機為原則,將納入的研究對象按就診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病人例數比例為1:1。納入實驗組的男性21例,女性9例;納入對照組的男性18例,女性12例。
1.2 處理方法:兩組對象均予同樣的西藥基礎治療方式,其中實驗組予口服中藥方劑,每日1次;對照組不予任何中藥治療。
2 結果
2.1 治療2周后,實驗組總有效率90.0%;對照組總有效率33.3%。秩和檢驗顯示兩組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
2.2 治療4周后,實驗組總有效率96.7%;對照組總有效率90.0%。秩和檢查顯示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中醫對于肝硬化的認識是從肝硬化的一些癥狀、體征表現體現出來的。如對脅痛、鼓脹、黃疽、出血、昏迷等的辨證治療,實際上就包括了現代醫學診斷的肝硬化的并發癥在內。-般來說,代償期肝硬化多從中醫脅痛、積聚論治,而失代償期肝硬化由于并發癥的存在,多從中醫鼓脹、出血、昏迷等論治。因此中醫學在肝病的保肝降酶、消退黃疽、清除腹水及水腫、扶助正氣、預防復發等多方面治療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藥方劑,方用:柴胡3-6g,白芍10g,枳殼10-20g,黃芪15-30g,白術10g,甘草6g。隨癥加減:氣滯血瘀加鱉甲、赤芍、丹參、莪術等;熱郁血瘀者加廣郁金、水牛角、西草根;納呆者加谷芽、麥芽、雞內金等;脅痛甚者,酌加延胡索、金鈴子等;黃疸者酌加茵陳、大黃;谷丙轉氨酶異常者,加垂盆草、連錢草、白花蛇舌草等;(啞)血明顯者,去赤芍、丹參加白茅根、參三七或加用安絡血、維生素K等。上方水適量煎服,1天1劑,分兩次服用。本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之功,臨床效果表明,本方可以明顯改善肝功能,并降低血清透明質酸、腺苷脫氨酶,從而有效地治療肝纖維化。大黃常常被單獨或配伍使用治療肝性腦病和上消化道出血。大黃具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又能活血祛瘀瀉下。大黃合有促進血液凝固的化學成分,現代中藥學研究認為、大黃除了有肯定的止血作用外,還有抗菌、瀉下作用,使腸腔內的炎性產物、毒素及積血迅速從大便排除,可減少氨的產生,使肝昏迷發生機會減少。白及質粘而澀,有收斂止血作用,能消腫、生肌、抑菌,可顯著縮短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能使紅細胞凝集,形成血栓,有修補血管快報作用。因此大黃治療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一定療效。
在肝硬化的治療過程中存在著兩方面的轉歸情況。一方面實脹與虛脹之間的轉化,以及各個證候之間的轉化。肝硬化在臨床表現上往往是虛實夾雜互見。但當實脹攻伐不當時,可以轉化為虛脹;而虛脹若一味過補,就會導致出現標實的還候。一般來講,氣滯濕阻型肝硬化,因其病機主要在肝脾兩臟,且病多屬早期,正氣未衰,若及時治療,預后尚好;寒濕困脾型和脾腎陽虛型肝硬化,其病機主要系脾腎陽虛,陰寒過勝,經溫補脾腎,通陽利水等治療,亦可逐漸祛除邪氣.恢復正氣,同時由于其病機較為一致,若及時、合理治療,預后亦尚可;至于濕熱蘊結型和肝腎陰虛型肝硬化,因其病機寒熱錯雜,若清熱、滋陰則易助濕,溫陽利水則易助熱,而肝脾癌血型肝硬化又常常與它型混雜、結合,因病久而致邪盛正衰,難于治愈,預后多為不良。另一方面、隨著疾病的發展,會出現各種并發癥。到疾病晚期,出現腹部膨大如甕,青筋怒張,臍心突出、大便塘泄,四肢消瘦,則預后不良。若致肝腎衰竭,甚致陰陽離絕,則可見尿閉、神昏、抽搐、躍逆等癥,最終導致死亡。
4 結論
中藥方劑對肝硬化腹水有一定療效,療效較單純用西藥顯著。中藥方劑具有抗細胞炎癥、降酶、保護肝細胞膜、促進肝細胞損傷修復及肝細胞再生作用,對肝硬化、肝纖維化的進展有抑制作用;其對血管具有再通、修復的能力,且能降低門脈壓力;亦具有促進血漿白蛋白生成的作用,這對肝硬化腹水的形成也具有抑制作用,能鞏固療效。本方在臨床應用上有比較好的療效,但具體機理仍需進一步研究,使該治療方劑有效成分得以歸納,為臨床推廣打基礎。
參考文獻
[1] 鍋子光, 熊曼筑,等主編.現代中醫治療學[M].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一、2009年、2010、2011年上半年縣2家醫療機構、36家藥店中藥飲片銷售情況調查
銷售金額(元)
調劑付數
2009年1-6月
373846
30363
2010年1-6月
552212
79400
2011年1-6月
677822
102780
平均增幅
35.23%
95.47%
二、中藥代煎服務需求:居民是否愿意選擇代煎服務問卷調查
問卷數
會選擇中藥湯劑占比
選擇在醫院或藥房代煎占比
煎費藥2.3元/付認可度占比
90.65%
66.36%
55.14%
隨著人們珍愛生命、回歸自然愿望的迫切,中藥飲片愈來愈受到青睞。數據表明,縣域中藥飲片使用量逐年上升,專業代煎需求趨勢明顯。
三、機煎湯藥效果效率分析
湯劑的制備即中藥的煎煮,因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歷代醫家給予高度重視。中藥湯劑制法有很多講究, 煎藥器具、火候、水的用量、煎煮時間、特殊中藥的處理等, 都有一定的要求,煎藥機煎藥較傳統的煎藥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僅衛生方面更有保證。與此同時也顯著改善了煎藥工作者的工作環境,擺脫了煙熏火燎之苦,并且一次可煎多付,不僅克服了傳統煎藥的時費力,而且充分提高了工作效率。我院使用的十功能自動煎煮機選用不銹鋼鍋體,具有自動兩煎、自動加水計量、均分包裝、滑動鎖緊、文武火自動轉換、先煎后下、自動攪拌、藥渣自動分離、煎煮定時、自動清洗和防干燒等新功能,具有規范煎藥流程,確保中藥的煎出和利用;充分保護有效成分,保證有效成分煎出;自動兩煎技術,充分提高中藥材的利用率;均分包裝技術,保證藥效;人性化設計,安全便捷,提高煎藥效率等優勢。
【關鍵詞】 通痹利濕; 飲食調護; 痛風; 護理
doi:10.14033/ki.cfmr.2017.8.05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8-0088-02
痛風是一種因單鈉尿酸鹽長期累積所致的關節型疾病,若未得到有效治療的情況下,甚至發展成關節殘疾與腎功能不全,且原發性痛風尚未發現明確病理機制,無法根治[1]。目前臨床在控制其急性發作、預防復發、糾正高尿酸血癥上尋找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案,常規西藥使用別嘌醇為主,雖具有一定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多,且易誘發中毒性肝炎[2]。而本病本身屬中醫“痹癥”范疇,對此,筆者從中醫角度著手,采取通痹利濕中藥方劑加以調整飲食結構,在痛風患者中取得良好效果,現將具體過程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所選患者均屬近半年在筆者所在服務中心門診接受治療的100例痛風患者,將其按治療調護方法的不同分為常規組與試驗組,各50例,常規組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年齡32~78歲,中位年齡55.5歲,病程3 d~15年,單關節疼痛37例,雙關節或多關節疼痛13例。試驗組患者中男41例,女9例,年齡34~77歲,中位年齡54.5歲,病程5 d~16年,單關節疼痛39例,雙關節或多關節疼痛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
納入標準:所選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診斷標準;出現關節疼痛、疲乏等癥狀;實驗室檢查血尿酸超過正常值;超聲檢查發現關節積液、關節軟骨及骨質破壞、滑膜增生等;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器質性異常改變;有心肝腎病史患者;對本次研究藥物有過敏反應[3]。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給予別嘌醇片(廣東彼迪藥業有限公司,規格:0.1 g/片,批號:國藥準字H44021368)口服,為減少急性痛風發作,早期每次給予0.1 g,2~3次/d,后可逐u增加劑量至血清尿酸濃度接近正常。并給予基本的飲食指導,限制嘌呤食物的攝入。
試驗組患者在上述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通痹利濕的方劑,包含蒼術、懷牛膝、虎杖根各15 g,炒黃柏10 g,薏苡仁30 g,赤芍、知母、川穹、澤蘭各12 g,1劑/d,每劑煎2次,每次服用50 ml。兩組患者均服藥治療2周。同時配合標準的飲食調護,具體方法為:(1)控制嘌呤攝入,以往無論在痛風急性期或緩解期都采取嚴格禁止攝入嘌呤類食物,而忽視了限制嘌呤的同時也無法補充蛋白質等營養物質,造成營養不良等現象,目前根據患者的病情程度,調整飲食結構,每日攝入嘌呤類食物不得超過150 mg,同時可多進食高纖維、低熱量的海藻類、菇類食物[4]。富含嘌呤食物主要有蛋乳類、谷薯類、動物內臟、肉類、海產類、個別蔬菜(菠菜、蘆筍、花椰菜)等食物。(2)戒高膽固醇食物:控制食物熱量與脂肪,使每天攝入的食物既能滿足營養需要同時也不會增加體重,具體含量為每日攝入脂肪量在50 g左右,能量在20~25 kcal/kg(包含50%~60%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攝入量在1.0 g/kg左右,鹽攝入量不可超過5 g。(3)戒酒、多飲水:治療期間嚴格指導患者戒煙戒酒,尤其是啤酒,切勿暴飲暴食與空腹喝酒,減少痛風的誘發因素[5];另外囑患者多飲水,保證每日飲水量在2000~3000 ml,多食用新鮮水果與蔬菜,以補充所需水分與纖維素,促進尿酸排出。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在治療期間記錄對比治療前后血尿酸(UA)、血C反應蛋白(CRP)、尿比重,UA參考值為6~7 mg/dl,CRP參考值為800~8000 μg/L,尿比重參考值1.015~1.025;并采用Barthel指數、VAS疼痛評分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質量與疼痛程度,觀察其癥狀恢復時間以及對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情況;另外在患者出院期間發放本中心自制的滿意度,滿分為100分,其中90~10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一般滿意,70分以下為不滿意,評估兩組患者對護理治療的滿意度情況[5]。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實驗室檢查
治療前兩組所有指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但相比之下,試驗組患者UA、CRP及尿比重等指標恢復情況均優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癥狀恢復效果及滿意度情況
治療后常規組患者的在Barthel指數、VAS疼痛評分及癥狀恢復時間上均不及試驗組患者,另外常規組的滿意度明顯低于試驗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用藥后不良反應
對比兩組患者用藥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發現,常規組患者出現5例過敏性皮疹,4例胃腸道反應,4例頭暈頭痛,不良反應發生率高達26.0%(13/50);而試驗組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與頭暈頭痛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僅有4.0%(2/5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使痛風發病率呈逐年上漲的趨勢,據有關資料統計,其發病率甚至接近并超過風濕性疾病人群[6]。該病以體內嘌呤代謝紊亂,血尿酸增高為特征性表現,常用藥物別嘌呤雖在堿化尿液、保持尿量上取得一定療效,但無法控制痛風性關節炎的急性癥狀,且用藥不良反應較多,對患者身心創傷較大。而痛風在中醫屬“熱痹”“歷節病”范疇,本課題組所研究的通痹利濕中藥方劑以化濕清熱、活血化瘀為主,方中黃柏可清熱燥濕,蒼術燥濕健脾、利尿排酸,牛膝補肝腎、強筋骨,赤芍川穹活血消腫,全方共奏清熱、利濕、活血,加虎杖根與澤蘭增強清熱化濕、祛瘀瀉濁之功效[7]。同時給予健康合理的飲食護理,限制但不絕對禁止嘌呤類食物的攝入,保證基本營養的補給;控制膽固醇的攝入,以促進尿酸的正常排泄,在限制食物熱量時不宜限制過快,因突然減少熱量可能誘發酮血癥,酮體與尿酸競相排出,使尿酸在體內潴留導致痛風急性發作。嚴格戒煙酒,一旦血液中酒精濃度過高,血中乳酸隨乙醇的氧化過程不斷增加,致使尿酸無法正常排泄,增加血尿酸;增加進餐頻率,少食多餐,延緩腸道對食物的吸收,縮短機體在空腹狀態時對血尿酸的代謝與調節,從而明顯降低血尿酸的生成與升高。當痛風患者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與自我控制時,不僅可明顯減輕疼痛程度,同時能在遇到應酬、聚餐等社會與心理障礙時自覺遵守飲食原則,避免或減少痛風發作[8]。
本研究得出,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在兩組患者均有改善的基礎上發現試驗組UA、CRP及尿比重等指標較常規組恢復效果更佳,并且在對比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評分、癥狀恢復時間等指標上,試驗組同樣優于常組(P
綜上所述,通痹利濕配合科學健康的飲食指導可盡快解除疾患,降低血尿酸水平,促進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鄭淑瑛,周建平,胡瑜,等.模塊式護理計劃對痛風患者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7):2077-2079.
[2]王燕.痛風病人的飲食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34):174.
[3]梁云花,郭維文,韓春蕾,等.辨證施膳對老年痛風患者血尿酸水平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3,20(12):62-64.
[4]葉貞,詹麗娜,張志宏,等.臨床護理路徑在門診痛風患者護理干預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雜志,2013,30(20):9-12.
[5]馮艷敏.中醫辨證施護對痛風患者自我疾病管理能力和飲食控制依從性的影響[J].河南中醫,2015,35(1):207-209.
[6]鄧亞麗,王萍.中醫分型特色護理原發性痛風[J].湖北中醫雜志,2014,36(2):58-59.
[7]左宜,池建淮.痛風的中醫護理研究進展[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3,32(2):94-96.
關鍵詞 奧曲肽 中藥方劑 急性胰腺炎
重癥急性胰腺炎(SAP)作為病情兇險、發展迅速、預后不良的高危急腹癥,進一步探討其有效的治療方法,改善其預后依然十分關鍵。實驗室和臨床研究表明,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對急性胰腺炎有治療價值[1]。奧曲肽是人工合成的天然生長抑素的八肽衍生物,具有天然生長抑素的藥理特性,對胰腺組織內TNF-α表達和NF-KB活化可產生一定抑制作用,從而阻斷“瀑布樣效應”,抑制胰酶分泌,減輕胰腺自身消化作用,達到改善胰腺組織病理損害的目的[2]。以大黃為主的大承氣湯具有通腑泄熱,攻下積滯,減少腸內毒素淤積,從而有利于胰腺功能的恢復。為此,在臨床上采用奧曲肽聯合大承氣湯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取得較好的效果。
資料與方法
2007年9月~2010年10月收治SAP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齡32~56歲,平均年齡46.8歲,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血淀粉酶、脂肪酶和上腹部CT檢查診斷,按RanSon標準選取病例進行研究。病因:膽源性14例,高脂血癥3例,酗酒及暴飲暴食7例,胃石堵塞十二指腸1例,不明原因7例。根據隨機原則分為治療組18例和對照組14例,兩組年齡、性別及病情嚴重程度均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實驗方法:對照組應用奧曲肽25~50μg/小時持續泵入,連續5~7天,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用大承氣湯(大黃20g,枳實8g,厚樸10g,芒硝10g沖服)水煎鼻飼+灌腸,每次各150ml,1次/日。兩組常規給予禁食、胃腸減壓、應用抗生素及奧美拉唑等抑酸、解痙止痛等對癥支持治療。
記錄患者入院當天及治療后5天的血淀粉酶、脂肪酶及血白細胞,同時觀察腹痛、腹脹、嘔吐、發熱及并發癥發生率。
統計學處理方法: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結 果
兩組治療前后血淀粉酶、脂肪酶及血白細胞變化比較,治療組治療5天后,血淀粉酶、脂肪酶及血白細胞下降幅度較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或P<0.01)。
兩組平均腹痛、腹脹、嘔吐、發熱時間均顯著縮短,并發癥發生率下降,與奧曲肽組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或P<0.01)。
討 論
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改變主要為胰腺的急性炎癥反應合并組織出血壞死,腸黏膜屏障功能嚴重損傷。目前多認為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仍以內科保守治療為主,重點在于保護器官功能,防止感染發生[3]。研究顯示:腸源性感染在重癥急性胰腺炎胰腺壞死組織繼發感染中居主導地位,促進胃腸道正常蠕動,消除腹脹,減少腸道積滯,增加腸道黏膜的抵抗力,減少腸道細菌移位,保證膽汁、胰液的引流通暢,控制腸道、膽道炎癥及防止并發癥等,已成為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一重要措施。研究表明,中藥大黃對胰腺脂肪酶、蛋白酶的活性有明顯抑制作用,能降低奧迪括約肌張力的作用,最主要有清熱解毒,通里攻下,使腸腔排出大量細菌及內毒素,減少了細菌分解產生的內毒素和腸道感染,減少菌群移位,有利于消除腸源性內毒素血癥,通過減少內毒素血癥及腫瘤壞死因子,從而抑制誘發多器官功能衰竭,降低死亡率[4]。芒硝的主要成分為硫酸鈉,能起到清熱解毒、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促進胰酶性腹水的吸收,從而減輕腸內炎癥及腸壁水腫,減少并發癥發生。大承氣湯與奧曲肽聯合應用時,患者的血淀粉酶及脂肪酶和白細胞的下降程度均較單用奧曲肽顯著,且血淀粉酶、脂肪酶的下降與病情好轉抑一致,其腹痛、腹脹、嘔吐、退熱及并發癥發生率也降低。因此,聯合應用中藥大承氣湯和奧曲肽是治療SAP一種行之有效、切無不良反應的方法,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道榮,王丕龍,周紹端.生長抑素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的療效[J].中華醫藥雜志,2004,4(6):525-526.
2 岳榮發,施云芳.奧曲肽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62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7):6725-6726.
【摘要】目的::調查藥店中藥調劑差錯的原因,并提出預防措施,以便提高藥房的服務質量。方法:收集2藥店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中藥飲片所調劑42000張處方中出差錯的64例處方,并分析差錯原因,采取干預措施.結果:審方差錯占差錯原因的第一位,比例為26.56%而藥品種類差錯12例,比例為18.75%,占差錯原因的第二位,調劑出錯原因最主要的是工作態度不嚴謹21例,比例為32.81%,其次是處方過于復雜12例,比例占18.75%結論:藥劑人員只有增強防范意識,提高自身素質,并認真根據醫生處方,將中藥方劑按照調劑操作規程,準確調配,及時發放藥物,并指導患者規范使用藥物,防范調劑過程中的差錯,才能有效的保證臨床用藥的有效,安全,從而減少糾紛的發生。
【關鍵詞】中藥調劑;差錯;預防措施
中藥調劑系指按照臨床醫師處方所開列的藥物,準確地為患者配制藥劑的操作技術,通常的過程包括審方,計價,調配,復核,包裝,發藥等步。其主要是由中藥房來完成的,中藥房是藥店面對病人的重要窗口之一,承擔著繁重的日常工作,但是由于中藥房工作量大,專業性,技術性強,藥調劑差錯時有發生。中藥調劑差錯將直接影響患者的用藥安全以及臨床療效,直接導致患者對藥店的信任和滿意度下降[1]。為了減少和杜絕調劑差錯事故的發生,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本研究對我藥店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發生64例中藥調劑差錯進行的調查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 資料:來源于我藥店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中藥飲片所調劑42000張處方中,由核對人員查出并登記的64次調劑差錯。
2 方法:依據《處方管理辦法》[2]對藥店處方調配差錯匯總,歸納差錯隱患類別,所有數據經過專人校對后,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1.5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差錯分析:經過比較發現審方差錯,17例,比例為26.56%,占差錯原因的第一位,而藥品種類12例,比例為18.75%,占差錯原因的第二位,詳見表1。
審方是中藥調劑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中藥飲片調劑的準確性。造成審方出現錯誤的原因比較多,最主要的是因為中藥調劑人員工作太多不嚴謹造成的,其次是臨床醫生處方問題,因有些醫生書寫潦草,或經過涂改,導致字跡不清,造成中藥中字形相同或筆畫類似的藥物混淆。另外,有些是因為醫師對處方內容填寫不全造成差錯,并且有些臨床醫師忽略藥房中的配伍禁忌,而調劑人員不能及時發現予以糾正,也會導致調劑差錯的產生,影響患者用藥的安全性。預防措施:首先中藥調劑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要充分認識到中藥調劑工作的重要性。要認識到我們的服務對象是人的生命,要本著治病救人的態度去對待中藥調劑工作,并且在調劑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其次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提高藥劑人員責任心和崗位職責自覺性。不斷加強業務學習,提高實際應用水平,對發現異議處方應積極與醫師溝通,真正做到 “四查十對”。
調配差錯由于中藥調劑工作量大,工作任務重,而且枯燥乏味,調配草藥處方時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漏配或稱重不準等數量或劑量調配錯誤,有些藥師調配時.沒有按照逐劑復戥,等量遞減的原則進行調配,造成藥量不均,影響藥效嚴重的可以引起不良反應。例如常用藥物艾葉,常規用量為39-99g時,有溫經止血,散瘀止痛等功效,但是若用量過大容易導致興奮大腦皮層產生痙攣,嚴重的會引起肝細胞代謝障礙。并且有個別藥師調配時不按順序,容易造成漏配和重復調劑。另外有些包裝相似的藥品位置相鄰例如消渴丸和化痔丸,均為廣州中藥一廠的產品,兩者除了藥名外,包裝的外形,尺寸,商標及顏色均一致。稍不留言就會導致藥物品種差錯,甚至有極個別藥師專業知識不足,對中藥除藥典規定的正名之外的別名知道的較少,而有些老年中藥師常常將金銀花開成二寶花,蒲公英開成黃花地丁,當處方中出現黃花地丁時,由于專業知識的欠缺而錯配成地丁,導致藥品種類差錯。預防措施:藥店應該建立并認真落實處方調配差錯獎懲制度,不斷加大管理力度,并且根據調配差錯按登記記錄的次數多少和差錯所造成的嚴重程度給予經濟獎懲處理,以提高配方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認真程度。并且對于對外包裝形狀,大小,圖案,顏色相似的藥品在擺放的時候分開一定距離放置,經常整理藥品名稱相似的藥物,并且歸類整理后打印出來,粘貼在調劑臺明顯位置,以便可以提醒藥師發藥注意。中藥房請有經驗的老師定期出板報,介紹中藥炮制學,中藥鑒定學,處方應付,中成藥學等相關知識,并對藥師進行技術測試,同時對測試結果進行獎懲,以便提高藥師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藥師的專業素質,避免對藥物的名稱掌握較少等情況的發生。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藥房作為醫,藥,患三者之間的橋梁,藥劑人員只有增強防范意識,提高自身素質,并認真根據醫生處方,將中藥方劑按照調劑操作規程,準確調配,及時發放藥物,并指導患者規范使用藥物,防范調劑過程中的差錯,才能有效的保證臨床用藥的有效,安全,從而減少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