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自然的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風和雨一樣,都是有色的,它的顏色是豐富多彩的。
春天的風,是綠色的。它使正在冬眠的動物從夢中蘇醒過來,喚醒了花草樹木,給世界增添了幾分美色和生機,讓人感覺在天國似的。
夏天的風,是紅色的。他把太陽公公的身體吹的熾熱,放出萬道光芒,使大地更加生機勃勃。不只這樣,他把石榴裝扮成穿著紅色裙子的小姑娘。它稱贊荷花姑娘的美,使荷花姑娘的臉微微起紅。
秋天的風,是金色的。他把稻谷吹得金燦燦的,像一片萬里金沙田一樣。吹的梨子和橘子都黃澄澄的。還把香蕉吹得像掛在天上的月牙兒。
或者,這才是最正常的狀態。風陣陣吹來,花一朵一朵的凋零下來。
所有的力氣都揉在了風里,花朵們落了也就落了,也許有人會撿起來,看幾眼,也許就那樣無聲的趴在地上,寂靜的枯萎了。
風只是使勁的吹,無暇顧及花落后的境遇。花兀自飄零,或者沸沸揚揚,或者寂靜無聲。
風過處,花從樹上自然的凋下。或者,這才是寫作者應追求的境界?
沒有語言不能抵達的地方。站在大地上,向著陽光或雨雪昂起頭,伸展開雙臂,讓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張開。風在其中穿梭,從這里到那里,而人站在原地。這個時刻,文學便開始了。
創設田園“大”環境
在我們目前傳統的班級教育中,還比較難實現讓幼兒在全自然的環境中成長的可能性。要將華德福田園教育的理念融合到班級教育中來,真正做到“自然”,就要充分地創造條件,使幼兒成長的大環境更符合他們對接觸自然的需求。教師可鼓勵并與幼兒一同種植各種符合班級環境特點的植物,讓整體環境與自然更貼合。如,在教室窗臺與睡房中種植一些能夠攀爬墻壁的植物,讓植物爬滿墻壁,幼兒在教室中、睡房中,都如同在自然中一樣。這樣的安排與布置同時還能夠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教師的環境布置有了綠色的底色,也會更加添彩。
“自為”即自己動手實踐、為自己服務。中班幼兒自我意識增強,喜歡親自動手、探索。教師可與幼兒一起開辟出一塊自然種植的地方,讓幼兒來感受種植。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內有一畝菜地、野花坡、雜果林,飼養了兩只兔子。在這片一畝菜地里孩子們每周有田園勞作,我們自己種一些季節性的蔬菜:毛豆、玉米,青菜、蘿卜等,孩子們還可以用蘿卜葉子喂食兔子;為了增加園內的色彩,幼兒園內種植了美麗的郁金香;戶外活動時,大家去野花坡玩耍,邂逅美麗的鮮花;午后散步時,大家到雜果林里采擷喜悅的果實。在這里,每一位幼兒都有實踐的機會,教師幫助幼兒了解種植的辛苦,讓幼兒體會到勞動果實的鮮美。當糧食成熟時,教師帶著幼兒一起去收獲。同時,在種植過程中,幼兒園注意提供豐富的種植的物品,種植一些收獲時間較長的,搭配收獲較快的,如此幼兒才會更有種植的成就感,同時也能夠時時體會到更好種植物的樂趣,自己食用勞動果實也能夠帶來實踐的成就感。
關注田園“小”細節
細節環境與大環境不同,不需要做大的調整與改動,而是做小的布置,就能夠讓幼兒感受到自然、田園,并在其中自主發展。華德福教育實施過程中,幼兒園所有教學玩具都是與幼兒一起制作或選擇自然中的物品代替。田園教育關注的是自然,教師在對教室進行裝點、布置時,可以從原來購買成品轉移到自己制作、選擇自然材料代替等,讓幼兒能夠在細節中發現與成長,在運用自然物品的過程中,感受到各種物品的多用途,從而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
田園式的材料來自于田地、園圃、森林、溪水中等自然的環境中。幼兒對生活、自然環境中的各種物品都非常樂于觀察、收集。他們正處于好奇與探究的關鍵期,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一起去尋找自然的材料,運用到班級中去。如,筆者請幼兒與家長一起幫助收集各種瓜子、豆子、植物種植等。經過一個星期的收集,教室中增添了很多自然裝飾物與自然游戲材料,主題墻上的迷宮道路使用各種豆類鋪設而成、繪畫欄上用瓜子組合成了一只灰色的小熊、玩具柜中多了夾豆子與比大小等眾多內容;各種干凈的大堅果殼更是成為幼兒美術區角中的重要材料,可粘貼、可涂色、可擺成不同造型,幼兒在與這些自然物品互動時,獲得了更多的開拓思維,了解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可以運用到游戲、學習中來的,促進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形成。
讓田園藝術多元化
在華德福教育中,藝術與手工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在進行田園教育時,教師同樣需要采取藝術、手工活動來幫助幼兒開啟心靈經驗。這種自然的藝術應當包括從自然中選擇各種物品進行手工活動,也要從人們生活的自然演變中產生的各種藝術活動,如各種類型的繪畫、歌舞表演、藝術戲曲、地方特色等。比如,田地中各種小石子與大沙粒、堅果果殼、各種樹葉、松果等,這種物品是簡單、原始的,但是也是極具創造價值和意義的。幼兒可以使用核桃果殼制作蒙古包部落,可以使用石頭涂色并排列成彩虹,可以用各種樹葉做成一名印第安男孩……各種簡單的材料給幼兒帶來了無限的操作可能,而多次活動后,幼兒也能夠主動去探索自然材料之間的藝術關聯性,這會讓他們的藝術行為越來越自主、豐富、趣味,對幼兒來說,這種實踐體驗中的發展是難能可貴的。
黃一峰從事生態攝影已經16年了,使用過各種高端器材的他,如今喜歡用手機作為自然觀察的重要工具。他說,器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觀察的角度。有很多自然界一閃而逝的瞬間,是相機無法記錄下來的,但用手機就能捕捉到。現場的觀眾評價到:“在這些鏡頭里,能看到他對自然毫無掩飾的真情。”
從上學開始,黃一峰就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怪咖。早在高中的畢業展上,他就以生態為主題做藝術創作,獲得全校第一名。“當時校長特別將他的作品―用鋁罐制作成的小白鷺模型,和形成對比的塑料小白鷺展示在校長室前”,從那時開始,黃一峰的藝術天分就開始嶄露頭角。后來他在臺灣刮起了一陣自然創作的清新旋風。在二十多年的創作過程中,他為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而心痛。因此,他開始致力于用藝術創作,記錄消失的大自然。唯有了解,才會有珍惜和行動,這就是黃一峰想做的事情。
寶島刮起“自然風” 都市中的田園夢
熱愛自然的人,回到都市就會覺得不自在。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把大自然帶回家?
一開始黃一峰只是將旅途中撿回來的種子、樹葉當作紀念品拼貼在相框里,后來他開始思考:“怎么去呈現自然物的美?”于是,他開始有意識地去考慮作品的美感、構圖,“有別于壓花的平面式創作,他的拼貼作品是半立體式的,運用設計美學盡可能保留自然物的原有形態,展現出自然物在大自然迸裂、飄落、彈跳的姿態”。
因此,翻看黃一峰的自然創作,總會有怦然心動、春來冰融的感覺。不起眼的一片落葉、一段枯木、一塊石頭甚至食材,都可以成為他創作的巨大寶藏。他就像是一個點石成金的魔術師,可以讓即將失去生命的自然物活過來。
這就是他“自然創作”的開端,幾年的沉淀讓他將自己關于自然創作的思考結集成書,在臺灣形成了一種“自然風”的生活美學。
黃一峰講到自己的創作觀念時,總會提起小時候的故事。母親常帶他去菜市場,那是他第一個自然教室,菜市場所有的賣品都能引起他的好奇,他會去觀察被丟棄的魚類身上天然的花紋,還會去尋找隱藏在菜葉中的蟲子。“其實,現在的父母都寧愿在網上或超市里買菜,卻錯過了讓孩子在菜市場跟自然物接觸的機會”。
雖然一直生活在都市,黃一峰卻用攝影、拼貼、拓印、繪畫等各種辦法,呈現出生活中最細微的自然之美,他說:“尋找自然為什么一定要去遠方?用心跟餐桌交談,也能找回跟土地最天然的鏈接。”
有一次,他突然發現掌葉蘋婆的果莢長得很像黑猩猩的嘴巴,將它們拼貼在黑色的絨布上,就變成了一只只表情各異的黑猩猩。
他的落葉拼貼作品“被偷獵的犀牛和大象”在地球樂園?大自然影展中引起轟動,素材就來自于街邊常見的落葉,卷葉做成的象牙和牛角,拔起來就是一個巨大的洞,血淋淋的象征意義表述了對偷獵者的憤怒。用落葉進行自然創作,絕不是第一次。在臺灣的藝術圈里,他被稱為“大自然的拾荒匠”,因為他常常自愿幫助清潔阿姨打掃公園,只為了尋找拼貼作品的素材。撿垃圾也是他的特殊癖好,有一次他居然在垃圾堆里發現了貓的頭骨,他興奮得大叫一聲,像個頑童一樣欣喜萬分。
在他看來,最好的自然創作不需要去遠方,而是要從身邊最尋常的事物中發現美。他漫步在日本奈良的街頭,突然下起了小雨,布滿落葉的街道格外繽紛。他靈機一動,就在透明的雨傘上貼滿彩色的楓葉,普通的雨傘也被染上了秋的色彩。
他還曾經花了三年時間在海邊撿漂流木,只為將它們拼成一只高冷的反嘴鷸。為什么用三年時間呢?因為“自然創作并非做木工,如果將素材鋸開或者修剪,就失去了自然物原始的形態”,他將這樣的素材叫做“仿真素材”,因此制作一只反嘴鷸,從撿到第一塊頭部,到撿到合適的軀干,一共用了足足三年!他說,我在用自然物寫日記。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暗藏著一段美好的回憶。
用最質樸的手工 留住易逝的美好
滇金絲猴在全世界范圍內已經瀕臨滅絕,人們只能通過圖片或者視頻了解這種動物,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黃一峰開始思考,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人們在博物館里親手觸摸到金絲猴?
一個大膽的想法誕生了,他要用手工做出滇金絲猴的生物復原模型。其實,黃一峰是一個瘋狂的手工達人,尤其喜歡收集動物模型,為了自然教育課的教學,他曾經給學生做過臺灣阿里山山椒魚、婆羅洲角蟾的動物模型。但是滇金絲猴的復原,遠比想象的艱難。
因為滇金絲猴蹤跡難尋,在國內幾乎找不到完整的記錄。但是古生物復原,從頭骨、骨骼到肌肉都需要做到跟動物大致相同,每一個步驟都要有科學式的嚴謹。為了更真實地表現滇金絲猴,他還專門到云南的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進行實地考察和拍攝,甚至用ipad pencil對金絲猴進行寫生。所幸,中科院的朋友幫他在孔夫子舊書網上找到了“金絲猴解剖”的書,還是20世紀70年代的版本,其中有少許金絲猴骨骼的數據資料。黃一峰一發不可收拾,下一個目標是云南蒼山的火尾太陽鳥。那天,他到達蒼山頂,看著太陽鳥高傲地站在杜鵑花頂上鳴叫,彩色的尾羽在雨霧之中格外鮮亮,一不小心他就看入迷了。如果能用手工模型復原這種美麗稀有的鳥類,該是一件多幸福的事!
可是對于火尾太陽鳥的復原,他同樣遇到了真實創作的難題,由于查不到火尾太陽鳥尾羽的具體數據,他專門請中山動物研究所的朋友幫忙,朋友幫他用尺子一根根地測量太陽鳥的尾羽,查到最長的尾羽可以到11厘米,最短的是4厘米。
一個月以后,作品驚艷的誕生了!太陽鳥模型作為藏品被蒼山自然中心收藏,人們用雙手就可以觸碰到飛翔的美麗。
如果有一天,我們再也見不到這些珍稀動物,或許黃一峰的作品能讓我們知道,貪婪讓我們曾經失去過什么。用巧思拼命留下這個世界最后的美好,這樣的赤子之心,是他作品最大的魅力。
野性中國的創始人奚志農說:“黃一峰以純粹的方式耕耘于大自然,從中吸收營養進行創作。他開發設計了滇金絲猴、藏羚羊、白眉長臂大熊貓等作品,讓瀕危物種的形象為公眾所知,這是影像保護自然最好的方式。”
TIPS:黃一峰的自然創作小技巧
收集自然物,不抓活的生物、不摘樹上的花果、不添加化學藥劑、不到國家保護區收集、適量收集、不強取豪奪。
剪剪貼貼留住自然美,可以有兩個方向:抽象的表現,運用自然物去表達內心的意境;具象的表達,用自然物去模擬一個具體的形態。
選擇合適的底板材料,不要用色彩艷麗的底色,淺色麻布、紙類、木板都是好的材料。構圖與壓花不同,最好采用半立體式的拼貼法,即不改變自然物的原有形態。
粘貼,最好用木工師傅愛用的白膠,而不是速干膠、強力膠。
自然創作 需要一顆純真的心
獨家采訪黃一峰
outdoor:你曾經去過哪些地方開展生態攝影,有哪個瞬間最觸動你?
黃一峰:我正式開始生態攝影是2000年,我喜歡在同一個點去做持續性的觀察,比如我曾經連續12年在婆羅洲熱帶雨林進行自然觀察,我去過25次,我在鏡頭中跟長鼻猴大眼對小眼,我看到蜥蜴從樹木的高處滑翔下來,這些都讓我非常興奮。還有就是我10年前曾經在陽明山拍到了穿山甲,可是此后再也沒有看到過這種動物。
outdoor:生態攝影也是自然觀察的一種手段,你有沒有發現哪些讓人痛心的生態破壞?
黃一峰:其實,物種棲息地的喪失比獵槍更加可怕。在全臺灣云豹已被宣布滅絕,只剩下石虎這種貓科動物的情況下,在現存石虎數量最多的苗栗,不顧所有環保評估的反對意見,當地政府依然要堅持修公路。
由于河川改造,把好好的河川變成水泥溝槽,小時候常常看到的蛙類和魚類都不見了。政府追逐利益,就算民間再有保育心也沒用,所以我對環境的態度是悲觀的。
現在我做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想要告訴孩子們,如果他們長大后需要對動物的棲息地做決策,能不能不要殺死他們曾經見到的這些動物?
有時候在野外前一分鐘拍到的動物,后一分鐘就被人打死,有時候看到蟲子被人用大頭針釘住,只為了讓人擺拍鳥叼蟲子的畫面。我經常跟孩子們說,你們愿不愿意被外星人捉去釘上大頭針,只是為了覺得你們好玩?
outdoor:在你的作品中可見,你熱愛生活,善于發現不為人知的美,你覺得自然創作的過程是否也是一種修行?
黃一峰:是的,當你開始用心關注自然,你會發現很多細微的美好。我的工作和自然密不可分,這就是我最幸福的事。
在華人世界里,我們總覺得自然是一門功課,但從來沒有體會到自然跟自己的關系是什么。還有就是我們總是為自然觀察樹立門檻,為什么去看黑頸鶴才是觀鳥,觀察麻雀就不是?其實,真正的自然觀察,要從自己身邊做起。
outdoor:現在有很多民間愛好者喜歡制作蝴蝶標本,這跟您所倡導的自然藝術有什么不同?
黃一峰:我一直認為,如果不是為了做科學研究,就不能傷害生命,只為了愉悅自己。我們沒有權利隨意弄死生物,只因為我們想要帶走它們,我的創作以不傷害任何生命為原則。
outdoor:什么是自然創作?它的技術門檻高嗎?
黃一峰:自然創作是個很寬泛的定義,文學、藝術、音樂、攝影,只要對自然進行記錄和表達,都可以被稱作自然創作。自然創作需要一顆純真的心,而天分是最無關緊要的部分,沒有任何門檻,人人都可以參與。
黃一峰是誰?
黃一峰,臺灣金鼎獎最佳美術編輯,最佳圖書獎雙料得主。2016年作品《鳥類不簡單》再度榮獲金鼎獎最佳圖書。成長于繁華的都市,卻擁有一雙善于發現自然野趣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