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美文片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向日葵
看到向日葵生長的田野,我驚呆了。
這塊種向日葵的地不知有多長、多寬,在我看來向日葵大約有千萬棵,它們一起開著黃花兒,整齊的排列著,排的很長,似乎要排到天邊才肯為止。我走進向日葵地里,一股清新而又濃郁的味道撲鼻而來,啊!真香啊!
向日葵的花邊兒可真像太陽發出的那耀眼的光芒,它永遠的對著太陽微笑。它那中間"大盤子''上面長著參差不齊的花蕊,就像千萬只蜜蜂在親吻著它的臉······
2.最美好的不是未來,而是今天,陽光這么好,何必自尋煩惱。
3.與其倉皇地追趕日落,不如靜待漫天的繁星。
4.談戀愛還沒幾個月就想過一輩子,交個朋友稍微對你好點就想來往一生,難怪你的怨氣那么重、悲傷那么多,這都是天真的代價。
5.你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6.年輕的時候,連多愁善感都要渲染的驚天動地。長大后卻學會,越痛,越不動聲色,越苦,越保持沉默。成長,就是將你的哭聲調成靜音模式。
7.有的路,你必須一個人走, 這不是孤獨,而是選擇!
8.真正的成熟應該是,懂得不是每個人都如你想象的那么好,明白這個世界和你想象的總是有差距,知道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有所回報,學會放下沒有結果的感情,去愛你更值得愛的人,做值得更有價值的事情。
9.人生就像打太極,凡事不能太急,遵循規矩,遵守規律。踏實努力,良性循環。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做出自己的風格,不忘初心,想來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
10.一直覺得這世界上的告別儀式挺多的,比如喝一場大酒,比如一場旅行,又或者情不自禁的在車站大哭一場,可是后來才知道,人生中大部分的告別是悄無聲息的,原來那天的相見,竟然是最后一面,此后即便不是隔山隔水,也沒有再重逢。
11.不論結局,感恩相遇。生命中遇到的人,你只能盡量去愛他們,即使終有一別,也別辜負了相遇。
12.水的清澈,并非因為它不含雜質,而是在于懂得沉淀;心的通透,不是因為沒有雜念,而是在于明白取舍。
13.如果你有想要完成的事或愛的人,不僅要努力,還要拼命。
14.小時候以為長大,會有好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以及驚喜。長大以后才明白,生活不僅沒有驚喜,還處處讓你難過。
傳統大學英語由于在教學理念及模式上存在一些弊端,導致教學效果總是不盡人如意,所以必須對其實施改革。在大學英語改革過程中,適當導入英美文學,可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認識西方文化,同時,也對解決傳統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和改進教學模式很有幫助。本文總結了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并探討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
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獲得了一定成果,本科畢業生的英語水平有顯著提高。在制定教學大綱和編寫教材方面,以及在理論學習和測試的實踐研究方面,大學英語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同時,由于四、六級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整個社會都認識到了學習英語的緊迫性與必要性。雖然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教學模式也相對落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一、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文學導入指的是在英語教學中適當的加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學或者課外輔導內容,比如賞析英美文學片段,培養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興趣,使學生產生文化上的審美需求與閱讀欲望,自主的學習英語,從而提升學生英語能力。
(一)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
英美文學導入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想讓學生保持持久學習興趣,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學習動機主要是來自對英語本身的興趣。所以引發學生深層次學習動機主要要考增加語言趣味性,讓學生真正認識語言特異性,使學生在自然語境下掌握所學語言知識。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作品文學性。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中第六單元,有一張文章題目為:“Ashisnameis,soishe!”。這句話很容易理解,是人如其名的意思。如果教師想進一步引發學生興趣,可以在這一課中適當導入歐美文學。可以向學生講解語句的出處是《圣經》,原話是:“Asamanthinkethinhisheart,soheis.”。《圣經》屬于西方文化基礎,教師在這里導入《圣經》,不僅增強了課文趣味性,也增強了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興趣。
(二)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
文學作品涵蓋了民族脾性、文化特點等各個方面,是了解社會文化的豐富材料。因此,文學導入同時也是文化導入,可以使學生被語言氛圍圍繞,從而更好的掌握英語。文學作品包含著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征,也包含了作者自身價值觀。文學導入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深層的文化內涵,更深刻的感受西方文化熏陶,拓寬學生知識面。
(三)幫助改進教學模式
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對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有很大幫助。傳統教學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只是被動聽講。英美文學的導入主要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為目的。學生可以將英美文學導入作為切入點,逐步適應傳統教學模式向任務教學模式的轉變。英美文學導入可以幫助轉變師生關系,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中讀寫教程的第四冊五單元中《選擇獨處》這一課涉及到一些詩人。在這個時候適當導入英美文學是很有必要的。彌爾頓、華茲華斯、梭羅等作家及作品的導入,能夠使學生接觸到更多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學生可以領略各種不同風格的語言,進而提升對語言的理解力和敏感度。
二、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途徑與方法
(一)改革教學模式
將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首先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要以學生作為主體,教師起到輔助作用。教師應積極采用任務型教學法,以全面掌握和了解學生能力為基礎,鼓勵學生獨立按時完成布置的閱讀材料,并且撰寫出讀后感。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針對不同主題,在課前充分預習和查找資料。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闡述自身觀點,評論作品。另外,學校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定期組織文學知識相關講座。為學生講述一些比較熟悉的著名英美作家,例如馬克•吐溫、莎士比亞、海明威等作者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分析他們的作品,或者將他們的作品以電視或者電影片段形式導入到英語教學中。
(二)重新設置教學內容
英美文學導入英語教學的原則是以學生實際能力作為出發點,以小說和散文為主。教師在導入文學作品時應充分考慮作品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篇幅也不宜過長,使學生在比較精簡的篇幅中體會到強烈感染,從而喜愛上閱讀英語作品。可以選擇的文章有很多,比如培根著作的《論美》和《論學》;羅素著作的《我的人生目的》;托馬斯•潘恩著作的《常識》;馬丁•路德•金演說的《我有一個夢想》;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傲慢與偏見》、《飄》、《簡•愛》、《老人與海》等。
(三)評估學生學習
在學生學習的評估方面,教師可以引進綜合測評項目。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文學相關活動。例如,組織文學討論小組,讓學生自己編制劇本,組織學生進行情境表演等。同時,還可以開展各種類型的競賽。比如英語詩歌朗讀比賽、英語經典影片片段表演競賽、英語文章閱讀比賽等。學生參與這些活動的表現及成績會被計入平時的成績中,優秀的學生將在院系中獲得表揚,并且可以得到綜合測評的加分。
結語:
導入英美文學形式要多樣化,以免學生失去興趣。英美文學中涵蓋作家寫作風格與作品賞析。將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可以使英美文學鑒賞成為英語課堂的組成部分,不僅使教學模式得到創新,也解決了教學內容單一的問題,是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
作者:盧華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英美文學課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旨在通過學習英美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及人文素質,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外語人才。但凡優秀的文學作品,無論作家的種族背景如何,用何種語言寫作,都是對人類追求真善美的終極理想的體現,會對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思想和道德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本文旨在探討全球化語境下英美文學教學的新形勢,并通過分析民族院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和主要問題,指出其課程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一、全球化語境下英美文學教學的機遇與挑戰
自上世紀80年代始,世界逐步進入全球化的新時期。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尤其是在互聯網出現之后,不同國家、文化間的信息通過電子文本、音頻、視頻等形式得到展現,極大提升了其相互傳播的速度,也為強勢文化的輸出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文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沒有國別之分的,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財富。英美文學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專業的學生通過閱讀和研究英美文學史上那些里程碑似的作品,能夠更好的了解西方文明的發展過程,在提高個體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力的同時,也可以為將來充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民間使者打下基礎。
文化的全球化為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學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首先,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和暢通性為我們接觸英美文學尤其是現當代文學提供了便利,使我們有條件在第一時間接觸到世界前沿的文學理論和最新的文學文本,有助于我們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以便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其次,全球化的時代也是一個多元共生的時代。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傳統的“中心”逐漸被打破,“主流”逐漸被取代,多種話語,尤其是少數族裔的話語競相顯示出其競爭力,并與傳統意義上的“主流”形成了雜糅共生的局面。近半個世紀以來英美文學界的族裔文學研究熱正是這一特征的體現。這也為國內的英美文學教學,尤其是民族院校的英美文學教學帶來了新的思路。
然而機遇之外,挑戰并存。全球化縮小了國家間的時空距離,信息在瞬間變得紛繁復雜。如何在龐大的信息中迅速的完成有效提本文由收集整理煉?如何在多重話語的爭執中把握正確的價值標準?如何在快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維護經典文學的高雅性和神圣性?這些問題無疑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本科英美文學教學的難度。
二、民族院校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與主要問題
(一)民族院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目前國內民族院校英語專業大多開設有英美文學課程,其中“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一般為必修或必選課,往往在第5-6學年開設,此外依據師資力量的不同,大多還會開設一至數門與英美文學或文化相關的專業選修課。以筆者所在的中南民族大學為例,在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之外,相關課程還有“英美文化選讀”“希臘神話”“圣經故事”“英美小說選讀”“英美詩歌選讀”等。選修課的開設時間和數量每學年并不固定,一般依據開課老師的計劃和選修學生的人數而調整。在教材的選擇方面,一般選用權威專家學者編寫的經典教材,如劉炳善的《英國文學簡史》和常耀信的《美國文學簡史》等。選修課教材的選擇相對更為靈活,少數院校會選用國外原版資料或教師自編教材。總體而言,民族院校的英美文學教學規范有余,特色不足;傳統有余,創新不足。
(二)主要問題
限制民族院校英美文學教學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來自師資和生源兩個方面。目前民族院校的管轄一般隸屬國家民委、各省(或自治區)和各級市、地、自治州等。除少數由國家民委直屬的院校進入211、985名單,其余大多數的民族院校的級別并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師資力量的發展。一方面,學校難以吸引高端的人才,造成英美文學方面的專家、學科帶頭人少,教學團隊的整體理論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現有的師資也難以獲得較高層次的進修機會,尤其是廣大的中青年老師,難以通過科研來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此外,很多民族院校本身師生比就嚴重失調,而擔任英美文學課程的大多數為青年教師,他們常常教學任務繁重,理論積累有限,再加上大班教學的客觀事實,這些都無形中削弱了教學的效果。由于師資水平的限制,教師在授課時無法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廣闊的視野,唯有亦步亦趨的遵循經典教材,偏重對教材的知識性傳授,而少有對文本的啟發式閱讀。這樣的結果是學生一學期下來,往往只能被動的記住一些作家作品的名字,或者強行記憶下某些文學流派和文學理論的定義,對作品本身的思想內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即便是這樣知識性的傳授,其效果的持續性也非常有限,往往只能應付一時的考試,并不能真正實現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民族院校的生源大多來自經濟落后、教育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知識面較狹窄,對英美文學和文化缺乏基本的知識積累。由于很多學生的家庭相對比較貧困,通過大學學習改變自身經濟狀況的需求比較迫切,這使得學生傾向以狹隘的市場需求為導向,學習中浮躁的心理比較嚴重。他們往往偏重某些教授實際運用技能的課程,而對文學課程缺乏興趣,沒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也給教師的授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客觀上也影響了教學效果的實現。
三、改革思路與應對策略
(一)轉換思路,從知識性傳播轉向人文精神的傳播
文學教學的根本,是借用經典的力量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與英語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英語專業的畢業生由于語言的優勢,將在交流中充當“使者”的角色,成為中西方文化溝通的“橋梁”,不僅要把西方優秀的人文理念介紹到中國,也承擔著向西方展示中國文化和新時期中國人形象的職責。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英語專業畢業生自身的素質顯得至關重要,不僅關系到溝通是否能夠順暢實現,也會直接影響到西方對中國的印象。因此,針對英語專業學生的英美文學教學應該建立在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熏陶的高度上來實施,從傳統的知識點傳授轉移到對文學作品精神內涵的把握上來。
民族院校的學生相對其他重點院校的學生而言,英語基礎較差,對西方文化和英美文學前期知識的積累較弱。針對這一現象,民族院校可以在高年級開設英美文學課之前,多開設一些介紹西方文學和文化的輔課程,旨在讓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對西方文學和文化有一些整體性的認識,以便在高年級更加系統的學習相關知識。教師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兼顧學生的實際水平,既不能因為學生的語言水平欠佳,就拋棄文本閱讀,蜻蜓點水似的灌輸一些知識點了事,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授課的廣度,造成學生閱讀上的倦怠。教師可以先幫助學生整理出英美文學的線索,使其從宏觀上把握英美文學的發展脈絡和整體姿態,然后有重點的挑選一些難度合適的作品進行課堂分析,必要的時候可以采用原著的中文譯本或是簡寫本來輔助教學。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授課中納入比較的視角,通過中國文學和文化中相似因素的比較,讓學生更加深刻認識到人文精神在優秀文學作品中的互通,從而更好的理解文學學習的實質。
(二)結合民族院校實際,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現特色教學
民族院校的一個重要職責是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將來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服務。在各級民族院校中,少數民族學生的人數都占有相當的比例,各民族學生之間也存在著文化溝通和交流的問題,這是少數民族院校的獨特現象,也是英美文學教學中可以利用的優勢。英美文學中有不少描寫文化交流和沖突的文本,近幾十年來,美國還掀起了族裔文學研究的熱潮。了解并尊重異質文化,讓不同的文化能夠和平共處、共生共榮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民族院校的英美文學教學可以有意識的加入一些反映民族或者族裔文化的文本,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民族觀與文化觀,理性對待民族差異和文化差異,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維護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間的團結,促進民族合作。
由于英美文學中后殖民文學和族裔文學本身的包容性與復雜性對教師本身的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保證教學的效果,民族院校的英美文學教學可以嘗試整合學科資源,跨學科、專業教師合作的授課方式,讓中文、社會學、民族性等專業的教師也適當的參與到教學中來。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模式能夠利用本校的資源幫助年青教師擴展教學視野,彌補專業知識上的不足,客觀上也為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使其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綜合使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教學,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其只習慣于被動接受信息,不利于啟發學生的思考,完成對文本的主體性閱讀。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讓學生分組收集關于某位作家及其作品的評論,制作ppt在課堂上講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講解對象的理解,客觀上也鍛煉了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為以后寫作畢業論文打下基礎。還可以利用年輕人愛唱愛玩的特點,組織學生觀看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或者模擬電影片段配音等,讓學生在娛樂化的學習過程中拉近與世界名著的距離。在課堂教學以外,教師還可以和學生團體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來培養學生對文學的興趣。
關鍵詞: 英美文學 大學英語教學 重要意義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提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1]文學教學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英美文學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知識、文學知識,以及他們所體現的哲學、人文、美學等方面的價值,還為學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傳統、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等背景知識的機會。同時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地完美人格、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及個人素質的過程。[2]
一、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新世紀外語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于:(1)聽、說、讀、寫、譯語言基本功訓練有素,特別是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應比較強。(2)中文基礎好,能講能寫。(3)語言和文化知識比較系統,綜合素質好。(4)有較好的哲學、邏輯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語言學和文學的基本理論素養。[3]由此可見,外語教學中應當注重文學教育。但長期以來,國內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基本還是“以教師為中心”,注重“填鴨式”教育,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對于應試教育帶來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學往往偏重語言知識的傳授,不夠重視大學生文學素質的培養。以往,大學英語在教學上更多注重的是詞匯、語法等語言技能的訓練,而對于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考量也只是著眼于四、六級考試的成績。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忽略了作為文字載體的文學語言所能傳導的人文訊息,而且更加肥沃了應試教育,相應地,創造了許多“高分低能”的大學生,這不利于大學生語言綜合素質的提高,而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文學素養。如果大學英語教學輕文學而只重語言,單純性的語言傳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就變成了單調乏味的訓練符號。也就是說,語言這個工具,應是在接受并理解內容的前提下相對牢固掌握的。
二、英美文學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讓學生能夠良好地掌握并靈活地運用英語,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而對于一門外語的學習過程,就是對于一種新的文化深入了解的過程。所謂靈活,除了書面表達能力以外,還有口頭表達能力,這包含口頭交際能力,而交際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對所學語言知識有著良好的掌握外,還需要對使用目標語言的國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目前,各高校中,大學英語的授課對象都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存在諸多特點,如:人數眾多、專業多樣,學科各異。自從我國加入了WTO,國家各個方面的對外交往與日俱增。這就迫切地需要: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出大量的各行各業的國際化人才,而這些眾多的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今后跨文化交際中所產生的作用不可小覷。雖然世界在不斷地變小,但要融入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首先要有能力與使用目的語的人進行交往,必須了解其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只有這樣,才不會因為語言的問題而影響深入的溝通。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璀璨而又獨一無二的,正因為它是獨特的,所以,從詞匯的含義、價值觀及文化習俗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如果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語言上傳遞的表層含義,而忽略了其文化背景方面的引申義,就會引起誤會和矛盾。如:Mend the fence when the weather’s better.依照中國文化背景,我們會自然地認為句意是天氣好時修理籬笆。實際上,從目的語的文化背景來理解句意卻是:未雨綢繆。這是由于詞匯而引起的誤會,勉強可以被諒解。但是,如果違反了用語習慣,如:詢問對方的隱私,像年齡,就很可能招致對方的反感,甚至破壞已初步建立起的良好關系。如: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下,朋友相遇,大多會問:上哪啊,啥事啊?而遇到外國朋友這樣問,會招致對方的反感,認為是在詢問對方的隱私。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傳授學生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必要的。以往的英語教學大多注重句型的背誦,而它的直接產物就是死記硬背的“語感”。語言學家L?R?帕墨爾指出:“語言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要培養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首先要使他們掌握目的語文化的基本知識,注意中西文化差異。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脫離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只會讓學生偏離到Chinglish(中式英語)的軌道,對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是事倍功半。
三、英美文學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教學模式及改革
許多高校的文學課主要的教學模式由兩部分構成:文學史外加選讀,選讀是作為文學史的補充內容。首先由教師把文學史知識“填”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吞”,并加以死記硬背。即老師的文學史知識便是學生的,學生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被抹殺了。而文學選讀只是作為文學史的補充,所以在課堂上,大多體現出來的都是文學片段的賞析,由于時間等關系,根本談不到文學作品的完整性。加之,有些授課老師把重點又移到文學片段的句子、單詞的分析上,導致學生大都認為英美文學課乏味透頂,所以對于英美文學課應適度加以改革:1.適度縮短文學史所占課堂的比重,讀完整的文學作品,可以將文學作品與由其改編的電影作品相結合,從多角度激發學生們對文學作品的興趣。2.可以嘗試使用不同的方式來欣賞作品,如:利用網絡資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3.寫閱讀鑒賞的讀書筆記,加深學生的分析與總結能力。4.轉變學生被動的角色為主動的角色。如:讓學生走上講臺,通過自主學習自己歸納分析,并表達出來,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
對于文學課程可以采取靈活的評估方法,可以設置課堂討論、展示、學期論文等多種方式。這種較為開放式的評估方法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
四、結語
新世紀的發展需要各行各業的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英美文學課的開設有助于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學文學不僅是學語言的最佳途徑,更是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的有效渠道[4]。可見,英美文學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應倡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英美文學教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崔少元.全球化與文學教學――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現狀探微[J].外語教學,2000,(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