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信息的鑒別與評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446.12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3(c)-110-02
正常人的尿液中沒有紅細胞,如果尿液中進入了血液,經離心沉淀后的尿液,顯微鏡下每高倍視野有2個以上的紅細胞,稱為血尿。主要分為腎小球性與非腎小球性血尿。腎小球疾患導致的血尿,其紅細胞絕大部分是畸形的,形態各異,大小明顯差異;而非腎小球性血尿,其紅細胞絕大多數大小正常,僅少部分為畸形紅細胞。兩類血尿對癥治療原則也是相反的,腎小球性血尿常需抗凝、抗栓、抗血小板聚集或活血化瘀治療,而非腎小球性血尿常須應用止血療法。因此,判斷血尿來源非常重要。
日本Sysmex公司生產的UF-100全自動尿液分析儀(以下簡稱UF-100)結合流式細胞技術與電阻抗測定法,通過測定前向散射光,熒光的波幅和強度以及電阻的變化報告12種參數,對尿5種有形成分(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細菌)進行分析,同時可將紅細胞分為均一型、不均一型和混合型,對鑒別紅細胞來源(腎小球、腎小管或是下泌尿道)有參考價值。以往這種檢查要用顯微鏡,而且主觀影響較大。為了解UF-100鑒別血尿來源的功能,我們對95例腎小球性血尿和153例非腎小球性血尿標本進行檢測,統計紅細胞各項數據,并將儀器紅細胞提示信息與光學普通顯微鏡檢查結果進行比較。
1 材料與方法
1.1 尿標本來源
95例腎小球血尿和153例非腎小球性血尿標本來自我院門診及住院部各科室已確診的患者。醫務人員嚴格按照中段尿采集指南操作,取患者清潔中段尿,立即送檢。
1.2 儀器和材料
UF-100全自動尿液分析儀及配套試劑(包括質控品)為日本Sysmex公司產品。奧林帕斯顯微鏡。
1.3 UF-100使用方法
工作前先作儀器的每日質控,數據正常時開始檢測。將進樣針插入含充分混均樣品的試管,按進樣開關,儀器自動吸取800 μl樣品,分析各種參數,記錄分析數據。
1.4 臨床尿標本檢測
取尿液標本用UF-100尿液分析儀檢測。統計紅細胞各項數據。取尿液標本10 ml于試管內,以每分鐘2 000轉速離心沉淀3~5 min,棄上清,約剩0.2 ml沉渣,鏡檢。所測結果與UF-100尿液儀檢測紅細胞各項數據比較。用Yerushalmy模式評價鏡檢與UF-100判斷腎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2 結果
UF-100尿液分析儀檢測紅細胞各項數據見表1;鏡檢與UF-100鑒別血尿來源的評價見表2、3。按表2、3內容采用Yerushalmy模式計算,該方法的靈敏度、特異性見表4。
表1 UF-100測定腎小球性血尿與非腎小球血尿中紅細胞各項數據(x±s,ch)
表2 UF-100鑒別血尿來源的評價(例)
表3 鏡檢鑒別血尿來源的評價(例)
表4 鏡檢與UF-100 2種檢測指標鑒別血尿來源的評價(%)
3 討論
血尿是泌尿系統疾病的常見癥狀,血尿來源與尿紅細胞形態變化的關系已得到公認。雖然腎穿刺活檢確認出血病因及病理變化,但常會給患者帶來痛苦。近十余年來國內外相繼使用相差顯微鏡,掃瞄電鏡等觀察尿紅細胞形態來鑒別血尿來源,但因價格或主觀影響太大而未能普及。
尿中紅細胞在鏡檢與UF-100檢測中的表現形式,①腎性紅細胞:鏡下特征為形態多形性大小不規則,環形和部分膨脹;②UF-100圖形在FsC/Fl上分布于Fsc區,RBC/FSC分布于直方圖的左邊,RBC-lnfo顯示腎形RBC,支持鏡下紅細胞不正常形態,在紅細胞存在于許多腎、尿道疾病和出血性疾病;③UF-100圖形在FSC/Fl上RBC出現在典型的RBC分布區,皺縮RBC和體外RBC出現在同一區域。Fsc/Fscw:較小數目的RBC分布于Fscw相當低的區,在這個區,正常RBC和穿刺RBC出現,RBC/FsC直方圖:在左邊出現一個小峰表示沒有出血。
UF-100紅細胞形態分析包括三種信息,①Dysmophic:腎性紅細胞即≥80%的RBC的FSC≤126 ch且<80%的RBC的FSC>84 ch;②Lsomophic:均一性紅細胞即>80%的RBC的FSC>84 ch;③Mixed:混合性紅細胞即(Lsomophic+Dysmophic)。
將已確診的患者作為金標準,將鏡檢和UF-100判斷結果與之比較。UF-100紅細胞提示信息與普通光學顯微鏡檢查結果判斷腎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分別為94.7%和82.1%,差異有顯著性(P<0.01),特異性分析為84.3%和86.3%,差異無顯著性(P>0.05),誤診率分別為0.16%和0.14%,漏診率分別為0.05%和0.17%。
5 結論
鑒于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紅細胞鑒別腎小球性血尿的高敏感性(94.7%)和較高特異性(84.3%),筆者認為用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紅細胞非均一性和均一性來鑒別血尿來源具有一定的過篩作用。
[參考文獻]
[1]寇麗筠.臨床基礎檢驗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9.
[2]曹魯寧,吳飛.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與尿干化學法、顯微鏡鏡檢聯合尿白、紅細胞結果分析[OL]..2008-06-22.
[3]葉應嫵.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79.
[4]吳玉寧,馬趙輝,杜惠清.尿紅細胞形態學檢查鑒別血尿來源的探討[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1):116-117.
隨著寬帶網絡和用戶規模的不斷增長,用戶對寬帶接入業務的高可用性要求不斷增強,對電信運營商在IP城域、接入網絡和支撐系統提出了更高的安全性要求。本文從信息安全管理的理念、方法學和相關技術入手,結合電信IP城域網,提出電信IP城域網安全管理、風險評估和加固的實踐方法建議。
關鍵字(Keywords):
安全管理、風險、弱點、評估、城域網、IP、AAA、DNS
1 信息安全管理概述
普遍意義上,對信息安全的定義是“保護信息系統和信息,防止其因為偶然或惡意侵犯而導致信息的破壞、更改和泄漏,保證信息系統能夠連續、可靠、正常的運行”。所以說信息安全應該理解為一個動態的管理過程,通過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活動來保證信息和信息系統的安全需求得到持續滿足。這些安全需求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防抵賴性”、“可追溯性”和“真實性”等。
信息安全管理的本質,可以看作是動態地對信息安全風險的管理,即要實現對信息和信息系統的風險進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標準ISO15408-1(信息安全風險管理和評估規則),給出了一個非常經典的信息安全風險管理模型,如下圖一所示:
既然信息安全是一個管理過程,則對PDCA模型有適用性,結合信息安全管理相關標準BS7799(ISO17799),信息安全管理過程就是PLAN-DO-CHECK-ACT(計劃-實施與部署-監控與評估-維護和改進)的循環過程。
2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主要步驟
如圖二所示,在PLAN階段,就需要遵照BS7799等相關標準、結合企業信息系統實際情況,建設適合于自身的ISMS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MS的構建包含以下主要步驟:
(1) 確定ISMS的范疇和安全邊界
(2) 在范疇內定義信息安全策略、方針和指南
(3) 對范疇內的相關信息和信息系統進行風險評估
a) Planning(規劃)
b) Information Gathering(信息搜集)
c) Risk Analysis(風險分析)
u Assets Identification & valuation(資產鑒別與資產評估)
u Threat Analysis(威脅分析)
u Vulnerability Analysis(弱點分析)
u 資產/威脅/弱點的映射表
u Impact & Likelihood Assessment(影響和可能性評估)
u Risk Result Analysis(風險結果分析)
d) Identifying & Selecting Safeguards(鑒別和選擇防護措施)
e) Monitoring & Implementation(監控和實施)
f) Effect estimation(效果檢查與評估)
(4) 實施和運營初步的ISMS體系
(5) 對ISMS運營的過程和效果進行監控
(6) 在運營中對ISMS進行不斷優化
3 IP寬帶網絡安全風險管理主要實踐步驟
目前,寬帶IP網絡所接入的客戶對網絡可用性和自身信息系統的安全性需求越來越高,且IP寬帶網絡及客戶所處的信息安全環境和所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又在不斷變化。IP寬帶網絡的運營者意識到有必要對IP寬帶網絡進行系統的安全管理,以使得能夠動態的了解、管理和控制各種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
由于網絡運營者目前對于信息安全管理還缺乏相應的管理經驗和人才隊伍,所以一般采用信息安全咨詢外包的方式來建立IP寬帶網絡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此類咨詢項目一般按照以下幾個階段,進行項目實踐:
3.1 項目準備階段。
a) 主要搜集和分析與項目相關的背景信息;
b) 和客戶溝通并明確項目范圍、目標與藍圖;
c) 建議并明確項目成員組成和分工;
d) 對項目約束條件和風險進行聲明;
e) 對客戶領導和項目成員進行意識、知識或工具培訓;
f) 匯報項目進度計劃并獲得客戶領導批準等。
3.2 項目執行階段。
a) 在項目范圍內進行安全域劃分;
b) 分安全域進行資料搜集和訪談,包括用戶規模、用戶分布、網絡結構、路由協議與策略、認證協議與策略、DNS服務策略、相關主機和數據庫配置信息、機房和環境安全條件、已有的安全防護措施、曾經發生過的安全事件信息等;
c) 在各個安全域進行資產鑒別、價值分析、威脅分析、弱點分析、可能性分析和影響分析,形成資產表、威脅評估表、風險評估表和風險關系映射表;
d) 對存在的主要風險進行風險等級綜合評價,并按照重要次序,給出相應的防護措施選擇和風險處置建議。
3.3 項目總結階段
a) 項目中產生的策略、指南等文檔進行審核和批準;
b) 對項目資產鑒別報告、風險分析報告進行審核和批準;
c) 對需要進行的相關風險處置建議進行項目安排;
4 IP寬帶網絡安全風險管理實踐要點分析
運營商IP寬帶網絡和常見的針對以主機為核心的IT系統的安全風險管理不同,其覆蓋的范圍和影響因素有很大差異性。所以不能直接套用通用的風險管理的方法和資料。在項目執行的不同階段,需要特別注意以下要點:
4.1 安全目標
充分保證自身IP寬帶網絡及相關管理支撐系統的安全性、保證客戶的業務可用性和質量。
4.2 項目范疇
應該包含寬帶IP骨干網、IP城域網、IP接入網及接入網關設備、管理支撐系統:如網管系統、AAA平臺、DNS等。
4.3 項目成員
應該得到運營商高層領導的明確支持,項目組長應該具備管理大型安全咨詢項目經驗的人承擔,且項目成員除了包含一些專業安全評估人員之外,還應該包含與寬帶IP相關的“業務與網絡規劃”、“設備與系統維護”、“業務管理”和“相關系統集成商和軟件開發商”人員。
4.4 背景信息搜集:
背景信息搜集之前,應該對信息搜集對象進行分組,即分為IP骨干網小組、IP接入網小組、管理支撐系統小組等。分組搜集的信息應包含:
a) IP寬帶網絡總體架構
b) 城域網結構和配置
c) 接入網結構和配置
d) AAA平臺系統結構和配置
e) DNS系統結構和配置
f) 相關主機和設備的軟硬件信息
g) 相關業務操作規范、流程和接口
h) 相關業務數據的生成、存儲和安全需求信息
i) 已有的安全事故記錄
j) 已有的安全產品和已經部署的安全控制措施
k) 相關機房的物理環境信息
l) 已有的安全管理策略、規定和指南
m) 其它相關
4.5 資產鑒別
資產鑒別應該自頂向下進行鑒別,必須具備層次性。最頂層可以將資產鑒別為城域網、接入網、AAA平臺、DNS平臺、網管系統等一級資產組;然后可以在一級資產組內,按照功能或地域進行劃分二級資產組,如AAA平臺一級資產組可以劃分為RADIUS組、DB組、計費組、網絡通信設備組等二級資產組;進一步可以針對各個二級資產組的每個設備進行更為細致的資產鑒別,鑒別其設備類型、地址配置、軟硬件配置等信息。
4.6 威脅分析
威脅分析應該具有針對性,即按照不同的資產組進行針對性威脅分析。如針對IP城域網,其主要風險可能是:蠕蟲、P2P、路由攻擊、路由設備入侵等;而對于DNS或AAA平臺,其主要風險可能包括:主機病毒、后門程序、應用服務的DOS攻擊、主機入侵、數據庫攻擊、DNS釣魚等。
4.7 威脅影響分析
是指對不同威脅其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評定,作為下一步是否采取或采取何種處置措施的參考依據。在威脅影響分析中應該充分參考運營商意見,尤其要充分考慮威脅發生后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和信譽影響。
4.8 威脅可能性分析
是指某種威脅可能發生的概率,其發生概率評定非常困難,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應該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制定出一套評價規則,主要由運營商管理人員按照規則進行評價。
中藥鑒定學是鑒定和研究中藥的品種和質量,制定中藥標準,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應用學科。它是中藥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課,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由于受高等教育課程模式的影響,醫藥類高職高專《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多偏重于理論教學,實驗課時偏少,實驗內容基本以顯微鑒定實驗為主。
中藥調劑員和中藥購銷員是中藥學相關專業學生日后就業比較常見的崗位。兩個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中包括:常見的400種中藥飲片的識別;能運用常見分析儀器對中藥進行初步分析檢驗。
由此可見,現行的教學模式與企業對就業人員的崗位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以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性為目標,對《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現狀
1.1 理論課上缺少互動性
目前,大部分醫藥院校在上《中藥鑒定技術》課時,都是理論和實驗分開教學,理論課在先,實驗課在后。在理論課上,老師用語言描述或用圖片來介紹藥材的性狀鑒別特點,學生則是不停的做筆記,而不是通過口嘗,手摸,鼻嗅來學習藥材的鑒別要點,這種“注入式”、缺少互動性的教學模式是存在一些弊端。因為中藥鑒定技術是一門形態學科,需要反復觀察,不斷實踐,加深印象,增強記憶,積累經驗,才能真正掌握好中藥鑒定的知識與技能[1]。中藥鑒定技術的內容繁雜,瑣碎,記憶點多,同一藥材存在一藥多源,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的情況;同一藥材有不同的規格、等級;由于歷史和經濟的原因,同一藥材還存在多種混淆品。因此,如果僅僅用圖片來介紹,而沒有藥材來觀摩的話,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2 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單一,不適應崗位需求
實驗課的傳統內容是以顯微鑒定為主。其中,顯微鑒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課前老師準備實驗材料,課上講授實驗方案和實驗內容,然后學生按照要求去尋找藥材的粉末特征組織,最后畫藥材的顯微特征圖。這種單調,“驗證性”的實驗教學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淡漠,積極性不高。
根據中藥學專業學生今后就業的崗位要求可知,性狀鑒別是中藥鑒定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之一,理化鑒別也廣泛應用于中藥鑒定的實際工作中,但是性狀鑒別和理化鑒別在實驗課中開展的非常少,就使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與實際的工作崗位要求之間,出現知識層次的斷檔。
1.3 實驗材料選用不全面,缺乏完整藥材
性狀鑒別是中藥鑒定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鑒定任何藥材的關鍵步驟,學生只有多看、多比較、多學習,才能更好地具備藥材的性狀鑒別能力。因此,實驗課中所選用的材料就非常重要,應選用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完整藥材、不同規格的飲片以及相對應的常見混淆品作為材料。然而,大部分實驗室由于經費,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只選用單一的飲片作為實驗材料,導致很多學生只認識飲片而不認識原藥材,在學習過程中把原藥材和飲片割裂開。最終導致學生畢業后面對市場上不同規格,不同等級的藥材時常常不知所措,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專業優勢。
2 《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改革探討
2.1 重在實踐,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
中藥鑒定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學習這門課的最終目的是要學生具備藥材的性狀鑒別能
轉貼于
力,并且還能用常規的分析儀器來鑒別藥材的真偽、優劣。我校從下學期開始將選用一個班級,30名學生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該教學方法是將《中藥鑒定技術》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融于一體,教學場所直接安排在中藥鑒定實驗室。在實踐中教理論,能很好地解決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脫節問題。
在課間,以4人為一組,將課堂上要講的藥材分組發給學生,課堂上老師邊教藥材的性狀鑒別,學生邊根據老師所講的鑒別要點,通過眼觀、手摸、鼻嗅、口嘗等傳統方法,對藥材進行觀摩。在學習過程中如有任何疑問,隨時都可以提問,老師教完后,學生也學會了怎樣鑒別藥材,所學的理論知識得到印證。下課后,以宿舍為單位,學生可以保留一份藥材,從而在課后還能繼續學習。下堂課開始前5分鐘,以宿舍為單位,讓學生根據手中的藥材,講述來源,性狀鑒別特點,以鞏固學習效果。
2.2 重在能力,充分利用中藥標本館資源
我校中藥標本館藏標本共500余種藥材,其中冬蟲夏草,鹿茸,燕窩等貴重藥材約50種。在《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安排(6~8課時)參觀中藥標本館進行學習,尤其是要學習貴重藥材。由于實驗材料是消耗品,大多數院校從降低實驗成本考慮,大部分貴重藥材就不會作為學生實驗材料。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不法商人為牟取暴利,常用偽品或混淆品來代替正品貴重藥材。通過參觀標本館,樹立學生對混,偽品的警惕意識,既不會增加實驗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鑒別能力。
同時,隨著數字化的快速發展,我校中藥標本館已將館藏標本以文字、圖像等數字化的形式存儲,建立了中藥學習系統,并由專任老師定期進行維護,充實。中藥學習系統中的每味藥都是圖文并茂,記載全面,包括中藥的四大鑒別方法,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近年來的臨床報道等等。學生在中藥標本館看標本的同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通過館內配備的電腦隨時查閱相關信息,從而能夠全面又系統的掌握。在課外,由于中藥學習系統的建立,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界限,學生可隨時隨地通過網站進行學習,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可真正實現中藥資源的全面共享。
2.3 重在拓展,深入藥材市場進行現場學習
藥材市場是進行藥材交易的場所,市場里所含的藥材品種繁多,規格齊全,可彌補實驗課上教學品種的不足。此外,市場里交易的藥材良莠不齊,真偽混淆,需要用專業的眼光去鑒別,因此,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場所。學校可安排兩周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去當地的藥材市場進行現場學習,要求學生每天至少學習8味藥,掌握藥材的性狀鑒別要點,熟悉藥材的商品規格及劃分依據,熟悉常見混淆品的鑒別要點,了解市場價格,了解日成交量。每天的作業是以實驗報告的形式把在市場上所學的知識,按照藥材的性狀鑒別要點、商品規格、市場價格以及相應混淆品的鑒別要點,分門別類的記載下來。通過零距離的接觸市場,通過用專業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2.4 重在應用,增加理化鑒定的實驗內容
理化鑒別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學的或儀器分析方法,鑒定中藥的真實性、純度和品質優劣程度的一種鑒定方法。理化鑒別的方法很多,要全部掌握也是有困難的。《中國藥典》是國家藥品標準,是從事鑒定工作的基本依據。筆者認為參照《中國藥典》的標準,掌握最常用的理化鑒別方法:薄層色譜、紫外色譜及高校液相色譜,熟悉這些鑒別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驟,這對于今后從事鑒定工作會有一定的幫助。在實驗課的授課過程中可根據《中國藥典》的標準,進行鑒定程序的講解與演示,從藥材的取樣開始,然后根據不同樣品及檢測要求,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鑒定,最后對藥材的真實性、純度、質量進行評價和鑒定。通過模擬情景,使學生認識到鑒定工作的嚴謹性,必須按照嚴格的程序和步驟進行。
2.5 重在創新,中藥鑒定的新技術,新方法
轉貼于
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不斷發展,dna分子標記技術也逐漸應用于藥材的真偽鑒別。2010版《中國藥典》第一部中烏梢蛇[2]和蘄蛇[3]都新增了用pcr技術來鑒別藥材的真偽。dna分子作為遺傳信息的直接載體,直接分析生物的基因型而非表現型,其鑒別結果不受觀察者的主觀性,藥材的環境因素,樣品形態(原品,粉末或片狀)和材料來源的影響。因此,對于一些用傳統方法難鑒別,對觀察者經驗要求高的藥材,用分子生物學遺傳標記法來鑒別,其結果更為準確可靠。
2.6 改革考核評價方式
《中藥鑒定技術》課程傳統的考評方式主要包括平時考核(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實驗情況)占總成績的30%,期末考試(理論考試)占總成績的70%。這種考核方式,使學生偏重于應付理論考試,考前死記硬背性狀鑒別特點,考完后不能理論聯系實際。
新型的考核機制根據工作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形成兩步考核法,即綜合實踐能力考核+基礎知識考核。綜合實踐能力考核主要包括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和綜合分析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基礎知識考核以筆試為主,結合平時成績。兩種考核分別以100分記入學生的學習成績。在綜合實踐能力考核中,如考核學生的性狀鑒別能力,可從常用藥材及常見偽品中隨機抽取60種藥材作為考試內容,讓學生在1h內完成辨認。如考察學生的顯微鑒別能力,分別以3~4種混合成一包未知混合粉末,分發給學生,讓其通過顯微鑒定,鑒定出分別為何種藥材,并繪出每味藥材的主要粉末特征圖或以文字描述其主要鑒別特征。如考核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可通過模擬實際工作情景,選取相關的藥材,讓學生根據2010版《中國藥典》(一部)的檢測程序來鑒別這個藥材的真偽,優劣。通過以上全方位,多層次的考核,不僅對學生的評價更為客觀,同時,通過此類考核機制使教學更貼近企業和社會的需求。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應用研究
一、研究性學習的含義
研究性學習既是一門獨立開設的課程,又是一種能夠滲透于其他學科課程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的,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的精神,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方式。
二、研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1.研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課題選擇
(1)課題及其類別
中學信息技術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大致有以下四類:
知識探究類:這是研究課題中的最低層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查閱文獻,搜集資料,體驗探究的具體行動,最終形成報告總結。
學術研究類:學生在課題教學的過程中,對某一個知識點或者某一小節感興趣,便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研究題目,最后寫出研究論文。
社會調查類:除了在課堂上進行研究性學習之外,還可以將研究性學習融入社會,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進行調查,分析總結,然后撰寫調查報告。
創造發明類: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最深層次的目標便是創造發明,這也正是新課程教育改革要求學生應該具有的創新能力。
(2)問題的由來
研究性學習的選題多數選取于生活實踐、報紙雜志論文、熱門話題、教參提供的課題。
(3)如何選題
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擁有獨立自,選題時也不例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愛好選擇合適的研究題目。
2.研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實施過程
研究性學習基本上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完成體驗階段、表達交流和反饋階段。在研究性學習實踐過程中,這三個階段是相互交叉、相互推進的。
(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這個階段是教師帶領學生參觀訪問,或者組織一些團體活動,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
(2)完成體驗階段
本階段中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如何有效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資料的價值,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
(3)表達交流和反饋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或口頭報告材料。通過各種方式展示成果,從中反饋出有效信息。
3.研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案例設計
在中學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中,課題研究屬于一般的課題研究,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了拓展學習范圍,自主探索某一方面知識,獲得學習體驗后將其內容轉化為研究課題的形式進行主動的探究,最后形成學習報告。以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基礎(必修)教材中《2.3信息的鑒別與評價》一節為例。
(1)創設問題情境
李某上網時無意間進入一個國外網站,該網站介紹說,如果接受它發過來帶有廣告內容的電子郵件,上網就能免費,于是就在網站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郵箱等資料。兩天后他收到一封來自國外的航空信件,說他中了26萬元現金大獎,但需電匯250元手續費,且兩天就能將現金送到。李某將信將疑,到銀行咨詢。銀行職員告知他,最近到銀行辦理這種匯款的人特別多,懷疑這有可能是國際詐騙,目的就是騙取一定數量的手續費。于是,李某報了警,公安局通過跟蹤調查,發現所有把錢匯出去的網民,均沒有獲得相應大獎。
(2)任務活動
在信息時代,各種信息目不暇接,撲朔迷離。今天,同學們的任務就是幫助自己和老師鑒別評價信息。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如何鑒別和評價信息,并且最終形成一份報告向老師和同學介紹你所了解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
(3)活動過程
分組:5人為一組,自由組合,選出組長并確定相應任務。
階段一:收集并閱讀關于信息的鑒別與評價的相關知識。收集資料是第一步,就是多問幾個為什么。了解相關知識,完成最終的報告需要大量查詢相關資料。
研究指南:①課題背景中出現哪些問題?②為什么會出現大量信息的泛濫?有沒有什么措施可以改善信息泛濫的窘境?③“信息污染”與“環境污染”有何不同?為了防止信息污染,我們可以做些什么?④信息犯罪的構成有哪些渠道?生活中是否遇到過他人利用竊取信息犯罪的情況?如果有,你是如何處理的?
階段二:實施課題研究。在這個階段,學生需要付諸行動,按照之前準備的案例進行分析,以文字、圖片等形式保存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邏輯將這些分析結果串聯起來,最后小組選出一個比較擅長做PPT或Word的同學將所有信息制作成一份報告,用事實來證明自己能夠將了解到的鑒別與評價方法展示給同學和老師。
階段三:展示、評價。參照評價標準對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和評價,并以此對學生進行督促。
本文所述的設計已經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并已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胰腺癌;超聲造影;低增強
胰腺的血供非常豐富,各動脈間眾多的吻合構成立體的血管供應網,超聲造影可顯示胰腺以及腫瘤的微血管,對病灶的定性診斷較普通超聲更具價值。本文主要觀察胰腺癌超聲造影灌注特點,評價超聲造影對胰腺癌診斷價值,并與增強CT對比分析。
1臨床資料
對2010年10月~2012年5月擬于我院手術的胰腺局灶性占位患者行超聲造影檢查,所用超聲診斷儀為LogiQ-9(GE),探頭頻率2~4MHz,機械指數
2結果
本研究共統計病例28例,均病理診斷胰腺癌,其中胰頭癌16例,胰尾癌9例,胰體癌3例,年齡38~80歲,平均(56.2±5.1)歲,病灶大小1.9~7.3cm,平均(3.9±2.03)cm。22例表現為動脈相、靜脈相不均勻低增強,其中與正常胰腺組織同進同退2例,晚進早退18例,同進晚退2例;2例動脈相表現為明顯不均勻高增強,靜脈相低增強,均表現為晚進早退。4例表現為動脈相等增強,靜脈相低增強,同進早退。28例中5例病灶內見不規則無增強區。增強時間(達峰時間-始增時間)統計:病灶增強時間短于正常胰腺組織增強時間,以動脈相低增強作為診斷胰腺腺癌的標準,準確性為78.6%。
3結論
胰腺癌多表現為局限性腫塊,與胰腺其它局限性腫塊二維超聲圖像表現相似,很難鑒別,其治療手段及預后卻截然不同,所以準確的診斷顯得尤為重要。CEUS能夠敏感地評估病灶內血供情況,并以此分析和鑒別病灶的性質。胰腺的血供非常豐富,各動脈間眾多的吻合構成立體的血管供應網,超聲造影可顯示胰腺以及腫瘤的微血管。而新型超聲造影劑Sonove作為一種真正的血池示蹤劑,不會擴散到組織內,可以清晰的顯示組織器官微循環的灌注情況,對病灶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據[1]。本研究應用新型超聲造影劑SonoVue對28例胰腺癌患者進行超聲造影檢查,觀察其病灶增強特點及時間強度參數,并與增強CT進行對比分析,評價其應用價值。
3.1胰腺癌超聲造影特點 本組28例胰腺癌病灶,動脈相、靜脈相均呈不均勻低增強22例,動脈相等增強、靜脈相低增強4例(圖2,圖3)。動脈相不均勻高增強2例,且均表現為晚進早退。病灶內見不規則無增強區共5例(圖1)。歸納其共有特征為惡性腫瘤表現增強不均,大部分動脈相低增強及增強時間短于胰腺實質,部分病例內見不規則無增強區。惡性病灶峰值強度低于正常胰腺組織,增強時間統計:惡性病灶短于正常胰腺組織。以動脈相低增強作為診斷胰腺腺癌的標準,準確性為78.6%。
腫瘤的造影增強特征與其生物學行為相關,胰腺腺癌為低血供腫瘤,同時正常胰腺組織有豐富的血運供應,病灶造影表現出較正常胰腺組織低增強,Rickes[2]等的研究中也得出結論:胰腺導管腺癌呈低增強,病灶周邊可見腫瘤供血血管。同時由于腫瘤血管扭曲、結構異常以及惡性腫瘤侵襲造成血管瘺等,致使隨血液進入腫瘤內的造影劑分布不均、程度不同[3]。胰腺惡性腫瘤多呈不規則狀生長,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腫瘤滋養血管常位于腫瘤周邊,距血管近的腫瘤細胞生長活躍[4],造影后呈增強表現,遠離血管的腫瘤細胞容易退化和壞死,表現為不增強或弱增強。腫瘤內壞死、陳舊性出血、囊性變多表現為不規則無增強區。胰腺惡性腫瘤細胞釋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促發內皮細胞增生,刺激誘發新生毛細血管;腫瘤中有的血管為被腫瘤組織侵犯的殘留血管,血管結構紊亂或易形成動靜脈短路,可能是造成腫瘤內造影劑渡越時間明顯短于腫瘤外相對正常胰腺實質的原因[5]。
3.2超聲造影與增強CT的對比分析 常規超聲檢查是一種安全方便無創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同時因其無輻射性,較CT、MRI經濟等特點,而成為臨床胰腺腫瘤篩查的首選工具,特對已發生血管侵犯、肝轉移的病例診斷正確率高,對于邊界不清或形態規則的病灶以及無明確周圍血管脂肪侵犯、肝轉移或腫大淋巴結的胰腺病灶,常規超聲的定性診斷較為困難。本研究CEUS診斷的正確率為78.6%,較常規超聲有明顯提高[6-8]。CEUS能夠敏感地評估病灶內血供情況,并以此分析和鑒別病灶的性質。超聲造影可較好的反映病變的微循環情況,在胰腺局造性病變鑒別診斷方面較常規超聲提供更多的信息,診斷率與增強CT相似,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許爾蛟,謝曉燕.超聲造影在胰腺腫物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2006,13(5):303-305.
[2]于曉玲,梁萍.超聲造影診斷胰腺局灶性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8,16(3):170-173.
[3]嚴昆,戴瑩.超聲造影對胰腺占位病變的診斷應用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6,15(5):361-364.
[4]魏志新,寶榮.胰腺實性假如頭狀瘤的病理特點及診治體會[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7,22(2):96-98.
[5]蘇一巾,杜聯芳,李凡,等.實時超聲造影技術在胰腺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0,4(9):1689-1690.
[6]彭莉晴,周靜,張煜,等.超聲造影與增強CT在診斷胰腺占位性病變的對比研究[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3,15(9):62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