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冰心散文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暑假期間,閑來無事,從桌上隨手拿來一本《冰心散文》,翻開書,不經意讀起了《寄小讀者》中的通訊五。讀著讀著,心中竟有一絲絲酸楚。冰心奶奶在火車上遇見一對母女,那女兒不住地撒嬌,要湯要水。母親面目藹然,和她談話的態度,似愛憐,又似斥責。這不禁讓冰心奶奶想起自己的母親,臨風偷灑了幾滴淚。回憶起臨行時,姨母問她舍得母親么?她從容一笑,回答:“那怎么舍不得?日子那么短,那邊還有人照應。”可其實內心舍不得母親,更舍不得母親對自己的愛。
讀著讀著,我的眼睛濕潤了,一種莫名的感動涌上心頭。是呀,有誰能扯斷這濃厚的母子情呢?母親給了我們生命,又把我們養育大,給予我們愛,這種愛是永恒不變的,是溫和的、是細碎的。然而也正是這種愛時刻圍繞著我們,又是太細小了,使我們并不珍惜,有時甚至感到厭煩,那時我們希望得到像火山一樣摯熱、像瀑布一樣壯觀的愛。
記得暑假的一天,我在家里覺得太無聊了,便要去姥姥家玩幾天,出發前的一天晚上,媽媽千叮萬囑:“到了那兒先打個電話過來,千萬別在馬路上亂跑,不要去山上玩,更不要喝生水……”我不在意的聽著聽著,竟迷迷糊糊地睡著了。臨行時,媽媽追到門外,又把昨晚的話重復了一遍,我邊聽邊說:“嗯。”(媽媽的話我是左耳進,右耳出)到了姥姥家,我便進入了“快樂自由天堂”。要玩就玩,要吃就吃,要是渴了就對著水龍頭一頓“猛飲”,早把媽媽的話拋之腦后,真爽!一到晚上,我的肚子疼了起來,抬頭看看姥姥已經睡熟了,哎,忍吧!可不爭氣的肚子越來越疼,好像一把刀子在我的肚子亂捅,痛得我幾乎叫出了聲。這時,我想起了媽媽,要是她在身邊多好啊!又想起了媽媽的叮囑,對我來說是多么重要啊,母愛是多么珍貴啊!
現在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個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把自己當作中心,不管母親的感受。同學們,我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試想一下,如果有個孤兒流浪在社會,有誰會對他問寒問暖,又有誰會關心他呢?
地球也是我們的“母親”,我們在它的懷抱中生活,它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和食物,可人們卻不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珍惜“母親”對我們的愛。為了自己的利益,破壞大自然,使以前的樹林變成了高樓大廈;以前的綠洲變成了大片沙漠;以前清澈見底的小河變成了臭氣熏天的“黑河”;以前空氣中的花香變成了刺鼻有害的氣體;以前的聲聲鳥語變成了嗓音……使我們的“母親”身上遍體鱗傷。我們應該珍惜地球母親對我們的愛,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唐小茜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又盲又聾的海倫·凱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歷程。她的世界只有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但她卻頑強地認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他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跡。第三天,我要在現實世界里,在從事日常生活的人們中間度過平凡的一天。我想說的話:光明對我們來說不是奢望,聲音也不是可欲而不可求。對我們來說,并不缺乏完善的身體組織,我們需要的是意志上的頑強,不向命運投降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擁有一顆積極、樂觀、敢于創造奇跡的心!為善為惡在一念之間,生命中的奇跡出現與否也是一念之差。上天賜予我們眼睛,是讓我們看清這個世界;上天賜予我們思想,是讓我們改變世俗,讓精神世界更美好;而上天賜予我們雙手,是為了讓我們擁抱未來,創造出生命的奇跡!
彭黃若熙朝花夕拾
最近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文字十分的優美。其中寫了許多關于少年兒童的事,使我在讀文章時,仿佛也在品味著自己的生活。
讀過《朝花夕拾》后,我最大的感觸是:做人要正派。想要一輩子快樂,首先學會做人,其次還要注意生活中的細節。一個人,一個舉動,可能就會讓我們感動很久,回味很久。
林瓏史記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本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講話,深深地被他的語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長了知識豐富了頭腦,它是一本既生動又能增長知識的好書,我愛這本書。
高銘澤寄小讀者
冰心奶奶筆下的兒童是多么的陽光、活潑,她說過:"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只有孩子。抬起頭來說笑,低下頭去弄水。"就是在出國留學期間,也不忘為孩子們寫作、寫信,并陸續回復孩子們的來信。后人把她的這些信編在一起,就有了"寄小讀者".
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朱永新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于丹說:“讀書就是滋養自己。”溫總理也說過:“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系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讀書可以給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讓人溫暖。”這些智者箴言都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有句格言還說“一本好書勝過任何珍寶,一本壞書壞過許多強盜。”因此引導學生選擇高質量的讀物,避免精神垃圾對兒童心靈污染非常重要。現在圖書市場良莠不齊,有些課外讀物質量低下,沒有品位,內容低俗、荒誕,有害學生身心健康;有些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沒有閱讀的習慣,也讓人深深地憂慮。為此,學校繼續開展讀書活動。現將本學年度讀書活動安排如下,望各班、各研修組積極行動,確保實效。
一、閱讀基本要求
1、要達到閱讀量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新增了背誦優秀詩文的篇數和課外閱讀的數量標準,具體為1—2年級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3—4年級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的總量不少于40萬字;5—6年級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即《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總共160篇(段),最低閱讀量為145萬字。這個閱讀量是所有小學生在小學階段通過努力都必須完成的課外閱讀量,是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外閱讀量的下限。請語文研修組長按照課標要求分段落實閱讀任務,再由各班語文教師推薦學生閱讀并加強檢查。
2、要選擇有價值的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如:
①童話:《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中外現當代童話等;
②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國古今寓言等;
③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等;
④詩歌散文作品,如魯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⑤長篇文學名著,如吳承恩《西游記》、施耐庵《水滸》、老舍《駱駝祥子》、笛福《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羅曼·羅蘭《名人傳)、高爾基《童年》、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⑥當代文學作品,建議教師從“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及近年來發表的各類中外優秀作品中選擇推薦。
3、要教給方法,指導閱讀。
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愛讀,而且還要會讀。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如以課堂教學帶動課外閱讀,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開展對比型課外閱讀,學完課內文章,再引導學生閱讀同一標題或同類事物的課外讀物;進行擴展型課外閱讀,配合閱讀教學積極向學生推薦介紹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讀物,進一步充實閱讀課的內容,為學生架起從課內向課外閱讀的橋梁;還可以根據作者閱讀其系列作品,或圍繞一個大的主題,進行綜合性的課外閱讀。
4、要保證課外閱讀的時間,提高課外閱讀的數量。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結果。閱讀只有達到一定量的積累時,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才能真正從閱讀中汲取各方面的營養,才能增長理智,豐盈內心。教師要從培養學生的終身讀書能力出發,從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出發,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量要控制,要留給學生足夠的課外閱讀時間。
二、讀書活動成果展示
在廣泛開展讀書活動的同時,各班、各語文研修組要采用多種形式展示學生閱讀的成果。各班要利用晨讀、班會時間展示學生讀書的成果,各語文研修組要組織全員參與的讀書活動成果展,并推選兩至三個優秀的讀書成果參加學校的讀書活動成果展。成果展示形式可以參考重慶電視臺“唱讀講傳”(唱紅歌、讀經典、講故事、傳箴言)節目形式。
本學期,學校將在元旦前夕,組織一次大型的讀書活動成果展。二至六年級每個年級要有一至二項成果參展。參展的節目要能代表班級乃至年級的讀書活動成果,參與面要廣,形式要新穎,內容要豐富。學校也將把讀書活動落實的情況納入語文研修組考核和文明班級評選。少先大隊部要利用紅領巾廣播展示優秀的讀書活動成果。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課外閱讀;寫作能力;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3-0083-01
1.中學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的現狀
在《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這樣規定,初中生(7-9年級)應"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表明,傳統的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目標已經慢慢轉向以語文素養為核心的教學目標。在強調提高語文素養的中學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因此,我們應該把強化課外閱讀作為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
2.以寫作為指導和目標,促進課外閱讀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可見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讀書多、閱讀能力強的人,寫作能力往往很強。相反,讀書少的人則很難寫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寫作作為指導和目標來促進課外閱讀。
2.1擴大課外閱讀,重視語言的積累。語言積累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如果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就遠遠不夠。所以中學生必須廣泛閱讀才能逐漸提高語言素養。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各個學段的課外閱讀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做到豐富語言的積累。
2.1.1閱讀多方面的作品。專看文學書,是不好的,這是魯迅先生的告誡。然而,"專攻文學書"恰是一些學生課外閱讀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拿我教過的學生來說,一般情況下班級里成績好的同學都注重書本知識,上課學、課間學、活動課還是在學,看來看去還是那些書,那些資料。
2.1.2閱讀多個人的作品。魯迅曾說"只讀一個人的書是不好的,這樣,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學生的崇拜心理較強,整天抱著自己喜歡的作家的作品不放,其他的書一概不看。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做到學習了《再寄小讀者》,引導學生讀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讀者》;學習了《凡卡》,引導學生讀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學習了魏巍的《我的老師》,引導學生讀現代作家賈平凹的同一題目的作品等等。
2.1.3閱讀多種體裁的作品。由于學生受童話啟蒙的居多,因而,童話類的書一直是學生課外閱讀的最愛,尤其在中、低年級。因此.學校有必要結合各科課堂教學及各種主題讀書活動,將優秀的記敘文、詩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說、人物傳記、旅行記等推薦給學生。也可以通過平時的語文教學或多或少地向學生介紹一些好的書刊。
2.2區分精讀與泛讀,重視精讀經典。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學生可選擇的課外書籍非常多,對于所有課外書籍都進行精讀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此,區分精讀與泛讀,重視精讀經典十分重要。在這一方面,教師應該發揮應有的引導作用,平時在課堂上講到名著節選的時候要引導學生課后借閱相關的書籍進行閱讀,了解全書的大概,不僅有利于對所學文章的理解 ,而且可以訓練學生怎么樣讀經典的部分,長此以往學生的能力就鍛煉出來了。
3.以課外閱讀為基礎進行寫作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說:"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課外閱讀抓得好,對學生寫作幫助很大,文章寫得好的同學恐怕多半得力于課外閱讀。"如果說把閱讀看做是信息的輸入的話,那么寫作就是信息的輸出。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信息的輸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輸入。由此可見,以課外閱讀為基礎進行寫作是可行的。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以課外閱讀為基礎進行寫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3.1激勵語言的積累。在此良性循環的基礎上,我把積累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一邊閱讀,一邊積累。自己可以在喜歡讀的文章里挑選好詞、好句、好段記錄在"日積月累"本上,或是做成讀書卡片,在閱讀中積累,在積累中再閱讀,真正把積累當成一種樂趣。
3.2應用閱讀中的積累,搭建"讀"與"寫"的橋梁。豐富的積累,大量的課外知識,為學生的寫作儲備了足夠的"能量"。要使閱讀得到升華,還得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勤加練筆。所以教師有必要要求同學在閱讀的過程中,在積累好詞、好句、好段的同時還要及時把自己的心得體會、讀后感等記錄下來。
3.2.1寫自己的讀書體會。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漸加強。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解,所以讀完一本課外讀物或是一個故事,往往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時,教師要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所見、所思、所想用筆頭傾瀉出來。
3.2.2運用積累,發揮想象,串詞成文。學生最富于想象,他們常常通過異想天開的想象,描繪出一個個神話般的世界,編出許許多多生動有趣的故事,這點是我們成人都始料未及的。合理地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也是學生習作的一個亮點。學生在閱讀積累中,增加了習作內容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語言方面的儲備。這時候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話引子",指導學生發揮想象編寫故事,相信學生會做得更好。如一次在交流"日積月累"本時,我發現"迫不及待、"無可奈何""饑餓""這些詞的摘錄率極高。想象讓學生的思緒飛揚,一個個富有創意的故事情節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課外閱讀中的積累又使情節變得具體、生動,像給文章披上了一件華麗的外衣,增添了許多生趣。
3.2.3放開手腳,自由表達。語文課程標準在作文方面倡導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開手腳,自由表達。即從習作的內容到習作的形式,主張多一些自由、開放,少一些束縛、限制。
課外閱讀把學生帶進一個個美麗的童話,學生又在課外閱讀的基礎上,描繪出了屬于自己的"童話"。我在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積累語言,從而指導寫作這條路上嘗到了甜頭。但兩者之間如何才能更加優化,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實踐。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語文 引導 課外閱讀
語文課外閱讀,形象地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新課程標準規定:初中階段的閱讀量應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到三部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閱讀納入中考考查范圍,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注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和習慣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想讀
興趣與心理需求是緊密聯系的。只有在學生潛在的閱讀興趣被激發起來后,他們在閱讀中才會投入更大的熱情和智慧,才會在閱讀過程中自覺地、自主地去嘗試、體驗、思考與實踐,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這樣,課外閱讀的優勢才會漸漸彰顯出來。
首先,教師要有意識地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如向學生介紹、高爾基、老舍、葉圣陶、冰心等名人熱愛讀書的故事;其次,教師及時表揚班里喜愛閱讀、寫作進步較大的同學,并定期組織閱讀積極分子介紹文壇新動態,推介新作品,談自己的閱讀心得和收益,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榜樣示范,有積極分子帶動,就能形成火熱的閱讀氣氛。
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介紹有關讀書的趣聞逸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學習《偉人細胞》時,老師給學生講“男生賈里”的一些有趣故事,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投入課外閱讀。前一段時間,不少媒體熱炒重拍《紅樓夢》,可謂童叟皆知,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簡介“劉姥姥進大觀園”等故事情節。學生為了更多地了解有關情節,自然產生閱讀興趣,從而引導他們去探究原著。
隨著閱讀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生有了表達的愿望。我們可以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如“讀書成果匯報會”、“故事演講”等比賽活動等,讓學生將課外閱讀中所見所感表達出來;其次,教師適當引導,讓他們把寫的隨筆、讀后感整理成篇,張貼在教室里展覽交流。在此基礎上搞評比激勵,給予學生以適度的精神鼓勵,評出優秀“作品”,分別頒發不同等次的證書和獎品,讓學生不斷品嘗到成功的樂趣。期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表現進行綜合考查,評比出不同星級的課外閱讀活動積極分子。這樣,既可以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又可以激勵其他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用表演促讀。如讀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時,讓學生選取其中的一些片段,指導學生將其改編成短劇,利用活動課在班內表演。表演的同學固然要精讀原作,看完表演的同學也會懷著強烈的欲望爭相閱讀原著。
二、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教學生樂讀
學生對課外閱讀逐步感興趣,有一種想讀的欲望時,教師要做好引導,讓學生把興趣發展為激情――愛讀、樂讀。
創設自由的閱讀空間。首先,爭取家長支持。可利用家長會、家訪的機會向家長說明學習語文學科的方法和要求,讓他們明白課外閱讀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一項重要途徑,使家長在行動上對子女閱讀課外書給予支持和肯定,為子女購買、訂閱一些書報。其次,建立班級圖書角,書籍定期更換;設定課外活動時間、中午、自習課、雙休日為課外閱讀時間;利用網絡資源,自行上網閱讀。
推薦有針對性的閱讀材料。首先,要幫助學生擇真而讀(真,真知灼見)、擇善而讀(善,思想健康)、擇美而讀(美,審美情趣),并重視閱讀積累。用好與新課標相配套的課外《讀本》,如學了《十三歲的際遇》推薦學生讀《北大我羞澀的夢》,并將兩課進行對比。學了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推薦學生讀老舍在同一時期同一地點寫的《大明湖的春》,讓學生對老舍的寫作風格有較全面的把握。
指導學生選擇文質兼美、與課文聯系性強的書籍。如學了《狼》,推薦學生閱讀《聊齋志異》;學了朱自清的《背影》,向學生介紹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綠》等;學了《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向學生介紹《水滸傳》,讓學生去關心魯智深后來的命運;學了余光中的《鄉愁》,可請來席慕容的《鄉愁》,讓學生又認識一位有同樣情愫的詩人;學《愛蓮說》,引進《詩經》、《楚辭》中頌香草美人喻高潔品質的詩歌,引導學生進行背誦比賽……這樣,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輕輕松松地接觸到名家名作,且覺得樂趣無窮。
根據學生的愛好及個性特點幫助學生選擇書籍。如喜歡探索的可介紹自然類書籍;喜歡軍事的可推薦他看看有關軍事的書籍;作文語言平淡的,可適時地向學生推薦《讀者》中的精美文章或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大眾文化樣式作品,這樣可做到因材施教,學生也各有所獲。
組建和諧的閱讀小組。閱讀小組一般由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補的學生自由組合而成。學生個體內在的“群體感”、“親近感”、“友誼感”等能在交流中得到較好體現,學生的“歸屬感”、“認同感”、“群體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應也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但組成閱讀小組的這些優勢不是自然而然地體現的,還需要學生主動地、協同地進行閱讀,學會彼此傾聽、共同討論、相互借鑒,達到利用集體的教育力量實現小組成員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發展和提高的效果。
三、教給學生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善讀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尊重閱讀個體,提倡個性化閱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外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作者之間對話的過程,而且是個性化的自由閱讀過程。學生如能把自己與作品、作者之間心靈交流和感情溝通的個中滋味隨時記下,這就是心得,也是一種創作。這樣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幫助,這才是閱讀目標和歸宿之所在。
其次,要養成會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要求學生準備一本字典,這樣學生閱讀時遇到的生字、詞就能隨時查閱字典解決。對于提高閱讀速度,加深理解文意大有裨益。
最后,“不動筆墨不讀書”,朱熹說過:“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要求學生既要讀書,又要思考,可以在書上圈、點、評、畫,并摘錄妙詞佳句、美段好篇,編寫讀書卡片。
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首先,“精讀”與“略讀”并用,讀書貴精不貴多。與其匆匆博覽百本,不如徹底消化幾本。也就是說,讀書不在多而在精,有選擇地讀幾本書,效果反而好。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對于如此多的書籍報刊,僅用精讀法是絕對不行的,需要了解大意的讀――“略讀”。“略讀”應始終圍繞兩點。一是“量”,二是“質”。既要訓練自己有“一目十行”的速度,又要培養“過目即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