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民間舞獅

      民間舞獅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間舞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民間舞獅

      民間舞獅范文第1篇

      關鍵詞:廣場民間舞蹈 群眾文化 發展聯系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290-01

      最近幾年,青島市以群眾文化建設為契機,圍繞“擁灣樞紐、生態商都”發展定位,大力開展群眾文化建設,把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通過體制機制、活動載體、活動陣地、文化隊伍“四個加強”,突出地域特色,傳承民俗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全面展示嶗山區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全區人民飽滿的精神風貌,促進了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發展和繁榮,為構建富強文明和諧現代化青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廣場民間舞蹈是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我們結合地區文化特點和廣場民間舞蹈發展實際,做好廣場民間舞蹈建設工作,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地區群眾文化生活繁榮發展。

      一、廣場民間舞蹈和群眾文化之間的發展聯系

      1.廣場民間舞能夠鍛煉群眾的身心

      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都有很強的工作壓力,一天的工作十分勞累,精神十分緊張,身體狀況呈現亞健康狀態,身體素質越來越差,身體和精神方面很容易產生各種疾病。廣場民間舞蹈作為一種集體群眾文化活動,能夠對人的四肢和身心進行鍛煉,隨著音樂擺動身體,能夠顯著降低人神經方面的壓力,使得精神得到舒緩。廣場民間舞蹈對一個人的專業舞蹈要求不高,誰都可以參與進來,一群人一起跳舞,能夠體會到群體活動所帶來的歡樂。加強廣場民間舞建設的本質目的就是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在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中釋放自我,提高身體素質,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從而對構建和諧的精神文明社會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2.抒發思想情感,豐富文化生活

      廣場民間舞蹈風格大方,動作簡單,容易掌握,能夠切實展示出一個地區和一個城市文明程度和文明形象,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越來越多的群眾都喜歡在晚飯過后積極參與到廣場民間舞蹈中。參與廣場民間舞蹈除了鍛煉身體之外,還能夠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參與個體在活動過程中,思想情感能夠得到全面的抒發。廣場民間舞蹈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在小區廣場、文化廣場或者公園都可以表演,是集合了舞蹈表演、健身、歌曲表演等為一體的一種藝術變現形式,所以,廣場民間舞蹈實際上就是一種群眾文化活動。

      3.傳承民族文化

      在廣場民間舞蹈中,有相當以一部分內容是由民族舞蹈構成的,因此,廣場民間舞蹈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在我國北方地區秧歌、舞龍、舞獅等表演形式都包含了豐富的民間文化,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舞蹈演員都會身著傳統的漢族民間服飾通過大鼓、銅鑼、嗩吶等民間樂器的伴奏,體現出濃厚的漢族文化,可以說不用地區人們在舞蹈過程中所跳的舞蹈,身體所呈現出的姿態都代表了地區群眾文化中的精髓。而廣場民間舞蹈通過將地區的鮮明群眾文化融合在舞蹈中,通過舞蹈形式、音樂、歌曲、服飾和動作來展現一個地區濃厚的民族個性和對于文化特色,因此。在廣場民間舞蹈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一些地區民族文化就會被繼承和發展下來。

      二、廣場民間舞蹈發展對策分析

      廣場民間舞是群眾參與面最廣、積極性最高、最接地氣、需求最大的群眾文化活動之一。開展廣場舞活動是實施“城鄉文化小廣場建設工程”的重要一環,暨通過開展廣場舞在村、鎮建設一個文化小廣場,培養一支文化活動隊伍,配備一批文化娛樂設施設備,培育一批文化品牌項目,建立一套文化運行機制,帶動整個城鄉基層文化活動的繁榮開展。但隨著近年來,隨著廣場民間舞蹈運動的蓬勃興起,參與廣場民間舞蹈運動的群眾越來越多,廣大廣場舞運動愛好者與其他運動愛好者及居民爭運動場地、音響擾民等問題也日常突出,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們采取措施,促進廣場民間舞蹈科學發展。

      1.強化統籌

      廣場民間舞蹈活動是公共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場民間舞蹈工作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它牽涉到政府多個部門和社會各個層面。要做好廣場舞工作,引導廣場民間舞蹈健康發展,就必須強化對廣場民間舞蹈活動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積極推動將廣場舞工作納入當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群眾體育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當地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公共文化服務協調機制的工作內容,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形成分工明確、統籌有力、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這為廣場舞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

      2.加強培訓

      為提升廣場民間舞蹈隊伍的質量和水平,地區文化站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全區廣場舞培訓,專門編排廣場舞教材,聘請專業舞蹈教師,教授現代舞、三步舞、扇子舞、手絹舞、秧歌等形式的廣場舞。并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邀請鄉土文化能人,到各個街道、莊村教授舞蹈技巧,吸納更多的群眾到健身隊伍中來,力求用優美的舞姿,裝扮美麗的城市。

      3.加強規范化管理

      文化、城管、公安等部門應相互配合,主動參與到廣場民間舞蹈活動中來,對現在的廣場健身舞活動進行“支持性”規范化管理,使之更加完善、更加規范,進而將全民健身推向一個新的臺階。建設、規劃部門可規劃建設好廣場小屋,給組織者提供方便。城管部門要引導市民在規范的區域內活動。文化部門可派專人教授各活動點的領舞人員,帶動市民學習各類健身舞,并定期進行檢查指導。甚至還可將“青島精神”、“市民須知”等一些需要市民了解參與、配合的知識編成歌舞,推介給市民,讓市民在娛樂中提升素質和開展科學健身活動。

      4.適當投入,創造條件

      要學習先進城市的管理經驗,適當給予投入,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用電和參與跳舞者上廁所難的問題。凡是能給公眾開放的場地,都應為廣場民間舞蹈活動提供方便。一些臨近的單位院落,學校等,都應對應活動時間為公眾開放,為活躍城市文化生活,為全民健身大開方便之門。

      參考文獻

      [1]閆爽爽,蘇躍,欒春波. 淺談廣場舞蹈中民族民間舞元素的運用分析[J]. 文體用品與科技. 2014(22)

      [2]張玉萍,楊立群,任治芳,劉舉斌. 民族健身舞在社會體育專業中開設的必要性[J]. 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6)

      [3]黃鑫. 畫龍點睛 錦上添花――淺議音樂在群眾舞蹈中的作用[J]. 劍南文學(上半月). 2015(03)

      [4]譚林濤. 淺談群眾舞蹈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 大眾文藝. 2013(15)

      民間舞獅范文第2篇

      劉小瓊 衡陽師范學院音樂系

      摘要:民族民間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通過傳統的民族舞蹈文化,可以了解到當地

      的民俗民風,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的各個方面。高等師范院校作為知識傳播和繼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聚集地,有責任將民族文化傳承下去,

      因此,高師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需要與時俱進,改進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師;民族民間舞蹈;教學

      舞蹈教學是舞蹈文化傳承的方法之一,然而,一味的口傳身

      教式的教學方法會造成學生的厭倦情緒,特別是在新時代飛速發

      展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方法也需要改進和創新,如何將傳統的舞

      蹈文化與新的教學方法合理的結合在一起,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課

      題。

      一、高師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現狀

      首先,高師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現狀基本上還保持著一個固定

      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單一,通常是由老師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動

      作的規律,而這種口傳身教的方法,隨然把動作的外在規律講清

      楚了,但缺乏生命力。例如在土家族舞蹈動作中,擺手動作是最

      常見到的,動作簡單易學,很容易掌握,但由于學生對動作本身

      缺乏了解,不知道擺手動作的由來,缺乏對舞蹈動作中蘊含的文

      化知識的掌握,因此,動作脫離了生活,造成紙上談兵的結果。

      其次,在教學內容上缺乏全面性和地域性。不同地區的學校

      應該根據自己地域特點來計劃教學內容。不同地區的高師院校當

      中,每一個地方高師院校應該根據本地區的特點進行教學,例如

      在湖南地區的高校里,在校學生的籍貫普遍都是湖南本省,而他

      們當中很多人都聽過或者見過參與過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學習,應

      該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有效的將舞蹈文化傳承下去,這樣在學習

      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時才能保持特色,也豐富了教學內容。例如在

      湖南的一些高校中,很多學生都來自湘西少數民族,這些學生本

      身就是本民族的傳承人,如果學校能夠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民

      族特點,加以保護和開發,將是我們民族民間舞蹈文化一筆巨大

      的財富。

      再次,高師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對學生知識考核過于片面。

      大部分高師院校在對學生知識考核方面都是采用組合考試的形

      式為主,考試內容都是老師上課教授的組合動作,這種考試過于

      單一,不能全面的反應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對知識的掌握也不夠

      全面,因此,需要加強改進。例如在藏族民間舞蹈考試中,考試

      內容主要是定格在藏族步伐和風格的把握上,考試內容雖然很明

      確,但是過于程式化,不夠靈活,很難對學生有個全面的評價,

      即使有些學生在考試時的表現不夠好,但也不能夠一票否決,應

      該從其他方面,多角度的進行考查,得出結論。

      二、加強高師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走進生活,體驗文化

      不同地區的民族都有著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要想原汁原味

      的保持和傳播這種文化,最好的途徑就是深入到生活中去,通過

      生活中風俗文化的熏陶,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夠給舞蹈動作注入

      生命力。大多數時間里,學生都是關閉在教室里學習知識,這種

      學習看似學到了很多,但是由于缺乏親身體驗,使得學生只學到

      了表面的東西,不能體會到舞蹈文化中的精髓。更缺乏對動作的

      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高等師范院校可以定期帶學生進行采風

      活動,讓學生們把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實踐學習中

      領悟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蘊意,把被動的單一的知識概念轉變為主

      動的豐富的實踐體驗,這樣的學習效果更加真實和具體化。

      (二)豐富內容,突出特色

      教學內容是直接關系到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如何突出教學

      內容的特色, 離不開教學內容的制定。 目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中,

      民族民間舞蹈的課程基本都是規范在五個大民族的舞蹈文化學

      習中,缺乏當地民族民間舞蹈特色的學習。因此,應該突出教學

      特色,加強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學習,才能夠將自己本民族的舞蹈

      文化傳播出去。例如,在湖南湘西地區有很多少數民族,這里的

      舞蹈文化歷史悠久,也是重要的文化保護區。而這些地區雖然在

      全國很有名氣,但在舞蹈文化方面卻缺乏系統的研究,導致一些

      珍貴的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資源的缺失。如果我們能夠利用

      好這一文化資源,將其系統的統計與編輯成教學內容,那將讓我

      們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更加豐富,繁榮。

      (三)多元化教學,靈活運用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具有獨特的教學特色,但這種教學特色也

      應該與社會文化相結合起來,吸收多元文化知識,采取多元化教

      學模式,努力實踐,靈活運用。例如,可以把所學的動作整合在

      一起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

      活的改變教學法式, 進行調整, 使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四)全面考核,鼓勵創新

      從古至今,檢驗學習效果的最好方法莫過于考試。而在高師

      院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考試的形式過于單一,不能全面的反

      應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應該改變考試方法,從多個方面入

      手,全面的對學生進行考核,不能一棒子打死,也就是說,不能

      因為莫一個動作沒跳好就否定了全部。同時,如果大家跳出的動

      作都很整齊到位,但缺乏創新,只是保持一成不變的模式,那么

      這種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要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動作的編創上雖

      缺乏經驗,但是能敢想敢做,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一

      定會做的很好。

      總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承載了我國上千年的文化歷史,是

      我國中華兒女的血脈。高師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是繼承和傳播民族

      民間舞蹈文化的載體,作為一名舞蹈文化工作者,肩負使命感,

      積極探尋高師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發展方向,深入民族民間舞蹈文

      化研究,加強宣傳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遺產。只有與時

      俱進,深入生活,改進教學方法,勇于創新,才能推進我國高等

      師范院校民族民間舞蹈文化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譚桂琴.《中國民間舞蹈的多元化發展態勢》 湛江師范學

      院學報 2011.04.

      [2]程建榕.王瓊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與舞蹈教學結合的研

      究》 教育探究 2008.02.

      [3]王曉茹.《論民間舞組合教學與學生的創造力培養》 北京

      舞蹈學院學報 2005.02.

      [4]牛菲.《對高校民族民間舞蹈的思考和建議》 大舞臺

      2011.08.

      民間舞獅范文第3篇

      在民間舞蹈的教學中有多種靈活自由的教學方式,其中,我們常常通過民間藝人的口中提到“藝訣”這個名詞。通俗的來說,“藝訣”就是漫長文化長河中,民間藝人對自己的藝術,通過自己的摸索與實踐,匯總與研究出來的訣竅。這些訣竅通俗易懂,生動形象,非常適合教學。相對于舞蹈教學純理論的語言,“藝訣”能夠極好的給予相關學習人員更好的啟發,從而理解民族舞蹈的深刻內涵。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山東的膠東地區有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山東膠東大秧歌”。其中,秧歌演員在表演中,不斷地進行腰部的擰動,從而成為了中國舞蹈中的一大特色。秧歌演員在表演中就總結除了一套訣竅,叫做“小嫚擰”。極具詼諧幽默、地方特色的語言很好的介紹了山東膠東大秧歌的舞蹈特色。但是我們在教學中,我們的老師用比較生硬的語言來闡述這種舞蹈動作,教師這樣的講解使得學生常常不達其意,還破壞了舞蹈教學的美感。學生的不理解是一方面,教師教學過程也是極為吃力的,都未能達到教學中的目標,使教學質量受到影響。山東作為中國重要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審美風格素以“小腳的美感”著稱,由于歷史上的原因,山東婦女近代之前一直有著裹腳的習俗,山東大秧歌的藝術形象取材之一就是來自于裹腳的歷史因素。所以“小嫚擰”就是說裹腳婦女因為纏足所引起的疼痛走路不穩,所以才會形成“左右搖擺”的藝術表達手法,這種手法活潑俏皮、生動形象具有極大的美感。學生在結合對“小嫚擰”充分的想象之后,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表演,教師只要在旁邊進行動作上的規范與糾正,教學進度就會事半功倍。在中華大地上,這樣的“藝訣”是非常多的,語言通俗易懂之外也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同時,藝訣所表達出的豐富內涵,也能夠使學生在靈魂上得到升華,加深對舞蹈的喜愛,深刻的體會到民族民間舞蹈的內在文化。

      二、將地方文化特色注入到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去

      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應該理解當地文化的內涵。我國幅員遼闊,擁有者眾多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對地方文化懷著敬仰的情感去學習。有的教師對于民間文化并沒有太多的感情,單一的人為地方舞蹈粗陋,難登大雅之堂。但是,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文化的魅力是無與倫比的。所以,教師在自身掌握了民族舞動的內涵后,懷著情感去教學,把自己看成是文化傳播的大使,讓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潛移默化中就會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進學生對民族舞蹈的喜愛。我們可以看到有些舞蹈的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地方的風土人情造就了民間舞蹈。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流行苗族舞蹈,其中有個藝術動作,似獨特的甩手,這個動作有著較大的難度,學生學習起來很困難。針對此類現象,我們的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解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在大西南,地貌奇特,大多是崇山峻嶺,山高而。根據苗族人的傳統習俗,苗族姑娘身上通常裝飾著大量的銀制飾品,由于日常的勞作需要經常的翻山越嶺,另外加上背后沉重的背簍,就會使人汗滴如雨下,這個時候就會用手去不斷地擦汗,身體上銀制飾品嘩啦啦地響,就產生了獨特的苗族民間舞蹈。結合這一狀況,我們不難發現,藝術來源于生活。在實際教學中,可以令學生充分地發揮想象力,甚至可以模擬苗族姑娘登山時的情景,進行情景再現,從而加深對動作的理解。這個時候教師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正確的引導,將自己的情感注入進去,從而到達教學目的。

      三、將民間舞蹈的具體動作進行解析提高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實效性

      人的身體是一個有機組合的系統,對于動作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舞蹈的動作就是由千千萬萬的個動作的優化結合,萬變不離其宗,教師對于某個動作進行重點的解析,對于教學工作的進行時大有裨益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充分結合當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動作進行拆解,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水平。

      四、結語

      民間舞獅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蹈;傳統文化;劉三姐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民族歌舞源遠流長,絢麗多彩的民族舞蹈遍及在壯鄉、苗寨、瑤山等區域,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生活之中,是少數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廣西民族民間舞蹈,指的是由廣西各民族人民群眾在勞動和生活中,根據自娛、祈福、達情所需而創作,又在各族人民群眾之間直接傳承的一種藝術形式。廣西的民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里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近年來,廣西民族民間舞壇本著繼承與創新的原則產生了不少優秀作品,從大型舞蹈詩《咕哩美》到音樂劇《白蓮》,從壯族舞劇《媽勒訪天邊》到大型歌舞《漓江詩情》,以及單項舞蹈《擔》、《姑娘不穿鞋》等,榮獲了國家“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大獎”、“荷花獎”、全國少數民族第二次會演金獎和“孔雀杯”單項舞蹈金獎。

      一、廣西民族民間舞蹈具有強盛的生命力

      廣西民族民間舞蹈有著極其頑強的生命力,它跨越幾千年的時空,傳承至今。廣西民族民間舞蹈是起源最古老的一種藝術門類,比文字的歷史還要早,可以說隨著人類的出現就有了民間舞蹈這門充滿活力的動態藝術,如原始社會的狩獵、勞動、宗教等簡單的舞蹈形式就是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的雛形,這些原始的舞蹈雛形具有宗教性、習俗性、自然性及表演性,藝術性的特點,是人類原始欲望的反映形式。千百年來,民間舞蹈經受了歷史時空的洗禮流傳至今,就足以證明民間舞蹈具有強盛的生命力。

      (一)廣西民族民間舞蹈具有豐富的民俗內涵

      有人把民族民間舞蹈稱之民俗舞蹈,因為特定的民俗內涵 (包括各個民族傳統的婚喪、農耕、勞作、時歲、節令、慶典、祭祀等習俗)是民族民間舞蹈的基本內容,而在廣西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內涵又千差萬別,豐富多彩,這就使民間舞蹈活動各具特色,絢麗奪目,有著深刻的社會作用,各自代表其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特點。如民間的社火、秧歌等等,無不具有民俗色彩。帶有濃郁的民俗色彩的民間舞蹈,寄寓了各民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免難、歲歲豐收、祥和幸福的愿望。由于廣西民族民間舞蹈所表現的是人們理想愿望以及勞動、生活的有機結合,所以,只要存在有不同的民族,就有各民族的民間舞蹈和各種特征。

      (二)廣西民族民間舞蹈體現各族共同的審美意識

      各族人民對生活、對事物美丑善惡的認識有著不同之處。遠古先民們的圖騰崇拜,給人們形成了傳統的信念力量,加之長期受生產與生活方式,自然環境以及經濟基礎的影響,使民間舞蹈形成各自的風格動律的特色。民間舞蹈不同風格特點的發展形成,都是受不同的民族風尚和審美意識影響和制約的,它也是在長期的群眾生活中逐漸提煉完善的,因而又使它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傳統的審美意識,樸素的感情表達,不僅使民間舞蹈具有外在的韻律美和造型變化,還賦予民間舞蹈深刻的思想和情緒節奏的表達,這又使民間舞蹈的生命力進一步增強了。

      二、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特征

      近年來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出現了很多優秀作品,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正在大致沿著歷史前進方向發展,由于編舞技巧運用的不同,或是對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理解的重點不同,形成了不同氣質和特點的廣西民族民間舞蹈。中國少數民族舞蹈一直保持著歌、舞、樂三者結合的特點,表演形式以歌舞、跳樂、鼓舞、道具舞、以樂伴舞為主。這幾種形式既可獨立表演,也可交叉進行。

      (一)深刻的文化內涵

      優秀的廣西民族民間舞的創作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而不是固守民族舞代表動作進行創作,追求精神層面使這些作品更接近廣西民族民間舞的本質特征。近年來,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編創中出現很多運用現代舞編創技法編創而成的廣西民族民間舞蹈作品。這類舞蹈的特點是將現代舞與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相結合,呈現出與傳統廣西民族民間舞蹈風格不同的情況,常常具有熱烈的情緒,有較高的觀賞性。這類作品有很多,例如《漓江詩情》,就是這類作品的典型代表。這類舞蹈在編創中不拘泥于傳統舞蹈動作,而是側重于尋找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從民族傳統文化出發進行創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層次的文化氣質。這類舞蹈具有較為深入的思想性,能從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動觀眾,從而充分展現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對于這類作品,無論是觀眾還是業界基本上都是樂于接受和喜歡的。這類作品在不斷地尋找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探索和尋求當中進行創作,用舞蹈表現文化和歷史,順應了觀眾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心理認同感。

      (二)濃郁的民族風情

      以《蘆笙舞》為代表的廣西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作品,體現了廣西民族民間舞蹈濃郁的民族風情。廣西柳州地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要舉行具有豐富多彩內容的盛大民族活動。侗族在歌舞時都離不開蘆笙的伴奏,歌舞和蘆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內容。在侗族統稱的《蘆笙舞》中,包括著多種內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節日時的自娛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間進行交誼的舞蹈,還有為展現蘆笙高手邊演奏蘆笙、邊做舞蹈高難技巧的表演和競賽性舞蹈。《蘆笙舞》是侗族的傳統民間舞蹈,源于古代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獲后感謝神靈賜予和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舞蹈氣氛熱烈而歡快,現已成為侗族民眾在稻谷收獲后至來年春播前農閑期間和各喜慶佳節時,由青年男女參加被稱作《踩堂》或《踩蘆笙》的自娛性、求偶舞蹈。

      (三)純自然的水光山色

      純自然的水光山色的廣西民族民間舞蹈,例如著名的《印象?劉三姐》這類作品追求的是舞蹈的原汁原味,力求將現實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經加工地”搬上舞臺,表現出“原生態”初始的狀態。《印象?劉三姐》為總題,大寫意地將劉三姐的經典山歌、廣西少數民族風情、漓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不著痕跡地融入山水,還原于自然,成功注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創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譽為“與上帝合作之杰作”。如夢如幻的山水詩篇,氣勢如虹的視覺效果,積淀著以劉三姐故事為主要內容的少數民族文化。這場山水實景演出徹底放棄了傳統演出舞臺的概念,將演出置放在山水實景之中這類舞蹈具有純樸、自然、看似未經雕琢的特點,向觀眾展現了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畫卷。從《印象?劉三姐》的成功我們就可以看出觀眾對于這類舞蹈的認同和接受的程度,它“原生態”的出發點和純自然的水光山色以及未經訓練的演員等,都成為引起觀眾關注的因素。

      (四)跳躍的祭祀與娛樂性

      壯族“師公舞”是流傳于廣西武鳴、邕寧、都安、馬山、上林、貴縣、武宣、來賓、象州、宜山、河池、環江、柳江、欽州等縣的一種屬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歷史悠久舞蹈語匯比較豐富,民族特色濃郁,是壯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這些民族的原始宗教儀式有淵源關系,直至近現代,雖已轉變為半娛樂性的文娛活動,但形式上依然保持著原始宗教中巫術的某些基本特征,其中以壯族的師公舞最具有代表性。它有南北之分,南派舞蹈性強,除有念唱外,穿插大量單、雙人和集體舞,如羅傘舞、明燈舞、篩米舞、法器舞等。結束時由伴奏、伴唱和舞蹈的師公們一起舞蹈,名為踩罡。北派師公舞以演說諸神故事為主,有較規范完整的套路、程式,表演時戴面具,扮演不同神祗。在打擊樂器的伴奏下,每位神都即興跳一段舞表示降臨,然后演唱該神的故事,唱完再跳一段舞,直至所有神都進行一遍。這些神有的是傳說中的英雄,有的則是自然神,如日、月、星、云、雨等。

      文化性、民族性、自然性、祭祀與娛樂性是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特征所在,它是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根本原則,現今許多民族民間舞蹈正是根據這個原則進行創作的,其作品重在表現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斷地尋求和探索將使它具有發展的潛力和空間。這種創作方式代表了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方向,將成為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主流力量,因為在它的背后民族民間特有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

      三、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趨勢

      廣西蘊藏著很豐富的民族民間舞蹈元素。藝術貴在特色,怎樣才能使作品在舞蹈肢體語言運用上、音樂的選用上,更具有鮮明的廣西色彩,這是廣西的編導們值得深思的問題。其次還要緊扣時代的脈搏,尋找新亮點,要將自己的舞蹈語匯更巧妙地運用,要靠舞蹈語匯打動人。今后廣西舞蹈創作要更好地挖掘它的文化豐富性,挖掘廣西文化多樣性和民族特質,讓特有的民間文化流傳下來,像《壯族大歌》這樣的作品應該作為廣西的保留節目,不斷地演下去,告訴年輕的人們,壯族是個唱著大歌的民族,讓所有的人了解壯族,這是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趨勢。

      (一)在繼承傳統文化元素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

      廣西民族民間舞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它以社會的、時代的文化意識為內核,是一種具有精神內涵的文化狀態。它以各種藝術樣式對社會生活無所不及的熔精神性、文化性、審美性于一爐的文化實踐活動。在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傳統觀念、道德規范、精神品性,以及社會的歷史變遷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廣西民族民間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所承載的內容不局限于舞蹈本身,而是具有十分廣闊的文化內涵,它需要賦予傳統形式以時代的特征。可以說,廣西民族民間舞蹈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實際上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過程。也就是說,廣西民族民間舞蹈不僅承擔著繼承傳統文化的責任,而且也肩負著創新傳統文化的責任。一方面,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也是最能激發人們潛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活動。因而,民族民間舞蹈時常成為該地區時代文化的先鋒,是潮流的創造者和引領者,它探索了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發展新的內涵、新的形式、新的方法與新的途徑。每個時代都將自己的區域風尚浸染在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之中,而廣西民族民間舞蹈又將這種風尚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加以吸收和創新,并展現出來,成為文化創新的先行者。另一方面,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總是處于開放的文化關系之中,它不可避免地接受著一定文化的傳播,隨著社會生活的交往活動而不斷變化人們一旦發現某種文化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必任其能,竭其力,以謀取之。廣西民族民間舞蹈正是扎根于這種流動社會文化歷史之中,不斷探索創新。

      (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與現代編舞技法的融入

      劉三姐是中國廣西壯族民間傳說中一個美麗的歌仙,圍繞她有許多優美動人、富于傳奇色彩的故事。1961年影片《劉三姐》中美麗的桂林山水,美麗的劉三姐、美麗的山歌迅速風靡了全國及整個東南亞。《印象?劉三姐》是一次與真象無關的藝術呈現,以山水圣地桂林山水美麗的陽朔風光實景作為舞臺和觀眾席,以經典傳說《劉三姐》為素材,集漓江山水風情、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及中國精英藝術家創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實景演出”,集唯一性、藝術性、震憾性、民族性、視覺性于一身,是一次演出的革命,一次視覺的革命,是桂林山水的美再一次地與藝術相結合的升華表現。在方圓兩公里的陽朔風光美麗的漓江水域上以十二座山峰為背景,廣袤無際的天穹,構成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劇場。這場演出則以自然造化為實景舞臺,放眼望去,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化為中心的舞臺,給人寬廣的視野和超人的感受,讓人完全沉溺在這美麗的陽朔風光里。傳統的舞臺演出,是人的創作,而“山水實景演出”是人與上帝的共同的創作。山峰的隱現、水鏡的倒影,煙雨的點綴,竹林的輕吟、月光的披灑隨時都會加入演出,成為最美妙的插曲。晴天的漓江,清風倒影特別迷人;煙雨漓江賜給人們的都是另一種美的享受;細雨如紗,飄飄瀝瀝;云霧繚繞,似在仙宮,如入夢境。演出正是利用自然氣候,創造出無窮的神奇魅力,使那里的演出每場都是新的。演出以“印象?劉三姐”為總題,在紅色、白色、銀色、黃色四個“主題色彩的系列”里,將劉三姐的經典山歌、民族風情、漓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不著痕跡地融入山水,還原于自然,成功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創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稱為“與上帝合作之杰作”。尤其是洗浴一場。演出把廣西舉世聞名的兩個旅游文化資源――桂林山水和“劉三姐”的傳說進行巧妙的嫁接和有機的融合,讓陽朔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演出立足于廣西,與廣西的音樂資源、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完美地結合,看演出的同時,也看漓江人的生活。從一個新的角度升華了桂林山水。

      (三)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推動經濟的繁榮

      在廣西發展北部灣經濟建設中,廣西作為面向東盟各國的重要門戶和通道。經濟和文化發展日益繁榮活躍。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保護、發展與開發一直都是藝術家密切關注的熱門話題和焦點。廣西作為正在崛起的民族文化和旅游大省,已經在旅游發展和民族文化產業化過程中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獲得明顯的經濟利益。如《印象?劉三姐》是全球最大的山水實景劇場、歷經5年零5個月、1 .654平方公里水域、12座著名山峰、67位中外著名藝術家參與創作、600多名演職人員參加演出。這部作品于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世界旅游組織官員看過演出后如是評價:“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從地球上任何地方買張機票來看再飛回去都值得”,議為世界旅游組織目的地最佳――休閑度假推薦景區;2004年11月以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為核心項目的中國?漓江山水劇場(原劉三姐歌圩)榮獲國家首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社會效益和經濟動力不僅驅使更多的人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競相開發,也激勵了更多的人去研習、傳承和開發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聯系當前的廣西實際現狀、機遇條件及其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民族民間舞蹈的豐富性、旅游資源的多元化和民族舞蹈文化實踐的多層面取向等資源優勢條件、開發前景及其機遇條件,在尊重民族、尊重傳統的新形勢下,以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推動廣西經濟的繁榮,這對廣西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繼而使廣西的舞蹈文化產業、旅游舞蹈、舞蹈教育及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理論體系得以健康、科學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經濟的騰飛是舞蹈發展的好時機,民族素質的培養也到了一個關鍵時刻。這一切都在向我們證明,民族民間舞會得到發展,并且目前處在一個發展的重要時刻。廣西民族民間舞的發展要靠編導和演員們的智慧積淀總結,只要堅持從本土化出發,按照自己的民族展示不同的風彩,民族民間舞一定可以走得更遠,發展得更好。舞蹈創作者們還需要去民間挖掘更好更棒更原生態的舞蹈元素,創作一批更具特色的舞蹈佳品。

      參考文獻

      [1]歐建平.現代舞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

      [2]吳曉邦.新舞蹈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

      [3]許麗萍.舞蹈印象――民族民間舞蹈現狀調查隨筆[J].劇作家,2008,(10).

      民間舞獅范文第5篇

      鐵板浮雕:在鐵板上鐫刻生命

      在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冰冷的鐵板上逐漸浮現出一個熱情的生命。經過二十余年不懈地藝術追求,郭海博,郭海龍兄弟倆如鐵匠般滄桑堅毅的臉龐已經鐫刻上歲月的痕跡,而他們創作的郭氏鐵板浮雕也被列入了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郭氏兄弟鐵板浮雕藝術是以手工錘鍛的方法,直接在生冷的鐵板上創作出的一種雕塑藝術。這種藝術形式的最大特色是:可利用鐵板原色及鐵板特質通過拋磨、燒色等手段使作品升華至形象生動、呼之欲出的境界。其金屬質感,尤其是那獨有的雕塑語言所表現出的特殊肌理,具有一種其他材質無法比擬的獨立之美。彩銅浮雕藝術也是郭氏兄弟的獨創,他們在創作好的銅浮雕作品上,采用燒色工藝,使其作品表面幻化出五顏六色的特殊藝術效果。而焊接堆塑藝術(亦稱弧光藝術),則是郭氏兄弟在電焊弧光下,利用融化的金屬焊滴在所搭建骨架的基礎上直接堆砌而成的金屬雕塑藝術。這些藝術作品造型粗獷自然,件件都是無法再造的孤品獨件。

      幾年來,郭氏兄弟鐵板浮雕藝術頻頻入選省級、國家級大型美展及工藝美術和民間藝術博覽會并多次摘金奪銀榮獲大獎。中國文壇名宿書畫界泰斗啟功先生看到郭氏兄弟鐵板浮雕藝術后特書贈“鐵筆傳神”;當代著名詩人、著名書法家旭宇先生譽其為“華夏一絕”。

      泥塑:泥巴活兒也是手藝

      在一張桌子四周,圍坐著幾個孩子,他們低垂著頭,手里或搓、或揉、或捏著一團泥巴,天真稚氣的臉龐充滿專注。

      這幾個孩子都是宋長峰的泥塑傳人,宋長峰家住泊頭市文廟鎮軍西村,村子緊臨京杭大運河。他說明末清初那陣,家鄉一帶運河里常鬧水怪,有人就捏泥人用以鎮妖,自此泥塑大興。他們家捏泥人起自光緒年間,后一代一代傳下來,到他這里是第四代了。

      “泥塑三分之一的功夫得用在泥上。做到隨手抓一團泥,摔在新刷的白灰墻上,只有水印,沒有泥印……”

      一提到捏泥人的技藝,宋長峰的熱情明顯高漲了不少。他說能當眾表演,把一根一米長、雞蛋粗細的泥條,雙手一抖、一輪轉,啪——一聲立起來!

      “我是手藝人,這就是我的手藝!”

      宋長峰高高的個頭兒,長胳膊長手,又扎著藝術家的發辮,眉目之間,自有一股不同凡俗之氣,他的絕活兒就是捏泥人。展臺上擺列著的都是他滿意的作品,一個個小泥人活靈活現、憨態可掬,吸引了不少關注。

      清朝末年,文廟鎮村村有泥塑,從業人員眾多,隨便拉出來一個老太太,不過一點鐘,即能做出七十多個“鼻兒(三角泥哨)”。但時至今日,十里八鄉,只剩下了他們宋氏一家還在從事著這個行當……

      說起這些,宋長峰一陣驕傲、一陣擔憂。他說要把捏泥人的手藝發揚光大,傳承下去,不能到老了捋著胡子,只剩他一個人捏泥人了。所以他開門收徒,不論姓氏、不分男女,凡所能所知,皆傾囊相授。將泥人帶上特博會,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這門技藝。

      蘆葦畫:來自水鄉的記憶

      使用剪子、刀子、鑷子、烙鐵、尺子和刮板等工具,通過剪、裁、烙、拼、點等技法制作的蘆葦畫帶著濃郁的白洋淀風情。特博會現場,楊丙軍以獨特的制作技藝,再一次征服了觀眾。他的蘆葦工藝畫帶著泥土的芳香、水鄉的記憶,成為白洋淀獨特的文化名片。

      楊丙軍出生于白洋淀邊的安新縣,是地地道道的農民。1983年,年僅16歲的他到中央美院做了一名插班生,學習中國畫。3年后楊丙軍回到家鄉,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實踐,他決定用家鄉白洋淀到處都是的蘆葦作畫。

      剛開始,楊丙軍心里對自己的蘆葦畫沒有一點自信。1989年,一個工藝品商到白洋淀旅游,偶然間看到楊丙軍創作的蘆葦畫,表示可以收購他的作品。楊丙軍咬著牙報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天價:每幅50元。沒想到對方一口應下來,一下子買走了他的50幅作品。后來,這位老總又一次要了幾百幅。

      從此,楊丙軍有了自信,《張網捕魚》《荷塘月色》《漁舟唱晚》等白洋淀風情畫精品相繼問世。他的作品從白洋淀走向保定,走向省會,走向京津和世界各地。

      如今,楊丙軍已成為白洋淀蘆葦畫產業的“領頭雁”。在他的帶動下,安新縣不斷加快葦編工藝畫開發力度,產生了一批葦編工藝廠和葦編工藝大師,葦編工藝品產量逐年攀升。目前安新縣已擁有多家葦編工藝畫企業,就業人員達千余人,蘆葦工藝畫產量達到20余萬幅,產品遠銷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收上千萬元,成為當地農民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

      石影雕:在石板上雕琢靈魂

      創作者手握一把鋼錐,不斷鑿擊黑色大理石板,通過控制手腕的力度,在石板上留下一個個圓形小點,通過點的大小不同、深淺不一及疏密各異,體現畫面的明暗、層次結構。石影雕這門獨特的手工藝形式完全掌握了藝術創作的精髓,讓圍觀群眾贊嘆不已。

      今年42歲的方士英是石影雕藝術傳承人,她的作品曾被評選為“中華民族藝術珍品”,并在各種展會上獲獎。方士英從小酷愛美術,具有一定的繪畫基礎,在不斷鉆研、雕刻的過程中把作品融入藝術靈魂,作品由“形似”到“神似”,自成一家,創作了堪稱一絕的石影雕藝術,其作品完全顛覆傳統的“相似”概念,達到了形神兼具的極高境界。每幅作品均經苦心構思、精雕細琢,其獨特的神韻、黑白攝影藝術的效果,具有很強的立體感,令人過目不忘,見者無不震撼。

      方士英的作品具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王母村粗布:古老技藝的新延續

      河北威縣老紡車粗布制品有限公司帶來的王母村粗布技藝,引得觀眾紛紛駐足。尤其是展區內的老紡車,讓年輕人驚奇,也讓年長的觀眾躍躍欲試。

      威縣土布紡織技藝自元末明初傳入威州,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威縣土布紡織技藝已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愛國被評為威縣土布紡織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和觀眾的一試身手相比,陳愛國的技藝極為嫻熟,在她手下,紡車將不同的花紋“隨心所欲”地織出。

      “這是我們家祖傳,之前20多年沒人做了。”陳愛國說。2006年,陳愛國和愛人成立了公司,誓將土布仿制技藝推廣并傳承下去。隨后,時尚布包和手工裝飾品被推向市場,廣受歡迎。

      “我們在推廣上有一些困難,現在年輕人都不愛學這個。特博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大家有興趣,我們就更有信心。”陳愛國帶來了她的“鎮店之寶”—— 一幅名為“龍騰盛世”的手工粗布工藝品,“一天織十小時甚至十三四個小時,織了10個月。”陳愛國說,這些作品機器無法完成,手工的精致,機器無法比擬。

      王母村粗布,每塊布的每個花型,都有自己的故事。陳愛國正在努力延續著這古老的故事。

      面塑:七彩面團捏出幸福人生

      紅、黃、藍、綠、白、黑的各色面團,在藝人靈巧的手中,經過揉、搓、拈、壓、貼、拍幾道工序,不一會兒就變成了長袖飄飄的仕女、憨態可掬的八戒。無論是纖細的眉眼、頭飾,笑意盈盈的口型,還是優雅裙裾的圖案,千變萬化的衣紋,都被刻畫得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宋君芳的面塑作品先后被河北省殘聯、邢臺市殘聯、省民間藝術協會收藏。宋君芳本人在2008年榮獲了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證書,并在2010年河北省第四屆殘疾人技能大賽、2010年春節期間河北省民俗雜技嘉年華等多次大型活動上進行表演。

      如今,“面塑家”宋君芳的名聲已經傳揚到全國許多地方,上門選面塑、慕名拜師、打電話訂貨的人越來越多,有廚師、商人,也有繪畫、根雕大師。這幾年,他共招收了二三十個徒弟,從長春到河南,歲數最大的60歲,最小的12歲。

      郭海博、郭海龍兄弟現場展示鐵板浮雕制作技藝

      宋長峰和他的弟子們現場表演泥塑絕活兒

      楊丙軍現場制作蘆葦畫

      每幅石影雕作品均經苦心構思、精雕細琢,其獨特的神韻、黑白攝影藝術的效果,具有很強的立體感,令人過目不忘。

      方士英現場展示石影雕創作技巧

      王母村粗布,每塊布的每個花型,都有自己的故事。

      宋君芳現場展示面塑技藝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znlu| 18gay台湾男同亚洲男同| 国产亚洲3p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亚洲av第一网站久章草|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蜜芽| 大胆亚洲人体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 www.亚洲成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手机| ZZIJZZIJ亚洲日本少妇JIZJIZ| 亚洲国产精品狼友中文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啪啪综合AV一区|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尤物|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 亚洲?v女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在线二产线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尤物| 亚洲视频一区网站|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