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俗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緣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各地的民俗都與人文相關聯,也可以說是由當地人民生活的習慣所形成的。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于是,在中國統一的地域空間內共存著不同的民俗文化,體現了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同時,中國民俗也具有地方性,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是在一定地域空間內進行的,它受地理環境、人們謀生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民俗文化顯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技法指導】
閱讀民俗類熱點主題文章,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
一、理解民俗詞語的含義
方法是聯系上下文的語言環境迅速準確地理解詞語的含義,而作為民俗詞語必須結合民俗進行闡釋,而不是簡單地說明其在詞典中的解釋意義。如2010年陜西中考語文試題《秦腔吼起來》中的第1題:小說題目“秦腔吼起來”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義?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參考答案:“吼”既能表現秦腔高亢激越的特點,又能展示秦腔藝人剛正耿直的精神特質。
二、品讀民俗類作品的語言
民俗類作品中的語言多來自于民間,因此具有群眾性、形象性、地方性等特點。而地方語言是地方文化的鮮明表現形式和主要載體。如2010年廣西桂林中考語文試題《驚蟄》中的第5題:諺語“驚蟄過,暖和和”,改為“驚蟄過,暖和了”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請闡述理由。參考答案:原句疊詞、押韻并用,朗朗上口,易于記誦;改動后句子不再押韻,語言平淡,民間諺語的韻味消失?;颍骸芭秃汀边\用了疊詞,仿佛使人感受到了融融的暖意,突出了人的主觀情感,而“暖和了”只是一個氣溫客觀的變化過程。另外,“暖和和”與上句押韻,朗朗上口,符合諺語簡潔好記的特點。改動后,句子沒有了這樣的效果。
三、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
一般來說,文章的內容要點、中心思想就體現著作品的思想傾向,但是,為什么又要將二者分開要求,作為不同的考點內容呢?其一,內容要點、中心思想是針對文章內容而言的,思想感情傾向是通過文章內容體現出來的;其二,前者重在歸納概括,后者重在分析評價。如2010年廣西桂林中考語文試題《驚蟄》中的第2題:作者認為二十四節氣名稱令我們驕傲和慚愧的原因是什么?(可聯系當今人們運用漢語的實際情況分析)參考答案:節氣名稱體現了漢語的簡約性與表意美,我們因此為先人的智慧感到驕傲;今人運用漢語,存在不夠規范、不夠簡潔、表意缺詩意美的現象,所以我們因此感到慚愧。再如2010年陜西中考語文試題《秦腔吼起來》中的第4題:“閨女,秦腔藝人的路艱辛啊?!边@句話起到了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參考答案:這句話既是對香憐爹一生的總結,又為下文香憐因秦腔忍受身心的煎熬埋下伏筆。此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之后民俗類熱點主題閱讀的考試中,命題者可能會在原有現代文閱讀考查基本閱讀能力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考查學生對民俗文化的把握與認同能力,更加側重對學生在地域風情與文化特色方面的考查。所以,我們在平時就應該特別注意民俗的“文化”內涵及其深遠的影響,把握三個“聯系”:民俗文化與民族心理的聯系,民俗文化與人生價值取向的聯系,民俗文化傳統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聯系等。
【閱讀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養壺
林清玄
一個朋友家里有幾十把茶壺,用以泡不同的茶,這對我來說有一點不可思議。
他說:“茶壺是很奇怪的,只要混過別的茶葉,就一輩子也洗不清了,所以一把壺只能泡一種茶?!?/p>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我問。
“可以這樣說,茶壺是有細胞的。泡茶的時候,它的細胞就張開,飽飽地吸進茶,從此它的基礎就奠定了。以后每次泡茶,壺也和人一樣喝茶,積出來的就叫茶山。”
然后,他告訴我許多養壺應注意的事項,例如,茶壺不可以放在櫥柜里,因為壺是有呼吸的,它一吸進油煙,就永遠也洗不清;好壺不可以泡劣茶,否則會破壞一把壺的味道與色澤;甚至于壺要放在空氣流通的地方,否則就會有窒息的氣味;壺要常常使用,否則就會失去光澤。
養好一把壺以后又怎樣呢?
“對于一個嗜茶的人,壺是他的化身,只要看見一把壺,仿佛就看見它的主人了。不擅品茶、不真愛壺的人是養不出好壺的。一把好壺,它的外表和內里都醞釀了時間的光澤,有著深沉的香氣,即使不放茶葉,光是沖進開水,也會有茶的香味,那香味是無數好茶所凝聚起來的。”
“最重要的是,當你擁有一把好壺,光是想象有多少知己與你共飲這壺中之水,它就仿佛收藏了無數的記憶。面對那樣的好壺,縱是獨飲,也要醉了。”
原來,一把小小的茶壺也是有動靜、有回憶、有歷史、有呼吸、有生命的,它醞釀的是生命之水,融入了一個好主人的關心與愛而呈現金澄精碧之美。壺都能展現這樣美的生命,何況是人呢?
(選自《才智:才情齋版》2010年第1期)
1.從描寫敘事的角度看,本文主要運用了哪種描寫方法?
2.從表現手法的角度看,本文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
3.從文章立意的角度看,文中哪句話起到了升華主題的作用?
4.從理解關鍵詞句的角度看,文中畫線的句子表現了茶壺主人怎樣的情趣?
5.從把握文章主題的角度看,你從這篇文章中得到哪些做人的啟示?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小鎮中秋
廖華玲
記憶中的中秋,是一幅美好、皎潔的月色圖。對那生我養我的家鄉小鎮而言,中秋就是一場盛大的鄉愁情思:那古老的族譜,那香火繚繞的祭桌,那飄香的月餅,那中秋詩詞的吟詠……
中秋,歷來為小鎮人所看重,尤其父輩。小鎮人過中秋的所有民俗儀式,都在一種悄無聲息的秩序中進行。早在中秋節前十幾天,人們就在計算著日子,嘮叨著布置,忙碌著行程。桂花酒是悄悄釀造的,燈燭是悄悄豎在竹竿上的,瓜果、月餅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北M管有四季輪回,盡管有陰晴圓缺,但故鄉月在小鎮人的心中永不沉落,永不黯淡,永不泯滅。中秋夜來臨之前,遠方的游子背著大包小包,風塵仆仆,候鳥般一撥一撥地往家趕。
小鎮人家過中秋,講求的是一種平實,一種從容,不張揚,不擺闊,圖的是團團圓圓、合家歡聚。無論老少,都得守在家里,守在父母雙親、兄弟姐妹身邊。中秋夜的飯是團圓飯,得精心準備葷素一大桌,得有烤鴨,有桂花酒,得一家人圍坐在八仙桌邊,熱乎乎地吃喝。團圓飯是很香的,那已經不僅僅是一桌飯菜,那也是一桌的團圓,一桌的親情。
賞月更是充滿著一種特別的溫馨。中秋之夜,月圓如盤,月色皎潔,碧空如洗。沐浴著月的清輝,全家人聚在一起,煮一壺濃茶,倒一杯小酒,品嘗著月餅,慢條斯理地吃著喝著,干了,滿上,再干了,再滿上,話匣子被打開,談論最多的是農桑之事。在這收獲成熟、收獲喜悅的時節,任思緒穿越每個情動的瞬間,任記憶掠過那沉淀的往事,任沉積心底的親情如潮水涌起,如月光傾瀉,如清風徐來……
月餅的香氣飄在秋風里,歸鄉的游子走在古樸滄桑的小鎮上,因家鄉的每處細微變化而百感交集。在通往山林的青石小徑上,間或能碰上三五成群、扶老攜幼的游人,熟悉的,寒暄幾句;陌生的,會心一笑,在彼此的應答聲中擦肩而過。行至疲乏時,擇一塊光潔的石塊倚靠,稍作喘息。一縷從大山深處飄來的清風,帶著秋天的氣息,裹著的芳香,誘人一次次深深地呼吸,于是,中秋的秋意便浸入身體,融進血液,滌蕩全身。
小鎮人過中秋,少了世俗,只有思念,像品茶,重在一個味兒。
(選自“墊江新聞網”2010年9月25日)
1.開頭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找出文中第二、四、五段的中心句并畫上橫線。試說明這三段的結構方式都是怎樣的。
3.品析下列語句的妙處。
中秋之夜,月圓如盤,月色皎潔,碧空如洗。
[關鍵詞]民勤;民俗文化;地方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24-0054-02
作為絲綢之路重鎮的甘肅民勤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民勤坐落在古絲綢之路要道上,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早在2800多年以前,這里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創造了沙井文化。西漢武帝時,在縣境置武威縣、宣威縣,后又置武威郡。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以“俗樸風醇,人民勤勞”易名“民勤”。民勤素有“人居長城之外,文在諸夏之先”的美稱,是甘肅有名的“文化之鄉”。隴上聞名的民俗文化莊園――瑞安堡令人神往,“蘇武牧羊”的故事更使這個地區充滿傳奇色彩。民勤生態文化園中的民俗風情墻讓筆者對民勤的民俗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探索興趣,本文主要就民勤的民俗文化概況作一探討和交流。
一、節日習俗
(一)端午節習俗
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端午節又稱“五月單五”、“重午節”、“端陽節”、“五毒日”、“娃娃節”、“五月節”、“女兒節”等。關于端午節的由來,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解釋不盡一致。廣為流傳的要屬“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說”。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楚國三閭大夫、愛國詩人屈原遭讒不用,于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在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這一傳說在中國廣大地區家喻戶曉,影響深遠,民勤也不例外。
民勤的端午節繼承了古老的傳統,古風盎然,頗有情趣。民勤人過端午節一般是五月五日。主要活動是小孩子戴五毒肚兜、香荷包,吃雞蛋、粽子、油糕、麻花等。
五毒肚兜主要流行于中國西北地區,而陜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術意義。五毒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癩蛤蟆等。這幾種動物都是帶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別是小孩更容易受到這些動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這些動物活躍的時期,所以在端午節時,民間用巫術的方法鎮壓五毒。繡制帶有五毒圖案的肚兜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這些都是帶有巫術意義的民俗事象,表示人們的美好愿望。節日之前,小孩子,特別是不滿1周歲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來的五毒肚兜??p制肚兜所用的布一般是大紅色,五毒圖樣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綠色,用其他彩線搭配縫制而成,非常精美,堪稱藝術精品。有些做成短褲形狀,孩子整個夏天輪換著穿,一直穿到秋涼。因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歡,小孩穿上也開心。有些小孩可以穿兩三個夏天。小孩長大不能穿了,母親還會把它像寶貝一樣收藏起來。有的還會轉贈給別人,接受的人也會很開心,因為這不是人人都會做的,一般年輕人可能都不會做。
端午節是中國各地區不同民族普遍流行的節日,每當此時,南方和北方的許多地區,家家戶戶都要在房門上懸掛柳樹枝借以避邪,民勤也有此習俗。
民勤人還有一種特有的習俗,就在端午節的前一天,細心的媽媽為孩子們編織各種顏色夾雜在一起的花繩子,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以示吉祥,一直戴到七月初七后取下來扔到房頂上,讓喜鵲叼走給在銀河相隔的牛郎織女搭橋,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
在端午節,民勤的媳婦們還要蒸上面扇子、粽子帶著回娘家。民勤人在吃粽子與別處稍有不同。粽子一般為棒塊狀,里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樣喜歡用糯米、綠豆、豬肉、五香粉,而是在粽子里加紅棗、糯米,吃起來清甜可口,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時候再加上蜂蜜,香甜爽口。油餅卷粽子是民勤一種獨特的吃法,用剛炸出來的油餅卷上粽子,吃起來清香可口,成為民勤人端午節獨特的飲食習慣。
民勤人端午節這天還要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五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二)中秋節習俗
“五月端午穿出來,八月十五端出來?!薄岸恕本椭付嗽嘛灐C袂诘脑嘛灢煌谌藗兂3缘睦映龅奶怯驮嘛?,也用模子扣出的月餅,一個民勤月餅幾乎是用半袋面粉蒸出的,小戶人家夠吃一個月,是實實在在的“一月之餅”。民勤月餅既好看又好吃。做民勤月餅,把面發好后,先用搟面杖搟個底子,然后逐層抹上胡油,散上茴香、香豆、孜然粉、胡麻鹽、赤黃等10多種香料,抹上花粉做成的顏料,每層邊上用面拈出葵花花瓣。做出后,一個民勤月餅就是一個巨型葵花花盤。一般而言,民勤月餅在中秋節那天蒸出來,出了鍋,不是立即就吃的,要在一輪明月橫空出世時,作為供品祭月神,意在企盼來年五谷豐登。供完月神后,用刀如切瓜般把大月餅切開,吃上一口滿嘴清香。中秋一過,民勤人家走親訪友的最好禮品便是相互贈送一牙月餅,意在祝福對方生活如月亮般美滿。
(三)重陽節習俗
民勤歷史上曾有過重陽賽駝的習俗。據《鎮番遺事歷鑒》卷1記載,明朝“代宗景泰三年(1452)重陽節,邑民于城北教場塞駝,紅柳崗牧民劉璣如奪其冠”。這恐怕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一則時間最早、紀年確切、記載也較為詳細的古代民間賽駝資料。
民勤的賽駝習俗在清朝末葉還依然存在。據《鎮番遺事歷鑒》卷10記載,清宣宗道光九年(1828)九月十日在蘇武山進行賽駝,“武舉唐灝國首屈一指,獲勝奪魁。其所役之駝清癯贏瘦,猶有重疴,詎意奔走如飛,四蹄若翅。有詢于灝國者,答曰:‘駝與馬同,競跑最忌飽食飽飲。意欲奪魁,擇健跑者斷水草七八日,臨賽時飼以精料雞卵可矣?!勒咭詾榻涷炛劇薄Y愸劦奈幕曀着c受到游牧民族奔騎競技活動的熏染有關。
(四)臘八節習俗
臘八拂曉,村民搶先到公用水井打一桶水,同時丟下一個饅頭。這桶水要一路不落地提回家,倒在鍋里。搶先者便說搶來了“金馬駒”,以示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搶來“金馬駒”后,開始用蠶豆、豌豆、扁豆、包谷、小麥、青稞、小米等五谷雜糧熬煮臘八粥。粥熟后,先要盛一碗端到自家地頭,挖一坑倒入掩埋,喂“金馬駒”,以示糧食豐收,食用不盡。
(五)春節習俗
大年初一凌晨4點左右,全家人穿上新衣,孩子們懷揣饅頭或包子來到大門外,大人按天干地支,或到牛棚、羊圈看牛羊睡臥的方向(據說牛羊睡臥的方向朝著“喜神”),推算“喜神”方位。之后大家抱來柴草,燃起一堆大火。此謂之“燎天篷”。燎天篷時要燃放鞭炮,大人小孩均要在鮮紅的火焰上來回跨越,并高聲呼叫“東去東贏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滿圈了,騾馬成群了”等吉利歌謠,祈望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二、飲食習俗
(一)羊肉沙米面
精選沙區羊肉,去油去筋,切成豆粒大小的肉丁,加調料炒至微糊生香,備用。沙米碾制去殼后,于清水中煮綿,加入炒好的肉丁,待羊肉沙米微滾時,下入手工面條,佐以蔥沫、韭花、芫荽,文火稍焐即成。
羊肉沙米面,米、面、肉、湯和而不粘,經緯分明而又相互滲透,既有素食的清淡明凈,又具肉食的稠厚綿長。
(二)西瓜泡饃
民勤西瓜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不需任何金屬刀具,只在花蒂處,用大拇指甲掐一行印痕,揮動巴掌,則一分為二,將干饅頭摁入瓜瓤,食之,清涼爽口,是大漠有的美食。干饅頭以出鍋后即置于烈日下曬干的為上品,滲入瓜水時,可泛出濃濃的太陽味。太陽味兒的饅頭,放入口中,甘甜清香,酥脆綿軟,嚼之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聲有色,百吃不厭。食后肚圓體泰,身心清爽,豪氣頓生,始覺切成小牙牙兒的所謂“品瓜”乃小家碧玉之氣,會大傷民勤西瓜的“神韻”。
(三)麻辣魚
麻辣魚 ,料用紅崖山水庫正宗紅尾鯉魚,切成1寸許的短截,形狀扁圓,色澤呈淡黃色,清淡不膩。豆腐、白菜、蘑菇、洋芋、寬粉等薈萃在一起,雜然紛呈。
做麻辣魚,先將成品的麻辣醬、豆醬、干辣椒、鮮蔥、鮮姜等用少許的清油爆炒兩三分鐘,然后兌水,水開后,將清油炸好的魚(一般切成1寸左右的方塊,用粉面纏過,用油炸至七八成熟)下入鍋中,滾煮十二三分鐘,用漏勺將漂浮在上面的碎佐料撈凈,下入時鮮蔬菜蒸煮燜焐四五分鐘后出鍋。吃魚肉喝魚湯。美食家們往往以魚湯代酒,別具情趣。
[參考文獻]
[1]顧希佳.社會民俗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林永匡.中國風俗通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3]直江廣治.中國民俗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劉廣玉.中國民俗風情地圖[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
[5]鴻宇.婚嫁[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關鍵詞】民俗文化 翻譯策略 異化
一、引言
近年來,民俗文化研究以及民俗文化翻譯研究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學者朱兵艷,劉士祥在“民俗文化詞項漢英翻譯現狀與策略――以海南國際旅游島為例”一文中指出,“截止到2015年6月,據中國知網以主題詞“民俗” 并含“翻譯” 檢索,共285 篇文章”。
從研究視角來看,學者姜智慧以浙江省民俗翻譯為研究對象,認為“民俗文化的傳播應從異化視角研究?!睂W者牛艷榮以蒙古族民俗文物譯名為研究對象,提出“翻譯應不僅傳遞文物名稱,還應挖掘其包含的文化內涵信息?!睆难芯繉ο髞砜矗饕糜涡麄髻Y料、名人著作英譯本、地方民歌、民俗文物譯名、電影民俗等的翻譯。從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來看,主要涉及功能理論、關聯理論、翻譯美學、生態翻譯等。
二、武強年畫民俗文化簡介
武強隸屬河北衡水地區,自古以盛產年畫著稱,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四川綿竹并稱我國民間木版年畫五大基地。1985 年全國第一家縣級年畫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建立,可以說武強年畫作為傳統的年畫文化在保護上走在了前列。1993 年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強縣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藝術之鄉”。
武強年畫紅火吉祥、樂觀向上,是底層人民生活史聚焦式的畫面反映, 它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民俗民風,給地方民俗研究留下了大量可貴的資料。從木版年畫中不僅可以看到過去民間百姓中的勞動生產情景, 如植樹種田、養蠶績麻, 架屋上梁等, 還可以看到人們練武強身、游山賞景等過去世俗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 今人可以借此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歷史。所以說武強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三、武強年畫的翻譯
1.翻譯策略。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 (Ve n u t i)在論及文化翻譯的問題時“極力主張異化翻譯策略,以盡量表現出原文的 “異國情調”?!碑惢g策略是指以源語文化為歸宿,譯者向源語作者靠攏,盡可能地把原文特有的文化信息傳遞給目的語讀者,使其理解并接受,并逐步融入到譯語文化中去。
2.翻譯方法。
(1)直譯法。直譯就是要全面準確地闡明原作的含義,又無隨意增加或刪除原作的思想,同時還要保持原有的風格。例如年畫“小女婿”譯成Little Husband;“豆選” 譯作The Election With Peas;“娃娃戲” 譯成Baby Plays;“河間府演大操”譯成The Military Drill in Hejian;“貴子成群” 譯成Having a lot of good boys.
(2)直譯加注釋。當代英國譯學理論家蘇姍?巴思內特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所作的比喻十分形象。她說: “如同在做心臟手術時人們不能忽視心臟以外的身體其它部分一樣,我們在翻譯時也不能冒險將翻譯的語言內容和文化分開來處理”。
(3)意譯。在直譯無法準確表達原作意思時,可采用意譯的方法。武強年畫中有一部分為歷畫,例如歷畫 “三年早知道”翻譯成了Calendar with picture,就采用了意譯的方法,簡潔明了。
(4)音譯加注釋。英語中的Kungfu(功夫),toufu(豆腐)都是采用音譯的翻譯方法。在民俗文化的翻譯過程中,有時音譯還不足以表達出作品的文化內涵,因此需要加注釋。例如武強年畫“六子爭頭”?!傲訝庮^”巧妙地利用頭部和臀部的相互借用,寓意:爭頭(名)爭腚(錠-元寶),或躬或趴組成了六個不同姿態的孩子(六順)。
(5)借詞譯法。在武強年畫中,門神是最有特色的一個畫種?!伴T神”,這個極具民俗特色的詞語,被譯為 “door god”或“doorgod”,這種借詞譯法借用西方宗教觀念中的“神”(god) 使國外讀者更易于接受。相似的還有灶王爺的翻譯:the god of the hearth等。
四、結語
在大力倡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今天, 民俗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做好民俗文化的外宣首先要深挖文化內涵, 采取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 運用多種翻譯手段, 盡量保留中國民俗文化的特色。民俗翻譯要達到語言的共識,語境的共識,不僅應使兩種語言對接成功,更要使兩種文化內涵對接成功。
參考文獻:
[1]朱兵艷,劉士祥.旅游景點文本特點與英譯策略――以海南國際旅游島景點英譯為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龍作為生肖中唯一不真正存在的動物,看似很有特殊性,但事實上也無法脫開這個道理。中國人自古以來自認是龍的傳人,古時天子,號稱是真龍化身,龍圖騰崇拜在中國是擁有著超乎尋常的地位。因此,龍在生肖中也是可以說得通的。而這一切圖騰崇拜所包含的深層次奧秘,就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于生活生存的美好理想和吉祥愿望。筆者則認為,生肖的成因應當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結果。它的形成和發展乃至最后定型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從更廣的范圍內去考證,而不應局限于某一種說法。可以說,生肖是歷法的需求,圖騰及動物崇拜的延續等影響等綜合因素作用下產生的。
二、生肖文化的影響
生肖并不僅僅存在與中國,在其他許多地區亦有,只不過叫法不同而已,四大文明古國都有生肖紀年法,并且彼此間十分接近,但各國的生肖紀年法應該都是獨立形成的,不存在由某個輻射源先行產生,而后輻射到周邊國家的道理。生肖從原初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于屬相、星座之類的問題依然津津樂道??梢哉f,由于其悠久的歷史和通俗的含義,生肖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各國民間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面對生肖(或者星座等等)文化,我們應當去和看待它呢?是深信不疑,還是認為是封建迷信應當徹底擯棄?先來看看什么是迷信,似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迷信的影子,例如本命年帶紅繩,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等等說法,但是,首先我們得分清楚,什么是俗信,什么是迷信,這二者在當前是不同的。
傳統社會中,傳統的儒家文化占統治地位,古時的民間信仰也有很大威懾力,但是在現代化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這些似乎都已經過時了,科學技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于是我們拋下許多所謂的“糟粕”,義無反顧的投入了理性和科學的世界??雌饋硭坪鹾苊篮?,但是那些拋下的“糟粕”其中包含著許多我國自古以來的美好傳統文化,我們應當做的并不是全然拋棄,而是有選擇的摒棄。民間信仰在今天也分成了俗信和迷信,雖然二者都是由民間原始宗教和巫術發展而來,但是在今天二者本質上存在不同。簡單來說,俗信指的是,由民間宗教和巫術發展而來,經過民間長期傳承,已經成為一種風俗習慣的傳統理念。它往往象征著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向往,寄托了人們驅邪求福保平安的心愿。俗信對于他人是沒有什么損害的,我們豐年過節的貼門神、春聯,放鞭炮,過本命年帶紅繩等等都屬于俗信。而迷信則是與俗信相反了,它傳自古時民間宗教和巫術,盲目對于超自然的食物信仰崇拜,并且有害于自己活著他人的理念就是迷信。比如發高燒不上醫院而是燒紙,祭祀儀式行為有害人健康甚至危及性命等等。只要理解了迷信和俗信的概念,就能很容易判斷哪些事象是迷信哪些是俗信,而生肖文化很明顯屬于俗信行為,所以我們不應當舍棄它,其他民俗文化也應如此。
三、結語
如今被人們津津樂道,甚至被國際一致追捧的有關民俗文化的代名詞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簡單來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其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如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第25屆總會上通過的《關于保護傳統文化與民間創作的建議》所指的是“傳統文化與民間創作”,而《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憾代表作宣言》中所謂的“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文化的意思極其相近,可見被國際一直追捧的時代名詞只是換湯不換藥罷了。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的民俗文化,在存在了幾百年后,如今卻如上所述,慢慢只被部分特定人群使用了,但是其仍然以其他的方式活躍在國家的角角落落。
1、日本民俗文化的內容展示
一個國家或民族,既有其特定的精英文化,也有其歷代相承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一個國家或民俗的文化標識。日本的民俗文化充分體現了該國的歷史積淀,不僅反映了該國的民間生活狀況,還反映了該國的一種民族精神面貌,其真實的記錄著該國的發展變化。為此,簡單介紹一下日本現有的經典民俗文化內容。(1)日本的民俗宗教在日本的民俗活動中,經常會舉行一些與神職人員毫不關系的民俗宗教活動,這些民俗活動與自然的宗教淵源很深,并脫離了正規宗教中的神職人員的指揮而大量的存留民間,慢慢形成了一種民間信仰,也就是所謂的民俗宗教。在日本,自然宗教是神道教,只是一種以祭祀為中心的宗教儀式體系,而祭祀是日本民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禮儀,是日本民族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傳播,對日本人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佛教的傳承,開始與日本的神道教慢慢融合,對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無論是道教的傳入還是佛教的融合,更多地豐富了日本的民俗宗教內容,使其能長遠發展,左右著日本民眾的生活方式。在日本民間,語言、數字、飲食、人生禮儀、行為舉止、家具擺放和婚喪嫁娶等都有很多民俗觀念及禁忌,例如“正月掃地,福神出門”,意思是正月家里會有很多福神來光臨,掃地會將他們掃出去,所以正月禁止掃地;再如有關死亡的言語,“墳場不得種花”、“懷孕不能送葬”等,這些都是日本人在生活中自然遵循的習慣。(2)日本的衣食住行衣食住行是人們的生活基本,日本的衣食住行則獨具特色。和服是日本的傳統服飾,其以獨特的款式和高度的藝術性聞名于世。隨時經濟的發展,當代人的觀念也開始不斷變化,現在日本人的服裝一般主要分為傳統服飾即和服和現代服飾兩類。在現在的日常生活中,一般除了從事茶道、花道的教師等特殊身份人員穿著和服外,絕大多數日本人都著現代服飾,而傳統和服一般只在節日或者特殊儀式時才穿起。日本多數屬于大和民族,所以將傳統服飾命名為和服,又叫“著物”,除了保暖、護體外,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服一般包括“襦袢”(內衣)、“羽織”(短大衣外套)、裙褲、腰帶等,其中女式和服顏色艷麗,腰帶更寬,腰部打結的地方會有個小包袱。女式和服花色繁多,高檔的禮服都用絲綢做原料,飾以刺繡或者手繪圖樣,價格不菲。而男式和服的色彩則比較莊重,單調,多在背后飾有家徽。在飲食方面,眾多周知,日本生魚片最為著名。從古語得知,日本人“多食生冷,喜食魚,聶而切之,便下箸也,火熟之物亦喜寒食。尋常飯菜,蘿卜竹筍而外,無長物也”。日本為島國,水稻居多,以米食為主,在副食中,多以魚蝦和海藻類植物為主。日本料理多以口味清淡、講究色形、重視自然風味為主,其最具特色的日本料理便是生魚片、天麩羅(軟炸魚、蝦、蔬菜、蘑菇等)、雞素燒(日本式牛肉火鍋)、壽司(夾有生魚片或蔬菜、炒雞蛋等物的大米飯卷)、醬湯等。在居住方面,現如今日本民居主要分為傳統住宅,即以木頭為主要建筑原料的“一戶建”型住宅,獨門獨院;一種是“共同住宅”,即為鋼筋水泥結構的公寓式住宅;另一種是“長屋建”型住宅,是一種舊式公寓式住宅,多為木造一層或二層建筑。無論傳統住宅,還是現代住宅,大部分人都喜歡進屋拖鞋,席地而睡,特色獨具。在出行方面,日本最具民俗文化特色的出行工具便是木屐或者草屐。認為赤足行走是一種自然美,古時在外出行,穿上木屐或者草屐,在內行走則直接白足,別有一番趣味。(3)以相撲為主的體育活動相撲是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秦漢時期叫角抵,南北朝時到宋時期叫相撲,在南北朝時期日本引進漢字時,將日式的摔跤稱之為“相撲”。大約在唐朝時期日式摔跤引入了一些唐朝摔跤方式,形成日本相撲,現如今屬于日本比較流行的一種摔跤運動。相撲被稱為日本的“國技”,是日本獨有的體育競技方式。兩個相撲手著裝簡單,只是在腰間系上一條“兜襠布”以遮住下身。相撲手按比賽成績,分為十個等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橫綱。橫綱是相撲手的最高段,十兩以上的相撲手稱為力士,成為職業相撲手,有不菲的工資收入。因為相撲沒有體重限制,身體越重越對自己有利,為此,大部分相撲手都在300斤以上,為了增加體重,他們一般采用以飲食和睡眠為主的催肥法,但是這種肥胖并非健康肥胖,力士們往往因為暴飲暴食、過度肥胖而容易患上心臟病、腦血栓和肝功能衰退等疾病,壽命普遍偏短。(4)日本的其他民俗文化日本的民俗文化各個獨具特色,堪稱國之精粹。除了以上的民俗文化外,日本的茶道,花道和藝伎和武士道也是別具一格。日本人飲茶歷史已有近千年,其最早的茶種來自中國,飲茶的習慣也是受中國影響,但其現如今所引用的茶葉卻與中國不同,主要分為煎茶、抹茶和麴茶等3種,基本相當于中國的綠茶。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主要是因為其在繁亂的人世中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寧靜祥和的精神享受。日本的花道最早源自中國隋朝時代的佛堂供花,傳到日本后,伴隨天時、地利和國情,使之逐漸發展成如今的規模,先后產生了各種流派,并形成女子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花道將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一思想完美的貫穿于仁義、禮儀、言語以及插花技藝的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韻之中。藝伎是美麗與哀愁的化身,是日本古代強權與男尊女卑的社會環境下,為娛樂男人所衍生出來的產物。時至今日,日本的藝伎仍然裹著神秘的糖衣,稱為一種引人熱議的代表,同時也是維系日本古京都風韻的象征。武士道源于日本,以為主君不畏懼死亡,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為主君毫無保留的舍命風險的精神。武士們多以剖腹作為死亡方式,主要是古代許多民族主張人的靈魂是宿于肚腹之中,為此,武士們為了彰顯靈魂,便以剖腹方式自盡。日本人用櫻花比喻武士,為此,櫻花也是日本的一種象征。
2、當下日本民俗文化的現狀
日本的民俗文化彰顯了日本的精神風貌,不僅是經濟發展的一種表現,也是文化傳承的一種展示。通過對日本民俗文化內容的介紹,歸結出日本民俗文化呈現了以下幾點特色。(2)變異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從而也會一定程度的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伴隨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其民俗文化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人們為了方便或者時尚,在服飾上更多的選擇了現代服飾,而作為傳統服飾的和服則很少在被穿及;古時的木屐或者草屐也因生活方式的改變而真正成為了一種文化,現代人很少再穿;尤其是居住上,更多人選擇了現代式的公寓住宅,舊時的木屋也只是作為消遣時的去處??梢娒袼孜幕淖儺愓跐撘颇倪M行著。(3)變質性民俗文化并不都是美好的,其亦有是非美丑之面。舊時日本民俗文化中更多展示的是日本民間的自然美,無論是民俗宗教,還是自然風光,在歷時歷代的筆者中都極力去追求的便是其中的自然美。而如今諸多民俗文化已經被金錢或者欲望所迷惑,使得一些民俗活動變成了賺錢的工具或者滿足人們望的奴隸,這種變化發人深省,值得深思。
二、對日本民俗文化的保護政策
日本的民俗文化,孕育著悠久的歷史,經過世代相傳,對日本來講,甚至是對世界來講,都是極為寶貴的。對于高度現代化的今天來講,如何保護好民俗文化,做好其發展前景的規劃,是極為重要的。為此,民俗文化保護對策迫在眉睫。在早期,日本為了保留文化遺產,針對傳統藝能和其他民俗文化進行了保護對策的建立。對藝能表演藝術家和工藝美術家們進行認定,認定方式有三種:即個別認定、綜合認定和保護團體認定。其中,國家指定的重要無形文化遺產里有一項是將具有高度技能,能夠傳承某項文化遺產的人定為人間國寶。人間國寶是屬于個別認定的范疇之內的,國家每年給這樣的藝術家和團體提供一定的資助。而且還特別注重培養能樂、木偶凈琉璃戲、宮廷音樂等方面的后繼者,并由國家提供一定的資金贊助。當然,這種無形民俗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除了國家的資助以外,日本藝術文化振興協會也對該項事業提供一定程度的贊助。國家建立了民俗博物館。主要是針對國家級重點文物——有形文化遺產進行收集和整理,同時國立文化遺產研究所也在文物的修復和保存上做一些相關的調查研究,并進行廣泛的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除此之外,日本對民俗文化進行了政府干預同時,還特別注重提高國民的保護意識,積極倡導各地區各團體的參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人人保護民俗文化的意識,畢竟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民眾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推動民俗文化保護政策的實現。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