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清明即事孟浩然

      清明即事孟浩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清明即事孟浩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清明即事孟浩然范文第1篇

      1、《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原文里重清明,人心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2、《蘇堤清明即事》,宋代:吳惟信,原文: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3、《清明夜》,唐代:白居易,原文: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來源:文章屋網 )

      清明即事孟浩然范文第2篇

      中國古詩詞中寫清明的作品很多,這類詩大多都帶著“清冷傷情”的基調。像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清明即事》里說:“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又至清明時節,春暖花開,鶯飛蝶舞,想起前塵舊事,早已物是人非,詩中彌漫濃郁的懷念氣息,一個人坐在空屋里,茶過愁腸醉生根。

      宋代詩人楊萬里在《寒食上冢》一詩中也寫道:“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真是睹物感懷,把千言萬語歸結為一個“愁”字,表現出一種莫名的哀傷心境。詩人筆調凄楚,意境悲涼,到了春天,去歲的草春風吹又生,而逝去的人去哪里找尋?又如宋代蘇軾“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凄惻傷感,宋代“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的清幽婉約,南宋高翥“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的黯然神傷等等詩詞,對清明的描寫無一不彌漫著濃郁的落寞、凄清、悲涼的情緒。

      雖然清明是憑吊故人、遙寄哀思的日子,人們心中不免悲切切,意綿綿,淚漣漣,但清明畢竟已至陽春三月,繁花似錦,欣欣向榮的季節,就有些詩人拋棄了煩惱、憂傷和哀痛,多了些閑情逸致,只管享受桃紅柳綠梨花白這大自然賜予的美好景色。比如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這首詩是寫年輕人要趁春光大好,去郊外踏青、蕩秋千,別辜負了大好時光。再比如宋代詞人柳永的《木蘭花慢》也是這種格調:“……乍疏雨,洗清明。……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盈盈,斗草踏青……”這首詞寫了雨后的清明,景色清新,適宜插柳賞花踢球踏青,把快樂播撒在春風里。

      清明即事孟浩然范文第3篇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二: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傳統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傳統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傳統習俗五: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傳統習俗六: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傳統習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傳統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傳統習俗九: 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傳統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習俗起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 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關于清明節的古詩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阮郎歸》南國春半踏青時

      (唐)歐陽修

      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

      秋千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

      (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于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孫昌胤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并羽儀。

      清明日憶諸弟

      (唐)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長安清明

      (唐)韋莊

      蚤是傷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同錦州胡郎中清明日對雨西亭宴

      (唐)張籍

      郡內開新火,高齋雨氣清。

      惜花邀客賞,勸酒促歌聲。

      共醉移芳席,留歡閉暮城。

      政閑方宴語,琴筑任遙情。

      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

      (唐)張繼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

      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

      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江南清明

      (唐)鄭準

      吳山楚驛四年中,一見清明一改容。

      清明即事孟浩然范文第4篇

      彼時,遼寧博物館里正在展出古代書畫,其中一幅佚名的畫,叫《月澹荷香圖》,旁有收藏家的詩:“萬柄新荷接柳信,小舟高臥碧波心,相知惟有云端月,長照清尊酒滿斟。”這樣的意境,是古人喜歡的休假方式,與現代人的喧囂正好相反。

      古代有一個詞,叫休沐,意即沐浴和休息。《漢律》記載,西漢有明文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即官員在每五天之中可以有一天不辦公,稱為“休沐”。到了東漢,這個制度又放寬了,《史記·百萬君傳》記載:“官員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就是說,官員每五天可以有一天的時間放假洗澡更衣,洗澡更衣后還可以回家看望老小。洗得干干凈凈的,和親人朋友團聚在一起,這是政府提倡的休假方式。劉禹錫有詩句“五日思歸沐,三春羨眾還”,表達了對休沐和親友團聚的盼望之情。孟浩然也在詩中說:“共乘休沐暇,同醉杯”——在休沐的閑適時間里,高朋相聚叢中,開懷暢飲,詩酒唱和,醉倒花陰。

      “休沐”之外,古代還有許多人性化的假日。唐代規定: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住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兒子行冠禮時,有三天假期;如果是親戚,則有一天;兒女行婚禮時,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的近親行婚禮,則分別有五日、三日、一日的假期;父母親去世,強迫解官三年。如果是軍職,則為一百天;親身受業的老師去世,給假三天……到底是大唐的氣度!除了豪放的唐詩,還有溫暖的假日。難怪古人重情,他們行親情友愛,都是受法律保護的。

      宋朝的休假制度顯得更加寬松。《文昌雜錄》載:“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中元、夏至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歲共六十八日。”宋朝還有一個特殊規定,各級官署,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封印”停止公務,公務人員回家過年省親,要到次年正月二十日才返回衙門“開印”辦公。

      宋代史料記載,公元1066年,坡之父蘇洵病逝于京城,坡和兄弟蘇子由立即“依法”辭官,扶父親的靈柩回故里,經過迢迢旱路水路,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回到四川眉山,做官盡孝兩不誤,順便還飽覽了名山大川。

      唐宋時期還改五日一休的休沐為“旬休”,即一旬(十天)休息一日。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加上其他法定的節假日,總共一百一十天,與今天的節假日總數接近。

      為了顯示皇恩浩蕩,唐代的皇帝還想方設法找名堂給官員多放假。像唐玄宗李隆基,就別出心裁地將自己的生日定為“千秋節”,百官放假三天。之后歷代皇帝紛紛仿效。還有授衣假,每年九月朝廷都要給官吏放十五天假,好讓他們有時間準備過冬的衣服。

      這名目繁多的假期,除了行各種禮儀,“休沐”是重要內容。

      白居易在《郡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詩中有記述:“公門日兩衙,公假月三旬。衙用決簿領,旬以會親賓。公多及私少,勞逸常不均。”——每天簽到,公事勞煩,盼旬假以會賓朋。“既備獻酬禮,亦具水陸珍……風流吳中客,佳麗江南人。”美酒、佳肴、樂舞、美人,蘇州太守白居易大宴賓朋,忘了職場所有的勞累和不快。“眾賓勿遽起,群寮且逡巡。無輕一日醉,用犒九日勤。微彼九日勤,何以治吾民。微此一日醉,何以樂吾身。”——旬假要盡情放松身心,用醉酒來酬勞九天的辛勤工作,然后進入下一個循環。

      宋朝是文人最為自由的時代,小長假又多,正好讓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有人像白居易那樣置辦宴會呼朋喚友,享受假日悠游自在的快活。比如宋神宗時,外戚李端愿“每休沐,必置酒高會”,邀請學士們參加宴會,玩得不亦樂乎。有人外出游玩。張先《玉樓春·乙卯吳興寒食》有“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之句,記載了傳統節假日里人們的休假方式——青年男兒賽龍舟,游女雙雙蕩秋千,踏青的人們來來往往,一片歡樂情景。還有的人選擇遠離人群,進行心靈的“休沐”。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鬼節,人們都在燒紙焚香,謫居黃州的坡卻與朋友駕一葉小舟到長江泛舟賞月,千古名篇《前赤壁賦》由此誕生。熙寧四年(1071),坡調任杭州通判,上任時恰逢冬至“黃金周”,西湖游人如織,他卻選擇到人跡罕至的吉祥寺游覽,留下“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的詩句。

      清明即事孟浩然范文第5篇

      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談到空靈境界時說,它是唐代詩人對佛教特別是禪宗深入研究和體悟在詩歌造境上的顯現。該論斷對于以王維、孟浩然為首的唐代山水詩的造境特點是正確的,但對于受釋禪影響較少的其他詩人的空靈境界的詩歌無從解釋。本人擬從本土的哲學家莊子的美學思想對這一境界的影響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見,就教于方家。

      一、空靈境界的定義

      何為空靈在辭海4102頁對空的解釋是:(1)虛,中無所有。(2)空虛能容受之處,(3)佛教認為一切事務的現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緣,事物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常住不變的個體,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故稱之為空。《大智度論》五:“觀五蘊無我所,是名為空”。《維摩經弟子品》:“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意”。在辭海2439頁解釋“靈”字有九種意,和空靈有關系的為靈:神;靈:魂;靈:好。在有關詞條里和空靈有關系的是“靈明”即心,王守仁《傳習錄》卷下:“曰:“人又什么叫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綜合起來,與空靈境界有關的空字的解釋是神和魂,那么神的意義是什么呢? 用《詞源》來說明。(1)是天神,神靈。(2)是事理玄妙,神奇。(3)是指人的意識和精神。(4)是指精神氣質。另外的解釋因關系不緊密故略去。神這個概念在周易里運用很廣,出現的頻率很高。主要用法為(1)“神”即指“易”。《易經》:“非天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虞翻解釋說:“至神謂易,隱初入微,知機其神乎。”(2)道。《易經》:“陰陽不測之謂神”。韓康伯解釋說:“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行詰者也”。按照莊子的思想所謂道即是自然,是自然界萬物本真的生機與其發展規律。因此,我們可以說,空靈即是空谷中的聲響;是鏡湖里的魚躍;是夜空下風的清吟,在詩歌中即是詩人與大自然情意冥和后的產物。空靈境界即是作者運用較少的意象構成的空虛、靜寂而又心神搖曳的審美境界。

      二、委運逍遙與瀟灑風神

      莊子在《逍遙游》里要求人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他還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沒有為救治社會的污濁和混亂開出藥方,但卻為士大夫的精神壓抑提出了治愈的創見。即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高舉。弊屣名利,糞土王侯, 與天地并生,與萬物合一,進入虛無的境界,享受人與大自然情意契合的審美狀態。

      紛紜戰國,由秦朝的建立結束,士大夫經過秦代的血腥統治,第一次沐浴了封建皇權意識流的洗滌,漢代是儒家勃興時期,知識分子又一次得到皇權的整合,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里,士大夫都在夢想著為吾皇建言獻策,奔波于仕途的求索中,雖仆仆風塵,但心中仍有希望。迄至漢末的農民戰爭以及軍閥之間的長時間的割據與戰火,把知識分子裹挾進來,他們被沖刷、被凌辱、被殺戮。生命朝不保夕,富貴轉眼化為云煙,志向不能實現,痛定思痛,他們第一次感到個體生命的可貴,第一次珍視精神的獨立,《古詩十九首》里無處不流淌著這種哀嘆。到了魏晉時候,玄學開始風行,士大夫追逐云外妙想,高蹈虛無之境,人格風流成為時尚,嵇康的“手揮五弦,目送歸鴻”[1]的灑脫;阮籍的“窮途而哭”的率性;王子猷深夜訪戴,興盡而返的任性放達;王曦之“袒臥不顧”的放縱都成為人們的佳話,被人們垂青。寒門之士,因為無力躋入上層,除了牢騷滿腹,也有左思的“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2]的豪邁,有陶淵明“田園將蕪胡不歸”[3]的呼喚以及傾聽“無弦琴”美妙琴音的高格。即使是謝靈運這樣的貴族,也能唱出“薄霄愧云浮,棲川慚淵沉”[4]的無奈和“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5]的自適,他們雖然很多人被目為佛教徒,但骨子里仍然是老莊思想在起作用。范文瀾說:“禪宗是披天竺式袈裟的魏晉玄學,釋迦其表,老莊其實”。[6]造成這一現象的最根本原因是那個社會是一個需要人才而又浪費人才的社會,士大夫的夢只有依附皇權,得到皇帝的青睞、信任才會被任用。即使被任用,大部分也只是借此作為向世人夸耀政治清明的點綴,顯示社會的安定和皇帝的慧眼獨具和寬宏雅量。他們并沒有能使自己志向實現的能力。人格的附屬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無奈歸宿, 正因如此,文人看不到政治上的出路,絕大部分士大夫只能沉淪下僚,永遠得不到升遷。他們的心靈得不到平衡,精神無所歸依。他們在現實中愈是困苦,愈是無力改變現狀,就愈想掙破塵網尋找出路。很多人必須也只有在放浪山水中去尋找解脫。他們明知這一境界的空虛不實和幻滅無常。但強大的心理內驅力使他們必須如此。這就使愛名、好名、貪名最后走向無名、棄名、忘名;愛功、好功、貪功走向無功、棄功、忘功。因此李白喊出“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7]“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發弄扁舟”。[8]孟浩然“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9]但不得不“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10]蘇軾從初期的“酒酣雄膽尚開張,西北望,射天狼”[11]的豪情壯志,到后期“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12]的感慨。以及王維、儲光曦、白居易、李商隱諸人的沉溺佛道,都是很好的證明。他們的詩中大量運用山水意象、神仙意象、天國意象、厭惡甚至擯棄塵世。他們追求精神的獨運,靈魂的飛舉,希望達到靈魂的逍遙和精神的瀟灑。這些自然會在詩中形成靈動、飄逸的風味。

      三、空靜心境與心與物化

      莊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林歟,膏壤歟,使我欣欣然而樂歟[13]”他所說的大美即是變化萬端,靈動飛揚的道。山林膏壤只是道在現實中的體現,人們只有體察和感悟才能認識大道。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快樂。他在《齊物論》里談及“天籟”是“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這就是“無待”的音樂美,要達到“天樂”必須做到“天和”。所謂“和”就是要求詩人的性情和道保持和諧一致,把自己融入萬物的周流中。郭象在解釋天樂時說:“由此觀之,知夫至樂者,非音聲之謂也,必先順乎天、應乎人,得于心而適于性,然后發之以聲,奏之以曲耳。故咸池之樂必待皇帝之化而后成”,[14]郭象還說:“此乃無樂之樂,樂之至也”。他的意思是說只有“和”還不行,必須要達到“化”的境界才能創造“無樂之樂”。那么怎樣才能達到“化”的境界用莊子的話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即理解萬物、順應萬物而不被萬物所役使,而要跳出來關照萬物之上的大道。莊子在解釋“心與物化”時說:“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謂適志歟,而不知周,則籧籧也。俄然覺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15]“栩栩然蝴蝶”可以說是“和”,而“則必有分矣”就是欣然后的清醒,是“化”后觀照的境界。他從融入而跳出,情緒得到洗滌,心靈得到提升。他向詩人暗示唯有做到“我喪我”,然后以空明心境反觀大自然,拋棄塵世的利欲得失,去領悟和欣賞自然萬物的萌動以及自然的精神,發現自然之神理在自然之物中的表現才能達道。那么大自然中的萬物成為自在之物:花香就是花香、山青就是山青、微風就是微風、小溪就是小溪。它們不被人的主觀浸染,它們擁有自己的性格和精神。比如在陽春微風里搖曳著身姿的玫瑰,它為自己而美,為生命而歡欣。詩人在流連中融入其中,消失自我。諦聽大自然的聲響,通過觀照體味,讓大自然的“靈動”和詩人的空明心 靈在詩境中表現出來。張孝祥《洞庭青草》云:

      轉貼于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曰分輝,明河共影,表里具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肺肝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弦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作者妙然心會于月光照耀下的洞庭湖空闊明凈的美景之中。這時風平浪靜、萬物交陳于前,月光水光、融為一片。詩人心靈在大自然的懷抱里陶染,純潔得沒有一點沉滓,心凝神釋,與萬化冥合。肝膽皆冰雪,靈魂得到了凈化、提升、飛翔。當然會“扣弦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袁行霈在其編著的《中國文學史》第二部談到空靈境界時說“〔在〕他們創造的明秀詩境中,既有澄淡精致的寧靜畫面,又有綿邈靈動的情韻,能與空靜中傳出動蕩,平淡里透出幽深”。如何做到這些,孟浩然的詩作了很好的詮釋: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和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夏日南亭懷董大》

      夕陽的光線斂去,月亮的俏臉漸漸升上了天空,大自然的節奏息息相隨。散發乘涼、開軒而臥,心境處在明凈中。縷縷的香氣隨著微風襲來,沁人心脾;清高不拔的竹葉間的露水滴瀝的聲音持續傳入耳鼓,輕輕蕩漾。此時,凝視閑置的鳴琴,心思悄然飛到了朋友的身邊。想談什么,要談什么,只有言外得之。詩歌表現出作者清本文由收集整理高不拔的品格,也同樣贊美了朋友的不同凡俗。語淡情濃,其中“荷風竹露”一聯既是當下景,也是心中景,是作者心靈對大自然體悟后的產物。

      四、以有顯無和“言不盡意”

      莊子在《齊物論》中說:“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道的本體是不能自我表現的,它只有通過外物表現出來。如何以有來顯示無,以言來顯示意就擺在面前。按照莊子的理論,言只是表達人們思想的符號,是一種達道悟道的工具。他在《外物篇》中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道是最理想的境界,是至理。 如何言說,他在《天地》篇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垢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在這一段話里,玄珠即為道。莊子通過知覺〔知〕、視覺〔離朱〕、聽覺〔吃垢〕對道的尋覓不見來告訴我們道的本體不能通過理解和判斷得到,只有無形跡〔象罔〕才能尋得。道體現在萬事萬物之中,但具體事物只是道的現實表現而不是道的本體和真諦,如執著于有就會對道的體認有以偏概全之弊。那么現實中的有只能成為去理解和悟道的階梯和路標。在文學作品中就必須運用象征和暗示的方法來隱喻道的存在。司空圖在《 詩品· 沖淡》中說:“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脫有形似,握手已違”。在《詩品·自然》中說:“ ……真與不奪,強得易貧。幽人空山,過雨采萍。薄言情悟,悠悠天鈞。”他在含蓄篇中說要做到“淺深聚散,萬取一收”。這些話就是強調對道的表現自然而然,不即不離,因有悟無。語言要做到簡潔凝練,詩境生機遠出。清人劉大櫆云:“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器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要做到簡要和含藏不盡就需要以最少的意象造境去反映詩人的所感所思以及和大道合一后的心靈流向。意境構架要疏散空靈,不能太密太實,因為意象太密太實會使意脈深潛,行文滯重呆板,這就違背了大道生生不息,變化無端的特性。在意象選擇方面求透脫,忌凡俗。即目意象要真實鮮明,而想像意象要神奇幻妙。用這些方式寫作的詩歌,表現出來的審美風格就會玲瓏剔透,神理搖曳,“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自然清新,使人產生豐富審美聯想,就做到了以有顯無。例如: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靜簾,玲瓏望秋曰。

      ——李白《玉階怨》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清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李商隱《霜月》

      李白開篇點明玉階,以白露侵濕羅襪暗示等待長久,中心懷想在言外得之。“卻下”一詞好似無奈放棄,但望字又掀起波瀾,思人者徘徊不寐的神情躍然紙上。怨情、戀情,希望、絕望,等待、放棄,融為一體。

      李商隱詩歌在即目的前提下以想像造境,以“初聞征雁”“無蟬”暗示時已深秋,以百尺樓高水接天來寫高寒寂寥的境地。第二聯從對面落筆,外表似乎贊嘆青女素娥在享受寒冷,清高脫俗,實際自己不能忍受寒冷寓于言外,作者的具體興寄為何,一切都留給讀者的想像。即目意象和想像意象有機融為一體。全詩感慨無端,意在言外。

      朝桐光亚洲专区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黄片手机免费观看| 亚洲AV人人澡人人爽人人夜夜| 亚洲av无码专区青青草原|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欧美自偷自拍另类视|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日韩VA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亚洲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久青草青青亚洲国产免观 |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4SE|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亚洲AV日韩AV高潮无码专区|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2022年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亚洲综合激情九月婷婷 |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亚洲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第一页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3D|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 99亚洲乱人伦aⅴ精品|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