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世界地球日手抄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球60多億人口中,只有極少數幸運兒得以從太空俯瞰我們棲息的藍色星球。當那些宇航員從太空返回后,他們津津樂道的不是火箭發射時的強大推力,也不是零重力狀態下的興奮感受,震撼他們的是廣袤星空中的人類家園——地球。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部分宇航員向美聯社記者塞思·博倫斯坦描述了初次“發現”地球時的“驚艷”之感,并寄語人類共同保護地球。
“地球升起”
1968年12月,美國宇宙飛船“阿波羅8”號飛往月球,實施登月計劃。宇航員比爾·安德斯從空中拍攝到美國宇航史上最經典的一張照片——藍色的地球從灰色的月球地平線上升起的瞬間。安德斯的照片使人們首次看到地球全貌。他后來在一部紀錄片中說:“我們努力探索月球,而我們最重要的成就是發現了地球。”
1970年4月22日,美國首次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安德斯記錄的地球影像被廣泛用于海報和宣傳冊上。首個“地球日”發起者丹尼斯·海斯說,自那以后,安德斯的地球照片一直是“地球日”活動的主要素材。
現年73歲的安德斯感慨地回憶說:“(地球)是我們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彩色……我們生活在銀河系的一個小塵埃上,而(相比宇宙)銀河系也微不足道。地球基本是為我們人類而存在,這令我震撼,而我們為石油、領土爭斗不休真是莫大的遺憾。”
感動·感悟
宇航員描述最多的是初見地球“真容”時的感動和感悟。
吉姆·拉弗爾是當年“阿波羅8”號和“阿波羅13”號的宇航員。他說,當地球就在腳下時,很難飽覽地球的“秀色”,因為它看起來太大了。“當你拉開距離,大概從24萬英里遠處觀望地球時,你會覺得我們多么渺小,我們脆弱,而我們又是多么幸運,因為我們能活生生地享受天空、森林、海洋……許多人把與地球同生共長視為理所當然,卻沒有意識到他們擁有什么,我也是這樣,直到我離開地球。”
同樣的感動超越了年代、性別、種族和國界。伊朗裔美國女企業家阿努謝赫·安薩里去年9月乘坐俄羅斯“聯盟tma—8”載人飛船前往太空站,成為首位太空女游客。她回憶說:“地球的純粹之美讓我熱淚盈眶。”
“如果人們從上空看地球,看不到國與國的邊界,看不到人種和宗教的差異,他們會有截然不同的感悟,因為你從那個角度看的話,你不會想到你的家園、你的國家,你所能看到的就是同一個地球,”安薩里說。
艾琳·柯林斯是美國首位航天飛船女指揮官。她說,太空之行會改變人生觀和世界觀,因為意識到“我們太沉溺于自己的小日子、小煩惱和細碎瑣事”。
美麗·哀愁
在宇航員們眼中,正因為地球無比美麗,愛護地球更應是人類共同義務。
1962年,約翰·格倫成美國繞地球飛行第一人。現年86歲高齡的格倫對太空和地球美景記憶猶新:“在太空中,當日出日落時,太陽光穿過地球大氣層反射回你所在的飛船。大氣層就像一個棱鏡,在短短一段時間內,你不光能看到紅色、橙色和黃色——就像你在地球上看日出日落那樣,你還能看到赤橙黃綠青藍紫的整個光譜。”
“返回后,你對此印象深刻。你上去后才會意識到,保護所有地球生命的大氣層是多么稀薄。如果我們污染了它,再也不會有挽回余地了,”格倫說。
溫斯特·斯科特曾兩次前往太空。“從太空上看,地球微小脆弱,確實是浩瀚星空中的一個小不點。我越發覺得,我們要把地球當成自己的家,就像愛護家一樣愛護地球,把它變得干凈、安全。”
沃利·斯基拉是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航天明星,曾搭載“水星”號、“雙子座”號、“阿波羅”號飛船三次前往太空。他的話言簡意賅:“我三次離開地球,我沒有發現(人類)能去哪里,請愛護‘地球號飛船’。”
背景資料:世界地球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world earth day) 。世界地球日活動起源于美國,有超過XX萬人參與。1970年4月22日,美國首次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這標志著美國環保運動的崛起,同時促使美國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
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在各地舉行了多種多樣的宣傳活動,主題是如何改善全球整體環境。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首肯,其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確定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動的舉辦,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世界地球日每年都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只有一個地球”。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每年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并根據當年的情況確定活動主題。
中學生世界地球日主題活動方案【1】
我們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今年的4月22日為第XX個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題是善待地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們愛護地球,就從關注我們生活做起。為了將環境意識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經校團委、學生會研究決定,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校團委將開展善待地球我愛我家世界地球日主題活動。
現將初步方案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本次活動以善待地球我愛我家為主題,倡導每一位師生從生活的小事做起,少制造垃圾、合理處理廢棄物,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維護綠色家園。
二、活動組織:
成立善待地球我愛我家世界地球日活動組織小組:
組長:周文榮
副組長:李堅、蔣卓敏、葛艷兵
組員:黃偉、顧秋華、朱麗萍、吳琛燕、
學生會全體成員、各班環保委員
三、參加對象:
常州市新橋中學全體師生;
四、活動安排:
1、第七周(3月314月4日)
(1)校團委委員會議,商討明確活動方案、流程;
(2)各班團支部書記、環保委員會議,向全校師生公布各項活動細則。
2、第八周(4月7日-4月11日)
(1)征集新一批環保志愿者;
(2)開展善待地球手抄報大賽。
3、第九周(4月14日-4月18日)
(1)進行善待地球征文預賽(各班完成決賽人員推選工作);
(2)征文比賽現場決賽。
4、第十周(4月21-4月25日)
(1)開展綠色衛士植物認養活動
(2)公布各項比賽獲獎名單、評選優秀組織獎
(3)校團委委員會議,總結本次活動的得失。
地球,就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需要用真心去呵護,活動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形式,大家在參與過程中更要去感悟其內在的實質。同時,也希望活動組織小組成員精心準備、認真組織;活動開展過程中,全校師生能積極參與,以確保本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中學生世界地球日主題活動方案【2】
今年4月22日是第XX個世界地球日,為搞好地球日紀念活動,更好地挖掘課程資源,進一步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廣大師生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思想,特擬定以下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
宣傳世界地球日的有關知識,讓學生了解保護地球的重要性。讓保護環境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
二、活動時間:4月20日至24日。
三、活動內容做好六個一:
1.各班收集關于地球日的相關知識,以及人類保護環境的舉措,利用晨會課進行交流、討論,制定一份本班的《環保公約》,號召全班學生都自覺遵守。
2.少先隊大隊部制定一份《簡單生活倡議書》,在校網。
3.4月22日至24日在各班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各班舉行一次《關愛地球,守衛家園》中隊主題會;27日放學前上交主題隊會教案到學生文化中心。
4.各班提出一句班級環保標語或口號參加學校環保標語征集活動,活動成果上傳學校網站,4月27日前完成。可以交手寫稿也可以發送至郵箱:
5.作一次紅領巾環保知識宣傳廣播,4月23日播出。請各班發動學生踴躍投稿至廣播站。
6.舉辦一次以環保、保衛地球為主題的3-6年級征文活動。截稿日期為4月30日,電子稿上交學生文化中心。郵箱:
四、活動要求:
1、各班要嚴格按照活動方案,把第xx個世界地球日的各項活動做好做實。
大家好,我是本期的小記者滕一菲,很高興為大家介紹我們學校的“垃圾分類,我代言”主題環保活動。
首先,我們來看一組繪畫作品。
瞧瞧,這是我們創作的關于環保的繪畫作品及手抄報。大家將自己關于環保的各種想法,都融入到了作品中。仔細欣賞,是不是覺得它們很漂亮,很有意義呢?
這些畫作中,我要著重介紹滕若水同學的作品。相信大家都知道,垃圾分很多種: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我們扔垃圾時要將它們“對號入座”。但實際上,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并不多,而且很多人也不能準確地判定垃圾的種類。滕若水同學的繪畫作品,不僅告訴了我們垃圾的分類,更讓我們知道各種垃圾的所屬類別,真是棒極了!
你們是不是很好奇,她為什么知道得這么多,而且分得這么清楚呢?趕緊跟我去聽一聽她的“秘訣”吧!
秘訣就是,我曾專門“拜師學藝”喲!
前段時間,學校開展了“垃圾分類”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我們到安定衛生填埋場考察。活動中我認識了兩位老師――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宣講團的張霞和陳家煒。兩位老師不僅給我們普及了垃圾的危害、分類處理等知識,還通過有獎互動環節,考察我們的掌握情況。(滕若水)
瞧,行車途中,陳家煒老師正在“上課”呢!我們聽得可認真了。互動環節,大家更是積極踴躍。不用說了,肯定都取到“真經”了。
張霞老師給我們準備了小禮物――手帕。可別小看了手帕喲,如果每個人堅持使用它,就能大大減少面紙的使用量,這一小舉措,可是能救不少樹木于“水火之中”呢!
到了填埋場,我們看到大量的機械設備正在“馬不停蹄”地處理著巨大的“垃圾山”。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廢氣處理單元、滲瀝液處理車間等填埋場重點處理設施,了解了垃圾處理的全過程,還“發掘”了垃圾的大作用――發電。
這次實地考察,同學們明白了垃圾處理的復雜性,以及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于是,大家紛紛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的環保熱情,一開始我們欣賞的畫作便是活動形式之一。
現在,請大家繼續跟隨我的腳步,去看看其他的環保活動吧!
無處不在的環保小卡片
這是一張垃圾分類的圖片,小伙伴們將它制成了小卡片,貼在教室里,以便隨時查看。
還有人將它領回了家,成為了“家庭必需品”。在扔垃圾的時候,他們會讓爸爸媽媽也按照卡片上的歸類,合理放置。
家里的紙箱、廢紙盒、塑料瓶等東西太多了,挑出來,單獨放好,這些都是可回收垃圾。如果碰到小區內的拾荒老人,還可以將這些東西送給他們。(鄭墨菡)
開發垃圾新價值
有些垃圾,如果被科學處理,還能“變廢為寶”呢!最近,不少同學變身“小小科學家”,開始研發他們的“項目”了。
把菜葉、果皮、根莖等廚余垃圾收集起來,按照一份糖、三份廚余垃圾和六份水的比例,做成垃圾酵素。
等完全發酵后,它就是媽媽的好幫手了。它的用途很多,可以用來擦地、洗衣服,當作花的肥料等。這就是我和媽媽的成果。(墨菡)
影展――最美勞動者
“最美勞動者”是學校定期組織的攝影評比活動,同學們必須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眼中最美的勞動者。
在一個鄰近果園環島的垃圾站,我看到了一幅感人的畫面。垃圾站里有三個環衛工人,負責運送垃圾箱的司機叔叔、進行垃圾分類的阿姨和一位老爺爺。老爺爺的工作很辛苦,他每天都要把運送來的特別沉重的垃圾箱推進垃圾站,然后把垃圾倒進一個大垃圾箱。垃圾站外有一個小斜坡,老爺爺推著垃圾箱格外費力。垃圾站附近的氣味特別刺鼻,我站了一會兒就覺得無法忍受,更別提垃圾站里的味道了。但老爺爺卻毫不在意難聞的味道,一直默默處理著垃圾……(滕一菲)
環保形式還有很多很多,通過學校的環保主題活動,我們不僅學到了科學處理垃圾的知識,更對“環保”“節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識。
關鍵詞:生物教學;環保教育;實施方法
中圖分類號:G4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11-047-1
環境保護強調以教育為本,生物學科教材中有大量的與環境有關的內容,如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環境污染的危害,環境污染的防治等,因此,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從容的應對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教育新形勢,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實施環保教育。
一、利用課堂教學,實施環保教育
初中生物新教材很多內容都涉及環境保護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將環保意識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如教材中的“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及“生態系統”中的“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等,都是很好的環境保護教育材料。
但是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既缺乏相關例子,并且篇幅也不夠大,給人的感覺特別空洞。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能夠對該內容進行巧妙、合理、有效地拓展,不斷滲透環保教育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所以教師在上課時可以舉一些典型事例來教育學生,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例如,講森林在保護改善環境中的作用時,教師可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次性筷子舉例,說明它的原料是樹木。一棵樹的長成需要十年時間。樹木有涵養水源、產生氧氣、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的作用。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使得大片樹林被砍,使得森林面積銳減,水土流失,溫室效益,特大洪災和沙塵暴等環境問題越來越明顯,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又如對春天北方地區常常出現的揚沙和沙塵暴,教師可以對此向學生簡單地剖析其形成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再如,在講青蛙一節時,可通過介紹青蛙驚人的捕食能力,使學生自覺做到不捕殺、不食用青蛙,并與捕食青蛙的行為作斗爭;還可組織學生將課堂觀察的實驗用的青蛙放回大自然,培養他們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一片愛心。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才能從點滴教學中向學生灌輸環境保護意識。
二、注重活動探究,實施環保教育
新課程指出:生物教學要倡導學生的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漸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我們不必拘泥于課堂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記模式,還可以通過開展相關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素養。
生物教學內容中設計了不少活動可在課堂開展。例如,在討論有關大自然的動物時,老師可先讓學生之間進行合作與討論,然后老師巧妙地向他們展示有關販賣野生動物情景或者獵殺動物的照片等,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所遭受的破壞。使他們對虐殺動物、殘害動物的行為更加仇恨,并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們獵殺了動物就意味著破壞大自然的生態鏈,終有一日人類也將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又如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活動,可以讓學生當堂測試在講臺前、教室中間和后面的塵埃粒子數量,讓學生清楚地認識講臺前塵埃狀況,并認識到教師的職業病——咽喉炎與粉塵的密切關系,從而意識到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危害所在。
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活動中進行觀察、發現。我們的學校和周邊的生活區本身就是一個環境,引導學生對學校及周邊環境進行觀察。例如,對學校商店、垃圾筒白色污染的觀察與統計,對學校植被情況及數量的調查等等,從身邊小事小景中推測計算大事大景,從而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峻性,培養自己的環保意識。
三、加強課外實踐,實施環保教育
為了達到初中生物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師定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物實踐活動,讓學生到大自然中體會并實踐課堂知識。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舉行專題講座,通過校報和墻報、手抄報比賽等活動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這樣不僅能彌補單一的生物課堂教學的許多不足,還能加強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環境保護的隊伍中來。
目前我校擁有現代化的校園網絡系統、閉路電視系統,開辦了校園廣播電臺,實現了班班通。學校各功能室齊全,有電腦室、網絡總控室、實驗室、儀器室、閱覽室、音樂室、美術室、衛生室、少先隊室、廣播室、體育器材室、電教器材室。學校有運動場地3600平方米,有大、小籃球場,足球場各一個,200米標準化塑膠跑道、500多平方米的室內體育館。目前學校有10個教學班,學生438人,教職工27人。
自去年我校確定創建綠色學校后,學校隨即召開創綠工作動員大會,發出創綠倡議書,制定創綠工作計劃。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向校園綠化傾斜,課內加大環境教育力度,課外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活動。把環境教育、環保理念和人文精神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現將一年來的工作匯報如下:
一、提高“創綠”意識,把創綠納入學校發展規劃
一直以來,學校就極為重視環境管理工作。學校分別制定《小學環境管理制度》、《小學節能減排措施》、《小學節水、節電制度》等規章制度。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學校的創“綠色學校”工作,將創綠工作作為學校的特色工作,長抓不懈。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根據區環保局、教育局關于“綠色學校”的評估標準,針對學校實際情況,把創建“綠色學校”作為學校中期規劃目標之一,堅持環境教育與學校德育工作、環境建設、學科教學、課外活動等相結合,把環境教育納入了班主任考核項目和學生行為規范的評比檢查之中,通過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加強規范,確保綠色學校創建工作的實施與落實。一年多來,學校領導多次在教職工大會、學生大會、升旗儀式、大型活動,心系綠色學校的創建,努力宣傳“綠色學校”的理念。
二、加強管理領導,落實“創綠”責任
我校領導非常重視綠色創建工作,成立了以校長袁雄同志為組長的“小學創建綠色學校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宏觀調控,教導、總務、少先隊等部門負責人為組員,負責具體工作落實,從人力、物力、財力幾方面給予創綠工作以支持,推動了創綠工作的開展。創建小組每學期至少召開二次關于“創綠”的專題工作會議,布置各項創建任務,將綠色環保理念與學科教育、課堂教學、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由于目標明確,內容清晰,責任落實,各部門開展工作按計劃,有步驟,互相配合,井然有序,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真正實現了“綠色學校”的終極目標——人的“綠化”。
三、開展各類活動,宣傳環保意識
(一)是重視宣傳教育,創設環境教育氛圍。
學校定期出刊環境教育專題校報,在學校廣播站開辟“綠色家園”欄目,以此讓學生了解環保信息,掌握環保知識,認識家鄉、校園環境存在的污染問題。每個學期每個中隊都有一期以綠色為主題的黑板報,宣傳環保,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1月底少先隊向全校師生發出了《創建“綠色學校”,做“綠色衛士”》的倡議。11月份少先隊又發起了“保護地球”的簽名倡議活動。通過多渠道的環保宣傳活動,全校師生環保意識大大增強了。
(二)是開展形式多樣環保主題活動。
近期我校開展了“創綠色學校,做綠色公民”的系列活動。具體活動有:
1、學校組織了“創綠色學校,做綠色公民”的系列主題中隊活動。學校十個中隊分別以“向白色污染說不”、“我做節能小衛士”、“珍惜水資源”、“保護碧水藍天,共建綠色家園”為主題,結合學生身邊的優秀事例和非綠色生活的反面典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班會活動。
2、少先隊大隊部開展了“流動紅旗”及“文明示范班”的評比活動。每月依據學校評比細則對各班考核,按考核對第一名頒發“流動紅旗”。還大力開展“以節約為榮,以浪費為恥”的節水節電活動。
3、開展了“我是綠色小公民”的主題活動,通過征文比賽、宣傳畫競賽、手抄報比賽等系列活動,把師生的創建熱情進一步推向。另外學校結合3月22日“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6月17日“世界荒漠化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9月16日“保護臭氧層日”等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節日,舉辦環境教育講座。
4、11月少先隊發起了以“保護地球”為主題的簽名活動。
(三)、把綠色教育向社區延伸。
今年7月,學校借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之機,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開展公益活動,積極挖掘“綠色”資源,開展綠色環保主題活動,進行各種社會調查和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增強他們對綠的向往,增強與大自然的親和力。
走入社區只是我們創建的一個階段,我校還將通過《走進社區活動》把綠色理念滲透到每個家庭,將節能減排措施宣傳到每個家庭,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綠色。
四、構建環境教育體系,加強學科滲透。
我校在環境教育實踐與探索過程中,堅持做到環境教育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初步形成了環境教育體系。具體而言,做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1、抓學生養成教育,培養行為習慣。根據我校養成教育系列,首先抓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制定了一系列的常規措施,堅持校園環境衛生監督崗、校園環境標語征集活動,結合“六五”世界環境日……開展環保系列活動等。我們還利用櫥窗、板報、漫畫、手抄報、紅領巾廣播站、征文等陣地和載體開展環境教育。
2、充分發揮課堂教育作用,加強學科滲透。學校教導部門根據創綠工作規劃,制定了《小學多學科滲透環境教育指導意見》,開設“環境保護”類校本課程,要求語文、數學、英語、科學、藝術、社會、綜合實踐等學科,把環境問題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各專業知識的同時,向學生傳輸環保理念,樹立正確的環保價值觀,并且學校每學期安排相關學科進行環境教育的公開課,提高環境教育滲透效果。
3、鞏固課堂教育,延伸課外環境教育
我們在環境教育方面,做到一手抓課堂,一手抓活動,養成教育不松懈,課外活動促特色。結合“植樹節”、“世界環境日”、“人口日”、“地球日”、“水日”等與環境有關的重大紀念日,舉辦主題班會,舉行演講、征文、繪畫、小論文等活動。并進行模擬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成立環保課外活動小組,定期開展環保活動,組織學生對校園內部及社區環境進行調查研究,讓同學們自己種花,護花,裝扮美麗校園;到居民小區開展公益活動,讓學生深入到社會中,深入生活中接受環境教育。
五、加強校園建設優化育人環境
學校十分注重校園建設,,堅持走內涵發展之路,堅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朝著“一年出成績,三年出特色,五年出品牌”的中期規劃目標前進。近三年來,學校積極爭取村、鎮、區支持,加大了基礎設施尤其是綠化建設的力度。年9月,由村投資近千萬元新校落成;年元月,學校前坪綠化工程完工;年7月,區農村學校第一條塑膠跑道在我校建成,同時完工的還有足球場草坪。至此,學校真正做到了應綠盡綠,綠化面積占到了學校全部面積的30%,生均綠化面積12.4平方米,形成了四季有鮮花,終年見綠色的優美校園。學校良好的校舍、場地、設施、設備和環境,為建成綠色學校提供了有力的物質基礎,也打下了設施良好的物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