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音樂試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項研究主要是對2001年至2010年的總計20份聯考試卷進行結構和題型的分析。分析報告中所占比列的統計數據結果采用百分比的方法計算,其結果保留小數點后兩位有效數字。
一、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1、關于考試題型結構的分析
1.1關于總題量
從上圖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近十年來聯考試卷的總題量略有增多,2001年試卷題量最少在50題以下,2002年至2004年各試卷的題量基本處于50題的水平上,2005年試卷的總題量略有上升,2006年的A卷試題略少于B卷,2007年之后的四年中,試卷的總題量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2關于單項選擇題
單項選擇題是各項考試的主要題型之一,其目的是檢驗學生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和分析、辨別的能力。這類題型的設計和設問往往多種多樣,能有較廣的知識覆蓋面,答案的選擇也具有一定迷惑性,,要求考生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
從上圖我們能很明確地知道,單項選擇題作為一種常見的考試題型一直到2006年才出現在聯考考試的試卷中,在隨后的5年中它的題量都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線上。其題量占當年總題量比例的變化情況是由于各試卷題量的變化造成的,由于歷年各試卷總題量的情況基本平衡,因此,單項選擇題題量占當年總題量比例的變化也不明顯。另外,單項選擇題從2006年出現開始到2010年,它的分值在聯考考試的試卷中,始終都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線上。
1.3關于多項選擇題
多項選擇題是指正確選項多于1個的選擇題題型,是各項考試的主要題型之一,其目的是檢驗學生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和分析、辨別的能力。這類題型往往答案的數目不固定,而且不論多答、少答或者答錯都不得分,因此也就要考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此題型也具有很高的區分度。
從上圖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只有2005年的兩份試卷沒有出現多項選擇題,另外,2003年的兩份試卷也稍微少了一道題,其他年份的多項選擇題都穩定在10個。它的題量占當年總題量比例在2001年的試卷中占的比例最大,到2005年的試卷中所占比例為0,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多項選擇題的題量在當年總題量的比例基本處于一個較平穩的狀態上。另外,從上圖還可以看出,多項選擇題的分值在近十年的試卷中做了一個較大的調整,首先最明顯的就是在2005年沒有出現多項選擇題,其次就是從2008年開始,多項選擇題的分值銳減了一半,只剩下10分的分值。
1.4關于填空題
作為在應試教育考試中的一項重要的環節,填空題幾乎出現在各項考試的試卷中。填空題不僅具有題型小、跨度大、覆蓋面廣的特點,而且還可以有目的地綜合一些問題,突出考查學生準確、嚴謹、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從統計的結果可以看出,填空題從2002年開始出現,10個小題,并在當年總題量比例的20%,占10分,經過2003年和2004年小幅度的變化后,從2005年開始填空題題量、所占總題量的比例以及它的分值變化不大,一直處于一個比較平穩的狀態。
1.5關于判斷題
判斷題是一種以對和錯來選擇答案的考題,它的命題通常是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和原理等。但它的答案只有兩種可能,因此就算并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其作對題目的概率仍然有一半,因此,做這類題具有一定的投機性。
判斷題作為一種考試的題型在近十年的聯考中只出現了一次,也就是在2005年的試卷中,當時的A、B卷各10個小的題目,占了當年總題量的17.86%,每個小題各占一分。從歷年的試卷統計分析來看,判斷題這種考核方式并不適合出現在聯考的試卷中,因此,以后的試卷都沒有出現。
1.6關于寫作題
寫作題不僅是考查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一種題型,而且還能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熟練程度的情況。
從上圖可以看出,寫作題的題量在近十年來是有所下降的,其中在2001年的題量最多,2006年A卷的題量最少,但整體的波動并不算太大,基本處于25題左右。寫作題的份額在整套試卷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較大的,整體看來這個比例是呈現下降趨勢的,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在2001年達到了70.45%,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在2006年的A卷只有36.54%,接下來4年的試卷中,寫作題題量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42%左右。另外,寫作題的分值在近十年來還是有所下降的,從2001年的64分到2010年的50分,其中所占分值最低是在2006年和2007年的試卷中只占到44分,但從占到試卷的總分的比例來看,寫作題所占的分值比較重的。
1.7關于分析題
分析題主要考查的是考生運用有關知識或規則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由于在實際分析中需要運用各方面的知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考生的綜合能力。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分析題的題量除了在2005年的試卷中明顯多于其他的年份之外,其余年份的分析題的題量非常平穩。它在整套試卷中所占的比例比較少,整體看來這個比例還呈現出下降趨勢的,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在2005年達到了12.50%,其他年份基本是在6%左右。但是,分析題的分值在近十年里略有上漲,從2001年的16分到2010年的20分,其中所占分值最低是在2003年的試卷中只占到15分,所占分值最高是在2005年的試卷中占到24分,但從占到試卷的總分的比例來看,分析題所占的分值比較合適。
2、關于考試考察能力結構的分析
我們將考試所考查的能力分為“記憶”、“理解”、“應用”三個層次。
2.1關于識記部分
識記部分考查的內容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理論常識的分辨和記憶,這部分題目作為較貼近實際應用的音樂理論。但這一部分主要還是屬于一種機械記憶,幾乎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因此作為選拔類考試的內容不應過多。
從統計的結果看來,識記部分的題量在近十年中呈現出的是一種曲線上升的狀況,其中所占題量最少的一年是在2004年只占1題,而所占題量最大的一年在2008年的A卷占到了9題,另外,2008年的B卷識記的題量卻只有4題,這種不平衡的現象不能不說是一種失誤。另外,識記部分題量占當年總題量比例情況在近十年的試卷中呈現出曲線上升的狀態,其中所占比列最小的一年是在2004年只占2%,而題量所占比例最大的一年在2008年的A卷占到了15.79%,但是,2008年的B卷識記的題量占試卷總題量的比列只有7.01%,這種現象非常地不平衡。關于識記部分分值,總體來看是呈現出曲線上升的狀態的,其中所占分值最少的一年是在2004年只占2分,而所占分值最大的一年在2002年的A卷占到了14分,另外,2001年、2002年、2006年和2008年A、B兩份試卷中,識記部分的分值明顯地不相同。
2.2關于理解部分
理解類的題型首先需要對基本概念有明確的認知,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和解答。解答這類題目可以分辨出考生對所掌握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程度,相對識記類的題型還說,它更具有靈活性,對答題者的要求也更高。
從統計的結果看來,理解部分的題量在近十年中呈現出的是一種平穩但略有上升的狀況,其中題量最少的一年是在2001年的B卷中,但也擁有37題,而題量最大的一年在2008年的B卷中擁有48題。其題量占當年總題量比例情況,在近十年的試卷中呈現出的是一種曲線下降的狀態,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年占到了當年整張試卷的90%,其中所占比例最低的一年只占到了當年整張試卷的73.21%,但不管怎么樣理解部分的題量在整個試卷中所占的題量都是很大的。關于理解部分分值的情況,整體來看在近十年的試卷中還是有所下降的。其中所占分值最少的是在2010年的B卷擁有54分,而所占分值最大的是在2003年的試卷中占到了77分,但整體還算平穩,都處于60分左右的水平線上。
2.3關于應用部分
應用部分的試題主要考查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靈活性。做這類試題首先要弄清楚原理、掌握方法,另外還要有清晰的思路和較明確的解題技巧,也就是因為它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才使得它也是最難的一種題型,但是由于它可以考查到考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也使得它是考試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從統計的結果看來,應用部分的題量在2005年變化最明顯,由之前的4道題目突然增加到10道,但在2006年有驟降到只有5道。其他年份的試卷,在實際應用一部分的題量還比較的平穩,沒有太大明顯的變化。這一部分題量占當年總題量比例變化的情況,在近十年的試卷中只有一次較大的波動,就是出現在2005年,這一年試卷中應用部分的題量比例明顯上升,占到總題量的17.86%。但是在2006年又回到之前的水平,并一直保持著這種狀態,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關于實際應用部分分值的情況,整體來看所占的分值還是比較大的,除了2003年只有19分之外,其他都處于20分以上。其中所占分值最多的是在2005年,達到了36分。
通過以上各項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理解部分不論從題量還是分值都占到最大的一個比重,其次是應用部分,當然,藝術聯考作為一種選拔性的考試,要想招進來深造的學生在音樂這個學科方面有所發展,當然應該著重考察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際應用的能力。
三、對于湖南省音樂聯考現狀的思考
通過對湖南省近十年聯考20套試卷的內容、題量、分值以及能力結構等方面的分析,試卷具有以下特點:
1、試題題型與考試的內容比較切合,并且能夠體現不同的知識類型。
音樂因為其學科特點,不但要考查考生應當掌握的基礎知識,而且應考查考生必須掌握的方法,考查應用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不但要在知識的音樂領會層次上對考生進行測試,還要在運用、分析、綜合以及評價層次上測試考生的能力,因此,試卷也必須具有一定數量的在寫作或者問答題,這種題型作為一種主觀題,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考生學科水平,展示其分析音樂問題能力。
2、試題注重考查樂理學科的基礎主干知識。
試卷試題十分注重知識的基礎性,通過對樂理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來檢測考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內在聯系的理解。強調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和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思維能力,其別注重學生空間思維、知識遷移、多角度分析問題能力的考查。
3、試題的能力結構設置具有一定的區分性。
4、聯考試題命制的知識面過窄,缺少對考生綜合音樂素質的考查。
聯考試卷題目的設置不能僅僅局限在對樂理這一個方面的考查,而是應該結合其他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如音樂常識、音樂欣賞以及音樂史等內容一起考查。
5、聯考試題不能體現基本的人文和科學修養。
音樂作為一種文化,這就決定了學習音樂的學生必須具備除了音樂領域之外的一些基本的人文與科學知識,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音樂聯考的試題還要能夠滲透和折射出一定的“音樂學識”,即音樂的人文精神素養。
6、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的強調并不明顯。
“題組”式的命題方式在湖南省音樂聯考的試卷中一直存在,但這種“題組”的內在邏輯關系并不強,知識和能力的轉換設計并不靈活,沒有很好的體現“題組”命題的優勢。知識的綜合運用是提高實際運用能力的基礎,作為選拔性考試的命題應該堅持強調知識間的交叉、滲透、綜合和拓展的能力,注重檢測考生是否具有網絡化的知識體系,并能從中提取相關信息解決問題。
7、試題的結構存在波動,試題的命制缺乏新意。
現行的聯考試題從整體看來還是體現出了聯考的連貫性、嚴肅性和規范性。但是,試卷中各題型的題量、分值以及能力結構方面的分布仍然具有較大幅度的波動,其中有些相同年份的兩套試卷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些都說明各年度命題者之間還沒有達成一致,聯考試題的結構的最優方案還有待于探索。
《杜鵑山》是現代京劇的經典之作,深受廣大觀眾喜愛。該作品以傳統京劇器樂為基礎,運用西洋管弦樂隊,在增強作品的層次感和立體感的同時,也提高了作品的舞臺藝術表現力,有著自身特有的作曲技法,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下面將以唱段“家住安源”為例,分析《杜鵑山》的音樂作曲技法。
二、唱腔結構分析
(1)唱腔結構。第一小節、第一拍兩個音拆分。第二、三、四拍為強拍,與傳統反二黃相比而言,“家住安源”在結構和節奏上出現變化,拉寬傳統骨干音樂1―2倍。第三小節和傳統秦香蓮唱腔第二小節完全相同,第三小節節奏后移一拍,加入一拍主音,引起了節奏變化,使之形成新的旋律唱腔結構,具有自己的顯著特點,有利于增強演奏效果。
(2)旋律分析與樂句劃分。第一句是反二黃中三眼,并分為兩個小句逗,每個句逗分為不同的小節,其功能和音階略有差異。第二句共五小節,每個小節都沒有句逗,中間不存在停頓,演奏連續進行。第三句結構簡單,一共四小節,演奏也是連續完成,旋律線上揚。第四句為聯體句形式,分為四個小句逗,強調的是主功能。
三、節奏組合與織體寫作
(1)反二黃原板。節奏從快開始,然后逐漸變慢,旋律最先為高音區,然后迅速下降,停頓在主音上,高音區由弦樂全奏式密集和聲振音、小提、中提、大提低音提琴組成。正是這些多種音的混合及組成,從而形成鮮明特色,音色較濃,形成緊張、急促的特征。并且在演唱時有琵琶和鍵笙的加入,使音色變硬,旋律更加清晰,形成獨特的演奏風格。前奏展示主題,大樂隊伴奏為主,運用散板式過門。主和弦長音引入反二黃中三眼唱腔,增強音樂演奏的清晰度。第二小節改為長和聲,具有輕和層次感。第六小節開始音色軟化,旋律清晰,第九小節由三大件獨立伴奏。14小節第二句是落音,與之前過門形成對比,為第三句唱腔做好準備。16、17小節音色尖銳、緊張,26小節為最后一節,為三拍弦樂長音和聲,演奏簡單,并且容易控制旋律節奏。
(2)二黃搖板。搖板一共26節,演奏過程中,由于在三大件、唱腔的支持下,起到輔助和烘托作用,也確保了演奏順利進行。二黃搖板2/4節拍,中速稍快,第一句61―77小節,第二句79―86小節,并各分為四個句逗。四個不同句逗旋律不一樣,與前面句逗形成對比,因而運用反二黃原板旋律動機,從而有利于演唱順利進行,確保演奏完整性和統一性。
四、和聲功能及樂器使用
(1)反二黃原板。27―29小節后板式轉為二黃原板,2/4節拍,中速。在劇情變化影響下,速度出現變化,伴奏織體轉為密繁,采用全奏式,有利于促進演奏順利進行。內聲部節奏根據旋律進行,旋律較寬松,變化時快時慢,具有節奏感,從而有利于提高演奏效果。
(2)二黃搖板。61小節過門音和唱詞強拍形成交替,62小節變化緊縮,有四拍拖腔,與過門呼應。63小節弦樂組加琵琶、和聲節奏。64小節節奏前八后十六,強拍音不斷變化,增強流動性。71小節木管組闖入,76小節銅管組進入,78小節樂隊全奏,81小節主題音樂出現,86小節過門后過渡到原板。
五、黃流水及散板的作曲技術
(1)調性結構與落音。流水轉到A大調,板式存在西皮風格。104小節轉為流水,1/4節拍,快速。從117小節開始,節奏、速度出現變慢趨勢,并過渡到散板。到119節為散板。
(2)旋律分析。在搖板兩大句中,與前面的結構存在不同,具有自身顯著特征,板式結構出現變化,與前面反二黃明顯不同,存在較大差異。為確保唱段完整和統一,二黃搖板開始段采用反二黃原板旋律動機。樂隊三大件與弦樂伴奏,119小節轉為散板,120―121轉為流水半終止,至125全句結束。
(3)樂器使用。119小節用木管、三大件、琵琶、鍵笙等;120用小節管銅;旋律用三大件、琵琶等;和聲用鍵笙等。該組合方式考慮演奏需要,對樂器使用先后有合理安排,確保演奏效果。122小節獨唱,123小節長音和聲。結束句主要為鍵笙,音量高,音色尖銳,緊張。
六、前奏、中段及尾聲分析
(1)前奏。第一個音無限延長,弦樂聲部和弦雙音振弓十琵琶,十鍵笙,旋律聲部與和聲聲部略有差異,形成不同的演奏效果。樂隊運用弦樂和兩件民族樂器,演奏時沒有使用其它樂器,音量較小。該段采用鍵笙與和聲,增強弦樂音色,同時琵琶具有剛硬的音色,使得樂隊音色具有顆粒性。第三小節演奏和弦長音,最高音在小字組E上。
(2)中段。唱腔從中部55小節開始,樂隊全奏式。旋律聲部主要為三大件和琵琶,使用較多樂器演奏,音量較大,音色堅硬透明。和聲聲部以低聲部弦樂為主。兩小節后進入念白過門,接著再次主題反復,62小節進入搖板,間奏、唱腔、過門融為一體。
(3)尾聲。125―130全曲結束,主題音樂完整再現,該部分采用大齊奏方式,與前兩次主題音樂不同,相互形成鮮明對比。由于尾聲采用完全式大齊奏,音域很寬,高音區到極限,音色尖噪,音響剛勁、豐滿、厚實。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同時也有利于增強結尾部分的感染力。
一、教學形勢總覽
(一)把握兩種課型
“自糾課”,即每次考練后試卷講評前的第一節課。在試卷講評之前,即先讓學生自糾后講評。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糾能力。一方面更好的消化試題及答案上的知識點、解題思路,并對知識點,解題思路進行系統歸納、整理形成個性化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另一方面通過個人糾錯、小組合作糾錯,找出重點,篩選難點,有組織地反饋給任課教師,作為教師組織講評試卷的依據。課時安排不宜太多,可結合試題難度設置為1至2個課時。
“試卷講評課”,其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課型,其根本目的是糾正錯誤、分析得失、鞏固提高,以此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完善知識系統和思維系統,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糾正試卷講評的“三大誤區”
不少教師對試卷講評有三大錯誤認識:核對答案、逐題講評、就題論題。
其實,講評試卷最忌諱教師滿堂灌、代替包辦。而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講評,讓學生下水表演,引導學生共同分析試卷、共同總結答題技巧和學習經驗。
(三)養成合作探究的好習慣
試卷發給學生后,充分運用“自糾課”堂,讓學生自糾互糾、自查自改,進而引導其自我剖析、自我評價、自我改進。
在“自糾課”上,放開手腳讓學生商討論辯,使其在討論中進行解題經驗、技巧、思維能力的培養交流,為后面個體學習上的查缺補漏提供依據。這種課型要堅持下來,并在教師的不斷引導和督促中養成自覺學習、會學習的好習慣。
二、 形式流程探微
(一)課堂形式重高效
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在集體研討、總結的基礎上形成本學科的“自糾課”基本模式。在課前認真準備,課中周密組織,合理安排,提供指導,務必使“自糾課”課堂扎實有效,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淪為自習課。
(二)課前準備要充分
1.課前下發參考答案:不應提前發答案,以免學生對答案缺乏新鮮感。試題中探究性和半開放性題型教師應靈活把握其答案給法。
2.考試情況分析:包括成績分析和試卷答案情況分析。成績分析應包括最高分(激勵個人)、各段人數的簡單統計、年級高分率情況(確定全班奮斗目標);試卷答案情況分析應包括各題平均分(形成學習目標)、典型問題錯因(知識性、能力性)。
(三)尋求課堂效率最大化
不論是自糾還是互糾,要引導學生始終抓住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問題,挖掘出錯根源,探究基本思路,掌握答題基本方法和技巧,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在討論交流時不能就題論題,要把題目的知識點向深度和廣度上加以引申,達到解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的目的。在知識上拓展豐富,在做題能力上規范提升。同時也有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題海戰術”弊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保證“自糾課”取得最佳效果。
三、重點難點處理
學生自糾互糾后,還會有一定的疑難問題不能解決??捎尚〗M長匯總整理上報任課教師,教師復備,在試卷講評課上作以簡明高效點評,引導學生總結和反思。并設計一些針對性的練習或變式練習,以便及時鞏固和提高,對個別學生個別問題應個別輔導,幫助其充分認識自己、增強信心、全面提高成績。
一堂完整、優質的自糾課應該要有統計分析、分類講評、糾正錯誤、拓展提升等過程;知學情是基礎,教師應該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是關鍵,教師應盡量把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要有總結和拓展,使知識系統化,思路規范化;對待學生探討交流,多鼓勵少批評;自糾互糾要有反饋,讓積累成為一種收獲,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
二、師生營造和諧、愉快、合作的教學氛圍
讓音樂成為師生溝通的情感橋梁。在開放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營造一種民主、自由、輕松、愉快的氛圍,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大多數時間可以走到學生中間,縮短和學生的距離。教師是導演,有序地領著孩子走進音樂的殿堂,不斷給孩子新的內容,讓他們有新的發展。教師又是演員,與孩子們一起歡歌跳躍。教育心理學認為,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友好信賴的關系,那學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師相處,接受老師的教誨。同時在這種平等、和諧、熱烈的氛圍中,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和創造的積極性。我在課堂上經常鼓勵那些比較內向的同學大膽說、大膽想、大膽唱、大膽演。這種鼓勵支持的態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語言,能樹立學生進步的信心,讓學生在寬松友好的學習氛圍里感受美、體驗美。
(一)創設舞臺,展示自我
“互動式”教學模式啟發了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人際關系,堅持以學生為主,教師則普通身份加入,通過適當點撥,發揮向導作用,促進師生間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諧關系,從而發展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健康的個性,使學生的更多的參與,合作過程中得到素質上提高。
(二)以“賽”激趣促學
好勝心強是學生的主要性格特點之一,而在激烈的競爭氛圍中,學生最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這一點,實現教學目的。在我每次上音樂課時總是激勵學生上臺來表演唱,并準備了很多寶石花、小五星來鼓勵大膽的學生。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樂理知識感覺是最乏味的,我在設計學生認為枯燥的力度標記時,采用了分組進行搶答,表演的比賽形式來爭奪紅旗,從而營造了一種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
問題一 選考對象是全體考生還是藝術類考生
四省中,唯有山東省真正將音樂和美術列為每個考生必考的內容,而廣東省2007年的普通高考僅有藝術類考生可以將音樂或美術作為選考科目,所以并沒有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音樂、美術選考。
《廣東省實施普高新課程實驗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指出,廣東省2007年高考實行“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X”方案。其中“3”為語文、數學和外語;“x”為專業選考科目,有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等9個門類,任選其一科。僅從這段話來看,可能不少人會理解為參加高考的學生可以選擇音樂或美術作為選考科目。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下面這份《廣東省普通高校招生學科門類與專業選考科目參照表》可讓人們了解此中端倪。
從下表可以看到,廣東省2007年參加高考的考生,僅有藝術類的考生才能而且也必須選考音樂或美術術科。因此,選考藝術并非面向全體考生。
問題二 考查內容是基本能力還是基礎知識
山東省實行的“3+X+1”的方案,“3”指語文、數學(分文科/理科)和外語3個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x”指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1”指基本能力,內容涉及高中課程的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等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灸芰y試為文理科必考,卷面分值共100分,以考生卷面得分的60%計入高考總分。第一次將基本能力的測試計入高考總分,第一次將音樂、美術的考題寫入高考試卷,山東省的創舉無疑成為2007年高考的焦點。下表是音樂考題的設計與分布狀況。
對于這份試卷,普遍反映基本能力測試題目較為簡單,知識題多于能力測試。有教師評價說:“試題雖然嚴謹、科學,但對學生能力考查的導向性卻不強;試卷中的音樂考題體現的是節奏、節拍等基礎知識,缺乏貼近生活、考查學生能力素養的題目。”從試卷的第30題中我們可以較清晰地看到這一點:
當前的基礎音樂教育強調“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然而在考卷中卻顯現出以音樂基礎知識代替對音樂基本能力的考查,似有悖于音樂教育的理念。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個問題上存在一些客觀因素,即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考查必然要以音響為重要媒介,否則難以真正得以體現,但是在普通高考的現場播放錄音、聽樂曲,一時還難以統一操作。
問題三 考前準備是日常積累還是應試復習
那件事雖然讓我的心靈受到了沉痛的打擊,但是卻使我懂得了如何面對挫折、困難,讓我又“成長”了一次。
記得那是發生在考場上的一件事--那天,數學老師抱著一厚摞試卷走進了教室,原來吵雜的教室變得鴉雀無聲了,氣氛也緊張了起來。只聽見數學老師說:“這次考題難度較大,得100分的要發獎!”頓時,我心里便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心理壓力也大了起來。題發下后,只聽見教室里“沙沙沙”地寫字聲。那時,我覺得時間過得真快,幾乎連口氣都沒喘過來就下考了。組長來收試卷,我的比蓋偏偏掉到后面同學的桌下了,我把試卷壓在當墊板的音樂書下邊,便去拾筆蓋了。突然間,老師兇神惡煞地沖下講臺,莫名其妙地對我說:“XXX,你真大膽,考場上讓同學抄試卷,哼!扣你十分,YYY扣你二十分?!蔽以倏纯醋雷?,試卷早已被YYY拉到他的桌子上了,他已經吵了好多題了。我吃住了,對老師急力辯白著:“不是我讓他抄的,他自己拿去的!我的試卷原來在音樂書底下壓著,真的!”我那不爭氣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我是個好勝心強的人,而且數學小測驗從沒下過90分,就算100分也只是90分了,何況這份題這么難。頓時,我的傷心難過化為了憎恨,沒經過大腦思考便沖動地對YYY大吼道:“你為什么要抄我的,說!你知道嗎,分數在我心中是多么的重要,這次我要是真扣了十分,你就小心著!”旁邊的幾個目擊證人也為我喊冤。一種像打翻了五味瓶的滋味涌上我的心頭。這件事在老師眼里一定微乎其微,但是在我心中,卻像傷痕一樣刺痛了我的心。
是啊,生活的確不公平。有時會給你帶來挫折、困難,有時卻會令人傷心、難過。不過,不要放棄、憎恨,不要沖動、自卑,而是把它當做一次成長的機會。人總是在挫折中生長,沒有人會一帆風順,讓我們體驗成長,面對挫折堅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