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魯迅故居在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題 記
小我
初中二年級時讀了《青春》雜志上的一首小詩《照相》,大意為,站在華表前,整理好衣貌的“我”,請求攝影師:“我要拍下天安門的全景,哪怕把我拍的很小很小。”這樣的“小我”主義,是一種自覺,一種情懷,一種胸襟,它將所有的“震撼”集中到“針尖”上,在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痕印。
語涉“小我”,一則趣說頗有代表意義。一日,郭沫若和茅盾相聚暢談,郭沫若說:“魯迅有‘俯首甘為孺子牛’詩句。先生愿意做一頭為人民服務的‘牛’,我呢?就做這頭牛的‘尾巴’。”茅盾聽后笑著說:“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吧,它可以幫助牛把吸血的‘大頭蒼蠅’和‘蚊子’掃掉。”
一位愿做“牛尾巴”,一位愿做“牛尾巴的毛”,如此小我而我不“小”,這是當下世面上做秀、矯情和虛偽不能相提并論的。誠如禪語云:滴水藏海。
唯我
電影大師謝晉生前有個夙愿:拍攝巨片《徐霞客》。只是劇本在“”中被抄而成為憾事一樁。被抄的劇本是由魯迅的學生王冶秋所寫,之后,續作者難出其右,謝晉一直心結難紓。
2005年冬月,上海電影家協會組織中國電影百年系列活動,以謝晉為首的60多位電影人代表團來到著名影星上官云珠的故里江陰。在徐霞客故居參觀時,謝晉大師心中的“徐霞客情結”發作了,不等講解員同意與否,幾乎是一把奪過講解員手中的小喇叭,他主動僭替講解員,聲情并茂地給同行及其他游客講解徐霞客的故事,說著說著就哽咽住了。他的講述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人。
在徐霞客紀念館的座談會上,謝晉也是多次“岔話”向大家說起徐霞客,而且他的“腹知”竟是部“徐霞客史料大全”。在地方官員舉辦的酒宴上,謝晉老人反客為主,一個勁地向官員“推介”徐霞客,他的言行一下子就成了眾人矚目的主角。
“唯我”者,多系自私;而謝晉的“唯我”,是私他。他顯的是前賢的山露的是前賢的水,這樣的唯我,是為貴,是為親,是為敬。
忘我
日前去了“彩云之南”的麗江,見著了民間音樂奇人宣科,是他讓沉睡了1000多年的納西古樂重新煥發出生命。1993年5月宣科的樂隊第一次走出家門演出以來,國內外有60多萬人聽過崇高、莊嚴、清純和古意斑斕的納西古樂,有48個國家和地區的媒體介紹過宣科、樂隊和納西古樂。他常年率一群年逾古稀的白發老翁演奏古樂吸引世人,國內外專家譽之“末世之元音”。
這位視納西古樂比生命還重要的八旬老人宣科,“忘我”情境不一而足。有一回不能不提:1995年10月6日,宣科和他的樂隊應邀到英國倫敦大學、牛津大學、赫爾大學和皇家音樂學院、圣約翰大教堂等地進行演出,演出獲得巨大的成功。著名鋼琴家傅聰聞訊趕來觀賞,可是一票難求,他顧不得體面了,在門外連連呼叫:“宣科是哪一位?我還沒有票!”傅聰早在1950年就與宣科在昆明市文工團做過同事,只是45載春秋的暌違,兩人已然相見不相識。站在門口的宣科聞聲,向著這位“同胞”答道:“宣科他在臺上準備演出。你進來吧!”哈哈,宣科把“自己”都給忘了。
有“樂頭”宣科的“不知”,必然有樂隊成員的“忘我”。宣科樂隊中先后已有王華山等十多位老人在演出過程中溘然仙逝,他們的靈魂乘著音樂的翅翼,升登天國,知情者無不動容,肅然起敬。
無我
日本17世紀著名高僧和畫圣雪川,僧為其名而畫為其命。幼時,因了家貧不得不進山為僧。他每每作起畫來,不知今夕何年,癡迷至極。
一日。溽暑。誦經時的雪川開起小差,如醉如癡、旁若無人地學起畫來。長老見此,甚是氣憤,將其捆綁在寺院內的木柱上。又是傷心又是炎熱,雪川汗淚俱下,落在石板地上。雪川俯首下視時,靈感頓生,竟然脫去布履,用腳趾蘸著淚水和汗水,在地板上畫起一只只活靈活現的老鼠。一旁的長老感慨道:“你現在何地?因何而拘?你知道你是誰?!”雪川充耳不聞。長老復問之,他仍是一臉茫然,不知“我”是誰、“我”在哪里。
長老終是愛才,由怒為喜,宥之而愛之。又一日,長老與雪川談及此事,雪川問長老:“彼時,我是誰呢?”
長老捋須笑道:“我在哪里?我在境界中。”
真我
人無完人,孰能無丑?大名鼎鼎的季羨林老者也不例外。
季老上世紀三十年代一部作品集《清華園日記》,出版社要影印出版。編者意外地發現其中有幾個錯別字。影印出版,貴為史籍。但錯字不改必然影響作者的名譽,若改之則又有損真實性。怎么是好呢?
作為紹興的語文教師,會不自覺地沉浸于紹興厚重的歷史文化中,不自覺地濡染上紹興人的品性,課堂上也會不自覺地散發出紹興的風味。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紹興的風味,我覺得“醇”最為合適。“醇”跟“酒”有關,黃酒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于中國,且唯中國有之,可稱獨樹一幟。黃酒產地較廣,品種很多,但是被中國釀酒界公認的,在國際國內市場最受歡迎的,能夠代表中國黃酒特色的,首推紹興黃酒。紹興是名副其實的黃酒之鄉。過去,紹興農村到了年末,家家戶戶都要釀酒,村子里彌漫著酒的芬芳,老一輩的紹興人都愛喝黃酒。“醇”指的是“酒味濃郁,令人回味”,紹興黃酒正好具有這樣的風味。另外,“醇”與“純”(單一、不雜)、“淳”(樸實,質樸)相通,都能傳達出紹興風味與醇味課堂之間的絲絲聯系。
一、醇正,語文課得像語文課
紹興黃酒在眾多黃酒中脫穎而出,聲名鵲起,原因在于她的酒味特別醇正,是正宗的黃酒味,別的黃酒都無法與之匹敵。在我看來,語文課也應該醇正,語文課要有語文課的樣子,語文課得像語文課,不能讓人聽起來感覺像政治課、品德課、歷史課、科學課等。語文課如何做到醇正?四個字:學“語”習“文”。偏離了學“語”習“文”就不是醇正的語文課。這應該是所有語文課應該遵循的“規則”。做不到或做不好這四個字,那就不是真正的語文課,只能說是“假語文”“偽語文”。
我校一位青年教師選擇六年級的《智慧之花》上公開課,試教時請我去聽課。但整堂課聽下來,像是在給學生上“安全常識課”和“自我保護課”。我幫他細讀文本,找到課文中跟“語文”有關的內容:①“分總”結構。課文先寫兩個故事,再總結全文、揭示主題。②概括。課后第一題是“課文講了哪兩個小姑娘的故事?是怎樣的故事?”③過渡段。兩個故事之間用過渡段連接,承上啟下。④心理活動描寫。課文用了兩個自然段來描寫瑪利亞的心理活動,瑪利亞的智慧也體現在她的心理活動之中。⑤縮寫。課后第二題是“從這兩個故事中選一個進行縮寫,字數不超過150字,要把故事說清楚”。
根據這些“語文”的內容,我指導他重新設計:①讀課文。自由地讀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采用了怎樣的寫作結構?②讀故事。默讀兩個故事,你能給這兩個故事取個小標題嗎?(第一個故事的小標題可以是“智救伙伴”,第二個故事的小標題可以是“智斗商販”。板書兩個小標題。)兩個故事之間是如何連接的?找到過渡段,明白過渡段的作用,讀一讀過渡段。③明智慧。課文的標題是“智慧之花”,兩個故事的小標題中都有一個“智”,那么,瑪利亞的智慧體現在哪兒?江雪的智慧又體現在哪兒?從他們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僅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將愛心、勇氣和智慧融于一身。)朗讀并背誦最后一段話。④練縮寫。縮寫第一個故事,縮寫時該注意些什么?有起因、經過、結果,經過要詳寫,瑪利亞在危急時刻的心理活動是重點,其他的可以略寫,或者不寫。
按照這個設計,這位青年教師再次試教,果然找到了語文的感覺。上了公開課后,聽課的老師絲毫感覺不到這是一堂“安全自護課”,都認為這堂課關注了“怎么寫”,關注了學“語”習“文”,是一堂醇正的語文課。
二、醇厚,語文課是有厚度的
紹興黃酒以色澤黃澄透徹、香氣濃郁芬芳、滋味醇厚甘甜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贊譽。其實,紹興黃酒與白酒相比,酒精度不算高。紹興人喝黃酒從來不用小酒杯,而是常常用碗;用小酒杯喝白酒的時候用的是拇指和食指,用碗喝黃酒的時候用的是拇指、中指和食指,那架勢夠豪爽。不過,紹興人喝黃酒是嘴唇細抿,少有大口開喝的。這是因為黃酒醇厚,后勁十足,需要慢慢地品味,達到微微醉的程度才回味無窮。語文課堂也需要有黃酒的醇厚,課堂上要細細地品讀語言,感悟語言,內化語言。這樣的語文課才是有厚度的,才是耐人尋味的。
我聽一位青年教師上三年級的《花鐘》,在讀通第一自然段后,她給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是:“你喜歡哪一種花的描寫方法?”孩子們回答時,把“描寫方法”拋在了一邊。有的說,我喜歡牽牛花;有的說,我喜歡薔薇;有的說,我喜歡睡蓮……孩子們都把目光聚集到了“我喜歡哪一種花”上。教師也沒有引導孩子朝著“描寫方法”的路上走,而是根據孩子們的發言,展示各種花的圖片,讓孩子們想象花兒的動作、笑容、心情,再指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原本想讓孩子們自己來“賞語言”,可結果卻是教師牽著孩子們在“賞花”。
如何引導孩子們細細品讀這段話的語言呢?我跟這位青年教師說,你應該關注“詞語運用”,而不是“描寫方法”。①找一找。讓孩子們找出這段話中表示“開花”的詞語:吹起、綻開、醒來、開放、欣然怒放、蘇醒、舒展、開花、含笑一現。作者用不同的詞語來表示“開花”,沒有一個是重復的。②選一選。這么多詞語都表示“開花”,你最喜歡哪一個呢?為什么喜歡這個詞語?③品一品。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點撥,激發孩子們感悟語言的熱情。比如“吹起”,不但寫出了牽牛花開花的動作,還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開花的聲音;“綻開”寫出了薔薇開花時的力量和喜悅;“欣然怒放”寫出了萬壽菊開花時的欣喜,以及花朵的氣勢;“蘇醒”寫出了煙草花開花的甜美姿態;“舒展”寫出了月光花開花時的那種愜意;“含笑一現”寫出了曇花開花面露微笑,且時間短暫。④讀一讀。好多詞語都用上了擬人的寫法,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仿佛已經不是花兒了,而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有生命活力的孩子。教師指導學生讀這些句子,讀出了喜愛之情。
這樣一來,難度降低了,避開了學生還不太熟悉的“描寫方法”,他們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詞語并聯系句子,去發現和欣賞語言的美妙。語文課的“厚度”不同于“深度”,不是要挖掘文章的深刻內涵,也不是要體會文字的微言大義,而是在品讀語言、運用語言上下功夫。
三、醇美,語文課給人以美感
紹興人習慣把黃酒說成“老酒”“加飯酒”,外人聽了可能會覺得紹興黃酒沒有品位,顯得有些土氣。其實不然,加飯酒還有個美妙的名字叫“花雕酒”,上乘的紹興花雕酒,其酒壇是由專門的工藝師一筆一筆畫好,然后堆塑而成,做工非常精致,上面的圖案集中國文學、歷史、書法、美術、民俗于一體,是典型的酒文化工藝美術品。醇美的黃酒并不缺少華麗的酒壇(瓶),語文課堂也應如此。我始終認為,語文課要給人以美感,要讓人賞心悅目。這與“作秀”“嘩眾取寵”是兩碼事。
一位青年教師上《月光曲》(第一課時),圍繞“曲”展開教學:①找曲。初讀課文,找出幾個帶“曲”的詞語,用上這些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②聽曲。再讀課文,哪些句段讓你仿佛聽到了鋼琴曲?教師引導學生研讀文中的四個句段,抓了很多詞語,問學生從中聽出了什么。③說曲。默讀課文,根據板書,簡要地說說《月光曲》的創作過程。
我聽后跟這位青年教師交流: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藝術”,《月光曲》一文除了曲子美(琴聲美)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美的東西?①傳說美。人們已經不在乎這個傳說的真假,人們在乎的是這個美麗的故事,正因為這個傳說的美麗,人們才更喜愛《月光曲》,才更覺得貝多芬的善良與偉大。②夜色美。從“幽靜”一詞體會到萊茵河畔的夜色美,貝多芬在這樣的夜晚散步,心情一定很放松,很愉悅。③愿望美。從盲姑娘非常想去音樂會聽一聽貝多芬的演奏,體會到盲姑娘的愿望非常美。④親情美。從兄妹倆的對話(哥哥自責,妹妹安慰),體會到親情美。⑤姑娘美。從盲姑娘臉上的“清秀”“恬靜”體會到盲姑娘長得很美。⑥月光美。從“清幽”一詞體會到當晚的月光非常美。
從“藝術”的角度來解讀課文,發現美的元素,進行教學設計時,就會產生別樣的美感。此外,體態語言、教學語言、課文朗讀、板書設計、課件制作等都需要有美感。當然,表現美的方式有很多,簡潔也是一種美。錘煉課堂教學的藝術,應當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的不懈追求。
四、醇樸,語文課回歸到自然
紹興黃酒的原料其實很樸實,主要是糯米和鑒湖水,沒有添加任何的香料。那紹興黃酒為何如此醇香?這其實是長時間貯存的結果,而且是越陳越香,以陳為貴,民間還有“女兒紅”“狀元紅”的動人故事。語文課堂也應該樸實,因為任何形式的語文,任何語文教學改革,都不可能脫離聽、說、讀、寫。語文的學習也離不開長期的語言積累和積淀,立竿見影的語文學習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語文課的最高境界是醇樸,就是從學生的學情、學生的思考、學生的反饋來組織教學,達到自然天成的實效,這樣的課最令人回味。
我聽一位青年教師上三年級古詩《乞巧》,在理解一、二句詩時,這位教師提出了四個問題:
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碧霄)②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樣子嗎?(出示夜空圖)③七夕這天看到這樣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牛郎織女在這天晚上渡過天河相聚)④牛郎和織女見面了以后,你仿佛聽到他們在說什么呀?在理解三、四句詩時,也提出了四個問題:
①人們是怎樣向織女學習的呢?(乞巧)②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結合課后資料袋)③少女們是怎樣乞巧的呀?(穿紅絲)④讀了詩句,你有什么想問的呢?(引導學生理解“盡”以及人們對“巧手”的追求)
我跟這位教師說,古詩教學中的“理解詩意”一直是個難點,許多教師習慣于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詩意,往往缺乏整體意識。理解這四句詩,前后提了八個問題,學生被教師瑣碎的問題牽著鼻子走。你能不能把八個問題濃縮成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詩意,自己來思考呢?如果我來上這個環節,我只提一個問題:在農歷七月初七的乞巧節里,古人會做哪些事情呢?讓孩子們帶著這個問題自己去理解詩意,自己去尋找答案。其實每句詩里都有一件事:①看夜空。看夜空中的牛郎星與織女星“相會”。理解“今宵”“碧霄”的意思。②講故事。大人們給孩子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③望秋月。這里的“家家”指的是各家各戶的女孩子。④穿針線。閱讀“資料袋”,了解乞巧節里女孩子對月穿針。
這樣的“理解詩意”就顯得很自然,教師給學生留出了自學的時間和空間,并根據學生的發言來進行引導。四句詩概括成了四件事,簡單明了,便于記憶。在理解詩意的同時,還知道了古人在乞巧節里的習俗。醇樸的語文課堂不是高大上的課堂,她追求簡約,大道至簡,她更關注學生的自學自悟,她也需要教師自然純熟的課堂駕馭能力。
我平常很少喝酒,也很少喝紹興黃酒,一喝酒就臉紅。但紹興人愛喝黃酒,尤其是老一輩紹興人對黃酒的嗜好,我是耳聞目睹,感慨良多。黃酒文化中蘊含著紹興人努力進取、一往無前的人生態度,以及不怕艱險、百折不撓的膽劍精神。完全可以這么認為,黃酒之醇體現的是紹興(人)的風味、文化和精神。因此,到古城紹興來旅游的外地游客,一定會去品嘗一下紹興黃酒,也一定會帶幾壇(瓶)黃酒回去,
黃酒是最能代表紹興的“旅游紀念品”。
紹興黃酒的醇正、醇厚、醇美、醇樸,正是我在語文課堂中追尋的“醇味”,這種“醇味”是一種濃郁的語文味,就像一壇開啟了的紹興黃酒,散發著馥郁的芳香,緩緩地滋潤著課堂,讓人沉醉,令人回味。也許我的課還沒到達這種境界,但卻是我不斷努力追尋的。刻意也好,無意也罷,似乎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教的是紹興的孩子,紹興厚重的文化需要孩子們去傳承,這不僅僅是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所有紹興教師的責任。
站在大禹·開元通往大禹陵的石拱橋上,并不會確切地知道這座度假酒店與周邊的界限到底在哪里,一橋之外已經算是會稽山旅游度假區的內部了,從酒店買票可以打折,最重要的是路可以近許多。住在這里的許多人會上山去爬爬,山不是很高,綠樹蔥郁,權作鍛煉。山頂上有一些殿堂亭閣以及一個巨大的銅質大禹雕像,便是大禹陵的所在,登頂上去的多半只能見到雕像巨大的背脊,它在山頂上,面朝城市,照看著保護著,如同大禹應該做的,并沒有試圖與任何游客來張合影。
從酒店其實可以看得更清楚些,幾乎隨便哪里抬頭一望便看到了。這家酒店同其他度假酒店不同,并不是一個圍起來的大園子,本身的水道與外界便是相通的,烏篷船也是同樣的烏篷船。這里原為大禹姒姓家族后裔繁衍生息之地,距今已有4000余年,占地44500平方米,酒店的客房和各項設施都依循著原本村落的樣貌修建,以獨棟民居或院落的形式松散地沿河或沿街展開,而石板街道、石制橋梁也沒有做任何改動,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力圖保留原樣,白墻墨瓦的明清建筑構成了整個主體,小橋流水穿插其中,祠堂、戲臺、天井、古街、石巷等景致相映成趣,一派原原本本的江南水鄉氣象。甚至還能見到石板縫隙中的青草,毫不修飾地鉆出來,好似千百年來一直與人微笑著。
客房多為兩層樓,一樓是洗浴間與客廳,二樓則是客房與小小書桌,—本介紹紹興文化的書在書桌正中擺放,屋頂著深色木制屋梁,而屋外則是石街或水道,偶有行人走過,便好像走過了許多個世紀而來。酒店也似乎故意要引你陷入回憶,戲臺前畫著跳房子的格子,而在坐烏篷船的邊上,擺著幾個鐵圈和陀螺。年紀大的走過去,多半要興奮地對著身邊的孩子炫耀,“你知道這是什么?我小時常玩。”接著也多半會不等應和,便一手捏起鐵圈,技巧熟練地一扔,以為一切都會回到從前,而失敗的總是多過成功的。
雖然避世一地,但酒店距離紹興主城區并不是很遠,打車只要20來塊錢,蓋因紹興城市太小,不能步行到達之地便似乎已經覺得遠了。附近還有一處宛委山,平時人煙稀少,但是春季櫻花開時卻是整個紹興最迷人的所在。或許因為魯迅在日本留學的關系,紹興與日本多座城市交好,便引種了這迷人的日本櫻花,據說面積為華東第一。櫻花林邊有一條河,飄飄灑灑的櫻花瓣便有許多落入了河中,鋪了厚厚一層,好像穿了身粉色衣裙一般,說不出的旖旎動人。櫻花林深處正在修建一家精品酒店,而紹興香格里拉也已大體制定出了時間表,或許改變總是遲早的。
逆市而上的紹興書吧
書店如今正是生不逢時的時候,在各個城市都一樣,香港同日本相同,書店多半開在二樓,沖著租金便宜,勉強還能立足,旺角一帶便有許多二樓書店,還有些舊書可淘。而矜貴如誠品或page one的,也是需要靠其他的營生支撐書店的生意,各式設計小物件、文藝范兒的裝飾品不愁買家,憑著書店文藝高地的標志作用,吸引大批客人到來,更是文藝青年與時尚人士的聚會之所。紹興卻逆市而上,在這兩年開出許多書吧。書店與咖啡館,這兩樣其實都不討好,如非在紹興這樣文藝氣氛濃郁又租金便宜的小城,估計是開不了多久的。或許這樣的小城,已是那些愛書或想擁有一家書店的人士的最后堡壘,他們退居紹興,希望這座城市能保持如今的面貌更多時間。
貓的騎士主義咖啡書吧的主人Kevin其實平時生活在上海,在紹興也有其他生意,開這么一家沒什么賺頭的書店,只是因為喜歡這座城市的緣故,也為自己打造個落腳點,它同蘇州貓的天空之城一脈相承,主人之間彼此也是朋友,好像巡視各地的理想主義者,找到一方便在一方筑巢尋夢。
更多的書吧還是本地人開的,他們似乎生活在時光之外。錢華的南方書吧就在秋瑾故居附近,他原本開個書店,獨木難支,便同人做起書吧這種新模式,一邊是高近天花板的書架,里頭的書籍還是錢華昔日精心收集的,隨意挑選便有多本入手,而另一側書架下的昏暗處擺兩三張沙發供人閑坐,喝一杯咖啡。二樓閣樓,可以時常做一些展覽或民謠音樂,貼補書吧的虧損,并同紹興音樂電臺的監制李青一道,成了這城中最時新的玩意。但即便如此,錢華依然有那種讀書人和老掌柜的樣子,隱在柜臺的電腦之后,細細端詳著數字與書名,有著紹興書生的木訥沉默,以及骨子里揮不去的那股子驕傲。
或許便是這樣的驕傲令人心折,五月概念書吧的店長陳厚堃便對此推崇備至,他年紀輕輕便確立人生目標,希望日后擁有一家自己的書吧。但五月書吧顯然與南方書吧不同,五月位于成亨國際影城,那里一面墻上貼著各式品牌,表明此處是城中購物勝地。書吧在一個天臺上,玻璃房子,陽光從任意角度射下,照在沙發旁矮矮的書架上,似乎要把那些陳腐的蠹蟲曬成書香,它有許多時髦的小清新的東西,年輕人的小心思,令人心情愉快。或者它并沒有那么多城市的烙印,并試圖擺脫“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水鄉命運,讓我可以嗅到某些氣息,并由衷地而非概念性地熱愛上這座城市。
安昌古鎮的日常生活
哪里都比不了安昌古鎮讓你更深入紹興的內心,這是紹興四大古鎮之一,初建于北宋,一條1747米長的老街一向商業鼎盛,鎮上還有中國銀行舊址,甚至還有一個曾經的金庫,早已表明這座小鎮曾經的商業地位,曾經老街上棉、布、米交易旺盛,如今則是各種小吃或手工藝品,都是些古早的玩意,前者比如扯白糖的,后者比如箍桶匠,他們一門心思做自己的事,對你的好奇不予理會。或將個人簡介做成粗陋的海報貼著,或者將媒體的報道剪下來貼在角落。他們是古鎮的居民,便有古鎮居民的生活。
坊間傳聞“最原生態的古鎮”絕非虛言,鎮上依然居住許多當地人,他們一點不介意自己成了被觀賞的一部分,可以視游客的相機和眼光如無物,該干啥的依然在干啥,拖把掛在必經的路旁,衣服在河道里洗著,爐子在大街上放著,白菜依然曬在石橋的欄桿上,他們好像唱大戲一樣用過去的生活方式生活在現代,卻也沒抱怨茶館的木頭條凳不夠軟,熱水壺有點高。他們大聲吆喝,現場做一些幾塊錢的甜食,路上的游客摩肩接踵的,但你得按他們的習慣來,也得坐在河邊的條凳上面,捧著青花碗吃一條剛剛從河里撈上來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