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一地理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四章動量
一.動量和沖量
1.動量
按定義,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的乘積叫做動量:p=mv
⑴動量是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一個狀態量,它與時刻相對應。
⑵動量是矢量,它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相同。
2.沖量
按定義,力和力的作用時間的乘積叫做沖量:I=Ft
⑴沖量是描述力的時間積累效應的物理量,是過程量,它與時間相對應。
⑵沖量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決定(不能說和力的方向相同)。如果力的方向在作用時間內保持不變,那么沖量的方向就和力的方向相同。
⑶高中階段只要求會用I=Ft計算恒力的沖量。對于變力的沖量,高中階段只能利用動量定理通過物體的動量變化來求。
⑷要注意的是:沖量和功不同。恒力在一段時間內可能不作功,但一定有沖量。
m
H
例1.質量為m的小球由高為H的光滑斜面頂端無初速滑到底端過程中,重力、彈力、合力的沖量各是多大?
解:力的作用時間都是,力的大小依次是mg、
mgcosα和mgsinα,所以它們的沖量依次是:
特別要注意,該過程中彈力雖然不做功,但對物體有沖量。
二、動量定理
1.動量定理
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沖量等于物體的動量變化。既I=Δp
⑴動量定理表明沖量是使物體動量發生變化的原因,沖量是物體動量變化的量度。這里所說的沖量必須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的沖量(或者說是物體所受各外力沖量的矢量和)。
⑵動量定理給出了沖量(過程量)和動量變化(狀態量)間的互求關系。
⑶現代物理學把力定義為物體動量的變化率:(牛頓第二定律的動量形式)。
⑷動量定理的表達式是矢量式。在一維的情況下,各個矢量必須以同一個規定的方向為正。
例2.以初速度v0平拋出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拋出后t秒內物體的動量變化是多少?
【關鍵詞】遙感 地理信息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 數字地球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信息化速度越來越快,地理信息技術己經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相關應用成為我國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之一?!?003年4月國家教育部修訂頒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內容中較大幅度地增加了地理信息技術類教學內容,并在課程理念中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在高考中“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內容有一定的分值。針對高考考點對地理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進行研究,以期尋找到針對地理信息技術部分內容的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經過實踐研究,借鑒韓磊老師“高中地理試題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思路進行本部分內容的高三一輪復習,實踐探討,教學效果較好。
一、試題原題及出處
1.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北京卷)選擇題部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區月交通事故次數示意圖。讀圖回答第10-11題。
2.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江蘇卷)選擇題部分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于5月1日正式開園.會期l84天。讀我國東部地區一般年份夏季風進退及鋒面位移示意圖。回答ll~12題。
3.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江蘇卷)選擇題部分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在震后救災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發揮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定位與短文通信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和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據此回答3~4題。
試題分析
考點: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數字地球的含義。
考法:(2011北京卷)本組題考查的是學生獲取信息、解讀信息和分析歸納信息的能力。10題以地理信息技術圖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術知識、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區。遙感技術只能顯示瞬時交通狀況、全球定位系統只能做到對事故地點的準確定位,二者屬于數據的采集系統,根據題干可知,該圖為“某城市中心城區月交通事故次數示意圖”,事故次數的統計只能是地理信息系統工作的范疇,故選C。11題從圖中觀察交通事故頻發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可以看出大致呈環狀分布,推斷該城市交通事故頻發地主要為城市的主要環線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狀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點上。甲地位于環線,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務區,排除A;乙地為市中心,地價昂貴,不適宜建大型停車場,排除B;對外聯系的通道呈放射狀,東、西較密集,而不是單獨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據監測點的分布,東部較密集,說明車流量大,商業較發達,得出結論商業網點密度應該東部大于西部,故選擇D。
(2010年江蘇卷)該題主要考查“3S”技術的各自特點和應用范圍或應用領域。要想訪問多個國家館,就要分析各館之間的距離以及各館的人流量,分析采用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統GIS分析,故選擇A。
(2013年江蘇卷)本組題3題題目較易,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新情境,考查同學獲取信息的能力。本題的關鍵在于讀懂材料中“BDS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定位與短文通信系統”的含義,清楚遙感提供災區的影像,地理信息系統參與統計災區經濟損失,故選擇D。
一、對教學的啟示
高考對本內容的考查主要體現在“3S“技術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實際應用,難度不大。依據高考試題對應的課標和高考說明的考點,對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的復習,不局限于課本的知識,預測2014年高考對本內容的考查仍可能以地理信息圖的形式進行,主要考查讀圖分析及獲取信息的能力。教學關注國土整治、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環境調查、災害監測與救援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訓練,培養學生學生獲取信息、解讀信息和分析歸納信息的能力。
二、改編依據
1.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了解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作用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2.高考說明要求: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數字地球的含義。
3.學情:
學段:高三一輪復習課
問題分析:一是我校學生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強,從圖文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闡述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目標及途徑
1.通過讀圖,獲取圖中信息-普通道路,交通干道,交通事故和監測點。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圖中信息,該圖為“某城市中心城區月交通事故次數示意圖”,結合“3S”技術的各自特點,事故次數的統計是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分析得出的結論。
3.通過圖觀察出交通事故頻發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幫助學生推斷該城市交通事故頻發地主要為城市的主要環線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狀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點上。
4.通過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知道BDS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定位與短文通信系統”,說明審題是得出正確答案的關鍵點。
四、教學案例
(一)知識鋪墊
科學家觀測研究表明,近30年來我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厘米,但沿海各省、市、自治區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并不相同。據此回答1~2題。
1.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信息的獲取,主要采用了( )
A.遙感(RS)
B.全球定位系統(GPS)
C.地理信息系統(GIS)
D.數字地球
2.對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了( )
A.全球定位系統
B.地理信息系統
C.遙感技術
D.地理信息技術
【思路解析】本題較基礎,學生復習“3S”技術的各自特點,找準關鍵詞“上升”和“分析”,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可以獲取海平面上升的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對我國沿海地區海平面上升幅度作出分析預測。
【參考答案】1.B 2.B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最新衛星照片顯示,北極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成為一個“島嶼”。結合下圖回答3~4題。(限于篇幅,圖省略)
要監測北極冰川面積的變化,應運用的主要技術手段為( )
A.遙感技術
B.全球定位系統
C.地理信息系統
D.數字地球
要想動態顯示北極冰川面積近30年的變化狀況,并預測其變化趨勢,需要應用的技術手段為( )
A.遙感技術
B.全球定位系統
C.地理信息系統
D.數字地球
【思路解析】找準關鍵詞“監測變化”和“預測趨勢”,對比分析不同時期北極遙感圖像,能夠監測北極冰川的發展變化。地理信息系統是利用遙感技術獲得的資料建立相應的數據模型并進行空間數據預測北極冰川的變化趨勢。
【參考答案】1.A 2.C
6.見我國獲得的第一張月球表面形態圖?!版隙鹨惶枴毙l星獲取月球表面形態信息及處理這些信息主要應用的技術是( )
①RS ②GIS
③GPS ④數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思路解析】本題較基礎,學生通過讀圖、讀題,找準關鍵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嫦娥一號”衛星獲取月球表面信息可應用遙感技術(RS);處理所獲取的信息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
【參考答案】A
案例分析
例1.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北京卷)選擇題部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區月交通事故次數示意圖。讀圖,回答第1~3題。
圖中甲在乙的方位
A.西方 B.西北 C.西南 D.東北
2.該圖的制作與應用借助于
A.遙感技術獲取道路網信息,測定監測點分布
B.全球定位系統確定事故的位置,預測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統查詢事故頻次,分析出警最優路徑
D.數字地球技術,實現道路與監測點的互換
3.根據圖中交通網絡,可以推斷該地區
A.甲地是城市中信商務區所在地 B.乙地適宜建大型地面停車場
C.對外聯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業網點密度東部大于西部
【設計意圖】根據圖中指向標判斷方位,提高學生圖中獲取信息、解讀信息和分析歸納信息的能力?!?S”技術主要的各自功能:遙感系統是獲取信息,地理信息系統是對已有數據進行分析應用,全球定位系統是定位導航。
【思路解析】該題以地理信息技術圖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術知識、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區。1題圖中找到指向標,按照常規解題思路繪出“十”字就可以判定甲在乙的西南方。2題,遙感技術無法測定監測點的分布,故A錯;全球定位系統無法預測交通流量,故B錯;地理信息系統可以查詢事故頻次,分析出警最優路徑,故C正確;該圖制作與數字地球無關,道路與監測點是確定的,數字地球技術無法將其互換,故D錯。3題從圖中觀察交通事故頻發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大致呈環狀分布,推斷交通事故頻發地主要為主要環線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狀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點上。甲地位于環線,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務區,排除A;乙地為市中心,地價昂貴,不適宜建大型停車場,排除B;對外聯系的通道呈放射狀,東、西較密集,而不是單獨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據監測點的分布,東部較密集,說明車流量大,商業較發達,得出結論商業網點密度應該東部大于西部,故選擇D。
【參考答案】1.C 2.C 3.D
例2.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江蘇卷)選擇題部分: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于5月1日正式開園.會期184天。見我國東部地區一般年份夏季風進退及鋒面位移示意圖?;卮?~5:
4.小亮計劃參觀世博園中多個國家館.為設計合理的線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A.地理信息系統 B.遙感
C.全球定位系統 D.數字地球
小亮走進某個國家館,門口的人流狀況電子顯示屏主要應用的是
A.遙感
B.地理信息系統
C.全球定位系統
D.數字地球
【設計意圖】該題考查“3S”技術的各自特點和應用范圍或應用領域。
【思路解析】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多種功能,能夠進行線路的模擬及預測分析等,訪問多個國家館,就要分析各館之間的距離以及人流量,采用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數字地球都不能根據人的需求而設計出合理的線路,故4選A,5選B。
【參考答案】4.A 5.B
例3.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江蘇卷)選擇題部分: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在震后救災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發揮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定位與短文通信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和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據此回答6~7題。
6.BDS在抗震救災中發揮的主要作用有
①提供災區的影像
②統計災區的經濟損失
③確定救災人員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聯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設計意圖】本組題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新情境,考查同學獲取信息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技術的介紹,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對空間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
【思路解析】本題的關鍵在于讀懂材料中“BDS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定位與短文通信系統”的含義,清楚遙感提供災區的影像,地理信息系統參與統計災區經濟損失,故選擇D。
【知識鏈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國正在實施的自主研發、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縮寫為BDS,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并稱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12月27日起提供連續導航定位與授時服務。
【參考答案】3.D
知識結構與方法歸納
“3S”技術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北京卷)
2.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江蘇卷)
關鍵詞:精編導學案 精講展示課 關注細節 重在掌控
一、精編導學案
1.導學案編寫原則
面對一輪復習的夯基壓力,在導學案的編寫上以教材為模本,以課程標準為框架,以六中文科生的地理程度為背景。從一根根特征性的經線、緯線的定位,到一個個區域的位置。從宏觀的范圍,到微觀的區位優勢。從自然地理特征的氣候、地形、河流、洋流,到社會經濟特征下的交通、人口、勞動力、城市分布。編寫原則牢牢把握在突出細節,狠抓基礎上。
2.導學案的編寫層次
鑒于班級內部差異和年級內的班級差異,在具體編寫習題時,既不能為了學習吃力的學生和狠抓基礎的目的而放棄能力的鍛煉和提升,也不能單純為了拔高而摒棄掉基礎。所以在題目的設置上就注重層次性,由易到難,由熟悉的問題拓展到相似問題和相關問題。從前面的熟悉教材知識、地圖內容,到后面的填圖、定位,再到后面高考原題的鏈接。
二、自主學習課的掌握
1.不同課型的自主學習課上法不同
老師在上自主學習課之前一定要做好設計,自主學習課絕不是發下導學案,讓學生做這么簡單。
要根據所上課型的不同進行計劃。比如基礎復習課,讓學生自主學習40分鐘,只給5分鐘討論交流的時間,自己做時要求絕對安靜。如果是能力提升課,一般讓學生做25分鐘,剩余20分鐘,學生討論交流,可以在小組內,也可以在小組之間進行,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歸結答題方法。
2.不同班級的自主學習課
高二年級有A班和B班之分,自主學習課在A班和B班的自主學習中,對A班的課堂,關注他們自主導學案上留白的部分,關注他們存在共性的問題,為未來的展示課預設問題,而對B班,我則不得不注重觀察學生是否在完成我布置的導學案,是否帶齊了課本、圖冊,有沒有趁討論聊閑天悄悄玩手機、看閑書,打瞌睡的。B類的三個班里也存在著很大差異,不得不在停下來解決某個小組問題的時候,不停關注其他組的動態。
3.調整自主學習課的長度
自主學習課一般為一課時,但當復習課內容多,知識點多,識圖難時,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課的難度和容量,適時適量調整自主學習課長度,比如在世界地理的地形、氣候、河流和湖泊自主學習課中,需要2個課時。就是放下進度,保證質量。教師要敢于調節,不要拘泥于形式。
三、展示課關注細節
1.展示課要敢于舍棄
學生在上展示課時,尤其是情景設置上,往往為了求新求奇而誤入歧途。一旦我在課下了解到這樣的情景設置,我就毅然舍棄,然后向學生解釋舍棄的原因,以絕后患。對于孩子們寫在后黑板上的各組問題,課前教師要提前加以甄別,對無價值和無意義的無效問題要告知學生,勇敢舍棄。
2.展示課到底誰來展示
展示課上難度大的問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提前預設,如果能夠做到,就不會在展示課上浪費時間,教師要自己做展示。而對于學生千方百計在參考書上得到的答案,在他展示后,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進行質疑,進行發問,一追到底,消滅這種為了答案而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知其果,更要知其因的學習習慣。
3.展示課上慎用表揚
教師總認為好的孩子是表揚出來的,這本身無可非議。但我要說的是表揚要慎重。總是吃到的糖果會讓人倒胃口,所以教師要適度、適時的表揚,表揚不能泛濫。
四、課后的反思有利于師生的共同進步
1.教師課后反思的重要性
教師及時做出課后反思,及時發現自己在教學設計上的優缺點,有目的的對一些學生進行課下抽查,對知識點的框架順序及時進行調整。反思是必要的,尤其是教師對未來課堂的把握更為重要。
2.學生課后反思的重要性
首先,通過研讀標準和實際教學,我們較好解決以下矛盾:
(1)用兩周時間對地球地圖初步進行彌補
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是一個整體,兩者之間既有分工又密切聯系。初中階段地理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規律。在教學必修1時,我們明顯感受到知識缺,失對教學的沖擊和對學生學習地理的信心的打擊。為此,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適當加入初中部分知識。
(2)把握主干和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內容,對教材進行取舍和重新組合
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相比,一個顯著的區別是:課程標準主要是對某一學段的學生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過去,教學大綱對教學的內容、教學目標有明確的規定,因而教師對內容的把握可“依綱靠本”。而新課程標準以及課程標準解讀只是對學生能力達標的一個表述,而為達此能力標準所需要的知識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并沒有明確闡述。因而在課程教學中,如何把握教材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成為了當前的熱點問題。在地理教學中,我們對有知識前后聯系的重點內容適當拓寬,在能力培養上下功夫,讓學生讀課本插圖,分析提取信息,畫圖等。
第二,對課程實施中困惑大膽探索、實驗。
①教學觀念與方式的更新。新教材要求教師利用新課程的理念,改變過去過于強調的接受式學習,突出對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方式;而舊的教學模式使用傳統的講授法,注入式等.備課組開學初就開始學課標,看課件,研讀教材,讓年輕教師磨課。
②學生學習習慣、心理、學法與學習要求的差距。一方面對高一新生來講,環境可以說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學、新教師、新集體,學生有一個適應過程。其次,經過緊張的中考復習,有些學生產生“松口氣”的想法,入學后無緊迫感。另一方面學法上的差異,在初中,好多學校根本無法開設地理課,加之中考不考,學生根本不重視。到高中,由于內容多時間少,教師盡可能的講授、引導,以落實“三基”能力,同時要求注重學法指導。
③正確處理自主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的關系,新教材中教材內容和教材的呈現方式變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利用新課程的理念,改變過去過于強調的接受式學習,突出對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方式。但同時并不排除接受式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學中要繼承和發揚傳統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分層落實是關鍵。
第三,對教學達成共識,允許分歧和爭執。
在每周例會前要求教師依據課標寫出下周教學內容說課稿提綱,再在組會上交流,重點關注自己的“教”如何向學生的“學”轉變,是不是開展有效教學,追求教學的“效率”“效力”與“效果”??催@些環節:
(1)強化“問題”意識是否恰當到位,有無思考價值和探究意義的問題。
(2)創設問題情境能否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興趣,是否合理。
(3)如何抓時機,進行有效點撥:能否引導學生抓主線,抓關鍵;
(4)設計的練習有無梯度,是否切合課時內容,是否結合學生實際。
(5)課堂小結是否語言干脆,學科術語、學科思想是否得以體現。
組內暢所欲言,指出可供組內成員借鑒和共享的優點,那些地方還有待提高,如何改進。反饋練習如何設計 ,各節教學目標、重難點,包括過程設計,都要在組會上探討。然后,根據集體討論的思路,統一要求(講那些,講多深,怎樣講)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根據學生特點和教材特點設計出有針對性和有實效性的教案。老教師帶新教師,相互聽課,認真反思,指出得失,對教案進行改進,最終形成科學,完整的教案。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注意收集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成為今后教學改進的一手資料。進而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我們在教學設計時遵循:①緊抓“雙基”教學不動搖;②注意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指導,因材施教;③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提供地理素材;④注意課堂小結及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的系統性。
化學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含答案
必修二第4章
化學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
一、選擇題
1、維通橡膠是一種耐腐蝕、耐油、耐高溫、耐寒性能都特別好的氟橡膠。它的結構簡式見圖,合成它的單體為(
)
A.氟乙烯和全氟異丙烯
B.1,1-二氟乙烯和全氟丙烯
C.1-三氟甲基-1,3-丁二烯
D.全氟異戊二烯
2、如圖所示為人類使用不同金屬的大致年代。這個先后順序與下列因素有關的是(
)
①地殼中金屬元素的含量 ②金屬活動性順序?、劢饘俚膶щ娦浴、芙饘僖睙挼碾y易程度 ⑤金屬的延展性
A.①③
B.②⑤
C.③⑤
D.②④
3、工業上以黃銅礦為原料,采用火法熔煉工藝生產銅。該工藝的中間過程會發生反應:2Cu2O+Cu2S6Cu+SO2,下列關于該反應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該反應的氧化劑只有Cu2O
B.Cu2S在反應中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
C.Cu既是氧化產物又是還原產物
D.每生成19.2
g
Cu,反應中轉移0.6
mol電子
4、下列有關石油和煤的利用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煤的干餾就是將煤隔絕空氣在高溫條件下使之分解,得到焦炭、煤焦油等物質的過程
B.煤的液化就是將煤轉化成甲醇、乙醇等液態物質的過程
C.煤的氣化就是將煤在高溫條件下由固態轉化為氣態的物理變化過程
D.石油通過催化裂化或裂解,可以獲得碳原子數較少的輕質油
5、當前我國環保急待解決的“白色污染”通常指的是(
)
A.金屬冶煉廠的白色煙塵
B.石灰窯中的白色粉塵
C.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廢料
6、海水中含有氯化鎂,是鎂的重要來源之一。從海水中提取鎂,可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①把貝殼制成石灰乳;
②在引入的海水中加入石灰乳,沉淀、過濾、洗滌沉淀物;
③將沉淀物與鹽酸反應,結晶、過濾、干燥產物;
④將所得的產物熔融后電解。
關于提取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此法的優點之一是原料來源豐富
B.進行①、②、③步操作的目的是從海水中提取氯化鎂
C.第④步電解時會產生氯氣
D.以上提取鎂的過程中涉及的反應有分解反應、化合反應、復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
7、下列關于金屬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常溫下所有的金屬都是固體
B.金屬具有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
C.所有金屬都能與酸反應
D.金屬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態形式存在的
8、海水提取溴的過程中,有如下反應:5NaBr+NaBrO3+3H2SO4===3Br2+3Na2SO4+3H2O,與上述反應在原理上最相似的反應是(
)
A.2NaBr+Cl2===Br2+2NaCl
B.AlCl3+3NaAlO2+6H2O===4Al(OH)3+3NaCl
C.2H2S+SO2===3S+2H2O
D.Cl2+H2O===HCl+HClO
9、下列對合成材料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10、如圖所示把煤隔絕空氣加強熱,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煤發生了化學變化
B.液體X的pH>7,Y是一種黑色黏稠狀液體
C.氣體Z易燃,可還原CuO,也可使溴水褪色
D.橫玻璃管中產生濃的白煙
11、除去海水提溴得到的液溴中溶有的少量氯氣,應該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適量的KI溶液
B.通入溴蒸氣
C.加氫氧化鈉溶液
D.加入適量的溴化鈉溶液
【答案】D
12、工業上冶煉金屬一般用熱分解法、熱還原法和電解法。選用不同方法冶煉不同金屬的主要依據是
(
)
A.金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B.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
C.金屬陽離子得電子的能力
D.金屬熔點的高低
13、某課外小組將海帶的灰燼浸泡后過濾,得到澄清的濾液,他們設計了如下幾個方案,你認為能證明灼燒海帶的灰燼中含有碘元素的是(
)
A.取適量濾液,蒸干,觀察是否有紫色固體生成
B.取適量濾液,加入苯,振蕩、靜置,苯層無色,證明不含碘元素
C.取適量濾液,向其中加入淀粉溶液,無明顯現象,證明不含碘元素
D.取適量濾液,加入酸化的H2O2,再加入淀粉溶液,呈藍色,證明含有碘元素
二、非選擇題
14、如圖為鋁熱反應的實驗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實驗裝置中還缺________。引發鋁熱反應的操作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將氧化鐵換成氧化鎂,該反應________(填“能”或“不能”)發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鋁熱反應的用途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酸雨形成的原理之一可表示如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A物質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B物質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
(2)三個反應中,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號)。
(3)SO2中硫元素顯+4價,它可以降低到0價,利用這一性質可在工廠的煙道氣中通入合適的________(填“氧化劑”或“還原劑”)除去SO2,以達到減少污染的目的。
(4)雨水的pH
mol·L-1,則這次降雨________(填“是”或“不是”)酸雨。
(5)火力發電廠燃燒的煤中含有大量的硫,其排出的廢氣中往往含有SO2、O2、N2、CO2等。為了除去有害的SO2氣體,在英國已進行了一個研究,結果表明:高煙囪可以有效降低地面SO2的濃度。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10年間,由發電廠排放的SO2增加了35%,但由于高煙囪的建造,地面SO2濃度降低了30%之多。
①你認為減少酸雨產生的途徑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A.少用煤作燃料
B.把工廠的煙囪造高
C.燃料脫硫
D.把工廠遷移到農村
E.開發新能源
②請從全球環境保護的角度,分析:這種建高煙囪的方法________(填“可取”或“不可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春)人教版化學必修二第4章
化學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含答案
必修二第4章
化學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
一、選擇題
1、維通橡膠是一種耐腐蝕、耐油、耐高溫、耐寒性能都特別好的氟橡膠。它的結構簡式見圖,合成它的單體為(
)
A.氟乙烯和全氟異丙烯
B.1,1-二氟乙烯和全氟丙烯
C.1-三氟甲基-1,3-丁二烯
D.全氟異戊二烯
【答案】B
2、如圖所示為人類使用不同金屬的大致年代。這個先后順序與下列因素有關的是(
)
①地殼中金屬元素的含量 ②金屬活動性順序?、劢饘俚膶щ娦浴、芙饘僖睙挼碾y易程度 ⑤金屬的延展性
A.①③
B.②⑤
C.③⑤
D.②④
【答案】 D
3、工業上以黃銅礦為原料,采用火法熔煉工藝生產銅。該工藝的中間過程會發生反應:2Cu2O+Cu2S6Cu+SO2,下列關于該反應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該反應的氧化劑只有Cu2O
B.Cu2S在反應中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
C.Cu既是氧化產物又是還原產物
D.每生成19.2
g
Cu,反應中轉移0.6
mol電子
【答案】 B
4、下列有關石油和煤的利用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煤的干餾就是將煤隔絕空氣在高溫條件下使之分解,得到焦炭、煤焦油等物質的過程
B.煤的液化就是將煤轉化成甲醇、乙醇等液態物質的過程
C.煤的氣化就是將煤在高溫條件下由固態轉化為氣態的物理變化過程
D.石油通過催化裂化或裂解,可以獲得碳原子數較少的輕質油
【答案】 C
5、當前我國環保急待解決的“白色污染”通常指的是(
)
A.金屬冶煉廠的白色煙塵
B.石灰窯中的白色粉塵
C.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廢料
【答案】 C
6、海水中含有氯化鎂,是鎂的重要來源之一。從海水中提取鎂,可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①把貝殼制成石灰乳;
②在引入的海水中加入石灰乳,沉淀、過濾、洗滌沉淀物;
③將沉淀物與鹽酸反應,結晶、過濾、干燥產物;
④將所得的產物熔融后電解。
關于提取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此法的優點之一是原料來源豐富
B.進行①、②、③步操作的目的是從海水中提取氯化鎂
C.第④步電解時會產生氯氣
D.以上提取鎂的過程中涉及的反應有分解反應、化合反應、復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
【答案】D
7、下列關于金屬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常溫下所有的金屬都是固體
B.金屬具有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
C.所有金屬都能與酸反應
D.金屬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態形式存在的
【答案】 B
8、海水提取溴的過程中,有如下反應:5NaBr+NaBrO3+3H2SO4===3Br2+3Na2SO4+3H2O,與上述反應在原理上最相似的反應是(
)
A.2NaBr+Cl2===Br2+2NaCl
B.AlCl3+3NaAlO2+6H2O===4Al(OH)3+3NaCl
C.2H2S+SO2===3S+2H2O
D.Cl2+H2O===HCl+HClO
【答案】 C
9、下列對合成材料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答案】 C
10、如圖所示把煤隔絕空氣加強熱,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煤發生了化學變化
B.液體X的pH>7,Y是一種黑色黏稠狀液體
C.氣體Z易燃,可還原CuO,也可使溴水褪色
D.橫玻璃管中產生濃的白煙
【答案】 D
11、除去海水提溴得到的液溴中溶有的少量氯氣,應該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適量的KI溶液
B.通入溴蒸氣
C.加氫氧化鈉溶液
D.加入適量的溴化鈉溶液
【答案】D
12、工業上冶煉金屬一般用熱分解法、熱還原法和電解法。選用不同方法冶煉不同金屬的主要依據是
(
)
A.金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B.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
C.金屬陽離子得電子的能力
D.金屬熔點的高低
【答案】 C
13、某課外小組將海帶的灰燼浸泡后過濾,得到澄清的濾液,他們設計了如下幾個方案,你認為能證明灼燒海帶的灰燼中含有碘元素的是(
)
A.取適量濾液,蒸干,觀察是否有紫色固體生成
B.取適量濾液,加入苯,振蕩、靜置,苯層無色,證明不含碘元素
C.取適量濾液,向其中加入淀粉溶液,無明顯現象,證明不含碘元素
D.取適量濾液,加入酸化的H2O2,再加入淀粉溶液,呈藍色,證明含有碘元素
【答案】 D
二、非選擇題
14、如圖為鋁熱反應的實驗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實驗裝置中還缺________。引發鋁熱反應的操作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將氧化鐵換成氧化鎂,該反應________(填“能”或“不能”)發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鋁熱反應的用途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鎂條和氯酸鉀 在混合物中間插一根長度約10
cm的鎂條,上端彎曲,將氯酸鉀放在鎂條的周圍,用燃著的小木條點燃鎂條
(2)不能 鎂比鋁活潑,鋁不能置換鎂
(3)用于焊接鋼軌;冶煉某些熔點高的金屬
解析 解答本題要理解鋁熱反應的實質、具體實驗過程和實驗中各物質的作用。
15、酸雨形成的原理之一可表示如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A物質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B物質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
(2)三個反應中,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號)。
(3)SO2中硫元素顯+4價,它可以降低到0價,利用這一性質可在工廠的煙道氣中通入合適的________(填“氧化劑”或“還原劑”)除去SO2,以達到減少污染的目的。
(4)雨水的pH
mol·L-1,則這次降雨________(填“是”或“不是”)酸雨。
(5)火力發電廠燃燒的煤中含有大量的硫,其排出的廢氣中往往含有SO2、O2、N2、CO2等。為了除去有害的SO2氣體,在英國已進行了一個研究,結果表明:高煙囪可以有效降低地面SO2的濃度。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10年間,由發電廠排放的SO2增加了35%,但由于高煙囪的建造,地面SO2濃度降低了30%之多。
①你認為減少酸雨產生的途徑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A.少用煤作燃料
B.把工廠的煙囪造高
C.燃料脫硫
D.把工廠遷移到農村
E.開發新能源
②請從全球環境保護的角度,分析:這種建高煙囪的方法________(填“可取”或“不可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O2 SO3
(2)③
(3)還原劑
(4)是
(5)①A、C、E
②不可取 沒有減少SO2的排放量
解析:(1)酸雨形成的反應原理為
故A為SO2,B為SO3。
(2)以上三個反應中,反應③不是氧化還原反應。
(3)SO2中硫元素顯+4價,由SO2S的反應中,SO2作氧化劑,故需加入還原劑。
(4)雨水中c(H+)=2c(H2SO4)=2×5×10-5
=10-4(mol·L-1),
pH=-lgc(H+)=-lg10-4=4
故該次降雨為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