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草原課文朗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俗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唐代詩人杜甫也說:“讀書破萬破,下筆如有神。”這說明了多讀書的好處。
下面,結合個人的教學經歷,就如何發揮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加強朗讀訓練,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強化學生在讀正確、讀流利基礎上多讀
朗讀是學生學習作者的書面語言的一種重要手段,說話是學生自己口頭語言的表達。要把話說得好,說得生動形象,合乎邏輯,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就得先朗讀課文,先學習書面的語言,學會靈活運用書面語言來表情達意。
朗讀的基本要求是讀正確、讀流利,但是我們發現低年級的學生常常拖腔唱讀。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他們剛剛開始識字,認識的漢字不多、不熟,一邊讀一邊還要想想這些漢字的讀音,所以讀書速度就慢了。那些漢字記得熟練的學生,朗讀課文比較正確、流利;而那些漢字記得生疏的學生,朗讀課文就比較困難,邊讀邊認字,就形成唱讀。久而久之,養成壞習慣就很難改正了。要讓學生讀正確、流利,首先就要抓好識字教學,而且要不斷鞏固識字。
其次,低所級的閱讀教學要做到多讀少講,甚至做到以讀代講。實踐證明:經常朗讀課文,能幫助學生掌握如何正確運用詞句,能使學生把作者的書面語言變成自己的口頭語言。從這里可看出,加強朗讀訓練可以發展學生自己的語言。例如,《我的戰友》中有這樣兩句話:①烈火在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②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二十分鐘。兩句話都有一個“才”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學生經過多次朗讀,弄懂了兩個“才”的意思,第一個“才”表示時間長,第二個“才”表示時間短,并且發現了一個規律:“才”字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后面表示時間長,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前面表示時間短。學生就這樣在朗讀中積累了“才”字的用法。
只有加強朗讀訓練,學生積累的詞匯才會越多,對發展學生的語言才越有幫助。
二、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會學生邊讀邊思考
小學生讀書時往往眼睛看著書,口在念,但心卻不在課文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與教師未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有關。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使其養成邊讀邊想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學會理解地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草原》一文的第一段,老舍描繪了他初入草原所看到的草原美景,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邊朗讀邊思考:①草原的景色如何?②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觀察草原的?③親眼目睹草原景色,他的感受如何?④草原的景色如詩如畫,假如你身臨其境,又有什么樣的感受?再引導學生反復讀,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了,而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加深反過來又能促進學生的朗讀。
三、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如何啟發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呢?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要求學生“讀得生動一點”,“要讀出感情來”,那是沒有用的,因為學生不知道怎樣讀生動,怎樣讀有感情。如果只是機械地提示學生哪兒要重,哪兒要輕,哪兒要高興,哪兒要悲痛,那更有害無益,那樣學生會讀得矯揉造作。我們只有啟發學生思考、想象、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其受到感染,產生強烈的共鳴和表達的愿望,才能使他們自然地讀出感情來。
興趣影響著一個人的智力發揮和情感積淀。在教學中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興趣濃,學生就學得生動活潑,樂而忘返;反之,則沉悶,事倍功半。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條件,調動一切教學手段,采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思維發展狀況,發揮圖示、教具的作用,課堂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并具有濃厚的趣味性,使學生迷戀,還要把當今的信息輸入課堂,使課堂上常有時代的活水流淌,使學生感到新鮮、親切、有味、直觀、生動,從而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讓一個個枯燥的文字符號變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形象和信息載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教學要致力于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求知,主動閱讀,享受閱讀的樂趣。學生能否培養起閱讀的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增加趣味。課前激發興趣是很重要的。教師可通過設計一些精美的導語,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求知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采用多種手段讓學生始終保持激昂的情緒。比如可不斷錘煉課堂語言,力求親切幽默,并適當輔之以形體語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靈活多變,對于一些敘事性較強的記敘文、抒情味較濃的散文可采用與教材配套的課文朗讀錄音,對一些記述和介紹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以及性狀、特征等的課文可借助電教媒體;定期開展角色表演、朗讀比賽、讀書知識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充分準備,讓學生在活動中看到自己的收獲,從而進一步提高閱讀的積極性,增強主動閱讀意識,并逐步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在教學《草原》第一自然段時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師: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說說草原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草原的景色優美。
生:草原的天空晴朗。
……
師:你喜歡嗎?請通過朗讀表達出你此時的心情。
(雖然書聲瑯瑯,但不盡人意。)
師:請輕聲朗讀課文,劃出你喜歡的語句,并思考喜歡的原因。
生:朗讀課文,品味好詞佳句。
師:誰來讀一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說一說為什么喜歡?
指名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并各抒己見,這時,我讓學生再次走進課文,與文本進行對話,學生的朗讀很認真,許多學生面露笑容。
師:根據文中對草原的描述,以及你對草原的了解,能在本子上畫一畫你心目中的草原嗎?
學生紛紛埋頭繪畫,畫好以后,把優秀作品展示給大家看,互相評價,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優美畫面同自己的繪畫進行比較,加深對草原的認識。
師:能給老師一個表現的機會嗎?教師朗讀課文。
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
師:下面請同學們跟隨老師一起來欣賞美麗的草原,邊播放有關草原的多媒體,邊敘述。
學生欣賞畫面。(滿臉欣喜,發出嘖嘖的贊嘆聲)
師:請同學們帶著新感受,再用心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學生朗讀得更出色、更投入。
配樂誦讀……
這一自然段體現了自然美、語言美。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賞,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靈得到凈化和提升。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大膽地試讀,然后,我根據朗讀的情況,讓學生想象、繪畫,學生進入狀態后,通過靜靜地邊欣賞范讀,邊想象畫面,體會感情,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會草原的景色美。又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看著畫面,聽著音樂練習朗讀,給學生充足時間獨立鉆研文本,潛心會文,學生越朗讀越投入,戲劇般地進入角色,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火花,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自讀自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讀起來抑揚頓挫,給人以美的享受。繼而請同學們進行比賽讀,最后配樂誦讀,激發了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如此,學生品味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真正享受到閱讀的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痹趯W生的學習過程中,興趣有定向和動力作用,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基礎。激發了興趣,學生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鞓穼W習就是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定為基礎。然而學習興趣并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能創造性地學習,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思考和質疑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造的起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們提倡快樂的學習。其實,快樂不僅是一種態度,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學習方法。學習本來就是快樂的,人天生存在著發展的需求,在認識方面就是求知欲,求知欲的滿足是相當快樂的事情。學習真正有用的東西,這樣就能感受到快樂。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努力賦予語文教學技能方法,以藝術的美,讓學生快樂、喜悅、迷醉;當然,學生也應積極地投入其中,在閱讀的動態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讀出聲音,讀出畫面,讀出喜歡,在愉快的閱讀中得到心靈的觸動、精神的滿足。
關鍵詞:朗讀;作用;問題;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7-204-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語文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彼^朗讀,就是聲音清楚、響亮地讀,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通過朗讀可以聲情并茂地把書面語言融情于聲,從而變為富有感染力的口頭語言。實踐證明,朗讀有很多好處。
一、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睖蚀_、規范、優美的朗讀,有助于學生體會和表達文章感情,感受文章語言之美。學生在“讀”中產生情感體驗,才能感悟課文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如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可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文中重音、速度、停頓的變化,突出幾個“真”字,深情地朗讀語氣詞,從而使學生認知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即使未去過桂林,從朗讀中就如身臨其境。
二、朗讀有助于審美教育
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如《草原》中這段描寫:“這次,我看到了草原?!孟窕匚吨菰臒o限樂趣?!边@段文字首先由教師配樂插圖范讀,感染學生,使學生入情入境,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既領略到草原的自然美,又體驗品味到語言文字的美,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此,通過朗讀教學再現自然美,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
著名學者張中行認為:“讀,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變為身內之物,并積少成多,這就成為寫作的資本。你不讀,或讀而不熟,可用的表達框架茫茫然,拿起筆來難于得心應手。反之,多讀,熟了,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弊怨胖两?,但凡文學上有所作為之人無不是博覽群書??梢?,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將會促進作文能力的提高。
此外,朗讀可以鍛煉你的肺活量,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梢話呷ャ紤泻途氲?,讓自己精神百倍。還可以改善記憶,幫助記憶。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朗讀卻有不盡人意之處。通過我十多年的教學實踐、觀察分析,我發現不少問題:
1、課堂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充斥于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預習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教師就“啪―啪―”鼓掌示意學生停下,馬上轉入下一程序,朗讀成了過渡環節而已。
2、朗讀的目的性不夠明確。甲乙生換讀,男女生換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經”。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
3、朗讀的面窄。不管是檢查性的朗讀還是講析、答問之余的所謂感情朗讀,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大部分學生規規矩矩坐著當聽眾,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
4、朗讀指導機械匱乏。
……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好文章是讀出來的,美文尤其需要美讀。”可以說”讀“是小學語文教學永恒的話題。因為無論哪種體裁的課文離不開朗讀。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朗讀訓練?我有以下愚見和同仁們交流探討:
1、明確朗讀訓練的要求?!缎W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總的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地讀,就是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字句;流利地讀,就是要求對朗讀的內容比較熟悉,不斷讀,不讀破句;有感情地讀,就是要讀出不同的語調,讀出詞語間、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停頓,并注重輕重緩急,做到感情自然流露。對朗讀的要求,不但老師要心中有數,而且要讓學生了解,這樣才能使教師教而有方,學生學而有法,是朗讀教學行之有效。
2、有效把握好教師范讀。教師的適時范讀,能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生感情朗讀的水平。當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要進行多次范讀,也不是所有的課文都必須范讀。另外,在教師范讀時,我們也要注意學生的參與,學生可以靜靜地聆聽,可以跟讀。必要時也可以讓學生代替教師范讀,但時機與次數要把握好,還可以用上錄音帶、課件等多媒體,為課堂朗讀錦上添花。
3、創設好的朗讀情境。有感情的朗讀,必須想方設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那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呢?我們知道,單調地朗讀會使學生讀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要是當地創設情境,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
關鍵詞:朗讀教學;詩歌文本;敘事文本;童話文本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095-01
朗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主要方式,也是語文教學重點關注的教學項目。朗讀課文實質上就是小學生語言實踐的方式,只要學生多次朗讀,就能將課文的詞匯、語言吸收,以此提高個人的語言能力。因此,本文對朗讀教學的開展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朗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將詩歌類文本、敘事類文本、說明類文本以及童話類文本作為切入點,并探討提高小學生對這類課文朗讀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朗讀教學的開展現狀
朗讀是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育中主要的教學任務,尤其體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但在朗讀教學的實際開展過程中,朗讀只是作為課堂教學的形式,教師通常只在課堂的開場階段要求學生對文章進行朗讀,但接下來只是對文章的內容進行講解,并沒有對學生的朗讀表現進行評價,這就無法體現朗讀教學的真正價值。與此同時,由于缺乏教師的指導,小學生在朗誦過程中只是隨著大家一起念課本,盡管嘴上出聲,但在朗誦中沒有加入情感,也就難以提高個人的朗讀水平。因此,要想從實質上改變這種現狀,就應轉變朗讀教學的開展模式。
二、不同文本的朗讀教學方法
1、詩歌類文本
就詩歌類文本來講,其主要包括古詩詞以及兒歌兩種類型。其中,兒歌類文章內容較為淺顯、語言較為通俗,教師應重點培養小學生的口語能力。例如,在朗誦《草原贊歌》一文時,教師應讓小學生了解草原贊歌的寫作背景以及表達內容,引導學生用歡快的語調進行朗讀。而古詩詞往往具有情景交融的特征,教師應對學生情感理解能力進行培養。例如,在朗讀《月夜憶舍弟》一文時,教師應讓學生了解詩人對兄弟的思念情感,并通過講解以及體驗式朗讀,引導學生用深沉的語調進行朗讀。
2、敘事類文本
就敘事類文本來講,寫人、寫景以及寫事的課文基本均是敘事類課文。對于內容簡單、語言優美以及故事有趣的文章而言,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視角,營造歡快的朗誦環境,讓學生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朗讀。例如,在朗誦《草原的早晨》一文時,教師可將草原早晨的情景再現,讓學生融入到草原早晨的情境中,以此引導學生用歡快的語調進行朗讀。對于因事明理以及節奏簡樸的文章而言,學生不宜用夸張的語氣進行朗讀。例如,在朗讀《日月潭》一文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用自然的語氣進行朗誦,重點觀察學生在朗誦過程中所表現的情感。對于言語、情感都較為復雜的文章而言,教師應引導學生用思想情感以及理性思考的體驗進行朗讀,以此提高小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朗讀《夸父追日》一文時,教師應讓小學生了解夸父追日的背景,引發學生對夸父追日精神的思考,讓學生在朗讀中增加激昂的語調。
3、童話類文本
就童話類文本來講,其故事通常較為虛構,并具有奇特大膽、手法多樣以及超現實性等特征。教師應幫助小學生掌握語感,引導小學生融入故事的情境中進行朗讀。與此同時,根據故事情節給學生安排角色,并讓學生以一種口語化的語氣以及親切的態度進行朗讀。例如,在朗讀《大樹和小草》一文時,教師可將學生定為為大樹以及小草,并讓學生體會大樹的情感以及小草的情感,以此培養學生們的語感。
4、說明類文本
就說明類文本來講,其通常介紹科學領域、天文領域以及地理領域等知識。在進行說明類文本的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的科學性,讓學生以樸實的情感以及自然的語氣進行朗讀。例如,在朗讀《白頰長臂猿》一文時,教師應對長臂猿的形態以及性格進行介紹,讓學生在了解長臂猿習性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文章語言特點以及邏輯順序的了解,并引導學生用簡潔生動的語氣進行朗誦。
綜上所述,要想增強小學生朗誦水平,教師應從詩歌類文本、敘事類文本以及童話類文本三方面展開研究。對詩歌類文本而言,教師應讓學生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使學生融入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進行朗誦;對敘事類文本而言,教師應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使學生依照課文內容選用相應的語調進行朗讀;對于童話類文本而言,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理解童話寓意以便更好地朗讀。總而言之,教師在朗讀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依照課文的類型選取對應的教學方式,并激發學生對課文朗誦的興趣,讓學生自行對課文進行體會,使學生在朗誦過程中與課文產生共鳴,以此增強自身的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 孫 陽.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3(05):108-112.
[2] 葛東民.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學周刊,2015(32):172.
教學目標
1.探究學習課文,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增強熱愛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檢查,指名學生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2.談話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領略了大草原的美麗風光。這節課,我們將繼續跟隨老舍先生走進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熱情與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灑脫”
【出示課件8】“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
指名讀,說說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重點理解“灑脫”:
(1)“灑脫”這個詞結合上下文來看可換成什么詞?(自由、無拘無束……)
(2)從哪些語句看出“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師描述,學生感受:“灑脫”就是沒有紅燈綠燈的障礙,沒有行人車輛的擁堵,卻有一路翠流,盡收眼底,卻有那忽飛忽落的小鳥相伴,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導朗讀,表現“灑脫”:看誰能讀出這種灑脫的感覺,大家來比一比,賽一賽。
三、深讀感悟,體會熱情
1.導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車的灑脫,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風情,更是令人難忘。讓我們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會會蒙古族同胞。
2.自由讀課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什么?(熱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學生回答,教師指導糾正。
4.請同學們試試看,在這些詞語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組成的詞,是不是會讓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滾燙的心呢?(板書:人情美)
【出示課件9】
迎接、
相見、
款待、
聯歡、
話別
(1)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讀完后,與小組的同學一起想想,把這些詞語加在哪個詞的前面最合適。
(2)學生自由發言填詞,教師點撥指導。在課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熱情
激情
盛情
盡情
深情
(3)交流小結:
熱情迎接
激情相見
盛情款待
盡情聯歡
深情話別
(板書:熱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話別)
5.我們按照老舍先生訪問草原的順序,來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熱情迎接:
①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這份熱情?
“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來得真快,表現了草原人民迎接遠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為什么用“彩虹”來比喻?——不僅是因為穿著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還是比喻一種熱情。
“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想象當時車和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場,會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撲面而來的熱情令人感動,你能否讀出草原人民的熱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激情相見:
①你能否想象當時的相見是怎樣的情形──學生即興表演,教師隨機采訪:剛才你們說了些什么?你聽得懂蒙古族語嗎?如果你聽不懂,你認為他們在說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激動、興奮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們拿出些什么款待遠方的來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還不忘以歌助興,賓主無拘無束,其樂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讀。
(4)盡情聯歡:
①聯歡的項目有什么呢?
②說明: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愛的傳統項目,是能騎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與美的展示。
(5)深情話別:
①出示課件:【出示課件10】“背景為夕陽西下的草原,難舍難分的離別音樂(蒙語演唱的《蒙古人》)”響起。
②教師導引:夕陽西下,賓主雙方站在蒙古包外,望著那一望無際的草原,就要分別了。耳邊,悠揚的馬頭琴聲、質樸高亢的蒙古民歌還在回響;嘴里,噴香的奶茶、鮮美的羊肉,回味無窮;腦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強烈的蒙古舞蹈依然歷歷在目。手握著手,那樣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
……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難舍難分(引導學生說出表示舍不得離別的成語)。
③這正是──【出示課件11】“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這句話表達了怎么的感情?(這句話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讓我們帶著依依惜別之情集體朗讀這句話。
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課文具體寫了作者見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遠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風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麗風光讓我們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更使我們深受感動。民族團結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學們,讓我們為中華民族團結大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業
(1)抄寫課文中優美的句子。
(2)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遠客部分,我問學生:為什么把前來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學生的回答就多種多樣,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踴躍發言。接下來的問題是:蒙古族人民見到原來的客人,為什么不下馬交談,而是立刻撥轉馬頭?學生們同樣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我與學生共同評價,教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想象,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