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在編幼兒園教師實習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降低難度的要求
幼師專業的舞蹈教學可以不必按照傳統舞蹈教學模式來進行技能訓練。應將舞蹈訓練中的軟開度和控制能力等訓練適當地減少,難度也要適當降低,而應更加重視鍛煉學生的動作和協調能力,從簡單的單一動作到一整套的動作訓練,以此來達到使學生肢體靈活和動作協調的目的。
(二)提高學生的素質
由于初中階段的教學在舞蹈方面沒有過多的要求,所以幼師專業的學生也普遍缺乏舞蹈功底。因此,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才能更好地保證他們步入社會以后能有更好的發展,這也同樣是市場競爭的需要。
二、舞蹈教學能力的培養
(一)基本教學能力的培養
首先要注重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口語能力是教師必備的能力,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清楚地表達出自己對舞蹈語匯的理解,在練習舞蹈動作的同時也讓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了鍛煉。在舞蹈課上教師提問學生的內容可以是舞蹈的作用、動作要領等。此外,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由小組成員進行相互的講解和指導,讓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對所學內容印象更加深刻。在找到難點的突破口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從教能力,讓學生在組織管理上也得到一定的鍛煉。
(二)舞蹈創作能力的培養
1.進行模仿訓練。作為幼兒園教師,一定要有舞蹈編排的能力。幼兒師范專業的學生在編創能力培養過程中,首先應做的是模仿訓練。從模仿開始,逐漸再向創作的方向發展。幼師專業學生中不乏一些舞蹈能力較差的學生,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采用留作業的形式,將固定的歌曲分配給學生,由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視頻,并進行模仿,培養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能力。在教學中一定要循序漸進,開始時盡量降低舞蹈創作的難度,使學生能夠萌發創造的意識,通過對舞蹈模仿的總結來產生聯想,從而創造出新的舞蹈。
2.動作重組。動作重組指的是將原有的動作進行變化,做出其他的動作來。變化可以分為:節奏變化、改變部分動作、改變順序等。教師可以用簡單動作引導學生進行變換,可以從方向、順序各個方面進行變換,然后再由教師進行動作的點評,最后選出一組合適的動作再由學生進行練習。
3.了解幼兒。作為幼兒園教師一定要了解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例如:可以在幼兒衛生學當中了解到幼兒期是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骨骼比較軟,容易變形。通過對幼兒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為幼兒選擇舞蹈,使他們能夠在舞蹈練習中避免傷害。在動作的設計上,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身體發育規律及特點,且動作的設計可以具有一定的童話色彩。
4.提高專業素養。舞蹈是一門以人為基礎的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在舞蹈的表演中除了人體的動作之外,背景音樂、畫面以及燈光等都對舞蹈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舞蹈教育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也要重視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以及對燈光和服飾等方面的了解。只有做到全方位的了解才能有效提高舞蹈創作的能力。
【關鍵詞】幼師英語口語教學;以工作過程為導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8(b)-0000-00
一、幼師英語口語教學現狀與反思
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學前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質、專業技能突出的復合型幼師人才。在中國雙語教學成為幼兒園的特色辦學模式,因此,對幼師的英語口語教學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的幼師口語英語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制約著高素質幼師人才隊伍培養。作為一線的英語教師,認真分析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教材不統一、不規范
目前幼師英語教材各種版本層出不窮,在編寫上脫離幼教英語內容實際。
這些教材更多是把英語詞匯和句式語法放在首位和重點,而忽略了教材本身與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況,教材不統一不規范,使得各校培養出來的幼教人才基礎層次不一。
2. 不重視課堂教學方法與教學方式的轉變與運用
幼教英語教學在側重課本知識上講解過于頻繁,而忽視了課堂教學方法與教學方式的運用,使得課堂教學缺少生命力,學生就業時不能盡快適應幼兒園的工作。
3. 學生學習評價機制老化
當下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的幼師評價機制依舊是“一紙定終身”,以考試評價為主,缺乏激勵性。
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幼師英語口語教學的理論依據
近年來,我國一些職業教育專家引入了德國職業教育學者Rauner 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新職業教育理論”。該理論是針對傳統職業教育與真實工作要求相脫離的弊端而提出的。其中關于的教材教學內容的觀點是:“從專業理論知識轉向工作過程知識,也就是說,在傳統的職業教育中,教學內容指向于專業理論知識和抽象的專業技能,而工作過程知識沒有被考慮到。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中,專業勞動處于中心地位,教學內容指向于職業的工作任務、工作的內在聯系和工作過程知識。”
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與幼師英語口語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實際意義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幼師英語口語課堂相結合產生的積極意義可歸納如下:
1. 促使教學模式更加人性化,充分培養幼師生的實踐能力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行動化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架構,改革創新教學思路,由傳統的以課堂教學教師為主體地位向學生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的觀念轉變,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自我的主人,真正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與教師配合,積極主動地學習,打破傳統的教學框架,這也真正體現了幼師英語口語教學的實踐性。
基于以上理念,我們在新生入學后進行為期一周的入園見習,帶領學生與幼兒進行一天的實地學習與互動交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所要承擔的教學責任,強化學生的工作過程感,切實了解幼兒園的教學崗位要求,通過實習了解自己在英語知識教學方面的不足之處,可以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具有學習的針對性,從而確定有效的工作任務和學習任務。
2. 促使教學內容具體化
教師應打破傳統的以課本教學流程為主的教學內容安排,而是要制訂一套符合學生與實際工作相關的學習內容,把帶領學生在幼兒園見習后所總結出的工作流程滲透入課堂教學內容中,讓學生通過觀察與創新學習把具體的學習內容制訂出來,突出制訂與學習的主題,突出學習的層次與開拓學習的范圍。各主題之間按工作過程的發生順序整合,具有較強的連貫性與邏輯性,所選主題既要幫助幼師了解幼兒認知能力的特點,又要關注幼兒教師掌握英語口語的實際幫助,還要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對幼兒進行德育的培養。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幼師英語口語教學在內容整合上,把單一的教學任務合并統一,把小的教學模塊整合成一個具體的教學任務,啟發學生為了達到最終的學習任務而努力完成大任務下的每一個具體的小任務,如啟發學生探究幼兒的心理活動和學習特性使自己在學習目標上制訂的更加具體而詳細。因此,教學內容不再是簡單機械的知識疊加,課堂教學不再空洞、枯燥,變得更加生動、實用,呈現“學-用”相結合的特點。
3. 打破單一的教學評價體系,運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以往的幼師英語口語教學評價主體主要是學校,對于學生的評價過于單一獨斷,評價形式傳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而多元化的評價形式上則由筆試與口試組成,生生互評、教師打分,實習期幼兒園教師技能考核等多樣化的評定,注重學生成長的過程性,縱向評比。這樣多樣的評價方式不僅可以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可以大力促進未來的幼教工作發展。所以評價的多元化是現今幼教工作急需創新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多元化的評價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而且使學生的潛在能力被挖掘出來,從而可激發并培養每一名學生的創新能力。
4.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幼師英語口語教學實現了教學效果最大化
圍繞幼教工作過程創設情景,保證學習與實踐密切相關,讓幼師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具體表現在:以“說學唱書寫”的練習形式,學生練習參與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增強;為了能完成在講臺上的情景教學與表演,學生們認真準備,求知欲得到激發;考核成績更加直觀與客觀,學生的智能和潛力得到了挖掘,獨立學習的
四、小結
綜上所述,幼師英語口語教學應以學生今后所要從事的工作實際為出發點,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結合工作實際與實踐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學習計劃,學校也要積極地運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來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真正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和獨立學習。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同時學校需要制訂出一套實踐性強具有可操作性的符合幼師即將從事的幼教工作的教材,讓學生所學習的教材與今后的幼教工作可以完美順利的結合,在銜接上實現不脫節,并能緊跟幼兒工作的實際變化,培養學生不僅要具備學習上的創新,還要具備今后參加工作上的創新能力,這才是幼師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